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经济经济

诺奖得主贝克尔倾力推荐《赤裸裸的经济学》_ 给从没有学过经济学的聪明人看的经济学

铛铛铃2025-08-07经济31人已围观

简介

  大家好,欢迎来到听书致富。

祝大家听书愉快。

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赤裸裸的经济学》,英文名叫 naked economics

讲经济学就讲经济学吗,为什么要加上赤裸裸几个字呢?原书英文版标题的下面有一行小字,ANJASON dismal science ,也就是脱掉这门沉闷科学的外衣。

沉闷的科学,是100多年前,苏格兰哲学家托马斯·卡莱,给经济学贴上的标签。这个标签现在已经广为人知,因为经济学确实看起来非常枯燥,它充斥着各种晦涩的术语,难以理解的图,以及无休止的数学公式。正是这些让大家难以感受到,经济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或者经济分析中那些令人兴奋的地方。

而这本《赤裸裸的经济学》,正是要剥出这层枯燥的外衣,带我们看清那些最关键的经济学思维方式。

本书作者查尔斯·惠伦,是美国达特茅斯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经济学研究。他曾长期担任《经济学人》杂志驻美国中西部地区记者,并在《芝加哥邮报》《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发表过多篇文章。每天听本书曾经解读过他的《赤裸裸的统计学》,而我们今天要聊的这本《赤裸裸的经济学》,也是惠伦的主要著作之一。他作为一本经济学普及读物,已经在美国畅销多年。全书没有一处难懂的图表数与方程式,取而代之的是平时的语言,生活化的案例,当然还有他们背后的,那些富有启迪的经济学思维。

这本书的前半部分聚焦于微观经济学领域,主要讲的是个人财富的积累,和市场经济的运行,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财富差距问题。后半部分聚焦于宏观经济学领域,探讨了国家之间的财富差距问题。了解这些不仅能帮助我们思考,如何实现更好的生活,也能让我们更清楚地体会到,如何运用经济学思,探索世界的运行规律。

接下来的音频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咱们来说说从微观经济学角度,如何理解个体之间的财富差距,个人财富积累的关键是什么。第二部分再说说从宏观经济学视角,如何看待国家之间的财富差距,富国为什么富裕,穷国怎么变富。

好,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一部分,说一说从微观经济学视角,如何理解个体之间的财富差距,以及个人财富积累的关键是什么。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市场中,个体的经济行为,以及市场本身的运行机制。理解微观个体经济行为的关键在于三个字,最大化,意思是每个个体都会尽可能的,使自己的境况变得更好。个人会尽可能的实现幸福最大化,经济学中也叫效应最大化,而企业则会尽可能地实现利益最大化。

再来说理解市场运行机制的关键,也是三个字,稀缺性。经济学家认为,资源是有限的,但人的欲求是无限的,因此我们需要市场来进行资源配置,而市场如何进行资源配置呢?最重要的工具就是价格。西方经济学认为,一种资源的稀缺程度越高,市场给他开出的价格就越高,这与资源本身的价值没有必然的联系。比如稀缺性强的钻石,每克拉价格高达上万美元,但稀缺性弱的水几乎是免费的。但如果从价值角度看,水对于人类的价值远超过钻石,毕竟,如果地球上没有钻石,我们可能仅仅感到不方便,但如果所有的水源都枯竭了,我们就会死去。

可以说,价值表达的是,人类客观上都需要这种资源,而市场价格反映的是,我们主观上有多想要这种资源。而最终能获得资源的是,那些支付得起市场价格的人。比如,在市场化的医疗体系中,一些人无法获得对生命至关重要的心脏手术,原因是支付不起价格,而另一些人却能请来最好的医生,给自己做隆胸或面部整形手术,因为他们出得起钱。

好,到这里,我们介绍了微观经济学中,两个至关重要的概念,最大化和稀缺性。这两个概念看似简单,却能帮助我们理解许多,关于这个世界如何运转的真相。

下面,我们就用这两个概念来尝试探讨,一个永远备受瞩目的经济议题,那就是贫富差距问题。即使在美国这个号称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里,仍然有许多人处于极度贫困的状态。当比尔·盖茨、巴菲特·马斯克等顶级富,在享受香车、豪宅和私人飞机的时候,另一些人却被迫在垃圾桶中寻找食物,在车站、卫生间里过夜。

