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心理心理

《心灵的面具:101 种心理防御》 社会心理学入门

铛铛铃2025-08-22心理22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我推荐的书是布莱克曼的《心灵的面具:101种心理防御》。

什么叫心理防御呢?这本书的作者认为,心理防御是人们将不愉快的感受,或令人不愉快的想法,从自己的意识与察觉范围移除的一种心理操作。听起来有些拗口,我举个例子。

在很多影视作品当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桥段:当主角的亲人意外身亡,或是身患重病离世的时候,接下来的这个镜头一定会是主角表情麻木,并频频摇头,反复地念叨着:“这不可能,这不是真的。”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心理防御,我们把它叫做“否认”。

换句话说,在刚刚接触到亲人离世的噩耗的时候,人们为了不让自己情绪崩溃,一定会尝试把极端的痛苦情绪带走。要让这种极端的感受不要出现,唯一的办法呢,就是不承认已经发生的现实。所以在影视剧当中啊,很多时候主角们还会拉扯着医生,不停地叫唤着:“医生,你再看看,你一定是搞错了!”这种不愉快的情感,就是我们心理防御的对象,它主要包括三种情况:焦虑、抑郁和愤怒。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焦虑。常见的焦虑有考试焦虑、演讲焦虑、社交焦虑等。这些焦虑的背后呢,都包含了我们对于这些事情的结果一些糟糕的猜想。我们会猜想:考试失败的挫折、演讲整段垮掉的尴尬与羞愧、社交中被他人负面评价的可怕情境等等。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抑郁。焦虑往往出现在事情发生之前,而抑郁往往在事情发生之后。也就是当考试真的失败,演讲真的出了问题,社交场合确实被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之后,人们对于这些事情的看法呢,引起了抑郁情绪。

最后是愤怒。抑郁的人会把攻击指向自己,就是时常觉得“我不好,才会让事情变成这个样子”。但是愤怒的人会把攻击指向外界,认为是别人把事情给弄砸了。

这几种情感带来的心理防御很常见。正如著名的心理学家曾奇峰在本书的序言当中所说的:“这样子,每个人都会使用心理防御,因为不设防的心灵,根本无法完整而清晰地存活下去。”从这个角度来看,心理防御其实是一种人类的护心术,它保护我们在脆弱的时候呢,不会放弃;在恐惧的时候不被击垮;在焦虑的时候不会失控。

但是护心术也分高低呀。有一些心理防御呢,我们婴儿时期就开始使用了,而一些直到青春期我们才会学习使用。习得更晚的时候,那些护心术呢,往往是更加成熟、更能够适应环境的方法。而更早掌握的护心术,往往是低级而落后的。

本书前三章呢,介绍了101种心理防御。接下来我们就按照作者的逻辑顺序及心理防御最早发育的年龄阶段,来给大家介绍一些最典型、最重要的心理防御。请记住,人们使用这些心理防御,目的呢,都是在于避免体验到强烈的焦虑、抑郁和愤怒。

第一个给大家介绍的年龄阶段叫做口欲期,它大概出现在0~3岁这个样子。这个概念呢,最早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所谓口欲就是指人类情感和欲望的满足,主要体现在嘴。所以呢,我们可以观察到,婴儿最喜欢的一个动作就是吮吸,你随便给他一个什么物件,他第一反应就是往嘴里塞。

在人类发育的最早阶段呢,也就是口欲期,人们大概有这样三种最原始的心理防御。

第一种防御机制叫做投射。书中准确的定义是这样阐述的:你将你自己的情感冲动或是愿望,归结在另一个人的身上,从而扭曲了你看待这个人的态度。投射的现象在生活当中非常常见。比如说我们常常开玩笑说:“有一种爱叫做妈妈让你穿秋裤。”不只是在穿秋裤这件事儿上,在很多事情上呢,妈妈总是容易低估自己的孩子的能力,认为你需要一些这样那样的照顾,但实际上这些并不是你需要的,往往是妈妈们把自己的需要投射到了孩子的身上。

