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励志励志

《一问一世界》 以探寻之问叩响真理与人生的万千回响

铛铛铃2025-08-30励志18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我为您解读的书是《一问一世界》。

这本书对于许多媒体工作者、爱好者来说并不陌生。2011年,《一问一世界》以数百万销售量,创同类型图书的销售记录,获得了众多好评。在一些高校图书学生借阅图书的统计中,《一问一世界》一直名列前茅。

这本书讲述了杨澜在聚光灯下的故事,真实呈现了她的阳光30载:与电视偶然结缘、离开央视、出国留学、创办阳光卫视、《杨澜访谈录》、担任申奥形象大使等等。这部书是杨澜对自己30年媒体人生的审视与展望。

在主持生涯中,她用一个个问题打开无数个新世界,走进了上百位不同人物的职业和人生,让我们从中收获灵感和鼓励,更让我们有机会去感受这个世界的宽度、理性的深度和人性的温度。

《一问一世界》记录了杨澜采访的500多位精英人士,涵盖国际政治、商业、文化、体育、艺术、人工智能等等各个领域。采访对象包括老布什、基辛格、克林顿、比尔·盖茨、巴菲特等各行各业的名人领袖。

杨澜的每一次提问,都暗含着一个隐秘的世界;嘉宾的每一个回答,都透露着耐人寻味的见识。

接下来,我就从三个角度为您剖析《一问一世界》。

第一,通过杨澜独特的访谈,展现成功人士背后的故事,体味他们的百味人生。

第二,探寻杨澜眼中的“一问一世界”,感受提问打开世界的力量。

第三,走进杨澜的世界,了解她为了成为一个提问者所做的努力。

首先,从《一问一世界》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出,杨澜的访谈和其他的名人访谈有什么区别?这些成功人士背后,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

杨澜采访过500多个影响世界的人物,他们的故事,向读者们展示了一个更大的世界。在《一问一世界》中,展现了《杨澜访谈录》不同于其他的访谈节目的地方。

对杨澜而言,一段简单的谈话,涉及的不仅仅是每个采访者的光辉成就,也不是他们傲人的资本,她更希望谈论的是,他们每个人走过来的艰辛的路途,他们成功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在《一问一世界》里,杨澜坦言,在她从业30年的时间里,最令她难以忘记的一次访谈,是1999年采访华裔诺贝尔获得者崔琦先生。

崔琦先生出生在河南的一个农村,12岁的时候,亲戚介绍他去香港教会读书。可没想到的是,他再也没有机会回去自己的家乡。而他的父母,就在20世纪50年代末的困难时期,由于粮食不足死去了。

杨澜问崔琦有没有想过,如果当年母亲没有坚持把你送出来读书,今天的崔琦将会怎样?她期待的回答是“知识改变命运”等等。而他却动情地说:“其实我宁愿是一个不识字的农民,如果我还留在村子里,留在父母身边,家里有一个儿子毕竟不一样,也许他们不至于死吧。”

杨澜听了,心里受到巨大的震撼。诺贝尔奖也好,科学的成就也好,社会的承认也好,这些都不足以弥补崔琦失去亲人的那种永远的心痛。

在这一刻,杨澜意识到,如果她做节目,还停留在讲述所谓的成功故事的话,也就失去了对人性更深层的了解和体会,最终归于浅薄。所以让每一次访谈带有更多人性的温暖,成为了她的追求。

杨澜相信,作为主持人,一定要学会带着独特的人生感悟,去解读嘉宾的内心成长,这也是她做的访谈与其他访谈最大的不同。

2015年,中国女排在教练郎平的带领下,夺得了世界杯冠军。在比赛结束后,杨澜采访了郎平和女排队员们。郎平的队员们也回忆起训练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故事。

2014年底,女排的成绩有较大起色之时,郎平的父亲突发脑溢血去世。此时她正带领女排备战世界杯,没能看上父亲最后一眼。

女排队长曾春蕾回忆道:“当队员听说郎导家里出现变故时,私下都互相鼓励,说郎平教练可能这两天会不在,大家训练要更加自觉一些。结果没想到郎平教练并没有缺席,那几天依然出现在训练场上,只是眼睛是肿的。”

队员们都十分感动,他们在心里一遍遍对自己说,一定要让郎导的付出有所回报。

听到这里,杨澜也禁不住感动落泪。也许作为观众的我们,常见的是奥运健儿们在赛场上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一面,但从杨澜的采访中,我们看到的是在这些光鲜的背后,他们数不清的汗水和泪水。

这就是杨澜访谈的魅力,她将成功人士从神坛拉到普通人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爱、有恨、有遗憾,也有不舍。只有了解了他们的人生经历,我们才能领略他们的世界,才能感知他们内心的酸甜苦辣、百味人生。

领略了杨澜独特的访谈,看到了那些成功人士不为人知的艰辛后,我们再来看看杨澜对“一问一世界”的理解。

“一问一世界”这个名字来自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在杨澜看来,“一问一世界”就是用提问推开世界的大门。

杨澜做了500多期《杨澜访谈录》,如果每个访谈人物平均要问20个问题的话,算一下就有1万多个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有时候是明知故问,有时候是旁敲侧击,有时候要反着问,有时候要顺着问。

对于杨澜来说,做个会提问的主持人,是一份充满挑战但又分外有趣的职业。这个世界就是在一问一答中若隐若现。

杨澜对提问的热情来源于美国访谈节目主持人拉里·金的故事。早年拉里·金训练采访基本功的办法,就是搬把椅子坐在超市门口,随机问每个进门的人:“你叫什么名字、做什么职业,买什么东西干什么用,你最擅长的事是什么,最烦恼的事又是什么呢?”

