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管理管理

《第三选择》超越非此即彼,共创共赢的破局之道

铛铛铃2025-09-08管理310人已围观

简介

咱们今天要聊的这本书呢,叫《第三选择》。这本书讲的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思维啊,这也是这本书的副标题。我看到这其实有一点迷惑啊,那怎么的,就美国这个吹牛就不上税呗,是吧?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思维,你说这是不是有点夸张,是吧?但是看完这本书啊,你跟老郑一起来捋一遍这本书,咱可以判断一下,看看他这种说法是不是真的危言耸听了。

通常啊,我们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什么呢?在于能力。而《第三选择》这本书呢,它告诉我们,决定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啥呢?是一个人的习惯。你像优衣库的创始人柳井正,唉,他就说过,一个人成功与否并非能力问题,而是习惯问题。那你说究竟是什么样的习惯,能够提升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呢?在揭晓答案之前啊,咱们先来看一下《第三选择》这本书的作者是谁啊。你看谁写的,这本书的作者啊,叫史蒂芬·柯维啊,其他的不用说了,这个咱讲过他那个《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啊,这个老郑多次引用那本书,可以说是对我启发很大啊。他可以算是一位鼎鼎大名的大师啊,他是美国学界的思想巨匠,入选了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25位人物,也被《时代周刊》评为人类潜能导师,也得到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特别接见,以及呢,他也是前总统克林顿特别倚重的顾问。那在美国甚至全世界啊,史蒂芬·柯维的思想成就与卡耐基、德鲁克、杰克·韦尔奇啊并肩比齐,可以说啊,他们是一个水平线上的大师。

那柯维的著作呀,在全国已经售出了2000万册,被翻译成38种语言。咱之前刚才提那个《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经发行就高居美国畅销书排行榜长达7年,7年了,同志们啊,在全球70个国家用28种语言发行,一共超过了1亿册。那直到现在啊,《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那本书啊,仍然是当今中国最经典、最著名的一部培训教材,也是世界500强企业必备的培训课程。那这本书咱读书会里也有啊,感兴趣的书友呢,也可以听一听。

咱们说回到这本书啊,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呢,《第三选择》是自己一生智慧的总结和精华。这本书啊,是柯维在接近80岁的时候写的啊,也可以说是他的最后一本书。那在他去世后呢,就是2013年啊,去世以后呢,出版的。我们中国的李宗仁将军呢,他就说过,说如果人生倒着活的话,就是说从80岁啊开始一直活到一岁,倒着活,将有80%的人能够成为什么呢?伟人啊。这世界上有80%的人要是能倒着活,那基本都是伟人。那按照这个说法啊,80岁的这个史蒂芬·柯维写的书,大概是他最成功的一本书。如果说那个《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啊,告诉我们怎么成为一个高效能的人,那么《第三选择》,则是把之前那个七个习惯合在一起了,变成什么?变成一个习惯,那就是第三选择。

这本书呢,一共分成了十个章节,咱们今天从三个方面好好聊一聊这本书的精彩内容。第一个呢,就是什么是第三选择;第二个,第三选择的四种思维模式;第三个,如何实现第三选择。那好,接下来咱们就开始今天的分享。

咱们先看看第一部分,什么是第三选择。我们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啊,呃,常用的解决方式呢,就是,唉,要么就是按我的方法,要么呢,就是按照你的方法。而有的时候,这个冲突和矛盾往往就来自于这,你说这到底是你的招更好一点,还是我的招更奇妙一点呢,对吧?你不论选哪一方,唉,总会有人不高兴啊,觉得这个啊,不受重视,或者说失去了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了啊,你不用我,那你来吧,反正不好我就看着,我就笑话你啊,甚至有的时候我给你设套,就为了让你完蛋。所以在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啊,我们一般都会,呃,有求于第三人,就是第三方,借助一个所谓的公平的这么一个裁判啊,帮助我们去裁定这件事是非对错,帮助我们去推动这件事往下落实。而作者说的这个第三选择呀,就是指不需要借助任何的第三方或者第三人,它就能帮助我们解决分歧,找到问题的最佳解决办法啊,它是一种思维工具。

实际上第三选择啊,它主要是要带领我们走进一个全新的领域,寻找我们的方法啊,就属于我们自己的。那你说啥叫第三选择,什么又叫做我们自己的方法呢?那柯维就认为啊,他说生活里边的问题啊,不是零和游戏,你非得决出个胜负输赢啊,这这要么就是我赢,要么就是你赢,非得这样,不是很多时候啊,我们通过这个协同都可以达到双赢啊,都可以达到共赢。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啊,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处理问题,那自然就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所以呢,我们需要彻底的改变思路,建立全新的思维,激励自己跨越别人无法逾越的障碍。

