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心理心理
《乌合之众》对大众的心理研究 _ 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对人们理解集体行为的作用
铛铛铃2025-08-07【心理】21人已围观
简介
大家好,欢迎来到听书享富,祝大家享受愉快的听书时光。今天我想为大家介绍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乌合之众》。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大众心理研究,被誉为群体心理学研究的开山之作,已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风靡全球。
《乌合之众》的作者是古斯塔夫·勒庞,一位100多年前的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于1866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4年后开始在巴黎行医。与那个时代的许多学者一样,勒庞是一位跨学科的通才,研究领域涵盖人类学、自然科学和社会心理学。纵观1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发现,勒庞在社会心理学和大众传播学领域的成就,远远超过了他在医学上的贡献。而这一切的主要原因,正是因为《乌合之众》这本书。
“乌合之众”这个词在汉语中带有贬义,但实际上它的英文版书名为“the crowd ”,意为群体,是一个中性词。勒庞在书中详细探讨了群体为何出现,以及哪些因素促使个体加入群体,变得疯狂、冲动和非理性,并最终以排山倒海之势改变了我们的社会。勒庞在书中的许多论断,对于我们今天理解许多社会现象和事件,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看看勒庞是如何描绘那股能够掀起滔天巨浪的乌合之众的。
《乌合之众》全书共分为三卷。要真正理解这本书,我们需要重点围绕乌合之众的定义、特点和形成原因来进行解读。具体来说,我会用以下四个问题,来帮助你了解这本书的内容:一、什么是乌合之众?二、乌合之众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三、领袖在乌合之众中如何发挥作用?四、我们如何评价《乌合之众》这本书?
首先,我们来探讨乌合之众具体指的是什么。根据古斯塔夫·勒庞的定义,所谓的乌合之众,也就是一种群体,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无组织的个体,这是一群原本彼此没有任何关联、无组织的个体;二、心理上的共通点,这些个体因为某一事件或契机,在心理上产生了共通点,因而聚集在一起。勒庞在描述群体时提到,1000个偶然聚集在公共场所的人,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从心理学意义上说,根本不能算作是一个群体。因此,根据勒庞的定义,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内聚集的一批人,例如景区的游客、商场的消费者、湖边散步的人群,这些都不属于乌合之众。但如果在这些人中间突然发生爆炸或火灾,这群人因为恐惧开始疯狂逃窜,此时的逃生心理,使他们产生了心理上的共通点,从而构成了一个心理学意义上的群体,也就是勒庞所说的乌合之众。反过来看,有些群体,比如军队、企业、宗教团体等,并不是乌合之众,因为他们有组织,能够接受指挥,并进行统一行动。
那么,乌合之众具有什么样的心理特征呢?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一、本能优先,个体在群体中会感觉到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使得他们敢于发泄自己的本能欲望。比如一群人在散步时突然发生爆炸,大家会立即开始逃窜,面对危险,逃生是一种本能。而在一些游行队伍中,打砸抢烧的现象也很常见,这是破坏的本能在起作用。另一方面,面对恐怖袭击后孩子的照片,很多人会捐助,这也是同情的本能。二、互相传染,群体成员之间的情感和行动极富传染性。当你看到别人跑了,你肯定也会赶紧跑,这就是群体行动的传染性。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根本来不及思考,除非是特工或特种兵等训练有素的人,才可能抽出时间观察地形和人群,决定如何逃跑。三、易受暗示,群体非常容易接受暗示,因为群体存在一个隐性的气场。有些人可能没有目睹爆炸发生,但看到大家开始跑了,也会觉得发生了大事,这就是暗示。四、缺乏理性,在勒庞看来,群体的推理能力低劣,智力也很低,而且个体的智商在群体中容易被削弱,判断力也会随之下降。一个高智商的人加入群体后,最终也会被拉低到一个很低的水平。
