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科普科普

《天才假象》

铛铛铃2025-09-14科普1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这本书是《天才假象》,副标题是《从刻意练习、心理策略到认知陷阱》,作者是英国的马修·萨伊德。这是一部心理学著作,同时也是一本励志书。

在书里,作者为我们揭穿了人们对天才的认知假象,介绍了普通人走向人生巅峰的方法和策略。提到天才,你能想到谁呢?曾经的乒乓球大魔王王楠、张怡宁;在艺术、物理、数学、建筑、音乐、医学等多领域一路开挂的达·芬奇;还是数学天才华罗庚?天才的故事很多,对天才的解读也往往很一致,所谓天赋异禀、光环加持。你是否也曾经感慨,天才们都是老天爷赏饭吃呢?但天赋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平凡如你、我,有没有可能取得成功呢?如果能,又该怎么去做呢?别急,今天要讲的这本《天才假象》会告诉你答案。

这本书的作者马修·萨伊德,也是一个被称为天才的人。他是英国体育界、学术界双料精英,身上有多重标签:英国乒乓球名将、牛津大学高材生、知名媒体人。他曾两次代表英国参加奥运会,称霸英国乒坛将近10年,被称为乒乓球天才。退役后又自学考入牛津大学,学习政治学、哲学和经济学,现为《泰晤士报》专栏作家,曾出版《黑匣子思维》《天才假象》等多本畅销书。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都是一位熠熠发光的天才型人物。

但欲戴皇冠,必承其重。身为外人眼中的天才,马修·萨伊德反而更深知天赋的悖谬。他说自己并不是什么天才,靠着家庭的支持、教练的培养和十几年如一日的刻苦训练,才成为乒乓球名将。失败、伤痛是家常便饭。因此,他对外界所认为的天才人物产生了好奇,天才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就是他写《天才假象》这本书的来源。

在书中,马修通过自身经验、大量实例和心理学知识,把各个领域的天才神话一一击破,分析了天才成功的真正秘诀,并指出保持成功的心理策略。你我皆凡人,但只要肯努力,用对练习方法,一样可以走向非凡和卓越。

接下来,我会分三个部分为您讲述书中的内容:

第一部分,所谓的天才成功的秘诀究竟是什么?

第二部分,如何将刻意练习进行到底?

第三部分,如何防止临场发挥失常?

先来看第一个重点内容,所谓的天才成功的秘诀究竟是什么呢?马修从他最熟悉的体育领域出发,批驳了天赋论,剖析了天才成功的真正原因在于后天训练。

在体育界,有很多被称为天才的杰出人物,譬如足坛天才罗纳尔多、高尔夫天才泰格·伍兹、网球天才罗杰·费德勒等等。世人都夸他们天赋异禀,譬如夸费德勒娘胎里就带着会打网球的基因,夸罗纳尔多是为足球而生。就连有些一流运动员也赞同这种天才论调,像罗纳尔多就声称自己一出生就自带超凡球技。但马修指出,比起天赋,天才的成功更多是靠后天的刻苦练习。

他讲了一个故事,主人公是乒乓球运动员德斯蒙德·道格拉斯。他打起乒乓球来,速度快得像闪电,被称为英国乒坛的闪电人,标志性的动作就是身体紧贴球台,以闪电般的速度让球从球拍上弹起,杀对方个措手不及。很多人都以为道格拉斯是个打快球的天才,但事实并非如此。在刚进入乒乓球队时,道格拉斯的反应能力测试是全队分数最低的。换句话说,道格拉斯是个先天反应很迟钝的人。事实确实如此,那他又是如何打出一手令对手胆寒的快球来的呢?答案是长时间的刻苦训练。

道格拉斯小时候很喜欢打球,但学校的乒乓球室非常小,他和同学只能背贴着墙,身体紧贴球台边缘,站着打一种快打乒乓球,训练速度与敏捷度。为了打磨技能,他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了练习上,在练习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比其他球员都多得多。是长期的刻苦练习成就了他,与天赋无关。

