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传记传记

《列奥纳多·达·芬奇传》跨越艺术与科学的终极好奇心探索

铛铛铃2025-08-30传记19人已围观

简介

美国传记大师沃尔特·艾萨克森以达·芬奇7200页手稿为钥匙,解密这位文艺复兴巨匠的跨界人生。从解剖30具尸体绘制人体结构图,到设计飞行器与战争机械;从《蒙娜丽莎》的晕染法革新绘画,到发现血液循环原理——达·芬奇以永不满足的好奇心打破学科壁垒,将艺术与科学熔铸成改变世界的创造力。书中还原其“拖延症”背后的完美主义,揭示天才如何用观察、质疑与终身学习,将凡人琐事转化为永恒杰作。


今天我要和你一起读的,是列奥纳多·达·芬奇。

传说起列奥纳多·达·芬奇,我们都很熟悉。他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举世公认的天才。可以说,他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杰出人物之一。他为我们留下了诸如《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这样的传世杰作。因此,很多人对他的第一印象是伟大的艺术家。

其实啊,除了艺术家这个身份呢,达·芬奇还是一位科学家。他一生研究过的知识非常多,光学、力学、生物学、解剖学、植物学、建筑学、机械等等,全都是他的涉猎范围。而且他在每个领域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有很多足以改变世界的发现。比如,他绘制了闻名天下的《维特鲁威人》,将人体的微观世界和地球宏观世界联系起来,并且还把这种优美的比例应用到了庙宇的建筑中。

在建筑学上,他参与设计了米兰大教堂的修建;在力学中,他独自设计了多版飞行器,实用的理论就是现代飞机上应用的流体力学。类似这样的研究成果还有许许多多。

有很多人觉得像达·芬奇这样完美得不像话,这样的天才会不会是外星人,或者从未来穿越回来的。带着这样的好奇,我们翻开今天要读的这本《列奥纳多·达·芬奇传》。

这本书的作者是沃尔特·艾萨克森,是美国著名的传记作家,尤其关注人类历史上的天才人物。前几年风靡世界,几乎人手一本的《乔布斯传》,就是出自他的笔下。散落在世界各地的7200多页笔记,向我们深入分析了达·芬奇的一生,并且用大量的细节向我们呈现了达·芬奇的内心世界。他告诉我们,达·芬奇既不是外星人,也不是穿越回来的。他有着平凡的出生和种种的缺点,但是同时呢,他饱含着好奇,不停地探索,努力追求完美,逐步成就了天才的一生。

这本书的副标题呢,是“从凡人到天才的创造力密码”。接下来我就带领大家跟随艾萨克森的笔触,来了解达·芬奇传奇的一生。让我们看一看,究竟是什么样的创造力密码造就了达·芬奇这样的天才。

我会从三个方面切入来为你解读这本书。

第一部分,让我们回顾一下达·芬奇的一生,看看他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第二部分,让我们来聊一聊达·芬奇所创造的最伟大的代表性成就。

第三部分,让我们来探讨一下,是什么样的创造力密码造就了达·芬奇。

首先,让我们进入第一部分,回顾一下达·芬奇的一生。

1452415日,达·芬奇出生在一个叫芬奇的地方。其实“达·芬奇”这三个字并不是达·芬奇的名字,它实际上应该叫做列奥纳多,而“达·芬奇”是“来自芬奇”的意思,也就是当时整个镇上的人都可以叫做达·芬奇。当然了,为了方便大家收听,我之后还是用达·芬奇这个名字来进行解读。

·芬奇是他的父亲皮耶罗·达·芬奇和一个农村姑娘的私生子。而这个私生子的身份,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对于达·芬奇的辉煌成就可谓是功不可没。那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是因为在文艺复兴时期,嫡亲需要子承父业,并接受拉丁语和教会思想的教育。而达·芬奇没有资格继承他父亲公证人的职业,也就没有被当时的世俗教育所束缚,这给了达·芬奇无比自由的成长环境。再加上当时的社会对于私生子接受程度高,私生子不会受到歧视,因此达·芬奇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保持了对于自然的热爱和无比强大的好奇心,并且早早地接触到了自己喜爱的绘画。

