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励志励志

神作《少有人走的路》,99% 的人都没读懂,却改变了少数人的人生……

铛铛铃2025-08-03励志276人已围观

简介

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个伟大的真理。欢迎来到我的30分精读一本书”系列。今天,我们要一起深入解读M·斯科特·派克博士这本影响了全球数千万读者的心灵成长经典——《少有人走的路》。

你有没有觉得,我们每个人从呱呱坠地开始,似乎就踏上了一条不可避免的旅程。而这条旅程上,始终伴随着一个如影随形,让我们想要拼命甩掉的伙伴,这个伙伴就是痛苦。小到孩子摔跤、擦破膝盖的哭闹,大到成年人失恋、失业、亲人离去的撕心裂肺,再到日常生活中琐碎的烦恼、工作的压力、人际关系的摩擦,我们本能地想要躲开它、逃离它,假装它不存在。我们多希望,生活是一条笔直、宽阔、阳光普照的大道,没有荆棘,没有泥泞,最好还是全程下坡,我们可以哼着小曲儿,不费吹灰之力地抵达幸福的终点。我们总是期待着:“等我考上大学就好了”“等我找到工作就好了”“等我赚够钱就好了”“等我退休就好了”,仿佛幸福就在不远的将来,而眼前的所有困难和痛苦,都只是临时的,应该尽快摆脱的障碍。

但是,派克博士却在他这本著作的开篇,就像一位不留情面的外科医生,用他作为精神病医生的冷静和深刻,直接剖开了这个我们不愿意面对的真相。他平静而坚定地说:“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个伟大的真理。他没有说“人生可能会遇到苦难”,或者“人生大部分是美好的,只有一小部分是苦难”。他无比清晰、无比确定地告诉你,苦难、问题、痛苦,他们不是生活偶尔洒在你身上的灰尘,不是你倒霉时才遇到的意外,他们就是生活本身固有的一部分,是常态而不是例外。

当我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时,心里那种感觉非常复杂。第一反应是错愕,甚至是抗拒。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主流的文化,似乎都在告诉我,要追求快乐、规避痛苦。这句话好像直接否定了我们一直以来的努力方向。但紧接着又会涌起一种奇特的放松和解脱感。是啊,原来如此,原来不是我的生活特别糟糕,原来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觉得累,觉得难。你有没有过类似的感觉,那种先是错愕,然后又有点解脱的感觉?这种对现实的接受,本身就带来了一种不与命运对抗的瓶颈。

派克博士说,一旦你真正理解并接受了这个事实,接受人生就是有苦难、有问题、有痛苦,你就能够超脱其上。这句话是全书的基石,也是我们心智成熟的起点。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你不承认苦难是常态,你就会耗费巨大的精力去对抗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你去对抗痛苦本身,而逃避痛苦这个行为本身,恰恰会制造出更多、更大、更持久的痛苦。这就像你家里有个水龙头漏水了,水一滴一滴地渗出来,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弄湿了地板,让你烦恼,让你觉得不舒服,这就是一个小小的痛苦。如果你不接受这个痛苦,嫌请人来修太贵,自己动手又嫌麻烦,总想等等看,也许它自己就好了,或者用个盆去接水,隔几天倒一次,甚至用毛巾堵住,假装没看见。短期来看,你似乎成功地逃避了找人、花钱、花时间去修理水龙头的麻烦和费用,逃避了解决问题的痛苦。但长期呢,水可能越漏越多,从滴答变成了细流,把地板彻底泡烂,把墙壁弄湿发霉,产生难闻的气味,甚至渗到楼下邻居家里,引发更大的纠纷和赔偿。一个小小的痛苦,因为你的逃避被时间发酵、放大,最终演变成了更大的损失、更大的问题,以及你不得不面对远超最初的巨大痛苦。而且你不得不长期生活在那个潮湿、有异味、环境糟糕的地方,那种不适感是持续的,渗透进你的生活的方方面面。

派克博士在书中,用他作为精神病医生的敏锐洞察和丰富的临床经验,非常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我们人类是如何通过各种各样我们自己甚至都意识不到的方式来逃避解决问题的痛苦的。他认为,很多我们认为是病的东西,比如慢性焦虑、持续的沮丧、各种成瘾行为,对烟酒、毒品、工作、购物甚至关系的成瘾,甚至是一些偏执、强迫等症状,并非完全是外部打击或者大脑生理出了问题,而是我们主动选择了逃避本应面对的相对局部的痛苦,用制造另一种更隐秘、更长期、更破坏性的痛苦来代替。