当我们站在某些个体的角度,观察这类现象的时候,会比较容易把目光聚焦到出身,运气等非人为可控的因素上。但是,经济学家认为,从更普遍的情况看,对于贫富差距问题的讨论,需要从人力资本这个概念开始。

人力资本的严格定义,是蕴藏在个体中的技能的总和,比如教育、智力、魅力、创造力,甚至是跑步跑得快的能力等等。直白一点说就是,如果现在有人抢走了你所有的东西,比如工作、金钱、家庭等等,让你露宿街头,那么人力资本就是你剩下的一切。

这个时候,有些原本非常富有的人,比如文莱的国王,可能不会过得很好,因为他之所以富有,只是因为他的国土下储藏着大量石油,而不是因为他自身拥有的什么能力或技能。

那么如果比尔·盖茨遇到类似的情况,会怎么生活下去呢?他大概率还是会过得不错,因为即使微软破产了,盖茨的财富被没收了,其他公司还会请他去当顾问,董事或者 CEO 。还有当年乔布斯被他所创立的苹果公司,解雇之后,又创立了皮克斯公司,后来又被苹果公司聘请回去了。

不仅是他们,对于许多程序员、律师、医生、作家,运动员等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来说,只要有基础的硬件设,就能重操旧业。

不过,这还不能解释,为什么在这些有专业技能的人之中,依然存在着巨大的收入差距。比如在作者写作这本书的时候,美国麦当劳快餐店的工作人员,每小时工资只有几美元,但是一位杰出的辩护律师,每小时却可以赚到几百美元。你可能会说,这是因为教育或学历的差别,但这并不能解释,为什么一位仅有高中文化的出色球员,一个赛季也可能赚到上千万。

经济学家认为啊,在这些现象背后发挥作用的,便是我们刚才提到的一个关键概念,稀缺性。作者说,他曾经采访过罗伯特·索洛,这是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也是一个棒球爱好者。作者为索洛,你拿诺贝尔奖获得的钱,比棒球运动员克莱门斯,一个赛季赚的钱还要少,你是否会因此而感到苦恼呢?索罗说:不会,因为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优秀的经济学家,但只有一个克莱门斯。言下之意就是,克莱门斯的人力资本的稀缺性,要远远高于自己。这就是经济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

带着稀缺性这个视角再回头看收入差距,问题就会变得清晰许多。在作者写作这本书的时候,美国大约有1.5亿人,有能力销售麦当劳超值套餐,这种技能并不稀缺,因此快餐店只付给他们,能够维持基本生活的工资,经济不景气时是每小时5.5美元,在劳动力特别紧缺的时,可能是九美元,但是绝不会是每小时上百美元,这是一些杰出的程序员、医生、辩护律,才可能拿到的费用。

所以总结来说,用经济学的思维来看,劳动力市场与其他任何市场没有什么区别,你所拥有的资源越是稀缺,越能给你带来回报。

不过,关于人力资本的稀缺性问题,我认为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那就是投资和变现之间的时间差。你看人力资本是怎么形成的呢,主要是通过我们所受的教育,以及各种实践经历,这些都可以看作是我们对自己的投资。那么人力资本什么时候才能变现,为我们赚取回报呢,是在我们进入市场的时候。但是市场上对于人力资本的需求,是在不断变化的,比如在某一阶段,对于技能 A 的需求多,技能 A 的稀缺性就更高,价格也更高,但是到了下一阶段就变成技能币更稀缺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从前把积累人力资本的重点,放在了技能 A 上,等到毕业进入市场的时候,所得到的回报就会低于投资时的预期。

比方说,如果你在汽车开始投入量产的那一年,从全球顶尖的马车夫培训学校毕业了,那可能还没上岗就要下岗了。这个比方可能有点极端,举个我接触到的例子,我在学校时学的是金融专业,同学毕业后大多去了金融机构或证券公司。前阵子聚会的时候,有个在头部券商做投资银行业务的同学,提到自己的薪酬,面容有点愁苦,对我说,其实最近他才了解到,公司在10年前给应届生的薪酬,跟他入职的时候差不多,也就是说,10年间的起薪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对同一岗位的竞,却是肉眼可见的,越来越激烈。回头想想,10年前差不多正是我上中学的时候,那个时候市场中的金融人才相对稀缺,因此笼罩着一层精英光环,是工资最为优渥的人群之一,因此经济金融便也成了高考志愿的大热门,这也使得此后的这些年,金融行业的人才逐渐饱和,工资福利上的优势也逐渐变得不那么突出。而到了二零、二零、2021这个时间节点,许多科技、码农的工资都已经超越了金融行业,成为了新一代的稀缺性人才,与其相关的专业,也再次成了高考志愿的大热门。

