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励志励志
《慢思考:大脑超载时代的思考》运用大脑机制提高思考效率,硬核的思考科学,欧洲工商
铛铛铃2025-08-02【励志】18人已围观
简介
你好
今天我们聊《慢思:大脑超载时代的思考学》这本书,副标题是“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最受欢迎的思维课”。书的作者是特奥·康普诺利,他不仅在几所知名学府担任教授,还经常给国际大公司做顾问。他的研究领域涵盖得很广,从医学、生物学、心理学、行为学、生理学到企业管理都很精通。
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是告诉我们,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如何集中注意力,提高思考的质量和效率。你想啊,现在我们每天都被各种各样的消息轰炸,就像一会儿不看手机,就感觉跟世界脱轨了似的。我们越是接触到的信息多,就越发难以长时间专注于单一任务。作者把大脑的工作分成了三个部分:反射脑、思考脑和存储脑,这三者合作负责了我们的认知、决策和思考等功能。接下来,我们逐一看看,他们是怎么影响我们的思考和决策的。
先来说说思考脑,它负责所有复杂的思考过程,对我们做决定特别关键,因为逻辑思维、记忆回溯、深度分析都是它的活。但它的速度比较慢,需要集中精神,而且容易累,还不太能同时做多件事。你可能会想,我不是经常一边开车一边打电话,又能看路又能聊天的吗,不就是多任务处理吗?这事儿得这么看,如果你开车技术娴熟到某个程度,基本上开车就变成下意识的行为了,大脑真正用在开车上的资源其实很少。研究还发现,边开车边打电话,确实会使司机的判断和反应能力下降。实验表明,司机在边打电话边开车时,对前方车辆刹车和交通信号灯的反应都会迟钝,平均慢了0.1秒,这看似短暂的时间,却可能是避免事故的关键。虽然说思考脑比较专一,一次只能对接一件事,但是它却可以和反射脑相互配合,经过反复练习,一些动作变成下意识的,这时候就交给反射脑来负责了。
说到反射脑,它的任务主要是处理我们最本能的反应,比方说当你感觉到冷热、饿了、困了、疼痛,这些情况都是它的工作范畴。这块儿的特色就是动作快,因为它处理的事情基本上是不经大脑的、下意识的。它和思考脑有所不同,因为它可以同时搞定好几件事。你想想看,我们能同时感觉到冷、饿、累,而且还能边吃饭边聊天边走路,一边还能注意周边的情况。但是反射脑虽然高效,它也有个毛病,那就是容易出错。它没有时间好好坐下来思考和判断一番,很多时候它依赖直觉做决定,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图个省事。所以在面临重要选择时,我们得格外留心,不能光靠反射脑做事。就拿数学题来说吧,假如一个网球拍和球加一起卖一点一美元,网球拍比球贵一美元,球卖多少钱?很多人马上就会说是0.1美元,但是实际上正确的答案是0.05美元,直觉上的答案往往是错的。急促是思考脑的敌人,特别是当时间紧迫的时候,我们更可能靠反射脑做出错误的反应。尽管反射脑有可能犯错,但是还是要刻意去锻炼它,毕竟在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比如军人、医生在危急时刻就需要立即反应。
好的,前面我们说的思考脑和反射脑,这两个在我们清醒时都很活跃,但当我们休息时,就轮到第三个部分,也就是存储脑发挥作用了。存储脑就像一个后台数据库,将我们每天接收的海量信息进行分类存储。想要存储脑工作好,就需要足够的休息。我们常有这样的经历,你想破头也解决不了一个问题,结果洗个澡、跑跑步或者睡一大觉,反倒灵光乍现,想出了新主意。实际上,在休息的时候,我们的存储脑在后台帮我们理清了思路。
好的,聊了三种大脑的主要功能,我们应该知道大脑是如何运作的了。那我们再来探讨一下,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哪些行为影响了我们的深度思考。作者在书里提到了四个主要原因,就是随时在线、多任务处理、负面压力和缺少睡眠。
