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经济经济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穿透文明表象,剖析国际冲突本质,预见未来世界格局走

铛铛铃2025-08-02经济18人已围观

简介

文明是什么?

世界上有哪些主要文明?

他们的彼此关系、实力对比、发展趋势都是怎样的?

未来文明的因素又是如何影响世界政治格局呢?

你好,今天我们要聊的书是《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35万字,我会为你讲述这本书的主要观点。本书会为你提供一个框架,以理解国际冲突背后的文明观念,帮助你对多元文化和全球政治互动进行深入思考。

嗯,我们先简单聊聊这本书的背景资料。这是一本国际政治领域的畅销书,引起了广泛热议和争议。这本书试图从文明的角度解读国际政治,深入探讨不同国家之间冲突和对立的深层原因,强调它们源于各自所属文明的不相容性。更有趣的是,作者还大胆预言了未来可能发生更大规模的文明冲突。

说到这本书的作者,他就是已故的美国哈佛大学学者塞缪尔·亨廷顿。亨廷顿是国际关系领域享有盛誉的学者,与基辛格以及战略理论家布热津斯基同为哈佛校友,在哈佛度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教职生涯。他在上世纪70年代末,曾担任美国国家战略安全决策的高级顾问,是当时美国政治学界和国家安全领域的重要智囊。

亨廷顿一生中出版了17部政治学专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他提出的文明冲突论。这个理论最初只是一篇发表在1993年《美国外交》杂志上的论文,标题是《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引起了巨大争议,甚至被编辑形容为“引起争议最大的文章之一”,成为当时的热门话题。亨廷顿对于这一反响颇感得意,他说已经触动了各个文明中的人们的神经。然而这种反响并非全是好评,观点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质疑。

在争议中,亨廷顿进一步完善了他的观点,最终于1996年,将文明冲突论由一篇文章扩充成了一本书和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谈论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简称《文明的冲突》。基辛格评价这本书是冷战结束后最重要的著作。

那么这本书到底讲了些什么呢?简单来说,它提供的是一个解析世界上各种冲突、矛盾背后深层原因的视角,以及一个预见未来世界格局走势的思路。

亨廷顿观察到,未来的世界不会呈现出一个统一的、普世的文明格局,相反,他预测将有7~8种截然不同的文明共同存在。这其中的核心国包括美国和欧盟、中国、俄罗斯、印度、日本,可能还有巴西和南非,以及某些伊斯兰国家,如伊朗和沙特。这些国家将在未来的舞台上扮演主角。这些文明将会长期存在,但彼此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对抗性的,这正是文明冲突论的核心观点。

当然,这一理论引起了不少争议。比如有来自中国的学者批评亨廷顿,认为他预言文明冲突是一种自我实现的说法,言之过早。亨廷顿对此并不认同,他反驳说,以前有人预言核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但最终核战争并未发生。这番言论发生在1999年,然而注定让人深思的是,两年后的2001年,911事件发生了,震惊全球。一些人开始提出,这难道不就是亨廷顿所预言的文明冲突吗?于是,亨廷顿在1996年出版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突然再次走红,从学术圈走进了大众视野。2001年,他荣登了《华盛顿邮报》年度畅销书榜的非小说类第一名,还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而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中文版,正是借着这股畅销势头,于2002年引入国内。

好了,那么介绍了这么多这本书以及作者的背景资料,那接下来呢,我们就该进入正题了。在这我们要讲五个问题,前四个是归纳总结亨廷顿的主要观点和论述,分别是:

问题一:什么是文明?为什么要用文明来划分冷战后的全球政治格局?

问题二:亨廷顿列出的七大文明都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力量对比处在一个什么状况,又在经历着什么样的显著变化?

问题三:未来哪些文明之间可能发生影响重大的冲突?有什么原因?

问题四:该如何应对文明的冲突?

最后一个问题,我们跳出本书,来看看《文明的冲突》这本书在政治学领域的地位以及主要的争议。也就是说,我们该如何来看待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嗯,那我们一一来看一下这些问题。首先,为什么说应该用文明来划分冷战后的全球政治格局呢?这个问题要结合一下这本书的创作背景来说。文明冲突论最早提出于1993年,那个时候正是冷战刚刚结束。冷战从1945年二战结束后开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也就是以前苏联为首的华约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两大军事集团彼此对峙,你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矛盾了。这个状态一直持续到1991年苏联解体,整整半个世纪,对世界的影响深远。所以在上世纪的国际政治学领域,几乎所有的理论和思维方式都是以冷战格局为基础的。

