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心理心理

《内向者心理学》克服社交焦虑的实用工具,充分发挥自己的内在优势,探索人类与生具来

铛铛铃2025-08-02心理16人已围观

简介

  你好

今天我们要聊的是《内向者心理学》,一本全面剖析内向性格的开创性著作。我会尽可能浓缩并传达它的核心思想。通过本书,你会了解到,在一个看似偏爱外向性格的社会,内向者无需改变自己去适应社会,反而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发掘个性中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成功之路。

  在描述性格时,我们经常用内向和外向来区分。热衷社交、不拘小节的人被视为外向,而沉默寡言、害羞的人则被认为是内向。虽然这种分类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但心理学界对性格的定义要复杂得多,也存在很多争议。最古老的性格研究之一就是类型论,这个理论将人们分成不同类型,每种类型都有独特的行为和心理特征。本书作者马蒂·兰妮的专业背景是精神分析,拥有心理学博士学位,并在书中借鉴了荣格的性格类型理论,将人们的性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书的前半部分,描绘了内向与外向性格的肖像,揭示了这两种性格的内心世界。这本书可以说是首部,为内向性格的人发声的书籍。

  现代社会中似乎有一种共识,成功需要主动出击和大胆行动,看起来这世界就是为外向者打造的。在这样的环境中,外向者如鱼得水,而内向者不时会遭遇障碍,受到误解。作者兰妮也是一个内向者,她曾因交流不畅和对外出的恐惧感到困扰,曾认为自己有心理问题。在尝试成为一个外向人并失败后,她改变了看法,她勇敢宣称,内向并不是不好的,内向者拥有独到的性格优势。于是,兰尼将科学研究和个人经验相结合,首次为内向者写就了这本书,并成为了研究内向性格的权威。这本书引起了广泛关注,被翻译成15种语言。如果恰好你是一位内向的人,在阅读时一定能感受到深深的共鸣。

  书的后半部分采取实用性更强的手册式写法,提供了无数的实际建议,帮助内向者在生活和工作中,发挥自己的长处。作者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医生,用大量案例分析作为建议的基础,使其更贴近现实、更加可行。但是,这本书也有其局限性,作者在某些脑科学的前沿知识上,可能理解不够全面,因此在描述某些研究成果时,偶尔会有偏差和误解。例如对左右脑功能优势的阐述,事实上,我们对内向和外向等性格特质的神经学基础的了解仍然相当有限,很多理论仍属于假设,并非像作者所描述的那么确凿。即便如此,这本书依旧具有它的价值。在一个倾向于外向的世界里,内向者往往是被忽视的一群人,作者能够代表他们发声,书中充满了深刻的观察与洞见。不论你是内向者,还是希望理解他们的外向者,都能从这本书中得到新的启发。

  接下来,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对《内向者心理学》这本书进行讲解。首先,我们将探讨,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内向性格还是外向性格。第二个内容,我们将分析不同的生理机制,是如何决定性格差异的。第三部分内容,我们将详细讲述内向者如何创造有利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那么,让我们先来探讨一下,怎样辨别一个人是倾向于内向还是外向。兰尼认为,内向和外向的人,在能量的来源上有本质的不同。内向的人就如同需要定期充电的电池,它们的能量是有限的,并且主要来源于他们自己的内部世界。想象一下,他们坐下来,沉浸于思考、调节自己的情绪,或者简单的休息片刻,外界的刺激对他们而言,往往意味着能量的流失,社交场合和应酬往往会让他们感到疲惫,想要找个地方安静下来。与此相反,外向的人就像太阳能电池板,它们依赖外部环境来补充能量。通过与人互动,参与社交和娱乐活动,他们才能感到活力充沛。没有外界刺激的时候,他们就会感到孤单和无力。这种能量来源的差异,让外向的人渴望不断的社交和新鲜事物,导致他们往往难以长时间专注于单一事物。他们拥有众多朋友,对世间万物都略知一二,但也会很快转移注意力,寻找下一个令人兴奋的事物。他们的生活充满广度。相反,内向的人则更注重深度,对感兴趣的事物钻研细思,太多太杂的信息,很容易让他们感到不堪重负。尽管内向者的朋友圈可能比较小,涉猎的领域也可能有限,但他们在某一领域里,却可能拥有深厚的见解和经验。

