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励志励志
《特权》为什么精英的孩子还是精英,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呢?
铛铛铃2025-08-22【励志】18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我要给大家推荐的这本书叫《特权》。
美国梦是这样的:它给每个人都提供平等的机会和公正的制度,不论黑人或白人,不论男人或女人,不论贫穷或富有,只要一个人有能力,他就能通过自己的天赋和努力获得财富,过上更好的生活。
美国梦看上去是真实的。如今的美国没有在制度上歧视任何人,每个行业、每个机会都对每个人开放。不仅如此,制度有时还会偏袒弱势群体,比如让贫穷的黑人小孩更容易进入大学。
但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即使机会对每个人都平等地开放,美国社会的不平等依然在加剧。
从收入来看,从1967年到2008年,普通美国家庭的收入增长了25%,最富有的5%的美国家庭收入增长了68%,而最富有的1%的家庭收入增长了323%。富人的收入爆炸性增长,普通人的收入却几乎是原地踏步。
从教育来看,数据显示,出生在全美国收入占前5%的家庭的孩子,在哈佛大学学生中只能算是中等水平。这是怎么回事呢?美国社会明明越来越开放,机会明明是平等的,为什么最终精英的孩子还是精英,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呢?
作为中国人啊,我们对这种情况也并不陌生。虽然我们的高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比美国的大学招生模式更加公平,但我们也发现,寒门子弟逆袭越来越难。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把目光放在顶级中学。这里的学生在未来的几十年将成为社会的精英,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发现精英是如何炼成的。
美国有一所中学叫圣保罗中学,这里的学生毕业以后基本都会去到美国的顶尖大学,几乎1/3的人都会被常春藤大学录取,学校甚至直接给哈佛、耶鲁这种顶级大学的招生官内部推荐。毫无疑问,圣保罗是一所真正的顶级中学,它历来的校友都是美国政商和文化界的精英。
为了研究当代美国精英是如何成为精英的,为了发现为什么在开放平等的美国梦的大框架下社会的不平等依然在加剧,作者在圣保罗中学调查了一年,这才写出了这本名叫《特权》的书。
介绍完了这本书的基本情况,接下来我会分别从三个方面来介绍这本书。
首先,新时代的美国精英和旧精英不一样,他们是一群包容开放的人,他们既喜欢阳春白雪,也能欣赏下里巴人。
其次,精英的重要特点是见过世面后的淡定。他们在任何社交场合,不论跟地位高或低的人打交道,都能做到淡定。
最后,美国精英的一个职责就是保护等级制度的存在,同时巧妙地让这个制度隐形,这样就把系统性的不平等藏在表面的平等和尊重下面,让精英们相信自己的成功是因为自己的优秀和努力。
首先要讨论精英是怎么炼成的,我们先要知道精英是怎样的人。一个通常的回答会是这样:他在米其林三星餐厅吃着法国料理,杯子里是指定年份的红酒,他和人侃侃而谈古典音乐与艺术,从来不听当代流行的口水歌。他出入的场合都是光鲜亮丽的,他不经常跟普通人接触,因为他的圈子都是和他一样的精英,他们固守在精英圈子里,通过用钱堆出来的高端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把普通人排除在外。这些钱他们不用努力工作就能得到,因为他们出生时的家产就已经超过很多人一辈子的积蓄了。他们通过资本赚钱,而不需要努力工作。
我们有时会把顶层的精英想象成欧式旧贵族的典型形象,但是在当代美国情况很不一样。美国的历史很短,也没有像欧洲那样的贵族传统,所以在美国,别人并不会因为你出身高贵或审美优雅就高看你一眼。相反,在圣保罗这所精英中学里,如果你刻意显示出自己的家世或品位,哎,同学们并不会认为你很厉害,反而会不喜欢你,认为你很装哈。
比如书里有一个学生,家里几代都是圣保罗中学校友,家世显赫,他一言一行都显得自己高人一等,但得到的结果却并不是被羡慕,而是被群体排斥。再比如,有个学生炫耀自己的衬衫是在伦敦某条街的裁缝那里专门定制的,结果同学们私下讨论时,其他都是一脸嫌弃。
