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励志励志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 提升你的日常幸福感
铛铛铃2025-08-23【励志】20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我推荐的书是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
翻开《心流》这本书,前60页全是推荐序,一共有六位名人大咖为本书作序。他们中有学者、作家、企业家和乐队总监,他们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分享自己的心流体验,以及阅读本书带给自己的帮助。可见,关于心流的理论和应用,对从事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极具指导价值。
心流,英文“flow”,有些地方也翻译为福流。这个概念可能有不少朋友听说过,它是一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你甚至会忘记时间流逝,完全沉浸在某件事情中。
不过,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我们的精神世界非常容易被各种各样的信息所吸引。想象一下,在上班通勤的路上,你想用手机阅读一本电子书,这个时候各种信息会跳出来干扰你,你可能没读几行书,却打开了好几个app,吃了好几个最新爆料的瓜。
在物理领域,描述自然界的无序状态叫做熵。著名的熵增定律,描述了自然界总是在从有序走向无序的规律。作者认为,在人类的精神世界,也存在着一种“精神熵”。如果任由信息的洪流席卷你的精神世界,那么你很难在纷扰的信息中,保持自己精神世界的秩序。于是,心流就是一种精神领域的“富熵”,它意味着反抗无序的信息纷扰,主动有意识地建立一种有序的精神世界。简单来说,心流就是精神世界有序的状态。
有些人可能经历过心流的体验,比如在绞尽脑汁解答一道困难的数学题,并最终创造性地发现了答案的时候;在全神贯注地阅读一本好书,沉浸在主人公的主观世界的时候;在和一群小伙伴打球,不断挑战身体极限,为获取胜利而拼搏的时候;甚至在玩手机游戏,为了吃鸡而不断提升游戏技巧的时候。这些时刻带给人们的感受往往充实而满足。
可是这些时刻过去之后,很少有人思考,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如此沉浸在一件事情中。本书的作者米哈里便这样做了,他创造性地使用了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叫心理体验抽样法。他让参与者佩戴一个电子呼叫器,每当呼叫器一响,参与者就要写下当时的感觉和心情。呼叫器每天会不定时地发出八次讯号,一周之后,参与者要交上一份心情日记。米哈里通过这种方法,历经25年,收集到了不同时刻的人生体验,共计10万份。
心理体验抽样法的逻辑不难理解,只要我们随机在一些时刻,让人们记录当时的心情,当这个记录的数量足够多,必然会存在一部分是记录开心的时刻,而另一部分是记录平淡无味的时刻,还可能存在少量是记录令人痛苦的时刻。那么,总结归纳出令人开心的时刻有哪些特点,它们与生活中其他时刻有什么不同,我们就能够知道,生活中的点滴幸福源自哪里。
米哈里正是通过这样的逻辑归纳出心流的组成要素,一共有八条。
第一个要素是,你正在面临一份要完成的工作或者任务。这个很容易理解,没有人在无所事事的时候会感到充实、满足,你一定是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才有可能感受到心流。
