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经济经济

《门口的野蛮人》 以资本铁骑踏碎商业神话,在并购风暴中揭秘华尔街丛林法则下的权力

铛铛铃2025-08-30经济21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书是《门口的野蛮人》。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史上最强悍的资本收购”。

那么你可能要问了,书里讲的这场资本收购是怎么个强悍法呢?

首先,这场收购的金额够大,最后成交额高达310亿美元。

不仅如此,交易双方的来头也够大。收购方是杠杆收购界的老牌天王、金融史上最成功的产业投资机构之一——科尔伯格·克拉维斯·罗伯茨公司(KKR);而被收购的一方则是家喻户晓的奥利奥饼干,以及骆驼牌香烟的厂商,当时在全美排名前20的大型企业——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

“最强悍”这三个字可是一点都没夸张。

但为什么书名是“门口的野蛮人”呢?这是因为这次收购的强悍,还体现在它有两个特点。一是这是一次杠杆收购,二是带有恶意收购的色彩。

杠杆收购,顾名思义是通过杠杆的方式,将原来的资金放大,以小博大。这样蛇吞象的交易,可以说是相当野蛮。而具备恶意收购色彩,是说这次交易中的收购方没有得到收购标的管理层的配合,是以一种“我就是要买的”姿态,直接与管理层阵营开战,借用杠杆不请自来。这就像一个风格激进、态度粗暴的野蛮人,直接到别人门口抢夺控制权。这个书名可以说非常贴切地形容了这场收购案的特点。

因此,这个书名后来成为了同类收购行为的代名词,在资本市场中被不断提及。像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宝能万科等大型股权争夺战的过程之中,“门口的野蛮人”就是媒体报道和财经评论的热词。

接下来的时间,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门口的野蛮人》吧。

这本书细致地还原了这场收购战中两位主角——雷诺兹·纳贝斯克的CEO罗斯·约翰逊和科尔伯格的合伙人亨利·克拉维斯的人生经历。这场收购之所以如此这般发生,和这两个人的为人个性和做事风格大有关系。所以今天的解读,我也会先来给你们介绍一下这两位主角。了解了他们两个人,就了解了这一场收购案两大阵营的状况。

先说被收购方雷诺兹·纳贝斯克的CEO罗斯·约翰逊。

约翰逊这个人做人八面玲珑,左右逢源;做事天马行空,点子多,爱折腾,敢想就敢做。有的人成功靠勤奋,而约翰逊则更喜欢使巧劲儿;有的人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而约翰逊喜欢以小博大。他的人生经历就是最好写照。

约翰逊出生在加拿大一个小地方,大学毕业之后也只是个基层会计。做了6年之后,他逮住一个机会就转岗做起了推销员。销售可以说是最适合约翰逊的岗位,实际上他一生最擅长就是卖东西。无论什么他都能卖出好价钱,哪怕是之后变卖财产、卖公司,他的表现都堪称出色。约翰逊就是这样的销售天才。

约翰逊做销售不只是靠脑子活、点子多,他最擅长的是经营关系。约翰逊特别注重发展和客户的紧密的私人关系,他舍得砸钱买单,从不手软。头脑灵活,善于交际,再加上“千金散尽还复来”的销售理念,约翰逊的业绩自然节节攀高。

有了业绩支撑,爱折腾的约翰逊就开始不断跳槽,职位也越升越高。终于在40岁的时候,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到一家叫做标牌的大型食品公司当二把手。从此约翰逊迈入了管理层,也离开了加拿大的小天地,登上了纽约的大舞台。

走向新阶段的约翰逊,继续贯彻着他的行事风格。可惜标牌的一把手却不吃他这一套,因此约翰逊跟这位经营有方却严苛吝啬的领导越搞越僵。不过八面玲珑的约翰逊依靠自己拉关系、搞斗争的手段,很快取得了董事会和员工的信赖,挤掉了自己唯一的上司,当了一把手,全面负责公司的经营。

约翰逊不断对公司进行重组,一边设立新部门搞多元经营,一边出售旧部门调整战略。销售天才却总是能卖出好价钱,不仅卖部门是把好手,最后约翰逊还把标牌公司成功卖出,买家就是生产出奥利奥饼干的纳贝斯克。

合并之后,约翰逊成为了纳贝斯克的二把手,他故技重施,迅速取得了董事会信任,让一把手让位。之后没多久,当烟草巨头雷诺兹表现出对纳贝斯克的兴趣时,约翰逊又将纳贝斯克卖出了好价钱,又一次成为了二把手,并且再一次将一把手挤兑走,成为了全美前20大企业——雷诺兹·纳贝斯克的CEO

约翰逊一路逆袭,迅速成为了顶尖公司的CEO,走上了他人生的巅峰,却也迎来了职业生涯的绝境。

约翰逊那套以“生命在于折腾”为宗旨的经营链,实际上成败有很多运气的成分。船小时好调头,摊子大了就很难控制局面。所以对于雷诺兹·纳贝斯克这样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企业,他的经营理念并不奏效。