首先,随时在线是大脑超负荷的主要原因之一。现在的我们几乎都在做这件事,手机、电脑、平板、智能手表等设备,让我们随时可以联系到别人,或者被别人找到。研究表明,67%至80%的手机用户,会不时地检查手机有没有新消息,或者有时会产生手机在震动或响铃的错觉。大家可能都听说过秒回是好事,意味着高效率和及时回应,但作者在这里提出了批评。实际上,长期随时在线,分散了我们专注思考的时间。作者统计出,很多专业人士,在工作时很少能保持45分钟完全不被打扰。面对复杂任务时,有37%的人难以在办公室完成,必须去咖啡馆或家中这样的安静地方。还有6%的人,几乎在任何地方都很难集中注意力。一个调查显示,脑力工作者,有28%的工作时间被打断,如果按每小时21美元算,这会让美国每年损失5880亿美元,这还只是直接损失,没有计算打断重要任务的额外损失。还有一个调查,研究了15万智能手机用户的习惯,结果发现,他们平均每天要解锁手机110次,高峰时,甚至平均每小时查看手机九次,这就意味着,大概每隔7分钟,这帮人就会不自觉地荒废手头的活儿,去瞅一眼手机。每当这样,我们都得花上6~7秒,才能重新进入到之前的工作状态,而且白天如果接触的零碎信息越多,到了晚上,我们的存储脑,在归类这些信息时的负担也就越重。
好的,我们再来聊聊多任务处理这个问题,也是让大脑超负荷的常见原因之一。就像我们之前提到的,思考脑其实是不适合同时处理多个任务的,一旦有其他事干扰,我们的工作效率和质量都会直线下降。频繁地在任务间切换,会让人丢三落四,缺乏深度专注,想要勉强做多件事情,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比如2013年发生的西班牙火车脱轨事故,司机在事故前几分钟接到了电话,一边聊着工作,一边查找文件,这显然分散了他的注意力。虽然电话并没有被认定为事故的直接原因,但你想想,如果他当时没有接电话,火车安全抵达的可能性肯定大得多。
好,接下来我们得聊聊睡眠了。大家都知道睡眠的重要性,不过在这我要告诉你的是,熬夜不仅会让你的身体受不了,还会让你的大脑容量变小。因为睡眠是存储脑整理信息的最好时机,没睡好接收到的信息就没法妥善处理。《自然》杂志上一项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授进行的研究,他们猜测,缺少睡眠会影响学习能力。实验者让学生们观看一组图片,然后两天后再回想图片内容,其中一半人前一晚被要求熬夜,另一半正常睡觉。结果显示,熬夜的那批学生的记忆力,比正常睡眠的学生少了19%。
最后说到压力,压力也是大脑超负荷的常客。我们大多数时候遇到的是间歇性压力,任务一来就紧张,完了之后就舒缓了,这种压力其实伤害不大,就像弓一样,射箭后能恢复原状。但长期的、低强度的压力,就像一直拉紧的弓,时间久了就没法恢复了。压力对我们有好处的情况是,当它与我们的能力相匹配,或者略微超出一点点,这样既能激励我们,又不至于让我们觉得力不从心,还容易进入一种心流的状态,提高工作效率。
好了,我们已经分析了四种影响大脑效率的常见因素,所以怎样在信息泛滥的现代社会保持大脑高效运转呢?作者提出了四条建议,分别是离线思考、分批处理、保证充足的睡眠和科学应对压力。
想要大脑发挥出最佳水平,最关键的就是彻底离线。找一个精力充沛的时间段,专注于处理一件或几件事情,期间尽量避免外界干扰。如果你经常在线,你会发现时间不知不觉就浪费了,比如早上起来,本来只想查查今天的安排,结果被手机上的各种新消息吸引了,半个小时就这么过去了。最有效的方法可能就是,把手机断网或者静音,每隔几小时集中时间处理紧急的信息,这样不仅不会错过重要事项,也不会让别人觉得你不够礼貌。在2011年,有个针对台湾大学研究生的调查,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提到了一个有趣的习惯,就是他们会先在网上阅读一些内容,如果感觉内容不错,他们会去买纸质书或者把全文打印出来。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呢?答案很简单,因为翻阅实体书页,能给他们一种连贯的阅读感,这是在电子屏幕上一页页滑动体验不到的,而且看电子书的时候,总是容易被突然冒出来的通知消息打断。试想你正专心地读书,突然一个吸引人的新闻或者趣闻冒出来,多半人都会忍不住点开,然后就陷入了滑手机的漩涡。因此,有时候选择离线,其实对我们的专注非常有帮助。
