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科普科普

《魔鬼出没的世界》于诡谲影踪间洞察真相,揭开隐匿暗处的神秘面纱

铛铛铃2025-09-13科普807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要为你解读的书是《魔鬼出没的世界》,副标题是“科学照亮黑暗的蜡烛”。

“魔鬼”一词在希腊文中的意思就是知识。在追求知识的旅途中,人们产生了迷惘、恐惧和无知,进而走向了崇拜鬼神和巫术,知识就不幸地变成了魔鬼。在今天,魔鬼换了一身包装,成为了伪科学。

那么,如何来分辨和破除伪科学呢?这本《魔鬼出没的世界》给出了答案。

本书的作者卡尔·萨根是美国天文学家,第2709号小行星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同时呢,他也是享誉全球的科普大师。美国天文学会为了纪念他,从1998年开始设立卡尔·萨根奖,颁发给在行星科学研究以及科学传播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人。

这本《魔鬼出没的世界》出版于1996年,是他临终之前的最后一部作品,当年便创下了畅销书榜第一名的记录。作者阐述了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揭穿了各种伪科学骗局,并且呢,提出了建立科学精神的方法。

接下来,我就从两个方面来为你解读这本书:第一,为什么会产生伪科学;第二,如何树立真正的科学精神。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会产生伪科学。

科学激发了人们不断增长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那些尚未被科学开发的领域,就很容易被伪科学占领。比如说外星人降临地球啊、沉海底的发达文明、百慕大的死亡地带、金字塔与法老的诅咒等等,一个比一个怪力乱神,但是呢,又一个比一个言之凿凿,这些都是伪科学的代表。

伪科学是一种自称为科学,但却不遵循科学方法的假设或者理论,它能够被科学实验证明是错的,或者根本没办法用科学方法来检验。

你千万不要认为伪科学离自己非常遥远,而认为只有那些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才会上当受骗。很多国家元首、行业精英,甚至是科学家,都曾经落入伪科学的圈套。法国就曾经出现过包括前总统在内的政府官员投资数百万美元,寻找将空气转换成石油的方法,结果呢,被证明是一场伪科学的骗局。

为什么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伪科学依然层出不穷呢?有这么三个主要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认知本能。

很多伪科学都来源于人类的错觉,人类的理解和认知能力不完善,使得我们经常受到欺骗。我们都说眼见为实,而认为自己亲眼目睹的东西当然是真的,其实啊,还真不一定。

有一种特别常见的伪科学手法,就是经常会有人在自然世界当中发现一张人脸啊,比如说火星、太阳的表面都观测到一张巨大的人脸,还有遍布各地的巨石、山岭、树干上都有数不清的人脸,什么老人山、魔鬼头,这些都被推论为古代智慧的产物。有基督徒发现一块玉米饼上显现了耶稣的脸,还有人宣称在云中看到了圣母玛利亚,这些都被认为是神明的旨意。

其实并不是自然界真的有那么多的人脸,而是我们大脑当中辨认人脸的机能非常有效。人类从一出生就开始辨认父母的面孔,这是被写进基因的本能。人类对面孔的识别是如此的敏感,以至于在没有人脸存在的地方,我们也能够看到一张脸。

在我们观察事物的时候,眼睛会将注意力集中在部分的信息上,而忽略其他的信息,然后呢,将这部分信息归入到我们已有的认知框架中,这就是我们认知本能产生的行为惯性。

同样,不同文化也为人们带来不同的认知偏好。比如说,在世界各地的神话当中,月亮上的斑点都被描绘成了不同的东西,我们通常会在月亮上看到一只兔子,但是你怎么都无法想象外国人会认为那是一只四眼美洲虎啊,这些都是我们的认知差异所决定的。

