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经济经济

《经济奇点》共享经济、创造性破坏与未来社会

铛铛铃2025-08-22经济18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荐一本很棒的书,叫做《经济起点:共享经济、创造性破坏与未来社会》,作者是美国作家、新美国基金会的高级研究员史蒂文·希尔。

共享经济是最近几年最受大家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在美国和中国,基于共享经济创立的企业不计其数,其中有一些比较成功的做到了独角兽级别,也就是估值超过了10亿美元的未上市公司。知名度比较高的有优步、爱彼迎、滴滴打车、摩拜单车等。

由于这些成功案例的刺激,资本市场曾经一度对共享经济科技企业十分青睐,投入了大量的风投资金。那些规模大的共享经济企业,在宣传自己时不遗余力。比如他们告诉大众,基于共享经济的科技企业,让更多的人获得自由,从此可以做自己的老板,不用再为别人打工。共享经济可以利用那些原来被闲置不用的资源,以更低的价格向其他有需要的人提供这些闲置资源,为社会创造了更多新工作,带来了更多活力。每个人都应该张开双手,拥抱这一全新的经济现象。

但是在史蒂文·希尔看来,这些都是共享经济公司为了迷惑大众而制造的谎言。他用了很多数据和案例,来揭示风光表面隐藏的丑陋事实。为了让史蒂文·希尔把他书中想要阐明的观点讲清楚,本人特地邀请他做了一次面对面访谈。

我和希尔的对话更像是一场大辩论。作为一个假想的辩论对手,我向希尔提出一系列为共享经济科技公司辩护的理由,然后由希尔来反驳。这一问一答,能够帮助我们更加透彻地理解本书的内容和逻辑。至于最后哪一方更有道理,就让聪明的听众们来自行判断吧。

我们先来说第一条理由:共享经济可以让更多的人自己当老板。去一家租车公司租一辆小车,加入像滴滴这样的科技平台,就可以成为自己的老板,有灵活的工作时间,可以自由选择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和工作方式,并且让你的车为你赚钱。这是滴滴这样的网约车平台吸引众多司机加盟的最大吸引力之一。

但是在史蒂文·希尔看来,这个所谓的吸引力完全是个大忽悠。以美国的网约车平台优步为例,根据优步自己公布的研究显示,每年大约有50%的优步司机离开该平台。也就是说,优步平台上司机的流动率是非常高的。如果这是一个让很多人羡慕的自己当老板的工作,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流动率呢?

事实上,很多优步司机获得的收入非常低。比如希尔在书中提到的一项研究显示,85%的网约车司机每小时的收入在最低工资线以下,连最低工资都没有挣到。这些司机还好意思说自己是老板吗?加盟网约车平台,成为他们的司机,更像是为了这些公司打工,而非自己当老板。如果司机的出勤率不够高,或者乘客给你的评分不够好,那么他随时可能被网约车平台解雇,连自己的工作都保不住,这算哪门子老板呢?

事实上,这些网约车平台上的司机待遇甚至不如出租车公司的员工。出租车公司的员工至少还有带薪假、医疗保险,并且还受劳动法保护。而这些共享平台上的汽车司机,简直就是现代版的奴隶工,他们只是在打一份临时工,没有医疗保险,没有任何假期,如果发生了任何意外,全部费用都要自己承担。

如果一个人有一份正式工作,在业余和双休日有空闲时开车载客赚点外快,那么这样的平台对他来说是有价值的。但是如果这个司机成为该平台上的全职司机,要靠它来养家糊口,那么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这样的工作可能是世界上最糟糕的工作之一。

下面我们再来说说第二个支持共享经济的理由:共享经济公司帮助我们有效利用那些被闲置的资源。统计数据显示,大部分家庭的私家车大部分时间都是停在自己家里的车库,或者小区和公司的停车场。很多家庭的房间大部分都是闲置的,并没有人住在里面。因此,共享经济科技平台的另外一个卖点,就是通过科技手段,把闲置的资源和有需要的人连接起来,然后让闲置的资源升值,让有需要的人获得服务。

