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心理心理

30分钟读懂《依恋》,看懂依恋理论,让你在爱里不再患得患失!

铛铛铃2025-08-02心理19人已围观

简介

一个人对亲密关系的态度和期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依恋类型。这句话出自阿米尔·莱文博士和蕾切尔·S.F.海勒合著的《依恋:为什么我们爱得如此卑微》。这是一本基于深厚的心理学研究,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揭示亲密关系真相的畅销书。它将成人依恋理论普及开来,帮助无数读者看清自己在爱里的困境,并找到改变的方向。

这句话像一把探照灯,瞬间照亮了我们在爱里那些反复出现的困境、那些令人费解的行为,甚至那些明知道不对,却还是忍不住的瞬间。

你好,欢迎来到30分吃透一本经典书籍”系列。今天,我们要一起勇敢地潜入人类亲密关系那片看似神秘,实则有其规律可循的海域,去探索这本书为我们揭示的真相:关于我们为什么会以特定的方式去爱,为什么总会吸引特定的人,以及为什么有时我们爱得如此卑微或疏远。这不仅仅是关于恋爱,更是关于理解人与人之间最底层、最核心的连接机制。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遇到一个人怦然心动,关系发展迅速,但很快就陷入了某种痛苦的循环。比如,你和伴侣约好晚上打电话,时间到了,对方却没有打来。你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脑子里开始飞速运转:他是不是出事了?是不是不想跟我说话了?是不是和别人在一起?你坐立不安,拿起手机又放下,犹豫着要不要打过去,一边又告诉自己不能打,显得太粘人。但内心的焦虑像野草一样疯长,最终你还是忍不住打过去了,语气可能带着一丝试探和不安。如果对方的回应不够及时或不够热情,这份不安就会成倍增加,甚至可能因为一件小事引发一场巨大的争吵。

或者你的情况是这样的:当关系刚刚开始,你感到甜蜜和兴奋,但随着关系变得越来越亲密,对方开始更多地表达情感,更多地寻求和你在一起的时间,你却感到一股莫名的烦躁和窒息。你开始找各种理由减少见面次数,回避深入的话题,甚至会无意识地挑剔对方的缺点,心里想着还是一个人更自在。伴侣越想靠近,你就越想逃离,仿佛有一堵无形的墙在你和亲密之间升起。

再或者,你似乎总是吸引那些似乎永远无法给你稳定承诺的人,那些忽冷忽热、让你患得患失的对象。而那些对你很好、很稳定、愿意投入的人,你却觉得没感觉,缺乏那种让你上头的激情。

这些困境,这些看似随机的恋爱脑行为,这些让人抓狂的爱无能表现,如果我告诉你,他们很可能不是你不够好,不是你命不好,也不是你没遇到对的人,而是因为你内置了一套特定的依恋系统的运作模式呢?

想象一下,我们每个人在亲密关系里,都自带一套隐藏的操作系统。这个操作系统在我们很小的时候,与主要的养育者,通常是父母或其他主要照顾者互动过程中悄悄安装完成。它决定了我们面对亲密和潜在分离时的第一反应,决定了我们在寻求安慰和处理冲突时会采取什么程序。这套系统并非完全固定的,但它强大到足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成年后所有的亲密连接。

这本书就像一本为你量身定制的操作系统用户手册,帮你找到自己的系统版本,理解它的工作原理,并告诉你如果需要如何升级和优化它。

《依恋》这本书告诉我们,我们对亲密关系的需求,并非软弱或粘人的表现,它是一种写在我们基因里,为了生存和繁衍而内置的生物需求。我们的大脑天生就有一套依恋系统,它的主要任务是确保我们与重要他人保持安全距离。这套系统在婴儿时期,是为了确保我们不会被遗弃,因为被遗弃就意味着死亡。在成年后,这套系统依然活跃着,它的任务是确保我们在面对外部世界的挑战时,能够与伴侣形成一个安全的堡垒,共同应对。