第二个要素,这件事对你来说具有挑战性。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不可能让一位中学生产生心流,但它可能会让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产生心流。这一点儿也不难理解,如果一件事对你来说过于简单,那么它完全不需要你投入太多的注意力,仅仅靠自动化的思维过程或动作就完成了,因而也不可能产生沉浸其中的感觉。就像我们常说的,棋逢对手是充满乐趣的事情,只有充满挑战才可能产生乐趣。作者米哈里用了一个词来描述这种状态,叫做挑战与技巧的黄金比例。这有点类似于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它是指一个事情的难度刚刚好超出你现有的能力,但是你努把力也能够完成,这样的状态最能激发人们的斗志。
第三个要素是这件事有明确的目标,并且遵循某些规则。米哈里发现,人们记录自己愉快的时刻,常常是在做一些有规则、有目标的事情的时候,比如说爬山、下棋、打球、游泳、跳舞等等。所有这些活动都不是漫无目的的,下棋、打球的目的是为了战胜对方,不同的棋类、球类都有相应的规则;游泳、跳舞的目的可能会因人而异,有些人是为了游得更快或跳出美感,有些人是为了锻炼身体或者减肥,而不同的泳姿和舞蹈类型,都会有其相应的规则。目标有大有小,往大了说是人生意义的追寻,往小了说是实现一个短期的小愿望。如果你想进入心流这样的最优体验,缺乏目标是难以想象的。
心流的第四个要素是及时反馈。在爬山、下棋、打球这些活动中,你的每一步、每一个动作,比如投篮、挥拍,都会立马得到反馈,你知道是否离目标更近了一步,你的回球是否成功,你的投篮是否命中。
心流的第五个要素是掌握自如。作者这样说道,所有对心流的典型描述都提到了控制感,或者说的更精确一点,它不像日常生活时刻要担心事态会失控。这就好比,如果你在考场上遇到了难题,脑子里全是担忧考试结果,你可能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解题的心流中。在作者收集的心情日记中,有一位舞蹈家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一种非常强烈的轻松感淹没了我,我一点也不担心失败,我觉得有股无与伦比的力量,能创造美和优雅。”所以你看,最优的体验必然不会被成绩、评价等外在的声音所压制,而是纯粹的内驱力所主导,内心的声音会告诉你,就是要完成这件事。
心流的第六个要素是全神贯注。在心流时刻,你会深入地投入到行动中,日常生活中的烦恼和沮丧都因此一扫而空。在这种时候,你的注意力变得狭窄,你忘记了生活里其他的任何事情,仅仅关注当时正在做的那一件事情上。用作者的话说,心流状态下的心灵,完全没有容纳不相关信息的余地。例如一位篮球选手这样描述:“球场是唯一重要的东西,有时候我在球场会想起一些烦恼,例如和女朋友发生争吵,但跟比赛相比,这一点都不重要。你可能因为这件事情头疼了一整天,但是只要比赛一开始,你就完全忘了有这回事。”一位登山家也描述了相似的感受:“登山时,你完全不会想到生活中的烦恼,一旦进入状态,世界变得非常真实,完全在你的掌控之中,成为你的全部。”
心流的第七个要素是浑然忘我。“忘我”这个词当中的“我”,可以理解为自尊、自我形象、自我评价类似的含义。在心流活动中,人们不会自我评价,从而也不可能出现自责、自卑、自我贬低的情况,更不可能感觉到自尊心受到威胁。这一点其实对我们的教育有非常重要的启示,孩子在学习中感觉不到乐趣,往往是因为太多的自我被牵扯了进去。学习成绩不佳,要被贴上这样那样的标签,许多评价就内化到了孩子的心里,他们下次面对学习时,这些自我评价就出现了,于是孩子们再也无法感受挑战、学习、获得新知识带来的乐趣。
心流的第八个要素是时间感的异常。我们常说,难过的时候度日如年,相反,令人快乐的时刻辗转即逝。一些带来极大乐趣的体验,往往会让人感觉到时间过得很快。但是也有例外,比如在研究中,有一位芭蕾舞演员说:“当我跳舞的时候,时间变得似乎比实际长很多。”所以专注可能让时间变长,也可能让时间变短。
现在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心流,以及心流有怎样的特点。接下来的一个疑问是,在日常生活中,我要如何寻找心流呢?