那接下来咱解释一下,什么叫做这个我们的方法啊,叫自己的方法。其实这就是最适合也是最正确的方法。你像这个,咱举个近点的例子啊,像这个滴滴和优步啊,曾经是中国网约车行业的两个巨头,对吧?在争夺这个用户方面一直是拼得很凶。2016年的时候啊,这个滴滴就宣布了,他说他和这个优步啊,全球达成了战略协议,将收购优步中国的品牌、业务、数据等全部资产。那曾经的两强争霸呢,就变成了滴滴的一家独大,那占领了中国网约车行业市场份额的80%以上,那纯纯的巨无霸就垄断了。那滴滴和优步的这种合并呢,就是以我们的方式来解决行业竞争的问题。你说那为什么这么说啊?咱们如果按照他们俩以前那种竞争的方式,就是你给用户贴十块钱,我呢,我就贴20,你贴30,我贴40啊,你上北上广去这个烧钱啊,一顿投,喂,你投了好,我跟着你的脚步,我再来一遍啊,又投一遍,那这个钱呐,只能是越花越多,对吧?这种竞争方式呢,就是双输的状态,谁也赢不了。而其实我们心平气和的啊,冷静下来思考一下,说,诶,你们双方的目的是为了要干掉对方吗?是不是一定要把对方打死啊?其实不是,你的目的是啥?是想占领对方的市场份额,继而成为行业的龙头老大。那如果说,呃,目标是为了占领市场份额,成为行业的龙头老大,那就只能非得是打掉对方吗?把对方干死,摁到地上不断地摩擦吗?只有这一招吗?明显是未必的嘛,对吧?因为你那种竞争,就是你到最后谁也不落好啊,也就无所谓输赢了。换句话说,就算你赢了,就跟那个七伤拳似的是吧,这个你打伤人先伤己啊,咱这不古代打仗是伤敌1000,自损800,你这仗赢得有啥意义,对不对?再来个老三把你俩都收了,就是所谓的坐山观虎斗。所以对双方来说呀,合并,哎,他就是一个双赢的选择。哎,这个时候双方就坐下来,心平气和,咱开始商量商量,有没有把咱俩互相之间就干掉一个这个更好的方法,有没有一种能让我们双方都能获益,唉,又能达到咱们双方各自想要的目标呢?有没有这种方法?那双方在达成这个战略的协议以后啊,经过这个充分的商量啊,讨论滴滴出行和那个UBER全球呢,将相互持股啊,你吃我的股,我也吃你的股,成为对方的少数股权的股东,然后呢,开始共同拥有80%的出行市场份额。你这种让彼此都获益的方式,就是在以我们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史蒂芬·柯维先生呢,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就叫做第三选择。

那到这儿有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啊,说你这第三选择也没啥难的,还整换个名儿,这不就是你好我好这个合作共赢的方式吗?这都说烂大街了对吧,共赢啊,双赢啊,这怎么还拿出来换个名又来一遍呗。对不?你要这么想啊,就太小瞧这位大师了啊。这种想法、提法,实际上很多年前就有了,双赢啊、共赢啊,但是呢,很多人在寻求共赢的方面做得并不好。你说那是为啥呀,对吧?你这不烂大街了吗?那应该就是信手拈来,那怎么可能还做得不好呢?其实就是我们在潜意识里边儿,总会将自己的利益凌驾于别人的利益之上,唉,你听到一件事吗?下意识的就会去想,唉,这件事对我是好的,这个方式是哪种,一点都不合计啊,怎么能对我有利,怎么来。所以我们说呀,想要摆脱我们潜意识的想法,你就需要打碎和重建自我心理防御的机制,并且呢,你还得考虑对方是不是愿意按照你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你比如说啊,这个有的领导啊,不知道叔叔身边有没有这样的领导啊,老郑也遇到过啊,他呢,想在公司树立这个绝对的权威,所以他不许任何人提这个反对意见。那如果要是有人说了,说这个否定或者说怀疑、质疑,那好了,你否定我,那就是在攻击我,你攻击我,那我就收拾你。所以呢,他的这种做法,就让这个员工啊,和这个领导一直处于这种对立面上啊,这天然的就本来就有这个倾向,你他这个一做加剧恶化了这种结果。其实你仔细的想一想这个问题啊,这不就是由于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这才造成了这种冲突和对抗啊。啥叫二元呢?那就是两个元素啊,一个是员工,一个领导,没别人了,你也没得选择,就咱俩,那你肯定就开始出现了矛盾了。比如说员工和管理层、孩子和家长、买家和卖家啊,到处都充斥着这种二元对立的思想。

