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心理心理

《洞察人性》人性是复杂的,不要轻言善恶 _ 任何行为的背后,都有原因和人生目标的

铛铛铃2025-08-07心理16人已围观

简介

  大家好,欢迎来到听书享富,祝大家享受愉快的听书时光。本期为您呈上的这本书,属于阿德勒心理学经典系列,旨在深入洞察人性。该书的中文版约有15万字,我将用约20分钟的时间,为您概括其核心内容,探讨我们如何解脱人性的迷宫,以及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每个人对于人性一词都有着各自的理解,尤其是在经历人生起伏时,我们更容易对人性有更深刻的认识。那么,究竟什么是人性呢?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人的天性,潜藏在每个人的表情和动作之下。若能掌握正确的方法,我们便能从他人日常行为的细节中,窥见他们隐藏的人性。同时,通过对人性的剖析,也能揭示那些曾令我们困惑的行为背后的真相。掌握洞察人性的方法,不仅有助于我们更了解他人,也能使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自我内心,指导我们在与他人相处时的态度和行为。在面对巨大压力或心理困扰时,我们可以运用本书中的理论来审视自我,寻找出路。

  洞察人性理论的提出者是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一位奥地利个体心理学领域的专家,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任教。阿德勒在心理学界扮演着重要角色,他的理论帮助我们认识到,并非只有专家才能研究心理学,每个人都有资格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这不仅是对自身的负责,也是对社会的责任。阿德勒创建了以自我研究为导向的个体心理学研究,成为该领域的创始人,本书即是他阐述个体心理学观点的权威著作。

  在此,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自我,以便更深入地理解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观点。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最初由弗洛伊德提出,它们代表着人的欲望、现实处理和道德判断。例如,当我们遭遇挑衅时,愤怒的冲动属于本我,而考虑到社会道德和法律风险时,则是超我在起作用,而自我则负责协调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帮助我们以更文明的方式解决问题。不过,阿德勒不认同弗洛伊德将人的行为归结为性的压抑,而是更注重社会意识,致力于让心理学研究服务于每一个人。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本书的内容,主要包括人性的本质、人的行为习惯、对洞察人性的重要性,以及人格的形成、分类和调解。

  首先,我们来讨论第一部分的主题。人性这一概念通常被误解为与人的性格相等,但是,阿德勒认为,人性实际上指的是人的诉求,而不同的诉求主导着个人的行为,而个人的性格则是其行为模式的综合体。举例来说,我们辛勤工作、赚钱,这是我们的行为,但是我们为何会这样行事呢?表面上为了购置房产、汽车或者享受旅行,以提升生活舒适度。不过,在这些行为的背后,我们追求的是更多的幸福感,以及超越他人,过上更幸福、更具优越感的生活。这种隐藏在购房和购车行为背后的动机,可被称为人的诉求,即人性。理解个人诉求的过程,实质上是洞察人性。在心理学研究中,人的诉求可分为表面诉求和根本诉求。表面诉求通常仅仅解释了行为的表面现象,而真正驱使行为的根本诉求,才能称之为人性。

  我们举个心理学案例说明。一位年轻男子,因感情问题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这位男子外表英俊,性格体贴,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深受女性喜爱。表面上看,他应该过得很幸福,可是他向心理治疗师表达自己深感痛苦。在感情生活中,他不断更换女友,即便找到心仪的对象,仍无法停止寻觅其他女性,以至于同时和多名女性保持恋爱关系。这一情况持续多年,导致他身心俱疲,他对自身问题束手无策,内心深感不安。通过与该患者反复沟通一段时间,心理咨询师发现,寻找女友只是男子的表面诉求。他小时候被家人独自关押,留下了心理创伤,这种经历导致他感受到被抛弃的痛苦。为了摆脱这种感觉,他不断试图证明自己在他人眼中是有价值、被需要的。因此,寻找女友这一表面诉求背后,其根本诉求是向他人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和被需要性。这种深藏于内心的根本诉求,即所谓的人性。仅通过细致的交流,并深入了解行为背后的微妙细节,才能揭示出其真正含义。

  对于人性的认识,有人可能会质疑,是否必须像心理医生那样,深入探讨别人的童年经历,才能了解其本质。但是,作者指出,行为习惯是了解人性的重要途径之一,透过个体的行为模式,我们能够清晰地洞察到其根本需求,这也是我们将在下文中探讨的重点。人的行为习惯是了解人性的关键,要深入研究人的行为习惯,首先必须明确行为习惯的本质。习惯是一种行为,最初可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选择,即便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不再经过思考,这种行为仍然会持续下去,并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换言之,这是我们神经系统的自然反应。一旦习惯形成,大脑就会进入一种自动模式,不再全神贯注地参与相同问题的决策过程。因此,除非有意识地抗拒某个习惯,或者意识到其他新习惯的存在,否则该行为模式将自动启动。但是,阿德勒对行为习惯提出了另一种解释,他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是指为实现其根本需求而采取的方式或方法。因此,要理解一个人的人性,可以从其行为习惯入手。