寻找心流,就需要找到那些符合心流特点的活动。作者认为,心流活动有一个共同点,它会给人带来一种新发现、一种创造感,或者把人带入新的现实。简单说,它会把自我变得更复杂,自我因而成长。例如,你第一次学习骑自行车,可能只用了一天就学会,这个过程你沉浸其中,非常充实,这一天让你掌握了一个新的技能,你的自我复杂性提升了。
那么这个过程心流是怎么产生的呢?还记得前面说到的挑战与技巧的黄金比例吗?在一个活动中,体验要达到最优,这个活动给你的挑战不能远超出你的技能,但也不能远低于你的技能水平。作者使用了一张黄金比例图,在文稿里大家可以看到这张图。从A1到A2,就是一个活动挑战性增强的过程,比如你让小学生完成微积分,这个挑战就过于困难,于是人们会感觉到焦虑,体验便不是最优的。而从A1到A3的过程,就是一个人在活动中技巧增加的过程,比如经过一天的努力,你已经完全学会了骑自行车,这个时候继续让你练习骑车,你会感到厌烦,这个时候体验也不是最优的。只有当你的技能水平和任务的挑战难度匹配,也就是达到作者所谓的黄金比例的时候,体验才是最优的。
那么,当你发现你做一件事情处于A2的状态,也就是说这件事对你来说太难了,怎么办呢?作者认为增强你的技能便能够解决,这时候你会达到A4状态,重新回到心流体验。比如说经过练习,你50米自由泳的速度提升了0.5秒。而当你处于A3的状态,也就是说这件事对你来说太容易了,你觉得没有什么意思怎么办呢?这时,你可以通过增强挑战达到A4的状态,重新回到心流体验中。比如一直和中学生打篮球,你发现他们太弱,没什么意思,于是你换了一群对手,开始和大学生打球,你发现挑战性更高了,事情变得有意思起来了。
这样从A1到A4的变化过程,也就是低技能水平、低挑战难度到高技能水平、高挑战难度的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我的复杂性就提升了,这个复杂性可能是打球的技巧、逻辑思维的提升、艺术感知力的提升、体力的增强、智慧的提升等等,它会依据你所参与的活动不同,有丰富多彩的体现。从这个角度,你可以看到,心流是一个人成长的源泉。
虽然心流是一种很好的体验,心流活动又是让人成长的,可是人们把日常体验转变成心流,却并不太容易。阻碍人们产生心流的原因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自身,一方面是外部环境。作者用“享受快乐的心理障碍”这个概念来描述阻碍心流产生的个人原因。
有些人因为没办法很好地掌控自己的注意力,而无法产生心流。注意力集中到一点,这是心流的核心,可是有一些人天生集中精神能量的能力就比较弱。例如在学龄儿童中,有一部分孩子会患上我们常说的多动症,它本质上是一种注意力缺陷障碍,他们很难调动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一件事情上,很容易被环境中的蛛丝马迹吸引。
另一类人注意力能够集中,但是他们非常的以自我为中心,时刻担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害怕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仿佛什么事情都可能是在针对自己。这样的状态,他们很难把注意力放在做一件事情上,因而也很难产生心流体验。不论是注意力无法集中,还是注意力过分地投入在自己身上,都源于人们难以把注意力集中在外部的挑战,并通过挑战实现自我复杂性的提高,而前面讲到这个是心流产生的过程。
来自外部环境的阻碍有哪些呢?作者用了两个社会病理学名词进行概括,叫“失范”和“疏离”。“失范”这个概念由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提出,用来描述一个行为规范紊乱的社会。当一个社会的绝大多数领域,都没有一定的行为规范时,人们的行为就会变得反复无常,没有意义。这就是为什么任何社会都需要有一个主流价值观,缺乏主流价值观的社会,每个人身处其中都会变得非常的混乱。而“疏离”,和“失范”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当一个社会的体制过于僵化,行为规范过于严苛的时候,人们被社会体制逼迫,采取和自身目标相违背的行动,就是疏离。
现在我们知道了心流活动有什么特点,以及在获得心流的过程中,人们可能会面临哪些内外的阻碍。接下来你可能想更进一步,知道具体有哪些心流活动,是我们可以考虑投入的。作者列举了一些类别。
第一类叫感官之乐。这里的感官之乐不同于感官享乐,不是任由外部环境刺激我们的感官带来的感受,而是通过锻炼和提升感官的能力,来达到心流体验。最典型的便是我们的运动功能,运动衍生出来的乐趣数不胜数,例如作家村上春树喜欢长跑,从纯粹的跑步中便能获得这种感官之乐。除此之外,各式各类的运动都属于感官之乐。另一种作者特别提到的感官之乐是瑜伽,他认为瑜伽是对精神力量控制的最高境界。人的感官除了运动,还有基本的视觉、听觉、味觉,所以通过看,例如绘画、书法的鉴赏;通过听,例如各类音乐;通过尝,例如各类美食,都可以达到心流体验。当然需要记得的是,不同于日常的吃喝玩乐,要满足前面讲到的各种特点,你全身心投入到这件事,并且通过它,你的自我复杂性得到了提升,这样的感官之乐才是心流体验。