拉金说:“一个好的主持人要做到,无论面对何时何地何人,都能有话题、有问题。”

当拉里·金77岁收工的时候,美国前总统奥巴马这样评价他:“你说你只是提问,但是对一代又一代美国人来说,这些问题的答案令我们意外,让我们明白很多事,打开了我们的眼界,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了外面的世界。”

他的故事也激励着杨澜,让她始终保持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不断的提出问题。

而提问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它是一种独立思维的体现,是人类智能的重要标志。它能让人处于主动地位,打开话匣子。在提问的过程中,你会渐渐发现,知道的越多,未知越大,你的认知和好奇心也会越来越强,这个世界的轮廓也就越清晰。

使杨澜下定决心坚持提问这项事业的是,在1996年,她采访了美国CBS的老主播沃尔特·克朗凯特先生。在沃尔特的职业生涯中,他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职业素养,出色地完成了不少经典报道,比如越南战争、阿波罗登月、肯尼迪遇刺、水门事件等等,被誉为美国人最信赖的人。

在采访中,杨澜问他:“如今人们已经能够从网络接收到海量的信息、电视、新闻,未来的角色会是什么呢?”

克朗·凯特说:“无论人类的社会如何发展,挖掘真相,不断的提问,永远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事情。”

也正是受到克朗·凯特的启发,杨澜意识到,提出问题是我们认识世界、感受世界的一种方式。你听到什么,你看到什么,你触摸到什么,你感受到什么,这许许多多的什么都对应的答案,就是我们感知到的世界。我们提问越多,找到的答案越多,感知的世界就越大,生命体验也就越丰富。一个提问也可能具备开阔视野、打开世界的力量,这就是杨澜眼中的“一问一世界”。

说完了一问一世界的含义,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杨澜的世界。

杨澜的人生经历多姿多彩,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在《一问一世界》中,讲述了她为了成为一个合格的提问者,所做的努力。

对于入行30年的杨澜来说,有很多的喜怒哀乐,也有很多的波峰和低谷。但一旦当她坐到摄影机前的那把椅子上,一旦当她开始提问,开始做访谈的时候,她就进入了某一种幸福的状态。

杨澜在《一问一世界》里说:“提问是一种治愈,当我全神贯注投入到提问的时候,就进入了一种非常活跃的、非常棒的状态,那是一种很开心的感觉,我享受这种感觉,而且一直享受了30年。”

曾经的杨澜是一个不善提问的人,她在书中写道:“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当时一门选修课是社会学,杨澜就是因为上课从来不提问,成绩被老师从A拉到了B。”她还找老师理论,老师说:“如果你不提问,我怎么知道你有没有积极的思考?”

杨澜这才明白,她所受到的教育,一直是习惯了去回答,而不是去提问。而恰恰这个被忽略的技能,却是更加重要的一个。

渐渐的,杨澜开始学着去提问。在她看来,提问是一门手艺,它需要学习磨练,在很多很多错误和懊恼当中,不断的进步,那么一点点再一点点。

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期间,杨澜第一次采访基辛格,她紧张到两手出汗,大脑一片空白,场面尴尬到让她脊背冒汗。从此,她下定决心,在采访每一位人物前,不做足功课决不罢休。查阅资料、研究被采访对象的专业、做摘要、记笔记、罗列数个问题,每一份努力,为的都是让自己更专业一点。

杨澜的这种严谨,也和她之前闹过的一个笑话有关。在凤凰卫视时,杨澜为了采访贝聿铭前深入了解他,就去读《贝聿铭传》。这本书在中国市场上流传很广,在采访时,杨澜本打算请贝老先生在这本书上签字留念,但贝老却告诉杨澜,这位作者并未采访过他,这本书写的内容基本都是从报刊摘抄的。

这次经历使杨澜吸取了教训,在之后的工作中,她接受所有的信息前,一定会谨慎的筛选,找到真正正确、有价值的部分再使用。

她的工作伙伴做了一个统计,杨澜差不多每采访一个人物,要看10万到20万字的资料,采访1000个人,就有1.6亿的阅读量。

杨澜坦言:“读的时候有时候真的很痛苦,而且即使读完一整本书,也不见得能问出一个好的问题,但是读书能让我避免问一个愚蠢的问题,这就是它的价值。”

杨澜是成功的,也是励志的。正是这种从不停止奋斗的韧劲,才成就了今天独一无二的杨澜。希望现在的你,都可以如杨澜一样,年轻的时候多多奋斗,抓住机会为生命添色彩,等到头发花白时,能说一句此生无悔。

这本书到这里我就全部解读完毕了。我们再来总结一下整本书:

第一,杨澜用30年时间在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探寻成功人士成功的奥秘,揭秘他们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通过这些成功人士的经历,为我们打开一个个新世界,指引我们前行。

第二,杨澜自称是一个以提问为生的人,在《一问一世界》中,凝结了她对提问这项事业的感悟与思考。杨澜没有过客的心态,她只是驻足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世界就在一问一答中若隐若现。“一问一世界”,这个未知的世界,足以让我们心存好奇和敬畏。

第三,作为电视黄金30年的代表人物,杨澜是幸运的,但这种幸运并非是人人都有,也不是人人都能驾驭的。它需要睿智的眼光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如今,51岁的杨澜几度巅峰,也几度因电视环境的改变,而面临梦想和现实的选择。但上千位人物、上万次提问,也让杨澜不断的探索、寻找自我。正如杨澜所说:“比进入他人的世界更重要的是打开自己的世界。生命有无数的可能,如果你的梦还在沉睡,为什么不把它唤醒?”

解读完了这本《一问一世界》,相信你会收获智慧和勇气,向这个世界再一次打开你那好奇的眼睛。

好了,今天就分享到这里,感谢聆听。我是主播泥巴,下期整编经典读书会,我们再来一起解读,精品好书记得收听哦。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