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励志励志

《金字塔原理》思考、表达和解决问题的逻辑,修炼表达能力的顶级攻略

铛铛铃2025-08-02励志17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我们聊金字塔原理,这本书的副标题是思考、表达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我们常常会听到别人说:“你能不能更有逻辑地表达一下你的意思?”或者是“这个报告能不能做得更有条理一些?”其实,这种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就是逻辑能力。而逻辑几乎是一切思考的基础,要做到条理清晰,重点明确并不容易。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能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呢?答案是有的,这就是金字塔原理要教给我们的内容。

这个金字塔原理,最早是由麦肯锡的咨询芭芭拉·明托提出来的。对咨询公司来说,高效、清晰的表达观点非常重要,但长时间以来,大家都缺乏一套系统的方法去做到这一点。芭芭拉她在表达和写作方面特别有优势,公司就安排她去帮助那些不擅长表达的同事。经过多年积累,她总结出了今天的金字塔原理。现在,金字塔原理已经成了麦肯锡公司,乃至整个咨询行业的标准。许多知名企业和大学,也用它来培训员工和学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成为逻辑表达领域的经典。

那么,这个金字塔原理到底讲了什么?我们今天就从三个方面来聊聊这本书。第一部分,我们看看什么是金字塔原理;第二部分,我们探讨金字塔原理如何帮我们组织思想;第三部分,我们来聊聊如何让别人对我们的观点产生兴趣。

好的,先说说什么是金字塔原理。简单来说,它是一种组织思想的工具。我们平时在生活中,很多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是需要组织的。举个例子,如果你是某公司的 CEO ,秘书来汇报工作,可能会这样说:“负责营销的刘总说,明天不能来参加下午三点的会议,而负责研发的王总可以参加,时间可以改到后天,明天上午他不方便,而负责产品的马总,要到明天晚些时候才能从上海赶回,会议室也已经被预定了,不过周四的会议室还空着,所以最后会议定在周四的11点。”如果你是 CEO ,听完后是不是感觉一头雾水,马上想把这秘书开掉?原因就在于秘书的汇报没有条理。那么按金字塔原理来组织一下,秘书就可以这样说:“老板,会议改在周四上午11点可以吗?因为明天刘总无法参加,其他领导能协调的时间只有周四,而且会议室也空着。”这样表达之后,信息是不是一下子清晰了很多?

那么金字塔原理是什么呢?一句话概括就是,无论什么问题,都可以先归纳出一个中心论点,然后再由3~7个分论点支持这个中心论点,每个分论点又可以被3~7个更具体的论据支持,像金字塔一样层层递进。听起来是不是像我们高中写议论文的套路?确实有些类似,不过金字塔原理在应用时有一些关键技巧。比如我认为最关键的就是结论先行。什么意思呢?就是在表达观点时要先讲结论。就像刚才的例子里,秘书首先说会议时间改到周四上午11点,这样一开始就让人知道重点。因为当我们先了解了结论,再听后面的内容时,大脑会自然而然地把信息归类在这个结论下面,逻辑清晰。相反,如果我们听一堆信息,却不知道重点,理解起来就会很费劲。

另外,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每个论点下的论据最好不要超过七条,一般来说,四五条论据就够了。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我们大部分人类的脑袋,同时记不住超过七个的内容。就好比你去买报纸时,顺便问爱人有什么要带的,她说买点葡萄和牛奶,你答应了,刚要出门,她又说:“对了,家里的土豆和鸡蛋也不多了,帮我买点土豆、鸡蛋、胡萝卜、橘子、咸鸭蛋吧。”等你刚出门,她又补充:“再带点苹果。”你问:“还有吗?”她想了想又加了酸奶。你到超市后还记得全部东西吗?大多数人都记不住,这就是因为大脑没法同时记住这么多东西。作者建议每个论据不要超过七条,如果你发现自己列了四五条以上的论据,最好试着找找他们之间的联系,把它们归类,以便更容易记住。比如,上面的购物清单可以归成几类,水果:葡萄、橘子、苹果;蔬菜:土豆、胡萝卜;以及奶蛋制品:牛奶、酸奶、鸡蛋、咸鸭蛋。这样分好类,记起来是不是就轻松多了?这其实就是金字塔原理的运用,通过分类和关联来帮助记忆。

