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经济经济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帝国盛极而衰的历史逻辑,权力、财富和智谋的博弈,隐藏的经济

铛铛铃2025-08-02经济20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我们聊《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

这本书我们都知道,我国历史悠久,尤其是有2000年的“治世”时代,社会形态很稳定,几乎没有太大变化。在世界其他地方也有“治世”,但像中国这样持续2000年并保持稳定的,还是比较少见的。

虽然“治世”稳定,但如果仔细观察这2000年,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生一次大的崩溃和重组,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历朝历代的更替虽然换了皇帝,但制度本质没有太大变化。

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推动了这些朝代的兴衰呢?本书的作者郭建龙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中央财政来分析这个问题。他认为,王朝的兴衰其实可以通过一张财政收支表来解释。只要财政能保持收支平衡,王朝就能相对稳定,如果稍有盈余,甚至可以进入盛世。然而,一旦赤字严重,财政危机就会引发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帝国崩溃。

作者回顾了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分析了从秦汉到清朝各朝代的财政制度变化。他发现支撑中国现代经济的三大支柱——土地制度、公有制、国企垄断和货币发行,其实在古代就已经存在。不同朝代对这些支柱的态度和设计,影响了王朝的兴衰。

接下来,我们就从三个方面探讨帝国财政的逻辑:第一是收入的三大支柱,第二是支出的两大黑洞,第三是如何保持财政平衡。

首先从收入看,古代政府的收入来源有三大支柱:土地税、官营经济和货币发行。虽然结构看似简单,但由于技术落后,管理却很复杂。如果这三根支柱支撑不住,财政赤字增加,朝代也就难以维持。

以土地税为例,农业税一直是最基础的财政来源。虽然各朝代的土地制度有不同的名字和细节,但目的只有一个,都是为了方便管理人口和土地,进而收税。比如唐代的授田制,规定每个人出生后会得到一块土地,耕种并缴税,去世后再归还土地。这套制度继承自隋代,但随着时间推移,问题开始显现,尤其是唐初时,因为私占土地和逃税问题,授田制逐渐失效。到唐玄宗时期,土地税收已经非常混乱,财政陷入危机。

为了解决财政问题,唐玄宗改革了节度使制度,让他们自行筹措军费,中央财政压力减轻了,但这也导致节度使权力过大,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

中央帝国除了土地收入外,还有其他收入来源吗?当然有。我们提到财政的三根支柱,第二根是官营经济。官营经济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政府经营的是土地以外的资源。在汉代,这些资源被称为山海资源,统治者名义上是这些资源的所有者,但因为管理不过来,他们允许一些民间个体或团体来开发这些资源,同时在山海区域设立关卡,向路过的开发商收取费用,这笔钱叫山泽税。这一制度从春秋战国延续到秦汉时期,尽管名义上这些资源属于皇帝,但实际上是民间在经营,因此形成了一种公有名义、私有运作的模式。

然而,汉武帝打破了这种趋势,他彻底将山海资源收归国有,实行全面垄断。他的理由是,富商利用这些资源牟利,压榨百姓,因此,为了保护民众利益,政府必须接管盐铁等资源。最终,这个政策导致盐铁价格居高不下,质量下降,但政府通过垄断获得了巨大的利润。

宋朝是官营经济发展的巅峰时期,政府几乎垄断了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据史料记载,宋代财政收入的70%都来自这些垄断,而正规的税收只占30%

除了土地和官营经济,帝国的另一个重要收入来源是垄断货币发行。这意味着政府控制市场上的货币供应。在现代,这种手段可以用来调节经济,促进国家发展,但在古代,由于统治者缺乏金融知识,往往无法控制增发货币的欲望,最终导致金融系统崩溃,朝代覆灭。

最早实行货币垄断的是汉武帝。在汉初,政府允许民间铸币,但随着汉武帝财政紧张,他收回了铸币权,自己造钱并强制市场接受新货币,这导致了市场混乱。最终,汉武帝彻底禁止民间铸币,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政府垄断货币发行的先例。

由于缺乏金融知识,统治者在财政困难时,往往通过增发货币来解决问题,这种做法加速了王朝的崩溃。比如宋末、元末、明末时期,政府都试图通过这种方式缓解财政危机,结果加速了灭亡。

总的来说,中央帝国的财政依赖三根支柱:土地收入、官营经济和垄断货币发行。每个朝代的财政制度设计,决定了它能维持多久。然而,仅靠这三根支柱,并不能完全避免财政短缺。