所以,爱以及对亲密的需求,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加品,它是我们作为人类最基础的内置硬件之一。理解这一点是我们探索旅程的第一步,它将带我们看到那些在爱里让我们感到困扰的行为,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生物学和心理学根源,而不仅仅是“我就是这样的人”。

那么,这套内置的连接系统是如何工作的,它的科学基础是什么?这便是我们将要深入探索的第一个秘密。

我们刚刚了解到,《依恋》这本书颠覆了我们对亲密需求的一些传统认知。它告诉我们,渴望亲密、寻求连接并不是软弱或粘人的表现,而是写在我们基因里,为了生存而内置的一套强大的生物系统在运作,这本书称之为依恋系统。

《依恋》这本书的理论基础,源于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在20世纪中叶提出的依恋理论,后有玛丽·安·斯沃斯等人的研究进一步发展。这些研究最初聚焦于婴儿与主要养育者之间的关系模式,但后来的大量研究发现,童年形成的依恋模式会延续并深刻地影响我们成年后的亲密关系。

依恋系统的核心原理是:人类从生命最初开始,就有一个与重要养育者建立并维持亲密连接的内在驱动力,这个需求与饥饿、口渴一样,是基本的生存驱动力。在婴儿时期,一个能够与养育者保持亲密和安全连接的婴儿,更容易在危险的环境中获得保护、食物和照料,从而生存下来。

依恋系统就像一个内置的安全警报器,它持续地监测我们与重要他人的距离和可得性。当感到危险,或是重要他人不在身边时,这个警报器就会响起,驱动我们去寻求亲近。

想象一下,这个依恋系统在大脑中有特定的回路。当依恋系统被激活时,我们的大脑会释放一些化学物质,让我们感到不安、焦虑,从而产生寻求连接的冲动。当我们成功地靠近重要他人,并得到他们稳定、有回应的照料或安慰时,大脑会释放另一些化学物质,让我们感到平静、安全和满足。这种寻求回应、平静的循环是安全依恋建立的基础。

书中提到,依恋系统主要涉及两个关键的生物驱动力:

第一个是寻求亲近。当我们感到不安、害怕受伤或遇到外部世界的挑战时,依恋系统会被激活,我们会本能地想要靠近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人,比如伴侣,从他们那里获得安慰、保护和支持。这就像婴儿在感到不舒服时会哭泣,伸出手臂寻求父母的拥抱。

第二个是安全港湾。当我们成功地靠近伴侣,并得到他们稳定、有回应的支持时,依恋系统就会平静下来,伴侣成为了我们的安全港湾,一个我们可以放松、疗愈、补充能量的地方。在这个安全港湾里,我们感到被爱、被保护,从而能够更有信心地去面对外部世界的挑战,或者享受独处和追求个人兴趣。

依恋系统的运作方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在童年时期,我们的主要养育者是如何回应我们的寻求亲近信号的。如果养育者通常是及时、稳定、恰当地回应孩子的需求,孩子的依恋系统就会发展出一种安全的运作模式,他们学会相信在需要时可以依靠重要他人,因此在不感到威胁时,他们可以自由地去探索世界。但如果养育者对孩子的需求回应是不稳定、不可预测的,有时回应,有时不回应,或者回避、拒绝回应,孩子的依恋系统就会发展出不同的、不那么安全的运作模式。

书中通过科学研究指出,人类对亲密和连接的需求是如此基本,以至于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情绪调节能力、压力应对方式、自我认知以及我们与他人的互动模式。

理解了依恋系统是内置的、生物性的需求,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解脱。那些在爱里感到不安、需要确认或者害怕过于亲近的行为,不再仅仅是我的问题或我个性缺陷的表现,而是我的依恋系统在用它童年时期习得的、可能不太有效的方式,试图在这个世界里寻求安全和连接。这并不是为不健康行为找借口,而是理解其根源,从而找到改变的方向。