很多人会问,个体加入群体后,理性能力迅速下滑,这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勒庞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法,这里我提供一个综合的解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频率,当我们基于某种恐惧、信念或目的加入一个群体,个体的情绪频率,会与群体的情绪频率进行配对。有些人需要调高频率,有些人需要调低频率,总之,所有人都会调到同一个频率,最终形成情绪共振。在情绪共振下,个人会放弃独立思考,转而促使自己与群体保持步调一致。当然,乌合之众并不一定总是与负面事件相关联。比如,面对落水的孩子,现场的人群会纷纷进入救人的心智模式,那些平时比较冷漠的,也可能受群体传染,变得热心起来。再如,一些重症患者把自己的病情和境遇写成故事,发布在网上,可以赢得广大网友的支持,既有问候,也有捐款。这些捐助者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勒庞定义的乌合之众。
以上便是本书第一部分的内容总结。勒庞笔下的乌合之众,并不是简单聚集的一群人,而是一群具有共同感受和共同观念的个体。这些人不同于经过严密训练、能够统一行动的军队士兵或企业员工。在乌合之众内部,单个的人可能智商很高、行为很理性,但一旦聚集起来,他们就变得智力低下、推理能力弱、易受暗示,冲动、偏执、容易夸张化等。具有这些特点的群体,既可能造成巨大的破坏,也可能创造伟大的成就。
说完了第一个问题,我们接下来说第二个问题,乌合之众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在历史长河中,许多重大事件都是由乌合之众参与的、社会运动促成的。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法国大革命,当然,中国历史上也不乏类似的事件,比如广为人知的义和团运动,以及各种学生运动。那么问题来了,这些规模如此庞大的乌合之众,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到底有哪些因素促使了它们的出现呢?勒庞的答案是,可以分为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不过,从整本书来看,乌合之众的出现还与领袖有密切关系,领袖的作用尤为重要。因此,勒庞特地辟出一章来讨论这一点。在第三部分,我们也会单独探讨领袖的角色和作用。
通常,乌合之众和社会运动,或者说社会动乱是同时出现的。一般来说,重大事件往往是由小冲突引发的,这些小冲突就是我们所说的导火索。例如法国大革命的导火索是一场征税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国王蛮横无理地试图向第三等级,也就是资产阶级征收更多的税。会议结束后,不满的群众便开始商量行动起来。然而,无论群众有多么不满,还是多么蠢蠢欲动,仍然需要有人来点燃他们的激情。勒庞认为,群众之所以能够参与运动,参加革命,并愿意成为乌合之众的一员,主要有三个直接因素。第一个直接因素是运动爆发过程中,流传的那些概念、词汇,这些概念看起来或许非常形象、伟岸、迷人,但它们本身的含义一定是模糊的。当演讲者将这些概念、词汇乃至套话说出口时,他们就充满了煽动性。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前,自由、平等、博爱就是这样的词汇。这三个词汇虽然抽象,但却能击中人心,吸引许多普通民众加入大革命。第二个直接因素是,集体行动过程中出现的幻觉。勒庞指出,自从文明出现以来,群体一直受到幻觉的影响。读过或听过《人类简史》的朋友,可能记得这本书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也认为,虚构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勒庞和赫拉利的观点有些相似,即人类有幻觉,具备虚构目标和场景的能力。在人群中,这种幻觉更容易出现,一些看似理性的人也会加入运动,因为他们同样会产生幻觉,身处于声势浩大的运动中,他们也会觉得自己不可阻挡,认为革命的胜利就在眼前。第三个直接因素是群体所具有的历史经验。群体经验可以被视为一种集体记忆。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前,国王通过议会向第三等级加税,并非第一次,而是多次。而在1789年的前一年春天,法国农民经历了严重的旱灾,夏天又遭受了一场冰雹,庄稼被毁。到了冬天,饥荒发生了,政府却未能及时救灾。这些当时法国人共同的生活经历,让他们容易产生不满情绪。