第二条,让大脑高效运转的建议是分批处理工作。对付多任务的绞杀,最好的方法是把事物分批处理。作者建议我们按照四个原则来分类事物:紧急且重要、重要但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既不紧急也不重要。其中,紧急且重要的任务,如项目截止日期或合同的签订,应当优先处理;重要但不紧急的任务,如项目规划或会议准备是工作的核心,需要我们投入更多时间去深度思考和集中精力;紧急但不重要的任务可以是日常电话会议;而既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任务,比如整理电脑桌面或者浏览新闻,这类事务占用的工作时间不应超过1%,最好在休息时进行,而在处理其他三类任务之前,不要去触碰它们。分好类后,我们可以这样按批次处理,首先是一次集中精力完成一个任务,然后把相关性强的任务组合在一起,避免频繁切换,再把琐碎的事情聚在一起处理,之后每完成一个批次,适当休息一下,让大脑有空闲时间。
第三个让大脑高效运转的策略,是确保充分睡眠,至少要保证每晚7~8小时的正常睡眠时间,并且应该是夜间的睡眠,而不是白天补觉。在睡前一小时,最好远离所有电子屏幕,让自己进入离线状态,这个时候可以做一些低强度的运动,阅读书籍或者规划第二天的日程,为入眠做准备。虽然很多人都习惯了在睡前玩手机,但研究表明,90%的电子屏幕发出的蓝光,会干扰我们的睡眠,因为大脑会将其误认为白天的阳光。实验显示,与看纸质书相比,看电子书的人,入睡前分泌褪黑素的时间,延迟了一个半小时,即使身体已经准备好进入休息状态,也会延后他们的睡眠时间。
最后一个让大脑高效运转的建议是,科学应对压力。面对压力时,我们应专注于完成某项特定的、不被打扰的任务,留意计划的截止期限,好好规划时间,以减少不确定性引发的焦虑。心理学上有个关于压力的实验,叫做AB猫的电击实验。研究者把两只猫放在笼子里,中间有电网,猫如果想吃东西,就不得不忍受电击。A猫的电网是稳定的,始终带电,B猫的电网则是不稳定的,有时候通电,有时候不通。一开始两只猫都忍受着电击的痛苦,但过了一段时间,A猫习惯了,B猫却变得焦虑,而且犹豫不决,最后甚至解剖病猫,发现它的胃壁上有胃溃疡,这和人在长期压力下的反应非常相似。这个实验表明,不确定性的压力是最具毁灭性的。因此,面对压力,我们要明确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明确压力的来源,然后采取行动。
好的,《慢思考》这本书我们就聊的差不多了。总结一下今天的主要内容,这本书给我们揭示了大脑的三个主要工作模块:思考脑、反射脑和存储脑,每个模块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工作方式。思考脑虽然精确,但速度慢,不适合同时处理多项任务;反射脑反应迅速,但容易出错;存储脑则负责处理和分析海量数据。影响我们深入思考的主要因素包括总是在线、尝试同时处理多任务、持续的负面压力以及睡眠不足,这些都可能导致我们的大脑信息超载,从而变得难以集中注意力。要应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做到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深入思考、分批处理任务、确保充分的睡眠以及科学的应对负面压力。在这个以刺激为导向的世界里,我们往往会本能地对各种外界的动静做出反应,譬如手机铃声一响,我们就会条件反射般地去查看。我们追求及时的满足感,尽管知道关掉手机,会让我们工作的更有效率,但手机的诱惑似乎总是更胜一筹。这些习惯并不利于我们培养深度专注的思考,反而可能削弱我们分辨信息的能力。在信息泛滥的时代,要想真正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我们就得学会快速的区分和处理那些紧急、重要和不那么重要的事物,才能使自己的时间得到高效利用。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的主要内容了。关于这本书,我摘录了几句本书的精彩文稿,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一、思考脑一次只能处理一个想法及其环境,所以我们以为自己在同时处理多个任务的时候,实际上只是不断的在任务之间切换。
二、定时放空大脑,什么也不想,什么都不做,对保持智力、生产力和创意来说,这样的放松至关重要。
三、如果缺乏足够的睡眠,就会有太多垃圾信息无法得到清理,太多碎片信息无法建立联系,有价值的东西也无法放入合适的位置。
四、要发挥大脑的最大潜能,最重要的办法是彻底离线,抽出固定的、不受打扰的时间,来完成专注的工作和对话。
好啦,感谢您又听完了一本书,我们下期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