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科普科普
《光刻巨人》于微影世界里精雕细琢,铸就芯片产业的辉煌传奇
铛铛铃2025-09-13【科普】432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光刻巨人:阿斯麦崛起之路》。它是全球光刻机巨头荷兰阿斯麦公司的一部传记。在2019和2020年,美国持续出台的制裁中国华为的政策,严格限制使用美国技术的厂商向华为供应芯片,这让中国缺少高端芯片的问题成为了热门话题。与此同时,制造芯片的关键设备——光刻机和它的主要生产厂商阿斯麦公司,也开始进入大众视野。
我们今天要介绍的阿斯麦公司是光刻机行业中无可争议的领导者。它不但垄断了全球80%的光刻机市场,还是高端光刻机,也就是极紫外光刻机的唯一生产商。极紫外光刻机的技术之复杂,被称为挑战人类工业文明的极限,作者认为只有美国的阿波罗计划可与之相提并论。极紫外光刻机的售价高达1.2亿美元一台,比一架波音737都贵。即便如此,阿斯麦的订单还是像雪片一样,英特尔、三星和台积电等一流芯片厂商都是它的客户。如今,阿斯麦甚至成为光刻机的代名词。
阿斯麦公司在上世纪80年代才成立,那时它只是飞利浦旗下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可在短短几十年内,它就击败了众多巨头,成为光刻机行业的领袖。它是怎么做到的?它的发展历程能给我们什么启示?这本阿斯麦的权威传记将给出答案。
本书的时间跨度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作者雷吉·梅克是一位知名的科技作家,他就出生在阿斯麦所在的镇上。为了完成此书,作者历时7年,访谈了阿斯麦的创始人、多位CEO以及数十名核心员工。
下面我将分三个部分来为您讲述本书的精华内容:第一,阿斯麦的诞生;第二,艰难的创业历程;第三,阿斯麦是如何成为行业巨头的。
好了,现在我们先讲述第一部分内容:阿斯麦的诞生。
在讲阿斯麦之前,先来说说芯片和光刻机。芯片也叫集成电路,是半导体元件产品的统称。芯片是现代信息社会的基础,它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手机、电脑、汽车、飞机和互联网都离不开芯片,可以说我们就处在一个由芯片驱动的时代。
光刻机是制造芯片的关键设备,光刻机的结构虽然很复杂,但工作原理像幻灯机一样简单。通俗的说,就是把光通过集成电路版图投影到晶圆上。晶圆是指制作硅半导体电路所用的硅晶片,由于其形状为圆形,故称为晶圆。晶圆在经过切割、封装、测试等工序,就成为芯片。
我们知道制造芯片的难度特别高,它难在哪呢?主要是对精度的要求高。光刻机的精度越高,制造出的芯片功能越强大。以华为的麒麟芯片为例,970芯片采用的是10NM工艺,980芯片采用的是7NM工艺,980芯片的处理速度比970芯片提高了75%以上。7NM是什么概念?一根头发丝的直径是6万纳米,制作这样的芯片就像在蚊子腿上画100幅清明上河图,而且还要在蚊子的飞行中完成。这么复杂的工艺,只有阿斯麦公司的极紫外光刻机才能做到。