说到这里,可能就有人不服气了,说:“如果不是天分在起决定性作用,那为什么会有黑人称霸体坛的现象呢?”比如在田径界,黑人长期包揽各种奖项,黑人天生擅长跑步的说法长盛不衰。但作者说事实绝非如此,基因检测表明,跟其他种族相比,黑人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基因序列。田径场上之所以会出现黑人称霸的现象,还是和后天有关系。英国学者雅尼斯·比斯莱蒂斯到盛产长跑名将的肯尼亚进行了实地考察,他发现,肯尼亚的长跑名将大都来自高海拔地区,还都有小时候长距离跑步上学的经历,有的每天要跑超过20千米的路程。在高海拔地区每天进行长距离跑步,这恰恰是长跑运动员的训练秘籍。

听了这些故事,你还觉得是天赋决定成败吗?事实证明,不管哪个领域,成功的关键都在于后天练习。所谓天才只是一种冰山错觉,人们只看到事物最显而易见的部分,以为冰山浮出水面的部分就是他达成这一高度的原因。事实上,冰山的真正高度是由海面下看不见的部分决定的,而看不见的部分就是10年如一日的刻苦练习。

既然成功的秘籍是长时间练习,那这个长时间到底有多长呢?1万小时。就是说要想成功,先要进行1万小时以上的练习,这就是1万小时天才定律,是被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验证的可靠理论。提出这个定律的西蒙本人也是一个多领域奇才,他拿了经济学的诺贝尔奖,但同时还是一个心理学家、政治家、法学博士。

马修在书中引用了1万小时天才定律,强调练习可以帮助人成为天才。可能你又有疑问了,只要经过1万小时以上的练习,就一定能成为行业精英吗?那很多人每天开车,早就开了1万小时以上了,车技还是寥寥;不少人做饭做了一辈子,厨艺仍然一般。这是什么原因呢?马修解释说,练习既要有量,更要有质,低水平的重复性练习提高不了水平,刻意练习才能帮我们成长为高手。

那什么样的练习才称得上刻意练习呢?马修提出,刻意练习必须做到三个要素:

第一,走出舒适区。刻意练习不是简单不加调整的反复性练习,而是需要每次都突破自我极限,每一次练习都有进步。这种练习并不轻松愉悦,但成长最快。人的身体偏爱稳定,都喜欢待在舒适区里,但舒适区待久了就容易松懈倦怠。刻意练习就是逼着自己走出舒适区,积极尝试突破极限,让自己朝着更优秀的方向前进。

第二,建立有效反馈。了解自己有哪些不足,知道怎么去改进。很多人长时间刻苦练习,却没有结果,水平原地踏步,就是因为没有建立有效反馈。那怎么获得有效反馈呢?马修说,最佳途径就是找一个好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练习方案,在第一时间给出正确反馈,及时纠正错误,提升专业技能。

作为乒乓球运动员,马修本人就遇到过一位好老师,来自中国的陈新华教练。认识陈新华前,马修的击球方法变化多端,很是潇洒帅气,但这种打法有个问题,就是犯错之后找原因很困难。陈新华接手后,果断让马修放弃花哨多变的击球法,改学一种固定动作的正手击球法。练习的过程非常磨人,马修也一度质疑新打法,但当他熟练掌握之后,才发现这种新打法简直妙极了,能让他在犯错的第一时间发现是哪里出问题,自行进行改进和调整。在陈教练的指导下,马修的球技有了质的飞跃。

刻意练习的第三个要素是集中式训练。集中式训练法能大大提升练习效率,迅速提升专业技能。马修以医学领域的恶性肿瘤诊断为例,分析了这种训练法的有效性。医学生如果只跟着导师出门诊,接触到病历的机会不多,练习断断续续,诊断水平提升速度缓慢。而如果建立一个数字化图书馆,存储大量已经得到正确诊断的肿瘤病例,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接触到大量样本,并能得到老师的有效反馈,快速提升诊断水平。其他像乒乓球、多球训练法、五人制足球,都是类似的训练方式。

