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科普科普

《极简宇宙史》以寥寥之语,开启探寻浩瀚宇宙奥秘的奇妙征程

铛铛铃2025-09-13科普412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书是《极简宇宙史》。

嗯,这本书的作者克里斯托弗·加尔法德,是法国理论物理学家。他还有一个更著名的身份,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斯蒂芬·霍金的亲传弟子。他想把这本书献给自己的老师,以表达对老师的无限感激与致敬。

这本书作为一本科普读物,如果说它有什么样的特别之处,我想这么来形容:它站在英式的严谨当中,用美式的幽默写出了法式的浪漫。它让你感受到星空的神奇美妙,不仅仅是文学艺术的专利,在严谨的科学世界当中,它同样性感迷人,还有一些任性调皮。

作者在前言部分就承诺:“读者,我保证这本书只会出现一个公式,那就是 E 等于 MC 的平方。”并且自信满满地表示,即便你是一个文科生,也能够看懂这本书。因为这本书充满了有趣的故事情节,把抽象的宇宙理论,统统转化成了具象的画面。你可以想象自己是一个疯狂的时空穿越者,跟随作者在宇宙的各个角落当中,做着奇幻的旅行。

本书的书名叫《极简宇宙史》,毫无疑问是要带领我们探索宇宙的历史。宇宙学是研究整个宇宙的一门科学,它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物理学的一个前沿领域。尽管上千年来人类一直在观察着宇宙,但是宇宙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还只是近100年来的事儿。

在本书中,我会给你介绍四个研究宇宙的理论:万有引力定律、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理论和量子引力理论。让我们围绕着这四个理论,来追溯宇宙的历史。

第一个理论,我们从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开始。牛顿你肯定不陌生,这位集天文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自然哲学家称号于一身的大科学家,发明了一个公式,被称为万有引力定律。在当时,这个公式几乎是适用于整个世界,它不仅能够计算出各种物体的运动轨迹,还能够计算出地球和月球的公转轨道。在牛顿生活的年代,没有任何人能够证伪他的公式,哪怕只是提出怀疑。

那么这个万有引力定律,是不是担得起万有的称谓呢?经过科学家的检验,太阳系当中有七大行星,几乎是老老实实地按照牛顿的公式运行的。但是唯有一个行星不太听话,那就是离太阳最近、受到太阳引力作用最强的那个行星——水星。它的运行轨道与计算之间出了一点误差。多大的误差呢?想象一下手表上一秒钟的角度差距,然后呢,把那个角度除以500,你得到的就是在上一个世纪当中,水星实际轨道与牛顿计算产生的角度误差。一个如此完美的万有引力公式,遇到这么一点误差都不行吗?不行,因为牛顿的公式就是要求精确吻合。

那么,固执的水星,作为太阳系八大行星当中最小的成员,为什么一定要与众不同呢?直到牛顿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依然是没有找到解释。那一年是1727年。

将近两个世纪之后,我们迎来了第二个伟大的理论,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广义相对论。在1915年,终于有一个人站出来解决牛顿留下的难题,他提出了一个疯狂大胆的想法来重新解释引力。这个想法实在是太过于惊人了,在当时,几乎没有人能够理解。这个人就是爱因斯坦,而这个理论呢,就是广义相对论。

下面我们来想象一下,把一个很重的球,放在一张被拉紧的橡皮膜上,橡皮膜会因为球的重量向下弯曲。如果说你在橡皮膜上涂上了肥皂水,那么任何在橡皮膜上行走的东西,比如说一只蚂蚁,如果走到弯曲的部分,就会滑向那只球。对于那只蚂蚁来说,这种效果就如同引力。我们的时空就像是这张巨大的橡皮膜,恒星与行星都嵌在这张膜上,在这些星体的周围,时空也会弯曲。简单来说,大质量的星体会引起时空弯曲,时空弯曲产生了引力。当一个人跌落的时候,并不是下面有一个力在拉他,而是他像那只橡皮膜上的蚂蚁一样,沿着膜滑行而已。而以这种弯曲理论来进行的几何计算,竟然是成功地消除了水星轨道的误差。

广义相对论,完美地解释了大尺度天体的运动规律,为宇宙学的研究提供了正确的科学框架。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也就进入了全盛时期,他从瑞士伯尔尼专利局的一个小小技术员,一跃成为了与牛顿齐名的大科学家。

