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生活生活
《找工作》建立和维护人际网络促进职业发展,规划职业生涯,提升面试表现,适应不断变
铛铛铃2025-08-02【生活】15人已围观
简介
你好,
今天我们要聊的书是《找工作:关系人与职业生涯的研究》。这本书是社会网络研究领域的一部经典之作,但它实际上帮助我们解决了一个相当实际的问题——找工作。
你可能会说,找工作嘛,投简历、找猎头推荐,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如果你仔细一想,很多工作机会是不是来自你的同学和朋友介绍的呢?这并不仅仅是个人的感觉,社会学研究已经明确证实,在找工作这个问题上,像朋友、同学这样的熟人关系真的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他可是自70年代以来全球最知名的社会学家之一,现在还是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的教授。虽然他是社会学家,但他的影响却超越了社会学领域,很多研究经济学和管理学的人都读过他的书,参考或运用他的理论。
格兰诺维特从找工作的问题中总结出了一个社会学理论中很重要的概念,那就是弱关系,也就是由熟人组成的关系网络。他发现这个关系网在各种经济活动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传统经济学过去没怎么注意这个问题,但格兰诺维特给了我们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说过去人们以为经济学和社会学是两条在黑夜中独立航行的船,但实际上它们的航道是有交叉的。我们刚才提到的找工作问题,就是这两个领域的一个交汇点。
传统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市场,要么聚焦于个人,要么聚焦于职位,但在格兰诺维特看来,社会关系才是关键。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但社会并不是由孤立的个体构成的,而是由相互联系的个体组成的。在许多情况下,资源是通过社会网络进行分配的,这种社会关系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绝对不能忽视。
那接下来,我们就要一起深入了解这本书中的研究以及他所提出的弱关系理论。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弱关系究竟指的是什么样的关系,以及在找工作这个场景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其次,弱关系网络的优势和价值在哪些方面?最后,我们还将探讨一下,在中国这样的人情社会中,这本书中讨论的弱关系理论是否适用。
好的,我们来看看第一部分。咱们先弄清楚一下弱关系到底是个啥。不管社会怎么变,工作这个事情确实占据了我们不少时间。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它对我们的社会关系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尽管有时候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觉得自从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以来,在越来越大的城市和流动性越来越强的企业里,人情味已经大大削弱了。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处在一个越来越复杂、多元,也越来越活跃的关系网络中。
很多人在职场中都有个共识,那就是家庭背景、教育程度、个人综合素质等等,会对一个人的职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不过这种影响又不是绝对的,有时候人们也会因为一些偶然的因素得到不错的工作机会。比如说你偶然认识的人随口告诉了你一个工作信息,或者你找工作时碰巧你喜欢的公司有合适的职位等等。不得不承认,在找工作这一块,结果到底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运气的。
那么这个所谓的运气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不谈星座啦、命理啦,我们有没有办法对它进行理性分析呢?70年代,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就敏锐地关注到了这一点。他认为这种运气其实就是弱关系的力量。虽然这些社会关系并不是一个人主动选择或长期维持的,而是不经意间建立的,但就是这些关系在合适的时候、合适的地点恰好起到了帮助作用。
弱关系理论可是格兰诺维特最常被引用的理论之一。在《找工作》出版前一年,他在《美国社会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名叫《弱关系的优势》。这篇论文可以说是《找工作》一书的理论基础。在论文里,格兰诺维特将人际关系分成了强关系和弱关系。怎么来衡量呢?他列出了四个维度,分别是认识时间长短、互动频率、亲密度以及互惠交换。认识时间长、互动频率高、关系亲密、互相信任、常常帮忙的关系就是强关系。反之,认识时间短、互动几乎没有的关系就是弱关系。
格兰诺维特认为,弱关系在信息传播中有着显著的优势,能够帮助人们接触新事物,找到合适的工作,还能增强社区的凝聚力等等。让我们看两个案例。第一个案例是这样的,有位叫卡尔的新毕业工程师,他的老爸也是工程师。老爸从同事那听说另一个城市的一家公司在招人,专业对口,职位也合适。这个消息是他下属的销售员从对方公司秘书那里得知的。卡尔试着向这家公司投了简历,然后就被录用了。
再来看第二个案例。有位年轻的经济学博士叫诺曼,波士顿某个大学获得了一大笔基金,需要招一些项目研究员。这个基金派代表来考察,顺便向这所大学推荐了一个熟人。这位熟人是另一所大学的经济系主任,他说可以介绍一些研究员给这所大学,而诺曼刚好是这位主任的学生,于是诺曼就得到了这个职位。