接下来,我们来看另一方面的问题,财政支出的黑洞,也就是官僚系统的膨胀和军费开支的激增。这两个问题,像黑洞一样慢慢吞噬国家的财政资源,最终导致帝国的衰落。

让我们先看官僚体系冗员的问题。其实所有集权制政府都关注两件事:一是建立复杂的官僚体系来控制社会,二是从民间经济中抽取足够的财政收入来支撑这个体系。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出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就已建立了这套系统,最早的目的就是自上而下的层级管理,每个官员都听命于中央,互相监督制衡,以便统治者更好地控制国家。

当一个组织规模变大,就会遇到冗员的问题,也就是人员过多,效率反而降低。因为随着问题越来越多,旧的人力资源结构不再适用,就得增加新的管理部门,而要削减旧的部门往往很困难,涉及利益冲突、舆论压力等问题,最终只能增加新部门,哪怕这些部门效益低、成本高。古今中外的大多数组织,包括企业都会遇到这个问题。新的部门有时能够抵消旧部门的浪费,甚至带来盈余,但从长期看,组织冗员的趋势不可避免。

对于企业而言,100年可能让它成为一家百年老店,而对于政府系统,100年只是小小的一步。看看汉朝的例子,随着帝国的发展,官僚体系不断扩展,到汉武帝时期,后宫人数也大幅增加。武帝时,后宫设有14个等级,居住着数千人,每个人的俸禄极高,相当于一个小型官僚系统。要养活这些人,需要大量资源,而随着官僚体系的不断膨胀,财政压力也越来越大。

这种趋势是不可逆的,因为官僚体系缺乏外部约束机制。尽管国家有监察系统,但这些监督权力来自于官僚系统本身,百姓没有监督权。

如果问题仅限于官僚体系的冗员,政府还可以勉强维持,真正拖垮朝代的是战争开支。以汉朝为例,汉武帝是位非常英明的皇帝,汉朝在他手上达到了鼎盛,但他也埋下了衰败的伏笔,因为他把战争这个财政黑洞打开了。

汉武帝即位时,经过60多年的和平,经济发展良好。然而,随着官僚体系冗员的增加,财政压力开始显现。公元前133年,马邑之战打响,汉朝和匈奴的战火重燃。战争虽然是为了捍卫国土,但需要大量资金。比如,在公元前123年和124年的两场战役中,汉军损失惨重,抚慰阵亡士兵花费了20多万金,黄金相当于20多亿钱,而在河套地区修建一座战略城池,征用10万百姓,开支达到数十亿甚至上百亿钱,而汉朝修建的类似城池并不止一座。

相比之下,汉武帝时期的财政收入主要依赖土地税和人头税,一年大约只有40亿钱,这个收入显然无法应对如此庞大的开支。当然,汉朝在汉武帝时期没有彻底衰落,是因为他实施了官营经济和铸币垄断这两个财政支柱,这些措施有效支撑了财政收入。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第二部分的内容。在中国历史上,导致中央政府财政崩溃的两个主要因素,分别是官僚体系的不断膨胀导致的开支增长和战争带来的巨额军事费用。当这两大黑洞无法再由原有的财政支柱支撑时,帝国便会走向衰败,最终崩溃。

你可能会问,这样的财政困局在几千年间都没有得到改善吗?其实,各个朝代都尝试过各种应对方法,有的成功,有的则未能奏效。到了清朝,财政制度设计已经达到了相对精密的水平,这就是接下来我们要聊的第三部分:清代如何在财政制度上达成较为稳固的平衡状态。换句话说,什么样的财政模式能够使中央帝国维持运转,即便官僚系统和军事开支巨大,只要财政能够平衡,王朝便能继续统治。

然而,历史上大多数王朝并未处理好开支与收入的关系,往往是顾此失彼。我们之前提到,中央财政的三大支柱中,土地税是最核心的收入来源,只要这根支柱坚固,统治者通常不会轻易动用官营经济和货币垄断的手段。就像汉武帝,如果土地税能够满足财政需求,他也不会轻易启动盐铁官营和加重赋税的政策。

然而,土地税的征收并不容易,因为人口和土地都随着时间变化,户籍管理和土地清查自古以来都是难题。清朝财政能够达到历史上最平衡的状态,主要靠两个关键因素。首先,他们意识到土地收入的重要性,所以对工商业税等其他收入的要求放宽,结果税率低,反而刺激了经济发展,使民间经济更加繁荣。在此基础上,清朝还实施了一些有效的制度来应对土地和人口问题,尤其是雍正的两个财政改革:摊丁入亩和火耗归公。