他用活生生的病人故事来描绘这种逃避的画像。一个病人40多岁,事业有成,家庭稳定,但总是抱怨自己不快乐,感到空虚,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他在派克博士的诊室里,坐在沙发上,身体微微前倾,用低沉的声音,皱着眉头,用受害者的姿态抱怨自己的工作无聊,抱怨妻子不理解他,抱怨孩子不够优秀,抱怨社会不公平。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受害者,是这些外部因素导致了他不快乐。派克博士坐在他对面,只是安静地倾听,偶尔点点头,但他敏锐地观察到,这位病人似乎不愿意谈论他自己可以改变什么,不愿意审视自己在这些关系和状况中扮演的角色。他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了别人和环境,仿佛自己只是一个被动的木偶。派克博士知道,这位病人在逃避的是什么痛苦,他在逃避承认“我的不快乐也许和我自己的选择有关,也许我在婚姻中的消极,在工作中的敷衍,导致了今天的局面,也许我需要为我的人生承担责任”。承认这些需要勇气,需要面对自我怀疑和自我批评的痛苦。他选择用抱怨和扮演受害者的方式来逃避这种痛苦,他制造了一种“我是无辜的,一切都是外面的问题”的幻觉,这种幻觉暂时让他感觉好一点,不用面对那个需要改变、需要努力的自己。但结果呢,问题永远在那里,他的不快乐和空虚从未真正消失,反而像慢性病一样,一点点地侵蚀着她的生命活力。他把解决自己问题的力量拱手让给了别人和环境,把自己困在了一个自己制造的牢笼里。

再比如,派克博士描述了我们如何逃避推迟满足感的痛苦。想象一下,一个冬天的夜晚,窗外寒风凛冽,你坐在温暖的房间里,面前放着一本需要你啃下来的专业书,或者一份让你头大的工作报告。你知道,要完成它需要你集中注意力付出脑力,过程可能会很枯燥、很费劲,这就是解决问题的痛苦。同时,你的手机屏幕亮了,朋友在群里发着好玩的段子,你期待已久的电视剧更新了,或者外卖软件里弹出了你最爱的奶茶优惠券,这些都是诱惑,是即时满足的巨大快乐,他们像小妖精一样冲你招手。大多数人会选择后者,他们会对自己说:“我先放松一下,看个视频,等会儿状态好了再做”“明天是周末,可以一口气搞定”。他们用刷手机、追剧、享受美食等即时快乐,成功地逃避了开始应对困难任务的痛苦。当下是舒服的,是放松的,大脑得到了短暂的愉悦,但派克博士写道,这种短暂的逃避就像在债务上又添了一笔利息。那些没有解决的任务,像幽灵一样在你脑海里徘徊,你的焦虑并没有真正消失,只是被压抑了。任务越堆越多,截止日期越来越近,最终你可能不得不在巨大的压力下熬夜、突击,咖啡一杯接一杯,身心俱疲、效率低下、质量打折,甚至因为时间来不及而彻底放弃,不得不面对失败的痛苦。你逃避了短期的、局部的痛苦,当下学习或工作的枯燥和难度,却制造了长期的、高强度的痛苦,堆积的任务、临近的截止日期带来的巨大压力、失败的后果。

派克博士用这些生动的例子告诉我们,逃避痛苦是人生的根本问题所在。我们之所以心智不成熟,之所以常常不快乐,很多时候不是因为我们遇到的问题太多,而是因为我们没有学会正确的对待问题,没有学会承受解决问题时必须承受的痛苦。想想看,你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让你不想面对的任务或真相,然后用刷手机、拖延、吃东西或其他方式来逃避那种不舒服的感觉,你是怎么做的呢?

那么,既然逃避痛苦是死胡同,既然人生苦难重重是真相,我们该如何面对它,如何才能走上那条少有人走的路,那条通往真正成长和心智成熟的道路呢?派克博士给出了答案。他认为,走上这条路需要我们掌握并运用一套解决问题的基本工具,这套工具就是他提出的第一个核心要素——约束(discipline)。约束,英文是discipline,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需要付出努力、需要自我控制的意味,甚至有点让人联想到规则、限制、不自由,但这恰恰是派克博士想要颠覆的观念。他认为,真正的约束不是来自外部的强制,不是压抑自己,而是一种主动的、自律的、愿意承受痛苦以实现心智成长的能力。它是一种力量,是自由的基石,而不是束缚。

