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科普科普

《从一到无穷大》跨越数字鸿沟,见证从有限到无穷的奇妙数界跃迁之旅

铛铛铃2025-09-13科普607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书是《从一到无穷大》。

这本书以数学为线索,介绍了20世纪以来的重大科学进展,从数学的一窥探到大千世界的无穷大。所以,它还有一个副标题是“科学中的事实和臆测”。

这本《从一到无穷大》写于19年,距今已经有70余载了。1978年首次在中国出版,那一年,清华大学教授刘冰还是一个大一学生,他在微积分老师的推荐下读了这本书。他说:“没想到一本科普书竟然是如此的吸引人,几乎是像读侦探小说一样,一个晚上就读完了。”虽然过去这么多年了,这本书还是那么经典,至今仍然是刘冰教授认为读过的最好的一本科普书。

那这本书为何如此有魅力呢?它与常见的按主题分类的科普读物不同,而是以数学为主线,与物理、化学,乃至天文学、生物学等众多学科融合在一起,内容信手拈来,又存在着紧密联系。用中学数学知识就能完美解释相对论,糖块儿在咖啡里溶解,其实是个概率论的问题;在地球上架两个望远镜,就可以知道太阳离我们有多远。这本书给我们观察世界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

本书作者乔治·伽莫夫,是一位顶尖的俄裔美籍科学家,是著名的宇宙大爆炸理论的奠基人。他涉猎广泛,在核物理学、天体物理学、宇宙学,甚至分子生物学方面,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跟一般不苟言笑的科学家很不同,是一个爱讲笑话的人,一位漫画家,一个恶作剧爱好者,同行们评价他,他也就是一个大顽童。如果放到今天,也算是一位科学界的段子手。

这本书一共25万字,下面呢,我将从四个数学工具出发,为你解读这本书。第一个工具,虚数,它能够带我们走进四维空间;第二个工具,三角形内角和,它会让我们看到空间的弯曲;第三个,概率论,为我们解释了微观世界的运动;第四,视差位移,啊,有了它呢,我们普通人也可以打开上帝视角,丈量宇宙。从一滴水到整个宇宙,从二维纸片人到四维空间,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数学的妙用,来一场思维穿越之旅。

好,首先让数学带我们去四维空间。咱们呢,先做一点准备工作,一起来回忆一下乘法表:“二、二得四,三三得九,四、四、一十六。”这呢,叫数的平方运算。倒推回来,四的平方根是二,九的平方根是三,十六的平方根是四。啊,这都很好理解。但是呢,你有没有想过,四、九、-16,它们的平方根又是什么呢?负数的平方根有没有意义呢?

以我们中学的数学知识,负数没有平方根,因为它根本就不是平方数。可是呢,在实际运算当中,负数的平方根总是会出来冒个泡儿。比如说有这么一道题,要找到两个数,使它们相加等于十,相乘等于40。嗯,这个答案本来是不存在的,但是如果引入负数的平方根,竟然呢,就是把这事儿给办成了。这俩数,一个是五加根号-15,一个呢,是五减根号-15

数学家的脾气呢,就是倔得很,既然一个没有意义的东西总是出现,那就一定要给它创造一点意义出来。于是呢,他们给负数的平方根起了一个大名儿,叫虚数,就是那个空虚的虚啊,用字母I表示,I的平方等于-1。那么根号-4就是2I,根号-25呢,就是5I。虚数就像是实数在镜子里的幻象,除了能够做点计算,人们实在看不出来它到底有什么用。

直到两个业余数学家把虚数引入坐标轴,哎,现在请你想象一下,画一条横轴对应所有的实数点,在这条轴上,零的左边是负数,零的右边是正数,没有虚数的位置。当我们在零的位置上画一条纵轴,就可以表示虚数了,它上边的点是I2I3I……这样一来,不论是虚数还是实数,就都能够在这个坐标系里找到了。比如4I,嗯,就是在纵轴上,如果是3+4I,那么就在横轴上找到三,纵轴上找到四,两者一交汇就可以了。

你可能要说,这不还是没什么用处吗?哎,其实呢,还真是有着大用处。依靠I这个虚数的坐标轴,人们发现虚实两个不相干的维度可以结合啊,这可引爆了物理学的一场革命,它帮助我们建立了四维空间的时空模型。

