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经济经济

20分钟读懂《非理性繁荣》,诺奖得主为你揭示资产泡沫的真相

铛铛铃2025-08-02经济22人已围观

简介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时刻:

身边的朋友、同事,甚至七大姑八大姨都在谈论同一个话题:

“股市又涨了!”

“房价又翻倍了!”

“某某买了房或股票,赚了几十万、几百万!”

你看着那些跳动的数字,听着那些让人心跳加速的故事,感觉自己像是错过了一个天大的机会,心里痒痒的,既兴奋又焦虑,生怕再不上车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于是,你可能也忍不住了,拿出攒了很久的钱,甚至借了一部分钱冲进了市场。

然后呢?

市场可能还在继续上涨,你的账户数字也在增加,你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也更加大胆。

直到有一天,毫无征兆地,市场突然变脸,价格开始下跌,而且跌得又快又狠。

你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账面财富缩水,心里充满了恐慌、后悔和愤怒,却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种狂热上涨和突然崩盘的景象,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反复上演。无论是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还是其他什么资产,为什么人们总是会在某个时候变得如此狂热,将资产价格推到令人咂舌的高度?又为什么这种狂热总是无法持续,最终以一地鸡毛收场?

是因为经济基本面真的变化那么快吗?还是背后有更深层的原因?

今天我想跟你聊的这本书,就为我们深入剖析了这种现象。它来自一位非常著名的经济学家——罗伯特·希勒教授。他因为对资产价格的实证分析,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而他最广为人知、也最富预见性的著作之一,就是这本《非理性繁荣》。

这本书不像传统的经济学著作那样,只关注冰冷的数据和模型。它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它将经济学与心理学、社会学巧妙地结合起来,认为资产市场的巨大波动,尤其是那些泡沫的形成和破裂,远不是仅仅由理性的经济基本面决定的。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我们人类内心深处的心理因素和社会群体的行为。

所以今天听我讲完这本书,你不会立刻变成一个能在市场上预测短期涨跌的神算子,但你会对资产市场的波动有一个更深刻、更清醒的认识。你会理解为什么人们会陷入狂热,为什么泡沫会形成,以及它们破裂的内在逻辑。你会获得一副心理防护镜,让你在未来的市场波动中更能看清真相,不那么容易被情绪和周围的环境裹挟,从而做出更理性的判断,保护好自己的财富,也保护好自己的心态。

那么,这本《非理性繁荣》具体为我们揭示了哪些关于市场、泡沫和人性的秘密呢?

在我看来,它最核心、最具穿透力的洞察,可以从这样几个相互关联的关键点来层层深入理解。

首先,这本书最核心的概念直接体现在书名里,就是“非理性繁荣”。

他指出,资产价格的上涨,并非总是基于公司盈利能力、房产租金收益等这些经济基本面的理性分析。很多时候,它是由一种非理性的、基于心理和情绪的乐观情绪所驱动的。

这种非理性繁荣,就像一场正在失控的派对。一开始,大家可能只是因为一个好消息而感到高兴,喝了一点酒。但随着气氛越来越热烈,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音乐越来越响,大家的情绪越来越高涨,理性开始退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弥漫性的乐观和兴奋。人们不再思考这场派对会不会有结束的时候,会不会有人受伤,只是沉浸在当下的狂欢中。

在资产市场中,这种非理性繁荣,就是指资产价格的上涨速度远远超过了其内在价值的增长。这种上涨并非源于基本面的支撑,而是源于人们对未来价格持续上涨的一种过度乐观和盲目自信。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辆由情绪驱动的失控列车。这辆列车的燃料不是经济数据,而是人们的贪婪、兴奋和恐惧、错失机会的情绪。当这些情绪被点燃,列车就会加速向前冲,速度越来越快,甚至脱离了正常的轨道。尽管列车上的乘客们可能高喊着“我们会到达更美好的远方”,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辆车正在冲向悬崖。

书里分析了很多历史上的资产泡沫,比如上世纪90年代末的互联网泡沫,以及21世纪初的房地产泡沫。

在互联网泡沫时期,很多根本没有盈利,甚至没有明确商业模式的公司,股价却被炒上了天,仅仅因为他们沾上了“互联网”这三个字。人们相信新经济已经颠覆了一切,传统的估值方法都失效了。

在房地产泡沫时期,人们普遍相信“房子永远涨”,买房是旱涝保收的最佳投资。即使房价收入比已经高得离谱,大家依然疯狂贷款购房。

这些现象都无法用纯粹的理性经济学来解释,它们是典型的非理性繁荣的表现。

所以理解非理性繁荣,就是要认识到,市场价格不仅仅是理性分析的结果,更是人类集体情绪和心理状态的晴雨表。这种情绪一旦被点燃,力量是非常巨大的,足以在短期内将价格推向完全不合理的水平。

既然非理性繁荣是由情绪驱动的,那这些情绪是如何被点燃并迅速蔓延的呢?

