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励志励志
《贫穷的本质》打破认知茧房,揭秘穷人困境中那些被忽视的隐形枷锁
铛铛铃2025-08-30【励志】21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我要为您解读的书是《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
提起贫穷,有人调侃自己穷到吃土,既买不起新出的 IPHONE,又买不起新出的迪奥和香奈儿的口红。其实啊,我们都清楚,这并不是真正的贫穷。那么贫穷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在《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这本书中,作者告诉我们,每天生活费少于99美分的人,被各国政府定位为处于贫穷状态。在印度,99美分只能买三磅的劣质大米。而在全世界,这样的贫困人口至少有8.65亿,他们被称作为世界上最贫穷的人。数万亿美元的国际援助,依然未能够挽救他们的贫穷状态。
他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有人呢,会觉得他们运气不好,出身贫苦,很难改变贫穷的状态,我们应该对他们增加援助;也有人觉得他们好吃懒做,不然在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只要踏实肯干,总不会过得太差,过度的援助只会让他们越来越懒。
那么,到底哪种说法是对的呢?
为了弄清楚为什么会贫穷,贫穷又会导致哪些特定的问题,让这些处于贫困底端的人无法摆脱贫穷,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位经济学家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耗时15年,深入调查了五大洲贫困人群最集中的18个国家和地区,从他们的日常生活、教育、健康、创业、援助、政府等多个方面,探寻了贫穷的真正根源。并且呢,在这本书里,两位作者运用了大量实例,驳倒了我们脑海中对于这些极端贫困人群的刻板印象。
在我们的印象中,他们整日为生计奔波,吃不饱,穿不暖,他们的孩子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如果有幸去学校上学,一定努力读书改变命运。可是事实上却是,他们吃不饱饭,却依然要买电视,他们的孩子即使上了学也不爱学习。
那么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究两位经济学家对世界贫困问题的新认知。
我们将分成三个要点来讲述这本书:
第一,世界上极端贫困人群的生活是怎样的,我们对他们的生活有哪些误解?
第二,为什么这些陷于极端贫困的人,他们自身无法摆脱贫困?
第三,我们和作者研究的这些极端贫困的人有怎样的差别,思维方式差异大吗,如何才能摆脱贫困思维的束缚?
首先呢,要来说第一个要点:世界上极端贫困人群的生活是怎样的,我们对他们的生活有哪些误解?
每当国家平均工资出炉,就有不少网友站队评论:“拖国家后腿了,惭愧至极。”每当有土豪炫富,就有不少吃瓜群众感慨:“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每当月底看到空空如也的银行卡余额,就有不少月光族质问苍天:“我为何这样穷?”
对世界上的极端贫困人群来说,我们所谓的穷标准太高了,他们每天99美分的生活,才是真正的贫穷。作者告诉我们,每天99美分的生活,意味着基本的健康得不到保障,受教育的权利被剥夺,温饱得不到解决。
贫困人群的健康状况非常糟糕,常年受痢疾、艾滋等传染病的困扰,并且医疗资源有限,再加上他们负担不起医药费,只能放弃治疗。在教育上,大多数孩子无法得到中学阶段或以上的教育,男女间的不平等,让女孩的受教育权被剥夺。常年的战乱、自然灾害导致粮食欠收,这部分人群始终处于温饱线的边缘。
那么,每天99美分是不是吃不饱饭呢?两位作者通过大量研究得出的结论,与我们的认知完全相反。这些人中的大部分都是能吃饱饭的,即使每天他们的收入不到六块五,这些钱也足以买到供应一天卡路里的食物,并且在口袋里稍有结余,可以挑选食物时,他们会选择买一些口味更好的食品,这样的食品往往价钱更高,却无法换取足够的能量和营养。
我们通常会认为,贫穷中的人们会把钱花在满足一日三餐上,但是让人惊讶的是,他们会将很多钱花在食物以外的地方。比如他们会花很多钱置办喜事和丧事。在印度的乌代布尔,极度贫穷的人将自己的14%的预算花在节日上;南非绝大多数家庭会把40%以上的年收入用于举行一场丧礼;印度的母亲会提前十几年为女儿准备嫁妆。在摩洛哥的偏远山村,作者竟然在一位男子家里发现了电视机和 DVD 播放机。在这位男子看来啊,电视机比食物更重要,村子里没有多少活可干,生活十分乏味,所以他们会攒几个月的钱,买一台电视来打发无聊的时间。