关于第四维的概念,经常是被认为很神秘啊,像我们这些只有宽度、厚度和高度的生物,能从三维的头脑当中想象出四维的情景吗?其实没有那么复杂,有一个我们几乎每天都要用到的字眼,正是物理世界的第四个独立方向,它就是时间。时间经常和空间一起,用来描绘我们周围发生的事件,不管是哪家电视台播新闻啊,除了说事件发生在何处,还得说发生在何时。因此呢,所有的实际物体都是四维的,三维属于空间,一维属于时间。

现在我们要把这四个维度,统一到一个空间模型当中,这就会碰到一个问题,这四个维度的度量单位不同呀,三维空间用的是距离单位米、厘米、毫米,而时间维度用的是时间单位小时、分钟、秒,这要怎么样统一和比较呢?我们需要速度来为他们牵线搭桥。在物理上有这样一个唯一的标准速度,那就是光速。有了光速乘以时间就能够得到距离,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时间看作是一种距离尺度。比如说天文学家说,某颗星离我们五光年远,这就是跟我们所说的乘火车到某地需要五个小时是一个道理。

现在我们画一个坐标轴,横轴表示空间,纵轴表示时间啊,就能够确定一个事件的四维空间坐标了。但是时间和空间毕竟有着完全不同的性质,不能够简单地只做单位上的统一。这时候前面讲到的虚数就派上用场了,把这个四维空间坐标和之前说的虚实坐标轴对应起来,这样时间是虚数,空间是实数,二者就被赋予了本质的区别。在计算中,如果有两个事件的坐标点,我们把它们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的平方和开方,就可以计算出两个事件的四维距离。

如果两个事件之间的空间距离比时间间隔小,比如你早上八点在客厅读书,妈妈中午12点在厨房做饭,那么在计算这两件事的四维距离时,根号内得到的是负数,我们就说两个事件之间存在着虚的四维距离。反过来,如果空间距离比时间间隔大,比如你还是早上八点钟在客厅读书,10分钟以后有一块陨石撞击火星表面,那么在计算当中,根号内得到的是正数,就意味着两个事件之间存在着实的四维距离。

这个虚实的坐标轴还有更大的作用,如果说物体是高速运动的,那么这个坐标轴就是可以旋转的,这一旋转事件在两个坐标轴上的投影就改变了,在纵轴的投影会变长,与横轴的投影会变短。说的通俗一点呢,就是对于一个高速运动的物体来说,时间会变慢,长度会缩短。诶,听到这儿,你是不是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这不就是狭义相对论吗?啊,原来看似毫无意义的虚数之下,竟然是隐藏着一个物理学上如此重大的意义。

狭义相对论里说到时间的弯曲,广义相对论里则是出现了空间的弯曲。好,第二部分,我们就说一说数学与空间。在这里呢,你会看到空间的弯曲。

大家肯定对曲线和曲面都不陌生,可是你能不能想象出弯曲的空间呢?虽然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告诉我们,空间也能弯曲,可是我们生活在空间之内,怎么在空间内部判断空间是弯曲的呢?啊,答案很简单,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我们先来想象一下,如果有一个二维的纸片人,嗯,他将如何得知自己所在的平面是弯曲的呢?办法很简单,就是画一个三角形。我们知道,任何平面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但是如果是在球面上,这个定理就不成立了。你可以想象一下,地球仪上两条经线和赤道相交而成的三角形当中,就有两个90度的直角,它的内角和肯定是超过了180度的。不难看出,如果这个纸片人发现,他测出的三角形内角和大于180度,那么就可以判断出自己是身在一个类似球面的凸起的曲面上啊,这叫正曲率。如果内角和小于180度,那就是一个马鞍形状的凹下去的曲面,这叫做负曲率。

同样,我们三维空间的人类也可以使用这个办法,在空间里找三个点,然后拉紧绳子,看看三个夹角之和是否等于180度。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空间在巨大质量的物体附近会发生弯曲,质量越大,弯曲得越厉害。