派克博士将这种约束细化为四个方面,就像组成一把强大、多功能工具的四个核心部件。掌握了这四个部件,你就能有力地解决人生中的各种问题。第一个部件,推迟满足感(delaying gratification)。我们之前说了,这是心智不成熟的典型特征。派克博士强调,心智成熟的人不是没有欲望,也不是没有寻求及时、快乐的冲动,而是能够有意识的、有目的的,为了未来更大的、更重要的目标而延迟眼前的享受,承受当下的不适甚至痛苦。他通过很多案例描绘了这种推迟满足感的能力在现实人生中的具体体现和巨大影响。比如我们之前提到的那个高中生,他知道要考上心仪的大学,需要每天下课后至少花三个小时复习,复习的过程是枯燥的,需要集中注意力,面对那些你不擅长的知识点,这需要付出脑力和体力上的痛苦。同时,他的手机可能就在书桌边嗡嗡响,屏幕上跳出朋友约他打游戏的邀请,或者推送了他最喜欢的动漫更新的消息,窗外传来楼下孩子们的嬉闹声,一切都在召唤他放下书本,加入轻松快乐的行列,这就是巨大的诱惑,是即时满足的强大拉力。一个无法推迟满足感的学生,会抵挡不住诱惑,大脑会立刻制造出各种合理的借口:“今天太累了,效率不高,就玩10分钟,放松一下脑子,晚上还有时间,不急”,然后他会拿起手机,沉浸在即时快乐中,成功地逃避了当下复习的痛苦。而一个具备推迟满足感能力的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未来的目标——考上大学、进入喜欢的专业,理解当下的痛苦、复习的枯燥、对抗玩乐的冲动,是实现目标必须付出的代价。当手机响起时,当想玩的念头冒出来时,他会清醒地识别它们,然后对自己说:“我知道现在想玩儿,但是考上大学更重要,我先复习一个小时,再休息一下。”想象一下那个画面,他可能会把手机放到够不着的地方,深吸一口气,翻开书本,强迫自己把注意力拉回到那些枯燥的文字和公式上,内心和玩乐欲望的斗争可能依然存在,但他选择了承受这种挣扎。他可能一开始效率不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慢慢进入状态。派克博士说,正是这一次次的忍住,一次次的选择,困像肌肉训练一样,强化了他的意志力,让他变得更强大、更有掌控感。长期坚持下来,他在学业上获得成功,推迟满足感的能力也迁移到生活的其他方面,让他能够为了健康坚持运动,为了财务安全坚持储蓄,为了长远发展坚持学习新技能。派克博士描述了推迟满足感时内心的细节,那种想立刻放弃的强大冲动,大脑里冒出的各种找借口的念头,运用约束,就是要在这些念头冒出来时,清醒地识别它们,并坚定地选择与长远目标一致的那个更痛苦的选项。每一次成功的推迟满足感,都是一次小小的胜利,都是在为未来的成功和内心的平静积蓄力量。它就像是在你的心理银行里存下了一笔宝贵的复利基金,虽然当下看不到它的价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巨大回报。这种能力是解决几乎所有涉及长期投入和延迟回报的问题的基础,无论是学业、事业、健康,还是个人成长,甚至一段需要长期经营的关系。你看,仅仅是推迟满足感这一点,就涵盖了如此多的细节和痛苦,但掌握它就是掌握了解决问题的第一把钥匙。派克博士说,这虽然痛苦,但却是值得的。