这两个案例听起来可能有些绕,因为牵涉到了不少人,但这就是弱关系网络的特点。这个网络上的节点很多,覆盖的范围也非常广。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和强关系相比,弱关系有以下两个优势。首先,弱关系提供的信息更广泛。一般来说,找工作时,我们往往会想到职业介绍所或者媒体上的招聘广告等正式途径,但这种方法的效果未必好,因为一段时间内的信息有限,而好的工作机会往往不是你想找工作的时候出现的。调查发现,很多令人满意的工作都是意外得到的,而这些信息通常来自弱关系,因为他们的随机性较高。
第二,当传递工作信息时,提供信息的人往往会为被推荐的人说上几句好话。格兰诺维特认为,这就是信任或者说信用的作用。因此,通过熟人推荐获得的工作薪水和待遇通常更好,工作满意度也更高。更多的好工作都是通过弱关系得到的。刚才提到的那个经济学博士的案例就体现了这一点,他得到了更适合自己的学者的推荐,这是非常强有力的信任背书。
那么,为什么是交情不深的弱关系更管用,而不是亲朋好友这种强关系呢?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个部分。我们来看一看这种弱关系网络的优势和价值在哪里。关于强关系和弱关系的区别,除了第一部分我们提到的四个维度区分法,格兰诺维特还告诉了我们一个关键点,那就是信息结构不同,具体来说就是信息传递的范围和质量。
首先来说传递范围。用人单位和求职者都希望找到对方,并进一步了解对方,但通过大众渠道传递的信息有限,而且城市越大,社会越复杂,传递信息的难度越大。每个人身边关系亲密的朋友和家人数量是有限的,但弱关系却可以有很多,因为弱关系只需那么一点点联系的人,维护关系的成本低,建立起这种关系也很容易。弱关系的数量和覆盖范围都是成倍增加的,相应的你获取工作信息的概率也大大增加了。
我们再来说弱关系的第二个优势,就是差异性强。强关系之间因为生活圈子高度重合,很多信息都是雷同和多余的,但弱关系却截然不同,它们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经常能够跨越阶层和团体传递信息,远超过强关系一般能涵盖的领域。格兰诺维特称之为社会网络的结构性动structural holes,指的是通过信息和资源流通,弱关系能够有效扩大信息圈。
他认为,处于社会网络中的人如果同质性较高,那么他们的沟通效率往往就会相对较低,很多时候就是一再地说着相似的事情。举个例子,同学聚会你们最常讨论的是什么呢?难道不是关于老同学之间的那些旧八卦吗?家庭聚会大家最爱讲的是什么呢?不就是那些讲了无数遍的小时候的故事吗?或者是邻里之间的琐碎生活。这些内容固然有趣,也能促进情感交流,但从信息沟通的角度来看,效率其实相对较低。换个角度看,从社会学的角度,结构性动才是信息沟通的真正有效基础,能够有效地扩大信息圈。
弱关系的第三个优势是更高的流动性。在动态层面考虑,强关系通常是我们身边固定的亲戚朋友,长时间内是不会有太大变化的,因此带来的信息也相对稳定和固化。而弱关系带来的信息具有更高的流动性,通常能将获得信息的人引入不同的平台和圈子,在这些圈子中,你会有提升自己地位的机会。
除了刚才提到的找工作的优势,弱关系还有着更大的价值。弱关系不仅是一种资源,还能形成跨越社会距离的通道,使整个网络都变得更加活跃。来看一个例子,一个人换了工作之后,从社会流动的角度看,不仅仅是他自己从一个网络跳转到了另一个网络,还导致原有的网络和新网络之间建立了某种联系。这种切换越频繁,网络的连接性也就越强。
那么,活跃的社会网络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价值呢?我猜你可能已经有了一些想法。信息意味着资源,资源则意味着财富。说到这,我们来看一个书之外的例子。在2010年,美国有三个研究人员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调查。他们设法获取了2005年8月整个英国几乎所有的电话通讯记录,这些记录涵盖了90%的手机和超过99%的固定电话,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当时整体的社交网络状况。研究人员虽然难以知道每个人的具体经济状况,但区域的经济状况数据是可以查询到的,哪里是富人区,哪里是穷人区,这点他们是清楚的。
接下来,他们将居民的电话通讯记录与居民所在的3万多个住宅区的经济状况排名进行了对比,并进行了严密的分析。结果非常明显,富裕的住宅区的居民与不同地区和不同阶层的人联系更多,而且越是富裕的小区,这种交往的多样性就越明显。如果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会发现阶层的多样性比地区多样性更为重要。尽管不能断定强大的弱关系网络一定能为某人带来资源和财富,但总体来看,弱关系网络的活跃性与财富确实存在强烈的关联。
让我们来看一个美国著名社会学赫伯特·甘斯的研究,他的工作为我们提供了更直观的理解。甘斯长期在波士顿研究工薪阶层和精英阶层的文化差异。他发现工薪阶层的特点是不太信任外部世界,只相信自己的亲友,高度依赖强关系,他称这些人为都市村民,形象地描述了他们虽然生活在大城市,却依然奉行着小村庄的生活逻辑。但是精英阶层的情况则大不相同,他们的社交和活动方式非常灵活,他们善于从各个来源获取信息,尝试理解以前不了解的事物,总是持开放态度对待新事物。都市村民的生活是固定的,从人际关系到工作,再到未来生活的方向,都是非常确定的。而精英阶层则时刻准备着迎接变化,随时与陌生人合作,建立新的弱关系。长远来看,这两者之间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好的,我们已经讨论了弱关系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不过,你也许会问,格兰诺维特的理论是否适用于中国?我们将在第三部分探讨这个问题。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中,西方的社会学理论是否能够解释中国的人际关系呢?的确,在不同的社会、传统文化和制度下,强关系和弱关系的作用并不相同。格兰诺维特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在2008年再版的《找工作》一书的后记和附录部分,他提到了明尼苏达大学社会学教授边燕杰的一项针对中国社会的研究。