这种刻意练习也叫目的性练习、精修、勤练,是人在精神高度集中状态下进行的训练。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其一,长时间的刻意练习能改变身体结构,更能改变大脑构造,提升专业技能。研究者发现,钢琴家负责控制手指的大脑区域、出租车司机负责掌控空间导航的脑部区域,比常人都要大得多。这不是生来如此,而是多年练习的结果。练习时间越长,对应的脑部海马体就越大。长时间的刻意练习改变了大脑的适应能力,把相关经验编码进中枢神经系统里,构建起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库。而只要你愿意付出,也可以拥有这种知识库,成为行业精英。

其二,刻意练习还能改变人的感知力,使练习者拥有专业透视眼。比如顶级运动员能一眼识破对手的运动模式,象棋大师看一眼就能看穿对手的棋盘布局,老练的消防员能瞬间判断出怎么扑灭熊熊烈火。他们像长着透视眼,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总能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快速识别最重要的东西。跟他们比,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就像盲人,尽管在看着东西,却什么也分辨不出来。

这么听可能有点玄乎,我讲个故事你就明白了。美国心理学家克莱因采访过一位消防队长,他曾经以自己的果断决策救了全队人的性命。当时有人报火警说厨房着火了,消防队长带队员到达现场,发现火势不大。然而他们前后尝试了两次,火却没有被扑灭,反而还从他们后方窜起了新的火焰。消防队长立刻觉察出不对劲儿,大声命令队员和家庭成员们马上撤出整个房屋。果然,他们刚退出来,厨房的地板就塌了。原来厨房有火焰掉到了地下室,尽管在一楼还看不出来,但整个地下室已经是一片火海,所有人可以说是死里逃生。

当被问及怎么判断出有问题时,消防队长也说不出所以然,只说他有一种危险的直觉,或者说第六感。心理学家克莱因深入分析后认为,让队长果断决策的其实是他已经内化为潜意识的深层感知体系。在现场,他正是借助这套认知模型在进行工作。当火势不大的厨房火久久无法扑灭,反而有其他地方出现新的火焰时,这套认知模型就立刻反馈出紧急警报。就像动物能感知到来自猎物的危险一样,队长凭借丰富的经验获得了在火场中感知危险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来自于后天的训练,来自一次次火场中练就出的生死经验。这就是我们所讲的透视眼,专业人士经过长时间的刻意练习,感知结构已被彻底革新,碰到问题时,大脑能迅速提取信息,作出判断。

以上为您讲述的就是第一个重点内容,所谓天才都是假象,天才的卓越取决于后天努力,取决于长时间的刻意练习。而刻意练习的三个必备因素:走出舒适区、纠正错误、集中训练。

不难看出,刻意练习不是件容易的事儿,非常辛苦,需要有强大的信念作为支撑。那如何获得能够将刻意练习长期坚持的信念和动力,将刻意练习进行到底呢?马修说,人获得信念和目标的方法是不同的。对于有的人来说,动力并不需要特意去找,它自己会主动找上门来。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被偶然的一件事、一句话触动,然后开始努力奋斗。马修本人就因为一条新闻而入了经济学的坑,从此不可自拔。

马修从小喜欢打乒乓球,并不怎么热衷学习。但在18岁的某一天,他看新闻里政府正在努力控制通货膨胀,他突然觉得很有意思,一个强大的政府怎么就控制不了物价呢?为了找出答案,他开始自学经济学,每天打球回来就一头扎进书里,兴致勃勃地学到深夜,不用父母老是催,也不觉得枯燥痛苦。退役后,他自学考入牛津大学,攻读经济学。一条新闻引起了马修的学习兴趣,也改变了他的学习态度。可以说,18岁那个茅塞顿开的瞬间开启了他漫长的卓越之路。