那我们都知道啊,这个世界的组成是由万事万物组成的,对吧?那这个社会的组成呢,也是由无数的人和无数的关系组成的。那到你这倒好,咱简单的就是分两伙,对吧?我世界、我社会、我别人、自己人和坏人,你要这么去分的话,你这个简单的思维,说实话不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对吧?那你等于在和全世界为敌。所以我们说的第三选择是什么?这个三实际上是个虚数,我们说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什么?三可没生四啊,三生的是万物啊。所以说第三选择指的是什么?老郑理解就是,除了一和二的这种二元思维以外,外边还有无数种选择。也就是说,遇到事儿的时候,你先别着急啊,他碰我一下我就一定要怎么滴,别的你先别那么想,好多事情你多想一下方法就来了,而且就算你多想的过程当中,共赢的事儿也来了。

那以上啊,就是咱们今天说的第一部分,啥是第三选择啊。作者说了就是第三选择,他实际上不需要借助任何的第三方或者第三人,它就能帮助我们解决分歧,找到问题的最佳解决办法的思维工具是什么?就是这个第三选择。咱说的更清楚一点啊,他就是除了你是对和我是对的之外,你能不能找到一个咱俩都对的这么一种方法,唉,这就是一种共赢的思维。

那知道了什么叫第三选择啊,咱再了解的具体一点,他呢,有四种思维模式,这就是第二部分咱要讲的。咱之前提过说,这个人们都是倾向选择能让自己利益至上的方法,唉,用这种方法去解决问题,遇到啥事都先,唉,我能不能占着便宜啊,我能不能获得啥利益啊,有了这种思维以后呢,我才去做,这实际上啊,就是一种心理习惯。所以呢,你要想改变,你就得从这个习惯上开始。第三选择呀,是一种这个思维模式,作者啊,把它分解成四步。咱先说第一步啊,就是我看到我自己。那科维在这里说的这个我自己,他并不是我们生活中的某个角色,什么啊,家长、儿女、这个职员、公民等等,不是这个,而是要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具有独立判断和行为能力的人,你有对任何事物做出选择的权利,这才是他说的我自己。

你就好比说,呃,咱把每个人这一辈子哈,就当成这个一部电影啊,那咱每个人那都是自己电影里的主角,想都不用想,对不对?而且更夸张的是啥呢?你还不光是主角,你还是自己这部戏的导演啊,这块不行啊,你这我就好好演啊,你这个状态不对,情绪不对,重演,你看你是自己这部电影的导演。那怎么演好我这个角色,那除了我们自己以外,其他任何人都没有这个权利进行评判,对吧?导演最大呀,他说你演的不行就不行,他说你演的好那就好,别人是干啥的对不对?别人是别的片子的导演,那你上这儿来指手画脚干什么玩意儿?那有的水友说这这鸡汤吗?这不就是对不对?那我我说了算,就都我说了算呐,我有的时候也被生活呀,被现实啊给逼的,对不对?我也不想那样,可没办法呀。哎,你要是这么想了,那就是你被你自己的信念给影响了,变成什么?变成也是一种选择,甚至说大多数人都这么选择,就你认为没有办法啊,那这逼得我一点招没有了,所以那我就认了,唉,这也是一种选择。

所以作者会提呀,他说你要相信自己,任何时候他都是有选择的,咱或者反过来说啊,永远不要相信别无选择,对吧?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你就找到了你自己,也就是将自己看作一个有独立判断力和行为能力的独一无二的个体。你说这道理听起来挺容易的哈,也挺那个顺耳的是吧?那执行上呢,在事实上啊,我们常常只是看到了自己的身份啊,和所代表的这个派别,然后主观上呢,就给自己贴标签儿了,哎,比如说你面对孩子时候,有的时候有的人就认为是我自己就是家长啊,我是这个权威啊,我说话你就得听我的啊,我家里我掌权对吧?但有的家长不会这么做呀,有的家长会把孩子当成什么?当成朋友,真的是在平等的在交流啊,哎,那是人家的另一种选择。那这样的话呢,在这个爸爸和儿子之间,这个身份这二元里边又多出一员叫啥?叫朋友啊,甚至说你俩还可以再去扩展,比如一起探险呐,一起看天文呐,哎,一起做什么东西啊,又变成伙伴,那你这样的选择就变得很多了。

