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励志励志

20分钟读懂《稀缺》:为什么你总觉得不够用?

铛铛铃2025-08-02励志14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我们要聊一本非常特别的书。它不像很多自助类书籍那样,直接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从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角度,深入剖析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以及这种状态如何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认知和决策。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困与忙碌的》。它由行为经济学领域的两位杰出学者——普林斯顿大学的埃尔德·沙菲尔和哈佛大学的森迪尔·穆拉伊纳特汉共同撰写。

你有没有觉得,无论你拥有多少,似乎总觉得时间不够用、金钱不够花、精力不够分配?你是不是也常常感到自己被生活推着走,疲于奔命,难以做出长远的规划,甚至因为忙碌和贫穷而犯下一些低级的错误?如果是这样,那么你很可能正在经历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稀缺。

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就是,稀缺不仅仅是指资源的绝对不足,比如没钱、没时间,更是一种由此引发的、强大的、会俘获我们注意力的心理状态。无论是穷人缺钱、忙人缺时间,还是节食者缺食物,这种稀缺感都会对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产生惊人的影响,甚至让我们变得更加不擅长管理我们所稀缺的东西,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为什么选择这本书呢?因为它以大量有趣的实验和现实观察为依据,系统地解释了稀缺心理的运作机制。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穷人似乎总是做出不够理性的财务决策,为什么越忙的人好像越没有效率,更能让我们反思自己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稀缺感,并找到应对它的策略。它揭示了隐藏在我们日常行为背后的心理力量,让你看到很多时候的问题,不是因为你不够聪明或不够努力,而是因为你被稀缺的思维模式给绑架了。

今天的视频,我就想带你一起深入稀缺的世界,去看看稀缺心理是如何产生的,它如何俘获我们的注意力,带来所谓的管窥效应和带宽下降,最终让我们陷入稀缺的陷阱。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跳出这个陷阱,重新掌控自己生活和资源的可能方向。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找到应对生活中各种“不够”的方法。

埃尔德·沙菲尔是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和公共事务学教授,森迪尔·穆拉伊纳特汉是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他们都是行为经济学领域的重量级人物。这个领域的核心就是研究人类在现实生活中的决策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如何偏离了传统经济学假设的理性人模型。他们将经济学对资源稀缺性的关注与心理学对人类思维和行为的研究结合起来,提出了“稀缺”这个具有穿透力的概念。这本书是他们多年合作研究的成果,其理论对于理解贫困问题、公共政策制定、个人效率提升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我们可以将《稀缺》这本书的核心思想和理论框架,从以下几个关键维度进行深入讲解。

《稀缺》这本书首先给出了一个有别于传统经济学定义的概念。在经济学中,稀缺通常是指资源相对于需求的不足,比如金钱是稀缺的,时间是稀缺的,石油是稀缺的。但这只是稀缺的物质层面。沙菲尔和穆拉伊纳特汉在书中强调,稀缺更是一种心理状态。当一个人感到某种重要的资源不足时,无论是真的不足还是感觉不足,这种不足感会立刻俘获他们的注意力,占据他们的脑海。无论这个人是在缺钱、缺时间、缺爱、缺食物,还是缺社交,由此产生的稀缺心态在本质上是相似的,都会引发一系列特定的认知和性行为模式。

想象一下,一个贫困的人总是担心下一顿饭在哪里,下个月的房租怎么办,他们的注意力会被这些眼前的生存压力完全占据。一个项目临近截止日期的人,他们的脑子里可能只剩下如何赶工,其他事情都显得不重要了。一个正在节食的人,他们的思绪可能总是在围绕着食物打转。这就是稀缺作为一种心理状态的表现,它俘获注意力,让你难以关注其他事情。

这种对注意力的俘获,是稀缺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它使得稀缺人群能够对与他们稀缺资源直接相关的事情保持高度的专注和效率。比如,一个穷人对于如何省钱,如何找到免费资源可能异常敏感和有经验;一个项目快到期的忙人,在最后阶段的冲刺效率可能非常高。这种在特定领域表现出的高效率,是稀缺带来的专注红利。

然而,这种专注是以牺牲其他方面的注意力为代价的。当你的所有心力都集中在眼前最紧迫的稀缺问题上时,你就会管窥,你的视野变得狭窄,只能看到与当前稀缺直接相关的点,而忽略了更广阔的视野,忽略了那些与长期规划、整体福祉相关的事情。这就像透过一根细管子看世界,你看得清管子里的东西,却看不到管子外更重要的信息和机会。

