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励志励志
《如何学习》学习不过脑,再久也无效
铛铛铃2025-08-22【励志】21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我要推荐的书是《如何学习》。
这本书可以说是大脑高效学习的使用手册。
如果说中国是世界上第二重视学习的国家,那我真不知道哪国是第一了。不过,我们虽然重视学习,可是很长时间以来,我们似乎更看重勤奋,而不太重视“如何学习”。
这几年市面上多了很多学习类的书籍。说句实话,相当比例的书籍读完之后并没有太多收获。很多书籍都是根据个人经验,创造一个核心的概念,再从心理学、认知科学中去寻找原理上的支持,再下探到实操层面,给出一些技巧和方法。问题在于,这样的书籍可能是限于作者水平和视野,既不能纵向建立认知、原理、实践的连接,也不能横向覆盖关于学习的各个方面,最后只能变成个人的某些观点和技巧的分享。
而《如何学习》这本书的作者本尼迪克特·凯里,是《纽约时报》的顶级科学记者,从业超过30年,一直在报道脑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前沿信息。这样的优势让他在写这本书的时候,站在了一个最能沟通学术和大众的位置。它在科学理论的支持下,解释了我们在思考、记忆、解答问题时,大脑是如何工作的,哪些因素能够增强我们的表现,又有哪些因素在阻碍着我们。这本书从坚实的科学理论出发,寻找学习过程中影响我们表现的关键因素,再针对这些因素给出可行的做法。相比很多依照个人经验写出的学习指导,这本书自然更有高度,推荐的方法也更科学。
下面介绍完了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接下来我就为你详细说一下这本书的内容。这本书主要说了四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是大脑的学习机制;第二个要点是提升记忆力的诀窍;第三个要点是攻克复杂难题的方法;第四个要点是巩固学习成果的妙招。
我先来给你讲第一个要点——大脑的学习机制。
大脑是一个多元综合体,她拥有对情绪、时间、生理、节律乃至环境的多感知通道,而且非常敏感。她能察觉到我们的意识注意不到的东西。当我们在回忆的时候,会想要提取以往的事实、知识或经历,这时大脑往往会把一些我们之前没有注意到的细节与之关联。比如提到初恋,很多人都会想到寒冬的雪、深秋的夜、盛夏的蝉,或者是初春的风。对于这些细节,我们在当时并没有做刻意的记忆,可它们就是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脑海里,并且和初恋紧密相连。这种充满画面感的描述是大脑最擅长的。我们可以把大脑的不同区域看作电影摄制组的工作人员、灯光、摄像、音响、剪辑、编剧等等,他们共同负责编排和演绎整个电影,而导演就是我们的大脑。电影制作就够复杂了吧,大脑的运转方式远比它要复杂得多得多。可以说,任何一件事物只要进入大脑,他就会立即作出回应,并且在最快时间内作出判断,赋予意义和分析说明。之后,这些被整合了的素材,就会被留在记忆仓库里。
可是你会发现,我们可以复习具有信息属性的公式、概念或符号,却不能用同样的方式复习篮球场上、游泳馆里的训练,或者是其它动作。学习身体技能是自然而然习得的,不需要我们去记忆和背诵。比如我们也许能记起第一次成功学会骑自行车的兴奋时刻,却说不清楚具体哪个动作是哪天学会的。掌握平衡、改变方向、踩脚踏板,这些动作在不知不觉中就熟练了,甚至他们突然就整合了起来,让我们能骑着自行车跑了。
之所以存在这种记忆上的区分,是因为在人的大脑中,至少有两套系统负责记忆的构筑,一套负责显意识,也就是信息的记忆;一套负责潜意识,也就是动作的记忆。虽然机理不同,但它们都储存在大脑的外皮层,也叫新皮层。它就像一个巨大的收纳盒,里面有很多小盒子,它们独立负担着各自的记忆任务。比如视觉盒在后脑勺附近,控制运动的盒子则在大脑的两侧、耳朵附近,其他负责读、写、说等技能的盒子分列其中。我们学习和复习的过程,就是打开对应盒子的过程。一旦点亮了大脑里的某个信息,就算完成了对该信息的一次记忆。这些信息每被提取一次,大脑的神经突触就被加厚一次,该信息在未来的调取和传递速度也就变得更快一点。