这是因为这群新精英们坚信,使一个人成为精英的并不是家世或品味这些身外之物,而是天赋和努力,简而言之也就是优秀。这是很典型的美国梦框架内的精英。这群新精英和旧精英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比旧精英更加包容,他们既能讨论莎士比亚的经典著作,也能欣赏现代的爆米花电影;他们既能区分古典主义音乐和巴洛克音乐,也能听流行的嘻哈音乐;他们能在正式晚宴上得体地使用不同的刀叉,吃起普通小吃也爱不释手。一句话,他们既喜欢阳春白雪,也能欣赏下里巴人。
旧精英是封闭的,会主动在阶级间制造壁垒,一个极端的体现是,在以前的美国,甚至出现过精英在富人区和穷人区之间造了一座兵工厂,防止精英贵族的地位受到威胁。然而当代的新精英已经不是这样了,他们更加开放,更加包容。如果有谁表现出只追求阳春白雪,而很排斥下里巴人,那么他会像刚刚说的那样,被群体排斥和孤立。
以前的旧精英通常表现得很封闭,现在恰好相反,现在一般是底层的人们很封闭哈,这体现在他们一般固守在自己的文化圈子内,有一套自己理解世界的模式,并且不愿意改变。他们对其他的圈子,尤其是比自己更富有和高层的人怀有敌意,甚至主动排斥其他文化。比如这本书里没有提到,但在美国是很常见的一个现象是,底层黑人如果好好读书,不上街混,学习精英文化,会被其他黑人认为表现得像白人一样,于是被其他黑人排斥。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如今的美国,封闭性是底层的标志,开放和包容才是精英推崇的东西。
我想讲的第二个要点是,精英的重要特点是见过世面后的淡定。他们在任何社交场合,不论跟地位高或低的人打交道,都能做到淡定。非精英很难做到这一点,尤其是在他们试图融入精英圈子的时候,他们的行为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显得是努力表现出来的。
圣保罗中学虽然百花齐放,但也有自己的主导文化,那就是白人新教的精英文化。这从他们每周的例行、正式晚宴、学科的设置、校园里的教堂以及学生的反馈都可以看出来。他们每周的正式晚宴是我们能想象到的,男生们穿着正装,女生们穿着礼服,坐在很可能身边都是不认识的人的桌上,用符合礼仪的方式吃饭,这是白人精英文化。他们现在的学科设置和几十年前的没有什么不一样,都是遵循了博雅教育的模式,比如会教古典文学和古典语言,这也是白人精英文化。他们学校里有传统的教堂,这也是白人文化。
毋庸置疑,圣保罗日复一日的训练让学生掌握了这些文化。一个问题是,在当代这个信息流通的时代,教这些所谓的精英文化有什么用呢?一个穷孩子,只要好学、有网络,也一定能学会晚宴的繁琐礼仪、不同葡萄酒的区分、正式场合如何穿着搭配,也能欣赏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品和高雅的古典音乐。既然没有什么是普通人学不到的,那么圣保罗训练学生掌握这些东西有什么意义呢?
对这个问题啊,我们要区分两种知识:认知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知道一件事,和把它自如地付诸实践是两码事。一个穷孩子可能通过勤奋好学知道了很多关于精英文化的知识,比如社交礼仪和音乐艺术,但当他进入精英的场合的时候,他依然会手足无措。比如,即使他能分清正式晚宴桌上摆的十几种餐具,他也依然会紧张,没办法自然地表现得很习惯。这种场合学知识是简单的,但培养实践习惯是很难的。对于实践知识是这样,对于学术知识乃至世界观也是一样,穷孩子虽然也能轻易地学到,但这样学到的东西和精英学生们在圣保罗学到的东西完全不一样。
真正适应这种场合的精英,能做到穿着最正式的衣服,在最正式的场合说最正式的话,却感觉像在自家客厅穿衣喝水一样自然。这样一种气质,作者把它称为淡定。那些用力去学习这些繁文缛节的寒门子弟,很难拥有这种淡定的气质,用地道的中文说,就是见过世面和没见过世面的区别。
当然,见过世面的淡定气质是要用钱堆出来的,作者把这称为淡定气质的巨深化。巨神化的意思就是说,一个行为模式已经成为了身体记忆,以后就能像吃饭喝水一样自然地做出这种行为了。
在如今的美国,这才是展示自己精英地位的方法,要在任何社会情境下都自然地表现出淡定和开放,而不是像旧精英一样表现得很排外。
