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管理管理
《精益创业》新创企业的成长思维,通过创业管理推动企业长期增长,用最小的成本和最快
铛铛铃2025-08-02【管理】575人已围观
简介
您好,欢迎您每天听本书。今天要分享的是一本名为《精益创业》的书。
在进入主题之前,让我问你一个问题。如果你的公司需要给100位客户寄送100封格式相同的邀请函,面对这100个信封、100张信纸和100枚邮票,你会选择怎样最快的寄送?是对每封信执行三个步骤:封口、贴邮票;还是首先将100张信纸集中放入信封中,再一并封口和贴邮票呢?很多人迅速反应,选择集中处理性质,然后一起封口和贴邮票。这是因为集中精力只做一件事,熟练后会越来越快。但是你如果一封一封的折叠纸、封口和贴邮票,看似效率更高,实际上却恰恰相反。这听上去或许很简单,但实际情况却颠覆了我们的认知,就像我们今天要讲的《精益创业》一样。
在创业圈内,这本书几乎是如同教科书一般的存在,尤其是许多创业公司的互联网产品经理,更将其视为红宝书。这本书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呢?通俗点说,精益创业的核心思想是在创业领域,用最小的成本和最快的速度去试错。听完今天的分享,你将明白为什么答案和你的想法可能不一样。具体来说,这本书强调了几个观点:首先,精益创业要用最小的成本和最快的速度去试错;其次,实现精益创业的核心是验证价值假设和增长假设;第三,精益创业不仅仅是一种创业理论,它同样适用于创业之外的其他领域。
让我们先来看第一个观点,精益创业要用最小的成本和最快的速度去试错。这就是告诉我们精益创业的概念,接下来,我们将详细解释这个概念。在深入讲解精益创业之前,让我们先简要回顾一下传统的创业思路。在过去的创业企业中,特别是在七八十年代涌现的一些科技公司,比如微软,他们采用的是什么模式呢?非常简单,几位技术专家聚在一起,研究竞争对手的产品,发现其弱点后,便着手制造一个更优越的产品,然后封闭开发,默默写代码,一年后推出一款软件风靡市场。即使在如今,微软的windows系统每次更新版本,基本上仍然遵循这一模式,数千名工程师关在一起研发,两年后推出一款windows 8,再过两年推出一款windows 10,大致如此。或许你已经注意到了,这种创业方式有点像发射火箭,因为发射火箭也是一个步骤,一群科学家躲在研究基地里不停工作,而大众并不了解他们到底在干什么,直到某天突然宣布研制成功,一枚火箭即将发射,大家才会惊讶地发现,原来他们搞了这么大的动静,真是厉害。然而,这种火箭发射式的创业,在互联网企业兴起之前,是商业创业的一种常态。然而它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呢?或许你也意识到了,问题就在于脱离市场、封闭自身,离顾客和用户太远。精益创业的理念正好与这种思路相反,不要急着让一群精英在家里闭门造车,先确保市场真的需要这辆火箭,如果市场不需要,那你花费如此大的精力研究,最后岂不是白忙一场。科学的做法是采用精益创业思维,即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小步快跑的意思是,先用最低的成本,制作一个简单到极致的产品,该产品只具备最核心的功能,然后观察大家对该产品的反应。如果反应良好,那么继续投入资源改进产品,再观察反馈,如此循环,直至产品成为一款伟大的产品。如果最初的简陋版本没有市场认可,那就果断放弃。很显然,精益创业的方法更为科学。创业公司热衷于采用精益创业,因为相较于成熟的大公司,创业公司拥有的资源相对有限,犯错和浪费资源的成本更为高昂。而大公司在有钱、有人、有资源的情况下,尽管可能会犯一些错误,浪费一些资源,但却能够承受得住。相比之下,创业公司得小心翼翼地试错,通过快速迭代产品版本,逐步完善产品,赢得用户。这就是精益创业的核心概念。