1915年,当爱因斯坦提出这个理论的时候,人们无法理解,也难以相信。你可能会说,不就是测量三角形的内角和吗,这还不简单吗,就证明呗啊,找一个巨大质量的物体,比如一座大山,环山钉上三个木桩,拉起绳子,测量绳子夹角。可是即使你挑的是最大的喜马拉雅山,结论也只有一个,三个角的内角和正好是180度,因为即使是质量大如喜马拉雅山,也还不足以让空间弯曲到可测量的程度。

爱因斯坦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找了一个质量更大的物体——太阳。他提出了这么一个实验,在地球上找一个点,拴上一根绳,扯到一颗恒星上去,再从这个恒星拉到另外一颗恒星上,最后呢,再盘回到地球上的那个点,并且一定要注意,要让太阳正好位于绳子所围成的三角形之内。根据广义相对论,由于中间的太阳弯曲了时空,那么这三个角度的和不应该等于180度。如果我们没有足够长的绳,就用光来代替,因为光线总是走最短的路线的。

在实际实验当中,我们并不需要测量全部三个角的角度,只需要测量两颗恒星射向地球的光线所形成的夹角,这个夹角在太阳运行到这个大三角形内和运行离开时应该有所不同。这项实验有一个必要的条件,那就是只有在日全食下才能实现,因为平时太阳的光芒太耀眼,我们看不到它周围的星辰。

于是一直等到1919年,西非发生日全食,一支英国天文学远征队成功地完成了这个实验,观测到恒星发出的光线在经过太阳时确实发生了偏折,这就证明太阳的质量确实迫使周围的空间发生了弯曲。爱因斯坦还进一步得出了更为重要的理论啊,引力就是时空弯曲所产生的效应,这就摒弃了引力作为一种力的概念,而是把它看成了一种空间几何。当太阳的质量弯曲了周围的空间时,周围的行星是沿着弯曲的空间滑行,而不是太阳有一个力在拉着他们。这就好比是说,我们在弯曲的高速公路上,只能行驶弯曲的路线。

从以上两个部分中我们可以看出,爱因斯坦的物理成就与数学有着很大的关联。可以说,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都是通过数学来分析物体运动现象的理论。

我们再来看第三点:

概率论怎么解释微观世界的运动?

让我们来研究一下分子的运动规律。

如果你用肉眼观察一杯水,基本看不出任何运动的迹象。但是如果把水放大几百万倍,就会看出它具有明显的颗粒结构,是由大量紧紧地挨在一起的单个分子组成。这时就能够清楚地看到,水绝非是处于静止状态,它的分子处于猛烈的骚动之中,恰似一个极度激动的人群。

其实,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叫做热运动。分子的热运动不是说非得加热才会出现,事实上,只有在零下273度,也就是绝对零度的低温之下,分子才会归于静止。

像我们平时吃的咸菜、咸鸭蛋啊,都是利用了氯化钠不断运动,进入蛋或者是菜中使其变咸,这是分子热运动的典型应用。

既然热运动是无规则的,那是不是就没有办法计算出分子的运动轨迹了呢?嘿,还真有办法,数学就是这么神奇。它也许不能够给出每一个分子的精确运动轨迹,但是呢,却可以给出它最有可能的运动轨迹。

有意思的是,分子的运动轨迹跟一个醉汉走路的路线是一样的。醉汉走路是一个著名的数学问题。假设在某个广场的某个灯柱下面,靠着一个醉汉,他忽然打算随便走动一下,于是他先朝着一个方向走上了几步,然后呢,换个方向再走上几步,如此这般,没走几步就随意折个方向。那么这位仁兄在弯弯曲曲走了一段路程,比如说啊,拐了100次弯以后,它离灯柱有多远呢?乍一看,每次拐弯情况都不可估计,这个问题似乎无法解答。

现在我们就用严格的数学方法来解答这个题目。其实只要以灯柱为原点,画两条坐标轴,使用简单的毕达哥拉斯定理就可以计算了。我们可以列出一个无限长的方程式,如果醉汉走了N个转折,那么方程里就得要从一算到N。这可怎么解呢?