那有的时候在公司也是这样,你面对下属的时候,对吧?我们自然是一个部门啊,或者说企业的权威啊,那我们就就常常觉得,我的所作所为都是身不由己的,没办法呀,环境要求我,我就必须得这样式,对吧?好多人都说了,说你看在公司别交朋友啊,当领导的也不要跟员工去交朋友啊,那没有用啊,那没有意义,好多人都这么说,但你到任何一个公司,你去看看哪个领导没俩朋友,你自己想想。所以呢,我们遇到难题呀,往往告诉自己说,我努力了,这个真的是没招了,就只能这样了啊。你这样做,那就是轻易放弃了自己选择的权利,所以你就没有办法看到自己。这种事重复多了,你身上贴满了标签,都是别人贴的,或者你想让别人看到的啊,屈从于别人的选择了,那你永远处于被动,永远处于这个弱势,你怎么能找到自己,成就自己啊?

所以我们说呢,撕掉这个标签,用简化的思维呢,看世界,帮我们减轻大脑的认知负荷,对吧?快速理解周围的人和环境。作者就说啊,他说我们之所以不能够达成第三选择,主要是因为啊,我们倾向于和我们所认同的人一样去生活啊,就是我们说的从众心理,对吧?大家都这样啊,那我也都这样,而且还有这个领袖光环啊,你看我就特别崇拜他,他就是这样的,然后你就开始有一段时间说话也像他,口头语也像他,习惯也像他,就什么都像他了啊,学你去。可是有个现实啊,咱们不能忘了,人呢,是复杂多变的,你就没有一个属性,能够准确的把一个人的全部身份啊,就给他描述的很清楚,这人不变了,那不成啥了,刻舟求剑了对吧?都别说远了,什么士别3日当刮目相看,对吧?都别说那事儿,就今天早晨那有个想法,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没准儿他就变了,对吧?而且有的时候他这个变化,有的是自己想的,有的是外界给到他啊,还有的是啥也不因为,若干年前的某一件事,到今天呐,生根发芽了,结果了自然而然产生了。

所以我们在跟人相处的时候啊,你因为解决问题是跟人和人之间的问题,对吧?这是最多的,那你在,嗯,和人沟通的时候,先对他有个定义,但是这个定义千千万万别轻易下啊,你就说他就是个啥人,千万别这么说,因为什么呢?我刚说完了,很多情况呢,都导致了他是一个复杂多变的人啊,他是个动态,所以说你分析他,或者说跟他沟通的时候,你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千万别在自己的心里下了个定义啊,他就这样人了,妥了,我就这么跟他谈就行,对付这样的人,我这可有把握,千万别有这种心态。

咱举个例子啊,这个最近这身边这不结婚的哈,这个不要孩子的人很多是吧,这个不婚主义者呗,或者说丁克是吧,那可能是他对婚姻的这个态度上,倾向于不结婚,不要孩子,对吧?但是在这之外呢,他有没有这个职业属性啊,比如说是个公司的经理啊,是个这个公司的老板,有没有这种属性啊?有,对吧?那他还有没有社会属性啊,比如说他是不是这个父母的儿子,对不对?他是不是这个啊,业余的足球运动员,对吧?等等,所有的这一切,你把这些标签合在一起,他才能是一个完整的人啊,要不然你就眼里就一个啊,他不结婚,然后呢,你对他的了解就限于此,然后接下来你对他的了解变成什么了?是你对不结婚这个词或者像人的一种偏见或者主观理解是这个词啊,这不结婚的人都是那样、那样、那样、那样、那样的,但是你接下来理解跟人家是一个什么?实际上的人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了,对吧?你看他是一个父母的儿子,人家还是公司老板,他还是个业余足球运动员,没准还是个慈善家,他资助了多少学生你一概不知,你一概不知,你就以你对不婚主义者的这个词的偏见去理解,那你这种情况下,如果你跟他之间发生了,呃,需要这个沟通的情况,你怎么能有效跟他沟通啊?

