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励志励志
20分钟读懂《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太敢说了!颠覆你的幸福观
铛铛铃2025-08-02【励志】15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我们要聊一本
可能会彻底颠覆你过去对心理学、人际关系,甚至对幸福理解的书。
它的名字叫做《被讨厌的勇气》。
这本书以对话体的形式展开,一个充满困惑的年轻人向一位哲人请教,试图找到摆脱痛苦、获得自由和幸福的方法。
哲人提出的观点,很多听起来都与我们习惯的思维方式格格不入,甚至会让你感到被冒犯或难以接受。但这恰恰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它强迫你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固有的观念。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非常在意别人的眼光,害怕被批评、被否定,总是努力去迎合他人,希望所有人都喜欢自己;有没有觉得自己活得很累,仿佛背负着很重的包袱,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有没有常常陷入对过去经历的懊恼,或对未来不确定的焦虑中?
如果你有这些困扰,《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可能会为你提供一条全新的解脱之路。虽然这条路一开始可能让你感到不适。
这本书由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和作家古贺史健合著。他们以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为基础,将其核心思想通过这种引人入胜的对话形式呈现出来。
阿德勒心理学是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并列的,但与前两者强调过去经历对人的决定性影响不同,阿德勒心理学更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人是目的性的存在,以及人如何通过社会互动来构建自我和追求幸福。
为什么选择这本书呢?因为在高度社会化的现代社会,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各种人际关系的网络中。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如何在其中找到自我,如何不被他人的期待所绑架,是获得内心自由和幸福的关键。而被讨厌的勇气提供的阿德勒心理学视角,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套非常具有实践意义的指引。它不像过去找原因,而是着眼于当下和未来,告诉你如何勇敢地做出改变,掌控自己的人生。
今天,我就想带你一起深入这本书的核心,去听听那位哲人会如何回应年轻人的困惑,去理解阿德勒心理学的革命性观点,并思考它们如何能帮助我们获得被讨厌的勇气,从而活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而幸福的人生。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之所以能够风靡亚洲,是因为它以一种非常 accessible 的方式,将原本可能有些抽象的阿德勒心理学理论,转化为了普通读者能够理解和思考的语言。对话体的形式,使得书中的哲人能够针对年轻人提出的各种疑问和反驳,层层深入地阐述阿德勒思想,非常有代入感,仿佛我们自己就是那个年轻人,坐在哲人面前,接受思想的洗礼甚至冲击。
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哲人回应年轻人关于人生、人际关系和幸福等困惑时,所阐述的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几个关键原则。我们可以沿着书中的对话脉络,来逐一深入解读这些颠覆性的观点。
年轻人找到哲人时,带着深深的痛苦和困惑。他认为自己之所以不幸福,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过去的经历、因为性格、因为环境,简而言之是因为原因。比如他认为自己之所以内向,不敢与人交流,是因为童年时受到过心灵创伤;他认为自己之所以会发怒,是因为遇到了让他愤怒的特定事件。这种原因论是我们大多数人习惯的思维模式,认为我之所以是现在这样,都是因为过去发生了什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也部分支持这种观点,认为过去的经历对人格形成有决定性影响。
然而,阿德勒心理学对此提出了根本性的否定,提出了目的论。哲人告诉年轻人:“你之所以感到不幸,不是因为过去或环境,而是因为你为自己选择了不幸这个目的。你之所以会表现出某种行为,不是因为过去的原因,而是因为你现在想通过这种行为达成某种目的。”
这听起来非常反直觉,甚至让人觉得难以接受。比如,对于年轻人的内向,哲人会说:“你不是因为童年受创伤而不敢与人交流,而是你现在有不敢与人交流的目的,所以你才制造出了内向、害羞的情绪来支持你的这个目的。”
再比如,对于发怒,哲人会说:“你不是因为被激怒而发怒,而是你想通过发怒来达到某种目的,比如压制对方、引起关注,所以你才制造出了愤怒这种情绪作为手段。”
