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科普科普
《穿越平行宇宙》踏破维度壁垒,开启平行异界间惊心动魄的奇幻冒险之旅
铛铛铃2025-09-13【科普】532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穿越平行宇宙》。
当我们仰望星空的时候,心里边可能都怀揣着一些关于宇宙的困惑。比方说,嗯,我们这个宇宙它有没有边儿啊?它的外面是什么呢?是其他宇宙吗?平行宇宙是不是科幻小说里边才有的东西?我能不能够在宇宙当中,找到一个和我一模一样的人呢?
嗯,今天我要给你们讲的这本《穿越平行宇宙》,就要一口气儿为你解开所有的脑洞。它告诉我们,平行宇宙不是什么天方夜谭的东西,它很有可能就是真的。这涉及到理论物理学最前沿的研究,平行宇宙理论,已经被无数导演借鉴到科幻电影中,比如《彗星来的那一夜》《银河系漫游指南》等等。
《穿越平行宇宙》这本书,它有助于我们理解那些脑洞大开的科幻作品。当然了,也让我们更加接近宇宙的终极奥秘。
这本书的作者叫做麦克斯·泰格马克,他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的终身教授。有人说,他是当代最具有原创力的物理学家之一,是最接近理查德·费曼的大科学家。关于平行宇宙的理论研究,他可以说是世界级的权威。
这本书大约45万字,我呢,将分为两大部分,为你解读。第一部分,平行宇宙的科学基础是怎么回事;第二部分,平行宇宙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下边呢,先为你讲述第一部分,平行宇宙的科学基础——宇宙爆炸理论。
“风暴”的“暴”,“膨胀”的“胀”。这个理论呢,解释了宇宙的起源。我们呢,先来说一说,在宇宙爆炸理论被提出之前,科学家是怎样解释宇宙的。这个理论我们非常的熟悉,叫做宇宙大爆炸。
科学家说,137亿年前,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后来慢慢的膨胀、冷却,形成了我们现在这个庞大的宇宙。这种说法有很多的证据可以支撑,可是呢,它有两个缺陷。
一是它没法解释,如果只是一场大爆炸的话,就应该有一个热源,那么冷却的过程也应该是离爆炸源更近的地方更热一些,而远处当然就会更冷一些。可是呢,科学家测量了宇宙各处的温度,发现温度几乎都一样。如果真的发生过爆炸,那么就只能是大爆炸在无数多个点上同时发生。可是凭什么有这么多大爆炸,在宇宙当中的各个地方,都完美的同时引爆呢?宇宙大爆炸的说法啊,是没法解释的。
还有一个问题,科学家测算过说,如果宇宙里的物质再密实一点点,这个宇宙呢,就会发生大挤压,因为物质和物质之间的万有引力更强了,会把所有的东西都聚在一起,宇宙会收缩、挤压,走向毁灭。而如果宇宙当中的物质再稀一些呢,宇宙又会发生大冷寂啊,那就是物质之间离得都更远了,万有引力太弱,所以东西啊,都开始四散奔逃,宇宙同样会走向终结。可是现实就是这两种情况都没有发生,我们的宇宙刚刚好,既不是太密,也不是太稀疏,一直是处于中间的临界状态。这又是为什么呢?大爆炸也解释不了。
后来科学家找到了一种模型,能够完美地解决这些问题,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宇宙爆炸。这种模型是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团微小又均匀的物质,它的密度很大,又很难稀释,密度不会变化。如果说一克这种物质体积膨胀到两倍,那么就会变成2克物质。这团不可稀释的物质,每次膨胀到双倍,那每次翻番所花费的时间它都一样。这样一变二、二变四、四变八,就像是无限的分身。如果这个过程永远的进行下去,那就是一场永恒暴涨。
但这样所有的物质都是马不停蹄的分身呢,怎么会形成我们现在宇宙当中这么多稳定的物质呢?于是科学家又在想,每一次分身都留下来一部分物质,停止暴涨,让它们衰变成为普通的非暴涨物质。打一个比方啊,呃,暴涨不是一变二了,而是一变三、三变九、九变27,但是每一次爆涨的时候,有1/3的物质停止衰变,变成普通物质。这些普通物质,慢慢地形成了宇宙当中的星系、恒星这些东西。就像这种,我们抽一根烟啊,有1/3变成了烟灰,留在了烟灰缸里,剩下的2/3呢,继续爆涨、分裂。