除了直接因素,勒庞认为,间接因素对乌合之众的形成也非常关键。第一个间接因素就是种族,勒庞是一种典型的种族主义者,他认为种族是一个根本因素,决定了人群的气质。在他看来,法国人是一个特别冲动、易受蛊惑的民族,而邻国的英国人则理性沉稳,不像法国人那样偏执,容易被暗示。同样是改朝换代,英国人通过光荣革命,基本没有死人,而法国人攻占了巴士底狱,并将皇帝路易16送上了断头台。因此,勒庞在书中经常举法国如何不好,英国如何好。第二个间接因素是传统,勒庞认为,传统是种族综合作用的产物。在这一点上,勒庞和中国的鲁迅有些相似,都坚信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有各自的特点和气质。鲁迅批判中国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勒庞则批评法国的社会传统太冒进,不够理性。第三个间接因素是时间,勒庞提到的时间,实际上是另一个维度,因为包括传统、政治制度和教育,都需要依赖时间的积累。再厉害的人要成就一件事,都需要时间。同样的,群众内心世界的具体观念落地,也需要时间的沉淀。革命的爆发需要情绪的积累和能量的储备,时间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第四个间接因素是政治和社会制度,勒庞认为,政治和社会制度对人们加入革命队伍,当然有一定影响,但不是最关键的。甚至在具体论述中,勒庞时常羡慕英国人或美国人,并责备法国、西班牙等拉丁民族。勒庞认为同样实行了民主制度,美国高度繁荣,而曾被西班牙殖民的阿根廷、智利、玻利维亚却陷入了悲惨混乱。最后一个间接因素是教育,在教育的作用上,勒庞继续围绕种族问题进行批判,他认为,法国的教育,其实是在把受教育的人,变成社会的敌人。从中可以看出,在勒庞眼中,种族是核心因素,其他因素都围绕种族发挥作用。
以上就是本书的第二部分内容。简单总结一下,在勒庞的分析框架中,一个人之所以加入乌合之众,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两方面的原因。直接原因是他目睹或听闻了事件的爆发,然后被一些说辞和概念说服,同时身处于运动浪潮中,他们相信自己所在的群体具有强大的力量,并且与这个群体有共同的记忆和经历,这促使他加入了大部队。间接因素也不可忽视,只是他们在发挥作用,更像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种族、传统、时间、制度和教育都属于间接因素。
接下来我们来到第三个问题,领袖在乌合之众里如何发挥作用?勒庞认为,只要有生物聚集在一起,不管是动物还是人,都会本能的让自己处在一个头领的统治之下。因此,领袖在乌合之众中的作用,以及他们对乌合之众的心理影响,是我们必须要单独探讨的话题。首先我们来看领袖的分类,勒庞将领袖分为两类:一、拥有坚强意志的人,即临时性领袖,例如球迷骚乱中的先锋,或是跳水救人的见义勇为之士,他们只是在特定事件中成为领袖;二、拥有更持久意志力的领袖,他们长期占据主要位置,甚至死后的影响超过生前。这类领袖,我们可以通过媒介经常看到,如革命领袖、开国元勋、传奇商人以及大思想家。这两类领袖很好区分,但为了帮助理解,我们可以再提供一个案例。在金庸的小说《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是临时性领袖,而他的后继者朱元璋则属于长时期的领袖。张无忌虽然功夫深不可测,但性格软弱,总是被周围人推着走,而朱元璋虽然武功平平,但性格坚定,拥有旁人难以比拟的意志力。
接下来,我们来看领袖在成为领袖的过程中需要什么手段。勒庞的答案可以总结为三个词:断言、重复、传染。一、断言,领袖不要做任何论证或推理,直接下判断,只有坚定地下判断,才能让群众相信。例如,在一个爆炸的场景中,临时领袖如果想让大家相信爆炸发生了,一定会坚定地呼喊“爆炸了”,而不会详细论证如何鉴别恐怖袭击或爆炸的规模。二、重复,谎言说了1000遍就成了真理,领袖的话重复1万遍,即便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也会产生幻觉。拿破仑说:“极为重要的修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重复。”作为鼓动专家,拿破仑深知重复某个概念的重要性。三、传染,不管多么荒谬的断言,只要领袖坚定不移并不断重复,就能普遍扩散开来。例如,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曝光后,大量东南沿海的普通居民开始抢盐,因为有人散发盐可以防辐射的说法。在一个群体中,恐惧会让人变得不管不顾,领袖们利用断言、重复和传染,可以获得巨大的威力。这种威力就是名望,名望的领袖会继续通过断言、重复和传染,扩大自己的名望,并通过舆论、文学和艺术等方式体现,最终整个社会对这种领袖的崇拜,非常类似于一种宗教精神。
以上就是本书的第三部分内容,我们总结一下,领袖分为短期性、临时性领袖和长期性、永久性领袖两类。前一类在特定场景中涌现,一旦场景消失,他们就会重新淹没在群众之中。后一类领袖具备坚定的意志,能一直占据重要位置,并产生重要影响。而要成为领袖,必须要遵循六字真言:断言、重复、传染。领袖必须成为最终撞破南墙的人,才能成功并获得更大的名望,这将有助于其影响力的持久存在。
