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励志励志
优秀的绵羊
铛铛铃2025-08-30【励志】11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书是《优秀的绵羊》。
如果你问哪个问题最让中国家长操心,我想大部分人回答的可能是孩子的学习问题。近几年国内大火的电视剧,譬如《少年派》《小欢喜》等等,聚焦的就是孩子们的上学问题。中国家长自古就秉持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理念,对此都耗尽心力。
那如何让儿女成才呢?最好的途径就是上好的学校,考好的大学。而今天解读的《优秀的绵羊》,就是一本关于上大学的书。
为什么这本书的名字叫做《优秀的绵羊》呢?因为不论是什么绵羊,都有一个共同点——随大流。而在作者看来,美国常青藤名校里的优秀学生,就像绵羊一样聪明、富有天分,但同时又胆小怕事,对未来一片茫然,极度缺乏好奇心和目标感。他们不敢有特立独行的倾向,只能随大流地刷个人简历,冲入最能挣钱的行业,干最能证明自己能力的事情,即使这一切于自己而言可能没有任何意义。
就像人们为了防止大象伤人,就在小象刚出生的时候,用扎实的木桩捆住它的腿,让它不能随意动弹。久而久之,小象们也就放弃了挣扎,即使对于成年的它们而言,木桩只是形同虚设,它们也仍然习惯了顺从。作者认为,高等学校提供的精英教育,其实就是捆住小象的木桩。
这本书的作者威廉·德雷谢维奇,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在耶鲁大学担任过10年英文教授,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过5年研究生导师。作为一个长期在常青藤盟校里学习和工作的人,威廉·德雷谢维奇教授用一种近乎让人难堪的直白方式,指出美国所谓的精英教育的种种弊端和问题,并且把精英教育培养下的学生称为“优秀的绵羊”。
2008年,他决定离开耶鲁大学。在辞职之后,威廉·德雷谢维奇发表了一篇《精英教育的烈士》来讨论常青藤院校中隐藏的缺点。这篇文章一经发表,短短几周时间,在美国教育界引起了轩然大波,阅读量超过百万。这篇文章触动了很多美国人的神经,也引起了美国社会各界的反思。
从那以后,威廉·德雷谢维奇开始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在美国的许多大学发表演讲,与许多学生进行密切交流,向他们请教了许多问题,倾听了解了他们的答案。可以说,这本《优秀的绵羊》就是他对美国精英教育的反思和总结。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这本《优秀的绵羊》,了解美国精英教育究竟存在哪些问题。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中国的应试教育颇有微词。与中国应试教育相对应的,就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素质教育。许多人艳羡这样的素质教育,认为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多才多艺的。可事实果真如此吗?《优秀的绵羊》这本书就对美国所谓的素质教育进行了批判。
第一部分,就让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美国大学的教育方式。作者认为,美国大学的教育方式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应试教育。这是为什么呢?
