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文学文学
《我们仨》岁月长河里的温情守望
铛铛铃2025-08-30【文学】18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杨绛先生的《我们仨》。
提到杨绛,大家一般都愿意称呼她为先生。先生一词在大多数人看来,一般都用于称呼男性,而杨绛女士之所以被称呼为先生,与她惊人的文学才华分不开。
杨绛通晓英文、法语、西班牙语,她翻译的《堂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60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广受关注,再版达100多万册。本次为您解读的就是她的这本成名之作《我们仨》。
《我们仨》记录的是作者杨绛、丈夫钱钟书以及女儿钱瑗这一家人的幸福回忆。圣经有言:“有的时候人和人的缘分一面就够了,因为他就是你前世的人。”文坛上广为人知的钱钟书和杨绛夫妇的爱情,便应了这句话。钱钟书第一次见到杨绛,就急切地澄清道:“外界传说我已经订婚,这不是事实,请你不要相信。”杨绛也趁机说明:“坊间传闻追我的男孩有孔门弟子72之多,也有人说费孝通是我的男朋友,这也不是事实。”
对于妻子杨绛,钱钟书曾说过这么一段话:“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过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在他们的恋爱趣事中,“一字情书”的故事最为大众所熟知。有一次,杨绛给钱钟书写了一封信,只不过这信上只有一个字“怂”。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这个字似乎称不上是什么好的意思,单单一个字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然后钱钟书又回了一封信,上面也只有一个字“您”。你能猜出这两个字在他们之间,这对男女之间传达了什么信息吗?杨绛先生后来为大家解开了谜底,“怂”字代表着心上之人有几个,杨绛借着这个字向钱钟书发问,而钱钟书一个“您”,回应得十分干脆利落。对于别人来说,这是两个再简单不过的字,但对于他们来说,这两个字自此具有了爱的意义。
如此俊男美女、才子佳人的完美组合,成就了世间最理想的婚姻,而他们女儿钱瑗的出世,则成就了“我们仨”。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感受平淡文字下炙热的爱与甜蜜的忧伤。本次解读将采用作者杨绛先生的视角,感受她笔下对丈夫真挚饱满的爱情,对女儿深切刻骨的亲情,以及对失去亲人悲痛的描写。
首先,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一对夫妇之间为人称道的爱情,体会他们之间平凡而真挚的感情。
趁着民国时期的留学热,1935年7月,不满25岁的钱钟书与24岁略差几天的杨绛,辞别家园,到英国牛津留学。丈夫钱钟书攻读牛津大学的文学学士,而杨绛却因为费用等问题没有成功入学,选择成为了一名旁听生。学习之余的杨绛,几乎揽下了生活里的一切杂事,搞定了家里的各种事物,才跑去钱钟书先生就读的学校去旁听。
尤金求学期间,杨绛与丈夫最初和他人同住在一个屋檐下,但在生活和饮食上非常的不方便。因为英国的伙食一般,并且饮食习惯和国内相差太大,而钱钟书饮食习惯很保守,洋味儿的不大肯尝试,干酪怎么也不吃,所以后来就自立门户,搬进属于自己的小窝,也开始了对厨房和烹饪的探险。比如钱钟书想吃红烧肉,试了很多朋友给的方法都没有成功,于是二人大胆地尝试,就地取材,用外国酒代替黄酒烹调,文火慢炖,竟然也做出了一顿不错的红烧肉。这对夫妇二人都是响当当的大文豪,在生活方面的表现确实显得如此可爱。正是因为与爱人在一起,任何小事都变得有意义。
后来,杨绛在异国生下女儿圆圆,钱钟书心疼夫人的付出,于是化身厨师与保姆,对妻子照顾得尽心尽力。杨绛在书中是这样写的:“她炖了鸡汤,还剥了碧绿的嫩蚕豆瓣儿,煮在汤里,盛在碗里,端给我吃。”几个动词“盛”“端”的运用充满了爱意,一个不舍得丈夫做一丁点家务活的幸福女人模样,闪现在读者眼前。钱钟书的这般行为,倒真应了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为最爱的人洗手做羹汤,应该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了吧。