介绍完芯片和光刻机,下面来说说阿斯麦是怎么诞生的。阿斯麦的光刻技术来源于荷兰科技巨头飞利浦公司。飞利浦有一个世界顶尖的科研机构——飞利浦物理实验室,简称NETLAB。它是飞利浦所有新产品的研发基地,飞利浦的电视、收音机、日光灯、录像机都是它的研究成果。
在上世纪60年代初,飞利浦物理实验室研制出了一种六镜头重复曝光光刻机。这种光刻机最大的优势是有一套先进的对准系统。对准技术是光刻机最核心的技术之一,它的意思是在机器将图案投射到晶圆之前,首先要确定晶圆的位置,且必须达到几1/10微米的精度。飞利浦开发的对准技术在当时是全世界最先进的,在阿斯麦成立以后,对准系统也一直是公司最重要的优势之一。
即便如此,光刻机并没有得到当时飞利浦高层的重视。在一次物理实验室的内部展览中,研制光刻机的两位技术专家展示了六镜头重复曝光光刻机的原型,并向观众介绍它的性能。台下的观众很多,其中还有一名飞利浦的董事,可还没讲完,这名董事就被旁边展台的一种新型洗衣机所吸引而离开了。两名技术专家惊讶地愣在原地,难道这么先进的设备还不如洗衣机吸引人吗?不过他们很快就明白了,光刻机市场是个小众市场,商业价值不确定,而洗衣机这样的大众消费品显然能为公司创造更多利润。
此后,技术人员又对这款光刻机进行了多次改造和升级。尽管飞利浦的技术实力很雄厚,但营销能力比较薄弱,因此产品一直没有打开销路,这让飞利浦的高层逐渐失去了耐心。考虑到光刻机的研发成本很高,市场前景也不明朗,在1983年的一次董事会上,董事们否决了继续开发光刻机的计划,决定把这项业务剥离出去。
接下来,飞利浦开始寻找合作者。一家名叫ASM的荷兰本地企业向飞利浦提出了合作意向,但飞利浦高层认为它的规模太小,没有回应。他们认为美国是半导体行业大国,寻找一家领先的美国公司合作成功的可能性更大。飞利浦接触了三家美国光刻机公司,但都没有成功。无奈之下,勉强同意和ASM合资成立一家光刻机公司。
1984年4月1日,愚人节这天,合资公司正式成立了,这就是后来的光刻机巨头阿斯麦公司。刚成立的阿斯麦可谓一穷二白,账户上只有区区的200多万美元,公司现有的人才储备远远不够,市场占有率为零,公司连个像样的办公场所也没有,员工挤在飞利浦总部旁临时搭起的板房里办公。此时的阿斯麦除了从飞利浦继承了一点先进的技术,在其他方面都远远落后于竞争对手。因此市场对它的前景普遍不看好,知名的光刻机市场分析师鲁德尔甚至毫不客气地说:“这家公司就是个笑柄。”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的CEO斯密特走马上任了。斯密特有天体物理博士学位,在飞利浦和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做过销售和管理,是一个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企业家。虽然斯密特以前的事业很成功,但这次他遇到的挑战可非比寻常。
阿斯麦刚成立一个月时,在美国圣马特奥举办的年度半导体展会开幕了,所有一流芯片厂商都会参加这个展会。在斯密特看来,作为飞利浦的子公司,阿斯麦也算出身名门,肯定会有人对它的产品感兴趣。在展会上,当斯密特向那些芯片厂商介绍阿斯麦时,得到的回复是:“到一边去,不要打扰。”这些厂商对斯密特说:“你们来晚了,光刻机市场的竞争已经很激烈了。行业中最大的两家公司,美国的GCA和日本的尼康,都已经有庞大的客户群,你怎么和他们竞争?”
