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励志励志

《我们内心的冲突》在自我拉扯中寻觅心灵和解之路

铛铛铃2025-08-30励志20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书是《我们内心的冲突》。

提起这本书,心理学爱好者应该都不陌生。它成书于1945年,第一版问世到今天已经有70多年了,一直畅销不衰,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文字,光是中文版就有十几个译本。

本书作者霍妮,是20世纪重要的精神分析学家之一。1885年出生于德国的她,过着一个并不幸福的童年。父亲嫌弃她外貌丑陋,母亲偏爱她的哥哥。长大后的霍妮选择学医,并获得柏林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成为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人物。

《我们内心的冲突》这本著作,便是霍妮对人格理论的一次系统深入的研究成果。霍妮进入了每个人的内心,从哲学的高度来跟我们一起探究每一个人内心冲突背后隐藏着的秘密。

接下来,就让我们跟着这本书,来捕捉内心世界发生的细腻变化,一起去抚平那些自以为已经遗忘,却依然残留在我们内心深处的创伤吧。

我将从三个角度,为您剖析这本《我们内心的冲突》,揭秘人类内心的奥秘。

第一个角度,什么是内心的冲突?我们应对冲突的过程中,会影响哪些人格的产生?

第二个角度,如果这些内心冲突没有解决,会造成什么后果?

第三个角度,我们平时在应对内心冲突时,会犯什么样的错误?如何真正有效地解决这些冲突呢?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内心冲突的表现,以及在内心冲突过程中,会影响哪些策略和人格的产生。

既然是一本心理学著作,我们首先要明确,书名里的冲突,不是我们平常意义上理解的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而是指我们内心中的种种矛盾。这种冲突会引起人内心的焦虑和困惑,是造成心理或精神问题的主要根源。

在生活中,你可能会对很多事情难以抉择,既喜欢这个,又喜欢那个,并为此而纠结。比如明明很重视某次考试,但就是无法专注地看书复习,不停地幻想自己在演奏会上大放异彩,却不去练钢琴。对别人慷慨解囊,对自己却吝啬得很。其实这种现象很容易察觉,就像我们常说的左右为难、进退维谷、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反映的都是内心冲突。

那么这些冲突到底是从何而来呢?霍妮认为,人类内心其实存在着一个基本的冲突,它是一切矛盾的根源。这个基本冲突表现在我们对待他人的矛盾态度中,而我们却未曾察觉。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一下,就是我们身处社会,在不同的关系当中要遵守不同的规范。比如我们对待父母可能更加任性妄为,而对待老师或领导则难免倍加小心、谨言慎行。霍妮认为,这种不同身份的切换、不同关系的经常换位,就会引发人内心的矛盾。

霍妮将内心的冲突追溯到一个人的童年时期。如果小孩在童年时候被父母严厉管教,或冷漠以对,或是目睹了家人的言行不一,那么他们便会发展出相应的策略来应对复杂的世界。对这些策略进行简单的归纳,我们大概可以分成亲近、抗拒、疏远三种方式。这三种策略本质上都是人在不利的环境面前所实施的自我保护的方式。

选择亲近的孩子,希望让别人喜欢自己,让自己得以依靠。选择抗拒的孩子,他们总是怀疑别人的感情和目的,于是做出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反抗。选择疏远的孩子,他们既不想依附他人,也不想反抗他人,他们用抗拒的态度构建了一个他们自己的幻想世界。

随着孩子的成长,这些策略最终会演变成为顺从型、对抗型和疏离型三种不同的人格。

顺从型人格对安全感有极度的渴求,他们不喜欢报复、竞争、争辩等让他看上去有攻击性的行为,而宁愿放大软弱、退让、牺牲等等性格。他们想要塑造一个人畜无害的形象,以换取与人亲近的机会。

对抗型人格和顺从型人格恰恰相反,对抗型人格认为世界充满了恶意,他们信奉利己主义,他们希望能得到一切的资源,来迅速地强大自己。对抗型人格喜欢控制他人、超越他人,这是他们安全感的主要来源。

疏离型人格和其他两种人格不同,疏离型人格既疏远他人,也疏远自己。他们借着疏远来保持感情上的距离,在疏远中获得安全感。他们不喜欢多管闲事,不喜欢被人照顾,同时还有着强烈的隐私需求。大部分时候,他们都会觉得自己很独特,把自己与他人划清界限。