  也许你会认为这听起来有点抽象,不过别担心,我会提供一些具体的问题,来帮助你更好的了解自己。下面这六个问题的答案,若大多数是肯定的,那么你很可能就是内向的。如果你的答案大多是否定的,那么你可能更倾向于外向了。第一,当你放松时,是不是更喜欢独自,或者和几个朋友待在一起。第二,你是否在外出,通常需要时间来恢复精力。第三,你是否更多时候都是聆听,而非话语者。第四,你是否在说话或行动前总是要深思熟虑。第五,你在人多的场合中感到不自在吗,是否会因紧张而出现心智上的短暂停滞。最后,你是否不喜欢仓促行事。如果你在这些问题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恭喜你,你可能就是那1/3的内向性格的人。内向者倾向于从自我内部汲取精力,因而在社交方面可能不如外向者自如,这样的性格特点,经常导致他们被人误解为害羞,不合群或者敏感。这些误解是怎么产生的呢?实际上,内向者并非不愿意与人交往,只是群体活动会消耗他们大量的精力,所以他们更青睐一对一的深入交流,这可能会让他们显得与众不同。他们不倾向于在别人热烈讨论时插话,因为担心这样会冒犯到别人,这让他们显得有些神秘和难以捉摸。同时,内向者在提出想法前,通常需要更长的思考时间,这有时会让急性子的外向者感到不耐烦,甚至怀疑内向者心怀鬼胎,缺乏坦诚。这些都是他们常常被人误解的原因。尤其是在一个崇尚个性、自信和影响力的社会里,内向者常常感到被边缘化、被忽略,这是他们面临的一大压力。

  你可能好奇,为什么人们会发展出内向和外向,这两种迥异的性格类型呢?其实这与每个人独特的生理构造有关。接下来,我们就进入第二部分内容,一起来聊聊这些身体里的构造,是怎么影响我们是个内向的人,还是个外向的人呢。就像我们都有手指和眼睛一样,内向者和外向者的基因差不多都是一样的,不过就那么一点点小小的不同,这点不同,会让我们大脑中的一些特殊化学物质,各不相同。总的来说,喜欢热闹的外向人,和他们体内的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很有关系,还有一种叫肾上腺素的物质也很重要,这两样东西让他们精力充沛,想要一直找乐子。他们喜欢外面的世界给他们的刺激,脑子里反映这些刺激的路径也比较直接,就是这让他们能够很快做出反应,说话也来得快。他们一旦兴奋起来,就容易高兴的停不下来。而那些喜欢安静的内向人,他们体内另一种叫乙酰胆碱的物质,起的作用更多,这让他们更愿意一个人静静的回忆和思考。这些内向的人说话前喜欢先想一想,而且这种物质让他们慢下来,这样他们在安静不热闹的时候才会感到开心。如果你是内向的,不用觉得难过,你要知道,你的这种特别其实是一件好事,你可以冷静下来想事情,做事也小心翼翼,在和别人聊天时也能好好听别人说,这些都是很棒的品质。性格没所谓好坏之分,以前有个心理学家叫弗洛伊德,他觉得内向是不太好的,这让很多人以为内向就是有问题。但弗洛伊德的学生荣格就不这么认为,他说每个人都是从内向到外向之间的一个点,你在哪里都是正常的,脱离这个点才会让人不舒服。作者兰妮也同意这个看法,她觉得每个人应该找到自己最舒服的那一点,这样才能让自己的精力恢复的快,心情也会好。