第二种防御机制叫做内射。作者这样定义:你在脑海当中建构了一个关于另一个人的形象,然后这个形象可以被用作想象和情感的目标。听起来有些拗口啊,有一个非常经典的现象很好地解释了内射。我们常常说,男生找对象会找一个和自己母亲相似的人,这说明了在婴儿时期,男生内射了母亲的形象,最强烈的爱和依赖都附着于这个形象之上。另一个类似的现象是,那些早年遭受虐待的儿童,在成年后往往也会陷入一些被虐待的亲密关系当中。这正是因为人们内射了一个虐待的形象,从而内心深处觉得自己应该被这样对待。内射常常是无意识的,他很难用一种语言去描述它,因为它最初发生在婴儿时期,那个时候啊,人类还没有发展出语言等符号功能,所以内射呢,是一种模糊、混沌的感受。就好像没有任何一个有理性的成年人,会觉得自己应该被虐待一样,人们只是形成一种“就该被虐待”的内部形象。相反,那些内射好的照顾者形象的人们,成年后呢,会发展出良好的自我安抚能力,因为在他们的直觉当中,自己就值得被这样对待的。

第三种防御机制叫做幻觉。精神分裂患者常常会出现异常清晰和活跃的幻觉,他们无法辨识他们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其实只是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现实。这种防御方式对于口欲期的婴儿来说很正常,婴儿的现实感往往是欠缺的,所以他们需要通过丰富的幻想,来实现自己的掌控感。因为现实当中他们缺乏掌控环境的能力,所以他们让自己在想象的世界当中,成为全能的神。有时候,成年人也会常常幻想自己能够成为超人,拯救世界。当人们陷入到这种幻想当中,并沉浸在自己渲染的情绪里时,就是在使用这种防御。如果人们在使用幻想时,能够有效地分辨现实和幻想,那么他们的自我功能是良好的。但如果虚实不分,那就很有可能有精神病性的问题了。

第二个给大家介绍的这个年龄阶段叫做肛欲期。这个时期呢,幼儿实现情感和欲望的满足,主要体现在排泄这件事上。2~5岁的儿童往往会开始经历如厕训练,如果能够良好地度过这个阶段,他们会掌握初始的社会规则,完成最初的社会化。这个阶段的幼儿会使用15种心理防御,在这呢,我给大家介绍最典型的三种。

第一种叫做投射性认同。投射性认同有两个过程,第一步是投射,你在他身上看到了你自己,以至于你对他人产生了巨大的曲解;第二步是认同,当你带着这种曲解时,你透过行为或态度激发他人,产生你不希望在自己身上产生的情感,从而让对方表现得像那个曾经激发你讨厌情感的人一样。概念依然很拗口,举个例子。一位从小经常被父亲殴打的女性,她的父亲很暴躁,每次喝酒之后回家都要殴打她,这令她感觉到很恐慌。当她成年之后呢,在亲密的关系当中,她总会在言语上无理地攻击她的男朋友,常常会让男朋友感受到莫名的恐慌和不知所措。一方面,她从男友的身上看到了曾经弱小的自己,另一方面,她认同了自己的父亲,像父亲对待自己一样对待男友。

第二种叫分裂。分裂是说,人们倾向于把一部分人看成完全的亲切可爱,而把另一部分人看成完全的怀有敌意。简而言之就是说,分裂就是极端化的区分好和坏。2~5岁的幼儿非常需要分类这样的能力,这个阶段正是他们学习分类这种认知能力的时刻,所以把好和坏截然分开,是他们对自身环境获得掌控的方式。这个阶段的孩子啊,很难认识到人的复杂性,每个人既有优点也有缺点。相反,他们会往往贴上“好妈妈”和“坏妈妈”的标签,要么觉得你是天使,要么觉得你是恶魔。随着年龄的增长呢,他们才逐渐地能够整合好和坏的感受,形成更加复杂的认知。

