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切尔诺贝利》末日阴影下的生死悲歌
铛铛铃2025-08-30【历史】14人已围观
简介
简介:1986年,一声巨响撕裂乌克兰夜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发史上最惨烈事故。本书以纪实笔触还原灾难全景,记录英雄逆行者的无畏、无辜者的苦难,追问人类在科技狂飙中的道德困境与生存代价。
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切尔诺贝利》。
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决定将2011年福岛核电站爆炸产生的污染水倾倒入太平洋。这百万吨核废水排海,日本拉全世界买单,引发全世界网友直接炸了锅。有人就疑惑了,为何10年之后,日本还在做事故的后续处理?一场核爆炸究竟会造成怎样的影响?今天解读的《切尔诺贝利》一书,或许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东欧史的顶尖学者沙希利·浦洛基教授在2018年出版了《切尔诺贝利》这部权威史学著作,详细地讲述了1986年在苏联发生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来龙去脉,引发了全世界对于能源与安全以及国际关系等多方面的深刻思考。
浦洛基生于俄罗斯,成长于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爆炸发生时,他就在受损反应堆下游不足500 km之处,也受到了核辐射的伤害。上世纪90年代,他移居北美,目前担任哈佛大学乌克兰史教授和乌克兰研究中心主任。
在那场核爆炸灾难中,人们失去了健康、生命,乃至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家园。核工业的重创影响了苏联整个体制,一个庞大的国家开始分崩离析。乌克兰独立之后,整整一代人还在继续为这场灾难所带来的经济负担、社会动荡以及国际偏见买单。
这场灾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探索这场灾难背后的故事。先来了解一下切尔诺贝利事件发生的背景、起因、过程以及处理方式。
1986年,苏联国内经济放缓,还深陷阿富汗战争的泥淖,全面崩盘的风险日渐增大。在美苏争霸的冷战格局下,里根总统领导下的美国在经济领域和军备竞赛中都势头强劲。为了走出困境,当时苏联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设定了在千禧年到来之前,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他将这一目标的实现寄托于科技革命以及能源结构的调整,尤其是减少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耗,转向使用核能。苏共第27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宣布了原子能电站计划,要求5年内建成的发电量要提高到原有的2.5倍。
早在1966年,苏联就启动了核电站的建设勘测工作,地址选在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共四个机组,分别在1977年、1978年、1981年和1983年开始发电。戈尔巴乔夫的核电发展目标意味着切尔诺贝利现有的四座核电机组要如约甚至超额完成生产定额,5号和6号机组也必须竣工并联网发电。在毗邻电站的小城普里皮亚季,还要再建两座核电机组和四座核反应堆,新机组的产能要远超老机组,达到每台机组发电150万兆瓦。
电站的管理人和建造方都心知肚明,这么短的工期是不太可能完成任务的。但是在当时的苏联体制下,一旦上级发出了命令,下级除了按时完成别无选择。因此,在电站建设方面,不得不缩短核电站设计与修建的工期,将设计和施工同时进行。这种工作办法从一开始就为核电站的安全埋下了隐患。
当时核电站的反应堆设计有两种方案。第一种是用水作为冷却剂和减速剂,特点是安全,但由于核原料需要浓缩铀,因此技术规格要求高,造价也高。第二种是用水作为冷却剂,石墨作为反应堆减速剂,电能输出量是第一种的两倍,而且核原料用天然的铀238,不需要提纯。从表面上,第二种方案性价比很高,但是在安全性方面存在欠缺。然而,在核专家们的背书下,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选择了石墨反应堆的方案。