对大脑而言,回忆就像从库里提取一个个视频,脑神经一个点击就能启动播放,再一个点击就换了另外一个。很自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库中的各种信息会逐渐朝着增加或衰减的不同方向发展。增加意味着印象深刻,而衰减则意味着遗忘。其实在生活和工作中,遗忘是件好事,它帮我们主动地清理掉了用不上的知识或技能,挡掉了让人分心的干扰信息。可是,对学习这件事而言,遗忘却是我们的大敌。想要克服遗忘,就必须要学会记忆。这是因为记忆具备两种能力,即储存能力和提取能力。储存能力能帮我们把学到的东西长期储存,就像九九乘法表,上学时学,生活和工作中反复用到这种重复记忆,把它深深地刻入了我们的脑海中。而提取能力,可以让信息更容易被大脑意识到,比如在考试的时候,对熟悉的题目记忆越深刻,大脑提取的速度就越快,答题速度也越快。基本上,除了临场发挥以外,考试更像是一次对我们熟练程度的检测。
由此可见,想要学会学习,首先要了解大脑的学习机制,然后对症下药,掌握有效的记忆方法,让知识能够牢固储存、迅速提取。
上面为您讲的是这本书的第一个要点——大脑的学习机制。接着咱们来说第二个要点,那就是提升记忆力的诀窍。
学习的关键在于让学到的知识长久保存,而加深记忆的诀窍,可能和你一直以来的学习习惯不一样。变换环境、时间间隔和定期考试,这些才是提升记忆力的好方法。
找一个安静的、固定的学习环境,就能取得好成绩吗?为了搞清楚这个大家都习以为常的问题,有研究团队专门做了一项实验。他们找来一组成绩差不多的学生,每人发一份相同的单词表,并安排两次10分钟的学习,中间间隔几个小时时间、学习材料、考题都不变,变的只是环境。其中一半的学生,要么在一间窄小凌乱的地下室学两次,要么在一间整洁明亮的教室学两次;另一半的学生则是在两个房间分别学一次。结果,在同一房间学习的学生,平均能记起40个单词中的16个;在不同屋子学习的学生,平均能记起24个。仅仅是变换了一下学习场所,却能使记忆的提取能力提高40%。探究的结果表明,大脑记忆单词时,在不同屋子里的存储编码是不同的。同一个单词,在两间屋子能形成两组不同的编码。也就是说,记忆在提取某个单词时,两组不同的感官给大脑多提供了一次机会,如果一号门打不开,你还可以试试2号门。固守一地的学习方法并不高效,我们要做的是换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换一个完全不同的时间段,拿着你的课本去公园、去图书馆、去咖啡店,换一个不同的练习场。环境的变换会帮助你把要学、要练的东西记得更牢固一点、更清楚一点。
陈旧的学习方法不仅体现在环境上,还体现在学习时间上。不要总想着一次把所有东西都学完,分散式的学习效果更好。把一次集中学习打散成数次学习,并且拉开每次学习的时间间隔,化整为零,能让记忆更持久。在草坪养护中,每星期三次、每次半小时浇水的效果,远比每星期一次、每次一个半小时的效果要好。分散式学习也是这么一回事,你不需要在一个内容上花大量的时间,也不需要更刻苦的练习,但你却能够记住更多的东西,维持时间也更长久。科研人员曾做过一项大型实验,他们招募了1354名不同年龄段的人,分成26组,运用不同的间隔学习法,通过考试检验学习效果。比如,有些人两次学习之间的间隔是10分钟,有些人的是一天,还有些人更长一些。最终他们发现,如果是备考的话,你需要根据考试时间来制定复习方案。如果你的考试时间是一周以后,那你两次学习间隔的时间就是一到两天;如果是一个月之后,间隔时间是一周,剩下的以此类推。总之,第一次学习与第二次复习之间的间隔越大,效果越好。