这就引出了这本书的第二个重要洞察:泡沫的形成和维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具有强大感染力的叙事或故事。

希勒认为,在资产泡沫时期,总有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在广泛流传。这些故事为资产价格的上涨提供了看似合理的解释,激发人们的乐观情绪,并说服人们相信“这次不一样”。

这些故事可能关于新技术将改变世界(互联网泡沫)、城市化进程将带来永恒的需求(房地产泡沫)、某个资产是应对通货膨胀的最佳工具等等。

这些故事往往被媒体反复传播,在人们的日常对话中口口相传,从而形成了强大的社会心理共识。

你可以把这些叙事想象成一场场引人入胜的篝火晚会。篝火就是那些资产价格上涨带来的财富效应,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围过来。而那些关于美好未来的叙事,就是人们围坐在篝火旁讲述的动人故事。这些故事激发着人们的希望和梦想,让人们更加相信眼前的篝火会一直燃烧下去,会越来越旺盛。

故事讲得越生动,传播得越广泛,吸引来的人就越多,篝火就越烧越旺,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来听故事,形成一个正向循环。

在互联网泡沫时期,流传最广的故事是“新经济和互联网将颠覆一切传统行业”。人们相信传统的盈利模式已经过时,只要拥有用户和流量,未来就会无限美好,投资互联网公司就是投资未来。

在房地产泡沫时期,最流行的故事是“丈母娘的需求”“学区房的稀缺”“人民币会贬值,只有房子最保值”“房价只会涨不会跌”。这些故事深入人心,让买房不仅仅是一种投资行为,更成为一种社会行为和情感寄托。

这些叙事的力量在于,它们提供了简单的、情感上具有吸引力的解释,让人们更容易接受和传播,即使这些解释在理性分析下可能站不住脚。它们创造了一种集体的幻觉,让人们愿意相信不合理的价格是合理的,愿意为了这个故事而冒险。

当这些具有感染力的叙事广泛传播时,一个更强大的力量就出现了——羊群效应,或者说社会传染。

这构成了这本书的第三个重要洞察。

希勒强调,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很多行为决策都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在资产市场中,当看到身边所有人都因为投资某个资产而赚得盆满钵满时,那种被排除在外的感觉、害怕错失机会的心理,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人们会更容易相信那些流行的叙事,更容易模仿周围人的行为,即使自己内心可能还有一丝疑虑。

你可以把这种羊群效应想象成一股强大的海浪。当浪潮涌来时,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难以抗拒,会情不自禁地跟着浪潮的方向涌动。即使有人意识到方向可能不对,也很难逆流而上,甚至会被浪潮的力量裹挟着向前冲。

在市场中,这股浪潮就是人们的集体行动。当越来越多的人买入某个资产,价格就会上涨;价格上涨又会吸引更多人买入,形成一个自我强化的过程。

这种羊群效应在泡沫时期表现得淋漓尽致。你可能在餐桌上、朋友聚会中、网络论坛里,到处听到人们谈论同一个投资机会,谈论他们赚了多少钱。那些还没有参与的人会感受到巨大的焦虑,觉得自己像个傻瓜,错过了整个世界。这种焦虑和害怕错失机会的心理,会促使他们抛弃原本的谨慎和怀疑,迅速加入到买入的行列。

而一旦开始下跌,羊群效应同样会发挥作用。人们看到别人都在恐慌性抛售,自己也会因为害怕损失更多而盲目跟风卖出,导致价格加速下跌。

书里提到,这种社会传染不仅仅是简单的模仿,它还包含了情感的传染和认知上的强化。当你周围的人都对某个投资机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信心时,这种情绪会传染给你,让你也变得更加乐观。同时,他们的观点和行为也会印证你内心已经接受的那些流行叙事,让你更加相信“这次不一样”的故事。

