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万历十五年》一个王朝的兴衰

铛铛铃2025-08-30历史19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我要为您解读的书

是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代表作《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587年,在当时的中国来看,似乎没有发生任何值得记载的大事。就连这本书的英文版,直译过来就是“1587,一个无关紧要的年份”。

然而放眼世界,这一年,西班牙无敌舰队全部出动,征伐英国,海洋远征和霸权的时代由此开启。一边是轰轰烈烈的时代更迭,一边是明朝社会的一潭死水。黄仁宇选择这一年作为写作背景,又选取了一些看似细枝末节的事情和人物,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不为人所觉察的细小变化,在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日后掀起狂风巨浪的机缘。

这其实就是黄仁宇先生所提倡的“大历史观”的研究方法,也就是从小事件看大道理,从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观察历史的脉动,从中西方的比较中提示中国历史的特殊问题。

在这本书里,黄仁宇将这些不为人所观察,却能掀起风浪的细小冲突,反映在六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身上。这六个人分别是行政首脑张居正和申时行、万历皇帝朱翊钧、军事将领戚继光、道德楷模海瑞以及思想家李贽。

我们听到这六个人时,会发现他们似乎属于不同的领域,但实际上这六个人有一个相同的特点,那就是悲剧性。

张居正声名赫赫,站在历史舞台的中央,以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获得勃勃生机。但他死后,他的改革被迅速推翻,家族也被政治清算,几近灭亡。

申时行作为张居正的接班人,一时被夹在皇帝和文官集团之间,后期更是被迫辞官。

万历皇帝作为天选之子,按道理来说应该是万人之上,却被文官集团绑架,甚至无法让自己喜欢的儿子成为太子,最后以28年不上朝作为抵抗方式,当上了有名的“旷工皇帝”。

戚继光虽然有着突出的军事能力,却终生不能实现心中所想。

海瑞,说到这个人,不知道大家对《海瑞罢官》这部电视剧还有没有印象,剧中的主角正是海瑞。不光是仕途不得志,人缘还特别差。

思想家李贽因为举止骇俗而被弹劾,最后在牢房里自杀了。

他们每个人都是当时的天纵之才,却为何落了个悲剧收场呢?黄仁宇告诉我们,这些悲剧虽然发生在他们身上,却并非仅仅是个人原因。他们的悲剧结局,其实早就由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的时代所决定。

让我们来一一说说这六个代表人物吧。

先来说张居正。1572年,47岁的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开始全面实施改革。面对浮肿慵懒的官场,他首创考成法,类似今天的考核制。经济上,主张节约宫廷费用,同时解决赋税不均的问题。军事上,大力完善军备,任用名将,扫除倭寇,扩大边境贸易。

张居正的改革有多厉害呢?来看一组数字就知道了。张居正死前不久,北京粮仓有足够的存粮,以满足此后9年的需要;太仓的库存增加到了600多万两银子,太仆寺增加到400万两,南京则是250万两。要知道,在这之前,明王朝几乎完全没有储备,各地经常因为军饷发放不到位而叛变,政府在边防以及大型工程方面也一无所为。

但是好景不长,万历十五年,随着张居正的病逝,这场大规模的改革运动很快就成了明日黄花。不仅改革措施被废除,清算的矛头也直接指向了张居正。万历皇帝下令抄家,张居正的尸首也差点被毁,他的家属则饿死的饿死,流放的流放,逃亡的逃亡,可以说是真正的身后一败涂地。

一度声势浩大的改革运动,为何顷刻间就偃旗息鼓了呢?张居正又是为什么会落了个这样悲惨的结局?其实但凡改革,始终会伴随着尖锐的对立。张居正改革的锋芒,剑指威胁明朝统治根基的各类乱象,比如土地兼并、赋税不均,这就不可避免要触犯那些豪门地主、贪官污吏的利益。同时在改革的过程当中,张居正和万历皇帝的矛盾也逐渐积累。张居正自己的作风也算不上清廉,招到了不少非议。如此一来,他的改革乃至他的一生,都有着无可避免的悲剧性。

接任张居正首辅位置的是申时行,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第二个悲剧人物。黄仁宇在行文中将其塑造成了一个和事佬的形象,堂堂首辅成了一个文官集团与皇帝之间的金牌调解员。你是不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呢?