但是在史蒂文·希尔看来,这又是一个带有很强欺骗性的营销伎俩,背后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任何产品的使用都是有损耗的。比如我们每天开车上下班,虽然大部分时间车被停在了车库里,但是这样的使用频率可以让我们的家用车持续使用十几年甚至更长。但是如果我们把这辆车当做出租车使用,每天十几个小时不停地开,那么很可能10年甚至更短,这辆车就不能用了。换句话说,很多人极大地低估了共享经济中拿出来共享的产品的使用成本,即折旧。

其次,在共享经济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成本,那就是交易成本。共享平台做的事是通过科技手段,迅速找到买家,即有需求的消费者以及卖家,也就是有闲置资源的供给方进行配对,并促成交易。问题在于,越是快速的匹配,其产生的隐性成本也就越高。举例来说,如何保证打车的乘客其打车过程是安全的?如何保证房客对出租的房屋爱护有加,不在短租的房子里乱涂乱画?如何保证短租的房子是安全的,租房的客人不会发生意外呢?

201855日晚,一名就职于祥鹏航空的空姐李明珠深夜打车时,被滴滴顺风车司机刘振华杀害。刘振华在从事滴滴出行司机前,曾经驾摩托车撞人,导致对方被撞成了植物人。后来被发现,刘振华违规使用其父亲的账号接单,并实施犯罪。滴滴出行自己也承认,平台此前确实存在漏洞,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018824日,浙江乐清一名女孩赵培辰乘坐滴滴顺风车后失联,后来发现赵培辰被顺风车司机钟元奸杀。在赵培辰遇害的前一天,曾经有另一位林女士坐过钟元的顺风车,钟元将她带到偏僻处欲图谋不轨。林女士后来向滴滴出行平台投诉,但直到赵培辰被害,都没有收到相关反馈和处理结果。

这两起案件引起了广泛的报道和关注。在传统的经济体系中,正规出租车公司是受到了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监管。虽然监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效率,但为了保证服务的质量和安全,这种监管是必要的。而这些新兴的科技企业,通过新方法连接供给和需求的同时,恰恰逃过了监管。对于用户来说,这些都是一开始大家没有意识到的隐性成本。

下面我们再讲讲第三个理由:共享经济解决了打车难问题。在像滴滴这样的科技公司诞生以前,很多城市都存在打车难的问题。经常去北京的朋友可能深有体会,仅仅是在几年前,在北京想要打车,特别是想要在下雨天或者是早晚高峰打车,那简直就是一场噩梦。但是现在消费者只要拿出手机,轻轻点几下,很快就能解决了自己的出行需求。这难道不是共享经济科技企业给我们带来的最大好处吗?

在史蒂文·希尔看来,这个理由有一定道理。当一个城市出租车数量不够多的时候,打车软件确实解决了很多人的出行需求,对于广大乘客来说,这确实提高了出行的便利。但现在的问题是,情况发生逆转,出租车的数量一下子从不够变成了过多。

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旧金山为例,旧金山的人口大约是80万,算得上是一个中型城市。原来该城市中大约有1800辆出租车,现在该城市中的优步和来福网约车有9000辆左右。也就是说,网约车的数量是出租车的五倍。因此,该城市中出租车的供需情况一下子从供不应求变成了供过于求。

供过于求的情况带来了很多弊端。首先,司机们需要花更长的时间开空车,才能载到乘客。美国纽约的一项研究显示,平均来讲,大约有40%的网约车在路上开空车,因为他们找不到任何乘客。过多的空车在路上逛悠,对于司机和公共资源都是极大的浪费。其次,马路上的车更多,因此交通更加拥挤,也带来了更多的污染。由于开空车时纯粹是损耗,没有任何收益,还要自己支付邮费,因此司机们的净收入也就大大地减少。但是优步这样的网约车平台却乐见其成,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司机开空车以及马路更拥挤、城市污染更严重造成的成本,他们无需承担,但只要网约车接到订单,他们就可以继续从每一单的行程中抽取佣金,赚到更多的收入。