最后一个问题,如何看待勒庞的《乌合之众》?勒庞的《乌合之众》自出版已有122年,是一部极具争议的著作。关于这本书的解读与评价,多年来学界众说纷纭。那么,我们应如何理解这本书的核心思想和意义呢?首先,我们在阅读《乌合之众》时,最好经历三个阶段:仰视、平视和俯视。怀着深深的敬意,我们应当仰视这位百年前的社会心理学大家勒庞,他通过独到的观察与深刻的洞察力,为群体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我们要进入文本,用平视的态度去理解其论述,通过深入分析,了解勒庞对群众心理的描述和论证方法,这对于全面把握他的思想至关重要。最后,我们需要鸟瞰整个思想脉络,将勒庞的观点放在更广阔的学术背景中考察,只有这样,才能明确其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中的位置,从而进行批判性的解读。正如王阳明所说:“知行合一”,我们只有对一个理论进行批判性的解读,才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因此,接下来我们将试图从更高的角度,鸟瞰勒庞的思想。
美国著名社会理论家罗伯特·默顿对《乌合之众》的评价十分中肯:“这本书的当代意义在于它发现问题的功能,而非解决问题的功能。”勒庞以锐利的目光,准确的判断了群众心理的特点,这在今天的社会中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尤其是在信息碎片化和谣言四起的网络时代,我们很容易被夸大宣传的产品蛊惑,或不自觉地被某个大 V 的言论所引导,勒庞所描述的乌合之众似乎无处不在。有趣的是,勒庞在《乌合之众》中似乎只做了两件事:断言和重复。他反复强调,个体再聪明,一旦汇聚成群体,便会智力低下、行为冲动。这种理论在全球广泛流行,正是对其传播性的验证。勒庞的这本书,通过出版媒介不断的进行断言和重复,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勒庞的洞察力和影响,着实令人敬佩。
对于勒庞的观点,后世的研究既有支持,也有批评。比如1961年,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助理教授斯坦利·米尔格拉姆通过著名的“权威服从实验”,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勒庞的理论。实验结果显示,普通人在权威命令下,往往会违背道德规范,服从命令去伤害他人,这与勒庞对群众与领袖关系的观察不谋而合。然而,美国经济学家曼瑟·奥尔森提出了不同观点,他认为许多所谓的群众并不会丧失理性,而是将集体行动作为实现个体利益的手段。奥尔森发现,参与集体行动的人,很多时候只是为了个人利益,如在游行中只为了获得一份免费餐点,并没有强烈的政治诉求。此外,美国社会学家尼尔·斯米尔塞提出的“价值累加理论”,对群体行为有更全面的解释。斯米尔塞认为,政府的社会控制能力,对群体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如果政府控制力强,普通人很难有机会形成乌合之众。相比之下,勒庞的分析在社会控制方面的考虑,显得不够全面。
《乌合之众》这本书也因其政治不正确的观点饱受争议。勒庞在书中对有色人种、妇女和儿童充满鄙视,显示出强烈的人种、性别和年龄优越感。勒庞认为群体的特点,如冲动、急躁、缺乏理性等,常见于妇女、野蛮人和儿童。这种观点在现代社会看来,无疑是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的体现。然而,考虑到勒庞生活的时代背景,用现代标准去苛责,略显不公平。
总的来说,勒庞笔下的乌合之众,并不仅仅是简单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而是具有共同感受和观念的一群人。他们按本能行事,智力低下、推理能力弱,容易受到暗示和情感操控。一个人加入乌合之众,可能是因为直接原因的影响,如目睹事件爆发或被某种说辞所说服,也可能是受间接因素,如种族传统或社会环境的影响。领袖在乌合之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断言、重复和传染,影响并引导群众的行为。勒庞的《乌合之众》尽管充满争议,但他对群体心理的独特见解,仍然值得我们认真解读和深思。
《乌合之众》的思想解读到此结束,希望通过这次的鸟瞰,大家能更好地理解勒庞的观点和这本书的当代意义。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和关注,请订阅听书想富的频道,点赞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这个宝贵的知识,让我们共同将智慧与实践相结合,实现自己的财务目标,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谢谢大家,我们下期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