第二个部件,承担责任(acceptance of responsibility)。这是约束中关于我们如何面对自己行为后果的部分。派克博士尖锐地指出,很多人不快乐,是因为他们活在一种受害者的心态里。他们把人生中遇到的所有问题,所有的不顺利都归咎于外部因素,命运不公、社会环境不好、老板无能、伴侣糟糕、父母没给够支持、朋友不够意思,他们觉得自己是无辜的,是被动的,问题都在别人身上,自己无可奈何。书中描绘了这种受害者心态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表现,非常真实。他们反复地抱怨,用一种无助或愤怒的语气讲述自己的遭遇,在关系中不断地指责对方,认为“如果他改变了,我就快乐了”,在工作中得不到晋升,就认为是领导看不见我的才能,或者同事排挤我,在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不是“我能做些什么”,而是“谁可以来帮我”,或者“这根本就不是我的错”。他们把人生的方向盘牢牢地握在手里,却又把脚刹和油门都给了别人,然后抱怨车子不听使唤。派克博士认为,这种拒绝承担责任的行为,是心智不成熟的典型标志。它让你暂时逃避了承认“也许我在其中也有责任”的痛苦,逃避了面对自己的不足和错误时的羞愧感,但你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你把自己人生的方向盘拱手让给了别人和环境,如果问题都在外面,你就无法控制,也就永远无法解决问题,只能被动地等待外部改变,或者在抱怨中耗尽生命能量。派克博士通过他的治疗过程,展现了帮助病人承担责任的艰难。他讲了一个病人总是抱怨自己的婚姻不幸,充满了冷漠和争吵。病人在他的诊室里,声情并茂地讲述伴侣的种种缺点和错误,认为伴侣是导致婚姻问题的唯一原因等。派克博士耐心地听完,不打断他,但他的眼神是清醒而穿透的,然后她温和但坚定地问:“好的,你说了这么多关于你伴侣的问题,那么你在这段婚姻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你做了什么或者没有做什么,导致了今天的局面?你又可以做些什么来改变它?”书中写道,当病人听到这个问题时,他的反应是强烈的抗拒,就像一只被逼到墙角的动物。它可能会变得激动,声音提高,重复强调对方的错误,甚至转向攻击,派克博士觉得派克博士在指责他,让他感到非常痛苦和愤怒。他可能会找各种理由辩解:“我都是为了这个家,我已经很努力了,是他先那样的。”这种抗拒正是逃避承担责任的痛苦在起作用。承认自己在婚姻中的消极、抱怨、控制欲或其他问题,需要巨大的勇气,也需要面对自我批评时的羞愧和不适。但派克博士没有放弃,他一遍遍的引导病人看到:“你无法控制你的伴侣,但你可以控制你自己,你可以控制你的表达方式,控制你对待伴侣的态度,控制你是否愿意主动去尝试新的沟通方式,只有当你愿意承担起自己的那一半责任,你才能掌握改变这段关系的主动权。”这就像是把被你丢弃在地的方向盘重新捡起来,握回自己手中。经过长时间的艰苦探索和痛苦挣扎,当这位病人终于能够颤抖着声音承认:“也许我也有错,也许我的抱怨让情况变得更糟,也许我需要改变我自己时”,他的人生出现了转机。他不再把精力花在指责和抱怨上,而是开始关注自己可以做些什么。他尝试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尝试去理解伴侣的压力和感受,虽然过程依然不容易,有反复、有挫折,但关系开始出现了微妙的变化。派克博士认为,承担责任是区分“我”和“非我”的过程,你无法控制天气,无法控制别人的行为,无法控制过去的经历,但你可以控制你自己的反应,你自己的选择、你自己的努力。承担责任意味着承认自己的力量和局限,是一种清醒的自知和自爱。他带来的初始痛苦是面对自己的不足和错误时的羞愧和不适,但它带来的回报是,你收回了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权,你不再是被动的受害者,而是一个有能力去改变和创造的行动者。这种从无力到有力的转变,是摆脱无力感和绝望的关键,也是心智成熟的重要标志。想想看,在你最近遇到的一件不顺利的事情里,你有没有完全归咎于外部因素,有没有可能你在其中也扮演了某个角色,可以承担起一部分责任,并因此获得改变的力量呢?

第三个部件,忠于事实(dedication to reality)。这听起来似乎是理所当然的,谁不想忠于事实呢?但派克博士认为,这是我们逃避痛苦时最容易扭曲,也最难以持续坚持的一点。我们的心理防御机制非常强大,他们为了保护我们脆弱的自我,有无数种巧妙的方法来过滤、扭曲甚至编造事实,让我们只看到自己想看,相信自己想信的东西。这就像大脑里住着一个谎言大师,不断的为我们编织各种让我们感觉舒服的幻觉,让我们活在一个与真实世界脱节的巴别塔里,塔建的再高,也无法与真正的天空连接。书中描述了各种形式的自欺欺人,他们都是为了逃避某个令人不适的真相而产生的痛苦。比如否认,把不愿接受的事实完全排除在意识之外,假装他不存在。比如一个亲人离世,有些人会表现得异常平静,仿佛什么都没发生,拒绝感受悲伤的痛苦。或者一个沉迷于游戏的人,坚决否认自己沉迷,认为自己只是喜欢玩,随时可以停止,以此逃避承认自己对游戏失控,需要帮助的痛苦。比如合理化,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或不愿面对的现实找到各种看起来合理的借口。比如面试没通过,不是承认自己准备不足或能力不匹配,而是说“那个公司根本不适合我,面试官就是看我不顺眼,这是个看脸的社会”,通过这些借口逃避承认自己可能不够好,需要提升的痛苦。比如投射,把自己内心中不愿接受的缺点、欲望或阴影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他就是这样的人,而自己是纯洁无辜的。比如一个对自己不自信的人,可能总是觉得别人在嘲笑他,一个有嫉妒心的人,可能总是觉得别人嫉妒他,通过指责别人来逃避面对自己内心阴影的痛苦。派克博士说,这些自欺欺人的谎言,无论多么善意或巧妙,都会让我们与真实的世界脱节,我们的地图不再匹配真实的疆域,结果就是我们在人生中不断地迷路,不断的碰壁,不断地重复犯错,制造新的问题。就像一个戴着有色眼镜的人,总抱怨世界不是黑就是灰,却从不愿摘下眼镜看看真实的色彩。忠于事实的过程是极其痛苦的,它可能意味着你要承认自己过去深信不疑的观念是错误的,承认自己看错了人,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它可能意味着你要接受自己的局限、缺点和不完美。书中描写了帮助病人面对事实时的激烈反应,派克博士可能会温和地指出病人话语中的矛盾之处,或者通过一些事实和证据来挑战病人的自欺,病人可能会变得愤怒、哭泣、否认得更厉害,甚至攻击医生,因为医生在试图戳破那个他精心构建的谎言,让他不得不面对那个令人痛苦的真相,就像生生扯掉一块已经粘连的伤疤。派克博士在一个案例中帮助一位病人面对他的婚姻早已名存实亡,伴侣早已不再爱她的事实。病人一直在回避这个真相,活在“只要我改变自己,他就会重新爱我”的幻想里,日复一日的付出,却没有任何回报,像在沙漠里耕耘。派克博士知道,让病人接受这个事实会带来巨大的痛苦,就像把他从一个温暖却虚假的梦境里叫醒,让他面对冰冷的现实,让他感受到被抛弃的绝望。这个过程对病人来说是巨大的打击,他可能会哭得撕心裂肺,感到天崩地裂,但派克博士认为,只有面对这个事实,他才能停止在错误方向上的努力,才能真正开始疗愈自己受伤的心,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痛苦是巨大的,但它是一次性爆发的,而不是慢性消耗的。派克博士认为,忠于事实虽然疼痛,却是心智健康的基石,它让你脚踏实地,看清自己真实的处境、真实的优劣,是真实的可能性和局限性。一个基于谎言的人生,就像建立在流沙上的高塔,看起来光鲜,但随时可能崩塌,而一个基于事实的人生,即使充满挑战,也是坚实可靠的。忠于事实是心智成熟的勇气,也是我们能够有效解决问题,不重复犯错的前提。它让你拥有看清世界和看清自己的眼睛,虽然这双眼睛有时会让你看到不想看的东西,但只有看到了,你才知道哪里是陷阱,哪里是出路,路又在哪里。有没有那么一个真相,你一直隐隐知道,但却迟迟不敢去面对?