目的论认为,我们不是过去经验的产物,而是基于我们自己的选择而活。我们现在的生活状态,是我们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选择的结果。即使是那些看起来痛苦的情绪和行为,比如内向、焦虑甚至愤怒,他们背后也隐藏着个体想要达成的某种目的。比如,内向的目的可能是为了避免与人交往可能带来的伤害和冲突,从而保护自己;发怒的目的可能是为了在瞬间压制对方,快速解决问题,而不用进行需要耐心和技巧的沟通。
这种观点是革命性的,因为她将个体从过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他告诉我们,无论你的过去多么坎坷,无论你经历过怎样的不幸,那都不能成为你现在不幸福或者无法改变的决定性原因。你现在拥有选择的自由,你之所以选择继续停留在原地,是因为你认为停留在原地符合你目前可能连你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某个目的。而如果你想改变,你只需要改变你的目的,并选择为达成新目的所需要的行为方式。
目的论将焦点从不可改变的过去,转移到了可以改变的现在和未来,以及我们内在的动机和选择。他强调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认为我们不是被动的受害者,而是积极的、有目的的行动者。
理解并接受目的论,是获得人生自由的第一步,也是需要巨大勇气的一步。因为它意味着你要为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负起责任,而不是将责任推卸给过去或他人。
年轻人痛苦的另一个重要来源,是人际关系中的各种困扰。他渴望获得认可,害怕被否定,在意别人的看法,因此常常在人际交往中感到束缚和焦虑。哲人对此抛出了阿德勒心理学又一个核心且同样冲击性的观点: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
这听起来似乎有些夸张,难道我们的烦恼仅仅来自于与他人的互动吗?哲人解释说,即使是看似与人无关的烦恼,比如自卑,它也往往是源于与他人的比较。当你孤身一人在荒岛上,你可能不会感到自卑,因为没有比较的对象。一旦你与他人产生连接,你就可能开始在意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价值表现,从而产生各种人际关系中的烦恼。
既然烦恼来自于人际关系,那么如何才能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获得解脱,不被他人的期待和评价所束缚呢?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答案是: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是指要清晰地分清楚这是谁的课题。哲人认为,我们所有的人际关系烦恼,根源都在于没有做好课题分离,将他人的课题揽到自己身上,或者试图干涉他人的课题。
如何区分课题呢?哲人提供了一个简单的判断方法: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由谁来承担。比如,孩子学习是自己的课题,还是父母的课题?最终学习不好导致的结果,无法考上好学校等,是由孩子自己承担的,所以学习是孩子的课题。那么父母的课题是什么?是提供学习环境,是决定是否提供支持。孩子是否努力学习,是否取得好成绩,这是孩子自己的课题,父母无权干涉,也无法代替。
再比如,你对某个人提出了建议,是否接受这个建议是对方的课题。你是否提出建议,是你的课题。你无法强迫对方接受你的建议,如果对方不接受,那是他们的选择,他们将承担不接受的后果,这是他们的课题,你无需因此感到沮丧或生气,除非你将说服对方当做了自己的课题。
课题分离的核心在于只关注自己的课题,不干涉他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你的课题。很多时候,我们痛苦的原因正是因为没有做好课题分离。我们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和评价,仿佛被他人喜欢或不被他人讨厌是自己的课题,所以我们努力去迎合,去扮演他人期待的角色。但这其实是将如何评价你、是否喜欢你这个他人的课题揽到了自己身上。你无法控制别人如何评价你,无论你做得多好,也总会有人不喜欢你。将精力放在无法控制的事情上,自然会带来焦虑和痛苦。
被讨厌的勇气,正是课题分离在人际关系中的终极体现。它并不是说你要故意去做一些讨人厌的事情,而是说当你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时,如果因此被某些人讨厌,那是他们的课题,你无需因此而放弃自己的生活方式。你有按照自己的价值观选择生活的自由,而别人是否喜欢你的选择,是他们的自由。将是否被讨厌这个课题还给对方,你才能从他人期待的枷锁中解脱出来,获得真正的人际关系自由。
哲人还强调,课题分离并不是要你变得自私或以自我为中心,而是要你回到一个健康的个人边界中。他让你清楚地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管理自己的课题,不能做什么,干涉他人课题。他让你将精力集中在自己能够掌控的事情上,从而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人生。这种清晰的边界,反而能建立更健康、更平等的人际关系,因为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课题负责。