然而,历史最喜欢上演逆袭的戏码,就像是他当年撼动牛顿定律一样,这一次,一个全新的物理领域向广义相对论宣战了。于是我们迎来了第三个理论——量子力学理论。

人们在掌握了大尺度天体的运动规律之后,开始研究小尺度的微观世界。我们知道,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基本粒子构成的,比如说质子、中子、电子等等。它们呢,就像是乐高积木一样,组装在一起,搭建了我们的世界。量子力学就是研究这些积木块的理论。

当爱因斯坦试图用广义相对论,来描述微观世界的时候,结果只能用三个字来概括:很失败。广义相对论彻底失效了。这是为什么呢?简单来说,这是因为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有着完全不同的运行规律,就像海洋和陆地,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态系统一样。

还记得刚才我们讲到的广义相对论中,那一张橡皮膜吗?啊,在我们的宏观世界当中,时空如同是那张橡皮膜一样光滑、连续、稳定,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运用广义相对论。但在微观的量子世界,一切都是离散的、不连续的、不固定的,这就好像是那张橡皮膜被撕得东一块西一块儿,有的地方呢,是圆润的弧线,而有的地方是尖锐的边角,根本没法用它来描述引力。

好,让我来给你具体介绍量子世界的几个特点,也许你就能够理解,为什么这个微观世界是如此特别了。

第一个特点,状态叠加。在日常世界当中,一个物体只能有一个状态,可是在量子世界当中呢,一个粒子可以有无数的状态同时存在。这么说吧,如果说有一个量子化的你,那么所有你能够想象的生命轨迹将同时发生。你会很富有又很贫穷,结了婚但是又是一个单身狗,快乐而又悲伤,在北京,又在巴黎获得诺贝尔奖,又完全是一个笨蛋。没有错,在量子世界当中就是这么任性。

第二个特点是瞬间感应,这里有一个专业词语叫做量子纠缠,是说当两个粒子组成一段的时候,即使相隔遥远的距离,它们之间也可以瞬间地影响彼此的行为,就好像有一种心灵感应。说得更通俗一点,就如同电视剧当中最常见的情景,双胞胎中的哥哥中枪倒地,远在地球另一端的弟弟呢,会同时感受到重击。也许你不相信宏观世界有这种心灵感应,但是呢,微观世界还真的就是有。虽然说连爱因斯坦都称这简直就是闹鬼,但这确实是经过验证的科学事实。

第三个特点,测量不准。你永远都无法同时知道一个粒子准确的位置和速度,当你观察它的位置的时候,它的速度就变得很模糊,而速度确定的时候呢,位置又无法测量。总之,你根本没有办法精确地描述一个粒子。这是因为人类的观测工具太大了,仅仅是观察和测量这个动作,本身就会影响粒子原有的状态,你不过是看了他一眼,就能够改变他原有的样子。所以,量子世界不是一个精确的世界,我们只能够用概率来描述。

希望这三个特点没有把你搞晕啊。总之呢,与我们的常识相比,量子世界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连它的奠基人之一波尔都要吐槽说,如果谁不为量子力学感到困惑,那他就是没有理解量子力学。

好了,现在我们有了三个描述宇宙的理论了,一个是我们最熟悉的万有引力定律,一个是统治着巨大天体引力的广义相对论,一个是适用于微观粒子的量子力学理论。看上去宇宙万物从小到大,似乎是都有了它们适用的理论。那么第四个理论是什么呢?

这第四个理论叫做量子引力理论。请注意,这个理论是最复杂、最具有争议的一个,它至今还几乎是一块未知的领域,也是现代宇宙学家们正在为之奋斗的领域。

要理解量子引力理论,我们需要做一点准备工作,先来了解一个概念,叫做起点,奇特的“奇”。你可以干脆把它理解为一个奇特的点,它奇特在哪儿呢?在物理上,它是一个存在又不存在的点。说它不存在,是因为它的体积无限小;说它存在呢,是它的能量无限大。宇宙就是从这样一个起点当中演化而来的。其实中国古代早就有类似的思想,老子在《道德经》当中说,“无名天地之始”,也说的就是宇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而这个从无到有的诞生点呢,就是宇宙学上的起点。