所以,羊群效应是泡沫膨胀和破裂的重要加速器。它让原本可能只是少数人参与的市场波动,迅速演变成一场波及广泛的集体行动。

这股集体情绪和行为的力量,以及它们与资产价格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个关键的机制,也就是这本书讲到的第四个重要概念:正反馈循环。

希勒指出,在资产泡沫形成过程中,资产价格的上涨本身会成为吸引更多投资者的因素,而更多投资者的涌入又会进一步推高价格。这种价格上涨与乐观情绪相互促进、循环强化的机制就是正反馈循环。

你可以把这个过程想象成一个在雪地里滚动的雪球。一开始雪球可能很小,你只需要轻轻一推,它就会沾上一些雪。但随着雪球越滚越大,它沾雪的速度也会越来越快,体积和重量都会迅速增加,滚动的势头也越来越猛,甚至你不再需要用力推,它也会因为自身的重量和惯性而加速前进。

在资产市场中,雪球就是资产价格。最初可能只是因为一些基本面利好,或者早期的乐观情绪导致价格小幅上涨。但价格的上涨会吸引媒体报道,会引起人们的关注,会让早期进入的人获得收益并口口相传,这些都会吸引更多的资金和投资者进入市场。资金的涌入进一步推高价格,而更高的价格又会让更多的人看到赚钱效应,从而吸引更多人,形成一个自我强化的循环。

这种正反馈循环在房地产泡沫时期表现得尤为典型。房价上涨,让已经买房的人感到自己财富增加了,更加自信。他们可能会加杠杆或者卖掉旧房买新房,进一步增加需求。同时,银行看到房价上涨,认为房产是安全的抵押品,也更愿意向购房者和开发者提供贷款,这又为市场的进一步扩张提供了资金支持。人们看到借钱买房也能赚钱,更加大胆地借钱,甚至出现各种非理性的贷款行为。价格上涨带来的乐观情绪降低了人们对风险的警惕,使得这种正反馈循环能够持续下去,将泡沫越吹越大。

书中强调,这种正反馈循环是非可持续的。资产价格不可能无限地上涨,它最终会脱离基本面。一旦某种因素打破了这个循环,比如利率上升、政策调控,或者仅仅是因为价格已经高到让一些人选择套现离场,上涨的势头就会逆转。而一旦开始下跌,正反馈循环同样会反向作用,价格下跌引发恐慌,恐慌导致更多抛售,更多抛售又进一步压低价格,形成价格下跌与悲观情绪、恐慌情绪相互强化的螺旋,最终导致泡沫破裂。

理解了非理性、繁荣、叙事、羊群效应和正反馈循环这几个关键机制,我们就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资产市场的泡沫会反复出现,它们是如何被吹起来的,以及为什么它们最终会破裂。

这本书将这些复杂的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解释出来,让你看到市场波动背后隐藏的人性力量。

这本书之所以被广泛关注并获得诺贝尔奖,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超越传统理性经济学的视角,来理解金融市场。它将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引入经济领域,强调了人类行为和群体心理在资产定价中的重要作用。它不仅仅是理论分析,更结合了大量的历史数据和实证研究,尤其是作者对互联网泡沫和房地产泡沫的预警和分析,充分展现了其理论的解释力和预见性。

它提醒我们,金融市场并非完全有效和理性的,它常常受到人类非理性情绪和行为的显著影响。

这些关于泡沫形成机制的洞察,并非只存在于金融市场,它们反映了人类普遍的心理和社会行为模式,在很多领域都能找到其影子。

再想想历史上那些重大的社会潮流或集体狂热现象,比如17世纪荷兰的郁金香狂热。郁金香球茎的价格被炒到了天文数字,仅仅是因为人们相信它的价格会一直上涨。这背后就有强烈的叙事(郁金香的稀缺和美丽),有明显的羊群效应(大家都在买,你不买就落伍了),有强大的正反馈循环(价格越高越有人买,越买价格越高),最终也以泡沫破裂告终。

比如,一些传销或庞氏骗局能够吸引那么多人参与,很大程度上也是利用了人们的贪婪和害怕错失机会的心理,通过编织诱人的财富故事叙事,利用熟人之间的信任传播羊群效应,以及前期参与者获得收益带来的示范效应、正反馈来构建骗局。