这其实是因为,申时行是一个政治上的中庸派,他被夹在皇帝与文官集团之间折中调和,期望着上下一条心。而且他又是一个信奉道德治国的人,在他看来,国家的行政不可能有完善的制度,即使法度再严峻,也不可能处理这么大一个国家的方方面面。而道德就不一样了,有了道德,人们的心中就有了尺度,有了尺度,就可以靠自觉去解决国家存在的实际问题。

放到今天,我们稍微想一下就会知道,这样的做法存在很大的隐患,但是这却是古代中国的统治者所奉行的准则。在当时,中央政府治理中国的方法,是不断加强道德的影响力,用抽象的道德原则,比如敬天法祖、孝亲、顺长、忠君、爱国等等,来保障社会的运行。

黄仁宇先生将这种做法和西方的法制制度进行了对比,他说,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的症结在于,用道德代替法治。他认为,只要国家一天不是依法治国,我们看到的悲剧就不可避免。

最终,申时行在皇帝与大臣之间的拉锯之间,遭到了首鼠两端的弹劾,疲惫不堪地上书请辞,带着满满的无奈卸任回了老家,这对她或许也是一种解脱。

接着出场的是万历皇帝。在这本书的开篇,黄仁宇就写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万历十五年的32日,本来清静的大街突然变得热闹起来,一大堆官员奔赴皇宫。原来传出消息说万历皇帝要开会,所以大家拼命赶路。“迟到了要扣工资吗?”结果大家大汗淋漓地到了,发现没有任何要开会的样子,连负责点名的侍卫将军也不在。显然这是闹了乌龙,万历皇帝根本就没要开会。于是大家就拍拍屁股回家了。万历皇帝知道后很生气,责令扣了全体官员的工资。

黄仁宇为什么要写这样鸡毛蒜皮的事情呢?其实他就是要告诉读者,万历政府失去了基本的管理能力,连开会这件事情都组织不好了。很多史书都把问题推给了万历皇帝,因为他是有名的消极怠工,正是因为他不作为不管理,所以才会闹这样的笑话。

但是黄仁宇先生却不这样认为,他说:“看了我的论述,你可能对万历皇帝更多的是同情,因为它同样是皇朝的牺牲品。”

作者用大篇的篇幅描写了皇朝的礼仪,比如上朝时,万历戴着缀有12串珍珠的冕旒,像戴了一块瓦片,极不舒服,但这是必须的,因为这象征着皇权。而皇帝绝大部分的精力,就这样用在维持礼仪的存在上,剩下的一小部分精力,又要处理官员无休止的争议。

这样一来,原本希望大干一场的万历,就不得不发现,他只是一辆老旧车子上的零件,做着早已规定好的动作,一旦想自己设计两个动作,这辆车子的其他部件就会集体抗议。

一开始,万历以为反对力量来自他的老师张居正,万历在很长一段时间,都生存在他的阴影之下。张居正死后,万历立即借助打倒张居正,来宣告自己的权利与权威。但万历很快发现,打倒张居正之后,他面对的是更加庞大的文官集团,可以说打倒了一个张居正,100个张居正站了起来。

让万历彻底心灰意冷的导火索,是立太子事件。万历皇帝先是对太后给自己选的妃子完全不感冒,后来遇到了郑贵妃,对她宠爱有加。无奈两人一直没能养育出一个皇子。20岁时,万历宠幸了一个姓王的宫女,生下了他的长子朱常洛。迫于文官集团和太后的压力,万历只能委屈巴巴地认了这个孩子。但是恰巧在4年之后,郑贵妃也为万历生下了一个皇子朱常洵。出于对郑贵妃的宠爱,万历皇帝对这个皇子也是极尽偏爱,想立他为太子。但没想到,这件事在朝野之中引发了极大的震动,大臣们都认为,立皇三子为太子是不顾祖宗礼法,一瞬间群情激奋,万历成了众矢之的。无休止的礼仪、无休止的争论、无休止的指责轮番上阵,万历终于烦了。

黄仁宇写道,万历十五年,万历皇帝主持殿试,题目是“无为而治”,“让你们吵去,我躲躲清净。”这一清静就清静了足足28年。这不仅是懒政,更是向文官集团与固化理智视为对抗。在这段时间,文官集团逐渐走向分裂,东林党争随即出现,财政制度和官员俸禄机制的缺陷,也暴露无遗。