第四个部件,保持平衡(balancing)。约束不是一套僵硬的规则,不是让你成为一个没有感情的机器,或者走入极端的苦行僧。派克博士认为,心智成熟的人能够在各种看似矛盾的需求、价值观、目标和现实情境中,找到并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在工作、家庭、个人健康、社交和爱好等多个方面投入精力和时间。工作需要我们运用推迟满足感和承担责任来追求效率和成就,家庭需要我们投入爱和时间来维护关系,可能意味着放弃自己的休息去陪伴家人,个人健康需要我们坚持锻炼和规律作息,可能意味着拒绝一些社交或工作的诱惑,社交和爱好则需要我们投入时间和精力来滋养内心,维持与外部世界的连接。这些都是我们生命中重要的需求,但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何在这些相互竞争的需求之间找到平衡,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平均分配问题,而是一种艺术,一种持续的实践和智慧的运用。想象一个具体的场景,今晚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报告需要赶出来,这关系到你明天的汇报和项目的进展,运用约束的推迟满足感,你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同时,你的孩子缠着你讲故事,你的伴侣希望你陪她散步、聊聊天,你还预约了今晚去健身房,并且知道自己最近身体有些疲惫,需要休息。愿你内心有强大的工作驱动力,可能与价值实现、安全感等需求有关,也有对家人的爱和连接需求、对健康的身体需求,以及对休息的需求,他们都在向你发出信号。一个缺乏平衡能力的人可能会走极端,要么完全投入工作,通宵熬夜、牺牲健康和家庭,虽然暂时解决了工作问题,但长期来看,身体垮了,关系也出了问题;要么完全倒向家庭或休息,把工作一拖再拖,逃避工作的痛苦,最终导致工作出问题,影响职业发展,甚至给家庭带来经济压力,产生新的痛苦。而一个能够保持平衡的人,他会运用约束的各个方面来做决策。他会忠于事实,诚实评估报告的紧急程度和自己的经历状况,他会承担责任,承认自己对工作和家庭都有责任,他会运用推迟满足感,比如,他可能不会选择通宵,而是选择集中高效工作两个小时,推迟立即休息的满足感,然后花半小时高质量陪伴孩子和伴侣,满足连接的需求,再回来工作一小时,然后去休息,优先保障健康,推迟彻底完成工作的满足感。或者他可能选择今晚先把报告的关键部分完成,剩下的明天一早早起完成,推迟早睡的满足感,但保障整体平衡。它会在这些相互冲突的需求和可能带来的短期痛苦,比如工作没彻底做完的不安、拒绝家人的内疚、没去健身房的遗憾之间,找到一个符合他长远目标,能够整体维持生命系统健康运作的那个点。派克博士指出,这种平衡的能力不是自然产生的,它来自于前三个约束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你需要忠于事实,看清当前情境的真实状况,你需要承担责任,为你的平衡选择负责,你需要推迟满足感,选择那个当下可能更痛苦,但长远来看,能维持平衡的选项。平衡是一种在复杂世界中navigate航行的艺术,是运用约束解决问题的最高境界。它让你的生命之舟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也能保持稳定,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行,不至于因为偏向某一侧而倾覆。有没有觉得,平衡是人生中最难掌握的一种艺术?