虽然在展会上碰了一鼻子灰,可斯密特并不灰心。通过这次美国之行,他对光刻机市场和竞争对手有了更深的了解,对公司未来的规划也开始逐渐清晰。第一部分内容就讲到这里。
下面为您讲述第二部分:艰难的创业历程。在这部分,我将从公司战略、技术研发、筹集资金和市场营销这四个方面来讲述公司在最初四年是怎样站住脚的。
首先来谈谈阿斯麦的战略目标和定位。斯密特提出,阿斯麦的目标是必须成为行业第一,这是他对光刻机行业深入分析后得出的结论。在半导体行业有一个著名的摩尔定律,意思是每两年集成电路的晶体管数量会翻一番,它反映了这个行业竞争的残酷性。对光刻机制造商来说,如果它的光刻技术不能满足芯片厂商的需要,就会被无情的淘汰。光刻机市场是个小众市场,一台机器又能用很多年,这导致一旦机器落后一点,就没人愿意买了。所以技术领先是夺取市场的关键,这就形成赢者通吃的行业规律。因此,斯密特认为,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阿斯麦要站住脚,就必须成为行业第一。
可当时的市场竞争已经很激烈了,阿斯麦怎样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呢?在美国圣马特奥的展会上,通过和芯片制造商的接触,斯密特了解到,在未来几年,目前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将被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取代,这意味着光刻机的技术也需要全面升级,而这正是阿斯麦实现弯道超车的机会。所以,只要公司能开发出符合未来市场需求的产品,就有机会成为行业领导者。
斯密特在展会上仔细观察了竞争对手的产品,他发现那些机器还远没有达到生产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的标准,尤其是在对准和定位等关键技术上,都不如阿斯麦。这一发现让斯密特兴奋不已,他认为阿斯麦完全有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取胜。
在公司的董事会上,斯密特对董事们说:“在光刻机行业中,高昂的开发成本和恶性竞争会引发行业整合,最后只会剩三四个厂商。如果我们对第三名或第六名感到满意,那么最好现在就收手别干了。我们必须争取第一,这也是我们唯一的生存机会。”紧接着,他又坚定地说:“公司必须采取积极进取、创新集中的战略,不但要把技术做到行业第一,还要在物流、生产和服务方面做到出类拔萃。”斯密特的话得到了董事们的认可,在此后几十年里,阿斯麦一直向成为行业第一而努力。
下面再谈谈阿斯麦的战略定位。管理层给公司的定位是只做组装和产品设计,自己不生产任何部件。在当时,这是个大胆的创新。那时的制造商普遍认为所有的部件都尽量自己生产,在他们看来,阿斯麦的做法相当于把家里的钥匙交给了别人。可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很有远见的决定。它的好处在于:首先,刚成立的阿斯麦资金和人员都非常匮乏,公司要成为行业第一,就必须集中有限资源做最核心的业务;其次,它让阿斯麦能够整合全球的尖端技术,把产品做到极致。
光刻机是一套集精密光学、精密机械、自动化控制、软件工程于一体的系统。如今的阿斯麦,它的配件供应商遍布全球,例如镜头由德国蔡司提供,光源由美国Cymer公司提供,他们都是各自领域中数一数二的企业。这种将全球资源为我所用的模式,对阿斯麦的成功无疑起到关键作用。反观曾经的行业领导者尼康,几乎所有的技术都是自己开发,所有的部件都是自己做,但又总是差点意思,最后被阿斯麦一步步赶上来并超越。
接下来我们讲讲阿斯麦的技术研发。对阿斯麦这样的高科技企业,技术研发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飞利浦开发一个新产品,从技术的研发到大规模生产,平均需要10年,但阿斯麦绝对等不了这么久。如果竞争对手抢先研制出先进的光刻机,阿斯麦不要说成为第一了,可能很快就要关门了。因此,斯密特决定在1985和1986年各推出一款新机器。