第三种叫做反向形成。这是使你用反向的形式表达原本的感受,常见的情况就是,人们表现得非常的友好,以至于根本无法讲出自己内心的愤怒。作者在这里讲述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一个男人用嬉笑的方式描述他童年的一段记忆,那是关于他母亲拿着长鞭追着他满院子跑,要打他的情景。当他在描述这种身体上的虐待时,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对母亲的任何愤怒,他只是一边讲述一边发笑。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当中其实也比较常见,最典型的一个现象就是说,那些在日常生活当中啊,表现得过分友好的人,往往内心里是充满愤怒的,他们会用过分的友好,让对方无以为报,从而有理由让对方感觉到愧疚,以这样的方式替代性地表达他们的愤怒。

第三个年龄阶段叫做生殖器期,这个时期呢,大概是2~6岁。这个阶段幼儿会使用21种心理防御,在这里呢,我给大家介绍三种典型的防御。

第一个叫做置换。这是说你对某个人有一些看法,但是你却把它体验到了其他人的身上。我们常常说的“踢猫效应”,就有这种防御的意思。作者举了一个非常简短的例子,一个女人有一个11岁的孩子,有一天,孩子把家庭作业忘在了学校里,这个女人就马上对着孩子吼道:“你就像你爸爸一样,老是忘记东西。”很显然,这个女人的愤怒其实是指向丈夫的,但是因为这样一个契机,她把这些情绪都发泄在了孩子的身上。

第二个叫做压抑。这是说人们把一些情感、思维内容无意识化。换句话说,你在不知不觉当中,忘记了那些令人感觉痛苦、焦虑和愤怒的事情。压抑和压制不同,人们并不知道自己在压抑一些事情,但是如果你刻意地去忘记一些事情,那么你使用的是压制的防御方式。鲁迅在散文《风筝》当中,讲述了他和弟弟一个故事。鲁迅从小不让弟弟放风筝,剥夺了弟弟童年的诸多乐趣,他觉得这给弟弟带来很大的伤害。于是在成年之后呢,鲁迅有一次机会和弟弟重聚,他向弟弟提起这些事儿,并想向他道歉,可是弟弟的反应却是全然忘记,仿佛根本没有发生过这个事儿一样。在这个故事当中,鲁迅弟弟便是使用了压抑的心理防御,对于过去真实发生的那些事情,全然不记得了。

第三个心理防御叫做与攻击者认同。这是说人们用虐待的方式对待他人,因为有人曾经这样虐待过他,这样可以保护人们免于感受到愤怒。当人们被他人攻击时,感受到愤怒是非常自然的反应,可是当人们被父母、权威或力量远远强于自己的人攻击时,人们无法表达愤怒。在这种情况之下,儿童会用攻击者认同的方式,来避免自己愤怒。一个很典型的现象是,如果你是一名老师,你注意到了班级里有儿童出现了恃强凌弱的行为表现,你要小心,这个孩子可能在家里经受着躯体或者情绪上的虐待。

第四个年龄阶段叫做潜伏期,大概是6~11岁的儿童。在这个阶段啊,人们学会使用11种心理防御,我主要介绍三种典型的防御机制。

第一种叫做升华。这是一种相对成熟的防御方式,它是指你有着令人惊骇的性幻想或是毁灭性的幻想,但会通过从事有益的活动来进行防御,因为这些活动从某种程度上象征性地代表了这个幻想。比如那些从事体育运动的人,尤其是那些对抗性激烈的运动,往往在象征意义上满足了人们的攻击幻想。另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那些从小遭受过暴力虐待的受害者,他们成年之后成为律师或是社工,专门为暴力受害者提供法律援助或心理服务,因为这些工作在象征意义上满足了他们对曾经虐待自己的对象的攻击幻想。

第二种叫做理智化。这是说人们沉浸在一种不合逻辑的理论当中,从而帮助自己不必面对自己的感受。在心理咨询当中呢,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和你讨论治疗的机制,比如他们可能会很喜欢搬弄一些道听途说的理论,来和你辩论,或是请你进一步的解释。在日常生活当中啊,也有这样的现象,比如说情侣吵架的时候,使用理智化的一方,会开始分析双方彼此争吵的原因,并且把这些原因上升到理论层面,用一些看似有关的理论引用进来,解释彼此会产生争吵的原因。因为这样做呢,就可以避免体会争吵过程当中感受到的愤怒和恐惧。

