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励志励志
《热手效应》如何限制失败获得成功,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把短期的成功误认为长期趋势
铛铛铃2025-08-02【励志】18人已围观
简介
你好,今天我们聊《热手效应》这本书。
你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玩某个游戏时,手速特别快,连赢几局感觉自己特别厉害;或者做饭时手感特别好,切菜、调味都精准无比,做出来的菜比平时更美味。这就是所谓的热手效应。虽然很多人都有这种体验,但很少有人能说清楚它到底是怎么回事。关于热手效应,心理学、统计学、经济学和运动科学等领域,已经研究了几十年,甚至有NBA球星、金融大佬和顶级学者参与。今天我们就分三个部分来聊聊《热手效应》这本书。第一部分,我们来看看热手效应在哪些情况下会出现;第二部分,我们探讨心理学上对它的解释,帮助你在生活中避免一些常见误区;第三部分,我们在揭晓热手效应到底存不存在的最终结论。
先说几个例子吧,打篮球时把球传给手热的队友,这是基本操作。比如库里,NBA的三分球神射手,他也经历过这样的时刻。2013年2月27日,金州勇士对阵尼克斯,库里一个人砍下54分,其中三分球13投11中。这场比赛后,勇士队发现了库里的价值,围绕他制定了新的打法,库里的场均得分从18分飙升到26分,成为NBA最有价值的球员之一。库里自己也说:“当时就是手热了,不知道怎么来的,但一旦出现,就要抓住它。”除了库里,作者科恩还采访了其他顶尖球员,大家都对热手效应深信不疑,他们形容热手是一种难以形容的美妙感觉。
听到这儿,你可能会想到心流这个概念。没错,心流就是对热手效应的一种解释。积极心理学家契克森·米哈研究心流将近60年,他认为心流是一种全神贯注、完全沉浸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的效率极高,还能体验到极大的满足感。很多体育运动都能让人体验到心流,比如篮球、游泳、下棋等。不过,在我们今天讨论的这本书里,热手效应的范围不仅限于体育和游戏。美国西北大学的华裔统计物理学家王大顺专门研究热手效应,它的定义是:热手效应是成功的集中出现。这个定义相对宽泛。王教授的团队统计了3000位艺术家的作品拍卖价格、2万名学者的论文引用次数,还有6万名导演在IIMDB上的评分,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91%的成功艺术家、90%的有作品发表的科学家,以及82%曾拍过院线电影的导演,他们的职业生涯中,至少经历过一段手热的时期。换句话说,那些最优秀的电影研究和艺术作品,往往是在作者的职业生涯中集中出现的。
这样的例子层出不穷,比如爱因斯坦的许多重要研究,都是在短时间内发表的;梵高在法国南部的阿尔勒生活了15个月,这是他10年艺术生涯中最具生产力的一段;莎士比亚在短短两个月,便写出了《李尔王》《麦克白》和《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三部经典之作。王大顺认为这些并非巧合,他自信地指出,创作者的事业往往是由他们的热手期定义的。他说:“如果我知道你最好作品的出现时间,我就能推断出你第二和第三好作品的时间,那段时间就是你的热手期。”从这些统计数据来看,热手期的存在似乎没有争议,但问题在于,热手期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呢?为什么成功总是成群出现?王教授认为,这可以解释为:处于热手期的人能吸引到更多的资源,并且更有勇气去利用这些资源。想象一下,当一部出色的作品引起了学术界和文化界的关注,随之而来的资本曝光和追捧,就会向创作者汇聚,而创作者也会更自信地展示自己的作品,这样一来,第一次成功就可能带来更多的成功。根据王大顺收集的数据,这样的巅峰时期通常会持续三到5年。这就像库里热手时,队友们都乐意把球传给他,他也更有信心去投篮,结果得分自然就增加了。