所以说,只有当我们充分地认识到啊,这种文化或者角色的标签儿它有局限性,你这样才能真正的看到自己,也能意识到自己观点的狭隘,意识到自己和对方啊,都不完美,也呢,不是完全正确。你只有认识到这一点,认同啊、倾听啊、协作呀,唉,这些沟通里边儿必备的要素,它才能去发挥作用,对吧?有时候我们说这听了好多道理啊,这过不好这一生,学了好多技能,这事儿我还整不明白,为啥呢?根上没整明白。讲这个沟通的书很多啊,讲这个认同、倾听、协作,怎么认同、怎么倾听、怎么协作,这样的方法论也有很多,可是你拿到手你用不好使啊,它怎么就不好用呢?你看看今天把根儿告诉你了,到底是哪儿导致了你这些工具出现了问题。

那说完了第一种思维啊,咱们再看看第二种啊,就是我看到你,也就是视他人为人而非物啊,他人是人而不是东西啊,这个不是东西,这个不是骂人那个意思啊。很多时候啊,我们在和别人打交道的时候啊,在那个沟通之前,就已经给对方下了定义了啊,像刚才咱举的例子啊,比如说,哎,他是个富二代,这个这个或者说,呃,他没什么钱,然后又或者说是这,他没什么文化等等吧,对吧?那我们看到的是啥呢?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身份,而是一个标签、一种定义,甚至说这里边儿啊,还包含着仇恨和偏见,对吧?那事实上啊,生活里边所有的问题和矛盾的来源,基本上都来自于一个人的傲慢和偏见。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最特别的啊,你不能被随便就把我轻视了,对吧?就像有时候我们会说,你怎么能这样对我,哎,你说咱从这句话里边能不能看出啊,自己其实在乎的是什么?是情绪,而不是事情的结果,对吧?可是我们明明想要的是好结果呀,因为有了好结果,情绪自然就好了嘛,对吧?这就是很多时候啊,我们自己的思维呢,只是停留在了自己的情绪里边,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思考当中。

那当你在沟通的时候啊,你没有办法感知到对方和你一样,是个人的时候,你就永远不会想要和他探索第三选择,你想都不想啊,就要么我,要么你,咱俩就干。所以呢,这一步的思维方法是什么?我们面对的是和我们一样,唉,有独立判断和行为能力的人,而不仅仅是他所代表的什么某个团体啊、组织啊,甚至国家啊,不是先他是一个人啊,独立的人。

那书里边也给举个例子啊,说有一个年轻人啊,这个为了进入一家公司工作啊,这公司很大,也是他梦寐以求的公司,他觉得在这里边能学到东西,然后呢,他就接受了非常低的薪水,就不只为挣钱啊,我就是主要是为了学东西,然后提升自己。可是他在工作了几个月之后啊,他就发现了,他说周围这个不如他的这个同事啊,很多啊,这个尤其是好多都是正式员工,能力也不行啊,这个态度也不行,见识也不行,啥啥都不行,可是呢,他们挣的呢,都比自己多啊,那转正的咱不提了对吧?那只有一些人很让人生气啊,就是因为他们比他呀,早来了几个月,那薪资比他高多了,心里就不平衡,然后就开始这个有抱怨这种想法。他有了抱怨想法以后呢,他就找这老板去了,他说,嗯,我看了咱公司的情况,你得给我涨点工资,就我现在这个能力和我干点活,你这点钱你太扯了,老板,你这点钱我很难替你办事啊。哈,咱大家想一下,你底下有这么个员工找你,他理由很充分,我能力强啊,我有什么什么什么事佐证我啊,你也认可,公司都认可,我就能力强,可是我的待遇太低了,我找你给我加工资,你怎么办?你是老板对吧?你碰到这种情况怎么办?要不,唉,你给员工加薪,要不你不加员工离职,看就这个嘛。但是书里边儿说啊,说老板呢,用了第三种选择的办法,唉,找一个更好的办法,什么办法呢?他把这年轻人叫进办公室了,然后呢,对他又进行了一次这种测试啊,当然这个测试呢,也不是为了这个,这个测试他现在的一个工作能力,而是往高了测试啊,提拔。你看看你的潜力,对不对?老板也跟他提,他说咱今天呢,不谈加薪的事,就是单纯的聊一聊,你说你来公司这么长时间了,有啥感觉,没有什么地,你觉得这个公司做的不行啊,或者说你工作的时候都遇到了啥困难呢,又或者说你对公司有啥建议,对吧?当当当一顿聊,最后呢,他就发现,他说这个年轻人的想法呀,都非常好,所以他确定了说,它的价值确实是被严重的低估了啊,你确实给你改少了。那凯少你给补上呗,不是,老板呢,给他分配了更多的任务啊,你去先把这些事你都给我做了吧,啊,想法倒挺好,做一下我看看。那最后结果是啥呢?这位年轻人成为了大老板的合伙人,年轻人不仅实现了加薪的目标,他还实现了自己人生的一次飞跃。那老板呢,也不仅得到了一个得力的干将,更得到了一个很牛的合伙人啊,你看,这就是第三选择能带来的好处啊。