我一直以为,亲密关系中的焦虑、依赖是自己不够独立的表现,为此感到羞愧。但这本书告诉我,那种渴望连接、害怕失去连接的感觉,是一种非常原始、非常人类的感受,只是我的依恋系统报警器可能在过去的环境中被调得过于灵敏或过于迟钝了。这种理解就像找到了问题的根源,让我知道,虽然报警器的设置可能需要调整,但这不代表我这个人有问题。我知道了问题出在哪里,也就有了找到解决方案的希望。

那么,在我们与童年养育者互动以及后来的关系经历中,这套系统是如何被编程成不同的运作模式的呢?《依恋》这本书通过大量的研究和案例,将成人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出的主要连接模式划分为了三种类型,它们就像是依恋系统的三种不同的出厂设置或运行模式。

现在,我们将进入这场探索的核心区域,去具体辨认《依恋》这本书根据成人亲密关系中的行为模式划分出的三种主要连接模式:焦虑型、回避型和安全型。它们就像是我们爱里佩戴的不同眼镜,或者说是依恋系统的三种不同的运行手册。理解这三种类型,是看懂自己和伴侣在爱里行为的关键。

焦虑型依恋:充满担忧的追逐者

核心动力:强烈渴望亲密和连接,但在内心深处却充满不安全感和被抛弃的恐惧。他们的依恋系统报警器设置得非常灵敏。

他们在关系中的表现程序:他们常常需要大量的确认和保证,来缓解内心的焦虑。在关系亲密时,他们可能感到愉悦,但也常常担心这种状态无法持久。当伴侣稍显疏远,没有及时回应信息,或者花时间和别人在一起时,他们的警报会瞬间拉响,内心会涌现各种负面想法:他是不是不爱我了?是不是对我失去兴趣了?是不是要离开我了?

为了缓解这份不安,他们会无意识地采取各种激活策略,比如频繁地给伴侣发信息、打电话,过度迎合伴侣,或者通过制造冲突来引起伴侣的注意。

书中描绘的典型场景:想象一个焦虑型的女孩爱上了一个男生。刚开始,她会非常热情投入,但一旦关系稳定下来,她的不安全感就开始显现。男生出差三天,她几乎每隔一两个小时就会发一条信息问候。如果男生没有及时回复,她就会脑补出各种可怕的剧情:是不是出轨了?是不是飞机失事了?是不是故意不理我了?内心的焦虑让她无法平静工作或生活。当男生终于打来电话,她可能压抑着内心的不满和担忧,语气却带着一丝难以察觉的委屈或试探。她可能因此在电话结束后大哭一场,觉得对方不够关心她,或者开始计划见面时要如何试探伴侣的真心。

你看,她对亲密的渴望是如此强烈,但伴随而来的不安全感让她总是在关系中感到患得患失,爱得如此卑微。

内在体验:他们的内心世界常常像一个充满风暴的海面,思绪翻腾,担忧不断。他们很难放松下来,享受当下的亲密,因为总是在警惕潜在的威胁。

回避型依恋:逃避亲密的独立者

核心动力:将独立自主看得高于一切,害怕被亲密关系吞没、控制或伤害。他们的依恋系统报警器设置得过于迟钝。

他们在关系中的表现程序:当关系开始变得亲密,需要情感投入时,他们会感到不适和压力,倾向于拉开距离,回避深层情感交流,或者通过各种方式来制造空间。他们会无意识地采取去激活策略,比如长时间不回复信息或电话,避免谈论情感或未来,或者突然挑剔伴侣的缺点。他们可能会沉迷于工作、爱好或其他活动,以此来回避与伴侣的亲密连接,或者他们可能会将注意力转向对过去某段关系(通常是已经结束的,所以是安全的)的理想化。