在美国大学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常青藤联盟,常青藤联盟也是世界顶尖大学的代名词。其实最开始,常青藤只是几所著名大学的体育赛事联盟,但是这个体育赛事联盟并不是为了激励学生进行体育运动而建立的,实质上,它是专门为美国社会上层阶级的子女提供教育的地方。
一开始,这些著名高校的规模很小,他们只能作为区域性学校,专门针对本地的上流人士的子女招生。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工具的普及,这些学校开始面向全国进行招生。当然,这个时候的招生对象仍然是面向贵族家庭。而这些学校为了避免舆论的压力,并不会在招生简章中明确指出学生必须来自于上流社会,而是提出学生必须掌握希腊语和拉丁文的入学要求。这么要求是因为当时只有贵族子弟们上的私立学校才会教授希腊文和拉丁文,普通人上的高中都是公立学校,并不教授这些。这样一来,普通平民就被自动排除在外了。
所以在所谓的精英教育的神秘面纱之下,其实就是这些大学只面向上流社会的精英阶层。杰出校友给了大笔的捐助,录取天平自然会倾斜,校友的孩子也会在筛选时多一层保障。而且可以说,这个阶段的精英大学不过是上流社会为了维持自己统治地位的工具,因为这些学生上完学后会直接到自己家的公司接管领导职位。
可是慢慢的,随着社会新势力的崛起,老牌贵族们认为不能一味地将普通平民排挤在外,在必要的时候还需要联合他们的势力。所以就必须要既能让这些新势力的子女们进入到学校,又能保证学校的门槛,使老牌贵族子女的利益不至于受到侵犯,确保精英子女的录取比例。于是这些学校赶紧又修改了录取的标准,学生要想被录取,不仅需要成绩好,还得有推荐信,能证明你在各个方面的能力。除此之外呢,你还得有一个一技之长等加分项。条件一次次累积,最终成为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素质教育的雏形。
也就是说,这些规定根本就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而只是为了将平民阶层排除在外。普通学生想要进常青藤院校就得全面发展,高中时期就必须要修完7~8门选修课,参加无数的课外活动,各门成绩都必须十分优秀,还得担任过社团的学生干部,擅长好几项体育运动或者乐器,每周能够做多少个小时的社区工作等等。即使这样也不能保证被录取,还得看你的推荐以及你的家庭情况。
名校依赖各类排名维持自己在神坛中的地位,同时扩大宣传,吸引更多申请者申请就读本校,从而创造出更低的录取率,以彰显自己学校的水平之高、进入本校的学生的水平之优秀。而这种广告效应,则会吸引大批青年趋之若鹜,因为考入常青藤盟校犹如承诺你未来90%的财富和地位。
但实际上,进入这些大学的学生也远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光鲜。在美国甚至其他国家,名校的大学生仍然患有很多焦虑、空虚等心理问题。在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词语,叫做“斯坦福狂鸭症”,意思是一只悠闲的鸭子在湖面游过,掩盖了在湖面下疯狂波动的鸭掌,以此来说明名校学生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悠然自得,他们的心理可能比普通人更加脆弱。他们可能已经习惯了在众多鲜花和掌声中一路前进,所以可能忍受不了一点点的退步,一点点的退步都会让他们焦虑不已。
而且这些大学生很早就有了为了积累人脉而充实简历去接触社团活动的意识。在他们看来,良好的人脉和丰富的简历可以为毕业选择好的工作增添筹码。所以大家选择专业,更多的并不是在考虑自己喜欢哪一个,而是根据很多过来人的经验,选择一个毕业之后更好找到高薪而又体面的工作的专业。
选择好专业之后,因为是名校,所以学生面临的压力也并没有比之前有所减少。名校本身的社会声望让你有必须要取得更好的成绩的压力,同时也承受着被家族、亲人、朋友关注的压力。进入这些名校的学生很少会选择人文类学科,大多数都选择了金融投资等能够提升财富地位的专业。所以入学伊始,大部分学生都已经知道了该怎么沿着既定的轨道去追名逐利。
针对以上精英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作者也阐述了自己为什么不提倡这种精英教育。首先,从社会层面来说,这种精英教育机制会让固有精英阶层的后代可以更容易地接受到精英教育,而贫寒家庭的学生就会被这些名校拒之门外。由此可能会出现富裕的家庭垄断优质资源,导致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固化阶层,激化社会矛盾。
从个人层面来讲,精英教育会让下一代被动地接受家族的安排,使得这些富家子弟的个人创造力无法发挥。家族现有的人脉和资源为他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深层的思考能力。精英教育是一个模式,一个固化的模式,培养出了千篇一律的优秀人才,让学生和学校都变得功利、虚伪和焦虑。
上面的内容为大家具体解释了作者批判美国精英教育的原因,相信大家对美国所谓的素质教育都有了更多的了解。接下来第二部分内容,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常春藤院校的教学是否真的可以给学生提供名副其实的素质教育。
作者在书中介绍到,这些大学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于,他们会聚拢非常多的优质教授,可这些教授对于学生而言,只是镜花水月一般的存在。这是因为美国有一个独特的背景,就是在美苏太空争霸上演之后,美国的联邦政府向课题研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因此大学的教授在教学和研究之间,会毫不犹豫地倾向研究。
那些明星教授在面对教学任务时,被赋予了无限的自由,他们的教学内容往往是他们极其专业化的研究领域,而这样碎片化和专业化的课题,本科级别的学生根本承担不了。更重要的问题是,这些著名大学里的大牌教授不是定期给普通的本科生上课,而是临时去教学生。这样做不仅可以节省学校成本,还能让大牌教授省出时间来专心搞科研。
如果学生是冲着某个学校的某几个名牌教授入学的话,恐怕并不能得偿所愿。得知了这些真相,你还会觉得这些高校能给学生提供素质教育吗?