说到这里,或许你已经对精益创业有了一些了解。你可能认为,这仅仅是适用于新时代创业者的方法论,一些小企业在不断吃亏踩雷之后,总结出来的一套理论。然而,事实上,精益创业的概念并不是由一些小型互联网公司提出的,这一理念起源于传统企业,而且是一家巨无霸的传统企业,日本的丰田汽车公司首次提出的。是的,丰田最早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精益生产,而精益创业的灵感正是来源于精益生产。那么,精益生产是什么呢?它的核心思想是保持小批量生产规模,发现错误就立即纠正。在汽车领域,丰田相对较晚进入,与那些已经崭露头角的汽车巨头,如福特、通用相比,丰田起步较晚。当时这些大公司已经在专业化分工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们使用大型机器一次性生产数千个零件,而丰田却采用小型机器,一次只生产很少的零件,这样可能需要一个机器完成多个不同的任务。尽管丰田只能小批量生产,无法与大公司正面交锋,但他们却能够在本土市场上争夺到一些较小、较零散的市场份额。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更容易生产出不同的汽车。大公司的生产模式则是大规模生产一批完全相同的汽车,如果某个地方的市场不喜欢这款车型,大公司要调整也相对缓慢,而丰田则不同,他们可以用小机器生产出每个产品的独特之处,这使得他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与大公司竞争,调整更为迅速,成本更低。于是,丰田不仅在本土市场上获得了一席之地,还逐渐进军更大的市场,到了2008年,丰田超过了通用汽车,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
讲到这里,你或许想起了一开始提到的信封的例子,现在你知道为什么单个信封的处理比批量处理更为迅速了吧。在流程工作中,重复一个任务看似效率更高,但因为我们一厢情愿地认为,重复的次数越多,质量就越好,却忽略了一个隐含的时间成本。批量处理的前提是,你必须先将信封、信纸和邮票摆放整齐,然后才能进行批量处理,而且每完成一个任务,比如将100张信纸整齐叠好,你还需要将它们整齐的拿起,甚至说,如果你的桌子不够大,你可能还需要找一个空地,将这一大堆半成品放一边,然后再进行下一步。这些额外的时间成本,我们通常忽略了。而且想象一下,如果发生意外情况,比如你发现100张信纸叠的太大,信封塞不进去,那你就需要回到前一步,检查刚才叠好的100张信纸,哪些合格,哪些不合格,前面的努力很可能都是白费力气。而采用小批量的方式,我们会立即发现问题随手解决,后续也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所以回到丰田精益生产的例子,丰田作为一家传统行业的大公司,给创业公司们上了一课,启发创业者们用小批量生产,快速试错、快速调整迭代,这就是精益创业的概念。作者在书里呢,还特别强调说,并不是只有说拉个队伍自己出来单干的创业者,在大公司里负责一个新产品,或者处在传统行业里需要创新的时候,你都算是一个宽泛意义上的创业者,都可以遵循小步快跑,快速试错的精益创业思路。
搞定精益创业的理念后,我们再来瞅瞅这本书的另一个看法,精益创业是个什么操作?作者说,要想搞好精益创业,关键在于验证你的价值和增长。设想,嘿,创业其实就是这样,发现用户有个难题,你就提供解决方案,用户乐意接受,然后你就有钱赚。大多数创业家的嗅觉都还挺灵敏,发现问题不在话下,但有个问题很多人回答不上来,那就是你为啥认定你的解决方案就是用户要的呢?刚才我们聊了聊精益创业的思路,就是验证这个事靠不靠谱,这道理大家都懂,但到实际操作上得验证到啥程度呢?作者在书里提到一个挺关键的概念,叫隐性假设,规避了这个东西,你才能对用户需求有准确认知。隐性假设是啥?就是我们没意识到的先入为主的想法,比如咱们在聚会上认识了个新朋友,常说加个微信吧,觉得挺正常对吧,其实这句话里有个隐性假设,就是他一定有微信,这个假设未必准确,得先问你有微信吗,验证一下。这种隐性假设也是创业者经常栽的跟头,精益创业的思路就相当于问,你有微信吗,这问题能帮助创业者避免妄下断论。搞创业,怎么验证隐性假设的对错呢?拆开来看,隐性假设主要包括两方面,价值假设和增长假设,咱们分别说说这俩假设。