14岁那年,他的父亲因为发现达·芬奇在绘画上有着不错的天赋,因此就把他送到了佛罗伦萨著名的雕塑家和画家维罗基奥那里当学徒。这个呢,是达·芬奇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他在这位老师手下学了十几年画,并且在这段时间里,表现出了惊人的绘画天赋。

在学徒时期,达·芬奇在一些绘画技法上就已经超过了自己的老师。比如,他善于用薄而透明的油彩去描绘人物,这样画出来的画更加细腻并且具有动感。

25岁那年,达·芬奇创立了自己的画室。但是让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个画室从成立到关闭整整5年的时间里,达·芬奇总共只接到了三个订单。而且这三个订单里面有一个从来没有开始,另外两个就是《荒野中的圣杰罗姆》和《博士来拜》,仅仅有个草稿。所以他的画室几乎完全赚不到钱。

·芬奇接不到订单的原因是他的重度拖延症。这种拖延和他极端的完美主义有关。正是因为他太追求完美的画作了,导致他不断地修改自己的作品,不断地想要完善,最后的结果就是他一直在拖延交稿。因为他认为,这些画作并没有达到要交付的水准。比如前面提到的《荒野中的圣杰罗姆》,这幅画他不但一直没有交稿,而且30年之后,他还根据自己的解剖学研究继续修改。我们所熟知的《蒙娜丽莎》,他带在身边长达15年,直到去世都没有完成。

·芬奇无法按时交画这件事,其实他自己也是相当的自责。他好几次在笔记本上表达过绝望的情绪,甚至还在笔记中抄写过一段《但丁的神曲》里的话:“改掉这懒惰的毛病吧,老师说,没有羞耻的人,没羞耻的人,坐在羽绒垫子上,躺在毯子下面,如何扬名天下?没有声明,人生就是虚度,在世上留下的尾迹,犹如水中的泡沫或风中的烟雾。”

然而,虽然达·芬奇非常厌恶自己的拖延症,却并没有改变他的行为,他依旧一直在拖欠画作。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始终得不到当地贵族的青睐。为了维持生计,30岁的他离开了佛罗伦萨,去到了米兰,为米兰的公爵工作。这一呆就是17年,这是他人生的第二个转折点。

由于米兰是当时意大利北方的商业中心,经济发达,从贵族到商人都对艺术有浓厚的兴趣。而米兰又不像佛罗伦萨那样,这里的艺术家并没有佛罗伦萨那么多,达·芬奇在这里能够享受贵族的追捧,同时也不需要面对那么大的压力和那么强的竞争。

·芬奇在米兰生活的这17年里,有了许多的空余时间去创作和研究科学。在这个阶段,他创作出了著名的《维特鲁威人》。当我说到《维特鲁威人》的时候,很多人可能还没有反应过来这是什么东西。但是说起对人体比例的研究,有一幅世人皆知的素描稿,一个裸体的、健壮的中年男子,摆出重叠的大字形和火字形,火字形两臂微斜上举,两腿叉开,以他的双足和双指各为端点,正好外接一个圆形。那大家立刻就能明白,我说的是哪一幅作品了。这幅画表现的是人跟宇宙的和谐比例,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也达成了达·芬奇终生的信念,让他不厌其烦地进行关于人体的研究。

同时,他还完成了两个版本的《岩间圣母》,以及在圣玛利亚感恩教堂创作的壁画《最后的晚餐》。这幅壁画他花了3年多的时间完成,在他生前为他赢得了极高的荣誉。这幅画也改变了欧洲绘画史,因为之前从来没有画能在二维的平面上创造出如此卓越的三维效果。