换句话说,暴胀在某些地方确实结束了,在这些暴涨结束的区域,星系就会在当中孕育。在一个给定的区域里,如果爆炸结束了,变成一个普通区域,这里的物质就开始传统的宇宙大爆炸,这里呢,变成一个炙热的核聚变反应堆,然后它逐渐冷却,形成原子、形成星系等等,这些过程啊,才会开始。
这样一个宇宙爆炸的模型,就解决了我们刚才所提到的问题了,说为什么宇宙当中相隔很远的区域,温度几乎一样。那是因为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起源,他们都来自最初那一小团爆炸物质不断翻倍。宇宙爆炸模型,让宇宙中很多问题都能够得到合理的解释。所以这种模型,也越来越受到主流科学家的认可。
刚才咱们说的是第一部分,平行宇宙的理论基础——宇宙爆炸。
这个理论有一个非常自然的推论啊,就是我们这个137亿年的宇宙,并不是宇宙爆炸过程当中的唯一产物。它只是暴涨过程当中,在某一个区域停止了爆炸,留下来的一团烟灰。在整个永恒暴涨的过程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区域跟我们这个宇宙一样,变成了一团不再爆炸的烟灰流了下来。他们变成了类似的一个个宇宙,只不过我们还没有观测到他们而已。
那么这么看来呢,平行宇宙好像就不是一个那么疯狂的想法了,它只是宇宙爆炸理论的一个很自然的推论。我们目前所知的宇宙,只是整个宇宙当中可观测到的一小部分,在这个部分以外,整个宇宙还有无限大的,没有被我们观测的空间。
好,接下来就让我们掀开平行宇宙的面纱,一起来开一个大大的脑洞,看一看作者所揭示的平行宇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注意啊,从这儿开始,我们要区分两个概念,多重宇宙和平行宇宙。作者说,宇宙有四重,每一重宇宙里存在着许许多多个平行宇宙。一重宇宙就像是一层楼,而一个平行宇宙,就像是一层楼当中的一个房间。
首先呢,咱们从最好理解的一种情况来说起,也就是底层多重宇宙——在遥远的地方有另一个你。
第一层多重宇宙相当于第一层楼,它里边呢,包含的房间呢,就是所有的第一层平行宇宙,其中还包含咱们地球所在的这个宇宙。一般来说呢,可以管这个房间叫做我们的宇宙。它呢,是一个巨大的球形区域,半径137亿光年,地球差不多位于球形的中心。因为我们所在的银河系,本身就是接近这个球的中心。
关于第一层多重宇宙的争议并不多,他们其实就是其他爆炸停止的区域留下的产物。这些宇宙和我们的宇宙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物理常数都一样,比方说万有引力常数什么的。呃,人家的宇宙啊,也有原子、分子,可是这些粒子排列方式很可能不一样。就比如说吧,在我们这个宇宙,嗯,1万个原子组成了一粒灰尘,在那个宇宙里,1万个原子很可能改变了排列方式,组成了别的东西。当然了,也有可能这1万个原子的排列方式是一样的。同样的,可能在其他的宇宙里,有一个人身上的所有原子,跟你身上所有的原子组成的方式一模一样。科学家用数学就可以算出来,不过呢,哎呀,这是一个天文数字啊。在距离咱们这个宇宙,十的10万亿亿亿次方米之外哈,也就是十的十的29次方米之外啊,有另外一个你存活在他那个星系里。如果你不嫌远呢,你努力找吧,你总能找到一个宇宙在那儿啊,你一辈子都不会拿到停车罚单,你只是名字不一样,在那你赢了一个亿的彩票。
嗯,不光是一模一样的你,你甚至还能够找到一个跟我们这个宇宙一模一样的宇宙。宇宙里的物质的排列组合方式再多,也是个有限的数,这些组合方式有十的十的118次方种。哎呀,换句话说吧,如果你想要找到两个完全一样的宇宙,你在宇宙当中走直线,需要横穿十的十的118个宇宙直径,可以到达第一个与我们的宇宙完全相同的宇宙。
哎哟,呃,如果说永恒暴胀的过程创造出来一个巨大的空间,这里头包含无穷多个第一层平行宇宙,那么里边就会包含所有的可能性。这就是第一层多重宇宙给我们的想象空间。哼,是不是已经觉得这脑洞非常大了?还没完呢,紧接着,作者就给我们画了一张更大的饼,在这张饼,刚才我们说的那些,顶多就是饼上的一粒芝麻而已。
这就是第二层多重宇宙,它是人类永远无法到达的地方。这类宇宙有一个最基本的特点,就是他们当中的物理定律大体上跟我们一样,但是其中的基本物理常数就不一样了。这么说还是太玄乎,呃,咱们一起来大概描绘一下这个第二层多重宇宙长什么样呢?