为什么要了解起点这个概念呢?因为它是宇宙学当中一个极其特别的存在,它将巨大的物质和能量,禁锢在一个非常微小的空间当中,既属于宏观尺度,又属于微观尺度,既需要广义相对论来解释它的引力效应,又需要量子力学来解释它的量子效应。在这,矛盾就出现了,咱们刚才讲过,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互不相容的呀。于是我们需要一个能够同时解释极大和极小的理论,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够解开起点的秘密,进而才能够更好地了解宇宙的诞生。这就是量子引力论要解决的难题。

起点主要有两种,一个是大爆炸起点,一个是黑洞起点,一个对应着宇宙的诞生,一个对应着星体的死亡。下面我们来分别展开说一说,这两种起点有哪些不可思议的故事。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大爆炸起点,这个起点是宇宙的开始点。咱们就来追溯一下宇宙的诞生啊。我们从地球上研究宇宙,最管用的手段就是观察光。任何光线都携带着自己的信息,观察星光,就像是在收集来自宇宙各地的明信片,它们来自宇宙历史上各个时间与地点,它们拼接起来,就可以重建宇宙的一小段历史。可以这样说,我们对于宇宙的一切了解,都来自于我们所见到的光。科学家通过观察光,就能够分析出宇宙中的化学元素、恒星的构成等等。

可是问题来了,我们观察得越远,就越发现不对劲儿。本来是橙色光的位置变成了红色光,本来是蓝色光的位置变成了绿色光,也就是说,所有的光谱的位置都往红色那一边移动,这就表示光波在拉长,而且光源离我们越远,颜色的偏移就越明显。无论你站在宇宙的什么位置观看,都会发现这种现象。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星系之间的空间在拉伸,宇宙在膨胀,在不停地生长变化。如果把宇宙想象成一块有弹性的布,而光是缝在上面的线,那么把这块布拉长,上面的丝线也就跟着拉长了,光波拉长就会导致红移现象。

这个发现带来了一个非凡的后果,科学家们认识到宇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既然它在膨胀,那么它在过去一定要比现在小。科学家们从广义相对论当中,推导出了起点的概念,这个点既是空间的起点,也是时间的起点,它致密而炽热,在经历过一次大爆炸之后,不断地膨胀至今,形成了今天的宇宙。

那么宇宙从大爆炸起点开始,究竟膨胀了多大呢?它有没有尽头呢?让我们继续向宇宙最深处推进。我们顺着光向前,100亿年、120亿年、130亿年,到了138亿光年的地方,我们不得不停住了。假如说你身在此处,就会发现眼前是一个光穿不过去的地方,这里好像是有一堵墙,虽然光线就在这道墙的后面,但是它被束缚了,根本无法穿透。这是一道时间与空间的墙,它表明光在138亿年前,才第一次摆脱了物质的束缚,射向太空。这也是我们的望远镜所能够看到的,最远的地方,也就是人类能够观测到的宇宙的尽头了。

这个尽头,这道光线无法穿透的墙,叫做临界最后散射面。以这个临界最后散射面为边界,人类可见的宇宙,是一个半径为138亿光年的球体。当然了,由于宇宙的膨胀,这个球体的半径在变大,我们的实际观察距离就会更远一些。

现在只有我们的想象力可以穿过这道墙了,让我们想象自己穿过去,再向前迈进38万光年,这时你就会到达宇宙大爆炸的起点。这里是一个极度扭曲、混乱的地方,它的密度无限大、热量无限高、体积无限小,所有的能量都在猛烈的摇晃和扭曲,正在孕育着一场开天辟地的大爆炸。这就是起点,是宇宙的开端,也同时是时间和空间的起始点。人类全部已有的知识在这儿都失去了意义,我们还无法描述这里的情景,只能找到新的理论,才有可能揭开它的秘密。

好,接下来我们再来说一说第二种起点——黑洞起点。这里同样隐藏着量子引力的秘密。黑洞起点位于黑洞的中心地带,那里同样是一个密度无限大、体积无限小、热量无限高的地方。

如果你经常看科幻小说和电影,相信你一定对黑洞的特征不陌生,它是一种无比致密的天体,如果把地球变成黑洞,你需要把它压缩到一个圣女果那么大。黑洞的引力大到光都无法逃脱,所有不小心接近黑洞的物体都会被它吞噬。但进入黑洞就真的是有去无回吗?