一个更加长期的成本比较不容易被大家理解,在这里稍微展开分析一下。很多网约车平台为了鼓励大家坐车出行,都会给乘客一定的补贴。很多听众朋友们一定记得,有一阵,滴滴出行和美团打车大打价格战,每一单补贴十几元到几十元不等。因此很多时候,即使消费者不需要打车出行,在价格补贴的刺激下,也会选择通过app叫车。但问题在于,这种靠价格补贴打压竞争对手的策略显然不是长久之计。等到其中一家把竞争对手打败了以后,他们就可以一家独大,通过垄断地位来提高从司机那里的抽成,或者说提高出行的价格,从乘客和司机那里把以前补贴的费用赚回来。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们享受了短暂的好处,却要在以后付出长期的成本,很难说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简而言之,共享经济公司为大家解决了打车难的问题,但是他们也同时带来了其他的问题,比如交通拥挤、司机跑空车、环境污染等。很多人可能只看到了前面的好处,而忽略了后面的成本。

下面再来说第四个理由:共享经济公司为人们创造了新的工作,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收入。在经济起点这本书中,史蒂文·希尔提到了一个真实的例子,值得我们思考。这个例子的主人公叫做拉尔森。拉尔森原来是一名摄影记者,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他工作的报社裁员,拉尔森不幸失业。自那以后,拉尔森先生的生活就变得艰难起来。他通过爱彼迎把自己家里的一间房出租,为了方便客人,他自己只能去住家附近的健身房洗澡。为了赚一些生活费,他成为来福网约车的司机,但是做这份工作让他非常沮丧,而且收入也不高。

我向希尔提到,拉尔森先生确实非常不幸,但我们把他的不幸归咎于这些科技公司是否有失公允。首先,没有人逼拉尔森去做网约车司机,如果他不开心,可以选择不做司机,什么时候他找到了让自己满意的工作,可以随时选择退出去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其次,这些共享经济科技公司至少在拉尔森经济困难的时期,为他提供了一些额外的收入,正所谓聊胜于无。若是没有这些共享经济带来的租房和租车收入,找不到工作的拉尔森可能连果腹都难以做到。

希尔的看法是,如果你喜欢把自己的房间租出去,或者去做一个网约车司机,确实没有人会限制你的自由。问题在于,这些所谓的收入,要么是基于条件很差的工作,要么是给你生活带来极大不便,甚至让你丧失自己的尊严。比如在拉尔森这个例子中,他把自己的一间房出租,却不得不牺牲自己的隐私,甚至只能去健身房洗澡,其中的冷暖恐怕只有当事人自己明白。

在希尔看来,热衷于共享经济的科技公司明明知道司机拿到手的收入还不到最低工资,但是他们还鼓励和追求这种行为,因此是不对的。他们应该把网约车司机当做正常的员工对待,至少支付最低工资,并遵守劳动法,给雇员最基本的福利,比如医疗保险、带薪年假等等,这才像话。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第五个理由:对于受到的批评,很多科技企业会辩护说,科技创新本身没有错,像收入低、失业率高这样的社会问题不能去怪科技公司。因为在科技公司看来,他们只是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和工具,帮助大家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更优质的服务。但是把社会中存在的那些问题,比如贫富差距、工人失业怪罪到科技公司的身上,有失公允。如果一个人对社会不公有很大的意见,他应该去向政府抱怨,而不是把怒气撒在科技公司身上。

希尔的看法是,科技公司和政府都应该负责。举例来说,好几年以前,亚马逊网上书店开始兴起的时候,亚马逊公司游说美国政府,提出亚马逊在网上卖书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是一种科技革新,因此在网上卖书不需要上缴10%左右的销售税。问题在于,所有在线下卖书的书店都需要缴纳销售税,因此如果从网上买书,消费者一下子就可以获得至少10%的价格折扣。再加上亚马逊背后的资本通过掠夺性定价、人为补贴、各种购书行为,线下的那些书店在短短几年内被打得落花流水,纷纷关门倒闭。

后来美国各个州的政府逐渐醒悟过来,相继开始向亚马逊征收销售税。但是对于很多线下书店来说,这个立法来得太晚了。所以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对于这些新兴的科技公司推出适用的立法,将他们置于监管之下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在欧洲很多国家,政府都对优步网约车进行立法监督,对他们招募的汽车司机有严格要求。美国的纽约最近通过立法决定,暂停给优步这样的网约车平台颁发更多的网约车执照一年。也就是说,城市的管理者认定,马路上已经有足够多的网约车,因此限制更多的私家车和司机进入该市场。在美国和欧洲,对于爱彼迎这样的房间分享平台,也推出了各种立法规定,限制过多的民宅被用于短期出租。