你看这冬天的时候,你站在树下,看着光秃秃的树枝,还有后边的天空,树枝把天空分割成了好多块,每一块分割出来的小片天空啊,就像是暴胀结束的产物,就是一个底层多重宇宙。那一小片天空就像是一个兜,里边揣着许许多我们这样的宇宙。我们这个宇宙就像是一小片天空上,飞过去的一只气球那么小。你把树枝之间所有的一小片、一小片天空都汇总起来,把所有的第一层多重宇宙都汇总起来,他们整个就是第二层多重宇宙。
科学家凭什么敢这么说呢?都观测不到的地方,凭什么说那有第二层多重宇宙啊?是因为科学家们发现,我们身边这看似空旷的空间,它其实不空。空间是一种介质,它有许多种状态,科学家把这种状态叫做“相”,照相的“相”。这个“相”就类似于水的三种相,固态的冰,呃,液态的水、气态的水蒸气。空间的“相”比水的这三种“相”啊,可要多了去了。空间有十的500次方种“相”,就是一的后边儿啊,500个零。而我们只是身处其中的一种“相”里。空间的每一种“相”,都对应着树枝之间的一小片天空,某一个第一层多重宇宙,它的内部充满了这种“相”。其他的空间和我们的空间,并不会拥有同样的“相”。而第二层多重宇宙,包含了拥有各种“相”的空间。
咱们刚才说的第一层和第二层多重宇宙,听起来就像是把我们所认识的空间,给大大的拓宽了。原来我们这个宇宙并不是全部,它只是像一栋楼的702号房间一样吧,啊,走出去还有很多的房间,很很多的楼层。
接下来第三层多重宇宙啊,它就不是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它不是离你多远的问题,而是我们所经历的现实开始出现了分裂。很多人都知道,有一个很有趣的思想实验,叫做薛定谔的猫。他说的是把一只猫,一个装有剧毒气体的玻璃瓶,还有放射性物质都放进一个封闭的盒子里。当盒子里的监控器监测到放射性粒子衰变的时候,就会打破玻璃瓶杀死这只猫。如果说你打开盖子瞧一眼,那这只猫要么活着,要么就死了。如果说你不打开盖子,这只猫就会处于又活又死的叠加态。根据量子理论,一件事发生之后可以产生不同的后果,而所有可能的后果都会形成一个宇宙,这就是第三层平行宇宙。
怎么来理解这么疯狂的想法呢?比如说你在考虑中午吃什么,东北菜还是川菜,选择结束之后,你的思维会同时处于两个状态,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两个不同版本的你,他们主观上都感觉是真实的,完全意识不到彼此的存在。某一刻呢,存在多少种可能性,就会有多少个世界诞生,平行宇宙的分裂就这样持续不断的进行着,数不胜数,因为它从宇宙大爆炸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平行宇宙的数量浩如烟海,远大于宇宙当中所有沙子的数量。
那么这所有的无数个第三层平行宇宙,它们共同组成的第三层多重宇宙,它在哪里呢?在希尔伯特空间中啊。今天由于这个时间关系啊,我们不展开讲,你只需要知道这是一种抽象的空间,它拥有无穷多的维数,而不是三维的。
有人可能还会质疑说,我感觉不到自己不断分裂成许多个自己啊。嗯,但是作者就反驳了,你同样感觉不到你正在以每秒30km的速度围绕着太阳旋转,这就是你现在的状态呀。所以,不要被身体上具体的感知限制了你的想象力。你之所以只感觉到一个宇宙,一种确定的结果,是因为量子力学有一种保密机制。某个物体的位置,只有在不为世界所知晓的情况下,才能够同时处于两个位置的叠加态。如果说秘密泄露啊,所有叠加态效应瞬间坍缩,经过观测结果就是二选一,要么这里,要么那里。