还有一点要记住,每个论点都要有实际的内容和思想。很多人容易忽视这点,比如我们经常在会议或写文章时说,公司有三方面的问题或项目的成功经验,总结为三条。这类表述看似有条理,但其实没有传达出有价值的信息。用这种方式阐述一个论点,通常说明你还没真正思考透彻。作者就遇到过这样的例子,他的同事写报告时提为,公司在组织管理上有两个问题,然后展开了长篇大论。明托提醒,这样的标题缺乏深度。经过重新思考,他的同事把论点改为公司缺乏充分授权,这一下观点就清晰多了,让人一下子知道接下来要讨论什么。所以下次你再给公司提意见或写总结时,别只写“我们有两个问题”,试着更具体地写出真正的关键点,比如“员工责任与激励不匹配,导致绩效下降”,这样的表述就有价值多了。

这就是金字塔原理的要义。好的,我们总结一下,金字塔原理强调结论先行,每层结论下的论据不超过七条,且每个论点要言之有物,有思想支撑。但知道金字塔结构的外观还不够,真正让它成立的是那些层层递进的论据,我们要重新组织思想,使它形成金字塔结构,该如何组织呢?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第二部分,组织思想的方法。

作者认为,在表达时要有清晰的逻辑,不仅要先亮出结论,更要在分析问题时讲究逻辑。书中给了我们一套分析方法,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假设进入了西游记的场景,你是孙悟空,猪八戒又要分家产了,他说:“猴哥师傅被抓走了,我们来分行李吧。”你该怎么回答生活中的问题?其实类似,就是要有条理的组织思路。书中提供了四种逻辑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重要性顺序和逻辑演绎顺序。时间顺序是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分类,你可以对猪八戒说:“我们按加入取经团队的顺序来选,我先选你,其次沙和尚,第三。”这是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是按地域或类别分类,比如你可以说:“我文化程度低,经书归我,你爱吃食物归你,沙和尚走路慢,白龙马归他。”这是按空间顺序。重要性顺序是按贡献大小或优先级来分类,可以对猪八戒说:“按打妖怪的贡献选行李,孙悟空优先,接着是猪八戒,再是沙和尚。”重要性顺序也是一种归纳法,所以你看用时间、空间和重要性等归纳法分类,我们就能更有条理的分析问题。

除了归纳法之外,其实还有另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叫演绎法。演绎法的思路比较直接,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个部分。比如说所有人都会死,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会死。这样的推理就是演绎法。这种方法用来分析问题也不错,不过书的作者,作者建议我们能不使用演绎法时,就尽量不用,因为演绎法对听众的专注度要求更高,他们得在脑子里清楚分辨出大前提和小前提后,才能理解结论。也就是说,演绎法有时会让人觉得不容易跟上。不过有些时候还是需要演绎法的,就拿刚才分行里的例子来说,我们可以用演绎法来分清顺序,我们可以把行李看作团队在取经路上,共同累积的资产,这就是大前提,然后小前提是按贡献来看,孙悟空出力最多,其次是猪八戒,最后是沙和尚,结论就是行李分配的顺序,依次是孙悟空优先,接着猪八戒,最后是沙和尚。通过这样的演绎方法,我们也能清晰的说明如何分配行李。

总结一下,分析和整理观点的四个常用方法,就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重要性顺序和演绎法。掌握了这些顺序,表达一个想法时就容易多了。如果我们希望让别人理解一个观点,就可以用这些方法整理出支持这个观点的论据,听起来会更有条理。有时我们心里有各种想法,但还没有得出结论怎么办?这时候不必着急,同样可以用这四个顺序来整理头脑中的线索,看看它们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比如从时间、空间、重要性或逻辑顺序来安排,通过这种方式整理完,可能就能推导出一个结论了。所以不论是从上往下,还是从下往上组织思想时,这些逻辑顺序都很有用,可以先列出所有论据,再归纳出结论,也可以先有结论,再分清支撑他的论据。