因此,共享经济催生出的科技新贵应该和政府合作,分享那些有价值的消费数据和信息,然后帮助政府制定出更加合理和公正的法律,使得闲置资源供需平衡,才符合更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在读了《经济起点》并且和希尔对话以后,我陷入了思考,感慨万分。过去10年,和很多听众一样,我对各种科技企业的破壳而出感到非常的欣喜和兴奋。如今的我们,轻轻用手指在手机上划两下,就能轻松解决我每天的衣食住行。在中国的大城市里,带一个手机就能走遍天下都不怕。我们每个人生活的便捷程度都得到了大幅提高,科技企业在这方面功不可没。

但是在科技企业快速发展的背后,也同时伴随着激烈的竞争。到最后,这些竞争中胜出的往往是那些最具有狼性、最具有侵略性的公司。这些公司最擅长的往往是在成千上百的竞争者中,以最快的速度达到最大化的扩张,并踩着别人的尸体登上胜利者的宝座。比如滴滴出行的创始人程维推崇的发展策略就是唯快不破,产品做到70%就上线,剩下的问题可以边跑边迭代。

在商场中,这样的竞争基因固然能够帮助科技企业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成为一个又一个的独角兽,甚至完成了弯道超车。但如此野蛮生长的丛林生存模式也带来了很多弊端。一个可怕的伴生品就是对法律、道德甚至是人的生命的漠视。前面提到的滴滴顺风车乘客遇害事件,在该事件被广大媒体报道以后,滴滴出行的高管发表了公开的道歉,言之凿凿、痛哭流涕、后悔万分。问题在于,科技企业野蛮生长的背后有强大的资本推动,资本的追求目标是短期的高额回报。只要这个关键的经济动机还存在,那么我们就很难指望这些公司良心发现,主动放弃追逐利润,去做爱心大使。

因此,我们看到的更普遍的模式是:野蛮扩张、遭遇挫折、诚恳道歉、避避风头、悄悄回归。只有深深懂得这套丛林法则的猛兽,才能活得更久,成为一方霸主。现在的道歉,为的是未来更加强势的崛起,而不是从本质上解决问题。

基于共享经济的经济活动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大量的重复和过剩投资,以及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举例来说,在过去几年,共享单车成为最热门的投资概念之一。在全中国,一下子涌现出了几百家共享单车公司,他们的商业模式大同小异,无非就是通过手机app向消费者收取押金,然后通过扫码使用散落在城市各处的自行车。

由于很多共享单车公司奉行高速扩张的模式,因此他们在拿到风险投资以后疯狂下订单,在短短一年内,通过自行车厂制造出了数以百万计的新车,投放到城市的各个角落,意图通过这种天女散花式的策略来挤走竞争对手。有一段时间,像爱玛、富士达、飞鸽这样的自行车厂商即使开足马力,都无法满足摩拜单车和OFO小黄车的订单需求。

但是到了2018年,风云突变。摩拜单车卖给了美团,而OFO则风雨飘摇,陷入了押金难退和债台高筑的困局。而在这两家行业领头羊之下,被逼倒闭的共享单车企业更是不计其数。由于共享单车企业倒闭或者收缩,自行车的维护工作自然也比以前差了不少。很多自行车被废弃丢在路边,很多坏了的自行车无人维修。久而久之,这些车不是被统一收去了堆放在垃圾场,就是拿去销毁,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在这样的环境下,强化政府监管,完善丛林中的竞争规则就显得尤为重要。科技革新是一件好事,很多科技企业其创立的初衷也是非常高尚。但追求革新的科技企业只有和政府紧密合作,发扬公平竞争的精神,时刻记得回馈社会,才能让更多的人受益,最终达到共赢。

史蒂文·希尔写的《经济起点:共享经济、创造性破坏与未来社会》这本书帮助我们揭示了基于共享经济出现的各种新型科技企业对社会产生的各种利弊,促使我们去做更进一步的思考,并得出自己独立的结论。在这里,我向你推荐一下这本书。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在网上搜索我的名字,武志坚,加上史蒂文·希尔的英文名,收听我们的英语对话录音。

我对这本书的推荐就到这里了,希望我的推荐能给你带来价值。以上我讲述的内容基于20178月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经济起点:共享经济、创造性破坏与未来社会》。我是伍志坚,我提倡基于证据主义,坚持理性投资。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