这些古今中外的例子都在说明,人类的非理性情绪、具有感染力的故事、跟风的羊群行为,以及自我强化的反馈循环,这些非理性繁荣中阶式的机制,不仅驱动着资产市场的泡沫,也在很多其他领域影响着我们的判断和行为。

理解这些机制,对于我们在充满信息和各种故事的现代社会保持清醒都至关重要。

那么读了这本书,理解了资产泡沫是如何被非理性繁荣吹起来的,我们如何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面对各种投资机会和市场信息时,运用这些智慧呢?如何才能不被狂热的浪潮裹挟,保持清醒和理性呢?

你可以试试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将书中的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步骤。

首先,警惕和审视那些过度乐观的叙事。

当你听到关于某个资产或某个领域充斥着“颠覆性”“永远涨”“闭眼买”等简单而充满诱惑力的故事时,放慢脚步,保持怀疑,不要轻易相信那些声称“这次不一样”的论调。尝试去寻找不同的声音,去了解悲观者或怀疑者的观点。问问自己:支撑这个故事的基本面是什么?它真的能支持当前这么高的价格吗?它有没有可能只是一种集体想象?

其次,努力区分价格和价值。

资产的价格是由市场交易决定的,它受到很多短期因素和情绪的影响。而资产的价值则应该基于它的内在属性,比如房产的租金收益、公司的盈利能力、资产的稀缺性等等。

在市场狂热时,价格往往会严重偏离价值。学会忽略短期的价格波动,将你的注意力放在对资产内在价值的分析上。问问自己:如果我买了它,它未来能够通过产生收益(比如租金或利润)来回报我吗?如果不能,那么它当前的价格是不是仅仅基于未来能够以更高价格卖出的预期?这种预期可靠吗?

第三,觉察自己的情绪和身边的羊群。

当你发现自己因为价格上涨而感到过度兴奋,或者因为身边的人都在赚钱而感到焦虑、害怕错失机会时,停下来深呼吸,认识到这可能是你的情绪和羊群效应在起作用。不要在情绪高涨或焦虑不安的时候做出投资决策。可以设定一些规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比如在价格达到某个我认为不合理的水平时,我就不再买入,或者设定止损点,避免在恐慌时盲目抛售。同时,有意识地减少接收那些可能加剧你情绪波动的市场信息,比如频繁查看账户、参与充满煽动性的投资讨论群等等。

第四,保持多样化和长期视角。

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尤其是在某个资产价格已经出现非理性上涨时。分散投资能够帮助你降低风险,避免在某个泡沫破裂时遭受毁灭性打击。同时,采取长期投资的策略,关注资产的长远发展和价值增长,而不是试图抓住短期的价格波动。长期视角能帮助你过滤掉市场短期的噪音和情绪,更专注于基本面。

《非理性繁荣》并非一本教你如何赚钱的书,它是一本教你如何不亏大钱、如何在狂热市场中保持清醒的书。它揭示了隐藏在经济现象背后的人性弱点和社会机制,让我们看到市场的波动很多时候反映的是人心的波动。理解这种非理性,才能更好地在市场中保护自己。

最终,《非理性繁荣》想传递给我们的那个深刻而具有警示意义的信息,也许就是:资产市场的繁荣和泡沫,是人类集体心理、具有感染力的叙事、羊群行为,以及自我强化的反馈循环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非理性力量强大到足以暂时压倒基本面,将价格推向极端,但它终将回归现实。

在市场狂热时保持警醒,不被普遍的乐观情绪和诱人故事所迷惑,独立思考、关注价值,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这才是避免成为泡沫牺牲品的关键。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说过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话:“历史不会重演,但它会押韵。”

《非理性繁荣》向我们展示的就是历史在资产泡沫这一现象上一次又一次的押韵。那些驱动泡沫形成的人性弱点和社会机制,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资产上反复出现。

读懂这本书,就像拿到了一张看穿市场押韵规律的地图,让你在未来的经济周期中,能够更早地识别风险,更清醒地做出选择。

希望今天关于《非理性繁荣》的分享,能为你带来一些启发,让你在未来的投资和决策中多一份冷静,多一份智慧。

感谢你的聆听,我们下一本读书解读再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