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枪炮、病菌与钢铁》探寻自然力量如何左右人类文明兴衰沉浮

铛铛铃2025-08-30历史20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书

《枪炮、病菌与钢铁》

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呢,你会不会感到疑惑,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来换三个词:征服、殖民与屠杀。

在人类历史的早期,一个社会与另一个社会碰撞的过程中,处处充斥着征服、殖民与屠杀。《枪炮、病菌与钢铁》描绘的就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征服史。

本书的作者贾雷德·戴蒙德,可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我们来听听他的头衔:美国演化生物学家、生理学家、生物地理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生理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哲学学会会员。而他最为人称道的就是,能用考古学和流行病学这些看起来完全不相关的学科,去研究人类社会在过去13000年中的文明进化。

《枪炮、病菌与钢铁》在1997年出版以后,立刻风靡全球,先后获得了普利策奖以及英国科普书奖。就连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也是他的忠实拥趸。他以震撼人心的力量,摧毁了以种族主义为基础的人类史理论。

在书的开头,作者引述了这么一个事实:在欧亚大陆文明与美洲大陆文明的碰撞过程中,欧亚大陆几乎都是获胜者。进而呢,提出了本书的核心问题: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欧亚大陆的枪炮与钢铁战胜了美洲?为什么欧亚大陆的病菌与流行病在美洲肆虐?为什么欧亚大陆在科技文化方面碾压其他大陆?

在此之前呢,多数的观点认为,欧亚大陆的胜出是因为人种更加优秀。而作者呢,却会告诉我们,不同的社会之所以得到不同的发展,不是由人类的生物差异所造成的,真正的原因是各个大陆地理环境与生物环境的差异。

他是怎样得到这个结论的呢?其实他的推导过程并不复杂。首先,欧亚大陆文明征服其他文明的直接原因是枪炮、病菌与钢铁。然后,枪炮、病菌与钢铁,也就是领先的技术能力和病毒免疫能力的产生,得益于现代社会的形成以及动植物的驯化。最后,显而易见,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正是欧亚大陆能够率先发展出社会结构、驯化动植物的根本原因。

我们来仔细研究一下作者的观点,先来看两个例子,看一看枪炮、病菌与钢铁究竟是什么,它们产生了怎样的作用和影响。

第一个例子发生在1835年,新西兰东部500英里处的一个小岛——查塔姆群岛上。900个带着刀、枪、棍棒与斧头的毛利人登上了这个小岛,他们在岛上遇到了当地的原住民——莫里奥人。在毛利人与原住民相遇之后,毛利人当即宣布,这些原住民是奴隶,所有的反抗者都要被杀死。当时原住民的数量是毛利人的两倍以上,如果他们进行有组织的反抗,毛利人是不会轻易得手的。然而,这场冲突呢,以毛利人单方面的屠杀开始,又以他们的完全占领结束。原住民莫里奥人就像牲畜一样,被毛利人宰杀与奴役。

事实上,毛利人和这些原住民起源于共同的祖先,都是波利尼西亚人。但是呢,在彼此隔绝的500年时间当中,原住民以狩猎采集为生,所掌握的仅仅是最简单的技术和武器,对打仗毫无经验,也缺乏强有力的领导和组织。而毛利人则是人口稠密的农民群体,他们长期从事残酷的战争,装备先进的武器,并在强有力的领导下进行活动。当这两个群体发生接触时,可想而知的结果就是毛利人屠杀原住民。

第二个例子发生在大约500年前的1532年,地点在美洲大陆。西班牙冒险家弗朗西斯科·皮萨罗带领着168名雇佣军,征服了南美洲最强大的帝国——印加帝国。印加帝国幅员辽阔,巅峰时期有300万人口。在帝国军队与皮萨罗相遇的时候,印加国王还率领着他手下的8万大军。然而,皮萨罗竟然在人力如此悬殊的情况下,杀死了7000多名帝国士兵,连印加国王也被他俘虏了。最终,皮萨罗带领着他的军队,在1533年征服了整个帝国。

皮萨罗的军事优势在于西班牙人的钢刀、钢盔、枪炮和马匹。印加帝国的部队在对付西班牙人的武器时,只能用石头、青铜棍或短柄斧头,再加上弹弓和护身软垫。装备上的这种悬殊差距,在欧洲人与其他民族的无数次的冲突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如果说枪炮与钢铁打垮了美洲文明的肉体,那病菌与流行病,则彻底摧毁了美洲文明抵抗的意志。皮萨罗之所以能够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更重要的原因是印加帝国爆发了内战,而内战的起因呢,则是欧洲人带来的天花。

这样的例子,在欧亚大陆和美洲文明接触的过程中,屡见不鲜。比如我们都知道,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当时印第安原住民的人口在2000万左右,但是在随后的200年内,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还有一个例子发生在1520年,天花随着一个西班牙奴隶到达墨西哥,由此引发的流行病,杀死了阿兹特克近一半的人口。到了1618年,墨西哥原本2000万的人口,急剧减少到160万。

毫无疑问,欧亚大陆在武器技术方面拥有巨大的优势,但仅仅这个优势,还不能说明他们是如何征服人口众多的美洲的。如果没有他们送给美洲大陆的病菌,这一切也许根本不会发生。

说到这里呢,你可以看到,正是由于枪炮、病菌与钢铁这三种因素的结合,让欧亚大陆向外殖民的时候,很轻易就征服了美洲大陆。

那么,为什么枪炮、钢铁以及对病菌的免疫能力,都首先出现在欧亚大陆呢?