然而,冷战结束后,人们发现世界并没有因此而变得平和,冲突依然不断,这使得以冷战视角为基础的国际政治理论显得有些无法解释当下的情况。亨廷顿在这个时候说,我们之前的思考有点偏了,世界上冲突和矛盾的源头不是政治制度或者意识形态的对立,而是文明。他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国际政治研究视角,这个新思路一下子就引起了轰动。

那亨廷顿是怎么解释他的理论的呢?对于当时流行的关于冲突根源的几种理论,比如贫富冲突、东西冲突,他一个个反驳。他指出冲突并不仅局限在穷国和富国之间,富国之间也会有贸易战,穷国之间也可能爆发战争。至于所谓的东西方分歧,他认为这纯粹是西方人的主观印象,将所有非西方的国家都归为东方,而中国、印度、伊朗这些国家尽管不属于西方,但他们之间的差异可能比他们与西方的差异还要大,并没有形成统一对抗西方的阵线。

所以,亨廷顿认为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文明。那么,文明又该如何定义呢?这个问题有很多种答案。在亨廷顿的原著中,他说,文明涉及一个民族全面的生活方式,文明是放大了的文化,文明包括价值观、准则、体制和思维模式,文明是最高的文化归类,是人们文化认同的最广范围,人类以此与其他物种相区别。文明即根据一些共同的客观因素来界定,如语言、历史、宗教、习俗、体制,也根据人们主观的自我认同来界定。简单来说,文明就是某个群体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包括语言、历史、习俗、宗教等,这些共同构成了一群人用来区分自己和其他群体的主要依据。

亨廷顿解释说,他发现20世纪90年代爆发了全球的认同危机,几乎在每一个地方,人们都在问“我们是谁”“我们属于哪”以及“谁跟我们是一伙的”。这些问题对于冷战后的新老国家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处理认同危机时,人们关心的是血缘、信仰、忠诚和家庭,人们会聚集在一起,与那些有着相似祖先、宗教、语言和价值观的结成群体,而会疏远那些在这些方面与自己不同的人。曾经冷战时期最重要的问题“你站哪一边”,被更为基本的“你是谁”所取代。文化认同决定了各个国家在世界政治中的位置,他的朋友和他的敌人。

亨廷顿举了一些例子来佐证他的观点,比如上世纪末的国际热点事件——波黑战争,当时对抗的双方是波黑的穆斯林组织和塞尔维亚组织。那中东的穆斯林怎么看待这起事件呢?他们普遍更认同波黑的穆斯林组织,虽然他们在切实的利益关系上未必有多大交集,但更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同属于一个文明,这增强了他们对远在波黑的穆斯林组织的认同感。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俄罗斯的车臣危机当中,俄罗斯支持塞尔维亚人以及其他信仰东正教的民族。再比如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东南亚的华侨大都认为他们的利益与中国的利益一致,这也是共同的文明带来的认同感。在欧洲也是一样,法国人、德国人、比利时人和荷兰人越来越把自己看成一个新的共同身份——欧洲人。当然,亨廷顿基于上个世纪的情况得出的结论,但如今随着欧盟的扩大,各种利益摩擦增加,再加上英国脱欧又踢上一脚,欧盟内部也早已不是铁板一块了。

好,以上就是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一个大的世界观框架。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当我们换上文明的视角来重新看世界,我们看到的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亨廷顿对自己眼中的文明体系进行了梳理,他认为至少存在七个文明,包括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西方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另外他还提到可能存在一个非洲文明,虽然他自己对此并不太确定。

对于一些学者提出的西方文明必将引导其他文明走向趋同的普世文明的观点,亨廷顿可并不太认同,他认为这是西方人相当肤浅的想法。尽管西方的生活方式和物质文明在今天全球范围内普及,然而西方文明的核心并非在此。按亨廷顿的说法,非西方文明的人或许很容易接受汉堡包,但未必能够接受大宪章,而后者才是西方文明的本质。由此可见,亨廷顿认为由于不同文明的人在思维和生活方式上存在巨大差异,而且不太可能有一种普世文明能够容纳所有人,因此,不同文明的共存将是长期存在的,现实冲突也势在必行。

那么,在这场冲突中,谁将占据上风呢?这无需多言,眼下,西方文明在世界上明显处于优势地位。然而,亨廷顿提到了西方文明使用的两个关键词,分别是支配和衰落。他认为尽管目前西方占据着压倒性的成功支配地位,但另一方面,西方文明却正面临衰落,在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西方文明的力量正在减弱。

