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励志励志
20分钟读懂《道德情操论》,你就明白了什么叫“得体”和“情商高”
铛铛铃2025-08-02【励志】20人已围观
简介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似乎总在跟各种各样的感觉打交道。
看到电视里的人物经历坎坷,即使明知是剧情,心里还是会泛起一丝怜悯。听到朋友分享喜悦,我们的心情也跟着轻松起来,忍不住为她高兴。不小心在公共场合犯了错,哪怕没人责备,却感觉非常尴尬,恨不得有个地缝能钻进去。
这些奇妙的、难以捕捉的内心感受,我们每天都在体验。它们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做出选择,甚至如何看待自己。但我们很少去追问这些感觉从何而来,它们在我们与人相处时扮演着什么角色。
今天,我想跟你聊的就是一本深入探究这些人情世故和内心戏码的经典著作。它的作者你一定不陌生,就是那个凭借《国富论》而被载入史册的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
但你知道吗?在他自己心中,他更看重的是另一本他耗费毕生精力去完善的书,这本书就是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可能有点学究气,让人觉得是不是要讲一些遥远的道德规范。但恰恰相反,它极其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它像一位洞察秋毫的心理学家,又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朋友,拉着你的手走进你的内心世界,也走进他人的世界,为你一层层揭示我们情感和行为背后的深层逻辑。
所以,听我讲完这本书,你不会变成一个刻板的道德说教者,但你可能会获得一种全新的视角,更深刻地理解自己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受,也能更准确地把握别人行为背后的复杂动机。你会发现,原来我们对错的判断、对好坏的感知,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有趣和精妙得多,就像随身带着一份更接地气、更实用的人际关系说明书和情绪理解指南。
那么,这本书到底讲了哪些颠覆我们认知、又极其实用的道理呢?
在我看来,它最核心的秘密藏在这样几个关键的洞察里。
首先,亚当·斯密为我们揭示了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特殊能力,他称之为“同情”。这与我们日常说的“可怜”不一样,它指的是一种通过想象,把自己放在别人的位置上,去感受他当下情绪的能力。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我们常说的共情或者感同身受。这种能力是他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石。
他说,我们人类天生就有一种本能,能够通过观察和想象,模仿他人的感受。看到别人快乐,我们能分享那份喜悦;看到别人痛苦,我们的心里也会为之一沉。我们不一定亲身经历了对方的遭遇,但我们的大脑和内心能够模拟那种状态,产生类似的情感反应。
你可以把这种共情能力想象成我们每个人体内都装着的情感传感器,它能捕捉到周围人散发出的情绪信号,并在我们的内心引起程度不一的共振。正是这个传感器,让我们能够理解他人的喜怒哀乐,让我们能够对别人的经历产生共鸣。
书中有一个很形象的例子:当你看到有人挥动手臂要击打另一个人的时候,你围观的人即使没有被打,也会不自觉地缩一下身体,这就是一种基于想象的共情,你的身体和情绪在模拟可能到来的疼痛。再比如,看一部感人的电影,你会跟着主角哭泣,也是你的情感传感器捕捉到了主角传递的悲伤信号,并在你的心里产生了强烈的回响。
斯密认为,正是这种基础的共情能力,将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连接起来,构成了社会情感的基础。我们关心他人,不仅仅因为理智上认为应该如此,更是因为我们能在情感上体验到与他人的连结,这是我们能够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起点。
光有能够感知他人情绪的能力还不够,我们的情感有时也像脱缰的野马。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判断自己的感受是否恰当,如何让自己的行为表现得得体,从而融入社会并获得他人的认可。这就需要引出第二个至关重要的概念了。
斯密说,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住着一个公正的旁观者。这并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而是我们通过长期与他人互动、观察社会规范,在心里构建出的一个虚拟的、超然的形象。这位旁观者是理性、客观、不带个人偏见的。
每当我们要做一个决定,或者对某个行为,无论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产生情绪反应时,我们都会不自觉地在心里设想:如果这位完全公正、了解所有情况的第三方站在这里,他会怎么看待我的感受和行为?他会同情我的情绪吗?他会赞同我的做法吗?他会觉得我的反应过度了吗?