经过这样的分析,热手效应的存在似乎合情合理。不过,事情真的就这么简单吗?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部分,看看心理学对热手效应的一种经典解释。这种解释认为,热手效应其实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误解。刚才我们提到的几万名成功人士的经验,似乎验证了热手效应的真实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绝对正确的。在深入探讨心理学结论之前,我们先看一个有趣的小案例。瑞典有一家叫SPOTIFY的公司,是个播放音乐的平台,它有一个随机播放的功能,用户创建歌单后,打开随机播放,SPOTIFY会打乱歌单里的歌曲顺序。听起来这个功能简单易实现,但推出后,用户却频频投诉,认为随机播放根本不随机,常常连着听到同一个歌手的歌,有人甚至怀疑SPOTIFY收了某些人的钱,所以总是播放他们的音乐。这样的说法影响了公司的声誉,SPOTIFY为此派人调查,但调查结果让人惊讶,因为他们的随机播放功能用的是一种经典的随机算法,叫费舍尔·耶茨洗牌算法,这个算法已经使用近百年,其随机性是无可争议的。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并不在于算法,而在于用户。用户觉得SPOTIFY的随机播放不随机,是因为连续听到了同一歌手的歌,这其实是一种认知错觉。我们常常以为随机序列应该是均匀分布的,但实际上,在随机序列中,相同元素连续出现的概率是很高的,特别是当元素种类不多时,比如创建一个有七八个歌手的歌单,开车听了两小时,你很可能会听到同一个歌手的歌连着播放几次。
再举一个大家熟悉的例子,打扑克时,如果连续两次抽到相同的牌,很多人会觉得是牌洗的不充分。但是这种想法和SPOTIFY用户的误解类似,都是认为随机等同于均匀。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误解呢?SPOTIFY的一位产品经理扎法尔说了一句很有道理的话:“我们的脑子是个出色的模式匹配器,总能在混乱中找到秩序,我们渴望秩序,结果就会在明明是随机的事物中寻找规律。”说到这,你可能对热手效应产生了一丝怀疑,比如在篮球比赛中,一个人连续投进三四个球,这到底是因为他状态,还是只是巧合呢?1982年,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团队专门研究了这个问题,他们分析了费城七六人队和波士顿凯尔特人队的投篮数据,计算了球员在投进和投丢一球后的命中率。如果热手效应存在,投进一球后的命中率应该高于平常,而投丢后应该低。但结果显示,命中率并没有明显变化,这让热手效应显得相当可疑。
为了验证这个结论,研究团队还进行了一个实验,他们邀请了康奈尔大学的26名篮球校队成员,让每位球员在固定位置投篮100次,并对每次投篮结果下注,如果他们觉得自己状态很好,就会多下注。假如热手效应真的存在,球员应该能赚到更多的钱,但实验结果却显示,他们的预测准确率很低,尽管在感觉手热时下注更多,但预测往往是错误的。经过两轮数据分析,斯坦福的团队得出结论:热手效应其实只是人们的幻觉。无论我们如何解释热手效应,从数据来看,球员的命中率在感觉手热时并没有变化。那为什么他们还是相信热手效应呢?心理学解释认为是受小数定律的影响,这意味着当我们面临小样本时,容易得出错误结论并过于自信。比如,一个人感觉手热,可能仅凭刚进的两颗球,就觉得自己状态不错,这种判断显然不靠谱,因为样本量太小,就算在随机序列中,也常有相同结果出现。
听到这儿,你可能觉得相信热手效应有点荒唐,但我们日常判断中也常受小数定律的影响。例如,股票短期内的表现经常让投资者紧张,仅凭几周的涨跌就做出买卖决定,这和相信热手效应没有太大区别。如果斯坦福的研究真正确,那热手效应就该另起一个名字,叫赌徒谬误。在拉斯维加斯的赌场,屏幕上会显示刚刚过去的几场赌局结果,赌徒们常常会试图从中找出规律,结果在小数定律的影响下建立虚幻的自信,最终把更多的钱投入赌场。