雷诺兹·纳贝斯克是上市公司,业绩没有起色,就意味着股价的低迷。一般的股价波动,股东倒是可以理解,但从65美元一路跌到40美元,就实在说不过去了。董事会开始对约翰逊不满。

面对这种处境,约翰逊想着孤注一掷,他提出以每股75美元收购雷诺兹·纳贝斯克。这个价格高于公司历史最高股价,他觉得董事会一定会一口答应,然后就可以快速结束战斗,拿到公司的控制权。

算盘打得是很好,但他很快就发现了,华尔街数得上号的投资机构,几乎都在盯着雷诺兹·纳贝斯克。这些投资机构当中,也包括以杠杆收购为看家本领的私募基金——科尔伯格·克拉维斯·罗伯茨公司(KKR)。

说到这里,我们就先放下约翰逊和雷诺兹·纳贝斯克,给你说说另一个主角了,他就是科尔伯格的合伙人克拉维斯。

克拉维斯为人处世的风格和约翰逊大相径庭。他十分勤奋、自律、坚韧、头脑冷静,又雄心勃勃,目标一旦明确就非常执着。在学生时代,他就显得比周围同学更加成熟。

在生活上,克拉维斯是得体、上进、平和的谦谦君子;在工作上,他则冷酷、严厉、毫不留情,甚至对手下无法管理好体重,都会毫不忌讳地批评。他和约翰逊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

对于约翰逊来说,人生更像是一场华丽的冒险;而对于克拉维斯来说,则是不断征服更高山峰的旅途。

克拉维斯的父亲曾经在华尔街当过几年石油行业的分析师,在华尔街积累了一些人脉。克拉维斯和他的表哥罗伯茨也凭着这份人脉,来到了著名的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工作。也就是在这里,他们遇到了事业上的导师和伙伴——科尔伯格。

科尔伯格带着这表兄弟两个人,经过几次摸索,发现杠杆收购大有可为,想要成立一个独立的部门,专门做杠杆收购,却遭到了贝尔斯登高管的强烈反对。于是三人决定自己单干,成立的公司就以他们三个人的名字的首字母命名,也就是科尔伯格·克拉维斯·罗伯茨公司(KKR)。

科尔伯格的年回报率甚至一度超过了60%,克拉维斯也瞬间从平头小子变成了超级富豪。仅1984年一年,他就赚到了2亿美元。

在创业初期,科尔伯格一直秉承低调和友善的策略,但业务越做越大,克拉维斯开始不满足于和管理层必须达成一致的模式,觉得激进一点也没有关系。所以当他听说约翰逊要以75美元每股进行管理层收购时,他马上就开始了行动。无论约翰逊是不是配合,他都要加入到这场收购之战,因为75美元每股实在太便宜了。在他看来,雷诺兹·纳贝斯克每股起码值90美元,只多不少。

那么,克拉维斯和约翰逊到底经历了哪些较量,最后谁是赢家呢?

既然这场收购被称为“史上最强悍的资本收购”,想必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场收购有着哪些惊心动魄而又不为人所知的故事了吧。

接下来第二部分的内容,我们来还原一下这场史上最强悍的资本收购的过程。

为了取得公司的控制权,约翰逊和克拉维斯都请来了不少帮手。约翰逊联合美国运通旗下的协力证券,并邀请到所罗门兄弟公司助阵;而克拉维斯这一边,除了有摩根士丹利的加盟,更有垃圾债券大王米尔肯所在的德崇证券加持。双方阵容可以说是都很强大。

但其实这两大阵营在一开始并没有打算开战,他们也探讨过合作,毕竟强强联合对大家都有好处。可问题就在于,约翰逊和克拉维斯根本就不是一类人,理念相差太大,合作谈何容易。

第一轮谈判,双方的矛盾主要是各自份额和未来公司的话事权。关于份额,也就是怎么分蛋糕,约翰逊觉得合作嘛,就一人一半。至于话事权,买下控股权之后,科尔伯格做个股东就好,公司的话事权还是归他约翰逊,他想怎么经营就怎么经营。

而克拉维斯则认为,科尔伯格从来都没有做过这种冤大头,切了蛋糕,约翰逊团队最多拿走三成,而未来董事会也必须由科尔伯格控制,不可能对经营放任自流。

怎么分蛋糕其实倒还可以谈,但未来公司的话事权却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一个是大手大脚乱花钱惯了的约翰逊,一个是自律严厉的克拉维斯。本来约翰逊搞管理层收购,就是想继续舒服的生活,而科尔伯格的投资方针,就是要削减标的公司的开支,创造更多的利润。分歧太大,所以第一轮谈判很快就不欢而散。

于是紧接着双方又开始了第二轮的谈判。这一次克拉维斯做出了让步,份额方面一半对一半也勉强可以接受,话事权呢,也可以考虑共同控制董事会。眼看着就要找到双方利润的平衡点,却又出现了新的矛盾。

