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经济经济
《金融的本质》解密暗流涌动的金融世界,2022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联储前任主席反
铛铛铃2025-08-02【经济】20人已围观
简介
你好,欢迎来听今天的解读。今天我们要聊的书是《金融的本质》。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美联储再次成为了公众的关注焦点。那么,究竟美联储肩负着怎样的职责呢?这个机构与金融危机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渊源和联系呢?或许没有比美联储主席更权威的人物来阐释了。在本期中,我们将深入解析《金融的本质》这本书。它是由美联储的前任主席伯南克在金融危机之后所做的一系列反思所成。这本书为广大公众提供了对美联储和金融危机内在联系的深刻分析。
的作者伯南克于2006年接任美联储主席,然而刚刚上任的2007年夏天,美国金融危机就开始爆发。这位出生于经济学领域的官员,不得不面对汹涌而至的危险局势,着实不是个轻松的任务。但伯南克并非寻常之辈,他之前一直致力于研究经济危机和经济政策,有着丰富的学术成果,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17年,还担任过经济学系的主任。因此,在危机来临之际,他与当时的财政部长保尔森,以及纽约联储银行的盖特纳紧密合作,通过有效的政策遏制了危机的进一步恶化。这三位合作默契的人,因此被誉为次贷危机三剑客。而伯南克也不再仅仅是研究危机和政策的学者,更是真正应对了危机,成为了政策的实践者。他不仅研究历史、理解历史,更在危机中创造了历史。
随着次贷危机基本过去,经济逐渐走向稳定的2012年,伯南克在华盛顿大学进行了四次演讲,深入阐述了他对金融危机的理解,对美联储和金融危机种种纠葛的思考,以及对美联储职能和作用的深刻总结。这些思考最终形成了他的著作《金融的本质》。嗯,2012年的观点是否过时呢?让我们今天重新审视,看看这本书是否依然有着深刻的价值。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过时。为何如此说呢?请听我细细道来。
尽管世界在不断变化,时代也在推进,但我们对于经济稳定增长,以及金融系统有序发展的期望从未改变。而在今天的2023年,由于各种原因,世界经济正陷入发展停滞。正是因为世界变得越发错综复杂,这些总结和反思变得愈发重要。正是他们才有助于我们化解次贷危机的困境。因此,通过美联储主席,透过一位既具备学术造诣,又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领导人,来深入了解美联储,无疑具有相当的价值。
那么,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探讨伯南克对金融危机的看法,让我们一窥美联储与金融危机之间的渊源和纠葛。我们将探讨美联储拥有哪些手段和工具,以及它将如何巧妙运用这些手段,来防范和应对金融危机。在这个探索中,我们或许能够从中汲取一些深刻的经济智慧,为当前的经济挑战提供有益的启示。
好的,让我们首先谈一谈金融危机的本质,以及它与美联储的关系。对于金融危机这个词,我们或许并不陌生,但是如果现在问,金融危机究竟是什么,可能一时间你也说不太清楚。一般提到金融危机,大家可能会联想到股市的暴跌,企业的破产倒闭等。但股市的短期大跌,真的就代表着金融危机吗?并非一定如此。股市常常经历涨涨跌跌,一则大新闻可能引发大幅下跌,但并不一定是金融危机的来临。同样,金融机构的倒闭与重整,是否就代表着金融危机呢?对于运营不善或者违法违规的金融机构,他们破产重整的情况并不罕见,但这并不一定就导致危机的爆发。因此,股市的暴跌,金融机构的倒闭,确实与金融危机有关,但这只是危机可能产生的结果和表现,并非危机本身。