  那要怎么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个点呢?当你明白了不同性格的人的身体构造之后,你就会知道,那些内向的人要特别注意保护自己的精力,找到好好用精力的方法,这样他们才能发挥自己的长处。那接下来我们就看看,内向的人要怎么管理自己的精力。作者在书中教了我们三个办法,第一是控制自己的生活步调,第二是设定个人界限,最后要学会补充精力。我们一个个来说。第一个方法就是控制自己的生活步调,意思就是说,你要学会调整自己工作和生活的速度,别等到自己累垮了才慢下来,这样会让自己压力太大,要懂得慢慢来,而且这其实并不难,关键是要了解自己的身体,什么时候精力最足,什么时候最累。比如说你可以想象你是早上精神好还是晚上,你喜欢什么时候出门,一天中什么时候愿意和别人一起,你是早上能干活还是晚上或下午,还有什么时候你觉得特别累,什么都不想干。如果你马上没答案,那就说明你还不太懂自己的身体,你可以试着把自己每天的经历变化记下来,过个一两星期,你就明白自己的身体规律了。这样当你精力满满时,可以做重要的事,累的时候就做些简单的事。

  好的,咱们再来聊聊,第二个小技巧,就是给自己画一个圈圈,也就是设个界限。内向的人可能不太能应付太多的热闹和喧嚣,所以给自己设个界限,就是找到一个让自己感到舒服的小世界。如果你是内向的,你可能常常会感到有点内疚,因为你没办法做更多的事情,因为精力有限嘛。可能你小的时候,爸妈就经常鼓励你,别总是待在家里,要多出去跟朋友们玩,好像周围的人都觉得,你应该多和别人在一起。你可能就为了别人一直在改变自己,忽略了自己真正的感受,总是让别人来决定你的生活。你可能就是怕被人家排斥,所以别人要求什么你都答应,这样的生活就是没有界限的,你可能因为没时间充电,就会感到筋疲力尽。想要改变这种状况,有时候你就得学会说不,让别人知道你需要时间和空间。这样做肯定会让一些人感到失望,但这里面是有方法的,直接拒绝可能会让人不爽,你可以在说不的同时告诉别人,你可以接受的方式,比如你可以跟朋友说,不好意思,今天我可能没法陪你去吃饭,但下周我们去喝杯咖啡怎么样。在拒绝别人的时候,语气要友好,但态度要坚定,讲究一个外柔内刚,不用说太多抱歉或者解释。我们之前说过,内向的人的神经通路比较长,他们不善于即刻做出反应,需要安静的环境好好思考。所以如果你接电话的时候没法立刻做决定,你可以礼貌的请对方先挂电话,给你点时间想想,然后再回电话告诉他们答案。这样委婉的拒绝方式,可以帮你设定个人的界限,让别人知道他们得考虑考虑你能接受什么,自己争取来更多私人空间,就能把一些事物拒之门外,这样内向的人才能在没有外界干扰的环境下,整理自己的思绪,跟自己对话,消化白天得到的信息。

  最后一个技巧就是,找到合适的方法来补充精力。精力是我们生活的动力,只有精力充沛,我们才能干活过得开心。我们已经提到过,内向的朋友们因为体质的原因,可能会经常感觉精力不足,需要常常给自己充电。作者还介绍了好多有趣的,给自己充电的方法。比如用阳光来补充能量,每个人都需要太阳,但内向的人因为精力问题,对阳光的需求可能会更大一些。阳光能帮我们调整体内的褪黑素,这个物质会影响我们的心情和睡眠,如果阳光不够,人就会感到抑郁,晚上也睡不好。哈佛大学做过研究发现,如果人早上起来能晒15分钟的太阳,他们一整天都会感觉精力旺盛。那些早晨起不来床的内向人,可以试试这个方法,在睡前别把窗帘拉得太紧,这样第二天早晨就能被阳光自然叫醒,起床就会容易多了。除了阳光,闻闻香味也是个不错的充电方法。有个有趣的试验发现,闻过香味的人能比没闻过香味的人更快,30%完成游戏任务。香味能让我们放松,还能增强注意力和学习能力,因为咱们的鼻子跟大脑里,感受气味的地方很近,我们对香味的反应很快,能激发大脑里的情感和记忆中心。同时,闻喜欢的味道时,人会深呼吸,吸进更多的氧气,这也能提高精力。你可以在家里点一些自己喜欢的香薰蜡烛,比如薰衣草或者天竺葵的味道,它们能帮你恢复精神。如果你是内向的,还有一点你得注意,你的新陈代谢可能比外向的人快,这意味着你可能会更容易饿,因为你会比外向者更频繁的思考,吃的东西很快就被消耗掉了,转变成能量了。所以你不用觉得内疚,记得要按时吃饭,间隔一段时间就吃点小零食,这样能让血糖保持稳定。