顶端由石墨制成的控制棒存在着致命的设计缺陷。当6米长的燃料棒插入堆芯不足2米深时,控制棒会产生真空泡效应,核裂变加快,堆体能量上升。正常情况下,操作员将控制棒插入核反应堆活性区域后,反应堆应该减速,辐射水平随之下降。但是这个设计缺陷带来的正空泡效应会产生相反效果。这就好比开车,你启动发动机平稳加速,当你打算减速,脚踩刹车时,汽车反而却开始自己加速了。
这个设计缺陷其实一直存在。1975年,列宁格勒核电站就发生过控制棒正空泡效应引起的事故,几乎摧毁了反应堆,但事后相关信息被封存,教训也没有被吸取。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设计原理和列宁格勒一样。在一次4号核反应堆的涡轮机测试中,正空泡效应的幽灵再次显现,爆炸发生了。
涡轮机测试的条件是将反应堆降到760兆瓦。然而在1986年4月25日夜晚实施测试时,反应堆的功率先是从1600兆瓦降低到了520兆瓦,然后直插30兆瓦,最后副总工程师默许在远低于安全水平的200兆瓦开始了涡轮机测试。为了防止功率水平进一步下降,工作人员必须不断地从反应堆的活性区取出控制棒。亮起的显示反应堆运行状态不够稳定的故障信号灯却被集体忽视了。很快,近167根可用的控制棒中,只有九根还插在堆芯,其余的已全部拔出,反应堆失控了。
这时,值班长下令关闭核反应堆,按下了用于紧急停堆的AZ-5键按键。刚按下,178根控制棒就被吊入反应堆活性区。就在这时,正空泡效应出现了,原本徘徊在200兆瓦的输出功率数秒内跃升至500兆瓦,然后直冲3万兆瓦,爆炸在4月26日凌晨一点发生了。
减速器核心的石墨块连同部分燃料被炸向空中,这些具有高度辐射的石墨碎片散落在核电站的每个角落。消防员们看到反应堆起火,迅速投入到灭火工作中。由于当时事故负责人既不敢也不想太早承认反应堆爆炸的事实,致使消防员在灭火过程中没有采取免受辐射的保护措施,因此成了第一批受害者。
事故真正开始得到处理是从调查委员会赶赴当地开始的。该委员会主席、苏联副主席谢尔比纳要求直升飞机飞行员往反应堆内投放沙、铅、硼还有粘土。沙子用来扑灭石墨上的火,铅用来降低石墨的温度,硼和粘土用来防止连锁反应发生。空投短暂地降低了辐射水平,但不久辐射又开始急剧反弹。这是因为此前被投放至反应堆的5000吨沙、铅、粘土和硼在阻止堆芯和外界空气进行热传导的同时,使氧气进入反应堆内部,加速了堆芯中石墨的燃烧。
从4月26日到5月3日,反应堆的温度升高了800度,承载重负荷的反应堆可能下沉,熔断混凝土地基,并穿透至4号反应堆的地下室。而地下室布满了事故发生后最初几小时内被水泵抽出来的水,超高温度的核燃料接触到地下室里的水,这会引发更加剧烈的爆炸,让整个欧洲都变成一片荒芜。
要排除再次爆炸的隐患,就必须清除4号反应堆下方2万吨被放射污染的水源。这需要熟悉电站布局的人下潜至被淹没的水池阀门前,打开阀门,让受污染的水流入调节箱,然后才能将水抽出去。这么做无异于自杀,但还是有三位工程师站出来完成了任务,数周后就因辐射中毒而去世了。
4号反应堆下部的水被清除后,发生爆炸的可能性大幅降低了,但地下水辐射中毒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放射性水可能会流入第聂伯河流域,接着流入黑海、地中海,并最终汇入大西洋。过热的反应堆也可能会一直熔穿至地下水层。因此在安装过滤器将水净化的同时,还要冻结反应堆下部的土壤,促使反应堆冷却,并在反应堆基座下方搭建混凝土平台,防止地下水受污染。
要搭建这样一个平台,需要在反应堆下方挖出一条隧道和一个储藏冷冻装置的房间,这样才能引入管子,在反应堆下方浇灌混凝土。因为担心重型机械会造成反应堆的地基移位,甚至坍塌,导致堆芯的放射性物质泄漏,因此矿工们不得不徒手挖隧道。但是,接受过苏联式教育的工人们在任务中热情高涨,展现出了舍我其谁的精神。
尽管苏联体制导致核电安全发生了重大纰漏,但是苏联强大的动员能力在事故处理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几乎动员了全国的人力。不久,不少参与事故处理的因辐射而接连去世,他们的遗体被放在特制的镀锌棺材中,然后用水泥封住下葬,葬礼是在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因为政府不允许消息让国外媒体以及苏联民众知晓。
那讲完了切尔诺贝利事件的起因经过,我们再来说说事件对于当时苏联内部与外部产生的影响。
事故发生后,自4月26日一早开始,一批消防员、操作员和工程师因严重的放射性中毒被送往医院,他们的家眷成了第一批自发撤离、当时所在地普里皮亚季的民众。但是由于地方官员不敢背负责任,核电站爆炸的消息被封锁,普通百姓并不知晓,日常生活还在继续。直到26日晚,反应堆又发生爆炸事故,委员会才做出了疏散群众的决定。真正的撤离是在事故发生后36小时,也就是4月27号下午开始的。在两个半小时之间,共有4万4460名民众从普里皮亚季撤离,他们在疏散前50分钟才得知消息,按照政府的要求,带好身份证、生活必需品以及食物,乘坐大巴离开。他们被告知这是临时疏散,只需要离开三天,但其实这一走就是永远。