先说价值假设,这玩意儿就是你决定做个产品或功能的时候,背后的设想是它对用户有用。在动手之前,务必验证一下。来个例子,印度这地方不太有钱,只有7%的人家买得起洗衣机,大多数人要么自己洗衣服,要么找人来洗。有个帮洗衣服的小伙子嗅到了商机,辞了工创业,弄了个洗衣公司。这时候他就得验证一个事,人家会为了方便,真给他钱洗衣服吗?于是他来了一招,弄了个大货车,后头安了台洗衣机,然后把车开到村子里,看看有没有人感兴趣。结果呢,一个星期过去了,几乎没人愿意找她洗。他就开始反复试验,换街道试试,放超市门口试试,结果都不理想。最后他跟村民聊了聊,咋不愿意花钱给我洗衣服呢?村民说,你这洗衣机弄在大货车上,我衣服给你了,你走了我咋找你啊。村民并不是不感兴趣,而是怕你跑路。这小伙子学聪明了,改造了一下货车,让他看着不像车,更像个流动小摊,这下人们陆续来给他钱洗衣服了。通过这调整,小伙子很快验证了他的价值假设,知道这是真需求,而且也了解了村民到底想要啥服务,能接受啥价格。他发现村民们还想提供烫衣服的服务,愿意付双倍价格,而且希望四小时内拿回衣服,不想等到第二天。这反馈证明了帮人洗衣服这事对顾客是有价值的,公司马上改进了流动小摊服务,业务也迅速扩展到印度几十个城市。
再给你来一个反面案例,有一家硅谷的创业公司,跑去找这本书的作者埃里克·莱斯请教,他们搞了一个在线教育网站,很多用户在那里听课学习,发现有些课底下大家留言很勤,用户之间也经常互动。于是他们觉得既然都是学习,大家一起学肯定更愉快,效率也更高,就像学校里有班级、有同学的那种感觉。于是他们就搞了一个社交功能,让学员之间能互加好友,觉得这样大家更愿意花钱来听课。听上去挺有道理的,同学们之间互动学习肯定有帮助,这是常识吗?但不幸的是,他们碰了个钉子,默认用这个社交功能,而且也没提高用户付费的意愿。为啥?因为他们上线社交功能的想法是,学员一起学肯定更好,这背后可是有个价值假设,社交对学习有帮助,学习过程中的社交是有价值的。从常识上看,似乎根本不需要验证,但结果却是,用户通过行动告诉他们,来这网站听课的时候,其实不希望有社交。这就是不验证价值假设的下场。为什么非要验证这个设想呢?因为创业者也就是普通人,我们脑袋里有太多自带的偏见,再把产品和功能给用户之前,其实对用户的认知是一片空白,产品是否有价值只是个设想,所以我们得验证一下真伪。精益创业的解决方案,就是搞一个最小可行性产品,就像印度那个洗衣公司一样,弄个货车,拉个洗衣机在村子里干,成本不高,却能了解用户到底需不需要这服务。这是第一个设想,价值设想。
还有另一种设想也要验证,就是增长设想。在你的产品验证了第一个价值设想,得到用户认可之后,你还得验证产品是不是能被更多人用,老用户会不会帮你传播产品,这个设想可是很多人容易忽视的,因为大家觉得我已经验证了我们做的是有价值的东西,所以用户量理所当然会慢慢增长。其实不然,增长设想也是得验证的。怎么验证呢?是不是从数字上看,你的产品用户总数一直在涨,这说明产品在增长上没问题呢?其实验证产品能不能持续增长很简单,只要知道新用户对产品的态度就行。作者埃里克·莱斯就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谷歌的关键词广告,就是你搜一个词,结果网页上会冒出一堆广告,这些广告公司给谷歌付了钱,让谷歌在有人搜这个词的时候,推他们公司的广告。当年谷歌刚推出关键词广告时,费用很低,莱斯的公司每天就花五美元,买谷歌的关键词广告,五美元能买到多少次点击呢?100次,也就是说,他们每天用五美元能带来100个新用户,这数量虽小,但对验证增长设想来说是无价的。只要每天分析这100个新用户,看看点击了几次、注册了几个,留存了几个、付费了几个等等。如果这100个新用户的使用数据还不错,那就说明,至少目前版本的产品在增长上没问题。但如果这100个人对产品一点兴趣都没有,那你就得好好琢磨一下是哪儿搞错了。
嗨,再聊聊创业的事儿吧。很多创业公司都喜欢看用户下载量,或者总活跃数,一看这数字每周都在涨,就高兴得不得了,觉得产品未来增长没啥问题。但作者说总数据常常是虚荣数据,验证增长设想可没那么简单,得小心价值和增长设想的验证,这可是精益创业思维的核心秘籍。而且得注意,这俩设想的验证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说刚开始创业就验证一次就成事了。其实这是个日常活动,每次产品更新加新功能,发布新版本,都得先验证这俩设想,不然你怎么知道产品是往正确的方向发展,还是跑偏了呢?