年轻人常常因为与他人的比较而感到痛苦和自卑,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哲人并没有否定这种劣等感的存在,他认为,劣等感是人类普遍的一种感受,它来源于我们渴望进步、追求卓越的动力。当我们看到别人比自己做得好时,会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产生想要变得更好的愿望。从这个意义上说,劣等感本身并不是坏事,它是追求优越性的动力来源。
然而,问题出在我们如何应对劣等感。有些人会陷入自卑情结,认为自己的劣等感无法克服,并将这种情节当作自己不行动、不改变的借口;有些人则会陷入优越情结,通过夸耀自己、贬低他人,或者沉迷于权力和地位的竞争,来制造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以掩盖内心深处的自卑。这两种情节都是对健康的劣等感和优越感追求的扭曲,都将精力消耗在了与他人的比较和竞争上。
阿德勒心理学强调,我们追求的应该是优越性,而不是优越感。优越性是指个体在自己的生活道路上不断向前,追求进步和完善,这个过程的目标是超越昨天的自己,而不是打败或超越他人。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平面上,每个人都在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健康的比较是与理想中的自己进行纵向比较,看看自己是否比昨天有所进步;而病态的比较是与他人进行横向比较,将他人的成功视为自己的失败,将人生变成一场零和博弈。
当我们将目光从与他人的比较转移到自身的进步上时,我们的行动目标就会变得清晰和积极。我们不再需要通过贬低他人来衬托自己,也不再需要为他人的成功感到焦虑。我们可以真诚地欣赏他人的优秀,并将其视为激励自己前进的榜样,而不是竞争的对手,因为他人的成功并不意味着你必然的失败。
追求优越性是个体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身潜力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无穷无尽的,因为总有可以进步的空间。正是这种不断向前的动力,构成了生命的活力。阿德勒心理学鼓励我们正视自己的劣等感,将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并将这种动力导向自身的成长和完善,而不是导向与他人的恶性竞争。
年轻人常常被过去的经历所困扰,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焦虑。他认为人生是一条有起点、有终点,并且被过去和未来串联起来的线,过去决定现在,现在影响未来,所以要为过去懊悔,为未来担忧。
哲人则用阿德勒心理学的观点告诉他,人生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不断连续的点的集合,是每一个此时此刻的连接。人生没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生命本身就是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由无数个独立的当下组成的。过去已经过去,无论发生了什么都无法改变;未来还没有到来,充满了不确定性,是我们现在无法完全掌控的。唯一真实存在的,是我们正在经历的此时此刻。
将注意力集中在过去或未来,都是对当下生命的浪费。为过去懊悔,为未来担忧,都让你错过了活在当下的机会,也让你无法在当下做出最有效的行动。阿德勒心理学鼓励我们活在当下,将精力投入到你现在正在做的事情上,投入到你正在经历的体验中,认真地过好每一个此时此刻,全力以赴地完成你现在面前的任务。
你过去的经历固然构成了你的背景,但它不能决定你此刻如何感受、如何选择。你此刻的选择和行动,正在塑造你的下一个当下,而无数个这样的当下就构成了你的人生。哲人强调,即使你对未来没有一个明确的、宏大的长期规划也没有关系,你只需要看到眼前的此时此刻,并认真地对待它。如果你现在正在学习,就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如果你现在正在工作,就专注于你的工作;如果你现在正在与家人、朋友相处,就享受这份连接。
当你把每一个当下都过好了,当你认真地完成了每一个眼前的任务,那么你的未来自然会展现出来,而且很可能比你焦虑、担忧或宏大规划出来的要更好。因为生命是在不断地流淌和展开的,它不是一个需要你提前规划好每一个细节的固定蓝图。把聚光灯聚焦在此时此刻,这是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活出轻松人生的重要指引。它要求我们放下对过去和未来的执念,将能量回收到当下可以掌控的事情上。这种专注当下的能力,能够帮助我们减轻焦虑、提高效率,更真切地体验生命的过程。
年轻人的最终目的是获得幸福。在否定了原因论、课题分离、追求优越性、活在当下之后,哲人最终指出了阿德勒心理学关于幸福的核心观点:幸福来自于贡献感。
阿德勒认为,人是社会性的存在,我们无法孤立的存在。个体的幸福感不是来自于获得了多少物质或荣誉,也不是来自于被多少人喜欢,真正的幸福感来自于你能够感觉到自己对他人或者共同体有用,也就是拥有贡献感。
这种贡献感不是指牺牲自己去迎合他人,这又回到了讨好型人格和课题分离没做好的问题。真正的贡献感是在你做好了自己的课题,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并在这个过程中,你的存在或你的行动能够对他人或更广阔的共同体产生积极的影响,让你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