他们还常常把钱花在得病后昂贵的治疗上,而不是廉价的预防。在赞比亚,只要买一瓶廉价的消毒剂净化水源,就不会因为喝到有病毒的水患上痢疾,但只有10%的家庭在使用消毒剂。经过杀虫剂处理的蚊帐可以用来预防疟疾,这种蚊帐在一些国家甚至可以被免费领到,然而却并未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些东西并不昂贵,却对健康有着巨大的好处,很多贫困家庭却不愿意为此花费金钱和时间。
难道他们根本不关心自己的健康吗?有证据显示,结果恰恰相反。作者针对18个国家的研究数据中,很多贫穷的家庭会将自己手中的大部分钱花在健康上。在印度农村,那些极度贫穷的家庭会将每月预算的5%花在健康上。在大多数贫穷国家,超过1/4的家庭每月至少会找一次保健人员。当碰到严重的健康问题时,贫穷的家庭会节衣缩食,卖掉资产或借高利贷去进行治疗。
为什么处于贫穷中的人不把钱花在刀刃上呢?反而把首要选择放在了让自己的生活少一点乏味,可能是一台电视机,也可能是一些特别的食品上。作者发现,处于极端贫困中的人难以相信他们的贫穷生活会发生改变,既然生活不会改变,就要享受当下。因此,他们买口感好的食物、看电视、参加庆祝活动,尽可能把当下的日子过得愉快。之所以不去预防疾病,也是因为当下的他们心存侥幸,意识不到预防的重要性,这导致他们得病要花费更多的钱去治疗。
在全世界,极端贫困人群的健康得不到保障,受教育的权利也被剥夺,基本的温饱得不到解决,但他们并非我们想象中把所有的钱都花在满足一日三餐上,他们会去买口感好的食品,也会看电视打发无聊的时间,同时关心自己的健康。他们与我们有相同的欲望和弱点,并不比我们理性多少。
知道了这部分人群的生活现状,那么接下来自然会好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陷于极端贫穷的人,他们自身无法摆脱贫穷呢?
无论是陷于极端贫穷的人,还是援助贫困人群的人,都非常想改变他们贫困的处境,但作者认为,首先要清楚为什么这些陷于贫穷的人,他们自身无法摆脱贫穷,他们面临哪些困境。
一个比较表层的困境是知识的匮乏,有效信息的短缺,这使得他们充满执拗和偏见。由于缺乏生物学的知识,贫困人群大都认为输液比口服药物更有效,因而会大量使用抗生素,并且说服家长让孩子打疫苗是非常困难的事情。由于一些没有接种疫苗的孩子也不会感染上传染病,许多家长就会觉得疫苗没有用。由于缺乏营养学的知识,即使获得了额外的可以用于食物的收入,他们也不会买能够提供更多营养的食品,只会买口味更好的食品。由于不认识字,读不懂对他们有利的政策和法令,就会错过一些改善经济条件的机会。
只顾眼前没有远期的规划,也是陷于贫困的人的缺陷,这影响到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突出的影响是教育观念的扭曲。绝大多数贫困群众对教育很不重视,即便是很多慈善组织跑来给他们建学校,普及教育的好处,家长们积极性也不高,只因教育是长期投入,要好多年后才能看到成效,让他们赌一个遥遥无期的结果,要冒太大的风险。并且呢,即使他们送孩子去学校念书,如果发现孩子在学校里没有考到高分,那么上学这件事在他们看来就是毫无用处的,这迫使一些孩子过早地走上了谋生的道路。
最重要的是,贫困人群缺乏有效的规避风险的方式。处在贫困中的人会生一堆孩子,因为他们所在的国家往往没有社会保障体系,想规避养老和医疗风险,只能依靠自己的子女,但子女身上不确定性太多,像是早夭或者关系不好,或者是没有能力养老,因此他们往往会采取多生几个的策略,尽量规避风险。除此之外,婚姻也是他们规避风险的一种方式。印度的贫困人群一般会将自己的女儿嫁到不远不近的村庄,两个村子太近,气候完全一样,如果两个村子都遭遇洪灾,谁也帮不上谁;两个村子隔开一段距离,气候条件不一样,遇到灾难还可以互相帮助。
然而,这些规避风险的方式作用微乎其微。在世界贫困地区,一代又一代的人生下来就处在贫穷的环境中,知识匮乏,缺乏教育,难以规避风险,面对如此多的困境,要摆脱贫穷谈何容易。贫穷的问题不是濒临饿死,而是没有办法摆脱贫穷的状态,人生所有的时间都是用来勉强维持一种饿不死的状态。面临贫穷的困境而又难以摆脱,这就是贫穷的本质。
然而只有认识到贫穷的本质,认识到穷人无法摆脱贫穷的原因,才能在实施援助的时候对症下药。
了解了极端贫困的人无法摆脱贫穷的原因,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第三点:我们和作者研究的这些极端贫困的人有怎样的差别,思维方式差异大吗,如何才能摆脱贫困思维的束缚呢?