无论是选择顺从、对抗还是疏离人格,都是我们在面对冲突时感到内心分裂,为了能再次拥有统一的人格而做出的努力。

好了,了解了什么是内心冲突,我们再来解读一下,如果这些内心冲突得不到解决,将会造成什么后果。

我们努力和内心冲突做对抗,是因为我们不想沉浸在过去的悲伤之中,也不愿活在未来的恐惧之下,我们想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可是,这些冲突很难被解决,导致最后我们可能会迷失方向。这些无法解决的冲突会累积起来,甚至影响到我们的人生。

首先,内心冲突解决不当会导致恐惧的产生。我们从小开始就运用各种手段建立起一个防御体系,这个防御体系可以让我们遗忘冲突、避免冲突,但就是不能真正的解决冲突。于是我们便会产生恐惧,我们害怕有朝一日这个防御体系会崩塌,现在的满足感和安全感被破坏,我们害怕改变,这最终让我们没办法面对自己。

第二种后果就是会导致人格衰竭。那些尚未解决的冲突,会让我们的精力分散,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有拖延症,遇事犹豫不决。其实这是因为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有一些未曾被解决的冲突,在耗费着我们的生命力,影响到我们的价值观、道德准则和行为。

第三种后果是产生绝望的情绪。绝望的患者对于未来很少有美好憧憬,他有一种宿命感,认为生活就是一场悲剧,他不愿意做出牺牲,因为他不指望通过牺牲获得什么。

第四种后果是产生施虐狂冲动倾向。处于绝望情绪中的可怜人,会认为生活毫无意义,为了在心理上获得补偿,缓解自己的痛苦,他们会通过暴力来让别人分担自己的不幸,通过侮辱别人、攻击他人来自我保护,试图去缓解自己的痛苦。我们将这种行为称之为施虐狂倾向。

畏惧、人格走向衰竭、绝望和施虐狂倾向,这四种表现,都是内心冲突得不到解决时所导致的严重后果。

听到这里,大家可能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如何应对内心冲突了吧。那接下来的时间,我们就来介绍一下,普通人通常应对内心冲突会有哪些方法,以及霍尼为我们提供的有效解决内心冲突的方法。

事实上,所有冲突的爆发都不是偶然的,它有着一个累积的过程。我们之所以未曾察觉,是因为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其实就已经采取了各种应对冲突的方法,为自己建立一个理想化的形象,是应对冲突最常见的方式。

想想看吧,我们心中的自己和别人心中的我们,往往有着极大的区别。这是因为我们会为自己建立理想化的形象。比如说一位身材肥胖的女性,在自己心中总是把自己想象成身材十分苗条。理想化形象实际上源于对现实形象的贬低,我们从想象中汲取优越感,通过想象来否认自己的缺点,以此来逃避冲突。

与理想化形象相反的是外化作用,所谓外化作用,就是把冲突转移到别人身上。有这么一个经典的例子,一位女性患者经常向医生抱怨她的丈夫优柔寡断,却又举不出有力的证据。医生察觉这位女士的愤怒来得莫名其妙,在了解过后,他发现这位女士其实也有犹豫不决的特点。医生向她暗示,她所谴责的缺点在她身上也同样存在,女士便怒火中烧,说自己坚决果断,怎么会有优柔寡断这种缺点呢。这位女士感到的愤怒,其实是对自己的性格缺点感到不满,她无力解决自己的性格和愿望之间的冲突,于是想象是丈夫也有类似的缺点,把对比自己的不满都发泄到丈夫身上。这种把自己内心的感受过程,假装是在自身之外发生的思考模式,就是外化作用。

除了理想化形象和外化作用之外,在面对冲突时,我们还会采取其他一些避免冲突的办法,那就是分隔作用。一位在白天和蔼可亲的领导,回到家却变成了暴虐的父亲;一位对待朋友友好善良的女生,却在男朋友面前无理取闹。把各种不同的身份分隔开来,拒绝承认这两者之间是有冲突的,这便是分隔作用,它本质上也是逃避冲突的一种表现。

理想化形象、外化作用、分隔作用等方式,其实这些方法并没有真正的解决冲突,而是把他们转移、掩盖以及逃避,以此来缓解内心的煎熬。

霍妮认为,想要解决内心的冲突,在生活中正确认识自己、改变自己是最好的办法。所有绝望、恐惧等情绪其实都可以降低,只有正确的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我们才能拥有执着和坚韧的性格,才能知晓自己的容量,摆正自己的位置,更好的解决内心的矛盾。