那聊完了第二种思维方式啊,我们看看第三种啊,这第三种思维方式呢,就是我找到你啊,你要面对冲突,而不是回避,或者说自我防卫。这一步的思维模式啊,是关于尊重和理解的,是为了应对对话里边的冲突的。当你和别人这个见解不同的时候,那最好的应答是啥呢?就是你不同意啊,那我需要听听你的想法,然后呢,切实地采取行动。所以说我找到,就是为了理解对方的不同意见,采用的方法呢,是用同理心来倾听啊,同理心我们讲了很多了啊,就不说了。斯蒂芬·柯维呢,把同理心倾听比作是心理空气,就是说,如果我们不能用同理心倾听,那对方会感觉自己不被理解、不被尊重、感到压抑,沟通呢,浅尝辄止,甚至不欢而散。所以啊,你需要秉持的标准啊,就是我不一定赞同你,但我一定要理解你,而且要以对方认可的为标准啊,你要你自己认可,那没啥意义,对方感受不到。

那这一步体现呢,实际上就是换位思考的问题,将心比心的问题,你需要站到对方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并且呢,找到双方在价值观上的共同标准啊,最后这句很重要,找到双方在价值观上的共同标准。好多人都能做到第一步,你这种心情我理解啊,你这种情况我遇到过啊,你这种事我经历过,你就到此为止了哈,所谓的同理心可不只只是在站在那,我替你想一下,我感受一下啊,你是这种想法不是,而是要找到双方在价值观上的共同标准啊,站在那种情绪里边,反观自己,我这么说,唉,我当时心里能不能行,感受以后再回到自己的身份,再确定一下,他如果提这个我能不能接受,如果你能,那就尝试用这个标准来跟他沟通。

那说完了第三种啊,我们看看第四种思维方式,就是我与你协同。一旦双方彼此充分理解了,那么呢,就可以开始寻求协同了啊,寻找比我们各自能想到都好的解决方案。在这一步里啊,科维就指出了,他说协同和妥协,这是完全不同的。在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的思维下,1+1等于几?等于零啊,对吧?而妥协呢,就是这种思维最好的结局,妥协嘛,对吧?但妥协也意味着双方的利益其实都有损失,也就是说1+1本来等于二,因为妥协1+1变成1.5了,而协同呢,是1+1大于二,它可能等于2.5等于三。科维在这啊,也给我们举了个例子,他说这个美国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的时候啊,都会参加一些新生聚会,咱聚会内容就是蹦迪,一眼喝酒,对吧?啊,或者有一些什么兄弟会呀,什么姐妹会呀,这样的组织啊,这组织也没啥事,就是以欺负新生为乐啊,一届一届的那么传,把这还当传统。那有一个学生啊,他对这个这些大学生的惯例特别的不习惯,可是你说那周围人都这么做啊,你不做你不来,那我就孤立你,甚至说我欺负你啊,谁让你不参加了。但是你要说和他们一样,就蹦迪呀、喝酒啊、欺负人呐,那自己这关还过不去,于是怎么办呢?他用了一个第三选择的方法,他干嘛呢?他联合了一些,同样特别讨厌这种生活的学生,以及一些曾经被这种生活给耽误了啊,造成不好影响的这些同学,还把他们叫在一起干嘛呢?组成了一个组织,这个组织干嘛呢?专门去引导其他同学,去恢复正常的大学生活,由受害者们组成的组织现身说法,对同学的教育行为直接起到了很大的影响。那这其实呢,也是一种被称为同伴教育的行为。那最后啊,这个组织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帮助非常多的迷茫的大学生,找到了自己生活的重心。那这位学生呢,最后也成为了知名大学的院长。

