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经济经济

《不平等社会》如何破局?经济不平等长期普遍存在,回溯千年历史,深挖不平等根源

铛铛铃2025-08-02经济21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我们聊《不平等社会》,这本书很有意思,它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解释了经济不平等是怎么回事,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说到经济不平等,你可能会想到很多原因,比如有些人能力比别人强赚得多,或者资源分配不均匀,甚至有些人就是运气好。但这本书提供了一个你可能没想到的视角,它不是只看个人情况,而是站在整个人类进化的高度,来探讨经济不平等的根源。作者认为,所有社会结构上的经济不平等,最终都源于人类累积差异能力的不同。累计差异能力越强,不平等也就越严重。

  接下来,我们把这本书分成三个部分,和大家慢慢聊聊。首先,我们得搞清楚,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经济不平等是怎么产生和发展的。为什么说经济不平等源于人类的累积差异能力,这累积差异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你想啊,人与人之间不可能完全一样,总会有些差异。例如一个原始社会的小伙子,他捕猎特别厉害,就能打到更多的猎物,这就是一种差异。但这种差异会引发更大的差异,比如他吃的比别人好,身体更强壮,还可能吸引更多女性,留下更多后代。如果他领导了部落,部落的战斗力也会提升。这种情况在现代社会也存在,每个人在某个方面都有自己的优势,这就是和别人的差异。差异越大,优势越明显,你的机会也就越多。但是注意,我说的差异和累积差异并不完全一样。比如在那个部落里,有人强壮,有人瘦弱,但你能说这个部落存在严重的经济不平等吗?其实不能,因为在那个时代,强壮或者擅长打猎的优势,是没办法累积下来的。他现在能吃的比别人好点,但等他老了,总会有更强壮的年轻人出现,到那时候,他还是得跟部落里的老人一样,吃别人剩下的食物。所以从人类进化的角度看,原始部落还没有累积差异的能力,社会结构中的经济不平等也就不会出现。

  那我们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累积差异的能力呢?一个关键节点就是,当食物得到了驯化,农耕社会开始出现了。这里面有两个非常关键的因素。第一个关键因素是生产方式的改变,人们从采集、狩猎变成了耕作和放牧。这一变化带来了食物的稳定来源,不再需要到处迁徙,而是能在一个固定的地方生活,这满足了累积资源的基本条件。有了剩余的粮食可以储存,有了固定的田地,未来的食物供应也有保障。第二个关键因素是财富转移模式的改变。对于有稳定产出的农民和牧民来说,财富的转移是亲属之间的垂直转移,也就是上一代人的财富直接传给下一代。而在采集狩猎时代,资源是同一代人之间横向传播的,因为那个时候,首先要确保的是,族群里的每个人都能活下来。一个人单独离开族群,避开野兽的攻击,找到足够的食物,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资源需要横向传递,满足部落里其他人的生活需求,以保证整个部落的生命力。但到了农耕社会,这种情况改变了,每户人家靠自己的产出基本能保证生存,所以累积下来的财富,自然要传给自己的子孙后代。这样一来,财富能够保存很长时间,甚至越来越多。而同辈之间的财富和资源的转移,往往是直接消耗掉了,根本留不下来。

  你看,当原始社会的人们没有累积差异的能力时,也就很难形成经济上的不平等,相反,他们还会尽力保持平等。在今天,我们仍然能看到这种情况,在一些中亚部落,他们保存着很古老的生活习惯,通过观察它们,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很好的样本。他们在分配食物时,遵循的原则就是平均主义,部落里的所有财产都是共享的。如果有人私藏一些食物留给家人,一旦被发现,就必须拿出来与大家共享。有时候打到的大型猎物吃不完,还会主动分给其他部落。所以部落的成员几乎没有私有财产,也没有专属领地,更没有领袖或统治者。可以说,正是因为社会功能的细分和完善,加上生产方式的转变,财富的垂直转移,这两个关键要素,人类的私有资源和财富才开始逐步累积,才开始有了累积差异的能力。这是人类历史上,经济不平等出现的第一个节点。

  那么当人们开始累积财产和资源,就会出现一个新的问题,我该怎么保护这些资源和财富,不被别人夺走呢?靠一个人的力量很难做到,人类累积差异的能力,不仅需要出现的条件,还需要被保护,让它稳定发展。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其他人帮忙,大家相互抱团,人多力量大,就不怕被抢了。抱团可能一开始只有几十人,是小规模的家庭组织,随着人口的增长,可能发展成几千人,几万人甚至更大的族群,这也就是原始国家的雏形。要让这么一个庞大的群体良好运转,内部一定会出现不同的分工,少数有能力的精英,会占据那些没有被及时消耗掉的资源。有些人有更高的生产技能,累积财富的能力更强,还有一些人天生有领导才能,可以带领群体抵御外部侵略,或进一步改善生产力。到这一步,社会结构层面的经济不平等就难以避免了。国家的形成,确实使个人的私有财产得到了保护,但也为资源在少数人手中积累和集中,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作者提到了一个有趣的统计,在3500年前,被称为国家的组织面积,加起来不超过地球陆地面积的1%,但它已经控制了全球半数人口。而到了罗马帝国和汉朝时代,这两个帝国占了全球1/10的面积,但控制的人口数量最多,能达到全球人口总数的3/4。在这样的古代庞大帝国中,少数统治者占据着绝大多数资源,作者称这一部分人为最初的1%。他提到,国家的形成,将少数统治阶层,从大量的初级生产者中分离出来。说到这,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类累积资源的能力,从国家建立开始就形成了巨大的分化,那些累积资源能力更强的人,自然走到了社会的上层,这进一步加强了他们的,累积资源的能力和手段。这在早期国家中,是一种赢家通吃的普遍局面。在人类社会进化的过程中,早期国家形势的出现,就推动了经济不平等的第二个节点。而后当我们进入现代社会,城市化、商业化、金融创新以及全球化贸易,使得拥有大量资本的人,能获得更丰厚的回报,还有一系列相对完备的法律和社会制度,来保护个人财产,累积财富的能力也增强了,经济不平等自然加剧。