于是精英的孩子们进入圣保罗后,一般会适应得比较好,但非精英的孩子们进入圣保罗后,一般会有两种态度。第一种是敬畏,认为这是自己一生中不可多得的机会,圣保罗比他们原先的生活环境高级得多,于是他们在心里神化了以圣保罗为代表的这种高级场合,他们努力让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正确的规范,他们改变自己原有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但他们这样努力融入圣保罗的心态,恰恰让他们显得不淡定,显得他们的行为是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自然而然的。
想象一下啊,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突然被放到一个精英云集的高级酒会上,这个孩子的心态和行为就会是刚刚说的那样,努力融入却始终显得不自然,一言一行都有雕琢的痕迹。
非精英的孩子进入圣保罗后,还可能有一种完全相反的态度,那就是轻视、看不起。这听起来很奇怪啊,非精英的孩子进入精英环境中,怎么会看不起这个环境呢?作者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学生刚进学校的时候无法适应环境,尤其是在学业上,但慢慢的他开窍了,他认识到这个精英环境里的东西其实和他原先的生活环境没什么两样,只是换了种方式来表达。开窍之后,他学会了用精英的方式把自己本来就知道的东西重新说一遍,结果他就突然成了成绩优秀的学生,后来也上了优异的大学。这个学生对圣保罗教的东西的看法就是,只要学会用他们那一套瞎吹就可以了,这就是轻视的态度。这种轻视的态度导致虽然他成绩很好,但他的朋友不多,大家都感觉跟他有些距离,他自己也感觉自己在圣保罗里只是在表演,而不是自然而然的行为。
归根结底,这是因为圣保罗所教授的是一整套白人精英的东西,从行为模式到你认为这个世界是如何运作的,普通家庭的孩子从小就不是这样认识世界的,所以当他们突然来到这样的环境中,他们中的有些人会敬畏,有些人会轻视,但不论是敬畏还是轻视,这两种态度都和最重要的淡定态度相差甚远。
我想讲的第三个要点是,美国精英的一个职责就是保护等级制度的存在,同时巧妙地让这个制度隐形,这让精英坚信自己的成功是因为自己的努力和优秀,让美国社会的系统性不平等隐藏在表面的平等和尊重下面,以一种隐秘的方式促进了阶级固化。
这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虽然我们一直在说圣保罗是白人精英中学,但事实上,在美国种族平权和反歧视的大背景下,圣保罗招收的少数族裔和普通家庭学生已经比几十年前多很多了,还会给他们提供奖学金,这和美国大多数顶尖大学的做法类似。正是因为招收了少数族裔和普通家庭的学生,我们才能看到这些非白人精英的孩子们在圣保罗学习,这在圣保罗中学以及美国很多顶尖大学营造了一个假象,就好像白人精英和其他人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在同一个框架内竞争,社会不仅没有歧视弱势群体,甚至还主动为他们提供帮助,让他们进入圣保罗这种地方。
但藏在这个假象下面的,是被掩盖起来的深层的不平等。富孩子在学校里更容易自然和淡定,因为这个环境和他们从小接触的没有什么区别,而穷孩子要面对的是一个和他们从小的经历、家庭的背景、看待世界的方式、行为举止的规范完全不同的事情,这当然比富孩子更难。但穷孩子和非白人孩子面对的这种困难,被隐藏在了表面的机会平等之下,既然机会平等,那么富孩子比穷孩子更成功,就只能用他们更优秀来解释。
张张说过啊,有少部分学生家世显赫,出身于白人精英家庭,祖上几代都是圣保罗校友,他有点看不起其他学生,觉得圣保罗这种学校是属于他这种人的地方,这种学生被大家孤立,因为圣保罗学生内部普遍鼓励的氛围是要努力,你的地位不取决于你的出身,而取决于你是否优秀,大家看不起只会拼爹的人。
然而现在我们发现,这种有点傲慢的白人精英学生的观点可能是对的,圣保罗这种精英的地方就是属于他们这种人,非白人和普通家庭的学生即使来了圣保罗,也面临着比白人精英大得多的挑战。
我们已经说过,富孩子倾向于把他们的成功解释为他们很优秀、很努力,这把深层的不平等隐藏在了表面的机会平等之下。另一个问题是,富孩子会如何解释别人不那么成功呢?他们会直接批评别人不够优秀或不够努力吗?并不会,这样显得很不尊重人。他们会指出别人的不成功来源于深层的结构性不平等吗?也不会,因为在他们的世界观里,美国是人人平等的。那他们会怎么解释别人不那么成功呢?