原来,飞利浦开发的光刻机叫PAS 2000,PAS是飞利浦自动和光刻机这三个单词的首字母。为了有利于市场推广,阿斯麦仍沿用了这个名字。这两款机器分别被命名为PAS 2400和PAS 2500。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做出新产品,对工程师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就需要打破传统的研发模式。为此,工程师们想出了一个方案,把机器拆分成五个模块,由不同的技术团队并行开发各个模块,最后再把模块组装成系统。对机器的测试也是如此,传统的方法是构建一个原型机,所有子系统逐个测试。每当发现问题,工程师需要数小时或数天才能找到解决方案,这时其他的子系统只能等着,直到轮到他们测试,每个子系统的测试平均需要半年,这样的话,五个子系统需要两年半时间。为了提高效率,阿斯麦构建了五个原型机,这样测试和组装只需要半年。
这个想法虽然简单,但研发成本就大大提高了,公司不但要购置大量设备,还要招聘更多的技术人员。到1986年,公司已经有300多人。斯密特要求这两款机器的研发必须按期完工,因为摩尔定律不允许延迟。对每个光刻机制造商来说,如果错过了芯片市场的航船,就会淹死在水里。
在飞利浦,每到六点以后,办公楼就会一片漆黑,可在阿斯麦,每个人都像上了发条的机器,工程师们经常加班到深夜,甚至通宵达旦的工作。为了方便那些住得远的员工,公司专门在附近租了一栋房子作为员工宿舍,可是床位总是不够用,很多人都是带着睡袋,晚上在地板上抢地方。最后,这两款机器都以创纪录的速度如期制造完成,而且产品性能完全达到预期标准。
讲完了技术研发,再说说阿斯麦是怎样筹集资金的。光刻机有个绰号叫吞金巨兽,开发光刻机的材料和人工成本都非常高。阿斯麦对光刻机的研发原则是不在乎成本,但是要做到最好。这相当于阿斯麦要和那些财大气粗的竞争对手比谁能花钱。对于一个新成立的小公司来说,怎样筹集资金实在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公司的CFO威尔特·肖是一个优秀的财务专家,他想尽了一切办法为公司筹资。公司主要的资金来源是银行贷款、融资租赁、政府的贷款和补贴,其中最主要的是荷兰政府的贷款和补贴。荷兰很重视扶持本国的科技发展,经常给高科技企业各种研发补贴。威尔特·肖登经常去经济事务部申请这些补贴资金。公司在成立的最初几年一直处于严重亏损的状态,到1988年年初,累计亏损已达到6400万美元。在这几年中,政府拨款就像输氧管一样,维持着阿斯麦巨额的研发支出。
在巨大的压力面前,有人提出要削减研发支出以降低成本,但斯密特和团队认为造出最好的机器是公司唯一的生存途径,一旦削减研发费用,产品就无法按期完成,所以拒绝了这个提议。不过,此时阿斯麦的股东ASM公司已经撑不下去了,为了不被阿斯麦拖垮,它于1988年把股份卖给飞利浦后黯然离场,飞利浦也就成了阿斯麦的唯一股东。如果没有ASM,飞利浦的光刻机项目很可能半路夭折了,但它没分享到阿斯麦后来的胜利果实。
除了政府资金的支持,飞利浦也给了阿斯麦公司很大的支持。阿斯麦的很多部件都是在飞利浦的工厂加工的,但它经常拖欠飞利浦的加工费。对此,飞利浦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阿斯麦最困难的时候,还经常向飞利浦借钱给员工发工资。如果没有飞利浦这个靠山,阿斯麦这个小公司也不可能坚持下来。
最后我们来聊聊阿斯麦的营销策略。阿斯麦的营销策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采用本土化的原则在美国设立营销团队,二是充分利用展会来提升公司的形象。
先来说营销团队的组建。美国的芯片产量几乎占全球芯片产量的一半,所以它也是阿斯麦营销的重点。阿斯麦成立后不久,曾经最大的光刻机生产商美国的GCA公司就因为不重视产品创新,业绩出现急剧下滑,日本的尼康和佳能成为行业领导者。GCA公司的命运再次验证了摩尔定律的残酷性。不过,GCA公司的衰落是阿斯麦进军美国市场的好机会,公司研发的两款光刻机可以填补GCA公司留下的市场空白。为此,公司专门在美国的凤凰城成立了营销团队。在团队的组建上,阿斯麦公司采用本土化的方式,聘用了经验丰富的美国销售人员,并给他们充分的权利,让他们自己制定销售政策。营销团队中的销售工程师和服务工程师都是从竞争对手美国GCA公司挖来的,这些工程师对美国芯片厂商的需求是最了解的。