所以说,认知本能会让我们产生错觉。

再来看第二个原因,幻觉诱导。

幻觉是一个让人觉得特别玄乎的词儿,许多伪科学大师常用幻觉来做灵魂穿越、沟通阴阳之类的事情。其实幻觉是一个特别正常的生理现象,出现幻觉并不意味着你精神不正常,但是在一定的诱导之下,它的确能够影响你的认知啊,就像那个《盗梦空间》这部电影当中的情节一样,人为地修改你的记忆,而且呢,让你坚信不疑。

比如说科学家们曾经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让一群人看一部电影,尽管影片里面并没有出现红灯,但是在观看影片之后呢,实验人员总是不经意地提到红灯,结果呢,许多接受实验的人都听话地回忆说,啊,看到了红灯。当谎话被拆穿的时候,有些人还愤怒地抗议,强调说他们非常清晰地记得看到了红灯诶。

所以说呢,记忆是会受到影响的,错误的记忆甚至会在当事人毫不怀疑的情况下被植入脑中。不仅外力会干扰记忆,人们自己也会不经意地修改记忆,以至于真实的记忆变成了虚空的幻觉。

许多人都声称自己有过被外星人绑架、在空中漂浮,或者是莫名其妙地消失等等稀奇古怪的经历。也许他们并不是有意说谎,而是将记忆碎片进行了人为的加工组合,自己编制了一套前因后果。比如二战时期在好莱坞度过的美国前总统里根,曾经生动地向人们描述自己在解放纳粹集中营的英雄事迹,显然呢,是将他熟悉的电影情节和自己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混为一谈了。

再来看第三个原因,情感需求。

科学提供的是真相,而伪科学呢,却能够带来情感上的刺激和满足。首先,它能够提供趣味,满足人们的八卦之心。在真相和趣味相冲突的时候,人们往往更容易选择趣味。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英国的麦田里边出现了巨大而复杂的几何图形,人们都认为这是外星人在用几何语言与我们交流。一夜之间,世界各地出现了各种关于麦田怪圈的畅销书,还兴起了麦田图案学研究。有人声称在这些图案当中探测到了神秘能量啊,甚至有科学家称这些图案当中隐藏着非常复杂的数学计算,只有超级智能生物能够创造出来。故事的结局令人啼笑皆非啊,1991年,有两个人承认在过去的15年当中一直在制作这种麦田图案,动机仅仅是梦想能够一夜成名。

除了去伪,伪科学还能够提供精神慰藉,他们往往是为人们许下诺言,比如用特异功能治病、跟死去的亲人联系、预言未来、灵魂永生等等。澳大利亚就曾经出现过一位号称有2000岁的灵魂大师,可以用能量之水来治愈疾病,风靡全国。当骗局被戳穿的时候,许多愤怒的老人不但不相信,反而是站出来为大师辩护,选择继续相信他。这也是人们的心理在作怪,真相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而伪科学给人带来舒适安慰的希望,人们倾向于相信伪科学带来的美好承诺,而拒绝承认自己上当受骗这样的现实,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骗子能够大行其道。

认知本能、幻觉诱导、情感需求,以上三点是伪科学兴起的主要原因。对抗伪科学的武器就是科学精神,也许科学知识只有少数人才有能力具备,但是科学精神却是人人都可以培养的。

那么如何培养科学精神呢?我们把书中作者的观点提炼出了三个关键词,分别是怀疑、验证和求真,下面一一为你讲述。

第一个关键词,怀疑。

2000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们就开始追问一个问题,什么是世界的本源。这个问题像一道光芒一样,照亮了人类的认知。水、火、土、空气都轮流成为万物起源的候选解释,哲学家们各执一派、争论不休。可以说,这是人类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它从根本上意味着人类对世界产生了怀疑与不满足。

这种怀疑精神引导人们脱离对神的依赖,独立地探索世界。现代科学的诞生,正是发扬这种怀疑精神的结果。哥白尼突破托勒密的天文学,维萨里突破盖伦的解剖学,伽利略突破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啊,这三大现代科学诞生的标志,无不是体现着挑战权威、突破常识的怀疑精神。