除此之外,很多人即便更换了环境,拉开了学习间隔,可在考试中还是会对很多题束手无策,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他们错误地判断了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读写数据、公式、概念和实际灵活运用是两码事。划重点、列学习大纲、默写章节概要,这些看似能辅助学习的小手段,带来的却是熟练度错觉,它让我们无法知道自己在运用上的无知。培根在谈到学习时曾说,与反复阅读20遍相比,更容易记住的做法是只读十遍,然后边读边尽力背一些出来。其实背诵的过程就是自我审查的过程,它让我们能了解自己真实的掌握情况。同理,在学过一些章节后,定期找相应的习题做测试,才能让习得的知识有效落地。日常学习就像信息流过大脑,而考试则才能把一个个知识点定位到相应的框架和题目里,前者笼统而散乱,后者清晰且精准。不论怎么说,都是后者对学习更有帮助。通过考试,你可以对知识有清晰的结论,会或者不会,能很直观地发现自己在学科上的无知盲点,这样你才能有针对性地补强,提升记忆的持久性。
下面为您讲的是这本书的第二个要点——提升记忆力的诀窍。接着咱们来说第三个要点,那就是攻克复杂难题的方法。
别管学习、工作还是生活,有些难题可不是靠抄写、背诵和复习能解决的,它需要一些顿悟时刻。思想的艺术作者格雷厄姆·沃拉斯发现,人们在解决难题时,关键性的顿悟往往发生在放手之后,而不是在专心思考的时候。尽管每次顿悟的环境、时间或心情可能都不同,但他们都是清晰地遵循着一系列的内在历程。沃拉斯把这些历程称为抓取步骤。
第一个步骤叫准备期。按照难题的大小和复杂程度不同,这个阶段可能以小时计、以天计或者更久,是一个人用来收集资料、罗列大纲、掌握原理的时间。具体来说,你要弄清楚你手上有什么线索,别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以及主动去做各种尝试,直到用尽你头脑中所有不同的思路,直到你感觉自己黔驴技穷了,准备期到此结束。
第二个步骤叫孵化期。一旦你不再聚焦于难题,就算进入了孵化期。你千万不要觉得这是放弃了对问题的思考,实际上,即便你不理难题,大脑还是会在离线状态下围绕难题继续工作,时不时地冒出一些埋藏在大脑深处的可调用的想法,甚至有些人的这一阶段会出现在睡觉、吃饭、聚会等休闲时刻。除了自我挖掘以外,处于孵化期中的大脑,还会对周围任何可能与解决难题相关的信息保持敏感。有规律的红绿灯、小贩的叫卖,甚至自己来回摆动的胳膊,都可能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素材。大脑在你的意识之外扫视着周遭的一切,不断寻找着可能的提示。可以说,对顿悟的时刻而言,孵化期必不可少且至关重要。
第三个步骤叫顿悟期。“啊哈,原来是这样!”这一刻,疑团尽散,妙招终于忽地钻了出来。有过这种体验的人都知道那种感觉有多好。从凌晨02:30的被窝里爬起,奋笔疾书;在浴室光着膀子记录灵感;吃了一半就放下碗筷直奔试验台。顿悟从来不打招呼,总在我们察觉不到的时候突然出现。
最后一个步骤叫验证期,顿悟结果是否行得通呢?这是我们这阶段要做的事。除了解决难题外,在某件事情上的创造性飞跃,也同样遵循这个步骤。研究者发现,针对某件事的创新和创造,通常出现在创作者沉浸于某个主题中一段时间之后,暂时放下之时。而且它们常常以零碎的形式出现,既没有一定的先后顺序,也不守大小规则。在大脑里的创造性飞跃,可能是一套宏大的、结构严谨的想法,也可能是对方案的优化,或者仅仅是重写了一句话、改动了一个字。通过一系列的试验,作者发现任务中断后,还是会有很多信息以我们意识不到的方式不断渗滤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中。如果参与者在全力攻关的一刻被打断,则能最大限度地加深他对任务的印象,同时,大脑会自动地把那个未完成的任务推到首要位置。因此,参破难题的第一要素就是一直被我们当作学习敌人的东西——打断。主动打断你苦思良久都无解的问题或创意,这样大脑就能始终保持心神的警觉,不断想办法调动起我们的经验、认知和记忆,关注与未完成任务相关联的一切,通过采集信息、设计加工、反思结果,不断推倒重来,最终收获顿悟时刻。
总之,在创意的紧要关头或是难题的攻坚时刻,中断一下,它能让我们觉察到更关键的决定因素,而这正是每一个高效学习者最渴望得到的。
上面为您讲的是这本书的第三个要点——攻克复杂难题的方法。接着咱们来说第四个要点,那就是巩固学习成果的妙招。