下面再说说阿斯麦是怎样利用展会来提升公司形象。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营销老手,斯密特很善于利用展会为公司做宣传。在1985年的美国半导体展会上,阿斯麦把展位设在展馆中心最昂贵的区域,紧挨着尼康和佳能这样的行业巨头。阿斯麦还准备了设计精美的广告宣传册,在宣传册中,阿斯麦把自家的光刻机和尼康等公司的产品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突出了自家机器在运行速度和精度等方面的优势。
在展会上,阿斯麦的光刻机展示了良好的性能,特别是它的对准系统比其他的机型都先进。借此机会,斯密特向媒体大力宣传阿斯麦。此时阿斯麦才成立一年,没有任何市场份额,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斯密特毫不谦虚地对记者说:“公司计划在5年内成为全球最大的光刻系统供应商,并预计在1989年实现1.5亿美元的收入。”当地的主流报纸对阿斯麦公司进行了大幅报道,并称赞它作为一家刚成立的小公司,有勇气向强大的对手发起正面的挑战,公司的知名度也因此得到了显著提升。
借助这次展会的宣传效果,营销团队成功的把几台光刻机卖给了一家叫MIMI的小芯片制造商。第2年,公司研发的新机器也在当年的半导体展会上展出,它的性能得到了市场的普遍认可。在展会上,美国芯片制造商赛普拉斯的CEO当场决定购买这款机器。当初嘲笑阿斯麦是笑柄的分析师鲁德尔此时的态度也来了个180度大转弯,他称赞阿斯麦已经成功在市场中立足,并有望取得更大的成功。
通过营销团队的努力,阿斯麦的光刻机又陆续获得了美国AMD和台积电等公司的订单。到1988年,阿斯麦的全球市场份额达到6%,对一个成立不久的小公司来说,这是个不错的业绩。经过4年的艰苦创业,阿斯麦终于在强敌环伺的市场中生存了下来,并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第二部分内容就讲到这里,我们从四个方面分析了阿斯麦是怎样运作的。为了实现成为第一的目标,公司在研发上不计成本的投入,工程师们近乎疯狂的工作,正因如此,阿斯麦才以创纪录的速度开发出新产品,从而在残酷的竞争中占得先机。作者认为,如果阿斯麦不是开场即冲刺,就不可能取得后来的成就。
最后将为您讲述第三部分:阿斯麦是如何成为行业巨头的。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这段时间,阿斯麦开发了一款叫PAS 5500的机器,并获得了很大成功,阿斯麦由此成为了行业三巨头之一。我将从技术攻关、营销创新和产业协作三个方面来讲述阿斯麦运作PAS 5500的经历。
我们先讲公司的技术攻关。阿斯麦开发的两款机器都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它们的性能不亚于尼康和佳能的产品,在某些方面甚至更先进,公司也在1989年首次实现了盈利。但公司的管理层明白,想打败尼康这样的行业巨头,这还远远不够,因此决定再开发一款更先进的机器,它的整体性能必须超过尼康和佳能的产品。这款机器被命名为PAS 5500。管理层很清楚,开发这个产品有很大的风险,因为它的研发费用和技术难度都远远超过前两款产品。可阿斯麦要实现成为行业第一的目标,必须要冒这个险。
接下来,公司的整体战略都将围绕PAS 5500展开,它的成功与否将决定公司未来的命运。现在公司又回到刚创立时的起点,在创纪录的时间里制造一台全新的机器,工程师们又投入到忘我的工作中。因为工程师们经常很长时间不能回家,阿斯麦的技术主管不得不挨个给他们的妻子打电话表示歉意。
PAS 5500的研发也采用模块化的研发模式,不过它比之前的机器复杂的多,由十个模块组成,这些模块最后将被组装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这种研发模式有一个优势,这就是阿斯麦的机器能够像模型套件一样拆装其他的机器。如果要更换镜头等部件,芯片厂通常要停产几周的时间,可阿斯麦的机器因为拆装很容易,所以可以大大缩短更换时间,从而把客户的损失降到最低。