有一群人是很好的调查对象,那就是学校的服务型员工,比如食堂大叔、宿管阿姨、清洁工等等,他们和精英学生们朝夕相处,并且一般被认为是不那么成功的人。从圣保罗的精英学生们对员工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到隐藏深层的不平等的另一种办法。
作者发现,大部分学生表示,他们一点也没有看不起员工,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能跟员工建立亲密关系。比如,有个学生说,她经常跟学校里的某个阿姨倾诉自己的事情,如果没有这个阿姨在,她可能撑不下去。再比如,学生表示很珍视员工送的廉价礼物,他们觉得员工送的礼物比爸妈送的贵重礼物更珍贵,他们极力证明自己很重视员工。
然而,当作者继续询问关于员工的私人情况时,学生就答不上来了。他们并不了解,也没有兴趣了解员工在校外的个人生活,他们不了解员工所处的环境。对此,有些人解释说,学生和员工本来就只有工作关系,不关心员工工作外的生活是很正常的。可是对于地位高于他们的老师,学生就不仅关注老师工作上的关系,也很八卦老师的私人生活,包括情感生活、家庭生活等等。这一点我们中国的学生也再熟悉不过了,我们也会关心老师的八卦,却几乎没有人想过宿管阿姨和食堂大叔的八卦。这是因为老师相比学生属于更高层的人,而员工对精英学生来说处在低层。
作者继续问学生们,为什么员工们要选择这个作为自己的职业呢?这显然是没有出路的岗位,学生给出的答案大概有这三种:第一,有个学生说某个员工是能力很强但运气不好,所以来做了这个工作;第二,有个学生说某个员工就喜欢这样的生活,这是他的个人选择,他钱赚的不多,但很开心,下班了还能去打猎和钓鱼呢;第三,有个学生说某个比较老的女员工之所以在这里,是因为她受害于过去的性别不公平。
可以发现,学生们给出的解释一般都是个人性的,比如某人运气不好、某人的个人选择、某人出生的时代不好等等,没有一个学生提到在如今的美国依然存在着系统性不公平,是这种系统性不公平使得员工们现在低收入岗位上无法脱身。这就是隐藏深层的不平等的另一种办法,把不那么成功的人,比如学校员工的遭遇,用个人性理由来解释,好像他们赚的都是由于个人原因,这就使得深层的系统性不公平被隐藏起来了。
除了学生,学校也做了很多事情,来让自己看起来很尊重员工。比如以前学生犯错的时候,可能会被罚去跟员工一起干活儿啊,比如扫地之类的,但学校现在觉得这个规定有点侮辱员工了,员工每天干的活对精英学生来说居然算是惩罚,于是学校就取消了这个规定。再比如,学校会给一些员工发类似优秀员工的表彰。面对学校的这些尊重员工的行为,某个员工一语道出真相:“你很尊重我们的劳动啊,那涨工资啊。”这也算是一个把员工的低收入用表面的尊重和平等地位隐藏起来的做法。
另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是那些精英学生,而不是来自工薪家庭的穷学生,对员工表现得更加在意。这很奇怪啊,普通家庭的孩子本来应该会和员工建立更好的关系啊,因为他们自己就是来自这个阶层的。作者对此的解释是,家境一般的学生更想要的是在圣保罗这种精英云集的地方培养一套帮助他们跟上流人士周旋的社交技能,所以会有意无意地忽视掉员工。而且员工的存在时时刻刻提醒着他们的出身,提醒着他们不来自这个地方,也不习惯这个地方,他们希望融入精英的上层圈子,就会有意无意地斩断自己和底层学校员工的联系。
而精英家庭的学生,就像我们前面说过的一样,他们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开放性和包容性,他们对比自己低层的人,比如学校的员工,表现得彬彬有礼,这有助于培养他们和下层打交道的能力。要想成为精英,尤其是政商界的精英,这种能力在民主化的美国非常有用,并且这也是一个把阶级差异隐藏起来的好办法。一个理想的文明社会,顶层人士既能出入高端社交场合,也能坐下来跟清洁工有说有笑,这样还怎么会有人对阶级差异指指点点呢?每个人都能在表面上获得了平等的尊重,这样也就把阶级的存在给隐藏起来了。
作者精辟地用一句话来概括:美国精英的一个职责就是保护等级制度的存在,同时巧妙地让这个制度隐形。
刚刚说的是在面对下层的时候,精英学会了既保持阶级的存在,又巧妙地隐藏他。那么在面对更上层的时候呢?其实依然要做到这一点。