那么,金融危机究竟是什么呢?伯南克对此进行了精辟的概括。在他看来,金融危机实质上是一场信心危机,即市场对金融机构失去信心,从而引发危机。为何会这么说呢?让我们以人们熟悉的银行为例来说明。我们通常会把钱存入银行,但银行并不是将这些钱放在账户上不动,否则他如何支付利息呢,对吧?银行会运用这些存款,为有需求的贷款人提供资金,从而赚取中间的存贷利差,这也是银行最基本的收入来源。如果把银行比作一个水池,那么存款人就是向水池中注入的水源,而贷款人则是各类排水管道。这个吸储、放贷的过程存在一个特点及期限错配、金额错配。也就是说,存款的期限和金额,与放贷的期限和金额并不一一对应。而这一切都与信息息息相关。银行之所以能够进行期限错配和金额错配,关键在于信心这两个字。储户存钱的行为,显然是基于对银行不会携款逃跑的信任。正因为储户并不急于取出存款,银行才能够运用这些资金,按照错配的通路体系提供贷款。
然而,一旦突然传来某家银行即将面临大问题的新闻,或许要破产倒闭,那么储户会怎么办呢?显然是迅速取出存款,手慢无。储户们都去提款,而由于银行的资金因为错配放贷不在手中,会面临问题。短期内,这家银行或许可以从其他金融机构借到紧急资金,但谁都没有那么多的备用资金,金融机构为应对流动性问题,所预留的资金毕竟有限。如果储户们仍然不断取钱,这家银行就只能不得不卖出资产贷款应对局势。一旦银行开始套现卖出资产,储户很可能就更加不信任银行,纷纷提款。如此循环,就很可能让原本正常的银行被挤兑致死。而且不信任是具有传染性的,对于某一家银行失去信心,很容易波及到大众对其他银行的信心,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整个银行体系和金融体系的广泛恐慌。这时局面就变得混乱不堪,金融危机就此爆发。
因此,我们可以说,金融危机实际上是一场信心危机。嗯,再直白一点,就是人人都想着将自己的钱拿回来,这导致了挤兑危机。这种情况不仅表现在对银行存款的抛售,还包括对股票和房产的抛售,都可以理解为挤兑。随着金融体系日益互通互联,对任何一种资产的抛售、挤兑,都可能引发金融系统的全面信心危机,从而导致大规模的挤兑,引发金融危机。
既然金融危机是信心危机,应对危机的关键就在于重建信心。那为什么会失去信心呢?因为人们担心无法及时取回自己的钱,无法迅速变现。所以只要银行在储户取钱的时候,能够及时对付,慢慢的公众就会相信银行确实有偿付能力,无论手快手慢,都不至于空手而归。这样一来,信心就得以重建。然而,要确保能够及时对付,可不是一句简单的说说就能够实现的。这需要银行背后有强大的资金支持,作为终极帮手出手,提供资金弹药的就是中央银行。这也是为什么中央银行被称为银行的银行。在金融机构遇到麻烦时,中央银行会作为金融机构的最终贷款人,出手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然而,这种帮助是受到两个原则限制的。首先,这种帮助并非没有上限的,如果想要中央银行提供应急资金,就必须提供足够的贷款或者资产作为抵押。换句话说,最终贷款人提供资金支持,是为了帮助金融机构以时间换取空间,而不是源源不断的支持。其次,中央银行提供的应急资金,会收取相对较高的,带有惩罚性的利息。这是为了防止金融机构误以为,有了中央银行的支持,就可以不用好好管理日常所需的资金,频繁向中央银行伸手寻求保护。
在这两条原则的基础上,一旦金融危机发生,中央银行只要大量放款、全力支持,市场就会重建信心,危机和恐慌也将过去。这个观点最早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白芝浩提出,因此被称为白芝浩原则。在美国,作为终极帮手的中央银行就是美联储。在美联储成立之前,美国经历了多次金融危机,通常是银行之间相互合作渡过难关。到了19世纪末,随着美国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迫切需要设立一个终极帮手,于是才诞生了美联储。因此,尽管美联储成立时间不长,从1913年至今也只有100多年,但从一诞生就肩负着重要责任。然而要注意的是,拥有美联储,并不意味着金融危机就能轻松应对。舆论对美联储的误解,常常让人以为这个机构应该包治百病,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那么,我们来探讨一下美联储是如何履行其作为最终贷款人职责的,看看伯南克的思考。