嗯,除了艺术作品之外,达·芬奇在科学领域也有许多重大突破。比如,他通过解剖发现了人的视觉是由视网膜产生的;他发现了摩擦力和物体表面的摩擦力系数有关等等。

1500年,由于米兰公爵被法国推翻,以及他的一些私人原因,达·芬奇离开了米兰,在佛罗伦萨、法国、罗马等地辗转。此时他已经是名满欧洲的艺术家和工程师了,可以说是衣食无忧,这保证了他仍然可以自由地创作。《蒙娜丽莎》就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创作的,一直到1517年达·芬奇去世的时候,这幅画还在他的画室里边,他还不时地添上几笔。这幅画开始的时候,还只是一幅丝绸商人的年轻妻子丽莎夫人的肖像,后来就演变成达·芬奇对人类复杂的情绪和内心的探索。最终,《蒙娜丽莎》通过她那过目不忘的神秘微笑,捕获了世人,成为了达·芬奇的巅峰之作。

而达·芬奇的这种未知的好奇和探索,一直伴随着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那个时候,他还在研究如何运用几何学去帮助自己理解形状的变化。他在最后一页笔记里留下这样一段话:“我不能再写了,下边人叫我吃饭了,说汤要凉了。”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他当时埋头工作,突然想起自己该吃饭的场景。写完这句话,他的病情就恶化了,没有过多久,达·芬奇就离开了我们。

这就是达·芬奇传奇的一生。他出生平凡,有着重度的拖延症,并且常常半途而废,但是他对自己想要得到的绘画效果,以及想知道的知识,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创作出了无数传世的艺术作品。他也是第一个将科学与艺术完美融合的人,是一个真正的天才。

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部分,来看一看达·芬奇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成就。

·芬奇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艺术成就,《岩间圣母》《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甚至连只是草稿的《荒野中的圣杰罗姆》和《博士来拜》,都是难得的名作。

比如说《最后的晚餐》,这部作品捕捉的是耶稣对他的门徒说出“你们中的一个要背叛我”这句话后,那个戏剧性的瞬间。达·芬奇运用了高超的透视技巧和人物动作以及内心活动的精准捕捉,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引人入胜的动态画作。他并不满足于仅仅表达一个静态的瞬间,而是通过耶稣门徒的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让画面像电影一样展开,叙述出一个完整的故事。

而《蒙娜丽莎》我们前面提到过,作为达·芬奇晚年的巅峰杰作,至今还有无数艺术家和科学家在研究她那神秘而迷人的微笑。

除了艺术成就,达·芬奇在科学的许多领域都处于巅峰,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物理学和人体解剖学。

在物理学上,他发现了很多重要的物理学理论,包括牛顿的第一运动定律和第三运动定律。在牛顿提出的理论200年前,我们就能在达·芬奇的笔记里看到对这个问题清晰的描述。还有现在被应用到飞机飞行上的流体力学,也可以在他研究鸟类飞行的笔记以及他画的飞行器的设计图里找到完整描述。可以这么说,如果他把自己所有的物理研究都发表了,那么世界的物理学进程可以前进200年。

在人体解剖学上,他是第一个正确描述人的四种牙齿,尤其是牙根结构的人,也是第一个描述了动脉硬化的人。达·芬奇认为,老年人的死因之一是动脉硬化,而产生动脉硬化的原因是缺乏运动。几百年后,英国科学家哈维证实和发展了这一生理解剖学的成果。他还是最早认识到心脏是血液循环系统的核心,并且包括四个腔的人,是史上第一次发现了主动脉瓣的工作方式,这一点直到大约450年之后,才得到科学家的确认。