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也很常见,老师的鼓励、亲戚的嘲讽、同学的竞争等等,都有可能激发我们的兴趣与斗志。这类事件在心理学上叫自发影响事件。那如果自发影响事件迟迟没有出现,怎么办呢?这时候,我们可以主动运用积极的心理策略,去寻找关联动机,激发奋斗动力。

美国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找来耶鲁大学的学生做一道无解的数学难题,事先让每个学生都看了一份数学高手写的报告,这个数学高手是虚构出来的,他的生日被有意识地设置成跟一半学生同一天。心理学家想测一下,跟数学高手同一天生日这种随机事件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结果让他们大吃一惊,在解题时,跟数学高手同天生日的学生比其他人竟然多坚持了65%的时间,学习态度更加乐观积极,对自己的能力也更有信心。跟高手同一天生日的这个关联点很小,却激发了学生的动力反应。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韩国的朴世利1998年夺得美国职业女子高尔夫球协会锦标赛桂冠,很多韩国女孩因此相信韩国人拥有高尔夫的天赋,纷纷学习高尔夫;李云迪、郎朗在国际上获奖,让无数中国父母相信自己也可以把孩子送去到国际乐坛。关联动机并不难找,只要有积极的态度,总能找得到属于自己的那片领域。

除了获得长期奋斗的动力之外,要想将刻意练习进行到底,还得特别注意排除天才说的误区。因为人一旦相信了天才说,就很容易误入歧途,甚至中途放弃。他在成功的时候想的不是自己有多努力,而是自己有多么聪明;失败的时候不是去反思自己的问题,而是断言自己太笨,根本做不到。

有这样一个心理学研究,4005年级学生被随机分成两组,先后进行两轮测试。第一轮是做一些简单的题目,做完后实验者会夸奖第一组智商高,比如“你很有天赋,太聪明了”,但夸另一组时则是夸努力,说“你一定很努力吧,所以做的很好”。之后进行了第二轮测试,这次题目比第一次测试难了许多,但也在大多数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然而测试的结果却对比鲜明,被夸聪明的孩子大都中途放弃,还找理由说自己不擅长解智力题,而被夸努力的孩子90%都选择迎难而上,而最终他们也的确取得了成功。这个实验在不同地方重复了很多次,结果都是一样的。事实表明,信奉天赋的人畏惧失败,信奉勤奋的人则更乐于挑战,能终身成长。

好,上面为您讲述的是本书的第二个重点内容,掌握刻意练习的必备要素,发现长期奋斗的信念和动力,避免天才说的误区,将刻意练习进行到底。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第三个重点,那就是在终于完成了长久的刻意练习,让自己的认知和感知都充分专业化了之后,在临场发挥时,如何做到不掉链子,甚至超水平发挥呢?行百里者半九十,谁都不想在最后时刻有闪失,前功尽弃。但现实中谁都有可能临场发挥失常,演讲比赛忘词、唱歌比赛跑调、进考场脑子就一片空白的情况很常见,射击选手最后一枪脱靶、足球场上射飞关键点球的新闻也不时见诸报端。这些情况马修统称为死机卡壳。

为什么会出现死机卡壳呢?马修解释道,是因为神经系统失灵。面对巨大的压力,大脑把本应由内隐系统控制的技能转换到了外显系统,导致临显系统和内隐系统呢?外显系统又叫受意识控制的记忆,也就是说做动作前需要先想一想,注意力只能集中在接下来要开展的动作上,没有余暇顾及其他。内隐系统又叫无意识记忆,就是俗话说的熟能生巧、习惯成自然,他已经不需要有意识地去控制,使身体的肌肉记忆和下意识的反应。刻意练习能够将许多专业动作和技能变成内隐系统,而临场发挥则需要随机应变,思考战术,这又是外显系统的工作。因此临场发挥需要两个系统配合工作。

优秀的网球运动员看对方的身体姿势,就能判断出球的运行轨迹;象棋大师能一眼看透整个棋盘的布局,做出相应的部署,都是因为能实现两种系统的自如转换。但这种切换有时会发生故障,尤其是在压力非常大的时候,我们的意识过分关注细节,让本应是内隐系统控制的技能又退回给外显系统,动作生涩、反应迟钝,就导致了死机掉链子。