任何科学家与科学理论,都要经过无数次严厉而残酷的质疑。怀疑精神包含着丰富的内涵,负责的、严格的怀疑主义是一种必须通过实践和训练才能够掌握的思维习惯。

比如,就有这么两种不恰当的怀疑方式。第一种是过于大胆冒进式的怀疑,科学为我们划定了自然的界限,设立了各种原理,如果你不加限制地怀疑,一样会掉入伪科学的陷阱啊。比如说,有人就要怀疑了,科学凭什么断言我们不能够超越光速,电子怎么就不能够同时测出位置和动量,我们凭啥不能够制造出永动机呢?只要我们科技足够强大,设备足够先进,就能够实现以上的种种不可能。你看,这就是一种不加限制的怀疑,也是伪科学和迷信的常用态度,他们经常承诺一种无限的可能,而宇宙恰恰是有限制的。

与这种不加限制的怀疑相反,还有一种过于小心谨慎似的怀疑,一样不可取。比如说,请考虑这样两个命题,第一个,当你高速运动的时候,时间会变慢,身高会缩短;第二个命题,在一个极为特殊的时刻,你的车会自动穿过车库的砖墙,第二天早上出现在大街上。请问有谁见过这些情况,这都太荒谬了,人们很容易怀疑这就是伪科学。但是这两个命题,一个是狭义相对论,一个是量子力学的势垒隧道效应,看似荒谬的说法,却是20世纪物理学的重大发现。如果你坚持怀疑啊,就会错过那些有价值的科学发现,阻碍你的理解和进步。

所以,科学的怀疑精神是要平衡两种看起来有点矛盾的态度,既要坚守科学的边界,又要打破思维的常规。唉,所以说这怀疑啊,他是一个技术活啊。

啊,那么到底应该怀疑些什么呢?有一个很好的工具,叫做奥卡姆剃刀定律,也被称为简单性原则,它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怀疑的切入点。

那么,到底应该怀疑些什么呢?

有一个很好的工具,叫做奥卡姆剃刀定律,也被称为简单性原则。它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怀疑的切入点。

这个理论称,凡是没有必要的实体,都应该被无情地剔除。简单说,就是化繁为简,抓主要矛盾。

打一个比方,现在有两个理论来解释窗帘为什么会飘动。理论A说是风吹动了窗帘,理论B说是神带来了风,然后风再吹动窗帘。

在这儿,理论B就有一个纯粹多余的假设——神,这就很值得怀疑了。AB两个理论的效果一模一样啊,他们都承认只要有风,窗帘就会动。那么神这个要素就是多余的,根本用不着,我们就要用剃刀把这个要素给剔除掉。

也许你会问:“但是A并没有解释风是从何而来的呀,B却是解释了,对吧?”可是你仔细想一想,神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为什么非得是神呼唤着风,而不是有一台电风扇在吹风呢?所以,当接受理论B的时候,反而会衍生出更多的问题。

奥卡姆剃刀定律从14世纪提出以来,几乎是剃秃了各种神学理论,使科学从宗教当中彻底地分离了出来。

当我们遇到一个值得怀疑的理论的时候,特别是面对玄学和伪科学,奥卡姆剃刀就会为我们提供一个有针对性的切入点。

那么,具体如何来判断你的怀疑呢?这就需要科学精神的第二个关键词——验证。

古希腊产生科学萌芽之后,人类找到了第一个鉴别一个理论对错的方法,那就是提供证据。

也许你会觉得可笑,用证据说话不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吗?可是在上千年的时间当中,东西方的精英们都习惯于从经典古籍当中来寻找答案。比如说面对这么一个问题:人有几块骨头?很多人只想到去翻圣经,很少有人会萌生去从人体上寻找答案的念头。