现在我们要引入统计学的观点了。由于醉鬼走路是无规则的,那么他走路正反方向的可能性是相等的,于是走得越多,在方向上的抵消就越彻底。于是你会发现,这个无限长的方程式经过整理之后,结果出奇的简单。醉鬼在拐了N次弯之后,距离灯柱最有可能的距离,是各段路程的平均长度乘以根号N

举个例子,如果醉汉每走一米就拐个弯,那么在他拐了100次弯以后,距离灯柱的距离就是一乘以根号100,也就是10米啊。拐的弯越多,走得越久,计算的结果就越精确。

现在我们把醉汉换成分子,想象一下,在一杯水当中注入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看它在水中扩散的情况。这时,每一个高锰酸钾分子,就像是一个一个的小醉汉,被周围的水分子不停的冲来撞去,改变着运动路线。这些分子每经过一秒钟,就会发生上万亿次的碰撞和拐弯,而一次走出的距离呢,只有1/16英寸。根据我们上面推导出的公式计算,要等上1万秒钟啊,也就是将近三个小时的时间,高锰酸钾紫色的分子才能够扩散100倍,也就是一英寸远。

也许你用不着计算,凭借生活常识也知道,扩散是个相当慢的过程,否则我们往咖啡里边加糖的时候,干嘛要不停地搅动,好让糖融化得更快呢?可是我要告诉你,分子在室温下的运动速度,高达每小时576千米。要知道咱们最新的复兴号高铁,最高时速也才350千米。如此高速狂奔的热运动,呈现出来的样子却是如此的风平浪静。

你看,有了这个概率公式,我们就能够很好的解释这个问题了。

再举个例子就更直观了。光从太阳表面直线射到地球需要8分钟,可是光子从太阳的中心走到表面,却要花上整整50个世纪。这让我们再一次看到,扩散过程是何等的缓慢。

我们看到,当对象数目很少时,我们只能够做模糊的概率推算,而随着对象数目增多,考虑到几十亿个分子的运动时,却遵循着极为严格的扩散定律。从一个不确定的状态,到达一个最可能、最确定的状态,也就是从一个小概率事件,发展成大概率事件,这就是著名的热力学第二定律,也叫做熵定律。

熵代表着无序和混乱,一个孤立的系统当中,任何自发的变化,都朝着使熵增加的方向发展。当熵达到最大值,系统就会处于平衡的状态。比如说麻将桌上砌长城的时候,熵就很低啊,哗啦哗啦洗牌的时候呢,这熵就很高。在一杯咖啡当中加入牛奶,刚开始二者还分得很清楚,随着时间的推移就混在一起了,这个过程就是熵在变大。熵不仅是在变大,而且呢,如果没有外力作用,那么熵增的过程也不可逆转。当你在沙漠当中堆起一座沙堡,风很快就会把沙堡吹散,重新回归无序,但是再厉害的风,也无法把沙子吹成原来的沙堡。诶,正如一个打碎的玻璃杯,不可能自发的还原。这个定律也是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时间的箭头是单向的。

最后呢,我们从微观走向宏观,再来看第四个问题:如何用视差位移丈量宇宙?

要说数学在宏观宇宙当中的应用,那可多了去了。咱们今天呢,啊,就研究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测量大小,一起来看一看,数学如何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大小、太阳系的大小,甚至银河系的大小。

当人类首次意识到大地是个球体之后,自然是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啊,这个球到底有多大呀?公元前三世纪,希腊著名科学家埃拉托色尼最先想了一个办法。当时他听说在尼罗河上游的塞恩城,在夏至的那一天的正午,太阳正好是悬在头顶,凡是直立的物体都没有影子,而他自己居住的亚历山大里亚,却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儿啊。同样在夏至的正午,太阳离头顶上方有七度角的距离。于是埃拉托色尼受到了启发,如果顺着直射到赛恩的太阳光,画一条直线,一直延伸到地球的中心点啊,再从中心点画一条直线,引向亚历山大里亚,那么这两条线的交角,就是太阳照射亚历山大里亚的角度,七度角。七度角是整个圆周360度角的近1/50,整个圆周就应该是两座城市距离的50倍。最后,埃拉托色尼计算出地球的周长是4万千米,而我们今天得出的准确数值是40076千米,可见2000多年前的计算可谓是相当精确了。