所以,派克博士首先打破了我们关于人生的幻想,直面苦难重重这个伟大真相,观念颠覆。接着,他尖锐地指出了我们惯常的逃避痛苦这个死胡同,以及他如何制造出更多不必要的痛苦,问题呈现。然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强大而实用的解决问题工具——约束,这把工具由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和保持平衡这四个核心部件组成,掌握它,让我们拥有了面对苦难和解决问题的力量,问题解决。但是仅仅拥有强大的骨骼是不够的,运用约束常常意味着要与自己内心的惰性、恐惧、自私和欲望作斗争,这常常是痛苦的,是逆人性的。是什么力量能够支撑我们,让我们愿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去运用这些痛苦的工具?什么力量能够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让我们的心智不仅是坚固的,更是充满活力、温暖和希望的?这就引出了派克博士探索到的第二个核心要素——爱(love)。派克博士对爱的定义,可以说颠覆了我们大多数人头脑中关于浪漫、甜蜜、激情的概念,他完全跳脱了情绪和感觉的层面,给出了一个深刻、理性、甚至有点残酷的定义: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是不是跟你之前理解的爱不太一样?这是一个非常不浪漫的定义,听起来有点像工作任务,但正是这个定义揭示了爱的真正力量、深度和目的。让我们仔细品味这个定义中的关键点。首先,意愿(will),派克博士强调,爱首先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一种决定,而不是一种被动的情感冲动或状态。我们常常说的“坠入爱河”(falling in love),派克博士认为,这更多是一种生物性的冲动,一种对对方的理想化和投射,一种暂时的移情状态,它让你感觉兴奋、激动,仿佛找到了灵魂伴侣,就像一场美丽的烟花,但这种感觉通常是短暂的,而且它并不能真正促进双方的心智成熟,甚至可能因为过度理想化和忽视真实问题,而阻碍成熟。真正的爱是派克博士所说“站起来去”(standing up in love),这是一种当你激情褪去,看清对方的缺点和真实面貌后,仍然有意识地选择去投入、去付出,去为了共同成长而努力的意愿和行动。这种意愿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它需要意志力的支撑,需要你运用约束的力量。其次,拓展自我界限(expanding boundaries),这是爱中最具挑战性,也最带来痛苦的部分。派克博士认为,真正的爱一定会要求你走出自己的舒适区,突破原有的自我限制和思维定势。这可能是要你克服害怕被拒绝的恐惧,去坦诚地向对方表达你的需求和脆弱;可能是要你放下自己的骄傲和固执,去倾听和接纳对方与你不同的观点,甚至批评,即使这让你感到难堪或愤怒;可能是要你忍受着不是为了对方的长远利益而做出艰难的决定,即使这意味着你当下要承受痛苦或不被理解;也可能是为了促进自己的成长,而不得不痛苦的放弃一段阻碍你发展的关系。书中描绘了这种拓展自我界限在不同关系中的痛苦体现。比如,在亲子关系中,真正的父母之爱不是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不是替孩子解决所有问题,更不是对孩子进行控制和包办,而是有时候需要痛苦地看着孩子经历失败和挫折,忍住想要立刻冲上去帮助或指责的冲动,需要艰难地对孩子说“不”,并承受孩子可能产生的失望、愤怒或怨恨,看着他们因为你的拒绝而哭闹、摔东西,而你需要坚定地保持界限,需要为孩子设定清晰的界限和规则,并坚持执行,即使这会引发冲突,需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经历、去尝试、去犯错、去学习,从而让他们学会为自己负责,心智变得成熟。这个过程对父母来说是巨大的自我界限的拓展,他们需要克服自己想保护孩子不受一切伤害的本能,克服担心孩子不爱自己的恐惧,这种痛苦正是真爱的代价。再比如,在亲密关系中,真正的爱不是永远甜甜蜜蜜,没有矛盾,而是能够一起勇敢地面对矛盾和冲突。书中提到,健康的亲密关系是双方都能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运用约束中的感受和需求表达,并愿意去倾听和理解对方的感受和需求,运用同理心。这听起来简单,但在实际中,当对方提出让你不舒服的观点或批评时,你的本能反应可能是反击、辩解、逃避或者沉默,爱要求你此时要拓展自我界限,克服这些本能反应,忍受听真话的不适,忍受承认自己可能错误的痛苦,放下防御姿态,去尝试理解对方话语背后隐藏的需求。同时,爱也要求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未被满足的需求,即使这让你感到脆弱或害怕被拒绝。这种为了关系的共同成长而愿意去改变自己、去理解对方、去共同面对困难的过程,充满了尴尬、不适甚至痛苦,但这正是拓展自我界限的体现,是走向更深层连接和共同心智成熟的必经之路。派克博士甚至说,有时候基于爱,为了自己或对方的长远心智成熟,你可能需要痛苦地结束一段关系,即使情感上难以割舍,即使社会不理解,即使自己会感到巨大的痛苦和失落,因为如果留在这段关系里,他会持续阻碍你或对方的心智成长,长远来看会带来更大的伤害。这再次挑战了我们关于爱是永不分离的传统观念。最后,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这是爱的最终目的和衡量标准。派克博士认为,真正的爱,其根本目的不是让你快乐,虽然快乐可能是副产品,不是让对方依赖你,不是让你感到自己伟大或牺牲,而是要促进自己和对方在心智上的成长和完善。爱是一种互相滋养、互相挑战、共同攀登的过程,它是一种生命影响生命的能量流动,这种能量流动的方向是向上,是朝向更高级、更成熟的生命状态。书中对比了依赖和爱,依赖是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对方身上,希望对方来满足自己所有的需求,逃避自己的责任,这是一种心智不成熟的表现,它阻碍了双方的成长,而爱是两个心智相对成熟的个体,愿意共同投入精力,互相支持,一起面对人生的挑战,一起成长。派克博士说,判断一段关系是不是真爱,就看他是否在促进你和对方的心智成熟。爱在派克博士看来是一种有方向的能量,它指向成长,指向心智的成熟,它需要约束作为骨架,让这种能量不至于散乱和破坏,爱是那条少有人走的路上的指引星辰和驱动引擎,它赋予了我们承受约束之苦的巨大力量,因为我们知道,所有的努力、所有的痛苦,都是为了那个更高的目标——心智的成长,为了自己和所爱之人的生命能够变得更丰盛、更自由。它让我们在面对苦难时,不仅有力气去解决,更有理由去解决、有方向去解决。