我们常说经济起伏有周期,商品价格有周期,其实各种人力资本的价格,也面临着周期性的变化。今天人们在讨论人力资本的时候,往往侧重于资本的积累,强调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强调做时间的朋友,但是从投资变现的角度来看,如果人力资本积累的方向本身就错了,那么其实你并不是在做时间的朋友,甚至可能成为时间的敌人。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情况,是因为在选择人力资本投资方向的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是在根据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来做决策,其实是把当下的人力资本价格,当作了未来的人力资本价格,把一个长期决策问题,带入到了一个短期决策的公式当中。

而我们在当下看到的,那些能够把握市场风口的人,绝不是在风口显现时才开始行动,他们在市场刚刚释放出,微弱价格信号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布局。

好,上面我们说的是,如果在劳动力市场中,想要通过人力资本变现来获得财富,需要长期积累以及提前布局,那么,有没有一些能够更快获取财富的合法渠道呢?很多人可能会想到,转战资本市场。的确,证券价格变化,要比劳动力价格变化速度快得多,许多人都想通过短期证券买,大赚一笔,甚至一夜暴富。但现实是真正做到的人寥寥无几,为什么呢?

从经济学的视角看,其实很简单,资本市场也是市场,在这个市场里,每个人手里都握着同一种资源,那就是金钱,如果大家都在为自己手里的钱,寻求最大化的回报,最终的结果就是,每个人都只能获得平均的回报。这就像我们在超市结账的时候,都会主动寻找那条最短的队伍排在他后面,但是当所有人都这样做的时候,就会使得每条队伍都差不多长。当然也有的时候,你会看见有条队伍明显短于其他队伍,但是你排过去之后,很可能就会发现,前面有一位带着孙子的老奶奶,推了满车的蔬菜零食,正在缓慢的结账。所以通常的结果是,不管排在哪条队伍的后面,等待的时间都差不多。

那如果在你排队的时候,突然有个人跑来跟你说,他发现了一条绝佳的队,结账速度,风驰电掣,包你满意,你会相信吗?大概率不会,因为你心里清楚,这样的馅饼不会无缘无故的落在自己的头上。金融投资也是同样的道理,本书作者指出,当有人向你承诺超高回报的时候,背后的真相通常是下面三种里的其中一个。第一种,这个投资的风险极高。第二种,这个人真的发现了一个,其他投资高手都没发现的好机会,而他又非常善良的,愿意把这个机会跟你一起分享。第三种,这个人是在说谎。作者指出,在很多时候真相都是第三种,所以在经济学家看来,大多数人在资本市场里,都只能获得平均的回报。因此投资致富的理性途径,就是买入大盘指数基金,长期持有,这样做的本质就是赚取市场平均收益,不仅是个股之间的平均,也是大盘不同年份之间的平均。

作者在书中说道,琼斯指数明天以多少收盘,我不知道,明年又怎样呢,我不知道5年内会怎样,可能比今天高,但不是很确定,25年内又怎么样呢,我差不多可以肯定会显著的高于今天。

所以我们看到,不仅在劳动力市场中,财富的增长需要坚持长期主义,在资本市场中也是如此。任何财富策略都必须遵循经济的基本规律,而那些令人垂涎的一夜暴富,在经济学的审视,只是不合逻辑的异常。纸

好,上面我们说了,如何用微观经济学,理解个体之间的财富差距,接下来咱们再来看看从宏观经济学视角,如何看待国家之间的财富差距,富国为什么富裕,穷国怎么变富。

要探讨这个问题,首先需要了解如何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这里啊,你可能首先就会想到 GDP ,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把一个经济体在一段时间内,所制造的商品和提供的服务,的市场价格进行加总,就得到了 GDP 。我们每年见到的世界各国经济实力排名,用的一般是年度 GDP ,比如2020年,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是美国,GDP 大约是21万亿美元,第二大经济体是中国,GDP 接近15万亿美元,第三名是日本,GDP 大约是5万亿美元。