你会发现,达·芬奇不仅在艺术上有着无与伦比的成就,在各类科学上也同样如此,并且他也是第一个真正将科学与艺术结合起来的人,他是一个真真正正的通才。

那么我们可以从达·芬奇身上学到些什么呢?让我们进入第三部分,来说一说达·芬奇的创造力密码。

对于是什么造就了达·芬奇这个天才,作者列举了一些特质,其中最突出的是强大的好奇心、完美主义、尊重事实和融汇的能力。那让我们一个个来看。

首先是强大的好奇心。达·芬奇的好奇心,可以说是强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为什么这么说呢?我问你个问题你就能明白了。你知道啄木鸟的舌头是什么样的吗?那你现在是不是在想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吗?的确没有意义,啄木鸟的舌头长的什么样,和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但就是这样一个和我们毫无关系的事情,达·芬奇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把它写在了自己的待办清单上,他就是想知道到底啄木鸟的舌头长什么样。这种好奇心促使着他去不断地探索,突破局限。

第二个呢,就是完美主义。其实呢,这一点在他完不成订单的时候就有提到过。因为始终不满意自己的画作,因此呢,他就一直在拖延。达·芬奇的追求完美,已经达到了一种偏执的程度。我们前面提到的未完成的订单里,有一幅叫做《荒野中的圣杰罗姆》,这幅作品最初的版本里,圣徒的胸锁乳突肌是一块,这是错误的。因为在那个时候,达·芬奇还没有进行人体解剖。可后来人们在看到这幅画时,胸锁乳突肌变成了两块,这是达·芬奇发现了自己的画错了之后,特地去找到了这幅画进行修改。尽管这幅画是很早之前画师接的未完成的订单,这就是他所追求的尽善尽美。

第三点呢,是尊重事实。达·芬奇早期的签名上面写着“列奥纳多·达·芬奇,实验的信徒”。他不管听到什么样的理论,都要自己做很多次的实验去证明它是对的,他才会相信。不管是当时公认的常识,还是什么名人说出的话都一样。也正是这种态度,让他可以突破当时理论的限制,去创造出许多革新的知识来。

还有就是融汇的能力。达·芬奇在一开始进行科学研究的时候,其实是为了能够让自己的绘画水平进一步提高。只不过呢,是由于他强大的好奇心,总是会让他持续地研究下去。他是第一个能够将科学原理融入到自己的画作当中的人。就拿《最后的晚餐》来说,他在这幅画里运用了光学的原理,通过研究光照射到视网膜的状态,来塑造独一无二的透视感。又比如《蒙娜丽莎》,这幅画就运用了达·芬奇解剖学的知识,她的嘴唇运用上了他在笔记中绘制的嘴唇解剖图。

总的来说呢,强大的好奇心、完美主义、尊重事实、融汇能力,共同组成了达·芬奇的创造力密码,让他能够在几乎所有的领域都站在世界的顶端。

到这里呢,这本《列奥纳多·达·芬奇传》的内容就全部解读完毕了。

让我们回顾一下今天解读的要点。首先,达·芬奇出生平凡,甚至呢有些严重的拖延症,但是他也拥有着不同寻常的绘画天赋、强大的好奇心、近乎偏执的完美主义和无比的研究热情,这些方面结合,就成为了我们熟知的列奥纳多·达·芬奇。

其次呢,达·芬奇获得的成就无比辉煌。在科学上,他早世界200年发现了许多物理学定律,并且在人体解剖学上超前世界几百年;在艺术上创作出了无数的杰出画作,《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直到现在都是每个人都会为之惊叹的经典。

最后呢,我们可以从达·芬奇的一生了解到他的创造力密码,强大的好奇心、完美主义、尊重事实和融会贯通是其中最突出的特质。在作者艾萨克森看来,如今这个消息爆炸、急速变化的时代,正需要我们去学习达·芬奇的创造力密码,时刻保持着好奇心,尊重事实、追求完美、融会贯通,不断地去突破局限,将时代的发展推向更高的高度。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我是应由,感谢您的收听,下期读书会我们再一起解读清平好书,让我们不听不散喽。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