钱钟书虽然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大学者,但这种渊博却没有体现在他的生活能力上。杨绛在医院生产期间,钱钟书一个人在家生活,每天到医院探望时,总是苦着脸告知:“贤,自己在家做坏事了。”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杨绛说:“不要紧,我会洗,墨水呀,墨水也能洗。”一个“桌”的可爱,一个“爱”的深情,大概上帝早就策划好了他们的相遇,否则怎会安排得如此契合。“台灯弄坏了,不要紧;墨水染了桌布,不要紧;颧骨生丁了,也不要紧。”正如杨绛先生所言:“我说不要紧,他真的就放心了,因为他很相信我说的不要紧。”所有的这些问题,在杨绛回到寓所后,真的都能一一解决好,足见妻子的贤惠和担当。杨绛的“不要紧”伴随了钱钟书的一生,成为钱钟书日常生活中的支柱和依靠,他一生对妻子的“不要紧”深信不疑。每一句“不要紧”,大概比1万句“我爱你”还要更让人温暖。这种爱充满了温柔与体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下相濡以沫的夫妻关系。他们之间的爱情平凡却真挚。
在家庭生活最艰苦的时期,钱钟书失业,杨绛一人扛起生活的重担,从未抱怨。对于钱钟书来说,杨绛不仅是最贤惠的妻子,更是一个真诚的朋友。无论他们分开多久多远,书信是从来不断的,所以他们总是能知道对方发生的事,在精神上也总是能够保持交流沟通。
在我看来,夫妻如杨绛先生与钱老这样,年轻时一起拼搏奋斗,人到中年还有说不完的话,岁月老去后,相互依靠,彼此鼓励,甚至还要面对生活的艰辛、社会的动荡,但却依然有着最让人舒适的爱,相互理解,共同扶持。
在《我们仨》中,除了最让人羡慕的夫妻之情外,对女儿钱瑗的描写与纪念,充满了作为母亲对女儿深深的爱。女儿钱瑗是钱钟书、杨绛夫妇的最爱,甚至可以说,在《我们仨》中写的最多的是女儿。阿瑗襁褓中渡英伦海峡时,被外国人叫瓷娃娃,回国后成为两个家庭的中心人物,爱称“圆圆头”。两岁半时别人识字,她在一边看,将看图识字倒过来读的一字不差,外公感叹“过目不忘是有的”,爷爷称赞“吴家读书种子”。圆圆头成了钱瑗后,懂事、有礼貌、有才华,还特别知道爱护、保护父母多年,父女成姐弟,按生活能,女儿是姐姐,父亲倒是弟弟。钱瑗被杨绛称为最杰出的作品。在母亲的笔下,关于女儿的任何一件小事都是值得纪念的,也都是刻骨铭心的。
记得在丈夫因工作进城期间,女儿圆圆就担负起照顾妈妈的责任。她知道妈妈怕摸猫时,便背着妈妈,独自一个人在雪天里扣眉上的猫屎;她知道妈妈怕黑,即使生病也想陪伴妈妈走夜路,去友人家听音乐。当得知自己生了很严重的病时,眼边就挂着一小滴眼泪说:“我要害死你们了。”这个小女孩在母亲的笔下,是那么的天真可爱、懂事乖巧,像一个小天使一样陪伴着父母,安慰着他们的心灵。
在女儿此后的成长岁月里,她给家庭增加了许多情趣和欢乐,疾病、贫寒、灾难,甚至死神也无法将他们分离。在杨绛和丈夫面临危难之时,她坚持回到家,挨着妈妈坐下,一针一针为妈妈做了一套睡衣,又从书包取出爸爸爱吃的夹心糖,剥去包糖的纸装在瓶子里。这一段杨绛写得生动感人,充满温情、辛酸而温馨。有这样的情感维系,“我们仨”合为一体,经常互换角色,既是父母女儿,又是兄弟姐妹,互相给对方最快乐的日子和最充实的人生。
杨绛作为一个母亲,对自己的女儿付出了全部的心血与爱,从小舍不得她受一点伤害。在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元元说自己从未坐过电车,而杨绛却很奇怪,明明自己带过她坐过不少次的。后来一问,原来是因为每次坐电车,元元总是坐在妈妈的腿上,而没有真正自己坐在电车的座位上,所以就产生了没有坐过电车的结论。元元的童真,让杨绛也意识到自己对女儿太满的爱。而只要女儿出门在外,母亲的心便总是牵挂,不管是女儿出国求学还是下乡学习,杨绛总是不舍女儿的离开,但又毫无办法,只能默默思念。后来元元成为一名大学外语教师,太努力辛苦的工作,让杨绛又总是担心女儿的身体。而如今女儿圆圆终于停下了她的工作,离开了这个世界,作为母亲,也终于可以不再担心自己的女儿了。