  为了更清晰的理解,我们再来看一个案例。一位女性患者告诉她的心理咨询师,她经常梦到凶杀事件,甚至出现被杀害的幻觉,这些梦境和幻觉严重影响了她的生活,让她感到非常疲惫。一般人可能会将其归因于压力过大,可是,经过心理咨询师的细致询问,发现这位女患者一旦产生幻觉或梦境,居住在另一个城市的父母,会立即打电话安慰她,甚至赶过来看望她。心理咨询师发现,这位女患者之所以会产生这些梦境或幻觉,是为了得到父母的关心。在她的潜意识中,梦见自己被杀害,意味着醒来后能得到父母的关爱。因此,在这个案例中,做梦和产生幻觉成为这位女性的行为习惯,而其背后隐藏的是她渴望关爱的根本需求。

  尽管在前述案例中,我们似乎简单的分析了个人的根本诉求,但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行为习惯往往十分复杂,这使我们难以清晰看透一个人的人性,因为被这些复杂的行为习惯所迷惑了。为何人的行为习惯如此复杂?这源于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有些人成长于正常家庭环境中,当他们想获得父母关爱时,通常会以一种积极的方式去争取,而像先前提到的那位女性,她在成长过程中必定遭遇了某些障碍,才使得她表达根本诉求的方式与众不同。

  那么,我们如何从这些复杂的行为习惯中找出一个人的根本诉求呢?阿德勒提出,可以回忆童年时的经历,通过对童年的回忆,来分析一个人的根本诉求。因为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行为习惯通常较为直接、简单。比如,一个孩子想要被母亲抱时,只需找到母亲,伸出双臂投入母亲的怀抱即可,而想要得到父母关注,直接表达或者大声哭闹也可获得回应,这些行为比成年人的行为习惯简单得多。我们在中学语文课上学过朱自清的《背影》,作者以注视父亲背影来表达自己的爱,这样的行为相当复杂,因为注视一个人的背影可以有多种解读。

  综上所述,我们提及了两个重点内容,一是人性的含义及人的根本诉求,是驱使行为的动机,二是行为习惯隐藏着人性。在此,我们进行简要总结。首先,人性指的是个人的根本诉求及行为背后的动机。其次,行为习惯是了解根本诉求的关键,通过分析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我们可以找到他的根本诉求,就像前述心理咨询师那样,我们可以收集某人的信息,从而分析出他的根本诉求。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需重申一个观点,那就是进行此类分析时,绝不能忽视个人的成长环境,必须充分了解一个人的成长环境,才能进行客观的需求分析。因为我们都有一种习惯,即习惯于站在自己的成长环境中,用自己的价值标准来评判他人,这样的结果通常不够客观。

  既然我们了解了人的行为习惯和根本需求,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运用这两者呢?或者说,我们洞察人性的目的是什么呢?这就涉及到人的性格,人的性格是行为习惯的特征,是个体行为的指导原则。我们洞察人性的目的在于调整自己的性格,使其更符合社会规范。因此,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重点介绍人格的形成和分类,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调节自己的性格。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性格这个词经常被提及,无论是面试、求职还是见面相亲,我们都会通过对方的言行来分析其性格,通过这一系列性格分析,我们将决定对方在我们心中的印象。那么,性格究竟是什么呢?实际上,性格是一系列行为习惯的行动模式,了解一个人的性格,我们就能预测他们在处理友情或困难时的态度。

  在深入讨论性格之前,让我们先了解性格是如何形成的。性格的形成,受到成长环境和社会经历的复杂影响,并且具有明确的目标。成长经历顺利的人和经历挫折的人的性格,会有很大不同,因为尽管每个人的性格目标相似,但追求这些目标的路径各不相同。以案例说明,所有孩子都有虚荣心,不论是将其美化为远大目标还是雄心壮志,都无法掩盖这种心理。那么,如何满足自身的虚荣心呢?最直接的方式是在其他孩子面前炫耀他们所没有的玩具。富裕家庭的孩子可以轻松获取稀有的玩具,而普通家庭的孩子则较难。在这种情况下,普通家庭的孩子无法满足自身的虚荣心,他们需要通过各种理由来安慰自己,或者告诉自己那个玩具实际上并不好玩,或者相信通过未来的努力也能获得。经历了不同的经历后,两类孩子的处理方式会有明显差异,这也塑造了两种不同性格的形成过程。富裕家庭的孩子通常自信,更倾向于直接面对任务,这是因为他们成长经历中,能够轻松满足自身虚荣心,无需绕弯子。而普通家庭的孩子则可能缺乏自信,在完成任务时更倾向于思考。