这种贡献感可以非常微小而具体,它可能是在工作中认真完成任务,为团队做出了贡献;可能是照顾好自己的家人,让他们感到幸福;可能是帮助了一个遇到困难的朋友;可能是积极参与社区活动;甚至仅仅是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没有将负面情绪传染给他人。当你能够感觉到自己对某人有价值时,即使你没有获得直接的赞扬或认可,你内心也会感到一种充实和满足,这就是贡献感带来的幸福。
与贡献感紧密相连的是共同体感觉。阿德勒认为,人最终的课题是获得共同体感觉。共同体感觉是个体能够感觉到自己是某个更大共同体的一部分,并在这个共同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这个共同体可以是你所在的家庭、学校、公司、社区,甚至包括人类整体、宇宙万物。拥有共同体感觉,意味着你能够超越狭隘的“我”的界限,去关注“我们”,去思考自己的存在如何与这个共同体连接,并为之作出贡献。
刚开始读《被讨厌的勇气》时,我对哲人提出的目的论、课题分离等观点感到非常不适应,甚至觉得他有些冷漠和不近人情。特别是当他说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时,我觉得过于绝对了。然而,随着我深入阅读,并尝试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这些原则,我开始逐渐体会到他们的力量。尤其是在处理一些让我感到焦虑和在意的事情时,我会停下来问自己:这是谁的课题?当我意识到某个烦恼是源于我试图控制或改变他人的课题时,我会尝试将这个课题还给对方,把精力收回到自己的课题上。
比如,当我因为某个人对我的评价感到不快时,我会提醒自己,如何评价我是他的课题,我无法控制。我能控制的是我如何看待我自己,我是否按照我认可的方式去生活。当我这样做时,我发现内心的焦虑感减轻了很多。
再比如,当我感到自己在某方面不如别人而自卑时,我会提醒自己,我的目标是超越昨天的自己,而不是打败别人。我开始将注意力放在自己可以改进的地方,即使进步很小,也为自己感到高兴。
虽然实践这些原则并不容易,常常会遇到反复,但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种将注意力从外部无法控制的事情转移到内部可以掌控的自己身上所带来的内心平静和力量。这就像是在混乱的世界中,找到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可以安住的岛屿。这种经验让我对书中关于课题分离和活在当下的理念有了更深的认同,也让我明白,勇气不仅仅是去做惊天动地的事情,更是拥有改变自己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勇气。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当你拥有了共同体感觉,感觉到自己是某个共同体的一部分,并能够为之做出贡献时,你就能够克服孤独感、找到归属感,并体验到真正的幸福。这种幸福不是一种被动获得的状态,而是一种主动选择和积极实践的结果。它是你选择活在当下,做好自己的课题,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自己价值的体验。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的核心魅力在于,他没有回避人生的痛苦和困境,但它以一种完全不同的视角,为你提供了一套摆脱痛苦、获得自由和幸福的方法论。他不是告诉你如何让所有人都喜欢你,而是教你如何拥有不害怕被某些人讨厌的勇气,从而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他不让你沉溺于过去的创伤,而是引导你关注当下可以改变的自己和未来。他不教你如何打败别人,而是教你如何超越自己。他不将幸福定义为获取或拥有,而是定义为付出和贡献。
这本书的观点非常有颠覆性,也很具实践意义。他要求我们重新审视自己,挑战那些根深蒂固的思维惯性。但如果你常常感到不快乐、不自由、被束缚,或者渴望找到自己真正的人生方向,那么《被讨厌的勇气》绝对值得你认真阅读和深入思考。它可能会像一道闪电,照亮你内心的迷雾,给你带来被讨厌的勇气,去活出真正属于你的精彩人生。
好了,我们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一起深入解读了《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的核心思想,从否定原因论到提出目的论,从一切烦恼源于人际关系到课题分离的解脱之道,从劣等感与优越感的陷阱到追求优越性的真正目标,从活在过去未来到聚焦此时此刻,以及从贡献感到共同体感觉的幸福真谛。希望今天的解读能够为你带来新的启发。
如果你喜欢这样的深度读书解读,请一定点赞、分享并订阅我的频道。你的支持是我继续创作的最大动力。也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读《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的感受,或者你对书中任何观点或你自身困惑的思考,我们一起学习一起交流。
最后,我想留下两个问题,引发你更深入的思考:
第一,回顾你生活中让你感到烦恼或痛苦的一件事,尝试运用课题分离的原则,去分析一下这件事中哪些是你的课题,哪些是他人的课题。
第二,书中关于贡献感是幸福来源的观点,你认同吗?在你看来,什么样的行为或存在方式,能让你感受到自己对他人或共同体有用,从而获得幸福感?
非常感谢你花时间观看今天的视频,我们下期再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