这一家人幸福相守了大半个世纪,但是再幸福的一家人,也终要在死亡面前分手。在作者笔下,这种痛苦让她无法直接在笔下描述亲人的去世,而借助梦境的方式道出亲人的离世。1997年女儿阿瑗去世,1998年岁末丈夫离世。在作者的回忆中,最痛苦的莫过于依次送走女儿与丈夫,一个人守着曾经充满欢声笑语的家。丈夫女儿的去世,已经让这个年迈的老人心痛到了极点,而写作《我们仨》这本书,却又要回忆以前的幸福点滴,回忆起往日的三口之家,这种甜蜜的回忆与亲人已去的悲痛现实,在作者的笔下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写作风格。
在本书的第一部、第二部,作者就以梦境这样一种梦幻的写作方式,道出丈夫与女儿的病重。在第一部“我们俩都老了”中,“我与丈夫失散了”便是一个明显的隐喻。在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这部分中,丈夫钱钟书被一辆不知姓名的车载到了一艘船上,不能回家。在这里,作者运用了多个比喻与意象。在本书第二部分中出现的古驿道这一意象具有非常丰富的含义,从开始走上古驿道,到古驿道相,最后的古驿道相思,这里所描述的是一条一家人逐渐分散的路。在文中多次提及的客栈,实际上是杨绛先生一家在三里河的寓所。由于丈夫钱钟书与女儿钱瑗相继因病入院,家中只剩杨绛先生一人,亲人分离,家也失去了意义,作者后来也提自己家已不像家,只当做客栈了。古驿道上那一站一站的客栈,是杨绛先生不忍老伴离去的象征,那一次次的挽留,却又一次次的失去,表达出的是一种不舍、无奈的告别。文中所述钱钟书的船一点点移动,实际是指他患病后,杨绛先生一程一程艰难的陪伴送别,最终越来越远,直到丈夫走到了生命尽头。
在丈夫生病的同时,女儿也病重入院。在梦境中,杨绛知道女儿病逝后,她是如此表达痛苦的:“我的手撑在树上,我的手枕在手上,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震裂了,只听得噗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迎面的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东西揉成一团,往胸口里塞,幸亏血很多,把自杂污物都洗干净了。”杨绛的文字,将一个母亲悲痛的心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一种怎样的痛,一种用心碎都不能形容的痛,一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
第一部、第二部都很短,但却被排版在前面,刚开始看可能会有点迷糊。杨绛说自己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而这两部的文字也确实游走在半梦半醒、亦真亦假之间。如果先看第三部的内容,然后再回过头来看前面,就会比较容易理解衔接。而如果按顺序去读,到最后就会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每一个暗喻都像精心设计,每个之前看不懂的地方都有它的价值,也因此更感叹杨绛先生的超人才华。
作者在作品结尾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佳人已去,何以为家,寓所与驿站、古驿道与医院,虚虚实实相互交错,作者用这种隐晦的写作方式,传达出对亲人逝去的无限痛苦之情。
到这里我们的解读呢,也接近了尾声。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回顾总结一下,杨绛先生的这篇回忆录,爱情与亲情是这部作品的主题。杨绛先生忍着巨大的心痛,写下对丈夫及女儿的思念,这样一位女性,用她作为妻子和母亲的身份,记下这一生的爱,纪念着曾经的家。家在杨绛先生笔下,不只是一座房子,而在于房里的人之间的爱,或者可以这样说,有家人的地方才算家。
总的来说,这本书真的就像一个老人,就静静的坐在那里,回忆他们曾经的生活,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起伏的剧情,可是看完后,就是让人觉得有一种神圣的感觉。生活在那样动荡的年代,亲情与爱情依旧那样深厚,在他们看来,他们的一生可能是平平淡淡的,可是在我们看来,他们的一生足以让我们细细品味。
好了,今天的读书分享就到这里,感谢您的聆听,我是应由,让我们下期不见不散喽。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