比如,一个穷人可能因为眼前急需用钱,而选择高利贷,虽然知道长期来看这是非常糟糕的决定,但眼前的压力让他们无法顾及长远。一个忙人可能因为要赶手头的项目,而忽略了身体健康,忽略了与家人、朋友的沟通,忽略了学习新的技能,这些对他们长期发展至关重要的事情都被排挤了。节食者可能因为极度渴望食物,在看到高热量食物时做出冲动的决定,破坏了长期的节食计划。

因此,《稀缺》这本书首先让我们认识到,稀缺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更是一个强大的心理现象。它以俘获注意力为开端,像一个无形的罩子一样笼罩着我们的大脑,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考和行为方式。

稀缺俘获注意力的直接后果,是显著消耗我们的带宽。这里的带宽是一个比喻,指的是我们心智的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能力的总和。你可以理解为我们大脑可用于思考、决策、学习、记忆、逻辑推理、自我控制等高级功能的那部分资源。沙菲尔和穆拉伊纳特汉认为,当稀缺俘获了我们的注意力时,它会占据我们大脑中用于处理其他事物的带宽,导致我们的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能力显著下降。

想象一下,你的大脑总带宽就像电脑的运行内存,当一个程序(稀缺问题)占用了大部分内存时,其他程序(思考、决策、学习等)就会运行缓慢,甚至崩溃。

具体来说,稀缺导致的带宽下降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认知能力下降。稀缺状态下的人,他们的智力仿佛会暂时性的下降。书中通过实验证明,在面临金钱压力或时间压力时,个体的逻辑推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智商测试的表现,都会显著低于在非稀缺状态下。这不是说他们本身不聪明,而是他们的认知资源被稀缺问题占用了,没有足够的带宽用于其他复杂的思考。

执行控制能力下降。执行控制能力包括自控力、冲动意志、计划能力、处理多任务的能力等。稀缺会显著削弱这些能力。穷人更容易冲动消费,难以延迟满足,难以坚持储蓄计划,难以管理复杂的财务事务;忙人更容易拖延,难以抵制诱惑,比如刷手机,难以合理安排时间和优先级,难以坚持长期的工作习惯;节食者更容易在诱惑面前屈服,难以坚持健康的饮食计划。这是因为用于自我控制的带宽被稀缺问题消耗了。

前瞻性思考和计划能力受损。稀缺状态下,人们的思维更容易聚焦于眼前的问题(管窥效应)而难以进行长远规划。一个穷人可能只考虑如何度过这个月,而难以考虑如何为退休或孩子的教育储蓄;一个忙人可能只顾着完成手头的紧急任务,而没有时间思考如何优化流程,如何学习新技能来避免未来的忙碌。这是因为用于长远规划和抽象思考的带宽被挤占了。

书中引用了大量实验来支持这一观点。比如对印度农民的实验发现,他们在收割季节缺钱时,认知能力测试得分显著低于非收割季节相对不缺钱时,这种差异相当于智商降低了十几分。对面临房贷压力的购物者进行的实验发现,仅仅让他们思考财务困境,就会显著降低他们在认知测试中的表现。对赶论文截止日期的学生进行的实验,也发现了类似的时间压力导致认知带宽下降的现象。

这些实验结果非常重要,他们表明,稀缺不仅仅是一个外部的资源问题,它更会改变一个人的内在状态,损伤他们的认知能力。这解释了为什么贫困不仅仅是缺钱,它还会导致一系列认知和行为模式,让穷人更难做出有助于摆脱贫困的决策,从而陷入贫困陷阱。同样,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越忙的人似乎越忙乱,越难以找到解决根本问题的时间,从而陷入忙碌陷阱。

稀缺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往往会形成一个难以摆脱的恶性循环,也就是所谓的稀缺陷阱。这个陷阱是这样形成的:首先,你陷入了某种稀缺状态,比如缺钱或缺时间;其次,这种稀缺俘获了你的注意力,导致你的带宽下降,认知和执行控制能力受损;再次,由于带宽下降,你更容易犯错误,更容易做出短视的、冲动的决策,更难坚持长远计划;最后,这些错误和短视行为往往会加剧你原有的稀缺状态,比如冲动消费导致更缺钱,拖延导致更忙,从而进一步俘获你的注意力,进一步消耗你的带宽,形成一个自我强化的负面循环。

比如,一个穷人因为缺钱,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去寻找廉价商品,计算每一分钱的花销,应对各种突发的经济危机。这些事情占用了他们的带宽,让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如何提升技能、如何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如何学习投资理财知识。由于带宽不足,他们可能更容易在面对诱惑时冲动借贷或消费,更容易因为分心而犯下工作上的错误,这些又会让他们变得更穷。他们可能知道长期储蓄很重要,但眼前的生存压力让他们无法做到,因为他们没有带宽来抵制眼前的花费,也没有带宽来规划和执行复杂的储蓄计划。