我们先来看枪炮和钢铁,也就是技术创新的能力。作者告诉我们,影响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两个:第一是从狩猎采集转变为粮食生产的时间点,第二是有利于技术传播的地理位置。

粮食生产带来的定居生活,对技术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种生活使我们能够积累不便携带的财产,而对于四处流浪的狩猎采集族群来说,如果你经常迁移,又没有车辆或者大型的牲畜,那么你的财产就只能是小孩、武器以及其他一些便于携带的小件必需品。同时,社会财富的累积,让部分人不需要参与粮食生产活动,他们可以专注于技术创新。这就是为什么钢铁武器、知书识字、帝国制度这些都在适宜粮食生产的大陆早早发展起来,而其他大陆则发展较晚或根本没有发展起来。

如果说粮食生产对技术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那地理位置与大陆轴线的走向,对于文明传播的影响同样是决定性的。对于一个社会来说,绝大多数技术都不是当地发明的,是从其他社会借来的。比如说轮子,最早的轮子于公元前3400年左右出现在黑海附近,接下来的几个世纪内,传到了欧洲和亚洲的许多地区。这表明轮子被发明之后迅速由东向西传播。另外包括水转磨、齿轮装置、罗盘、风车和照相机暗箱,所有这些技术都是由一个或两个地区发明出来,再传播出去。某个地区的技术能力,不但需要依靠本地的发明创造,更要依靠来自其他地区的技术传播。

我们来看看欧亚大陆的情况,它呢,是世界最大的大陆,包含着数量最多的文明与社会。它拥有两个粮食生产中心,这两个中心就是新月沃地和中国。在与之相对的美洲大陆上,对于粮食作物的驯化,比新月沃地晚了整整6000年。而欧亚大陆东西向的主轴线,能够使一个地区的技术快速地传播到具有同维度的其他社会。同时,把美洲大陆主轴线切断的那种地理障碍,在欧亚大陆并不存在。先进的技术在欧亚大陆得到飞速的传播,早早开始的粮食生产带来了安定的生活,加上独特的地理条件,欧亚大陆获得了巨大的优势,最终取得技术发展的领先地位,催生了枪炮和钢铁的出现。

说完了枪炮和钢铁,我们来说病菌与流行病。为什么欧亚大陆的人会率先获得免疫力?答案可能出乎你的想象。让我们先来看一个关于流行病的记录:1781年,一场严重的麻疹到达法罗群岛,接着又消失了,其后该群岛就不再有麻疹发生,直到1846年,一个受到感染的木匠从丹麦坐船到来,不出三个月,法罗群岛几乎全部的人口都得了麻疹,有的人死去,有的人康复,麻疹病毒又一次消失了。

类似上面的记录呢,还有很多。通过这些记录,作者为我们总结了流行病的特征:首先,它能够从一个受感染的人迅速传给近旁健康的人,导致更多的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受到感染;其次呢,它们都是急性病,在很短时间内,感染者要么死掉,要么康复;第三,获得康复的幸运儿产生了抗体,能够使我们在很长时间内不用担心这种病的复发;最后,这些疾病往往只在人类中传播。

通过这些特征,我们不难想象,流行病为了维持自身的存在,需要足够稠密的人口密度,只有这样它才不会衰退。因此,麻疹和一些类似的流行病也被称作人群病。

在和流行病的对抗中,物竞天择的自然选择改变了我们一代代的基因。在疾病流行时,那些具有抵抗病菌基因的人,比缺乏这种基因的更有可能生存下来,也就更有机会把他们的基因传给后代。

那么,导致流行病的病菌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们的研究发现,麻疹病毒和牛瘟病毒极其相似,牛瘟这种可怕的流行病侵袭犀牛和许多野生的反刍哺乳动物,但不侵袭人,反过来,麻疹也不侵袭牛。但是麻疹病毒大概率是从牛转移给人的,它改变了自己的特性去适应人类,演化成了麻疹病毒。而动物流行病同样更容易发生在群居动物中。这样呢,我们就得到了一个结论:病菌与流行病的出现,与动物驯化以及大规模发展畜牧业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我们驯养牛和猪这类群居动物时,它们通常会受到流行病的折磨,并等待着将病菌转移给人类。考虑到我们同动物的亲密关系,我们会不断地受到动物病菌的攻击,这些入侵者经过自然选择的筛选,只有少数得以成为人类的疾病。