在校园里,老师就是这样一个角色,比学生更加上层,更加权威。且看圣保罗的小精英们是如何与老师相处的。圣保罗是寄宿封闭式学校,学生和老师吃住都在里面,老师的宿舍离学生很近,白天要教书,晚上有时还要兼职做父母,这使得学生们和老师产生了两重关系,老师既是权威的上层,也是亲密的朋友。
于是,学生们学会了如何在保持阶级存在的同时,又巧妙地隐藏它。他们能在课堂上和正式晚宴上用尊敬的语气跟老师正式的对话,也能在课后去老师房间里开玩笑。当然,即使在开玩笑的时候,他们也知道有一条看不见的线不可逾越,跟老师这种更上层的人亲密要有度,这就是他们学到的如何跟地位更高的人打交道和套近乎的方式。
这种社交方式,在他们未来可能面对的各种跟地位更高的人打交道的场合都是很有用的。比如在西方的大学里,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正式的讨论很重要,但在课后能和老师一起在酒吧谈天说地也很重要,这正是圣保罗的精英学生掌握的跟地位更高的人的社交之道。精英学生掌握这套社交之道如鱼得水,而非精英家庭的学生们,像刚刚讲过的一样,在面对地位更高的人时,因为敬畏或轻视,就不像精英家庭的学生一样那么自如地就能掌握这套社交之道。
美国梦的人人机会平等的大框架,使得新精英们坚信自己的成功是因为自己的优秀和努力,而别人的失败都只是个人原因,比如个人选择或运气不好之类的。同时,新精英对其他圈层有很高的开放和包容性,他们并不排斥或看不起任何一个群体,并且新精英学会了在跟低阶层的人打交道的时候,一方面明白阶级的存在,另一方面却又建立互相尊重的关系,来把阶级在表面上隐藏起来。
新精英们这一系列的态度导致的结果就是,社会中的结构性不平等、社会对穷人的系统性不公以及新精英继承而来的优势,这些都被隐藏起来了。在机会平等的幌子下,就好像不平等已经消失不见了一样。于是精英阶层乃至整个社会因此而相信精英取得成功确实是正当的,因为他们更加优秀。
不仅如此,原先用来反对社会分层的理由,现在已经不能用来反对新精英了,毕竟他们没有歧视弱势群体和穷人,他们开放入场的机会,他们是在平等的机会下成为精英的。以前一些人批评资本家只靠资本就能维持一代又一代的优势,然而数据显示,1998年最富有的美国精英只有17%的收入来自资本,52%来自工作。以前一些人批评顶层的人通过各种繁文缛节和阳春白雪将自己和下层人区分开来,以维持自己的地位,但新精英并不这样做。以前的这些批评对新精英们都不管用了,新精英们符合现在美国流行的进步思想,比如开放、包容、阶层平等、尊重他人等等。
正是这些表面上看起来很美好的进步价值和平等主义思想,反而以一种更隐秘的方式促进了阶级固化,让美国精英心安理得地维持自己的地位,让社会认为他们拥有如今的地位是理所应当的,努力的结果也让穷人不得翻身,并且投诉无门,只能怪自己还不够优秀。
这本书讲的差不多了,最后我们来做个总结。我主要介绍了这本书的三个要点:
第一,当代的美国精英和旧精英不一样,他们既能欣赏阳春白雪,也能接受下里巴人;
第二,精英的一个特点是他们的淡定特质,这种淡定特质在社交场合很有用,但他似乎只能用钱堆出来;
第三,美国精英的一个职责就是保护等级制度的存在,同时巧妙地让这个制度隐形,这样就把系统性的不平等藏在了表面的平等和尊重下面,让精英们相信自己的成功是因为自己的优秀和努力。
通过这三点,我们可以认识到当代的美国精英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他们如何保持自己的精英地位,我们也可以回答为什么在开放平等的美国梦的大框架下,社会的不平等依然在加剧,美国普通人的孩子依然难以挤进上层的圈子。
除了这三个要点之外,这本书还有很多值得阅读的点,比如,作者不仅提到了种族和阶级,也提到了精英圈子的性别差异,他指出了男性比女性在成为精英这件事上更有优势。作者还具体分析了圣保罗中学的课程设置,以及学生们在课程中获得了怎样的能力,这种能力在未来的人生中很有用,但普通的中学教育给不了。这些精彩的要点在这里就无法一一详细介绍了,感兴趣的呢,可以去读读原书。
以上我讲述的内容基于2016年1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特权》,希望我的推荐能帮助你读懂这本书,愿好书陪伴你成长。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