你可能觉得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很有趣,但它毕竟只是针对体育和游戏,似乎不太重要。其实这项研究在学术界影响深远,团队的领军人物特沃斯基是认知心理学的先驱,他还有一位著名伙伴丹尼尔·卡尼曼,他是第一位以心理学家身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也是《思考快与慢》的作者。小数定律就是他们合作开发的理论,特沃斯基的这项热手效应研究,为小数定律提供了关键注解,也为行为经济学带来了启发。虽然特沃斯基在1996年去世,但诺贝尔奖委员会在颁奖词中特别提到了他,这在诺奖历史上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他的研究可以说是给热手效应下的判决书。虽然特沃斯基在1996年去世,未能和卡尼曼一起获得诺贝尔奖,但在颁奖词中,诺奖委员会特别提到了他,这在诺贝尔奖历史上是首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特沃斯基的研究,实际上给热手效应下了一个判决书。在随后的30多年里,心理学界逐渐形成共识,认为热手效应其实是个谬误。
如果你对热手效应还有期待,那接下来你会听到反转的故事。《热手效应》这本书的作者科恩对这个现象特别感兴趣,因为他年轻时也经历过一次热手效应。他高中时在校队打篮球,水平算是一般,但有一场比赛,他突然表现出色,连续得分成了全队的得分王。回想起那场比赛,科恩觉得自己仿佛拥有了超能力,投篮的感觉非常美妙。然而比赛后他并没有因此变得更好,反而因为打的不怎么样,很快就放弃了篮球。尽管如此,她依然记得那种状态,那是否真的只是认知上的错觉呢?在1980年代,特沃斯基的数据已经很完善,但今天我们有了更先进的技术,来重新审视这些研究。2005年,两位以色列人创办了一家公司,利用视觉智能技术记录体育比赛的数据,从2011年开始,他们把这项技术应用到NBA球队,达拉斯小牛队最先引进,并因此赢得了总冠军。但球队拿到了大量数据,却不知道如何分析,于是,菲尼克斯太阳队找到了一名为哈佛体育分析集团的团队,实际上只是一些哈佛大学本科生组成的社团。在这个社团里,有两个年轻的分析师伊泽科维茨和斯坦,决定对热手效应进行深入研究。他们读过特沃斯基之前的论文,但意识到随着数据量的增加,是时候重新审视这个问题了。他们提高了数据分析的细致程度,考虑了更多的因素,比如场上局势、出手位置和投篮难度等。通过这种方式,伊泽科维茨和斯坦发现,球员的表现确实随着状态的变化而提高,热手效应真实存在。
接下来,米勒和圣胡尔这两位经济学家发现,特沃斯基的研究中存在统计偏差。特沃斯基当年计算命中率的算法,实际上低估了球员的表现,说明球员在投中一球后状态是有提升的。这意味着热手效应并不是错觉。2016年,卡尼曼在听完米勒的演讲后承认,特沃斯基的算法确实有问题,热手效应是真实存在的。对他来说,承认好友犯了错肯定不容易,但他始终尊重特沃斯基的学术贡献。当人处于上升期,信心会转化为动力,吸引更多的资源,但如果自信让他满足现状,不愿尝试新的方法,那就像赌徒一样,可能会失去判断能力。所以看看你的自信是让你勇往直前,还是止步不前,这就是热手效应和赌徒谬误的根本区别。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的主要内容了。关于这本书,我摘录了几句本书的精彩文稿,希望对您有所启发。一、热手效应反映了人们的认知偏差,即人们倾向于看到模式,即使这些模式实际上是随机的;二、热手效应在市场中的应用,表现为典型的幸存者偏差,当市场开始出现了持续的赚钱效应,人们就会争先恐后冲进市场,不断赚钱,会导致投资人一段时间内认为市场是可以战胜的,信心大增;三、在连续的成功之后,人们往往高估了自己未来的成功率,误将随机性视为能力或运气的延续,这便是热手效应的真实写照,它既是心理偏见的产物,也是决策陷阱的温床。
好啦,感谢您又听完了一本书,我们下期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