第一个想到去寻找证据的人,是古罗马时期的盖伦,他至少想到了去解剖一只猴子。而在1300多年以后,近代人体解剖学的创始人维萨里半夜跑去刑场盗尸体来进行解剖,这才搞清楚了人体结构,证明了并不是像圣经里说的那样,男人的骨头比女人少一根儿。

但是光找证据这还不够。有那么一些理论,你找不到足够的证据来证实,但是呢,却又没法去推翻。

在这个问题上,本书作者卡尔·萨根有个著名的比喻,叫做车库里的飞龙。假如我跟你说,我家的车库里有一条会喷火的飞龙。于是你回答:“那你打开车库让我瞧瞧呗。”然后我说:“非常遗憾,我这条龙啊,是隐形的。”你又说:“那我们用红外线探测仪来检测一下它喷出的火吧。”“啊,还是很遗憾啊,我这条龙喷出来的火是冷的。”“那要不对它喷漆使它现身吧?”“不行,因为它是非物质的,油漆无处可沾。”反正你只要提出一种物理检测方法,我就找一个理由来规避掉,让你永远也没有办法推翻我的说法。于是就有了一条看不见、无实体的、浮在空中的,喷着没有热度的火焰的龙。那这与根本没有龙之间有什么区别呢?既无法推翻,也无法检验,这样的观点实际上毫无价值。

为了应对这样的难题,科学界里边有一条公认的黄金定律:所有的科学命题都要有可证伪性。什么叫可证伪性呢?就是说这个学说具有可以被推翻的可能。

举个例子,牛顿说,世界万物都有引力,所有的苹果都会往下掉。这个说法就是可以证伪的。你只要找到一个苹果,这个苹果没有受到外力,就能够往上飞。诶,那么恭喜你,你推翻了万有引力。但是还没有人能够找到这样的苹果吧。啊,因此呢,至今为止,万有引力就是一个正确的命题。但是暂时没有不等于永远没有,科学永远是面对着检验的。任何一个科学理论,都不会宣称自己是毫无条件、绝对正确的。这正是科学精神的精髓所在,也是科学与神学、哲学最大的区别之一。

咱们再来说一说,具体如何验证一个理论。最常用的方法呢,就是做实验。一个科学的实验,必须经过认真的设计和严格的控制。有些实验也会隐藏谎言,比如说以偏概全、隐瞒证据、采用非黑即白的二分法等等。很多伪科学,就是看上去用了一大堆的科学术语,但是实验方法并不符合科学的基本规范,最后人为地操纵了实验的结果。

有过这么一个例子,曾经有一个宣传戒烟的公益组织,花了一大笔的资金,请了一个调查公司来调查吸烟有多么的损害健康。这个调查公司遵循科学的方法,采取了大样本双盲随机对比试验,也就是调查者和被调查者都不清楚自己在实验当中的角色,以避免主观干扰。调查公司找了大量的双胞胎样本,一个吸烟,一个不吸烟,用4年的时间来观察他们的健康差别。可以说这个实验是很有说服力了。可是你猜结果怎么着?结果呢,居然是吸烟的比不吸烟的人还要健康。这绝对不是说吸烟对健康无害,而是在这样一个看似科学的对比实验当中,仍然包含着没有意识到的谬误,那就是混淆了相关性和因果性。

一个人是不是健康是一个结果,而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多种多样,吸烟只是其中的一个。比如我们想象一下,哥哥虽然吸烟,但是他的作息规律、情绪乐观、经常锻炼。嗯,弟弟虽然不吸烟,但是呢天天熬夜、脾气暴躁、肥胖过度。这些不健康因素,就抵消了他不吸烟的这个健康因素。所以说不抽烟的弟弟,完全有可能寿命比哥哥还要短。而实验完全没有考虑到这些,混淆相关性和因果,是最常见的实验谬误。类似的推论在生活当中比比皆是。