到这里呢,我们整理一下:由于欧亚大陆最早驯化了动物,发展出成规模的畜牧业,导致了动物身上的病菌转移到了人的身上,逐渐演化成引起人类流行的病菌。同时呢,稠密的人口又催化了流行病的发展,早先的驯养人成为了这些病菌的第一批受害者,这些人的后裔率先产生出针对这些病菌的免疫能力。

反观美洲大陆,在所有大型食草动物之中,只有一种原产于美洲,那就是羊驼。羊驼只有实用价值,无法作为劳动力使用,这就进一步减低了人与羊驼接触的机会。因此呢,在美洲大陆上,病菌从动物传播给人的概率大大降低,美洲人也就没有什么机会获得对于病菌的免疫力了。

有了这样的逻辑推演,我们可以接触问题的核心部分了。欧亚大陆之所以能够在枪炮、病菌与钢铁的竞争中领先其他大陆,归根到底呢,是三个核心因素:第一,植物驯化与农业发展;第二,动物驯化与畜牧业发展;第三,利于文明传播的地理条件。

我们先来看看植物,最适宜作为粮食的谷类植物,小麦、大麦都产自西亚的新月地带。由于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以及丰富的动植物种类,新月地带就成为了人类最早的农业发祥地。反观美洲,虽然当地人驯化了玉米、土豆、红薯等植物,但美洲原产的作物太少了,作物体系也很脆弱,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业进展缓慢。

再来看看动物,可以被驯化的动物,特别是有经济价值的大型动物,总共也就这么几种。作者为我们列举了14种大型食草类哺乳动物,除了原产北非的驴和原产美洲的羊驼以外,其他全都原产于欧亚大陆。其结果是欧亚大陆的居民体内抗体最多,免疫力最强,非洲人次之,美洲人体内抗体最少,免疫力最差。

地理条件的差异,不仅影响了农业的传播,也影响着技术和发明的传播。书里面呢,有一组农业传播的对比:欧洲的巴尔干半岛为作物和牲畜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在不到2000年的时间内,接受了一批在新月沃地驯化的动植物。与之相对,凉爽的墨西哥高原地区,理应是饲养美洲驼、豚鼠和种植马铃薯的理想环境,然而安第斯山脉的这些特产在向北传播的时候,被横隔在中间的中美洲炎热的低地完全阻挡住了。

还有技术传播的对比: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西南亚附近发明的轮子,不到几百年就从东到西迅速传到了欧亚大陆大部分地区。而史前时代墨西哥独立发明的轮子,却未能传到南面的安第斯山脉。同样的,公元前1500年,在新月沃地西部发展起来的文字,在大约1000年之后向西传到了迦太基,向东传到了印度次大陆。但是在史前时期就已经流行的中美洲书写系统,经过了至少2000年的时间,还没有到达安第斯山脉。

那你可以看到,欧亚大陆具备全面发展文明社会的自然资源,其他大陆要么缺少可被驯化的多样的动植物,要么不具备易于传播的文明地理条件,有着种种的先天不足。当地原住居民再聪明,也没法独自发展到能与欧亚大陆抗衡的科技和文化水平。

说到这儿呢,这本《枪炮、病菌与钢铁》的主要观点我们就说完了。作者在本书中通过详实的论据与丰富的例子告诉我们,决定不同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核心因素不是人类的生物差异,而是大陆环境的差异。

我们可以复习一下他的思路:首先呢,某些地区,比如欧亚大陆,天生具有更好的地理与气候条件,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呢,这些地区拥有更多的可以被驯化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同时呢,这些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也便于文明的传播。在这些有利因素的催化下,这些地区的人类发展除了农业文明,产生了稠密的人口,获得了针对病菌与流行病的免疫能力,并且促进了新技术的发明与创造。最终,这些地区的文明通过枪炮、钢铁、病菌等工具取得了社会发展的领先地位,也就逐渐形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格局。

最后,让我们用一段对作者戴蒙德的采访来结束今天的内容。提问:你的观点似乎常被人错误解读,例如,在去年美国总统大选中,罗姆尼就错误地引用你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中的观点。人们常把你的观点总结为地理决定论,这是否是一种过分的简化呢?如果每个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情况都是由地理条件决定的,那么我们还有希望超越这种环境限制吗?

戴蒙德是这样回答的:把地理的影响简单归结为地理决定论,这当然是过分简化,就像是把化学品或者人类的影响归结为化学决定论和人类决定论一样可笑。地理、化学品和人类都有很强的影响力,但这并不等于他们当中有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而其他两个呢就无关紧要。我们还是有希望超越我们所处的环境限制的,因为我们现有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并不是由地理决定的,只是受地理条件影响。新加坡、荷兰、印加帝国和其他很多社会都超越了他们所在环境的限制。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我是应由,下期读书会我们再一起解读精品好书。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