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经济经济

《通往衰败之路》从经济学到人性堕落,理性与道德的碰撞,经济学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铛铛铃2025-08-02经济16人已围观

简介

你好,

今天我们聊《通往衰败之路》。

这是由剑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乔纳森·奥尔德雷德所写的。书中他对现代经济学提出了很多深刻的反思。

不过,要记住,奥尔德雷德的观点只是他个人的看法,并不代表所有经济学家的意见。正因为如此,这本书也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去重新思考经济学的本质。

先从书名说起,《通往衰败之路》,这个标题本身就带有一种警示的意味。作者认为,过去的50年里,经济学让我们走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其实,书的英文标题更加直接,可以翻译成《作恶许可证:经济学如何腐化了我们》。这个标题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经济学这门被誉为社会科学明珠的学科,怎么会引导我们走向歧途呢?

要知道,经济学一直被视为探究人类如何做出理性选择的学科,并且设立了诺贝尔奖,来表彰这一领域的卓越贡献。在这里,我们需要讨论一个核心概念:理性。人性本身是复杂的,既有自私的一面,也有无私的一面。有时候我们会深思熟虑,有时候又凭直觉行事。传统的理性观念是多层次的,但经济学却将其简化成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换句话说,经济学把理性等同于自私。作者认为,这种简化的假设严重误解了人性,把我们丰富多样的行为简化为单一的自私行为。

最初,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只是一个模型工具。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经济学家们逐渐强化了这种自私性的假设,社会也开始接受并模仿这种行为。随着经济学影响力的扩大,“经济人”假设逐渐成为社会现实,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成了唯一的理性行为,而传统的道德观念却被视为落后,甚至是愚蠢的。因此,作者认为,经济学实际上为我们发放了一张“作恶许可证”。

那么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呢?作者指出,这并不是某个单一经济学流派的结果,而是多种流派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流派包括哈耶克的奥地利学派、冯·诺依曼和约翰·纳什的博弈论、科斯和波斯纳的法律经济学学派,以及芝加哥学派和行为经济学等。

作者也提到,自私的假设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200多年前,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就提到“看不见的手”的概念,即当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时,社会整体的福利也会随之提升。然而,作者提醒我们,这是对亚当·斯密思想的一种误读。亚当·斯密生活在启蒙时代,他关心的是个人自由与道德因素的影响。实际上,亚当·斯密在写《国富论》之前,还写过一本《道德情操论》,探讨的正是伦理问题。现代经济学忽视了亚当·斯密的道德思考,只关注“经济人”的假设,这是一种严重的误解。

1944年是个关键的转折点。那一年,哈耶克出版了《通往奴役之路》,冯·诺依曼则推出了《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博弈论从此改变了经济学的轨迹。哈耶克的目标是让市场主导社会,他认为所有的动机都是经济动机,其他非经济动机只是生活的点缀。哈耶克的追随者罗伯逊在1954年提出了一个观点:经济学家最应该节省的是爱。也就是说,善良、团结等非经济动机应该被节省使用,市场应该解决所有问题,比如血液应该通过交易获取,而不是依靠无偿捐献。尽管很多经济学家,包括一些诺贝尔奖得主和美国前财政部长,也曾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但作者认为,人类的利他精神并非稀缺资源,反而像肌肉一样越用越强,而不是用尽即废。经济学家们打着节约爱的旗号,实际上是在消灭爱。

在哈耶克出版《通往奴役之路》后,他声名大噪,成为了奥地利学派的领军人物。1947年,他在瑞士的蒙特佩勒林山召集了一次重要的学术会议,这就是蒙特佩勒林学社的诞生地。哈耶克的目标很明确,蒙特佩勒林学社不仅要关注当下的实际问题,还要重新确立某些根本信念。他的真正目标是改变我们对经济的认知,将市场信仰提升到一种近似宗教的地位。蒙特佩勒林学社的成员名单令人惊讶,包括弗里德曼、斯蒂格勒、科布、坎南、贝克尔等许多大名鼎鼎的人物,很多人后来都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根据作者的观点,正是这些学者奠定了现代经济学狭隘、理性的基础。

到了20世纪70年代,蒙特佩勒林学社的思想已经被视为正统,并直接影响了80年代英美的经济政策走向。总结来说,哈耶克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市场至上的信念。

那我们现在回到1944年,那个时候发生了另一件很重要的事,冯·诺依曼出版了《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冯·诺依曼这个名字可能对大家有点陌生,但他其实是20世纪最顶尖的数学家之一。他在普林斯顿大学教书时,甚至被称为“半人半神”,这个称号连爱因斯坦都没有。那他为什么要写一本关于经济学的书呢?其实,冯·诺依曼的目标是通过博弈论,把经济学变成一门更像科学的学科。在书的开头,他就提到博弈论对经济学的影响,就像牛顿的重力定律对物理学的影响那么深远。

之后,年轻的博士生约翰·纳什也加入了这个领域,并提出了“纳什均衡”这个概念,进一步完善了博弈论。在冯·诺依曼和纳什的推动下,博弈论从一个冷门的数学理论,逐渐变成了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对整个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博弈论带来了两个重大变化。首先,博弈论让经济学可以用复杂的数学公式表达,这让它看起来更像是一门科学。其次,博弈论定义了人与人之间的理性互动,而核心理念就是不信任。冯·诺依曼和纳什都认为,在人与人之间的理性互动中,不信任往往是基本的出发点,很多策略都是基于这个前提展开的,比如大家熟悉的囚徒困境。这个经典案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当两个人面对一个共同的选择时,理性的选择通常不是信任对方,而是自我保护。