另一种常见的问题是因果混淆,比如这个命题:打篮球的人个子长得高,这就证明了打篮球能够促进身高增长,这就是因果混淆。打篮球是结果,而非是原因。真正的原因是,通常个子高的人会选择去打篮球。有太多的错误推论都是这样得出来的,特别是社会性问题的调查实验,你一定要留一个心眼儿,不能够轻信。

科学精神的最后一个关键词——求真。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求真:一是纠错,二是去伪。别看它们是同义词,可是呢,内涵却是完全不同的。

纠错是在学术层面上的求真。人们通常认为科学代表着人类理性的皇冠,事实上呢,科学不等于不犯错。可是还是有很多人难以接受科学家犯错这件事,好像科学家永远都应该是对的。有人呢,甚至是把犯错误的科学家直接打入伪科学的阵营。我们必须认识到,伪和错是本质上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可以说呢,科学史也是一部犯错误的历史。像开普勒、牛顿、达尔文、孟德尔、爱因斯坦这样的伟大科学家,都曾经犯过严重的错误。正是因为追求科学避免不了错误,所以说我们才需要求真。一个具有科学精神的人,一定会承认错误,并且呢,重新寻求真理。爱因斯坦就曾经公开承认自己关于静态宇宙的观点是一生当中最大的错误。

与之相对的,去伪,这是在道德层面上的求真。科学家不是圣人,在权威和利益面前,并不是所有科学家都敢于维护真理、舍利取义。在科学史上,诸如伪造数据、杜撰实验结果、剽窃他人研究的事件绝非个案。牛顿是科学史上功名显赫的科学家,但是呢,即使伟大如牛顿,也同样背叛过科学道德。他在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当中,为了让计算和理论恰好吻合,改动了测量数据的精确性。他以这套编造的数据作为辩论法宝,打压了其他科学家们对于自己理论的质疑。等到250年之后,他篡改数据的事情才被揭露出来。除此之外呢,牛顿还剽窃他人的科学成果。为了验证万有引力理论,牛顿需要月球运动的观测资料,他不经英国皇家天文台台长弗拉姆斯蒂德的同意,将对方以毕生精力测绘的星图私自出版,还在自己的著作当中引用这些宝贵的资料,并且呢,删去了对方的名字。

我们看到,对荣誉和名望的贪婪是人性的本能,科学家们概莫能外。英国著名的博物学家赫胥黎就曾经愤怒地指出:“科学并不比人类活动的任何其他领域更纯洁。”

除了纠错和去伪,求真还有一个最大的特征,那就是追求真理。这个根本目标是不受国界和阶级限制的。二战期间,曾有为纳粹工作的科学家强行划分了所谓的犹太科学和雅利安科学。同样的,苏联政府为了打压孟德尔基因遗传学,称他是反动的、唯心主义的,凡是支持他的科学,都是资产阶级特务。这在今天看来是可笑的,但是呢,伪科学划分阵营的论调依然存在。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说这样的话:“你不能拿西方科学的标准来考察东方的科学。”要知道,文学艺术可以分东西,但是科学却没有东西可分,科学只有一套标准。正是因为科学的本质是求真,这才能够使它成为属于全人类的智力财富,它没有国界,更没有文化的隔阂。俄国剧作家契诃夫说:“不存在属于哪个国家的科学,就像不存在属于哪个国家的乘法表一样。”

第二部分,我们介绍了培养科学精神的三个关键词:怀疑、验证和求真。在面对一个科学论断的时候,用怀疑的眼光看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去验证,用理性的态度纠错去伪,这样你就离真理更近一步了。

好了,以上就是本书的核心内容。这本书始终坚持的一点就是,比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科学精神。我们无法通晓人类所有的科学知识,但是科学精神却是人人都可以掌握的。有了科学精神,我们才能够更为理性地认识世界,不轻信、不盲从,提高去伪存真的能力,让自己的双眼更加明亮。

《好魔鬼出没的世界》这本书就为你解读到这了。听书笔记在音频下方,我们明天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