第三种叫做理想化。简而言之,理想化就是你认为某人是最好的,但事实上却并不如此。首先,人们总是会理想化自己的父母,认为父母是全能的、无所不知,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逐渐地意识到这并不是事实,父母也会有局限和不足。当人们认识到这点时,会感觉到愤怒。比如一个六岁的孩子,因为外面天气下雨不能出去玩而感觉到难过,他要求妈妈立刻让雨停下来,妈妈告诉孩子他做不到,孩子立马变得很失望,并对妈妈感觉很生气。随着人们的成长呢,理想化对象会从父母变为老师,人们开始就会希望老师是无所不知的,至少在学校里,老师就是全能的存在。当人们走入社会,进入职场,人们会理想化的对象就会变为他的领导,很多人会期望领导能够把一切都能安排的妥当,带领团队前进,甚至可以事无巨细的指导自己。理想化是对他人歪曲的认知,是无法意识到他人也是像你和我一样普通的人的表现。

第五个年龄阶段是青春期之后,这个阶段大概是在13~20岁,乃至于随后的成年期。在这个阶段,人们学会使用六种心理防御,在这里我主要介绍其中的一种。这种防御叫做幽默,它是指你开始到处开玩笑了,这样呢,你就不必去想你有多么的心烦。幽默并不总是防御,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呢,其实能够很明显的区分,有时候他人的幽默会逗得我们开怀大笑,而有些人的幽默,却会让你感觉到过分的夸大,并且让人感觉到他在用这样的方式掩盖住某些情绪。这种感觉上呢,其实并不是一种很真诚的幽默,往往就是一种心理防御。当幽默变成一种过度的兴奋,并带有对自我力量的夸大的时候呢,这其中往往会包含一些轻躁狂的特质。人们使用幽默也是为了缓解抑郁、愤怒和羞愧等糟糕的感受。在心理咨询当中呢,有这样一个黑色幽默的故事。有一位深陷抑郁的来访者找到一位咨询师求助,他们的咨询工作进行了很多次,依然不见效果,咨询师很沮丧,于是向这位来访者建议说:“在我们隔壁街区的广场上,有一个马戏团,他们的小丑表演特别有趣,常常能够逗得大家开怀大笑,要不你有时间去看一下,或许能让你开心一点。”这位来访者叹了一口气,说:“我就是那个小丑。”所以,当你在生活当中遇到一些非常用力表现幽默的人,可能他们内心反而是抑郁的。

最后还有40多种防御,是没有归类于上述发育阶段,而是可能散布在任何年龄阶段的,作者把这些归类为杂类。在这儿呢,我还是给大家介绍三种典型的杂类防御。

第一种叫做被动。生活中我们一些常见的所谓的老好人,他们总是无法拒绝他人的请求,不自觉地漠然同意他人,这种现象就是很典型的被动。被动的另一个变形叫做被动攻击,人们在内心深处呢,有非常强烈的愤怒,以至于幻想中想报复伤害,甚至杀死他人,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自己有这种伤害他人的可怕愿望,又会感觉到内疚感,所以人们使用被动的方式去表达攻击。比如我们在职场过程当中呢,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人表面上是非常的和蔼的,可是暗地里却是不作为、不合作,他们通常会经常性地迟到啊、忘记任务啊、严重拖延,表面答应却是常常食言的行为,隐含地表达了他们不愿意接受这个任务。

第二种呢,叫做躯体化。简而言之,人们总是担心自己身体有什么毛病,但是医学检查发现身体没有什么问题,人们需要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身体问题上,从而可以回避抑郁、孤独、愿望的落空等等所有这些和剥夺感相关的痛苦。躯体化的过程往往非常的复杂,人们主观上会感觉到身体疼痛或不适,甚至有一些异常的生理反应,比如痉挛发作、颤抖、虚汗等等。当人们把注意力关注在身体反应的异常中,就可以减少对自己内心感受的关注了。