不过,以全球标准而言,当我们在说一个国家贫穷或者富有的时候,主要指的是人均 GDP ,因为它能体现一个国家,民众生活的平均富裕程度。如果按照人均 GDP 排序的话,2020年的前三名国家分别是卢森堡,瑞士和爱尔兰,美国排到了第五,而中国则是第63名。

当然, GDP 只是一个单一的指标,你肯定也听说过很多,反对把 GDP 作为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理由,比如 GDP ,没有考虑那些不用支付费用的经济活动,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妈妈在家做饭、照看孩子、收拾房间,都不会计算在 GDP 里面,但是如果他在外面订餐,送孩子去托儿所雇一个清洁阿姨,那么这些就会计入 GDP 。再有, GDP 也不考虑环境恶化等隐性成本,如果一个公司砍光一片原始森林去造纸,纸的价值可以在 GDP 中体现出来,而对原始森林的损害却没有考虑在内。而且人均 GDP 只是一个简单的平均,没有考虑收入分配,当一个富豪的钱,平均到了99个乞丐的头上,有可能会得到100个中产家庭,这就会掩盖异国内部的贫富分化问题。

GDP 最有效的反击可能,它不能衡量人们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因为更富裕并不一定意味着更幸福。在美国有一个调查,1970~1999年间,人们的真实收入上升了,但同时,那些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的比例,从36%下降到了29%。进入21世纪以后,也有很多类似的调查显示,在生活水平上升的同时,很多人的幸福感却不升反降。诸如此类的关于 GDP 的批评还有很多,每天听本书解读过一本《GDP 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里面也重点介绍过这些批评。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既然 GDP 不是衡量经济进步的好指标,为什么经济学家们不提出更好的呢?事实上,他们提出过,并且还不止一个。福特汉姆大学教授米利豪夫提出过,一种名叫社会健康指数的复合指标,里面包括16个社会指标,例如儿童、贫困、婴儿死亡率、犯罪率,医疗保险可得性等等。还有一种名叫国民幸福指数的复合指标,涉及政府治理,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大领域,总共包括72项指标,已经有一些国家开始应用国民幸福指数,来衡量发展,比如不丹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宣布,政府的目标不是把 GDP 最大化,而是把国民幸福指数最大化。此外,还有联合国提出的人类发展指数,包括人均收入、预期寿命、识字率、入学率等等。

听到这里,你应该已经意识到了,所有关于经济发展程度的衡量方式,本质上都取决于你如何定义经济的发展,因此,每一种衡量方式,其实都掺杂了相当程度的主观成分在里面,并没有绝对的正确或错误。

那么再看 GDP 这个指标,为什么人们即使知道它不完美,却还是很重视它呢?作者指出,这是因为 GDP 反映了支撑一个国家,经济运转的物质基础,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个国家生产的商品和服务多总比少要好。虽然 GDP 的增长并不意味着幸福度的提升,但 GDP 的退步却能明确的提示我们,国民生活的境况正在变差。具体来说,如果 GDP 增长率是负的,就意味着国内生产总值的缩水,工人失业、企业倒闭,生产资本闲置等情况的产生,这些情况的发酵会引发经济衰退,给社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之所以看重 GDP 这个指标,不仅是因为对增长的追求,更是出于对衰退的警惕。

当然,前面咱们也说了,GDP 并非衡量经济进步的唯一方式,在本书中,作者也给出了一些除 GDP 以外的补充指标,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描述一国经济情况,比如失业率、贫困率、储蓄率、政府规模、人口结构,以及能够反映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基尼指数等等。

好,说完了如何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咱们再来说说经济学家对于国家之间,贫富差距问题的探索。作者首先指出了一个真相,那就是经济学家其实并没有,让贫困经济体变富的秘方。虽然说在过去,我们看到了一些由穷变富的成功典范,比如亚洲四小龙,但是目前并没有什么,已经被证实的增长公式,能像发展连锁店一,一国又一国的去推行。

不过有趣的是,对于富国为什么富裕这个问题,经济学家们似乎能给出很多的答案,比如有效的政府机构、规范的产权制度、开放贸,以及良好的公共教育等等。不过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能够找出,那些富裕国家的共同特性,那为什么走出贫困还是这么难呢?