通过上面的内容,我们了解了现阶段美国大学提供的精英教育并没有看上去的那么好,它其实只是一种变相的应试教育。最后一部分内容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在作者眼中,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正确的呢?
在这里,作者比较推崇的是美国的公立学校,因为公立学校的学生构成更加复杂、更加多元。学生们在公立学校接受教育,必然会接触到不同阶层的同学,从而在不同阶级的同学身上获得灵感和启悟,而不是永远像被囚禁在笼子里的鸟儿,对天空的广阔和蔚蓝一无所知。
同时,与常春藤名校相比,公立学校的收入来源更多的是依赖政府拨款,而不是校友的捐助,老师们的工资也由学校统一发放。所以在学校中,老师没有害怕得罪校友的后顾之忧,对学生的要求自然也会更加严格。
如果不想选择去公立学校,也可以去一些私立的小型人文学院。为什么呢?因为这类学院的教育理念是博雅教育,所谓的博雅教育就是人文教育,它的终极目标不是让学生学会实用主义,而是培养学生跳脱出空间和时间的范畴去思考问题,锻炼他们各方面的能力,让他们能不受工作性质的限制。博雅教育提倡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帮学生建立一些恰当的人生价值观,这与中国的儒家思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出一辙。学生要学习的不仅仅是如何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面对生活。
好的大学,应该教会学生熟悉并具备思考能力、论证能力,让学生努力成为一个闪闪发光的个体,找回属于个体的自信和追求。如果大学完全把精力放在了职业训练上,不关注学生的成长方向,这可以说对学生而言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到这里,这本《优秀的绵羊》的重点部分内容就讲完了。我们最后再来总结一下:常青藤名校所谓的素质教育,其实是确保精英阶层保持统治地位的手段。这样的素质教育,会扼杀了精英阶层子女的创造力和深层的思考能力。美国的大牌教授并不是定期给学生上课,他们教授的内容也并不适合本科学生。
在作者看来,真正优质的教育应该是教会学生如何面对生活,关注学生成长方向的博雅教育。名校其实是害怕学生失败的,可挫折、牺牲、内心挣扎、出师不利、走弯路等等,这些才算是真正意义上走向独立的特征。只有痛过才是真实的,但是这些被名校回避了,他们唯一的要求就是你必须是优秀的。
在这样的要求下,名校的学生往往会把自己变成了竞争机器,为了达到大学精英标准,他们陷入了疯狂的努力,但可能并不知道这和自己的内心有什么关系。也许这在很多人眼里是拼搏、刻苦、主动学习,但只有学生自己知道,苦苦坚持的背后是精疲力竭和无可奈何。
最后,我还想给大家分享一些我解读完这本书的感受。比起选择怎样的大学,选择如何度过你的大学生活也非常重要。如果能够保证今天的你比昨天的你更进步是最好的,就算不能,也应该定期做自我反省,可以反省的东西有很多,学习、工作、生活、感情、信念等等。伴随着一路反省,才能更好地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并实现自我。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因素并不是我们去读的那所学校,而是我们自身认识自己的内心,进行自我教育,才是我们终其一生要思考的问题。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聆听,我是泥巴,下期读书会我们继续一起解读精品好书,记得收听哦。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