  了解性格形成过程,再来看性格分类。阿德勒将性格分为社会型和自私型两种。社会型人通常乐观、不具攻击性,以帮助他人为己任,通过助人满足自身需求,他们往往忽视个人欲望。而自私型人通常攻击性强,虚荣心旺盛,具有嫉妒、憎恨、贪婪等性格特征,自私型人通常以自身利益为先,以利益判断标准。但世上并不存在绝对自私或绝对社会型的人,每个人在自私和社会型之间寻找平衡。过于自私会导致与现实脱节,变得孤立病态,而过于无私则可能导致生活极端化。

  在处理社会型性格和自私型性格之间的关系时,我们需如何妥善应对呢?以婚姻为例,夫妻之间的矛盾,很大程度上源于所谓的性格不合,或者是一方过于自私,从未考虑过另一方的感受,又或者是一方过于无私,间接培养了另一方的自私。这种性格失衡,会导致夫妻之间最基本的尊重缺失。在人际交往中,只有保持性格的平衡,兼顾自身利益,同时考虑他人感受和利益,才能避免矛盾冲突。作者认为,一个人的性格,往往会因一两次不如意的经历,而向极端方向发展,这种失衡若不加调节,将令其生活备受痛苦。例如,有人因家境困顿而偷窃,导致被关进监狱,他不但不反思错误,反而将惩罚视为不公平对待,因此以此为荣,将世界视为敌人,自私、孤立,这种孤立将导致更大的不幸,就像《悲惨世界》中让·瓦尔简因偷窃入狱,出狱后怀恨满腹,性格扭曲,这是性格失衡的表现。

  既然了解到失衡的危害,我们应如何处理社会型性格和自私型性格之间的关系呢?阿德勒认为,情绪变化能反映出性格走向,我们可通过情绪判断性格。例如,喜欢孤立且对外界敌对的人,常表现出愤怒、焦虑和刻薄。要平衡自己的性格,就需要掌握控制基本情绪的技巧和方法。以愤怒为例,我们可以回想一下,生活中容易发脾气的情景,例如,当晚饭准备好时,我们要求孩子停止看电视,但孩子不仅不听,反而把音量调到最大,全然不理会我们。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容易感到愤怒,但是愤怒情绪是如何形成的呢?显然是因为我们未能实现让孩子停止看电视的目标,又没有其他办法,才会产生愤怒情绪。换言之,我们的愤怒源于无能为力的自卑感,无法使孩子听从,我们只能通过愤怒来释放内心的不满。焦躁和刻薄的情绪,与愤怒类似,也源于无能为力的自卑感。仍以上述例子为例,既然我们不能简单地命令孩子关掉电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真的别无选择呢?实际上,如果我们足够坚决、有耐心,一定能从挫折中吸取教训,找到其他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是沉湎于无能为力的愤怒之中。通过与孩子相处的经验积累,我们会变得越来越擅长,这也正是通过洞察人性,来改善自己生活的原则。

  最后,我们要明白,我们不是专业的心理学家,在洞察人性的过程中,由于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很难得出100%正确的结论。因此,不要轻率地尝试评价或改变别人,每个人的性格都受到复杂的成长环境影响,我们没有必要也没有资格妄下定论。了解洞察人性的方法,最终目的是改善自己的行为习惯,进行自我性格调节,使自己的性格更符合社会规范,变得更加乐观、坚强、和平和好的。

  至此,这本书的内容已经介绍完毕。在这里,我将对其进行简要总结。首先,我们分享了人性的含义及人的根本诉求,了解一个人的根本诉求就是探索他的人性。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强调了人的行为习惯是洞察人性的关键,行为习惯是指为实现根本诉求而采取的行动,成年人的行为习惯较为复杂,而儿童的则相对简单。因此,在分析一个人的根本诉求时,应尽量收集对方的童年回忆。第三部分中,我们探讨了人的性格形成的主题,性格是行为习惯的特征,分为自私型和社会型两种。我们洞察人性的目的在于调整自己的性格,使之符合社会规范,既不偏向自私型,也不偏向社会型。此外,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应冷静应对,培养自己坚强、乐观的性格,避免愤怒、焦虑等负面情绪。

  以上即为本书的核心内容,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和关注,请订阅听书想富的频道,点赞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这个宝贵的知识,让我们共同将智慧与实践相结合,实现自己的财务目标,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谢谢大家,我们下期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