作者指出,这就像描,为什么迈克尔·乔丹是一个伟大的篮球运动员,跟真正的像他那样打,完全不是一码事。类似的解,富国为什么能致富是一码事,为全国开发一项战略又是另一码事,而后者的难度要远远大于前者。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知道,当广大人民能受到良好教育的时候,建立一个有效的政府机构就要容易一些。然而要建立良好的公共教育,又需要有效的政府机构的支持,那么到底要从哪里入手呢?这就像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这个问题一样,很难回答。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经济学家们一直在试图帮助穷国致富,但是他们给出的很多战略建议,都是一开始得到赞成,最终却失败了。有个古老的笑话,很好的概括了这些失败战略的精髓,说有个农民发现他养的鸡在不断的死亡,就向牧师求助,牧师建议农民喂鸡,祈祷农民照做了,但情况并没有好转,牧师又建议在鸡笼里放音乐,但是鸡的死亡数量还是没有减少,母狮又想了想,建议给基隆重新刷上明亮的色彩,最后所有的鸡都死了,母狮摇摇头说,真遗憾呐,我还有更多的好主意呢。

在穷国如何致富这个问题上,作者认为,相比于经济学家们提出的各种建议,富国直接伸出手来援助穷国,是更有效的选择。因为相比于穷国,富国的政府资金更多,也有实力雄厚的研究型大学和国家实验室,因此,他们在产业投资,技术研发以及解决疾病等发展问题上,具有明显优势。他还指出,世界上许多国家之所以穷,是因为富国没有尽力去帮助他们,当有无比强大的政治意愿,想要使他们的境况变得更美好时,境况就会变得更好。这种国际援助不仅是出于人道主义,更是因为在全球化的市场中,异国的衰退会迅速跨过国境传播开来,异国的骚乱,也有可能成为世界其他国家,产生混乱的前奏。

好,以上就是《赤裸裸的经济学》这本书,我想跟你分享的重点内容。

简单总结一下,在第一部分,我们讲了如何用微观经济学,理解个体之间的财富差距,其中,理解微观个体经济行为的关键是最大化,理解市场运行机制的关键是稀缺性。经济学家们认为,在人力资本稀缺性上的差异,是形成个体财富差异的最重要原因。此外,不管是在劳动力市,还是在资本市场中,任何财富策略都必须遵循经济的基本规律,而那些令人垂涎的一夜暴富,在经济学的审视,只是不合逻辑的异常值。

在第二部分,我们主要说的,从宏观经济学视角,如何看待国家之间的财富差距。首先,我们探讨了如何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这里主要围绕的是一个关键指标 GDP ,我们发现,尽管 GDP 有一些缺陷,但它对于描述一国的经济状况,起到的是从一滴水看大海的作用。我们之所以看重 GDP 这个指标,不仅是因为对增长的追求,更是出于对衰退的警惕。

最后,我们讲了经济学家对于穷国如何变富,这个问题的探索,在这里,作者指出,相比于让经济学家们提建议,直接为全国提供国际援,是更有效的选择,这不仅是出于人道主义,也是为了全人类的共同福祉。

最后啊,关于经济学思维,我们再闲话几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弗格尔说过,在我们获得好生活之前,我们首先必须对好生活进行定义,意思是,如果我们想要使用经济学思维来探讨,如何实现更好的生活,我们首先要想清楚,我们所追求的更好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比如书中有一个例子,说的是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安东尼·刘易斯,曾经大为赞,意大利一家小农场的美丽,这个农场里有银光闪闪的橄榄树,种着向日葵的田园葡萄园,大理石的房子和建筑,刘易斯哀叹说,这么小的农场在企业化农业的世界中,看起来很不经济,但是他们却应该保留,因为生活文明的生活,比无节制的市场要丰富得多。看起来这是一个不会受经济学家认同的观点,其实并非如此,当我们决定共同保护某种特别的生活方式,或者某些给人以美感的事物的时候,即使他们意味着更高的税收、更昂贵的食物,相对缓慢的经济增长,却并不意味着不划算、不经济,因为经济学的永恒追求,是让幸福最大化,而不是财富最大化。

长久以来啊,人们对经济学的感觉大多是冷色调的,认为经济学思维是一种冷酷,理性的思维,但事实上,跟其他学科一样,经济学只是帮助我们理解世界运转,追求更好生活的一套工具,工具本身都是中性的,它最终折射出什么样的色彩,取决于我们希望通过这套工具,达成什么样的追求,实现什么样的幸福。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恭喜您又听完了一本书,感谢大家的聆听。

听书致富,请订阅听书致富的频道,点赞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这个宝贵的知识,让我们共同将智慧与实践相结合,实现自己的财务目标,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谢谢大家,再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