最后还有一点很重要的要求,就是要检查这些论据是否符合 MECE 法则。MECE 法则要求,每一个论点下的论据既要独立,也要完整,即完全穷尽、相互独立。也就是说,论据不能相互重复,还不能遗漏关键点。这样一来,表达就会更有条理。比如,如果你要证明小王的工作能力很强,可能列出三条论据,第一,他总能按时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第二,他和同事关系好;第三,他从不拖延工作交接时间。这看似按照重要性顺序排列的论据,其实不符合 MECE 法则,因为按时完成任务和不拖延交接其实有重叠,更关键的是,这样的描述没有涵盖一个工作能力强所需的全部要素,比如缺少对他工作质量或解决问题能力的描述。所以为了符合 MECE 法则,最好再补充这些方面。因此,归纳法、演绎法加上 MECE 法则,基本就是组织观点的核心工具,用这些方法梳理好想法,我们就能形成清晰的结论和分析。

不过有了清晰的观点,别人会不会对它感兴趣呢?这也是一个问题。为了让别人愿意听你的分析,我们需要一种方法来引起他们的兴趣。作者提出了一个叫 SCQ 法的方法,帮助我们用故事来引出观点。S C Q 分别代表背景 S 、冲突 C 和疑问 Q 。先说背景,这部分是用大家都了解的信息来引入话题,好的故事往往是从熟悉的背景开始的。背景铺垫好了就可以引入冲突了,我们在讲述时制造一些矛盾点,能更好的吸引别人继续听下去。这里的冲突并不是说要制造冲突,而是创造一种紧张感或疑问,激发别人的兴趣。假设你想和老板谈加薪,怎么让他有兴趣听下去呢?其实可以利用 SCQ 分析法,这是一种通过背景冲突疑问的设计,吸引对方关注的技巧。我们可以用这个方法来演示一遍。首先,设置背景 S ,你可以先提到,最近公司的出勤率明显下降,员工效率也在降低,我们得想办法提升大家的工作状态,这样老板会认同问题的存在,这是第一次引起共鸣。接下来,制造冲突 C ,你说,可是用什么方法能更好地激励员工呢?其实,找到正确的激励方法,能花小钱带来大作用,这就是在老板认同一个已知事实后,引入了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形成了冲突。然后引出疑问 Q :你再问,那么我们的主要问题到底是什么呢?这样,老板可能会顺着你的思路,开始关注起这个问题,“对呀,问题究竟在哪里呢?”在这个时候,你的 SCQ 框架已经差不多完成了,可以开始引出你的结论了,你可以继续说,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在各种激励手段里,涨工资对现在的情况可能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当然,和老板真正谈这个话题时,不能这么简单粗暴地给出结论,要将前面的分析一步步摆出来,按照时间顺序、结构顺序、重要性顺序或演绎顺序,把论据展示给他,让他理解到涨工资确实是个很重要的手段。所以用 SCQ 分析法来吸引老板对加薪话题的兴趣,也不是难事,其他问题也可以套用类似的思路。

其实 SCQ 法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利用了人们在面对冲突时,产生的好奇心,激励人们继续听下去。这种效果和我们喜欢听故事的心理原理是相似的。作者就是把设计故事的思路带入到观点论证中,让我们更好地引导对方理解我们的观点。

好的,到这里,关于金字塔原理的主要内容,我们就聊的差不多了。总结一下我们今天的内容,第一部分我们聊了什么是金字塔原理,简单说就是把任何问题归纳为一个核心论点,然后用不超过七个的论据来支撑,每个论据又可以成为下一集的论点,如此往复形成一个金字塔结构,注意三个关键:结论先行、论据不超过七个、每条论点都要有具体内容。第二部分我们讲到组织思路的方法,可以用时间、空间、重要性和逻辑演绎的顺序组织内容,同时每个论据要用 MECE 法则检查,确保它们彼此独立、内容全面。第三部分就是利用 SCQ 法,用背景、冲突疑问的设置方法,让人们更关注你的结论和观点。

不过,金字塔原理虽好,也有它的局限。因为它基于因果关系的逻辑构架,而现实中很多问题并不完全是因果关系,而是更加复杂的系统关系。所以在遇到这种情况时,金字塔原理可能就不够用了。那怎么办呢?这时候可以用我们前几期聊的《第五项修炼》这本书中讲到的系统思维了。好啦,感谢你又听完了一本书,我们下期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