你可以把这位公正的旁观者想象成我们内心世界里的一面道德镜子,我们把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行为在这面镜子前照一照,看看这位公正的旁观者会投射出怎样的评价。我们努力调整自己的情感表达和行为方式,使其能够获得这位镜子的赞同。
比如,你在工作中受到了委屈,心里感到非常愤怒和不满,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冲上去理论,甚至发泄情绪。但通常情况下,你会犹豫、会克制。这种克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你内心的公正的旁观者在告诉你:虽然你感到委屈,但当场失控的发泄可能不会被理解和同情,反而会被认为是冲动、不成熟。这位旁观者不会完全共情你失控的怒火,他可能会更同情那些被你情绪波及的无辜同事,或者认为你有更合宜的处理方式。正是这种来自内心旁观者的预判和不赞同,促使你选择了更冷静的处理方式。
再比如,你完成了某件有挑战性的工作,获得了成就感,这种积极的情绪同样需要经过公正的旁观者的检验。如果你因此而变得傲慢、自大、贬低他人,你的内心旁观者就会感到不适,因为这种表现不合宜,不会获得他人的真诚赞同。而如果你保持谦逊,承认团队的贡献,你的成就感就能获得内心旁观者的认可,并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尊重。
亚当·斯密认为,正是通过不断地与这位内心的公正的旁观者进行这种无声的模拟和对话,我们学会了反省自我,学会了控制自身的激情,学会了站在一个更超然的立场看待问题。这是我们形成良知、发展道德感的基础,也是我们从一个只受本能驱使的个体,逐渐成长为一个能够适应社会、遵守规范的社会人的关键。
我们渴望成为一个值得被爱、值得被尊敬的人,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获得这位内心公正的旁观者最深层的认可。
我们有了能够感知他人情绪的共情能力,有了能够审视自己情感和行为的公正的旁观者,接下来很自然的,我们就需要思考:如何让我们的外在表现既能表达真实的内心,又能被社会所接受和理解?这就要理解第三个概念——合一性,或者说得体性。
合一性不是指行为的结果有多好,也不是符合了哪条死板的规则,它指的是我们的情感表达和外在行为是否与我们所处的具体情境恰当匹配,能否获得公正的旁观者的理解和同情。用大白话说就是,你的表现是不是让人觉得舒服,让人觉得恰到好处。
你可以把追求合一性的过程想象成一位出色的演员在精准地演绎角色。他内心的感受可能非常丰富甚至极致,但他外在的表演需要根据剧本、根据情境、根据观众的预期来调整,使得他的情感表达能够被观众理解和共情。
同样的,我们内心的真实感受可能非常强烈,比如面对巨大的不幸,悲伤到极致,或者获得巨大的成功,兴奋到癫狂。但为了能够与周围的人建立有效的连接,为了不让旁观者感到被冒犯或不知所措,我们会不自觉地调整我们外在的表现强度和形式。
书中说,当一个人遭遇极大的悲痛时,他内心的痛苦是难以想象的,但如果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收敛自己的悲伤,使其不那么声嘶力竭,不那么持续不断地冲击旁观者的情感承受力,那么旁观者反而更容易对他产生深切而持久的同情。她的悲伤因为有了节制而显得更加有尊严,更容易获得公正的旁观者发自内心、这很恰当的认可。
反过来也一样,一个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内心可能狂喜,但如果他的表现过于夸张,得意忘形,旁观者可能就无法产生同等的共情,甚至会觉得反感。而如果他表现得相对平静、谦逊,只是眼角眉梢流露出喜悦,并表达对帮助者的感谢,他的喜悦就显得更合宜,更容易赢得他人的祝福和赞赏。
所以,合一性不是让你压抑真实情感,而是一种基于共情能力和旁观者视角的自我调节。它要求我们在深刻体验自身情感的同时,也能根据情境和他人的感受来调整外在的表达方式。这种能力的培养,让我们能够更顺畅地融入社会,更容易获得他人的理解和认可,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关键。
我们之所以如此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合宜,如此渴望获得公正的旁观者的赞同,最终是因为我们内心深处有一种强烈的驱动力,那就是获得情感上的相互共鸣。