由于PAS 5500非常复杂,所以要招聘更多的技术人员,这样一来,组织管理工作也变得更困难。和飞利浦等级森严的风格不同,阿斯麦实行的是非常坦率的沟通风格。在不知情的人看来,阿斯麦的工程师更像是一群街头斗士。在技术部门的会议上,无论职位高低,所有成员都可以毫不留情的互相盘问。在争论技术问题时,他们会经常拍着桌子大声咆哮,有时甚至扭打在一起。但在激烈的会议之后,又会在一起融洽的喝啤酒。就是在这种开放的甚至有些粗鲁的氛围中,工程师们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另外,开发新机器需要对人力资源、生产、物流和服务部门进行全面改造。公司的资金本来就很紧张,现在更加不堪重负。1992年上半年,公司到了成立以来最危急的时候,已经发不出薪水了,只能再次求助飞利浦。飞利浦答应借给它2100万美元,但下了最后通牒,如果明年情况再不好转,就关闭公司。
这2100万美元帮助阿斯麦熬过了最艰难的1992年。从1992年年底起,开始有客户下订单购买PAS 5500。第2年公司的订单越来越多,1993年,公司一举偿还了欠飞利浦的2100万美元债务。公司成立近10年来,CFO维尔特·肖登一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此时他兴奋的程度不亚于那些工程师。
下面来讲讲阿斯麦的营销创新。阿斯麦在销售PAS 5500时,推出了不赚钱不付款的支付方式和拥有价值的概念。不赚钱不付款的意思是客户先支付机器售价的80%,根据最终的业绩再支付其余的费用。我们常在新闻中看到某科研单位实现了多少纳米光刻,但芯片厂是7×24小时的全天候工作,实验室的结果和工厂生产之间还有很多技术难关。对芯片工厂来说,最怕的就是停机,只要机器能不停运转,就可以源源不断的带来利润。阿斯麦把PAS 5500机器的售价和客户的业绩捆绑在一起,是因为对机器的可靠性有充分的信心。这样做也为公司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公司的这款机器一经推出,很快就获得AMD、美光科技和台积电等芯片厂商的订单。
接下来再来说拥有价值的概念。PAS 5500的价格比竞争对手的机器平均要贵25%,但它有更高的精度、分辨率和吞吐量,这意味着芯片厂商的生产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简而言之,用阿斯麦的光刻机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阿斯麦当时的CEO马里斯把这称作拥有价值,也就是客户使用阿斯麦的光刻机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
PAS 5500良好的市场反响引起了大型芯片厂商的注意。1993年秋天,营销团队接到一个电话,对方用不太流利的英文说自己是三星的采购经理,邀请他们来首尔谈合作。阿斯麦这次可碰到一个大客户,两家公司前期的谈判还比较顺利,但在最后谈价格的阶段出了意外。三星的代表表示,阿斯麦的机器必须降价30%。CFO维尔特·肖登当场拒绝了这个要求,并毫不犹豫的离开了三星。维尔特·肖登的谈判筹码就是拥有价值的概念,他通过财务模型比较了阿斯麦和尼康等公司给三星带来的收益。他很清楚,阿斯麦的机器虽然比尼康的贵,但性能更出色,能创造更多收入,所以他判断三星不可能轻易放弃这笔交易。
果然,一个月后,三星要求重新谈判,最后支付了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根据合同,阿斯麦在未来几年将向三星交付110台光刻机,价值超过5亿美元。现在阿斯麦终于获得了一线芯片厂商的订单,它可以和尼康、佳能分庭抗礼了。
最后我们再谈谈阿斯麦的产业协作。光刻机对光学镜头的要求非常苛刻,能生产出这种高质量镜头的厂商在全世界寥寥无几。尼康和佳能本身就是世界知名的镜头生产商,所以他们做光刻机有先天的优势。阿斯麦光刻机的镜头则来自德国的顶尖镜头制造商蔡司。在当时蔡司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它的技术一流,可管理非常僵化刻板,与阿斯麦朝气蓬勃的风格格格不入,两家公司的合作也是一波三折。