然而,如果将大明王朝的衰落归咎于万历一身,显然也是有失公允的。

接着出场的人物是道德楷模海瑞。说起海瑞,很多人会想到他是一个清官,有着高尚的道德。可是事实上,海瑞高尚的道德几乎成为一种精神洁癖,以至于他漠视潜规则,缺乏情商。政府也很两难,又要表彰他,暗地里又不希望出现这种人,对这种人慈不得、留不得。于是海瑞就逐渐成了政府的眼中钉,最后安排了一个没有实权的高官,希望他能老老实实地做形象大使。偏偏海瑞倔强,假装辞职,实则要挟政府:“你们敢辞我吗?我是超级大清官,是你们的形象大使,你们把我辞了,舆论可对你们不利。不辞就老老实实给我个有实权的位子。”

可惜海瑞缺乏一种大智慧,他看不到这个王朝的症结所在,他单纯的希望,将世界改造成儒家表面的理论所宣传的那个乌托邦世界。她无视潜规则,也要破除别人的潜规则,让所有人尴尬,却又不能说出口。

黄仁宇先生在书中写道,当海瑞死后,负责人事的官员大大的松了一口气,因为他们再也用不着去为这位大众心目中的英雄、到处惹是生非的人物去操心安排了。

接下来我们要说一说军事将领戚继光。黄仁宇给每个人都有一个定位,申时行是调解员,张居正是过去式,皇帝是活着的祖宗,海瑞是古怪的模范官僚,而戚继光是孤独的将领。他孤独在哪里呢?

他首先孤独在明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时代,军事废弛就算了,武官还处处遭受不信任和限制。就比如打仗这件事情,按道理说,统帅有权利调动一切能调动的资源,来保障战事的胜利,但偏偏在明朝,连后勤管理都不会交给武将管理。虽然说武将权力的削弱,能减少其叛乱的可能性,但是代价也是惨重的,明朝的军事能力极其低下,在边患频发的时候就难以为继了。

还好戚继光得到了两个文官的鼎力支持,一个是福建巡抚谭纶,另一个是中枢重臣张居正。在他被奉命讨伐倭寇时,就进行了一场军事改革,并发明出了鸳鸯阵的军事策略,最终肃清倭寇。只不过随着张居正的倒台,戚继光自然也被牵连,就这样,一代名将最终只能默默死去。

最后一个出场的人物是李贽。历史书上的李贽,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对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重农抑商、假道学大加痛斥、批判,反对思想禁锢。这些思想被看作为异类,还被冠上了祸世污名的罪名。而且他在个人作风上也频频出格,经常和一些女子弟子们关着屋子讨论佛法,这就又多了一个行为不端、伤风败俗的罪名。万历皇帝下令将李贽押解进牢房,但没有给判什么重罪,才关进去不久,李贽就自杀了。

现在想来,李贽为自己的著作取名为《焚书》和《藏书》,说明他已经意识到,自身思想过于另类和超前,无法为大明政府所容忍吧。

好了,六个人物的命运都说完了。就像鱼塘影响生活在里面的鱼一样,时代中每个人的人生轨迹,是当时社会状况的间接反应。通过这六个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我们不难看出,万历十五年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朝代的积弱已经越来越明显,无论是经济基础、政治制度还是思想体制。这六个人的悲剧,实则预示着明朝的大厦将倾。

人是历史的注脚,但黄仁宇先生显然把这些人物置入了历史的长河,并在大历史观之下,揭示出看似细小平凡的事件,或许正是日后波澜的缘起。这就好像牛顿被苹果砸了一下,或许还不能立刻得出万有引力理论,但却为日后成熟的万有引力理论埋下了种子。

说到这儿,《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也就解读完了。黄仁宇总结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军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都无法扭转时局。

的确,大明历史步入万历年间,纵使再有贤君良将辈出,也难扭转历史滚滚前进的车轮。因为他的症结并非一日之败笔,也并非一人之罪责,而是社会制度长久以来的弊端所造成的。

不过,作为一本上世纪70年代的畅销历史著作,争议也不能避免。比如全书有很多主观判断,但证据不足;比如部分引书的史料缺乏考证。然而,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也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考历史的维度与思考现实的契机。

好了,今天就分享到这里,我是泥巴,感谢关注经典读书会,下期读书会我们再一起解读精品好书,再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