但是,对地球的第一次测量,最重要的倒不在于它如何精确啊,而在于人们发现它实在是太大了。如果地球是如此之大,那么地球以外的世界又有多大呢?于是就有了天文学第一问题: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这是人类认识宇宙大小的最关键的一把钥匙。

要测量日地距离,科学家发明了这样一个办法,叫做视差位移。其实呢,原理很简单,你可以用穿针引线来尝试感受一下。如果说你闭上一只眼睛来穿针,俺就会发现,手中的线头怎么样都找不准针眼,只凭一只眼睛是判断不出针线距离的。当我们用两只眼睛观察物体时,两条视线就会与物体产生夹角,肌肉感受到这个夹角的大小啊,就会可靠的告诉我们这段距离是多少,这个效应就叫做视差位移。

现在我们可以在地球的两个不同的地方,架起天文望远镜,就像两只眼睛一样观察太阳,测量它们之间的角度啊。但是太阳实在是太远了,科学家们呢,还要借助金星凌日这种罕见的天文现象,先计算金星的视差,再由几何学方法计算出日地距离。

1761年,为了率先解决这个天文学第一问题,整个天文学界简直是像比拼奥运会一般啊,各国都是派出了最优秀的选手,奔赴地球100多个角落。这场国际大行动的结果是,日地距离为1.33亿千米,太阳系的空间尺度终于是初步搞清楚了。

但是人类还在继续向太空迈进啊,这就要走向恒星世界了。视差方法还是可以应用,但是即使是地球上距离最远的两点,也无法在广袤的星际背景上找到明显的视差。但是我们还是有办法,既然我们知道了日地距离,那何不用地球公转的轨道来测量恒星的距离呢?换句话说,我们在1月初近日点的地方和在7月初远日点的地方,分别测量恒星的视差。于是,科学家们拿着尺子跨出太阳系,成功地测量出天鹅座61这颗恒星的距离比太阳还远69万倍。

然而问题又来了,视差位移法的极限,只能测定不超过400光年的距离,再远就不行了,因为视差实在是太小。但是科学家们找到了一个新的办法,哎,这就是造父变星。“造”是创造了,“造父”是父亲的父。在18世纪,英国的一位聋哑少年,凭借着一双视力超强的眼睛,发现了有一种星星,它们的光度有规则的发生明暗变化,就像是心脏一样规则的搏动着。这种光度变化的星星就是造父变星。这位身残志坚的少年,在22岁的时候就英年早逝了,却为我们探索太空找了一根新的量天尺。

科学家们发现,造父变星的亮度和光变周期之间存在着数学关系。换句话说,只要测定出一颗造父变星的光变周期,就能求出这颗星的绝对亮度值,然后呢,再根据亮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规律,就能够算出距离了。科学家们惊奇地发现,好多星团中都有造父变星,于是成功地测量了银河系内极远的距离。更重要的是,如果在一个河外星系里发现了造父变星,那么这颗造父变星的距离,也就代表了这个星系的距离。于是,我们测量出了银河系的直径有16万光年,而距离银河系最近的星——仙女星系,距离地球有254万光年。宇宙的尺度真的是让我们难以想象啊。

今天我们知道,宇宙依然是有确定大小的,它的直径至少有920亿光年。这并不是说,当你到了920亿光年的地方,会碰上一堵大墙啊,上面写着此路不通啊,而是说它是一个有限却没有边界的自我封闭的空间。还记得我们第二部分讲的空间弯曲吗?宇宙是一个有着确定体积、正曲率的空间。你可以假想一位空间探险家,尽管他笔直的驾驶着宇宙飞船,最后呢,却会飞回到他出发的地点。

最后,让我们来总结一下:

在这本书当中,我们为大家介绍了四个数学工具,分别是虚数、三角形的内角和、概率论,还有视差位移。他们推动或者发展了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热力学第二定律和宇宙测量。可以说,科学发展的一块重要的基石就是数学,他用一种更深更高的思维境界,赋予我们额外的感官,帮助我们拓展未知的边界。从一到无穷大,既是数学上的由少到多,又是科学发展的由浅入深。可以说,宇宙中人类未知的领域依然是无穷大,但是那又如何,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又哪怕真理无穷呢?

好,《从一到无穷大》这本书就为你解读到这儿,听书笔记在音频下方,我们明天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