4月28日,事故委员决定将反应堆方圆10 km的范围划为禁区,留在普里皮亚季的是近5000名电站工人和被调配过来的警察和军人。核爆炸的消息在普里皮亚季以外继续封锁,数万人从普里皮亚季疏散至附近村落,但官方媒体却对事故保持缄默,这使得民众愈发的不安。乌克兰作家奥里斯·贡查尔这样描述距反应堆仅130 km的乌克兰首都基辅:“整座城的人都感到很惶恐,医院也人满为患,单从广播中听不到有关事故的任何信息,只有激昂欢快的歌曲。”
更离谱的是,当辐射云逐渐逼近基辅地区,乌克兰领导层决定继续举行五一劳动节游行,当地领导也被要求与家人一同参加游行,以此告诉市民基辅安然无恙。
到了5月2日,克里姆林宫的代表们来到切尔诺贝利召开会议,才意识到辐射扩散的严重性。气象局负责人在地图上展示,核电站附近的污染覆盖了乌克兰、白俄罗斯和俄罗斯2000多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因此必须将禁区半径扩展到30 km ,区内4万多名民众需要被疏散。但是执行疏散任务的乌克兰政府却面临着棘手的难题,因为受制于莫斯科方面信息保密的规定,当地干部在保护好民众的同时,不能告诉他们究竟发生了什么。
到了5月2日深夜,当地官员告知村民准备撤离。5月3日凌晨两点,卡车开到了村里,从半径为10 km范围的禁区内疏散了近万名民众和大量家畜。半径为30 km的禁区内的疏散工作在之后两天内完成。不明就里的村民感到困惑和恐慌,许多对二战还记忆犹新的当地人,都将这次大撤离与他们战时的经历作比较。所不同的是,在战时庇护他们的森林,现在变成了最危险的地方,因为森林里集聚了大量的辐射。
至于首都基辅,直到5月6日晚间,乌克兰卫生部部长才获准通过电视向市民播报强辐射的危险,但他担保城里的辐射值还很低,不会造成伤害。消息一出,大批市民冲向机场和火车站,却发现机票、火车票、汽车票都已售罄,因为前一天已经共有超过5万5000人离开了基辅城。事实上,大量基辅市民的撤离都是自发的,民众通过口口相传和外国媒体得知了事故的信息,一些有信息渠道的党政精英更是比其他人早走了一步。而卫生部在爆炸发生十余天后才公开发声,让民众丧失了对政府的信任。
对内封锁了核爆炸消息的苏联,那么又是如何向国际社会交代的呢?爆炸发生后最初几天,苏联官方对事故秘而不宣。当放射性烟尘达到北欧,瑞典媒体首先进行了报道后,迫于外交压力,苏联才不得不承认事实。4月28日晚九点,苏联电视新闻节目宣读了塔斯通讯社的新闻稿:“切尔诺贝利原子能电站发生了事故,一座原子能反应堆受损,政府正采取措施消除事故带来的影响,给予受害者援助,相关政府委员会已成立,已查明事故起因。”新闻稿轻描淡写、含糊其词。当天和次日,苏联报纸也没有刊登这条新闻。
第二天,里根总统公开回应,向苏联提供援助,但美国国务院也指责了苏联方面不愿提供事故细节。5月4日,里根发表全国讲话,在给事故波及者送去慰问的同时,也指责了苏联拒绝向国际社会告知这次事故的危害,并称这种应对方法是对国际社会合理关注的漠视。
5月5日,七国集团的领导人在东京依据里根的讲话,就切尔诺贝利事件发布了一份联合声明,指出拥核国家有责任将核事故信息,尤其是造成跨国影响的事故告知邻国,并希望苏联加强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合作,并公开事故相关信息。苏联一开始拒绝对外公布事故信息,随后又对事故的起因和后果遮遮掩掩,受到了广泛的批评。联邦德国外交部部长要求关闭苏联所有的核反应堆,意大利拒绝装有乌克兰产货物的苏联轮船停靠他们的港口。在东欧国家,虽然官方选择沉默,但民众对苏联的行为感到难以宽恕。
5月14日,事故发生18天后,戈尔巴乔夫终于打破沉默,就切尔诺贝利事件发表了讲话,指出政府已尽全力以最快速度将人员从受影响地区疏散出来,并声称“我们一得到可靠消息,就将其传达给苏联民众,并通过外交渠道通告外国政府”。他讲话的一大半内容都在抨击对苏联持批评态度的西方政府以及七国集团的声明。戈尔巴乔夫进退维谷,在讲话中既不能对事故太轻描淡写,也不想引发恐慌,最后达到的效果与预想的截然相反,人民与政府间出现了一道无法修复的裂缝,戈尔巴乔夫的政治生涯开始出现了危机。
最后我们再来讲一下苏联的解体和核灾给乌克兰留下的创伤。
切尔诺贝利事件之后,在西方国家的施压以及苏联内部对准确信息的渴求下,苏联的保密制度开始瓦解,一个政治公开、透明、开放的时代悄然而至,这对于苏联瓦解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88年6月,戈尔巴乔夫召开了苏共第19次代表会议,通过了苏联改革方案,政治公开性改革立即传播开来。切尔诺贝利事故以及对党内高层的追责都成了公开话题。