然而,即使我们努力地运用约束,勇敢地践行着,走在那条少有人走的路上,这条路依然是充满挑战的,会遇到很多我们个人的力量难以克服的障碍,会经历那些感觉被命运抛弃、孤立无援的至暗时刻。在这样的时候,即使我们已经竭尽全力,有时仍会感到力不从心。是否还有什么在我们个体努力之外的力量,能够给予支持和帮助?这就引出了派克博士探索到的第三个,也是最神秘、最超越理性理解的一个要素——恩典(graces)。作为一个严谨的科学家和精神病医生,派克博士在讨论恩典时,显得非常谦逊和开放,他承认恩典是神秘的,难以用科学来解释,它似乎超出了我们理解的因果律范畴,但他通过自己几十年的临床实践,看到了无数病人在面临绝境时,生命中出现了难以解释的积极转变,他看到了在人类历史和个体生命的低谷中,仿佛总有一股看不见的力量在推动生命向着更高的方向发展。什么是恩典?派克博士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因为它难以被定义,但它描述了它可能显现的几种形式,这些形式常常带着一种出乎意料、无法解释,仿佛巧合的特点,它们像是某种来自更高层面的礼物或助力。比如同步性,这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概念,指那些看似偶然但对个体具有重要意义,无法用因果关系解释的事件同时发生。派克博士在书中描绘了这样的情景,你正深陷某个困境,苦思冥想,找不到出路,感觉自己已经被困住了,心情非常沮丧,这时,你可能偶然翻到一本书中的某句话,那句话好像专门为你而写,直击你心,给你新的思路;或者,你在街上碰巧遇到一个很久没联系的朋友,他随口说的一句与你的问题看似无关的话,却突然点亮了你脑海中的一盏灯,让你豁然开朗;又或者,你听到广播里播放的一首歌,歌词中的某一句就像一道闪电,瞬间照亮了你的思路,给你带来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启发或新的方向。这种巧合来得如此及时,如此精准的契合你当时的内心状态和问题,让你感觉仿佛不是单纯的巧合,而是某种更高的力量在以一种我们不理解的方式指引或帮助。再比如难以解释的治愈和突破,派克博士提到,有些病人在经历了漫长而痛苦的心理治疗和自我探索后,会突然达到一个医生最初认为不太可能达到的深度治愈和心智飞跃,他们仿佛突然开窍,突破了长期的心理障碍,或者突然之间对人生有了全新的领悟和视角,这种改变的速度和程度,似乎超出了仅仅依靠治疗、医生引导和个人理性努力所能达到的范围。派克博士认为,这其中可能有恩典在起作用,就像是拨云见日,在你努力攀登到一定高度后,突然一股力量帮你拨开了笼罩的迷雾。还比如在最艰难时刻获得的不可思议的支持,在你感到彻底绝望、孤立无援时,可能突然有人向你伸出援手,这个人可能是一个萍水相逢的陌生人,或者是一个你从未想过会帮助你的人,他提供的帮助可能微小,也可能巨大,但对你当时的情况来说,是雪中送炭,是关键的转折点。又或者在你最需要某种资源、信息或机遇时,他似乎毫不费力,意外的就出现在了你的面前。这些意外之喜,派克博士认为可能就是恩典以物、物质或人际形式给予的礼物。派克博士并非鼓励人们被动地坐等恩典,或者把解决自己问题的责任都寄托在神秘力量上,恰恰相反,他在观察中发现,恩典似乎更青睐那些主动去运用约束,勇敢践行爱,努力解决自己问题,并对生命的更高可能性保持开放和好奇心的人。他不是对坐享其成者的馈赠,也不是对逃避者的庇护,它是一种对坚持奋斗、向内探索、勇敢去爱的生命的温柔回响和强大助推。就像你努力的在黑夜中摸索,用约束这把火把照亮脚下的路,用爱这颗指南针指引方向,虽然前行艰难,但你正在努力地走着,这时黎明的光线恩典可能就会提前到来,或者你抬头时,正好看到一颗特别明亮的星星指引你。光和星星一直都在,但只有当你努力睁开眼睛,努力向前看时,你才更有可能看到他们,并从中获得力量。用我们之前的比喻,恩典像是一阵风,风一直都在那里吹拂着,但只有当你愿意接受风的存在,愿意扬起帆、努力划桨前行时,这阵风才能真正成为帮助你加速前进的巨大力量。你划桨,运用约束,努力解决问题,你调整船舵,确定方向,践行爱朝向成长,风恩典来了就能事半功倍,甚至带你到达你单凭人力难以企及的地方。没有风,你也能前进,只是会更慢、更艰难,有了风,你的旅程可能会出现奇迹,变得更加顺利和充满惊喜。派克博士以一个科学家特有的严谨,探讨了这个超越逻辑的概念,并没有提供获取恩典的具体方法论,也没有将其神话或宗教化,他只是诚实地记录和承认了这种神秘力量在促进进人类个体和集体心智成长中的作用。他认为,相信恩典的存在,并对他保持开放和接收的状态,本身就是心智成熟的一个体现,它让你愿意承认,在个体努力之外,可能还存在着我们尚未理解的更广阔、更奥妙的力量,在以某种方式支持着向着光明和爱前行的生命,他为艰辛的成长之旅增添了一抹希望、敬畏和奇迹的光辉。