  好的,《内向者心理学》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我们差不多讲完了。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今天的主要内容吧。首先,内向和外向的人最主要的不同点是,他们获得经历的地方不同。内向的人喜欢在安静的时候,从内心深处获得能量,他们通常觉得外面世界太忙碌、太吵,他们倾向于对事情深入思考。而外向的人则是从周围的人和事中得到动力,他们经常觉得还有更多的事要做,喜欢不停的去拓展自己的视野。其次,我们的性格表现出来的差异,根本上是因为不同的神经递质,激活了不同的自主神经系统。有的人更倾向于使用阀门全开的系统,他们在刺激下能迅速做出反应,多巴胺让他们感觉快乐,让他们就算想停下也难。而有的人更多使用阀门关闭的系统,比如内向的人,他们需要时间去思考,并在平静状态中感到幸福。第三点,不管是哪种性格类型,都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内向的人也有他们的优点,比如冷静、专注和善于倾听。只要你能够认清自己的性格,找到自己的舒适点,就可以让自己保持在最佳状态。对于内向性格的人来说,关键是如何让自己的精力得到恢复,这样他们的心情才能平和,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第四点,内向的人管理经历有三个方法,控制自己的生活节奏,设定自己的界限,以及创造条件来帮助自己恢复精力。只有精力足够了,才能有动力去创造更好的生活。

  当然,作者的研究,代表的只是他那个时代的学术水平,咱们也要看看现在性格研究领域,有哪些新的发展。书中所说的类型论已经有点过时了,现在流行的是特质论。说到特质,它可以看作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比如一个人的外向程度,有的人外向的特质特别明显,有的人则相对低一点,大多数人都处在两者之间的某个地方。特质论和类型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把人简单分成两类,而是把性格特征看做一个连续的尺度,通过多个这样的特质,可以全面而量化地描述一个人的性格。还有一些观点认为,其实并不存在固定的性格类型,甚至连特质也是没有的,因为每个人都会根据不同的环境和情境,调整自己的行为。比如在老师面前可能比较内向,但在朋友中可能又表现得很外向,这些都是你性格的一部分,如果只用外向性的高低来定义,就会忽略掉很多关于个人的细节。有意思的是,跨文化的研究发现,比起西方人,东方人的行为,往往更容易受到当前情境的影响。我们更擅长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和交流的人,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并且我们觉得这种可能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行为,都是自己行为的一部分,我们能够将它们整合起来,并不感到矛盾。所以,如果你正在因为性格上的问题而感到困扰,除了参考这本书的建议,你也许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撕掉那些贴在人身上的标签,用一种更开放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和他人,这可能会给你带来新的启发和理解。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的主要内容了。关于这本书,我摘录了几句本书的精彩文稿,希望对您有所启发。一、内向不是一种缺陷,而是一种独特的性格类型,它赋予我们不同的视角和思考方式,内向者不应被迫改变自己的性格,去迎合外向主导的社会,而应学会如何在这个世界中,发挥自己的优势。二、社交对于内向者来说是一种能量消耗,他们需要在安静的环境中恢复和充电。三、理解并接受自己的内向特质,是内向者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和谐的关键。好的,感谢您又听完了一本书,我们下期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