切尔诺贝利事故引发了文人群体对生态环境和民族命运的思考。在政治开放的环境下,多个加盟共和国的民族主义运动开展了起来。那些曾经因为歌颂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为代表的科技进步而收获了很多荣誉的作家,在核爆炸事故发生后开始反思和忏悔,重新思考乌克兰的命运和未来。舆论界的这股力量孕育了一批旨在推动乌克兰独立的民间组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89年9月成立的乌克兰人民争取改革运动,简称鲁赫。作家伊凡·德拉克和贡查尔都是这个组织的领导人。
1991年8月24日,在鲁赫运动积极分子和其他支持民主改革的人群集会后,乌克兰政府发表国家独立宣言,正式宣布脱离苏联独立。12月8日,乌克兰、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领导人签署协议,宣布苏联不再存在,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然而,很快乌克兰就发现,作为独立国家的日子举步维艰。除了受到苏联解体的经济危机和高通胀的冲击,乌克兰还要承担重新安置受灾群众和几十万事故清理人的开支。为此,政府不得不征收切尔诺贝利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乌克兰财政的5%拨付至处理核事故的基金,65%的社会福利资源用于帮助330万核灾受害者。乌克兰经济以每年10%至23%的速度下滑。
在处理核事故后续方面,乌克兰得到了西方的援助。从1994年新总统库奇马计划以核换取安全承诺和西方的经济援助开始,到2000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正式关闭,乌克兰和西方谈判与合作的过程极其曲折,超乎了很多人的想象。迟迟不能关闭核电站的原因是因为乌克兰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已被核电站所绑架,核灾难已经成为了乌克兰的一道伤疤,上至政府,下至普通工人,都无法承受失去核电站之后带来的经济损失。
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关闭后,乌克兰还需要修建新的掩体,用以覆盖在爆炸发生后仓促地在受损4号堆反应堆上溅起的遮蔽物。新掩体的国际竞标从1992年开始,最终到了2017年才完工,实际总成本超过30亿欧元,大部分资金来源于西方国家的捐助。
到这里呢,切尔诺贝利事件的整个过程就讲完了。我们可以看到啊,苏联为了摆脱困境,在原子能电站计划上急于求成,埋下了核电站的隐患。一场核灾摧毁了无数人的健康,一个庞大的国家走向崩溃。独立之后的乌克兰等国长期无法从灾难引发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中走出来。在核安全问题的面前,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概念显得如此真实。
在切尔诺贝利事故之后,发达国家不得不为核事故的遗留问题而买单。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电站因海啸发生事故,三座反应堆发生堆芯部分融化,释放出的辐射直接排入了太平洋。直至今日,我们远未真正控制核反应堆,意外还会发生,新核灾还可能上演。在核安全问题面前,国际合作才是维系人类共同命运的纽带。
那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下期读书会我们再次解读精品好书,记得收听哦。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上一篇: 《文化失忆》碎片时代的精神还乡之路
相关文章
- 《万历十五年》一个王朝的兴衰
- 《枪炮、病菌与钢铁》探寻自然力量如何左右人类文明兴衰沉浮
- 《丝绸之路》穿越千年时光,揭开文明交融与帝国兴衰的宏大史诗
- 《人类群星闪耀时》于历史长河中定格改变文明进程的璀璨高光时刻
- 《菊与刀》以文化双生花为钥,解锁日本民族矛盾性格的深层密码
- 《未来简史》穿透科技迷雾解码人类文明的进化新航向
- 《今日简史》 穿透当下迷雾,解码人类在技术洪流中的生存突围法则
- 《巨浪下的小学》 以灭顶之灾叩问文明底线,在废墟与泪水中打捞人性至善的永恒锚点
- 《切尔诺贝利的祭祷》 以辐射尘封的沉默证词,在末日废墟上奏响人类文明的永恒忏悔与
- 《耶路撒冷三千年》 以圣城石阶丈量文明碰撞,在血火交织的信仰褶皱里镌刻人类永恒的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