在舆论的质疑中,美联储成立于1913年,然而很快在1929年,美国却面临了一场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大规模金融危机。这场危机来势汹汹,但美联储的表现如何呢?答案是,基本上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终极贷款人等,美联储的称号似乎只是个传说。或许你会问,既然遵循白芝浩原则,可以平息恐慌、重建信心,为何美联储当时没有果断采取措施,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呢?舆论中存在许多对美联储不作为的批评声音。然而在这本书中,伯南克对美联储的解释,实际上让人有些冤枉。当然,当时美联储刚刚成立,经验尚不丰富,对形势的判断可能也不够全面,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当时存在金本位制度的限制。每一张美元都有法定含金量,相当于可兑换黄金,这导致银行取钱等于是取黄金,使得美联储提供资金的总量,受到了其持有黄金总量上限的制约,及这个终极buff的能力受到了限制。即使银行遭到了极大的挤兑,美联储能够以时间换取空间的能力也有限,他不能随意提供金融机构所需的资金,因为金融危机规模庞大,所需的资金也相当巨大,而当时美联储手中的黄金储备,远远不足以扭转局势。因此严格来说,当时美联储并非不作为,而是无力回天。美联储也感到困扰。后来,美国通过痛定思痛的方式,废除了这一限制。1933年,罗斯福的新政府废除了金本位制度,为金融危机提供了更多的手段。比如我们熟知的2008年金融危机,美联储就能够毫不担忧的增发货币,根据白芝浩原则向市场注入大量资金,有效控制了恐慌情绪。
然而,即便在2008年这次危机中,舆论对美联储的批评仍然存在。一些人认为美联储的援助过于慷慨,指责其惯坏了金融机构,使得某些金融机构大而不倒。那么,何谓大而不倒呢?这指的是一家金融机构,在错综复杂的金融系统中,扮演着过于重要的角色,以至于一旦该机构出现问题,整个系统都可能陷入危机。因此,无论这家机构表现得有多糟糕,美联储都必须毅然出手,充当其终极帮手的角色。比如在2008年次贷危机中,那些惹了麻烦的金融机构,如美国国际集团和花旗银行,美联储投入了逾850亿美元和超过200亿美元的资金。有一些舆论因此声称,这是在浪费纳税人的钱,助长了金融机构的不正之风。他们认为这些机构总是闯祸,应该由他们自己负责,该破产就破产,该清算就清算。对于这一观点,伯南克进行了澄清。他指出,2008年的危机,与以往的金融危机有一个重大的不同。过去的危机主要是社会公众排队取款,而2008年的危机,却是金融机构之间相互拉倒。因此,由于系统性的连锁反应极为强烈,如果让那些具有系统性、重要性的企业接连倒闭,灾难将比以往更加可怕。因此,对于像花旗和美国国际集团这样级别的金融机构,必须谨慎对待。但与此同时,美联储依然遵循白芝浩原则采取行动。中央银行向这些机构提供大量资金援助的原因是,这些机构的主要问题仍然是期限和金额的错配,只要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他们仍有机会重新调整。对于雷曼兄弟这样的情况,资不抵债,美联储无法拯救他们。因此,不论是认为美联储对大机构过于慷慨,还是批评美联储对美国国际集团施以援手而不救雷曼,都是对美联储的误解。
那么,我们现在已经了解了美联储的背景和主要职责。面对金融危机这种日益致命的疾病,美联储就像一位急诊医生,迅速做出应对。或者说经济体需要一位大帮手来提供支持,而美联储正是中央银行,其核心职责是处理金融危机,保持金融稳定,成为金融机构的最终贷款人。尽管金融危机不是每天都发生,但美联储却是一个长期存在的机构,时刻都在繁忙,从不间断。那么在平时,美联储都在忙什么呢?这就涉及到美联储的另一项职能,监控金融系统,旨在预防金融危机,确保经济稳定增长。如果我们将一国经济比作一个人,那么美联储不仅在经济面临重大威胁时,负责进行紧急处理,还要在平时监控和管理其健康状况,对于轻微的不适进行适度的干预。