先讲摊丁入亩。简单来说,清朝不再按人头征税,而是根据土地面积来征收。这样,赋税不再因人口增减而变动,而是按照每户拥有的土地面积固定收税。比如一个家庭五口人占有一块地,增加了人口,并不会增加赋税。这种制度不仅简化了税收流程,还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并减轻了百姓的负担。最关键的是,这一制度绕开了复杂的户籍管理问题,只要清查土地面积就能征税。户籍问题的放松也促进了人口流动,进一步活跃了民间经济。

接着是火耗归公。这个制度的目的是抑制官僚的贪腐。火耗是清代从明代沿袭下来的概念,指的是在税收过程中因为实际操作带来的损耗。雍正通过制度改革,将这些损耗明确归入国家财政,避免地方官员私吞税款。这种改革不同于以往通过监察系统来控制贪腐,而是直接在制度内部进行调整,算是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制度创新。

明末清初,银本位的货币制度在民间已经逐渐形成,清政府也沿用了这个制度。在地方缴税的时候,大家不再用食物,比如粮食,而是用银子来缴税。但银子有个问题,老百姓交的银子通常是零碎的小块,没法直接送到中央,于是每年地方政府收完税后,都会把这些零散的银子重新融化,打造成大块银锭,方便运送。可在这过程中会有损耗,这部分损耗要算在当地的赋税里,这就是火耗。

举个例子,本来你要交100块钱的税,但为了弥补损耗,需要再多交五块,那你总共要交105块。今年可能是五块,明年可能就是十块了。地方政府常常借着这个火耗增加收入,腐败问题也随之产生。而雍正的火耗归公政策,就是把这部分钱统一征收,政府控制这部分收入,不再让地方官员随意中饱私囊。这个钱被称为养廉银,也可以理解成官员收税的业绩提成,用来鼓励官员保持廉洁。这个制度实际上承认了官员的灰色收入,但通过制度进行约束,这比单纯打击腐败要有效的多。后来养廉银的收入甚至比官员的工资还高,当火候不够用时,皇帝还会从中央财政补贴。

通过雍正的摊丁入亩和火耗归公两项改革,清朝建立了一套比较高效且稳定的财政制度。以乾隆31年为例,当年的政府收入是4854万两白银,其中土地税收约3000万两,占了总收入的60%,其余40%来自政府的官营经济、工商业税收和关税等,但这些都不是主要收入来源。清朝的财政基本延续了明朝的架构,仍然是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国家。这一年政府的支出是3451万两白银,整体还剩下1/3的盈余。

那官僚体系的庞大和军费开支,难道对清朝没有影响吗?其实清朝的官僚系统也不比其他朝代少,军事行动也不少,比如乾隆时期的战争,花费曾达到1亿5000万两,相当于政府4年多的收入。但即使这样,清朝在乾隆年间和嘉庆元年,还是做出了几次全国范围的免税决策。这表明在清代的财政制度下,整体的经济依然相对繁荣,财政稳定支撑了清朝的长治久安。

总的来说,清朝的财政制度以土地、税收为主,官营经济和货币制度作为辅助支柱。各个朝代对这三大支柱的设计不同,决定了国家能走多远。拖垮财政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官僚系统的膨胀和战争的军费支出。清朝虽然在鸦片战争前财政非常稳定,但由于过于依赖农业、轻视工商业,终究无法突破传统农业社会的局限。与西方的商业扩张和金融掠夺相比,清朝的财政制度注重的是稳定而非扩张,这最终导致了他在面对工业化的挑战时,难以应对。

好了,以上就是《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了。关于这本书,我摘录了几句精彩文稿,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一、对于一个集权制政府来说,只有两件事是他最关心的:第一,如何建立一套复杂的官僚制度控制住社会;第二,如何从民间经济中抽取足够的财政收入来养活这个官僚体系。

二、中央政府控制官僚最重要的手段是财政,除了中央之外,其余机构无权收税,也不能给官员发放工资。

三、如果要获得无限制的收入,就必须把政府变成一家庞大的企业,这家企业唯一的任务就是为政府创造利润,政府想要多少就供应多少,这就是官营垄断之源。

四、要稳定就必须强调控制,要控制就要在一定程度上拖累经济的发展。在任何一个朝代,只要政府出现了财政困难,就会出现一大堆吹鼓手,帮助政府鼓吹增加财政收入的好处,而财政收入的增加,意味着社会承担更重的负担,反过来又会造成经济的衰败。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