以上啊,就是老郑跟大家分享的第二部分,就是第三选择的四种思维方式。第一种啊,就是我看到我自己,对吧?第二种是我看到你,第三种我找到你,第四种,我和你协同。这第三选择的四种思维方式啊,实际上是递进的思考方式,认清自己以后呢,再看到对方,然后认清对方的本质以后呢,进而寻找双方的共同点。那行了,理论基本上咱就捋清楚了,接下来咱得来点实际的啊,这个就是第三部分,咱们如何实现这个第三选择。

那关于这一点呢,科维实际上也给出了四个步骤,而且呢,非常便于操作啊。呃,第一个呢,就是询问,第二个是界定,第三个是创造,第四个呢,是达成。哎,你看这个和咱们刚才说的那四种思维啊,实际上是有关联的啊。咱们先说这第一步询问,你说这询问还不简单,问问题谁不会,对吧?这里边说的这个询问呐,是要以第三选择的思维模式进行提问啊,不是原来那个,你需要确认一下自己的这个思维模式是不是正确的啊。我不只代表一个身份啊,一个团体,我首先代表我自己,我能够做出独立的选择,而你谈话的这个人呢,他也不代表什么组织,他和你一样,也是具有独立思维和行为能力的人。然后呢,这种情况下,我们两个人这个意见相左,对吧?然后我们再共同商量一个,有没有一个,呃,比咱俩现在观点都好的这种想法,唉,咱俩一块研究。于是呢,你就可以这样来提问,他说,哎,你愿不愿意咱俩一块儿啊,寻找一种更好的解决方案呢?那在问的时候呢,你一定是为了让对方充分理解,所以呢,你要强调两点,第一个,咱们呢,就是做个实验哈,只是做个实验,第二个呢,我们只是寻找一种更好的可能性啊,对咱俩都好,比现在这些糟好多了。你这种利益绑定了,那就觉得,嗯,没损失,而且要是有的话,那就更好。所以这第一步的询问哪很重要。

接下来呢,就是第二步叫界定啊,界定呢,实际上是成功的标准。这一步啊,需要把双方的标准和诉求呢,都给他列出来,然后你商量出来一个啥呢?哎,大家都觉得说,能够判断出什么是最好方案的标准,对吧?因为这个好,这个东西它形容词对吧?你这不准确,那啥叫好,你理解的好和我理解的好不一样啊,那怎么办呢?咱先别聊事,咱俩先把一个标准放出来,说要能达成这样,是不是就是好的,我认为是好的,你呢,我也觉得答成这样就行了,好,那咱把这个标准先把它列出来,你这样有了统一的标准以后呢,咱们才能界定出啥行啥不行,对吧?那就算,呃,将来啊,出了错,这也和执行层面相关,和咱们制定的策略是无关的。而好多公司啊,有的时候就是老郑觉得,就是在这方面就是很差嘛。你比如说这个啥叫好,那公司挣钱了就是好,那多少怎么算是挣钱了呢?啊,这个你给我卖一个亿去啊,你卖一个亿我就算挣钱了,好,你说卖一个亿就算挣钱是吧?啊,大领着大家一顿干,然后卖到一个亿了,回头说是卖到一个亿挣钱了吧?算好了吧,咱们是,呃,分点股啊,还是这个年终奖发几百万几千万的说发点呗,你都卖了这些钱了,唉,不行啊,这个这个是一个亿,这个是一个亿了,但是成本有点高了啊,这成本花了8000多万啊,咱净胜可能也就是千八百万了,所以说不好。你说你当初说卖到一个亿,这就算是好的,现在你又跟我俩算成本,那你这啥意思,就不想给呗。那这种矛盾呢,这种矛盾就产生了,你为什么在开始的时候不说明白呢?你多说两句啊,你说这个啊,一个亿啊,但是呢,这个利润率啊,他得达到30%啊,这个我的这个净利我得干到3000万,你这样的话呢,我觉得这事是好,对吧?那如果谈到这儿呢,你还可以再研究,诶,净利3000万,那这个事儿非得一定是卖到一个亿吗?未必吧,有各种手段,比如说通过成本的控制来讲,你也可能达到3000万的利润呢,但是你销售可能才8000或者7000,那你这种可能出现以后,那你再制定目标,你就说的很清楚嘛,你说我需要怎么样,我就一条啊,我的净利必须得3000万啊,净利润这些,你卖出100亿我也不管你,你卖出100万也不管你,反正我就到这个数就行,这种标准就比你最开始说那个要强的太多,省着最初说当初你不是这么说的,你策略不对,这完了是执行层面的事对吧?老郑说这么多啊,就是因为这个矛盾的爆发,好多时候都是因为这界定不清楚啊,尤其工作里边就这样的。