那么,该如何进行这种干预呢?这就引出了美联储除最终贷款外的另一个工具,货币政策。或许我们对这个词并不陌生,经常听到宽松货币政策,紧缩货币政策以及中性货币政策等。简而言之,宽松和紧缩描述的是获得资金的难度。如果获得资金容易,就被认为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在这种情况下,贷款更容易,人们更愿意扩大投资和消费,而储蓄相对较少。相反,如果获得资金困难,其所谓的银根较紧,那么投资意愿就会减弱,人们对于金钱的使用也会更加谨慎,储蓄意愿则相对较高。那么如何控制这种松紧程度呢?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通过干预联邦基金利率的水平。利率越高,获得资金就越困难,货币政策就越紧,而利率越低,货币政策就越宽松。我们经常听到美联储官员召开议息会议,讨论的正是联邦基准利率的目标水平。这个利率是金融行业内,相互拆借的短期利息率,其生活水平将传导到整个金融体系,影响整个经济系统。如果说中央银行是经济的大空调,那么货币政策就好比是空调的温度控制器。当经济过热时,提高利率相当于调低温,给市场降温,而在经济低迷时,降低利率相当于调高温度给市场加热。这就是金融领域所谓的逆风向货币政策。因此,美联储就是美国经济的中央空调,通过货币政策的运用,旨在确保美国经济在一个温和、平稳的金融环境中健康发展。
那么一个关键问题浮现,何时经济算是过热,何时又显得冷清?掌握这个温度,实际上取决于中央空调调控温度的水平。在美国历史上,伯南克是第八位,也是二战后的第七位美联储主席,每一位主席在运用货币政策方面都是高手。在他的著作中,伯南克对二战后的美联储主席,以及当时货币政策的利弊,进行了反思和点评。首位是美联储第三任主席马丁,他在1951年至1970年担任主席长达19年。它的货币政策原则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文马丁时期坚持逆风向的原则,即再热了就吹冷气,冷了就开暖风。这种环境下,经济一直保持着稳定增长。然而,一旦马丁卸任,情况变得有些不妙。70年代货币政策变得过于宽松,第四任美联储主席伯恩斯在任期内,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通货膨胀上升。这里顺便提一下通货膨胀,虽然很多人讨厌他,但适度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和改善就业是有利的,通货紧缩才更令人担忧,因为它容易变成一种无法摆脱的陷阱。
那么,通货膨胀和货币政策之间有何关系呢?通常来说,货币政策宽松,通货膨胀率就较高,货币政策紧缩,通货膨胀率折较低。被国际公认为相对稳定的通货膨胀水平,应该在2%左右。在马丁的十几年任期内,通货膨胀率基本保持在这一稳定水平。但到了伯恩斯主持时,通货膨胀率开始上升。你可能会说,那按照逆风向原则降低温度不就好了吗?然而,伯恩斯遇到了一个难题,他的队友总统尼克松,实施了工资和物价管制政策,这意味着禁止产品和工资上涨,这是一种政府强制性的限制,通货膨胀率无法准确衡量,也无法了解经济的冷热程度。那么,伯恩斯该如何应对呢?他感到相当无奈。直到尼克松政策废除后,通货膨胀大幅反弹,一统计,通货膨胀率已超过13%。幸运的是,解体他的第六任主席保罗·沃尔克是一位高手,他顶住政府的政治压力,连续加息,为经济吹了4年的冷气,通货膨胀率一路下降,最终回到了3%以下,重新回到了稳定增长的轨道上。这一点让伯南克非常敬佩,他认为,随后的主席格林斯潘,之所以能够稳定地服务19年,创造了美国经济著名的大缓和时期,主要得益于保罗·沃尔克的出色表现。
当然,伯南克也提到了他自己,尤其是在次贷危机及其后遗症方面,金融系统在他的时代比以往更加复杂。如何在经济陷入衰退的情况下,提供温暖和温度,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比如实际利率降至平比下,对联邦基金利率的调控已无空间。在谈论短期利率,向长期利率传导失效等复杂问题时,我们可以看到,伯南克在面对这一挑战时,采取了一种创新的手段,即量化宽松。这可谓是一剂猛药,直截了当地解决了市场中长期利率的问题。他巧妙地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购买长期债券,直接影响了长期利率,并在其中注入了流动性。这一着实让金融市场的情绪,从先前的惊慌中逐渐平稳下来。然而,这种应对措施却并非没有代价。实际上,这种做法增加了美元货币的供应量,使得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迅速膨胀。尽管这种疗效显著,但也带来了一系列后续问题,引发了公众和专业界的褒贬不一的评价。