“哦,我知道钥匙放哪儿了。”“是我搞错了那个项目的决定因素。”“嘶,刚才那道题应该这样解。”有多少次,当你一躺到床上,很多事情就迎刃而解,很多记忆会重新浮现。研究表明,睡眠中的大脑会做一些醒着的时候不会做的连结。换句话说,睡眠能起到巩固学习成果的作用。尤其是在最近几年里,脑科学家们发表了诸多研究成果,一致认为,睡眠担当了储存和标志记忆的重要角色,这既包括智力上的,也包括身体上的。税后收入可能非常难获得,但税后学习这件事,每个人都能做到。
快速眼动期和另外四个阶段,构成了大脑的睡眠周期。我们失去意识,进入睡眠的浅睡期,被称为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里,大脑的活跃度开始降低。到了第二阶段,思绪变得越来越平和。到了第三和第四阶段,人就进入了深度睡眠。之后,大脑会回到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整个晚上,大脑便在它们之间循环往复。研究数据表明,对学习而言,睡眠能够增强你对前一天所学内容的理解力和记忆力,它能够辅助你的词汇学习、单词配对、逻辑推理,甚至还有助于你工作中的陈述报告、学校里即将到来的考试等等。只要你对待学习态度端正,记住了所学知识的脉络和细节,就能借助睡眠把这些要点拼凑起来,形成一幅更加完整的大脑认知图。这么做,大约能提升成绩的10%到30%。可以说,相比白天的聚焦式学习,一夜好睡更有助于松开我们的思维限制,有效整合零碎知识。
从功能上讲,第一阶段是睡眠的起始阶段,它对巩固记忆的作用非常大。第二阶段是运动技艺的专场,在实验中,研究人员让参与者做一个手眼配合的转向训练,这个动作不难,参与者学的都非常快,但是如果把他们在睡眠的第二阶段叫醒,就没那么快了。第二阶段对运动学习而言,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第三和第四阶段是延长记忆的关键,如果让人缺少这一阶段的深度睡眠,就会大大削弱睡眠对记忆的辅助效果,尤其是对刚刚新学的数据、信息、词汇、姓名、日期、公示等的记忆。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对渗滤效应最有帮助,大脑神经元飞速运转,帮助我们感知在白天的思维中隐匿的各种关系,以及解决创造性的难题。基本上,除了快速眼运动睡眠阶段外,其他阶段也有渗滤作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这也解释了睡觉能够起到学习效果的原因。
另外一些围绕午觉的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靠记忆力的学习,还是靠分析能力的学习,在傍晚的考试中,那些白天睡过一小时午觉的人,成绩会比没有午睡的人高出大约30%,甚至白天睡一个好午觉,跟晚上睡足八小时,得到的学习效果不相上下。
现在看来,虽然人一辈子有1/3的时间在睡觉,没有错,但这些时间并没有被浪费。因为从本质上讲,睡觉就是学习,它确实具有帮助我们梳理、筛选、整合功课或者动作的作用。因此,真正的浪费时间不是睡觉,而是收效越来越低、越来越困,还死撑着不睡。我们以后不要一忙起来就顾不上睡觉,更不要觉得白天打个盹,或者晚上早睡,就是懒惰,就是浪费光阴。其实睡眠就像闭着眼睛在学习,是巩固学习成果的妙招。
好了,《如何学习》这本书讲得差不多了。接下来为您总结一下今天的分享。
首先,我们讲到了大脑的学习机制;其次,我们讲到了提升记忆力的诀窍;再次,我们讲到了攻克复杂难题的方法;最后,我们讲到了巩固学习成果的妙招。想要学会学习,就必须先了解大脑的学习机制,然后投其所好,重塑学习习惯,从而帮助我们学得轻松、学得扎实。遵循科学的方法和规律,摆脱重复、低效的勤奋,成为学习高手。
好,我对这本书的推荐就到这里了。以上我讲述的内容,基于2017年7月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如何学习》。希望我的推荐能帮助你读懂这本书,愿好书陪伴你成长。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