同样,一个忙碌的职场人士,因为时间稀缺,他们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应对眼前的紧急任务上,这消耗了他们的带宽,让他们没有时间去思考如何优化工作流程、如何学习自动化工具、如何拒绝不必要的任务、如何进行有效的休息来恢复精力。由于带宽不足,他们可能在忙乱中犯下错误,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去弥补;他们可能因为压力大而难以集中精力,效率反而下降;他们可能因为长期缺乏休息而精力枯竭,工作效率越来越低,从而变得更忙。他们可能知道应该花时间去学习或锻炼,但总觉得没时间,因为他们的带宽完全被眼前的忙碌占满了,无法用于长远规划。

这就是稀缺陷阱的可怕之处。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缺钱或缺时间不好,而是揭示了这种不足如何从心理层面致贫和致盲,让你即使有机会跳出陷阱,也可能因为被稀缺心理所困而难以抓住。那些最需要带宽去学习、去规划、去改变的人,恰恰因为稀缺而失去了带宽。

书中对稀缺陷阱的分析,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它挑战了那种简单地认为贫困是因为个人懒惰或能力不足的观点,而是指出贫困本身会引发一种认知负担,这种负担会阻碍个人做出有助于摆脱贫困的决策。这为设计更有效的社会扶助政策提供了新的视角,比如,仅仅提供资金可能不够,还需要考虑如何帮助贫困人群减轻他们的认知负担,让他们有带宽去学习和规划。

既然稀缺如此可怕,并容易形成陷阱,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它,如何跳出稀缺的循环呢?《稀缺》这本书在揭示问题之后,也提供了一些基于其理论提出的应对策略。这些策略的核心在于管理稀缺本身带来的心理负荷,增加我们的带宽,并设计机制来应对稀缺状态下容易出现的短视行为。

创造余闲。余闲是指在你的稀缺资源上留有buffer,留有缓冲空间。比如在时间上,不要把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要留出一些空闲时间来应对突发事件,或者仅仅用来休息、思考、学习。在金钱上,要建立应急储蓄,即使金额不大,也能在你面临意外支出时提供缓冲,避免你因为眼前的小额稀缺而被迫借高利贷或做出其他短视决策。创造余闲就像给你的带宽预留空间,让你不至于被眼前的紧急事件完全吞噬。

聚焦当下,也预见未来。在有带宽时,稀缺导致管窥,只关注眼前,跳出陷阱需要我们同时关注当下和未来。一个方法是,在你的带宽相对充足的时候,比如刚发工资时,或者工作项目之间的间隙,花时间去思考和规划未来,为那些不那么紧急但很重要的事情做好准备,比如规划下个月的预算,安排下季度的学习计划,设定明年的目标。将这些规划记录下来,形成习惯。这样,即使在稀缺状态下,你也有一个既定的框架可以遵循。

设计防呆机制。稀缺状态下,我们的自控力会下降,容易做出冲动决策。因此要设计一些机制来防止自己犯错。比如,如果你容易冲动消费,可以设置自动储蓄,工资一到账就自动转入储蓄账户;如果你容易在特定时间,比如晚上沉迷于无意的活动,可以提前设置闹钟,提醒自己停止,或者将手机放到难以拿到的地方。这些机制能够在你带宽不足、自控力下降时,依然帮助你做出正确的行为。这就像在你的决策路径上设置一些路障,防止你在冲动时误入歧途。

利用时机进行大扫除和重置。有时候,我们需要一个契机来彻底打破稀缺的循环,比如发了一笔奖金,或者项目终于结束了,或者度过了一个难得的假期。利用这些带宽相对充足、心情比较轻松的时刻,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扫除和重置。比如,重新审视你的财务状况,制定详细的预算和储蓄计划;重新安排你的时间表,清理那些占据你精力但没有价值的事情;反思你的工作方式,寻找更有效率的工具或方法。这些重置行为能够帮助你建立新的习惯和系统,让你更有能力应对未来的稀缺。

寻求外部支持和帮助。有时候依靠自己的力量难以跳出稀缺陷阱,寻求家人、朋友的支持,或者寻求专业的帮助,比如财务规划师、时间管理教练,都可以为你提供额外的带宽和新的视角。旁观者清,他们可能能够看到你深陷稀缺中无法看到的盲点,并为你提供走出困境的实际建议。