在反思次贷危机后,伯南克本人也提到了这一经验的教训,即货币政策虽然是一把强有力的工具,但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的未来。监管的方向必须超越简单的坚持逆风向原则,和制定有效的货币政策,更进一步,我们需要加强对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关注,提高市场交易的透明度,防止监管死角的出现,为金融机构设定业务范围的明确边界,也是至关重要,但以防其膨胀成为不可倒的巨头。对于那些已经具有系统重要性的机构,必须制定更为严格的监管措施。在日益复杂的金融系统中,美联储需要更多的智慧和前瞻性。为了预防危机的发生,降低其带来的损害,我们需要保持金融系统足够强大,能够安然度过危机。因此,美联储在维持金融环境稳定的责任上,将面临更为繁重的任务。这需要我们以更为智慧,而充满前瞻性的方式行事,以确保金融体系的坚固稳定。
好了,这本书就介绍到这里。我们来回顾一下,首先,我们谈到了美联储的第一个职能,及应对金融危机。这种危机实际上是一场信心的危机,而美联储在处理这类情况时,采用了最终贷款人的工具,并遵循了白芝浩原则。接下来,我们介绍了美联储的第二个职能,即创造稳定的金融环境,以促使经济保持平稳增长。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美联储依赖的工具是逆风向的货币政策管理。可以说,美联储通过这两个关键工具,持续监控和调整整个金融体系,旨在预防和应对金融危机,确保金融系统,经济增长和金融环境的稳定。这是在变化莫测的世界中,美联储坚守的不变追求。
然而,尽管愿望美好,现实却残酷。在这个日益复杂的世界里,即使我们不忘初心,也难以做到事事始终如一。面对汹涌而来的危机和千头万绪的局面,要做到游刃有余,实在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我们不禁要问,我们所采取的对症下药是否真正有效,未来的发展是否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副作用,解决眼前的问题,是否会埋下隐患,创造的繁荣中是否隐藏着潜在的危险?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定论的事情,需要经过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的检验的。让我们以伯南克为例,业界对他的评价至今也是褒贬不一。那些支持他的人,赞扬他的专业知识和在金融风暴中展现的勇气,因为他成功地将美国经济从深渊的边缘拯救了回来。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它采用了一系列非常规政策,这些政策留下了一系列尚未解决的问题。例如量化宽松,和对大型金融企业的大规模救助,甚至可以说是挑战了现代央行可为与不可为的极限。这颠覆了许多关于货币政策制度的共识。在危机之前,美联储等央行的主要职责是通过调整利率来稳定通胀和就业。对于如何控制资产泡沫,大多数人认为,零利率下限的问题只是理论上存在,不会在实际中发生。因此,在美国实际遇到零利率下限问题,并采用量化宽松政策之后,我们是否能够预测到可能的后遗症,这种非常规的疗法固然稳定了经济的病情,刺激了经济的复苏,让它是否可能成为一种无法摆脱的依赖,其潜在副作用有多大,成为了许多学者和美联储内部官员们质疑和争议的焦点。伯南克的举措是否经得起时间的验证,是否会为后人所接受,这正如他曾经评价前人一样,需要留给时间来证明和后人来评说。
好啦,感谢您又听完了一本书,我们下期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