至此,《少有人走的路》为我们展开的画面已经非常清晰了。首先,他以一句石破天惊的“人生苦难重重”,打破了我们关于人生的美好幻想,直面这个伟大的真相,观念颠覆。然后,他尖锐地指出了我们人类面对苦难时最常犯的错误,也是导致更多痛苦的根源——逃避痛苦,问题呈现。接着,他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强大而实用的解决问题工具——约束,这把工具由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和保持平衡这四个核心部件组成,掌握它,让我们拥有了面对苦难和解决问题的力量,问题解决。再进一步,它揭示了支撑我们愿意承受约束之苦,指引我们前行方向和提供内在动力的力量——爱,那种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拓展自我界限的意愿,它让我们的成长之旅有了灵魂和方向,探索与发现观念颠覆。最后,他以一种谦逊和开放的姿态,探讨了在艰难的成长旅途中可能存在的恩典,那股难以解释但真实存在的神秘助推力量,他似乎更青睐那些勇敢前行的人,探索与发现。《少有人走的路》不是一本读一遍就能完全掌握的书,它不像快餐文化那样提供速成的解决方案,它更像是一份需要你带着人生的疑问和困惑,反复去翻阅、在生活的实践中去体验、去验证、去领悟的修行指南。他描绘的那条路确实少有人走,因为他崎岖,因为他艰难,因为它需要我们不断地与自己内心的惰性、恐惧、自私和逃避痛苦的本能作斗争。但派克博士用他一生的观察和思考告诉我们,正是这条少有人走的路,这条敢于面对痛苦、敢于承担责任、敢于付出真爱、敢于向着更高心智境界攀登的路,才能带你穿越苦难的迷雾,告别过去那个抱怨、逃避不成熟的自己,抵达一个内心真正强大、精神真正丰盛、真正拥有爱和自由的生命境界。这或许才是人生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读到这里,你有没有感受到这本书带来的力量,有没有某个点特别触动你?希望我的解读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本书的精髓,并给你带来一些启发。如果你也想踏上这条少有人走的路,不妨从今天开始,在遇到小问题时,尝试去运用约束的工具,在亲近的人面前尝试去践行爱的意愿,在努力前行时,对生命中可能到来的恩典保持一份开放和相信。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你在这趟心智成长的旅程中,勇敢有力并充满爱。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