那怎么才能避免临场掉链子呢?答案是运用积极的心理策略,摒弃自我怀疑、焦虑等负面情绪,坚定必胜信念。具体来说,要利用三种心理策略:

第一种策略是利用安慰剂效应。安慰剂效应是一种心理暗示,积极的自我暗示能产生强大的力量。二战期间,美军的战地医生需要给受伤的士兵动手术,但麻药已经用光了,军医让护士给士兵注射了生理盐水,然后告诉士兵打的是麻药,结果同样产生了镇定的效果。研究表明,在关键场合,安慰剂效应能舒缓焦虑、增强自信,使长期刻意练习、积累的能力有效发挥出来。

那怎么发挥安慰剂效应呢?马修说,信点什么信什么不重要,你信它就有用。可以信仰宗教,让神灵帮忙增强自信,比如奥运跳远冠军爱德华兹会在包里放一盒拉丁鱼罐头,每次赛前都会按照基督教中的拉丁语章节向上帝祈祷;拳王阿里则会用穆斯林信念暗示自己,真主与我同在,我怎么会输?你也可以迷信某种物件,比如考试时穿件红衣服,穿双带对号的耐克鞋子,激励自己旗开得胜,每题必对。还可以信点仪式感,像马修那样深度放松、积极想象、积极肯定的三部曲,来让自己自信满满。再简单点表扬自己“我很棒,我能赢”,也能产生安慰剂效应。不管用哪种方式,只要是积极的自我暗示,都能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让刻苦练习外化为肯定,发挥出正常水平。

第二种策略是建立双重思想。什么是双重思想呢?就是既要坚定必胜信念,又要积极看待失败。胜败乃兵家常事,做好失败的心理准备,一旦失败,就尽快过滤掉负面情绪,让自己迅速恢复自信与乐观。世界顶级网球运动员蒂姆·亨曼2002年遭遇了滑铁卢,他在澳网公开赛上零比三惨败于瑞典选手,打击是致命的,很多人担心他会一蹶不振,但亨曼迅速调整好了自己,他说:“我会积极看待这次失败,集中精力提升我在赛场上的表现。”没过多久,他就拿下了ATP世界巡回赛1000大师赛的奖杯再现辉煌。不管哪个领域,成功的取得都离不开双重思想,它操纵信念,尽快恢复高度自信的状态,让安慰剂效应发挥到更大。

第三,为了保持临场发挥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还要学会克服反高潮情绪,避免因为阶段性的成功而麻痹大意。什么是反高潮情绪呢?就是美梦成真后,一下子放松下来的空虚心理状态。马修对此深有体会,在一次比赛上苦练多年的他终于打败了一个强劲的老将,在短暂的狂喜之后,竟然感受到了一种肌肉脱力和空虚感,这让他大吃一惊,立刻调整了自己的心情和肌肉状态,避免影响之后的发挥。

其实,反高潮情绪是人类进化出来的自我警示系统,它是在提醒我们别满足,去迎接下一次挑战。但心情的大起大落是临场发挥的大忌,所以必须要学会平常心对待整个过程,在实现一个目标后,迅速回归现实,树立下一个目标,克服反高潮情绪带来的不稳定状态。

好,上面为您讲述的是本书的第三个重点内容,通过安慰剂效应等心理策略,在临场发挥中,让外显系统和内隐系统协同配合,避免卡壳,在关键时刻发挥出最大潜力,最终取得成功。

天才是一个美好的神话,我们都希望自己是不需要努力就能走向巅峰的天才,但本书告诉我们,这不过是一种假象。包括我们自己在内,所有平凡的人都可以在本书得到最大的鼓励。它揭示了刻意练习的作用,告诉我们,只要找到强大的信念感,长期坚持、刻意练习,关键时刻有好的临场发挥,就能做到天才般的成绩。

好,《天才的假象》就为您解读到这里。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