书中描绘的典型场景:设想一个回避型的男生,他可能一开始也享受恋爱带来的激情,但当关系进入需要承诺、需要更多情感分享的阶段时,他开始感到不对劲。伴侣想和他聊聊对未来的想法,她可能会感到烦躁,觉得想那么多干什么,顺其自然不好吗?伴侣希望他能多花点时间陪她,他可能会强调自己的需要、空间和独立性。当伴侣表达对她的情感需求时,他可能感到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回应,或者用理性分析来回避情感本身。比如,伴侣说:“我感到你好像有点疏远我了。”他可能回答:“我们上周不是还一起吃饭了吗?你太敏感了。”甚至可能因为伴侣的靠近而感到窒息,从而选择突然中断关系。

你看,他们害怕失去独立性,害怕被情感所控制,他们的爱常常以一种保持距离、看似冷漠的方式呈现。

内在体验:他们的内心可能有一道厚厚的情感围墙,将自己与他人隔开。他们可能很难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因为长期压抑已经让他们与自己的情感失去了连接。

安全型依恋:享受亲密与独立的平衡

核心动力:渴望亲密,同时也珍视独立性,能够在两者之间找到健康的平衡点。他们的依恋系统是稳定且有弹性的,在真正需要时能够寻求支持,在安全时能够自在探索。他们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也相信伴侣通常是善意和可靠的。

他们在关系中的表现程序:他们能够开放而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和想法,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他们能够自在地寻求伴侣的支持和安慰,也能在伴侣需要时提供稳定和有回应的支持。他们不害怕亲密,也不害怕适度的分离。在关系中,他们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也有能力建立深入的情感连接。他们能够以尊重的态度面对关系中的冲突,专注于解决问题,而不是相互指责或回避。冲突后,他们能够进行关系修复,让关系更加稳固。

书中描绘的典型场景:当安全型的伴侣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很自然地向你倾诉:“我最近工作压力好大,感觉有点撑不住了。”他们不怕在你面前展现脆弱。而当你遇到挑战时,他们也会很稳定地在你身边,倾听你的烦恼,给你一个温暖的拥抱,或者只是静静的陪着你,让你感到“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们不需要你不断的确认爱,因为他们在内心深处相信你是爱他们的。他们也能尊重你的个人空间和需求,不会因为你需要独处而感到被抛弃。他们既能享受与你的亲密时光,也能享受自己的个人生活。这种关系模式充满信任、尊重和相互支持,是滋养性的。

内在体验:他们的内心相对平静和稳定,他们能够有效的管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不容易被不安全感所淹没。他们对伴侣和关系持有积极的预期。

读到这三种依恋类型的描述和案例,我感到一种强烈的被理解感。我看到了自己在不同关系中的影子,也看懂了身边某些人为什么会以特定的方式去爱。这让我不再将所有问题归咎于“遇到错的人”,而是开始思考:我的依恋模式是什么?我吸引了什么样的人?我们在关系中跳的是什么样的舞?

这种认识是一种深刻的清醒,它打开了改变的大门。下一步,我们将把目光投向不同依恋类型之间的互动,尤其要看透那个常常将伴侣卷入痛苦漩涡的舞步:当焦虑型和回避型相遇时,他们的依恋系统会如何相互触发,编织出一场怎样的爱的拉锯战?

想象亲密关系是一场双人舞,理想的状态下,像两位安全型依恋的舞伴,他们能够默契配合,步伐稳定而流畅,他们的舞步是和谐且充满活力的。而当不安全型依恋的人相遇时,情况就可能变得复杂而充满挑战,他们就像是带着不同甚至相互冲突的舞步指令的舞伴,如果无法理解对方的指令,就很容易踩到对方的脚,跌倒甚至伤害彼此。

书中重点描绘了最具有挑战性,也最普遍的一种互动模式:焦虑型与回避型的组合。这就像是一场永无休止的追逐逃离之舞,或者说是猫捉老鼠的游戏,一个越想拉近,一个越想远离,一个月追,一个月跑,一个月跑,一个月追。

焦虑型的追逐舞步:当他们感到关系中出现哪怕一丝丝的距离或不确定性时,他们的内在警报会瞬间拉响,内心涌动着被抛弃的恐惧和对亲密的渴望,他们会本能地采取靠近的行为,试图通过增加连接来平息内心的不安。这可能表现为频繁发信息、打电话,要求更多的共处时间,不断寻求伴侣的肯定和保证。