对于非西方文明,亨廷顿用本土化的复兴来形容。他提出,对于一种文明来说,硬实力的增长会提升自信心、自豪感,大大增强该文明和意识形态对其他民族的吸引力。相反,经济和军事实力的下降,则可能引发自我怀疑和认同危机。结合这一理论看现实世界的情况,自冷战以来,几个非西方文明确实在经济、军事和政治等方面取得了实力增长,他们并没有把这些发展归因于西方文化的引入,而是认为这些成功来自于他们自身文化的成长,他们声称之所以成功,正是因为与西方不同。亨廷顿将这种本土化和宗教复兴看作是一种全球现象,尤其在亚洲和伊斯兰世界,对西方的挑战表现得更为明显。亚洲的自信源于经济的增长,而穆斯林世界的活跃很大程度上则源于社会流动和人口的增长。

那么,一个文明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到底取决于什么呢?亨廷顿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核心国家,指的是各文明中最强大、文化上居于中心的一个或一些国家。核心国家在自己的文明圈内发挥领导和支配作用,可以说一个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核心国家的势力范围所构成。嗯,文化的一些通用特点就在于那些被认为是核心的国家对其所属文明的影响被视为是合理和正常的。而这里的核心国家数量和作用呢,因为文明不同而不同,而且还可能随着时间而发生一些变化。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例子来理解这个概念,看看日本文明,实际上只有一个国家被包含在其中,那就是日本自己,所以日本文明的核心国家就是日本。至于中华文明,核心国家当然是中国,但我们也要留意一下那些遍布世界的海外华人社会,以及历史上深受儒家文明影响的地区,比如朝鲜半岛、东南亚、琉球,甚至包括日本,他们也都被看作是中华文明的外延部分。类似的,东正教文明以俄罗斯为核心,囊括了那些在民族和宗教上与俄罗斯关系密切的国家,比如塞尔维亚、白俄罗斯。印度文明呢,包含了信仰印度教的民族,比如斯里兰卡的泰米尔人。至于西方文明,在历史上通常有几个核心国家,而如今它的核心在于美国和欧洲的法德核心,而英国则是另一个权力中心,站在他们之间。伊斯兰、拉丁美洲和非洲这些地区似乎缺乏明确的核心国家,而这一现象在历史上可能与西方列强的瓜分有关,而这个影响一直延续至今。特别是对于伊斯兰文明而言,亨廷顿认为伊斯兰缺少一个明确的核心国家,几个有望担任核心的国家,埃及、沙特、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他们都面临着各自难以克服的问题,这给伊斯兰社会带来了重大的挑战。而拉丁美洲文明最终可能会融入西方文明。

好的,我们稍微整理一下,亨廷顿列举的世界七大文明体系和它们各自的范围,实例我们已经聊过了。现在咱们转个弯看看第三个问题,既然亨廷顿觉得文明冲突不可避免,那未来可能发生哪些文明之间的冲突呢?

亨廷顿认为,从表面上看,在伊斯兰文明和其他文明的接触线上存在一种冲突的趋势,例如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印度文明等相交的地区。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巴以冲突,还有一些其他地区,比如波黑、车臣,以及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之间的矛盾,还有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摩擦。亨廷顿将这种冲突描述为断层线战争。当然,我们也要指出,这个说法一直存在争议,而且这是他根据当时国际局势做出的结论,今天看来已经有些过时了。

至于未来可能的文明冲突,亨廷顿的预测着实颇具震撼,他认为未来可能会爆发一场以西方文明为一方,以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为另一方的巨大冲突,而东正教、印度、日本文明也可能被卷入其中,最终演变成一场世界大战,甚至可能是核战争。如果未来真的演变成了他预测的这种局面,那可真是太可怕了。他的这个观点很多学者都并不认同。

不过呢,亨廷顿也不是凭空想象,他的逻辑线条是这样的,我们来看一下。我们之前讲到了,亨廷顿觉得西方文明在衰退,而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则在壮大,其中中华文明的壮大源于经济增长,而伊斯兰文明则主要是人口的增长。亨廷顿认为这三者都有各自的问题,西方文明最大的问题就是傲慢,像我们之前说的,有不少西方学者和决策层都觉得自己的文明应该成为一种普世文明,传遍全球,这与伊斯兰文明形成了一种根本的对立,因为伊斯兰文明有一整套完整的生活方式,他们坚信自己文化的卓越性,不愿改变。按亨廷顿的话说,西方和伊斯兰之间的最大问题并非原教旨主义,也不是美国中情局,而是根本就是两种不同的文明。

那么对于中国,亨廷顿怎么看呢?他认为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规模、经济活力和自我形象都推动着中国在东亚寻求一种卓越地位,这个目标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亨廷顿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横向来看,所有其他大国,比如英、法、德、日、美和苏联,在经历高速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同时或之后都进行了对外扩张,而纵向来看呢,2000年以来,中国一直是东亚最卓越的大国,因此他认为中国想要恢复这个历史地位,这既是文明自我认知的问题,又与现实的地缘政治纠葛在一起。