那聊完了第二部这个界定啊,我们再看看第三部,叫创造。这一步啊,需要找到尽量多的答案选项,然后选择那个所有人都认可的一个。在书里边儿啊,作者引用了魔幻剧场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是来自于赫尔曼·黑塞的著名小说《荒原狼》,说的是主人公哈里啊,觉得自己呢,被困在一个令人窒息的两种选择的世界里面啊,然后有一天呢,一位神秘的音乐家,就把他带到一个叫做魔幻剧场的这么一个神秘房间里边,这魔幻剧场里边有着无数扇门,还有这个无数的这个镜子啊,魔镜都在那里边,那哈里呢,在这里边就看到了无数的反射影像啊,有些呢,看起来很快乐,有些呢,看起来很夸张,有些呢,看起来很阴暗,就是很多嘛,总之就是通过这个镜子,你就能够联想到自己未来的无限可能。于是呢,他为自己设想了许多可能的这种生活,然后找到其中一种能令自己兴奋的,唉,再找到这么一种生活方式,然后让自己觉得说,哎,我其实可以过上点,然后就开始付诸行动。这就好像咱们说那个平行宇宙的概念,对吧?这个宇宙有很多平行宇宙啊,有很多个自己在若干个人生的选择里边,我选择了这,那他可能选择就那,唉,然后这个生活都不一样。最近演的电影,那个蜘蛛侠,那个新出那个平行宇宙,那个也是这个概念。

那在实际里边啊,这个魔幻剧场呢,实际上是找到第三选择的最佳环境啊,你需要把人都拽到里边去,但是呢,你要遵守一些规则,比如说你要让所有人都明确一点啊,我们是在做个游戏,关于创意的游戏,而不是在这讨论谁对谁错啊。同时呢,避免下结论,一下结论这事就没法唠了,别下结论,谁也别下。在所有的方案被讨论之前,要避免达成协议或者共识,同时呢,也不要受到任何解决方案的诱惑啊,要避免判断别人或者自己的这个想法,那无论想到啥,咱都提出来,没有人会要求你坚持自己的观点,对吧?你不止要摆脱限制,更要跳出这个限制。书友里边要是有做策划的,应该很熟悉了,这特别像我们经常干的这个头脑风暴,对吧?但是呢,头脑风暴只是想出新的东西,从中呢,挑一个而已,而魔幻剧场不是,它需要我们创造越多的方案越好。

那了解完第三步啊,咱再看看最后一步啊,第四步叫达成协同。你说如何判断我们已经达成了协同呢?柯维的回答就是激动人心,就这四个字。作者说,当所有人对原来的那些争执和设想,都已经不再感兴趣的时候,恭喜你,那我们已经找到了第三选择这个东西,兴奋到就刚才那些不愉快,我不同意你的,你是错的,我是对的,大家已经不想了,反而都想,哇,这个太牛了,所有人都觉得这个牛啊,这个太好了,这个第三选择让所有人都吃惊,感到惊喜的时候,恭喜你成功了,你找到了。所以我们说呀,这个第三选择,它一定不是一个渐进式的改变,就是那个什么量变的积累,不是啊,不是量的积累,而是根本性的质的突破,这个突破呢,是任何人之前都没有预知的,是令人惊奇的一次飞跃。

那以上啊,是老郑给大家分享的第三部分啊,如何实现第三选择。科委呢,给出了便于操作的四个步骤,分别是询问、界定、创造和协同。首先要确定对方啊,想要找到更好的这个方法,其次呢,列出咱们的这个需求,找出这个标准啊,把它先确定下来,接着呢,利用魔幻剧场的概念,尽可能多地罗列观点,最后呢,确定方案,达成协同。

咱们都知道啊,这是个多元化的时代,现在物质也,呃,极大的丰富了,对吧?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呢,再加上这个,呃,物质极大的丰富,这就很容易造成啊,人们的物质利益啊,容易发生冲突,也容易使人们容易发生这种争论。那在生活和事业上遇到问题的时候啊,从对方角度出发,趋于协同的化解问题、解决争端,远比持续的争吵和彼此算计更有意义。第三选择这本书呢,承接了作者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边的话题啊,可以看成是这本书的一个拓展。那不管是我们自我提升啊,还是在这个,呃,企业运营里边啊,让自己呢,有一次这个质的变化,那都能够啊,从这本书里边呢,有所收获。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