好,来到第二个观点,关于经济创业怎么搞。这本书的第三个观点,说精益创业不仅仅是创业理论,还适用于其他领域。你可能会说说创业的事太多了,可这世界这么大,最后真正创业成功的又有几个人呢?我为啥要管怎么经济创业,有啥卵用呢?其实虽然这是一本创业的书,但读完感觉这本书实际上在说一种看待世界的思维模式和科学做事的方法,这对没创业的人也适用。书里列了不少现实场景,我挑几个和你分享一下。比如你是个小学数学老师,想让学生学得更快,按照精益创业的思想,你咋办呢?这事挺难,因为你能用的工具就是教材和教学法,教材都是一样的,虽说你可以自己写教材,但不可能写一个看学生反应,然后快速改进的教材,你没这条件。而且你想改进教学法,班里有几十个学生用新方法讲课,挺冒险的,上课时间宝贵,也没法和学生一对一实验看效果。有一个叫做学校总动员的教学工具,老师可以用它录制讲课视频,然后根据学生水平和学习风格,每天发不同的课程视频,学得快的推送难一点的,学的慢的推送简单的。老师还能看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数据,作者说,有了这工具,你就可以精益创业式的教学了。你试用一个新的教学方法,讲解一道数学题,不用担心效果不确定,你只要把它小范围是给几个学生看一看,看着新方法在他们身上的效果,如果反馈不错,就可以立即推广给每个学生,不好就像产品迭代一样不断改进,直到能推广给所有学生。
你知道吗?精益创业的思维其实还可以用在拍电视剧上。我们可以先拍一段几十分钟的样片,交代清楚主要人物关系、矛盾冲突和故事背景,然后请几十位观众参加一个小规模的试映会,听听他们的反馈,然后再根据观众的意见来决定剧情要怎么改,是不是需要调整演员,还得决定是否投入拍摄整个季度。制作方还得根据收视率和观众关注度来决定是继续拍,还是干脆放弃这个剧。这种周拍周播的模式,把所有的决策权交给了观众,制作方的投资成本和失败风险降到了最低,这就是一种典型的精益创业方式。其实常看美剧的朋友都知道,美剧就是这么拍的。
再来说说医院的化验室,也可以用精益创业的思维改进流程。你知道吗?医院的化验室通常每小时收集一大堆血样,因为抽血的医生每小时能给好多病人抽血,然后他们把所有的血样一起送到化验室。但这样做让病人等待化验结果的时间更长,而且有可能还会影响测试结果。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用精益创业的思路改变一下流程,医院可以让医生每次只送一两个病人的血样到化验室,虽然这么做可能需要多配一个化验室工作人员,但实际上化验速度更快了,因为他们不需要费心费力地奋拣归类这一大堆血样,病人等待的时间也会更短,医疗反馈更快。实际上,这种小批量、快速的化验方法已经在很多医院推行了,这样一来,医院的成本也降低了。
最后再说一个卖东西的例子,假如你是个卖汽车配件的商家,顾客的需求千奇百怪,你得在仓库里大量采购各种汽车配件,但是大量的存货成本可不低,你还得付运输费、仓储费,如果量大的话,查找也会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更糟糕的是,你从厂家拿的配件,有可能这一批次有问题,但你没有发现,等到顾客来买的时候,你才发现有问题,必须去厂里调换,但是顾客可不等,你早就去别的地方了,你不仅失去了生意机会,还得多搭进去运费和时间,白白浪费了一次生意。怎么办呢?避免这种僵化低效的状况,答案还是精益创业的思维。你得避免大批量的进货,每个零件只进很少的几个,然后每用完一个就去供货商那补一个,确保他一直有货。或许你会说,这不是太麻烦了吗?进货不多怎么行,成本多高啊。但你要明白,这个成本和刚才我们说大批量的存储查找成本相比微不足道。更重要的是,你这么做的好处是,零件有问题,你可以及时发现,可以及时应付,否则一旦有问题,你这一大批货全都废了,成本更高。以上就是精益创业给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些启示。
总结一下,这本书提出了精益创业的概念,用低成本、小批量的生产方式去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防止火箭式创业带来的浪费。书里还告诉我们,精益创业的实现路径,就是要验证价值假设和增长假设,不要陷入虚假指标的陷阱。最后,作者还提示了很多精益创业思路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是一种理解世界的新思维,尤其在现在这个讲效率的时代,精益创业的思维能让我们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如果是创业的朋友,这本书就更有针对性了,对照自己的产品,想一想哪些决策是你凭空做的,哪些假设是你没有验证的,是不是还在追逐虚假繁荣的数据指标。
最后摘录几句本书的金句,希望对您有所启发。一、太多关于创业的商业计划看上去更像是火箭发射,而不是汽车驾驶。这些计划细致入微的制定了要采取的步骤,以及期望的结果,活像是要发射火箭。他们陷入了一种危险境地,哪怕假设中有细小错误,也会带来惨痛后果。二、精益创业的方式是教你如何驾驭一家新创企业,你需要的不是基于众多假设制定复杂的计划,而是可以通过转动方向盘进行不断调整,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为开发测量认知的反馈循环。三、创业活动中,只有5%用于构想大创意商业模式,进行书面策划以及分配胜利果实,剩余的95%都是用创新核算来衡量的艰苦工作,诸如决定产品、优先排序,确定、瞄准或倾听哪些顾客,以及有勇气把伟大的理想投入不断的测试和反馈中去。
好啦,感谢您又听完了一本书,我们下次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