要想正确认识自己,也是需要一定的方法的。比如说我想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性格,我首先做的就是应该观察自己、分析自己。我们可以找一个时间让自己安静下来,然后开始自我分析:我今天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这些言行对别人有影响吗,是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呢?我为什么有这些言行呢?如果我是别人,我会喜欢今天的自己吗,喜欢哪里呢,如果不喜欢,又不喜欢哪里呢?然后将观察的心得进行整理,勾勒出自我的大致轮廓。

但是光自我分析还是不够的,因为我们对自己的认知总是存在着偏差,这个时候你就需要借助别人的力量了。可以多问问别人,在你心中我是怎样的一个人,你认为我的性格是什么类型的,听听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当然,听完后你要好好想,他们说的是否属实,是夸大其词,还是正确评价。

光正确认识自己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做出改变。真正的改变不是你想象中宏伟的蓝图,它只是在你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之后,每一次小小的行动。比如说你想减肥,这个目标很抽象,也太大,你需要把它转化成具体可执行的问题。首先,你的大目标是想减肥,你要定减多少斤,花费多长时间才能达到目标,每天需要做什么,多久锻炼一次,每次锻炼哪些项目能更快的减肥,自己哪些坏习惯让体重增加最快,饮食怎么控制等等。开始可能会有困难,但是你可以从最简单的开始,最关键的还是行动,而不是树立不切实际的目标,停留在空想层面。

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也能促进你有效的改变自己。具体来说,当你做出改变计划,你可能会坚持好几天,可是有一天,你因为其他某件事情的影响,或是状态、心情不好而实施失败的时候,你会产生一种挫败感,觉得自己又失败了。其实面对这种情况,你要告诉自己,你已经坚持了那么多天,这只是发生了一次小失败,并不会影响我整个改变计划。这种心态能够帮助你坚持做出改变,不会因为短暂的失败导致前功尽弃。

生活是我们解决冲突最有效的良药,只要我们继续完整人格,对生活充满期待,用开放的态度来对待生命,冲突也就难以对我们造成困扰了。

到这里,霍妮的心理学名著《我们内心的冲突》的重点部分内容我们就讲完了。那最后我们再来总结一下:

首先,由于深受生活环境的影响,我们总是与我们想成为的人背道而驰,于是产生了许多内心冲突。为了解决这些冲突,我们基于不同的性格倾向,发展出一系列各不相同的防御策略,形成了不同的人格。顺从型人格选择了亲近他人,对抗型人格选择了抗拒他人,疏离型人格选择了疏远他人。

其次,如果我们不能消除内心冲突,会造成一系列后果,我们将深感恐惧、焦虑和绝望,在糟糕的道路上越陷越深。

最后,我们应该做的是发现自己的冲突,找到让自己痛苦的根源,在生活中积极进行自我审视,尝试着去改变自己。

在《我们内心的冲突》这本书中,霍妮展示了对人们的心理活动惊人的洞察力,使读者很容易把自己和身边的人对号入座。它让我们学会处理内心的孤独、疯狂、迷失和热爱,收获内心的完整、成熟和安宁,重建人生自信,更加勇敢而健康的生活下去。

在看本书之前,也许你和我一样,时常会思考一个问题:我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为什么有时候我希望自己单独相处,却又在孤独的时候渴望别人的温暖?为什么有时候我对人友善,却又在特定的时候希望超越并且征服对方?我时常能感觉到,在我的内心深处,有各种相互矛盾的力量在相互撕扯,他们让我困惑,让我无法认识自己。

解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意识到,在我对待他人不同的态度背后,其实隐藏着恐惧、不安、失望等连我自己都未曾意识到的问题。

《我们内心的冲突》这本书是流传广泛、影响巨大的心理学名著,在心理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霍妮在本书中对现代人内心冲突的研究与分类,包含了所有的人格类型,不管是哪个阶层、年龄和职业的人,都可以在书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重要的是,他不仅从心理学层面帮助你分析问题,让你看清自己,还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办法。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次内心反省的过程。如何更好地与自己相处,是一生的命题。了解自己,从而遇见更好的自己,人生才能不虚此行。

好了,那今天就分享到这里,感谢聆听,我是泥巴,下期我们整编经典读书会再一起来解读精品好书,记得收听哦。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