回避型的逃离舞步:当他们感受到伴侣的靠近、寻求连接时,它们的内在警报会响起,发出“危险,我的独立空间受威胁”的信号,内心涌动着被束缚、被控制的恐惧,他们会本能地采取拉开距离的行为,试图通过制造空间来恢复安全感。这可能表现为长时间不回复信息或电话,回避情感话题,变得冷淡挑剔。

当这两种舞步碰撞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令人心碎的循环:

焦虑型追逐,感到不安全,依恋系统激活,渴望靠近,采取激活策略;

回避型逃离,感知到靠近带来的压力,依恋系统激活,渴望空间,采取去激活策略;

焦虑型更焦虑,回避型的逃离行为证实了内心被抛弃的恐惧,警报更加响亮,更拼命地追逐,采取更极端的激活策略;

回避型更回避,焦虑型更极端的追逐触发了更深的被吞没恐惧,警报更加响亮,逃得更远,甚至暂时中断关系。

这个循环,就像两个人都被困在了自己的舞步里,谁也无法真正地停下来去看看对方为什么会这样跳。最终双方都感到疲惫、受伤和被误解。最悲哀的是,这个循环反而会强化彼此的不安全感,焦虑型觉得:“看吧,我就知道我会被抛弃。”回避型觉得:“看吧,亲密关系就是会让人窒息。”

我终于明白,那些痛苦并非因为我们不爱,而是因为我们的依恋系统在相互触发彼此最深的恐惧。这是一种痛苦的真相,但也带来了巨大的希望。如果我看懂了这场舞,我是不是有可能去学习跳一种新的舞步?

看懂了爱的舞步,我们可能会感到一丝沉重:难道我们注定要被这些不健康的模式所困扰吗?《依恋》这本书最令人鼓舞,也是最有力量的部分就在于此,它明确告诉我们:依恋类型并非一成不变的宿命。通过理解、觉知和有意识的努力,我们可以升级我们的依恋系统,迈向更健康、更具适应性的安全型依恋。

迈向安全型依恋,不是让你变成另一个人,而是激活你内在本来就有的对安全连接的渴望和能力,让你的依恋系统从不稳定的旧模式切换到更健康的新模式。这就像升级手机的操作系统,旧的功能还在,但你有了更多、更稳定的新功能可以使用。这是一个需要时间和耐心的过程,但每一步努力都将把你带往更自由、更健康的亲密关系。

第一步:识别你的依恋类型,深入了解你的旧舞步

疗愈和改变的起点是深刻的自我觉知。诚实地面对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感受、想法和行为模式。你是个侦探,你正在调查自己在关系中的行为模式,你不需要指责这个嫌疑人(你自己),只需要客观地收集证据:在什么情境下,我容易感到焦虑?在什么情境下,我倾向于回避?

第二步:理解你的激活或去激活策略,并认识其无异性

理解这些策略在童年时期可能是保护你的方式,但他们在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中往往适得其反。如果你是焦虑型,你需要认识到,你的追逐并不能真正抓住伴侣的心,只能让它跑得更快。如果你是回避型,你需要认识到,你的逃离并不能让你获得真正的自由,只会让你在孤独中画地为牢。

第三步:学习新的沟通和行为方式,练习更有效的舞步

这是最核心的实践部分,你需要有意识地用更健康、更直接、更有效的方式来表达你的需求和回应伴侣。对于焦虑型,练习在感到不安时,用清晰、具体、非指责的方式表达你的需求和感受,而不是使用模糊的、情绪化的语言或行为来做。对于回避型,练习识别并承认自己的情感、需求和感受,并尝试用语言表达出来,学习在感到不适时,不是立刻逃离,而是尝试与伴侣沟通你的感受和需要。