当然,博弈论并不是在鼓励大家自私,它也有一个叫“长期重复博弈”的概念。这个概念告诉我们,有时候为了长远的利益,人们可能会选择暂时合作,但这种合作仍然是建立在利益之上的,而不是因为信任。

谈到博弈论在现实中的影响,作者提到了一个有趣的例子。1995年,美国政府进行了一次无线电波频谱拍卖。当时博弈论专家的建议帮助政府赚了70亿美元,但参与拍卖的电信公司却因为出价过高,最后陷入了困境。这些现实中的例子让我们看到了博弈论在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作者甚至开玩笑地称博弈论为“僵尸科学”,因为它在某些方面和我们的真实生活并不完全契合。不过,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博弈论确实深刻地影响了我们对理性的理解,让无条件的信任和合作看起来不再理性。

好,回到1944年。虽然哈耶克和冯·诺依曼的出发点不同,但他们都引导现代社会走向了一个共同的信念:利他主义不可靠,信任是不理性的,而社会的运作依赖于我们的自私本能和市场交易。

接下来,我们来认识另一位对现代社会常识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罗纳德·科斯。科斯提出了“交易成本”这个重要概念,它解释了为什么企业会选择雇佣员工,而不是完全依赖市场交易。科斯指出,市场交易是有成本的,比如你需要花时间找合适的合作伙伴、讨价还价、监督合同履行等,而企业的存在就是为了降低这些成本。科斯的理论还有一个重要推论,那就是如果交易成本为零,双方可以通过私下协商解决冲突,而不需要政府介入。他用一个经典例子来解释这个观点:假如法律允许,甲可以让牛继续在乙的地里吃庄稼,而乙可以通过法律获得赔偿,这样就能实现社会财富的最佳配置。简而言之,科斯的理论对政府的经济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无线电频谱的拍卖就是基于他的理论展开的。

1960年,科斯将他的观点发表在《法律经济学杂志》上,引发了巨大争议。甚至连那些市场派的经济学家一开始也很难接受他的想法。他们邀请科斯到芝加哥大学共进晚餐,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出乎意料的是,这20位反对科斯的经济学家最终全票支持了他。从此,科斯的理论在芝加哥学派中得到了广泛推广。

其实,“科斯定理”这个名词是由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斯蒂格勒首次提出的。斯蒂格勒认为,不管法律怎么分配权利,只要双方能够自由谈判,最终的交易结果一定是社会效率最大化的。不过,斯蒂格勒忽略了一个重要前提:交易成本为零。而科斯则认为,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出现零成本的交易,因此这个定理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总是成立。尽管如此,科斯定理依然广为流传。

后来,美国联邦上诉法院法官理查德·波斯纳进一步发展了这个理论。他认为社会财富的最大化就是公正,并认为所谓的公平和正义其实没有客观标准,而财富最大化则更为科学和公正。波斯纳甚至在1978年提出,美国应该废除高度管制的婴儿收养程序,通过市场交易来提高收养的效率,实现社会财富的最大化。虽然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波斯纳确实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法学家之一。可以说,科斯和波斯纳共同开创了法律经济学这一新领域,把经济学中的效率理念引入法律,并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公平和正义的理解。

芝加哥学派和后来的行为经济学派继续在改变社会常识的道路上前进。1976年,加里·贝克尔出版了《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大胆宣称经济学的方法适用于所有人类行为,无论是找工作、创业、结婚、生子,还是日常生活琐事,都可以用经济学的方法来分析和决策。贝克尔甚至提出了一个婚姻公式,帮助人们计算何时结婚、何时离婚。他的理论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学向生活各个角落的渗透,因此被形象地称为“经济学帝国主义”。

与此同时,行为经济学也开始崛起。学者们发现,人类的行为并不像“经济人”那样总是理性计算,现实中,我们常常受到情感、直觉和冲动的影响。不过,经济学家们并没有因此改变对“理性人”的定义,反而认为需要理性的经济学家来帮助我们做出更符合利益的选择。于是,一些以金钱激励行为的政策应运而生,比如奖励学生读书,或者鼓励少女避免早孕。虽然这些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但也引发了对道德和人性尊严的广泛讨论。

通过这些例子,这本书讲述了经济学是如何一步步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的,并提出一个警告:如果我们让经济学的计算逻辑替代了人类复杂的伦理和价值观,那么人类的堕落将不可避免。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的主要内容了。关于这本书,我摘录了几句本书的精彩文稿,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一、强调人与经济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并站在复杂适应性系统视角去研究经济,推动学科之间的融合和共生才是正道。

二、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把丰富的、多元的人类行为坍缩成自私这一个维度,这是对人性的极大误解。

三、现代经济学把所有人都假设成完全理性的经济人,所有行为的目的都是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在这个假设下,一些公认的不良行为被重新定义成了理性行为,逐渐被社会所接受。

四、博弈论的基本假设就是理性经济人的行为就是不合作和不信任,人与人之间只存在零和博弈,任何对你有利的东西对我都是不利的。因此,理性行为的最佳策略就是不考虑合作,而是计算每个方案最坏的结果,然后从最坏的结果中选择相对好的方案。

好啦,感谢您又听完了一本书,我们下期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