第三种叫解离。作者对解离的定义是,你没有意识到关于你自己的完整面貌。换句话说,解离是你自我意识出现了断裂。举一个简单例子,当你走在路上的时候,正常的意识状态是你关注脚下的路以及路边的风景,当解离发生的时候,你完全忘却了你正在一条路上行走,你可能感觉到你坐在车上或是躺在家里,直到你撞上电线杆儿,“砰”的一下,你才能从解离当中回到现实。人们由于疲惫或是焦虑,常常会出现轻微的解离。在日常生活当中呢,我们发呆和走神、注意力脱离眼前的任务,都是一种轻微的解离现象。但是严重极端的解离,会出现在多重人格障碍患者的身上,他们不仅会脱离现实,还会非常生动地感受到幻想中的情景,从而表现得像是另一个人一样。

观察人们行为中众多的心理防御,有助于我们理解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语言和行为背后的潜台词。但是对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来说呢,理解心理防御更重要的一个目标是形成对来访者的评估诊断。所以在这本书的后半部分,作者着重地讲述了诊断以及诊断后的对治疗方法的选择。由于这部分呢,非常的专业和深奥,我这里仅仅挑选心理诊断一个关键环节,做一个简单介绍。

前面已经阐述过了,心理防御其实是一种护心术,每一个人的行为都会包含防御,这本身不包含好坏之分。心理防御不同的种类之间,存在成熟与原始之分,发育的更早的防御更原始更低级,发育更晚的防御呢,更成熟一些。但是同样一个防御的使用,也存在成熟与否的差别,这个差别就是诊断要关注的三个要素:整合功能、抽象功能和观察自我的运作。

作者举了一个经典的例子来检验这三要素,就是在心理咨询的初始访谈中,询问对方这样一个问题:“当你还是一个青少年的时候,你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那时候的她跟现在的她相比怎么样呢?”随后,作者举了一个整合功能、抽象能力和观察自我都非常良好的人最常见的回答。他们面对这个问题时,往往会这样说:“你真是有趣,你会问这些事。当我13岁的时候呢,我母亲非常的开明,她允许我自由选择,对我的各种兴趣也是保持相对宽松的态度。但当我长到18岁的时候,她似乎由于某些原因过度地担心,我认为这大概是由于她和我父亲之间有一些问题的缘故,但是我不知道。从我有了小孩之后呢,她好像对我莫名其妙的变得孤僻和爱批评了。所以对我来说,这些日子是非常的和很难跟她相处的。”

我们可以看到呢,这个人能够全面地看待母亲,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并且能够区分出什么时候是好,什么时候是坏,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母亲的变化,却体现了良好的整合功能。整合功能就是看到事物的复杂性,任何事物既有好也有坏。其次,这个人也能够用逻辑和理性去推测母亲过度担心自己的原因,这是良好的抽象能力的体现。抽象能力就是学会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去从一个个孤立的事件当中找到规律和原因。最后,他能够从一个第三方的视角来看待自己和母亲相处的艰难,理解这当中的原因,并反思其中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这是一个人的观察自我。当人们使用心理防御来保护自己的时候,若能够拥有良好的整合功能、抽象能力和观察自我的时候,那么它大体上是趋向心理健康的。而相反,这三种功能受损时,心理防御可能就会使人们扭曲现实,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健康问题。

最后再次推荐大家阅读本书,它的前半部分适合对人类行为背后的潜台词感兴趣的所有人,而它的后半部分更适合有一定的心理咨询,特别是精神分析基础的专业心理咨询师,它能够让你提升专业素养,在评估诊断上有更深的思考和领悟。

以上我所讲述的内容,基于20119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心灵的面具:101种心理防御》。希望我的推荐能够帮你读懂这本书,愿好书陪伴你成长。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