那么这个观测泄密的过程是怎么发生的呢?他需要人眼吗?需要照相机吗?都不需要,他只需要一个简简单单的光子照上去。你来设想一下,屋子里边一片漆黑,什么都看不到,这个时候屋子里有一面镜子,它正处于叠加态,你不确定他在哪儿。突然,屋子里放进来了一粒光子,照着镜子笔直的飞了过来,他撞上了镜子,一定会弹回来。你在光子回弹的路径上,等着光子到达了你的眼睛,这个时候你再看到镜子,哦,原来他在这啊。事实上,光子撞上了一面正处于叠加状态的镜子,然后就会接二连三地和空气当中其他的原子、分子相撞,一传十,十传百,这样就泄露了镜子的位置。而我们看见镜子,是因为光子撞到镜子以后,反弹进了我们的眼睛,这对于泄密过程是不重要的,因为光子撞上去的那一瞬间之后,就已经泄密了。
量子力学里的观测,不是人类或者动物有意识的观测,而仅仅是信息的交换。为什么我们观测宏观物体啊,比方说一颗保龄球的时候,看不到物体的叠加状态呢?因为撞上保龄球的分子,会继续跟空气里其他的分子碰撞,这颗保龄球的位置信息就会迅速传递给其他分子,这就像是泄密一样,一传十,十传百,所以他的信息不是秘密了。
到这儿我们就讲完第三层多重宇宙。呃,可能有的人呢,会搞不清楚第一层多重宇宙和第三层多重宇宙有什么区别。第一层多重宇宙里不同宇宙在直线距离上很遥远,可能在这个地球上,我们要去一场约会,最后和他分手了,但是在另一个平行宇宙里,我去约会了,甚至我和她结婚了,生了孩子。第三层多重宇宙不一样,是现在我非常犹豫,我到底要不要去跟他约会,某一个瞬间,我像投硬币一样做了个决定去,于是呢,在希尔伯特空间里,现实开始分裂成不同的情节,一个我去了,另一个我没有去。你可以说第一层多重宇宙距离很远,而第三层多重宇宙,是从某个瞬间开始的分裂。
如果到这里你觉得已经足够疯狂,足够烧脑的话,接下来作者就向我们抛出了他的终极思想,也是他个人最重要的一个观点,那就是第四层多重宇宙的存在——宇宙是由数学写就的伟大之书。
作者说,在他的眼里,宇宙不是物质的,不是物理的,而是数学的。在生活当中,我们能够观察到处处都是数学。比方说,一个篮球往前面扔出去,它会沿着一条抛物线落下来,如果你接一个自来水管往前面喷,它也会是一条抛物线落到地面上。什么东西往下掉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掉下来的模型是一样的。再比如,万有引力,会导致一颗彗星绕着恒星转圈的时候,轨迹是一个椭圆。事实上,宇宙里到处都是椭圆,一颗恒星围绕着黑洞转,小个子的天狼星B绕着大个儿的天狼星A转,它们的轨迹都是椭圆。
我们宇宙当中的万事万物,都可以被抽象成纯粹的数学。而作者说,我们的实在不光是能被数学所描述,它本身就是数学。比方说吧,每一个物体,像篮球、棋子、山羊、台灯,这些都是人类为了方便,给一团物质定义出来的包袱,给它们打一个包啊,叫这个名字。如果说我们能够甩掉这些包袱,去描述各种包袱的抽象规律,那就是数学结构了。嗯,1+1=2,它就是一种数学结构的体现,它可以代表各种包袱,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等于两个苹果,一个篮球加一个篮球等于两个篮球等等。每一个对人类非常重要的显现出来的东西,我们都用新概念创造出了新的包袱,而科学家想要追求的万物至理,没有任何包袱,它是纯粹的数学结构。