第四步:选择支持你迈向安全型的伴侣和环境

与一个安全型依恋的伴侣建立关系,是促进你迈向安全型最有效、最自然的方式之一。他们他们的安全港湾特质本身就具有疗愈作用,他们会用健康的方式回应你的不安全行为,帮助你一遍遍地体验寻求亲近并不危险,亲密并不意味着失去自我。比如,焦虑型的你向安全型伴侣表达了强烈的不安,害怕失去她,安全型伴侣可能不会因此感到窒息或烦躁,而是会用平静而坚定的语气说:“我在这里,我爱你,我不会离开你。”回避型的你感到亲密带来的压力,向安全型伴侣表达需要空间,安全型伴侣可能不会因此感到被拒绝或不被爱,而是会理解并尊重你的需求,同时表达他们的感受。

第五步:进行内在的疗愈和自我同情

迈向安全型依恋,不仅仅是改变外在行为,更重要的是疗愈那些深埋的童年伤痕和未被满足的需求,提升内在的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学习自我同情,不再批判自己的不安全型表现,而是理解他们的来处,温柔地接纳自己。你越能给自己提供稳定的爱和接纳,你就越不依赖于外部来获得安全感。

通过这些努力,你不是在变成一个安全型的人,而是在发现和激活你内在本来就有的对安全连接的需求和能力。我不再将亲密关系中的挑战视为个人失败或命运不公,而是将其视为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当我开始尝试用更清晰的方式表达我的需求,我发现我的内心变得越来越平静,我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健康。

我们已经完成了这场关于爱的底层代码的探索之旅。我们学习了依恋系统,认识了三种依恋类型,看清了互动舞步,最重要的是,我们找到了那条通往更健康、更稳定关系的升级之路。

阿米尔·莱文博士和雷切尔·S.F.海勒合著的《依恋:为什么我们爱得如此卑微》并非一本提供速效爱情药的鸡汤文,它是一本基于扎实科学研究的指南。它将那些看似混乱、让人无力感十足的爱之困境,还原为一套可以理解、可以分析、甚至可以调整的系统问题。它没有告诉你要去找一个完美的伴侣,而是告诉你如何成为一个更健康、更安全的伴侣。

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最大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理解亲密关系行为的强大工具——依恋理论。这种认知本身就具有巨大的疗愈力量,因为它将问题从“我这个人有问题”转向了“我的依恋模式需要调整”。

这本书的启示是:深刻的爱并非总是充满牺牲和痛苦,它可以是稳定、安全和滋养的。理解依恋类型,就是理解亲密关系最深层运作规律的关键。

那么,如何将这本书的智慧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真正迈向更健康的爱呢?这里有六个建议:

一、持续观察你的依恋模式。在亲密关系互动中,有意识地留意你的感受和反应。

二、与信任的人分享你的发现。与能够理解和支持你的朋友、家人或者你的伴侣分享你从书中学到的知识,以及你对自己的观察。

三、刻意练习清晰表达需求。每天尝试一次,用“我感觉,我需要”的句式,向伴侣、朋友或家人表达你的一个感受或需求。

四、在感到不安全时,练习自我安抚。当焦虑或想回避的情绪升起时,尝试一些自我同情和自我安抚的方式,逐步建立起自己作为自己安全港湾的能力。

五、识别并珍视你身边的安全型连接。回忆并留意你身边那些让你感到放松、自在、被理解和支持的人,花更多的时间与他们相处,学习他们是如何与他人建立安全连接的。

六、考虑专业的心理支持。如果你发现自己的依恋模式带来的痛苦非常深刻,或者难以通过自我努力改变,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或治疗,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依恋》这本书就像为你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理解和连接的窗户。它不是告诉你如何变得完美,而是如何变得完整。它邀请你成为自己亲密关系中的科学家,去理解你的爱的模式,去疗愈那些未被满足的渴望,去选择那些能够真正滋养你的关系。因为你值得拥有稳定、安心、相互滋养的爱,去勇敢地升级你的连接系统,去活出那个真正能够享受亲密,也能自在独立的自己吧。

我们下一本好书再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