克拉维斯坚持要和垃圾债券大王米尔肯的团队合作,可是约翰逊的帮手所罗门兄弟公司却坚决不答应。所罗门兄弟公司觉得垃圾债券之王的名声太臭,绝不与之为伍。于是擅自通过媒体爆料说,约翰逊团队准备报价每股92美元,和克拉维斯团队竞争。

此举一出,相当于直接宣战,克拉维斯无法再相信约翰逊,第二次谈判也因此告吹。

两次谈判之后,双方已经没有合作的可能,只有在竞标阶段定胜负。然而竞标的过程也没能一锤定音,而是经过了两轮争夺。

第一轮当然是双方亮底牌的竞标日。当天,克拉维斯的投标价是每股94美元,而约翰逊则报出了每股100美元的价格。报出高价的约翰逊团队,眼看着就要喜提公司的控制权,成为最终的赢家了。

可此时事情又出现了逆转。在大家把注意力都放在两个豪华阵容的时候,却没想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第一波士顿银行报价每股105~118美元。之所以没有一个确定的价格,是方案涉及的政策优惠需要进一步完善确认。

虽然还要完善,但这个报价区间却让董事会无法视而不见。于是董事会宣布给第一波士顿一点时间,再来一轮竞标。

约翰逊和克拉维斯的第一次争夺,谁也没有得到便宜。不过在约翰逊看来,克拉维斯已经输了,下一次竞标,他的对手是第一波士顿银行。而克拉维斯呢,如果不是第一波士顿银行来搅局,早就没他什么事了。

双方都把注意力放在了下一轮竞标。克拉维斯方面吃亏在没有管理层的支持,无法好好定价。然而此时事件却出现了转机,纳贝斯科部门的总负责人乔尼主动找到了克拉维斯。他告诉克拉维斯,自己不满约翰逊的大手大脚已经很久了,这次搞管理层收购不带上他,更是让她失望。他认同克拉维斯经营公司的理念,想要什么数据,甚至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他都能提供。

有了内应的克拉维斯团队立刻柳暗花明,坐等着第二次竞标。而约翰逊团队这边也得到了一个好消息,第一波士顿银行所说的政策优惠马上就要到期,想以105~118美元已经没有可能了,将会退出竞标。所以下一次的竞标,将会是他约翰逊一个人的舞台,胜利就在眼前了。

到了第二次竞标的日子,以为胜券在握的约翰逊象征性地提高了一美元报价,每股101美元。可万万没想到,克拉维斯又一次出现,并曝出了每股106美元。约翰逊听说之后要求更改标书,先后提高到每股108美元、每股112美元。这让克拉维斯大为光火,认为这样修改投标价坏了规矩,应该无效。但董事会看到了更高的价格,肯定是会心动的,克拉维斯也就不得不适当地提高报价,到每股109美元。

最终董事会选择了克拉维斯。这次收购最终的交易总价达到310亿美元,创下当时收购总价之最。用来支付的现金部分达到了189亿美元,支付汇款的当天,甚至造成了美国货币供给统计的剧烈波动。一场野蛮人敲门的游戏就这样落下了帷幕。

这个收购案虽然克拉维斯赢得了收购战,但是在竞标的过程当中,交易价格在一轮一轮较量中不断推高,获利空间被不断压缩。收购之后,克拉维斯更是陷入和其他股东不和、烟草诉讼不断增加、垃圾债券潮水退去等多重压力,最终获利甚微。投入巨大的精力,却只有和存款相当的回报,真的难说是否笑到了最后。

而另一边呢,约翰逊为了应对资金问题,对公司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大量出售公司豪华设施。公司报告显示,1989年,公司在偿付了33.4亿美元的债务之后,净损失11.5亿美元。在1990年的上半年,有3.3亿美元的亏损。

所以说,这场“门口的野蛮人”游戏最终还是落了个双输的下场。

到这里,这本《门口的野蛮人》的重点部分内容就讲完了。我们最后再来总结一下。

首先我们讲到了领衔这场收购大战的约翰逊和克拉维斯的性格特点和人生经历,是如何一步一步走上这场收购战的战场。接下来,我们回顾了这场收购战的过程,战前双方经过了两轮谈判,无法合作,后又经过了波折的两轮争夺。

从道德高度去评判这两家公司,显得毫无意义,因为正如《门口的野蛮人》中所说的,这是一个开门即盗的结局。约翰逊自以为机关算尽,希望借助华尔街这一帮野蛮人达成自己的目的,却不知不觉引进了一群强盗。资本的嗜血和人性的贪婪,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强盗呢?或许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吧。

作为个体,很难左右历史洪流的方向,往往是被裹挟着而走,但所遭遇的得与失,其实不过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而已。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聆听,我是泥巴。下一期整编经典读书会,我们再来一起解读精品好书,记得收听哦。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