我们前面讲了,共情是双向的,我们能感受他人,他人也能感受我们。当我们的情感,无论是快乐、悲伤、愤怒、恐惧,能够被他人理解、能够得到呼应时,我们会感受到一种巨大的满足感、被连接感和被接纳感。同样,当我们成功地理解并回应了别人的情绪,让对方感受到被理解时,我们自己也会感到愉悦。
这种渴望相互共鸣的心情,就像两颗因为同一个频率而同时振动的音叉。当你的心弦因为某个经历而被波动时,你希望听到别人的心弦也能因此产生共鸣的回响。那种共振的感觉,确认了我们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我们是社会中的一份子,我们的感受是能够被理解和分享的。
斯密说,我们之所以乐于将快乐分享给朋友,是因为朋友的回应能让我们的快乐加倍,我们不仅体验了自己的快乐,还通过朋友的响应,共情到了他们因为我们的快乐而产生的快乐。我们之所以愿意向他人倾诉痛苦,是因为倾听和理解让我们感到不那么孤独,他人的共情分担了我们一部分重负。甚至在表达愤怒时,如果我们的愤怒能获得旁观者的理解和同情,即旁观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愤怒是合宜的,我们的愤怒也会得到舒缓。
正是这种对情感相互共鸣的渴望,成为了驱动我们追求合一性、遵循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在动力。我们不只是为了外部的奖励或惩罚而遵守规则,更是为了获得内心公正的旁观者的认可,以及与他人建立那种深层的情感连接。当我们的行为和情感表达获得了他人真诚的理解和尊重时,那种感受比任何物质回报都要来得更加深刻和持久,因为它满足了我们作为社会动物最根本的需求——被看到、被理解、被接纳。
亚当·斯密用这样一套基于情感和想象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道德和人性的独特视角。他不像一些哲学理论那样高高在上,而是根植于我们日常生活那些最普普通通、最真实的心理体验。
这本书另一个深刻的洞察在于,它强调了自制力的重要性。斯密认为,自制力是所有美德中最重要的一种,因为只有强大的自制力,我们才能压制住那些不被公正的旁观者同情或赞同的及时冲动和强烈情感,比如极端的愤怒、恐惧、贪婪或过度悲伤等等,从而使我们的行为符合“异性”(此处应为“适宜”)的要求。
没有自制力,即使你内心能共情,也能看到公正旁观者的眼光,也很难将这些洞察转化为得体的行动。
这些关于公正的旁观者、合一性和自制力的思想,并非仅仅是纸上谈兵,它们深刻地体现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影响着无数个体和群体的命运。
你看,历史上的那些伟大的政治家或领导者,在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时,他们往往展现出了非凡的冷静和坚定。他们没有被个人的情绪或外部的噪音所左右,而是能够超越自身的立场,仿佛在与一位时间长河中的公正旁观者对话,审视自己的决策是否符合更长远的利益和更高的道德标准。他们为了做出在那个情境下最合宜的决定,需要极强的自制力,压抑个人的好恶、恐惧甚至愤怒,正是这种能力的体现,让他们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尊敬,也最终塑造了历史的走向。
再想想我们身边的那些真正受欢迎的人,他们往往情商很高,不是因为他们虚伪或善于伪装,而是因为他们懂得如何管理和调节自己的情感表达,使其在不同的情境下都显得合宜。他们能够敏锐地捕捉到他人的情绪、共情,并且能够站在对方或第三方的角度审视自己的言行——公正的旁观者,然后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从而更容易获得他人的理解和共鸣。这种能力的背后,同样需要日积月累的自制力,去控制那些可能不被接受的冲动和不合时宜的表达。
这些例子都说明,《道德情操论》揭示的人性底层逻辑,在各种人类活动领域都普遍存在并发挥着作用。理解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行为,也能更深刻地理解社会现象。
那么这些洞察,我们如何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应用它呢?别觉得高不可攀,其实有很多简单可行的切入点。
首先,你可以试试有意识地邀请你内心的公正旁观者入场。这听起来有点抽象,但其实就是一种自我反思和换位思考的练习。当你情绪激动,想要立刻做出反应时,暂停一下,在心里想象一个你尊敬的、理性、客观的人,他会怎么看待这件事?如果把这件事讲给一个完全不了解情况的第三方听,他会有怎样的感受?