1975年,霍金发表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结论,他说掉入黑洞的一切未必是永远被禁锢其中,它们能够逃出来,这一理论被称为霍金辐射。他指出,黑洞是会向外辐射能量的,黑洞向外发射出粒子,把吞噬在黑洞当中的能量,一点儿一点儿地还给太空。当黑洞散尽所有的能量之后,就会蒸发消失。

这一发现为科学家们带来了一个巨大的难题,因为它引发了一个悖论,叫做黑洞信息悖论。之所以叫悖论,是因为它违反了信息守恒定律。咱们物理课上都学过能量守恒定律,说的是在一个封闭系统当中,总能量是保持不变的。其实还有一个相类似的定律,叫做信息守恒定律,道理都差不多,是说信息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但是信息的状态会发生改变。这里所说的信息呢,是一个物理上的概念,指的是物体的所有属性,是它区别于其他物体的全部特征。

举个例子,比如说你吃掉了一个苹果,虽然说苹果没了,但是构成这个苹果的水分、糖分、维生素等等,还是依然存在于你的身体之中,它们被转化成为分子原子。如果说我们把这些分子原子重新组装起来,就能够还原出那个被你吃掉的苹果。即使是再过几亿年,连地球都不复存在,构成这个苹果的信息要素也不会消失,它们会以别的形式继续存在于宇宙之中。

信息守恒定律,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定律之一,更是物理学的一个铁律。可是掉到黑洞这里,信息却不守恒了,掉入黑洞的不管是人类还是动物,不管是废铁还是钻石,只要它们最初的质量一样,那么被辐射出来的时候就变得完全一样。也就是说,黑洞活生生地剥夺了物质的所有特征,信息出来的只有热辐射,这就让物理学家们抓狂了,信息凭空消失了,这简直就是物理学的灾难。

黑洞辐射显示了自然界中,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发生的交流。黑洞信息悖论和大爆炸起点背后的秘密一样,在我们建成新的理论之前,很难找到正确的答案。于是科学家们向量子引力理论进军,它的研究对象是量子引力,它的目的是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统一起来,这或许能够成为,适用于整个宇宙的万物理论,这是目前物理学上最深奥的问题之一,也是科学家们的终极梦想。

目前在量子引力的研究当中,有一个最有力的学说叫做弦理论。这是一个很浪漫的理论,它认为宇宙的基本单位不是粒子,而是一根一根像琴弦一样的细线,粒子不过是弦的振动而已。就像你拨动一根吉他弦,听到的是do”,拨动另一根弦,听到的是“mi”。音乐家们通过一把吉他的六弦合奏,就可以创造出无数美妙的音乐,而宇宙当中的弦,通过不同的振动,会产生一个个粒子,构成我们这个世界。

虽然说所有的弦都是相同的,但不同的振动对应着不同的粒子、不同的性质。比如说,弦的振动越剧烈,粒子的能量就越大,振动的越轻柔,粒子的能量就越小。无数这样的震动着的弦,奏出了一支伟大的宇宙交响曲。就是用这样一种理论,世间万物的存在都统一到了“弦”这个概念上,包括引力和基本粒子间的作用力,这才调和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间的矛盾,完成了大统一。

当然,弦理论目前还没有被证实,能否解开起点的秘密也不得而知,但它至少是提供了一种思路。或许将来有一天,科学家们可以将弦理论进行完善和验证,为物理学翻开新的一页篇章。

好了,我们对宇宙的探索到此为止。作者在书的结尾呢,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深刻的思考,回顾一下这四个物理理论,你是否发现,每一个理论的诞生之路,都有相似之处。当牛顿经典力学一统天下的时候,他的万有引力不能解释水星轨道的变化,于是就有了广义相对论的应运而生。而广义相对论又在微观粒子面前无能为力,于是就有了量子力学的横空出世。当所有这些已知理论,在遇到宇宙大爆炸黑洞的时候,再一次全部失效,科学家们开始向量子引力理论进军。

我们看到,科学的发展就是一次一次错误和检讨,在一次次自我推翻和否定当中,迈向寻找终极理论的巅峰。也许有一天,我们真的能够找到量子引力理论的终极奥义,找到那个统一宇宙的万物理论。但是统一以后呢,是不是一切都大功告成了呢?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的知识体系会再一次被打破,需要重启新的探索。

现代科学的创立还不到400年,而它的智慧却是贯穿了整个宇宙。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我们探索的步伐,而这一切,都来源于我们对宇宙,对科学那永无止境的好奇和迷恋。

好,《极简宇宙史》这本书就为你解读到这了,精华笔记在音频下方,我们明天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