读这本书之前,我总是觉得忙是因为任务太多,穷是因为赚的不够。但读完后,我开始意识到,很多时候我的忙和穷(这里的穷更多指时间或精力上的紧缺感)本身正在消耗我的认知带宽,让我更难去想办法解决问题。比如,当我赶一个很急的项目时,我会觉得压力巨大,脑子一团乱麻,只能埋头苦干,根本没心思去思考有没有更自动化的方法,或者哪些任务其实可以不做。结果项目虽然赶完了,但我并没有变得更高效,反而因为过度消耗而精力枯竭,影响了后续的工作效率。

在了解了稀缺导致的带宽下降后,我开始尝试有意识地给自己创造时间余闲,即使再忙,也会每天留出半小时完全放空,或者用来思考工作之外的事情。我发现当我这样做时,反而能在放松中产生一些新的想法,或者能更清晰地梳理工作中的问题。我也开始在工作不太忙的时候,主动花时间去学习一些效率工具或方法,提前为将来可能出现的忙碌做好准备。虽然改变是循序渐进的,但我明显感到自己在面对压力和忙碌时,不再像以前那样完全失控,而是能保留一部分带宽来思考和应对。

这些应对策略核心都在于,帮助我们管理好稀缺带来的心理负担,保护和增加我们的认知带宽,让我们能够做出更明智、更有利于长远发展的决策。跳出稀缺陷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我们认识到稀缺的本质,觉察到它对我们思维的影响,并有意识地去运用策略,通过一点一滴的改变,逐步重塑自己的行为模式。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困与忙碌的》这本书是一部具有颠覆性力量的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著作。它用严谨的科学研究和生动的案例,揭示了一个普遍存在却常常被忽视的现象——稀缺,以及由此产生的强大的心理状态。它让我们认识到,稀缺不仅仅是资源的不足,更是一种能够俘获注意力、导致认知带宽下降,并最终将人困入恶性循环的心理陷阱。无论是缺钱导致的贫困陷阱,还是缺时间导致的忙碌陷阱,其底层的心理机制是相通的。稀缺会让我们变得短视、冲动,难以进行长远规划,从而做出加剧稀缺的决策。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贫困、忙碌以及各种形式的不足。它提醒我们,很多时候的问题不是因为我们不够聪明或不够努力,而是因为我们被稀缺思维模式所困。它挑战了那种简单的、归咎于个人缺陷的观点,而是揭示了外部环境稀缺如何深刻地塑造和损伤我们的认知能力。

同时,这本书也并非只带来了绝望。它在揭示陷阱的同时,也基于其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些跳出稀缺循环的策略和方向。这些策略围绕着管理稀缺带来的心理负荷、增加认知带宽,以及设计应对短视行为的机制展开。它告诉我们,通过有意识的努力,创造余闲、长远规划、设置防呆机制,以及寻求外部支持,我们有可能逐步摆脱稀缺的束缚,重新掌控自己的资源和生活。

这本书最适合那些常常感到金钱、时间、精力等资源不足,被生活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难以进行长远规划,或者对贫困、效率低下等社会现象有深刻思考兴趣的读者。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它可能会让你直面自己生活中的不足和困境,但它提供的洞察和解决方案,却可能为你带来重要的改变。

稀缺的力量在于,它让你看清了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当你理解了稀缺是如何俘获你的注意力、消耗你的带宽时,你就更容易在下次陷入稀缺感时保持一份觉察,并尝试运用书中的策略来应对。这种知本身就是跳出陷阱的第一步。它是一本让你重新审视自己与资源之间关系的书,也是一本让你理解人类行为复杂性的书。

好了,我们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一起深入解读了《稀缺》这本书的核心思想,从稀缺的定义和心理状态,到它对认知带宽的损伤,再到稀缺陷阱的形成和应对策略。希望今天的解读能够为你带来新的启发。

最后,有两个问题可以引发你更深入的思考:第一,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你觉得自己在哪些方面最容易感到稀缺,是时间、金钱、精力还是其他?这种稀缺感对你的思维和行为产生了哪些具体的影响?第二,书中提到的应对稀缺的策略中,哪一条让你觉得最可行,或者你最想立即尝试?你准备如何将其应用到你自己的生活中?

非常感谢你花时间观看今天的视频。如果你喜欢这样的深度读书解读,请一定点赞、分享并订阅我的频道。你的支持是我继续创作的最大动力。也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读《稀缺》这本书的感受,或者你关于稀缺和自身经历的任何思考,我们一起交流、一起探讨。我们下期再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