所以亨廷顿认为西方文明的傲慢、伊斯兰文明的保守,以及中华文明的历史复苏,这三种追求是互相冲突的。因此,在西方的压力下,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这两者差异很大的,可能会被迫联合,共同应对西方的挑战,就像23年发生的情况那样。他还列举了例子,比如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国和一些伊斯兰国家在很多国际问题上站在了一起。他认为未来这种情况可能演变成一场大规模的文明冲突,并且他提出了很多可能引发这种冲突的导火索,比如美国挑起的南海争端。

当然,以上只是亨廷顿的一家之言呢。不过从他预言的这个前景中,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了第四个问题,我们该如何应对可能发生的文明的冲突?嗯,这个问题说实话,亨廷顿在这方面也没拿出什么好主意,他主要是从原则上建议,要避免文明之间的大规模冲突,说各个核心国家最好不要插手其他文明的事物,这是最基本的条件。不过他也承认,有些国家,尤其是美国,可能会觉得这有点难以接受。

第二个条件是共同调解原则,也就是说核心国家之间要互相协商,努力阻止或制止本文明的其他国家与其他文明发生所谓的断层线战争。亨廷顿对于国际秩序寄予了一些希望,他表示在未来,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将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不过他对于这个前景并没有过多的信心。

好,以上我们就介绍完了亨廷顿这本国际政治学名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他的主要观点和逻辑可以概括为四点。首先,亨廷顿认为冷战结束后,人们对自己的认知和国际政治格局都是以文明为基准来思考的,这其实是一个有点出乎我们传统思维的观点,他把焦点放在了文明的层面,而不仅仅是国家之间的关系。其次,他提出了世界上存在7~8个主要文明的观点,目前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西方文明,但他强调了一个关键点,那就是西方文明并不适合成为一种可以推广到全球的普世文明。更有趣的是,他认为西方文明正在衰落,而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正逐渐崭露头角。第三,亨廷顿强调文明间力量对比的问题,暗示了潜在的文明冲突,这个想法有点像是文明间的力量博弈,可能引发严峻的挑战。最后,对于如何防范这种局面,亨廷顿提出了两点建议,首先,各个文明的核心国家要避免干涉其他文明,保持一种相对的自主性;其次,建立文明间的协调机制,这也是为了避免潜在的冲突。

总体来说,这些观点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视角,让我们从文明的高度重新审视国际关系和未来的发展。

那说完了本书的主要观点,下面呢,我们还有必要跳出本书之外来探讨最后一个问题,就是这本书在政治学领域的学术地位以及主要的争议。也就是说,我们该如何来看待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首先,必须承认文明冲突论是一个非常富有创造性的理论,但他的历史地位还有待考证。有人将文明冲突论与上世纪40年乔治·凯南的遏制思想相提并论,当然,遏制这个词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它不仅是冷战时期的一种应对策略,也引导了当时西方对苏联的行为。然而,如今看来,文明冲突论似乎还没有达到遏制思想那样的影响力,而且这个理论也存在不少漏洞。

亨廷顿的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当今世界政治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比如,他认为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对抗是不可避免的,但中国与欧盟的关系却日益密切,与另一个西方文明代表美国的关系则时常复杂。此外,各国并不完全以文明为形式的标准,事实上世界各国的政府官方语言中,往往刻意回避文明冲突论。在中国学界看来,亨廷顿的观点可能更难以接受,例如,很多人可能不认同将日本视为自成一体的文明,同时也对亨廷顿划分的各文明核心国家势力范围提出异议,这与中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存在矛盾。亨廷顿的以文明为解的思路固然富有启发性,但并不能使我们完全信服。

总的来说,尽管我们不能说文明冲突是冷战后昙花一现的理论,但至今他仍未获得广泛认同。正如这本书序言所说,亨廷顿的观点值得重视,因为它代表着一种深刻的恐惧。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的主要内容了。关于这本书,我摘录了几句本书的精彩文稿,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一、冷战时期的最关键问题“你站哪一边”,被更基本的“你是谁”取代,文化认同决定了各个国家在世界政治中的位置,他的朋友和他的敌人。

二、非西方文明的人可以很容易接受汉堡包,但不一定能接受大宪章,而后者才是西方文明的本质。

三、核心国家在自己的文明圈里起领导作用或支配作用,或者说,一个文明很大程度上就是核心国家的势力范围,文化的共性使核心国家对其文明成员国的影响合法化。

四、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规模、经济活力和自我形象,驱使它在东亚寻求一种优越地位,这个目标是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自然结果。

五、要避免文明间的大战,各个核心国家就应避免干涉其他文明。

好啦,感谢您又听完了一本书,我们下期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