  那么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差距会一直扩大吗?有没有什么因素可以打破这种不平等呢?接下来的部分,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关于这个问题,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看法,有人主张通过法律手段解决,有人主张国家进行宏观调控,但作者从人类进化的角度出发,观察到,不平等是由于人们累积差异的能力导致的,打破这种局面,最直接的形式就是消除这种能力。作者观察到,历史上能够显著打破经济不平等的,是那些大规模的暴力冲突,比如战争。这些事件,摧毁了人们累积财富的能力和工具。那么,战争是如何做到的呢?一句话概括,战争直接摧毁了人们,累积财富的手段和工具。首先,战争打乱了国家的经济秩序,一般来说,战时国家会采取政府管制经济手段,这意味着土地和商品的价格受到严格限制,股票和债券市场也会受到冲击。从累计差异的角度来看,买卖土地资源或发行股票、债券,都是人们用已有资源,获取更多财富的重要手段,这些手段都会使不平等扩大。但在战争时期,这些手段被严格限制了。以二战时期的日本为例,日本曾是世界上最不平等的国家之一,1938年,富人收入占全国总收入的19.9%,但到1945年,这个比例降到了6.4%。为了满足战时需求,日本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案,比如1942年的食品控制令、强制农产品定价,稻米必须卖给国家,还有地租转换成短期国库券等政策。同时,通货膨胀也是打破经济不平等的重要因素,简单来说就是纸币贬值、物价上涨,钱变得不值钱。以二战时期的日本为例,消费价格在1937~1944年间,上涨了235%,在1944~1945年间,又跳到了360%。一方面,人们的实际收入严重贬值,另一方面,股票、债券大幅下跌,这进一步破坏了累积财富的手段,缩小了不平等差距。此外,战争还直接摧毁了大量物质资源,战时的日本,损失了80%的商用船,和25%的建筑,25%的机器制造业,和30%50%的化工业,都停止了生产。根据1946年的美国战略轰炸研究报告,盟军向日本投掷了16.08万吨炸弹,许多人的财富蒸发了,他们不仅失去了物质资源,还失去了累积财富的方法和手段。

  除了战争以外,作者还发现,每当人类遭遇大规模瘟疫、饥荒时,经济不平等程度也会降低。我们通常认为,大灾难发生时,最先受影响的是底层人民,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食物和医疗保障,而富人有更高的抗风险能力。然而,作者通过详细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发现,每当此时,不平等的程度却会下降。以黑死病为例,这场瘟疫夺走了2500万欧洲人的生命,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1/3。瘟疫对富人和底层人民的影响,如我们所料,死的更多的是底层人民,但统计显示,这时的不平等程度反而降低了。原因是瘟疫导致劳动力价格上涨,富人们的土地没有因为黑死病而减少,但能在这些土地上耕作的劳动力,却急剧减少,因此土地所有者不得不支付更高的价钱,来找到工人。一位当时的修道士记录到,劳工短缺,使得底层人民在劳动力市场上扬眉吐气,三倍于以往的工资,也很难吸引他们为上流社会工作。雇主没有选择,只能迎合工人的要求,否则水果无法采摘,粮食无法收割。人口持续增长时,社会劳动力充足,对掌控土地的精英阶层是有利的,因为劳动力成本低,而像黑死病这样的大规模瘟疫,人口急剧减少,劳动力价格上涨,土地所有者蒙受损失,劳动者获益、工资提升现象普遍。如果说,战争摧毁了人们累积差异的手段和工具,那么瘟疫让累积差异的成本变得更高了。

  除了战争和瘟疫,书中还提到,历史上的颠覆性革命和国家的崩溃,也都是打破经济不平等的因素。作者称他们为,矫正历史上经济不平等现象的天启四骑士。当然,像战争、瘟疫这样的灾难,并不是在真正改善经济上的不平等,而是在社会结构层面打破了不平等的条件,让富人的累积优势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随着经济的恢复,不平等现象仍会再次变得明显,只要人类有累积差异的能力,一部分人就能把优势转化为,比普通人更多的财富,并传给后代。

  目前为止,我们发现,从人类社会的演化来看,能够缓解经济不平等现象的手段,听起来都很悲观。但作者在书中提到,其实也有和平的解决方法,比如现代社会中的土地政策,改革、发展经济和教育,加强民主、推行共同富裕等。虽然这些方法对经济不平等的冲击,没有大规模暴力和灾难那么明显,但它们依然有效。

  对于我们个人来说,面对这种社会结构层面上的经济不平等,该怎么做呢?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如果我们并不富裕,首先要做的当然是努力上学、努力工作、终身学习,不断找寻机会,就像《反脆弱》这本书提到的,不断让自己理性试错,利用非线性导致的因果不对称性原理,用小投入获取大回报,未来才会有实现理想的机会。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的主要内容了。关于这本书,我摘录了几句本书的精彩文稿,希望对您有所启发。一、自从人类开始耕种、放牧,并把财产代代相传,经济不平等就一直是人类文明的显著特征。二、哎,文明社会,并没有让自己适应和平的平等化进程,对于广泛的社会范围和不同的发展水平稳定,都会助长经济不平等。三、民主对市场乃至可支配收入,不平等性的影响并不一致,民主在形成资源净分配时的作用,是复杂且抑制性的,民主与平等化,在分配政策之间的关联性通常并不明显。

  好啦,感谢您又听完了一本书,我们下期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