比如,如果你因为家人的一句话感到不快,想要反驳,先想想:如果我是一个不偏不倚的朋友,听到这句话和你的反应,我会觉得谁更有道理?家人的本意可能是好的吗?通过这种内心的模拟,你能够跳出自己当下情绪的牢笼,从一个更客观的角度看待问题,从而做出更合宜的反应。
定期写日记,记录下让你产生情绪波动的事情和你的想法,事后再回顾,也是一种很好的激活内心旁观者的方式。
其次,主动去增强你的共情能力。这不仅仅是被动地感受别人的情绪,更是主动去理解情绪背后的原因和立场。在与人交流时,尤其是在发生争执或误解的时候,尝试着把注意力从“我要赢”或者“我是对的”转移到“他为什么会这样想,他的感受是什么”。多用开放性的问题,比如“你当时是怎么想的?让你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是什么?”认真倾听,试着复述对方的观点,确认自己是否理解到位。这就像在调节你情感传感器的灵敏度和广度,让它不仅能感受到信号,还能定位信号源,理解信号的含义。
第三,在不同的情境中练习合宜性的表达。仔细观察你在不同社交场合的表现,在家里跟家人说话的方式,跟亲近朋友聊天的方式,跟同事沟通的方式,以及在正式场合发言的方式,应该有所不同。它们之间的差异正是合一性的体现。尝试着根据你面对的人群、当时的场合、氛围,调整你的语气、用词甚至肢体语言,让你的表达更容易被在场的人理解和接受。
比如,当你需要表达不同意见时,与其直接否定,不如先肯定对方的一部分观点,再提出你的补充或不同看法,这样更容易获得对方的倾听和理解。这是一种在保持真诚的前提下,对他人的尊重和对关系的维护。
最后也是最基础的,坚持锻炼你的自制力这块“肌肉”。自制力就像身体的肌肉一样,需要不断练习才能增强。你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比如抵抗住立刻刷手机的冲动,推迟满足感;在想抱怨的时候停下来,先想想有没有解决办法;在想逃避困难任务的时候,强迫自己先完成一小步。每一次微小的克制,都是在为你应对未来更大的诱惑和挑战积累力量。
亚当·斯密认为,正是无数次小小的自制,累积成了我们品格中的美德。
通过这些实践,你会发现,你不再那么轻易被自己的情绪牵着鼻子走,也不再那么困惑于别人的行为逻辑。你开始以一个更宽广、更包容的视角看待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这就像你原来只是在一条狭窄的小路上行走,只看到自己脚下的方寸之地,现在你突然来到一个开阔的高原,视野变得无比辽远,能同时看到很多不同的路径和风景。你对人性的理解会更深入,对生活中的起伏也会更加从容。
我自己就在尝试,每次感到强烈的负面情绪,想要立刻抱怨或反击时,我会先问自己一句:“如果亚当·斯密笔下的那位公正的旁观者看到我现在这样,他会怎么想?”这句话就像一个心理暂停键,能让我瞬间冷静下来,从情绪化的漩涡中抽离出来,重新评估当下的情况,然后选择一个更合宜的方式去处理。这个小小的习惯,真的帮助我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冲突和后悔。
你看,亚当·斯密,这位被誉为经济学之父的伟人,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物质财富的分配和创造上,他更深刻地洞察了人心的复杂性和社会连接的基础。它告诉我们,我们之所以能够作为一个社会和谐共处,不仅仅是因为有法律和规则的约束,更因为我们内心深处拥有那些微妙的共情能力,那个时刻在审视我们的公正的旁观者,以及我们渴望获得彼此理解和认可的本能。
最终,《道德情操论》想传递给我们的,也许就是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有情商的人,不是要压抑自己的本性,而是要深刻理解它,并学会用理性和自制去引导它,让我们的情感表达和外在行为既忠于我们真实的内心,又能经得起内心那位公正的旁观者的审视,从而获得与他人真诚连接的能力,赢得真正持久的内心平静和来自世界的认可。
这让我想起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里的一句话,他说:“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活得有意义,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免得在我生命终结时,才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亚当·斯密这本书,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引导我们进入内心的丛林,去探索那些构成我们有意义和深刻生活的人性基础。理解了我们为何会感受、如何做判断、怎样与他人连接,我们才能更好地活出那个既真实又与世界和谐相处的自己。
希望今天关于这本书的分享,能为你带来一些新的思考,让你在与自己相处、与他人相处时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从容。
我们下一期读书解读再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