因为阿斯麦早期的订单比较少,所以在合作初期,蔡司并不重视阿斯麦这个客户。它在收到阿斯麦的订单后,要等什么时候有空再开始做,至于何时能交付镜头,没人知道。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在90年代中期,阿斯麦的CEO马里斯邀请蔡司的高管定期参加阿斯麦的管理层会议,后来甚至邀请他们加入阿斯麦的监事会。马里斯的做法收到了效果,蔡司认识到了半导体行业的发展潜力,两家公司的关系开始逐渐改善。
蔡司的镜头是由经验丰富的工匠手工制作,他们能根据手感打磨掉镜头上几十NM的凸起,这些工匠被称为金手指,是行业中的稀缺人才,蔡司这样的知名厂商也只有六名金手指。但是这种传统工艺已无法满足半导体行业对镜头越来越严格的要求了。阿斯麦的PAS 5500上市后,客户接二连三地反映机器的镜头存在质量问题,它甚至严重影响了阿斯麦的声誉。此外,还有个棘手的问题,手工制造的镜头数量不能满足阿斯麦的需求。对阿斯麦来说,镜头问题解决不了,它所做的一切就前功尽弃了。所以它要千方百计拖着蔡司前行。
长期以来,蔡司一直对自己的产品很自负,因此缺乏创新精神,这导致在上世纪70和80年代,蔡司的很多客户被日本厂商抢走了。到了90年代初,它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经营危机。此时,蔡司意识到阿斯麦是它的救命稻草,于是两家公司开始通力合作。阿斯麦和飞利浦先后借给蔡司3900万美元,用来全面改造它的生产系统。新的系统用机器人取代了传统的手工操作。此外,阿斯麦还派自己的工程师和蔡司一起解决问题。
蔡司的技术改造达到了预期的效果。1996年,蔡司新的光学生产线完工了。以前,蔡司有几百个人从事半导体光学元件的生产,每年可生产100个镜头,现在只需要80人就能生产超过200个镜头,而且是技术更复杂的镜头。在阿斯麦的帮助下,蔡司走出了经营危机,回到了行业中的领先位置。同时,阿斯麦也彻底解决了PAS 5500的镜头质量问题。凭借这款机器优异的性能,阿斯麦跨入了光刻机一线厂商的行列。这两家公司通过合作成为各自领域中的顶尖企业。为了进一步加强合作,阿斯麦还在1997年对蔡司进行了投资,持有它的半导体光学部门24.9%的股权。
到1995年,阿斯麦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时,它已经是仅次于尼康和佳能的光刻机巨头。可以说,当年斯密特提出的目标已经实现了一半,接下来公司的目标就是击败两家日本企业,成为真正的行业领导者。
到这里,《光刻巨人》这本书的内容全部为你讲完了。本书写到1996年为止,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阿斯麦后来是怎样击败尼康成为行业第一的。
阿斯麦超越尼康始于一次有名的技术突破。在半导体技术的发展中,为了提高芯片的精度,需要光刻机厂商不断降低光的波长,但到了一定程度上,光的波长很难再降低了。上世纪90年代,光刻机的光源波长被卡在了193NM,一时间谁也无法突破这个难关。这时,一个被称为鬼才的台积电工程师林本坚提出了一个方案,这就是在光源之间加一层液体,通过折射的原理来降低波长。那时的半导体巨头们都认为这是异想天开,只有阿斯麦愿意做这个吃螃蟹的人,它和台积电开始共同研发这个技术,并在2004年开发出了著名的浸墨式光刻机。等尼康回过神来也研究这种技术时,很多老客户已经被阿斯麦抢走了。
这还只是个开始,接下来发生的事让阿斯麦彻底打败了尼康。在90年代时,英特尔也在探索怎样突破193NM难关,它打算采用波长更低的极紫外光方案,所以在1997年英特尔牵头成立了一个极紫外光联盟,联盟成员都是美国顶尖的半导体企业和研究机构。此后的6年里,联盟做出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可这些成果交给谁生产呢?美国的光刻机厂商已经全军覆没了,日本在芯片领域是美国的主要竞争对手,如果交给尼康,美国担心日本会扼住自己半导体产业的咽喉,想来想去只能给阿斯麦了。对于这份大礼,阿斯麦当然不会拒绝了。
受让了美国的先进技术以后,此时的阿斯麦已经集成了全球制造业的精华,单打独斗的尼康再也无力和阿斯麦竞争,彻底退出了极紫外光刻机领域。如今阿斯麦的市值高达2000多亿美元,在光刻机行业是毫无争议的超级霸主。
好,《光刻巨人:阿斯麦崛起之路》这本书就介绍到这里,听书笔记在音频下方,我们下期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