第二类叫思维之乐。挑战艺术、文学、科学、历史、哲学,或者仅仅做一个业余的爱好者,在不同的思维领域进行探索,都可以获得这种思维之乐。
第三类叫工作之乐。在日常工作中获得心流体验,是最常见的情形。最经典的例证是庖丁解牛,你全身心的投入到这件事情中,你能感觉到不断完成工作中的挑战,是一件令人满足的事情。
第四类叫人际之乐。人际关系是很多乐趣的来源,但是似乎任何关系中,乐趣和伤害是共存的。一方面我们希望和他人靠近,但另一方面我们害怕被他人伤害。所谓“他人即是地狱”,好像我们无法也不希望和他人真正融为一体,因为这会伤害我们的独立性。那么如何在人际关系中获得最优体验呢?作者有一个建议非常值得参考,叫做共享目标。从长远的共享目标出发,家庭成员需要保持良好的沟通。如果丈夫不知道妻子的烦恼,或者妻子对丈夫的心事一无所知,双方就很难彼此理解,探讨出一个共同的方向。有一个很小的练习,可以让伴侣之间加强沟通,每天晚上睡觉前,你们抽出15分钟,双方放下手机和一切社交媒体,单纯地进行一次聊天,随意闲聊今天的所见、所闻、所遇、所感,把这个练习坚持下去,成为你们每晚睡前的仪式,很快你就会发现,你们的沟通变得更加容易。除了长期的目标,源源不断的短期目标也是不可缺乏的,比如周末去一次野餐,假期来一场度假,或者星期天下午布置一下餐厅的装潢,做一顿有情调的烛光晚餐。这些小的共同目标,需要尽可能反映每个家庭成员的愿望,让大家都能够从中收获乐趣。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有时候日常生活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在逆境中如何寻求最优体验呢?作者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转换性适应。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情你迟早是需要面对的,失望、疾病、财务困境以及不可避免的死亡,这些或大或小的逆境,都与你的人生目标相违背,或者造成心灵的失序。如果你因此受到严重的心灵创伤,很可能就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到主要的目标上,因而失去控制力。所以面临这些生活中的挫折时,能够适应他们是很重要的能力。
转换型技巧通常在青春期晚期形成,当青少年遭遇考试失败、被朋友拒绝等伤害到他们的情感时,他们会感受到强烈的糟糕情绪,仿佛世界末日一样。如果这个时候有人伸出援手,给予积极的回应,他们可能几分钟就恢复过来了。米哈里的抽样调查中发现,心理健康的青少年,沮丧的时间平均每次不超过半小时。随着青少年成长,有两个原因让他们能够很快的恢复。首先,他们的经历丰富之后,会发现事态可能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其次,他们会发现别人也会遇到相同的问题,而且最终能够解决。于是他们能够很快的找到新的目标和方向,重建心灵的秩序。
这种重建心灵秩序的过程有三步:第一步,保持一种不自觉的、自我肯定的态度。保持这种态度的人,不会把环境视为敌人,也不会坚持自己的目标和企图必须凌驾于一切事物之上,他们会把自己看作环境的一部分,明白实现目标需要在大的体系中尽力而为。达到这种自我肯定的态度,需要你对自己的处境、自己在环境中的地方有相当的信心,总有一种不论多久,不论经历什么困难,有一天你能够实现目标的意志。
第二步是将注意力集中于外界。精神上的无序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自己的身上。比如,每个人遭遇挫折时,都会感觉到痛苦,有时候会彻夜难眠。有些人把注意力放在外界,很快开始行动了起来,完成了新的目标;有些人把注意力放在自身,开始焦虑和紧张,担心自己的失眠是不是意味着生病了,于是形成恶性循环,对于原生痛苦的焦虑和紧张,带来了更多的焦虑感,慢慢的就真的病了。所以能够把注意力投注到周围的事物,压力造成的破坏就会减轻。
第三步,找寻新的出路。有时候需要坚持原来的目标,有时候需要考虑新的目标,但是不论采取什么办法,只要把注意力放在寻找问题解决之道上,就能够从挫折中走出来。
最后,再次向大家推荐本书。如果你对于改善生活体验有所向往,我相信本书所推崇的理念,一定对你有所获益。以上我讲述的内容,基于2017年12月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希望我的推荐能帮你读懂这本书,愿好书伴你成长。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下一篇: 《新闻的骚动》你的第一本新闻使用手册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