1988年,边燕杰教授发表了一篇经典论文,题为《找回强关系》。他研究了当时在分配体制下天津人们找工作的情况。他的研究结果与我们的中国生活经验相符。他指出,在中国,人们更倾向于通过强关系而不是弱关系来找工作。即使是通过介绍人找到的机会,介绍人和雇主之间的联系也更多是强关系,而不像前文中提到的父亲的同事或基金会的代表。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即最终决定是否能够办成事,取决于介绍人是否具有实际权力。实际权力、人物的作用非常突出。因此关系的亲密程度并不是唯一的关键,真正重要的是能否通过强关系找到具有实际权力的人。这一点与格兰诺维特在美国观察到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
不过,边燕杰在天津的调查已经是30年前的事了。那么,在中国改革开放多年之后,情况是否有所改变呢?自2000年以来,边燕杰确实发现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强关系的作用有所下降,而弱关系的作用则上升。尽管在小城市强关系的影响仍然深远,但在大城市这种趋势尤其明显。总的来说,通过弱关系获得工作的比例不断增加。弱关系在中国仍然具有自己的特点。
这一观察似乎令人感到沮丧,格兰诺维特的研究主要关注信息在社会网络中的传播,而没有涉及到利益的问题。但回到我们面临的情况,在中国的就业场景中,关系往往与利益紧密相连。关于中国传统社会网络,我们可以从著名学者费孝通的经典著作《乡土中国》中找到一些解释。费孝通深入研究了数千年的农耕传统,形成了一个非常稳定的熟人社会,通过信任和规矩来维护秩序。他用差序格局这个词来描述人际关系的基本结构,就好像把一块石头扔进水面,产生的一圈圈波纹。每个人都是一个波纹的中心,人际关系就像是一层层向外扩散的波纹,影响力越大,波纹越远,影响力就越广。这个差序格局影响着一切秩序和价值,人们习惯把自己置于中心地位,对待亲近的人和对待稍远的人有着不同的标准,相应的社会资源的分配也遵循着这种秩序。这与现代的平等理念并不相符。
但是,了解了这种差序格局,你就能明白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中国式的乡土社会关系将发生改变。我们很多人已经不再生活在典型的农业社会,甚至不再是工业社会,而是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依赖于信息、知识和科技的发展,知识和技能成为社会分层的重要标志。在这样的社会里,个人的财富、文化优势以及影响力不再像过去那样依赖于世袭或血缘关系,而更多依赖于教育、知识和技能。知识阶层逐渐成为中国许多城市的主导群体,这个趋势不容忽视。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按照差序格局来划分关系的强弱,以个人为中心,决定工作、职位和回报,那就是与社会发展的潮流背道而驰。在职场上,职业素质、专业知识和技能将成为更重要的资产。在这种情况下,弱关系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将日益增强。这就让我们想起了格兰诺维特的理论,如果弱关系网络传递的信息是可靠的,那么信任也将建立起来,这种信任对个人、企业乃至整个网络都具有巨大的价值。
然而,中国的情况非常复杂,很多学者指出,对于一些群体,特别是下岗职工、农民工等弱关系网络质量较低的群体来说,更多的是依靠强关系发挥作用,因为强关系意味着具体的影响力。这也显示了社会网络的复杂性。
总的来说,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应该意识到关系网络在任何一种社会条件中都是不可忽视的客观存在。强关系意味着情感利益和影响力的综合作用,而弱关系则意味着巨大的信息价值。
好了,格兰诺维特的这本《找工作》就为您解读到这里。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期的内容。这本书是70年代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的一项研究成果。他用实证方法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弱关系的作用非常重要。事实上,超过半数的人找到工作并不是通过官方招聘信息,而是通过弱关系得到的机会。弱关系所触及的范围更广,能够获取到各种各样的信息,这意味着活跃的弱关系网络会带来资源和财富的增加。
另外,我想再补充一点,在中国的情境中,强关系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与社会制度和长期以来的文化环境密不可分。但随着全球步入后工业时代,中国的职场环境,尤其是大城市的职场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弱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对于每个人来说,意识到自己所处网络的特点,并理解强关系和弱关系各自的意义,这点始终至关重要。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的主要内容了。关于这本书,我摘录了几句本书的精彩文稿,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一、职业生涯不仅是个人的选择和努力,也是社会关系的建构。
二、关系网络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石,对个人的职业定位和晋升产生深远影响。
三、在职业生涯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和优化关系网络,是实现职业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好啦,感谢您又听完了一本书,我们下期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