在作者看来,宇宙在最底层、最本质的实在是一个数学结构,而不是分子、原子、电子、夸克这些东西,这些呀,统统都是包袱,只不过大小不一样。如果我们刨根问底,宇宙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是一种小到不能再小的物质或者粒子吗?作者泰格·马克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宇宙的终极实在是数学结构。
有一个公式我们还没有写出来,有一种数学结构,它统治着全宇宙,所以才生发出千万变化的原子、分子、物质和星球。所以呢,作者提出的第四层多重宇宙,也就是最后一重宇宙,就是数学宇宙。数学统治着一切,而事实上,每种数学结构都对应着一个多重宇宙,不同的多重宇宙拥有不同的数学结构。
为了方便你理解,我给你打一个比方,假设咱们现在说爱因斯坦写下的那个公式,E等于M乘以C的平方,而统治整个数学宇宙,统治一切多重宇宙的超级公式就E等于M乘以C的N次方,N是一个整数。这个公式应该能够解释关于我们宇宙的一切基本规律,比方说,宇宙大爆炸的时候,为什么那么短的时间,我们这个宇宙膨胀了那么多倍,为什么电子是这样的,原子是那样的。有了这个公式,给定不同的初始条件,比如说给定一些物理上的参数,你就能够得到不同的宇宙,就好像是翻开了一本武功宝典,我手上功夫比你好,我拿着它能够练成拳王,你脚上功夫好,你拿着它能够练出无影腿啊,一样的道理,一本宝典成就了不同的武功高手,一个终极的数学结构成就了不同的宇宙。
稍微总结一下,作者给我们展示了四层不同的多重宇宙,它们之间的区别是这样的:
第一层多重宇宙,也就是离我们距离上很遥远的区域,光线还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到我们这里;
第二层多重宇宙,我们跟他们之间的空间发生着永恒的宇宙爆炸,也就是天空跟天空之间被树枝给划开了,所以对我们来说永远都遥不可及;
第三层多重宇宙,是拥有多种可能性的不确定的叠加态,在不断分裂,它栖息在量子力学的希尔伯特空间中,彼此不知道对方的存在,互相无法交流;
第四层多重宇宙就是数学上的终极存在。
这四层当中,越高层次的越宏观,越抽象,越普遍,而越低层次的越具体,可以具体到我们这个宇宙。
最后我想跟你说,不要以为多重宇宙本身是一个理论,它是某些理论,比方说爆炸理论给出的一些合理的预测。因为暴胀理论本身,已经逐渐的被主流科学家接受,也在进行着广泛的讨论。而且啊,它非常有用,能够解决很多宇宙学问题。所以爆炸理论推论出来的多重宇宙,是目前人类对宇宙的各种解释模型当中,很重要的不能被忽视的一种。不是说爆炸理论和多重宇宙这一套理论一定是终极真理,但是目前科学家们都在追求宇宙大一统的万有理论,而多重宇宙的思想,是对万有理论的一次有力尝试,它还有待后人的不断发展和检验,让我们拭目以待。或许有一天对多重宇宙的突破性研究,可以让我们对整个大宇宙的认识焕然一新。当我们抬头仰望星空的时候,对我们这个所栖身的宇宙,会更加的迷恋,也更加地珍惜。
好,《穿越平行宇宙》这本书就为你解读到这里,听书笔记在音频下方,我们明天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