缺乏有效信息、自控能力差、没有远期规划,其实作者研究的这些极端贫困的人面临的困境,我们同样会面临。而我们之所以未陷入贫困,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受到过良好的教育,见多识广,还因为我们处在健全的社会体系中,很多东西我们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我们住在有自来水的房子里,不用想着每天早晨往水里加消毒剂,下水道会自行运转,我们甚至不知道它是如何运转的。我们相信医生会尽心尽力地为我们服务,我们知道给孩子接种疫苗的益处,而且最重要的是,我们大多数人都不必担心下一顿是否有饭吃。我们享受义务教育,强制购买社保,不用使用自控能力就能做正确的事。
而处于极端贫困状态的人,需要不断运用自己的自控能力去做取舍,他们少喝一杯茶,或许能存上五美分,但这需要自控能力与自己内心搏斗,才能将牙缝里的五美分存入银行,而这对富人来说简直是轻而易举,不用少喝一杯茶,就能存下不少钱。我们大多数人所忽略的那些小花费、小障碍、小错误,在作者研究的这些极端贫困人群的生活中,却成了尤为突出的问题。对于他们来说,要想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自己、家人的生活提供保障,需要拥有更多的技能和更强的意志力,承担更多的义务。
这听起来让人绝望,似乎贫困人群的世界到处都是陷阱,但是啊,作者鼓励我们,即使脱离贫困的任务看上去无比艰难,我们依然要敢于坚持,成功并不总像看上去那么遥远,只要大家抱着万事皆有可能的态度,再加上一点援助、一条信息,有时也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们生活在健全的社会体系和优渥的环境中,我们受过良好的教育,因而不会轻易陷入贫困,这是我们和世界上极端贫困人群的差别。但有时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他们的差别其实很小,我们依然会把钱花在昂贵的治疗上,而不是廉价的预防上。“前40年拼命赚钱,后40年花钱买命”,这句话概括了很多人的一生。一辈子省吃俭用,不办健身卡、不舍得体检,真的检查出大病了,哪怕是晚期,全家人都会四处借钱做昂贵的手术,只为延长哪怕几个月的生命。
我们也和他们一样,会贪图一时的安逸,放弃奋斗,就像很多年轻人沉迷于网络游戏,荒废工作学习,因为游戏会给予他们短期的愉悦,而工作学习是个苦活,要长期坚持才能见效。在不懂的事情上,我们一样充满偏见,每个大学生都免不了被问到所学专业,在一些人看来,学计算机、会维修电脑,学心理、会读心,食品专业、会烹饪,很多专业被误解,总是让人哭笑不得。去医院看病,一旦花了很多钱却没有检查出疾病,就会觉得医生做了不必要的检查。在我们认知水平达不到的领域,我们也喜欢按直觉和情绪去理解很多东西。
暂时的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拥有贫困思维却不自知。意识到思维的贫困,是摆脱贫困思维的第一步。其次,摆脱贫困思维要学会延迟满足感,延迟满足自己当下的欲望,以追求未来更大的回报,不要贪图及时享乐,一付出就要想回报。鉴于极端贫困的人口袋里稍有结余,就去买口感更好的食物,还会攒钱买电视,而我们又何尝不是呢?每当月底发工资就各种买买买,每月都是月光族,如果哪天碰到意外之处,还很容易沦为月欠族,这都是不懂得延迟满足感的表现。如果我们延迟现在的满足感,把买买买的钱攒下来,就会在未来创造更大的价值,因而获得更大的满足。
除此以外呢,要想打破贫困思维,还要学会自律,不要表面上十分坚定地要自己去阅读、健身、打卡,结果根本抵挡不了美食和游戏的诱惑。坚持去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它们没有玩乐那么轻松惬意,但只要持之以恒,你付出的每一份努力,都会在未来的日子里以另一种美好的形式回报给你。
贫困思维会禁锢我们人生的宽度和广度,愿你不被贫困思维束缚,奔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好了,今天讲述的内容就差不多了,让我们来总结一下:
首先呢,世界上极端贫困人群的健康得不到保障,受教育的权利被剥夺,基本的温饱得不到解决,但是他们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只有生存层面的需求,他们与我们有相同的欲望和弱点。
其次呢,陷于贫困的人知识匮乏,缺乏教育,难以规避风险,这导致他们无法摆脱贫穷,面临贫穷的困境而又难以摆脱,这就是贫穷的本质。
最后,我们生活在健全的社会体系和优渥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教育,这是我们和极端贫困人群的差别,但脱离贫困的我们有时也会被贫困思维束缚,要通过延迟满足感、自律来改变思维的贫困。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感谢您的聆听,我是应由,下期读书会我们继续一起拆解精品好书,记得收听哦。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