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文学文学
《文化失忆》碎片时代的精神还乡之路
铛铛铃2025-08-30【文学】13人已围观
简介
简介:当数字洪流冲散集体记忆,本书以警世之笔勾勒20世纪思想星图。从战火废墟到消费迷宫,追踪被遗忘的先知、被消音的异见,为现代人重铸一把打开文明基因库的钥匙,唤醒沉睡的文化本能。
今天为您解读的书是《文化诗意:写在时间的边缘》,这本书的作者是克莱夫·詹姆斯。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而每段历史都有对应的史书来记录这个国家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名人事迹。但是,历史长河中需要我们记住的人和事都太多,总会有些事情我们无法完整记录并且流传下来,随后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如果这些人和事需要被记录下来,那么利用文字的方式更为真实而有效。而这正是克莱夫·詹姆斯努力一生都要完成的工作:将近代历史以数百位或是璀璨、或是稍有黯淡的,但都为人类文化发展做过努力的人物作序,将他们真诚地呈现给我们。这就是他历时40年完成的作品《文化诗意》。
克莱夫·詹姆斯,1939年生于澳大利亚,2019年在英国剑桥的家中去世。其一生主要活跃于纸媒和电视频道,做过记者,担任电视节目主持人,同时也是一位作家、诗人和翻译家,被誉为英国文化评论界的一支强有力的笔触。
得益于克莱夫·詹姆斯做过记者和担任过主持人的身份,他接触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物。而《文化诗意》正是由数百位近代历史人物的评论组成,他们或许是耀眼的明珠,或许是历史的角落里几乎被遗忘的名字。人物的出场顺序为其姓氏英文字先后作为排序,从阿赫玛托娃开始,到奥地利小说家、诗人茨威格结束。詹姆斯以字母排序,以人物小传,再到人物语录,最后以对这位人物的论述结束一位人物的描述。
在看似散漫的行为结构中,它却有着自己明晰的主题,那就是人类的文化记忆与集体失意、创造与破坏、文明与残暴之间旷日持久的战斗。书中涉及了历史上两次世界大战、各种斗争、革命、灾难以及悲剧,但是要展现的核心就是,即使人类经历了如此多的苦难,人类的英雄和智者并没有停止思考和行动。正是因为这些值得记录的人物的创造力,共同形成了对抗文化失忆的历史,也给我们留下了值得聆听与了解的故事。
不过,对于我们大多数的中国读者来说,这些名字甚至都是不甚熟悉的。全书整体也并没有特别明晰的主线,仅按照书本内容顺序进行介绍,未免稍显突兀和枯燥。因此,本次解读从大家可能熟知的人物,并从其从事的艺术、文学、哲学这三个领域进行归类,并尽量呈现给大家,希望能够带给大家看世界的新视角,获取新的启发。
我将从由易到难的理解方式,对日常生活的人文发展影响由小到大,从三个方面来解读这本书。
第一方面,艺术。
对于大众来说,这是更广泛、更容易接受的一种表现形式。比如我们欣赏一幅画作,会很容易被其中的色彩所吸引;我们欣赏一首钢琴演奏曲,会容易被其中的旋律环绕而沉醉;而当我们欣赏一部电影时,其结合的色彩、声音混杂了各种情绪扑面而来,能给我们带来情感上的共鸣,让我们或哭泣、或大笑。现代电影已经成为普罗大众去欣赏艺术最直接、最快捷的方式。但是早期的电影只有黑白画面,没有声音,所有的情感都靠演员的肢体动作和表情故事推进方式中展现出来。就是这种看起来稍显单调的表现形式,却能穿越时空,让当时以及现代的人们都能在观赏无声电影中感受到强烈的情感爆发。
演员查尔斯·卓别林的演艺生涯,伴随着美国电影工业的开端,开创了默片时代的先河,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演员之一。卓别林的高光时刻,便是与爱因斯坦一同欣赏《城市之光》,那是他一生中拍摄的最完美的无声电影。在作者詹姆斯眼里,爱因斯坦作为物理科学界的泰斗,却与一个演员一同欣赏电影,说明至高无上的科学也和电影艺术一样具有普遍性,让大家都能够轻易地记住。就像如今的我们都能够熟知的那个爱因斯坦智能方程一样,我们也能轻易地联想到最初的电影是无声电影。时至今日,我们再去欣赏《城市之光》,仍然从无声的表演当中能感受到溢出来的深情爱意,以及主角的善良人格。当爱因斯坦在观影结束后,也掏出随身携带的手帕擦拭眼泪,那是深受感动的泪水,也是对卓别林至高演艺水平的肯定。
无论是何种的电影艺术,他们能做到的都是要以人人都能欣赏的方式来理解这个世界,并且穿越时间的束缚,让任何时代的人都可以理解其中的情感,这便是电影艺术的力量。优秀的电影艺术从来不会过时,对电影艺术的进步进行恰当的回望,同样可以让我们收获不菲,了解到时代在进步。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电影艺术也在向着生活的边界去发展,我们同样需要去认识这个世界,体味世界的多彩变幻。
导演特里·吉列姆,其主导的电影与好莱坞主流电影风格不合时宜。他永远反对乏味的叙述与平庸的人世,永远反对与美国梦有关的一切无精打采的事物,永远反对军国主义与帝国主义。他为了追求电影艺术的未知领域,从来不顾预算要求,很多电影未上映前便已超支大半,这给他落下了铺张浪费的名声。特里·吉列姆的作品可以让观影者的脑海里自然而然地生成一些毛骨悚然的画面,在一些稍感残酷的画面当中,带给我们的都是剧烈的心灵冲击,甚至会对当下的社会现状产生怀疑:我们的现实世界真的有那么残酷吗?而一部优秀的作品,想要品味到其精神内核,需要我们多次观看才能感受到。
吉列姆的作品当中表达的思想,都不是靠人的善良天性等优良品格,从而展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在他眼里,本性善良的人并不多见,并且某些善良的瞬间,会轻易地遮蔽人们对人性丑恶的认知,让人们轻易地放松了警惕,最终导致自己受到严重的伤害。即便是在我们表面上看起来面善而且救人无数的医生,实际他的内心也可能会生出对别人不利举动的想法,甚至把这些举动落实下来。吉列姆告诉我们,要求人人向善是极不可能的,只能是在面对邪恶时,我们应该要保持足够的清醒,做出更正确的判断,从而避免受到伤害。
如果我们观赏到的电影都是弘扬社会美德,都是各种美的画面,这固然能给人带来良好的观影感受,但这样的世界就是不完整的了。优秀的电影艺术可以给人们带来对社会生活的反思,通过把社会生活的残酷搬上荧幕,在一个失去了个人英雄主义、破除了美好幻想、有着冲突不断的世界当中,除了带给我们普通人的震撼乃至震惊之外,更应该带来的是对这个真实世界的思考。我们除了享受当下称之为美的东西,也同样需要面对世界的残酷,并且在认识到世界的残酷之后,仍然愿意去面对它,并设法改变它,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获得进步。
更加多样的电影表现形式,大大丰富了我们看待世界的看法。如果一切都是好莱坞式的个人英雄主义,全都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样子,那这个世界将是多么枯燥呀。
第二方面,文学。
比如阅读小说,要理解作品,需要我们在脑海当中相应地呈现书中的剧情,需要我们去想象,让自身不自觉地融入到剧情的发展,并从中获得新的认识和理解。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让我们了解到社会的进步,感受到生活的温度。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古斯塔夫·福楼拜,他用文字为我们展现了法国社会风俗人情,并顺带对当时的欧洲社会进行批判。他虽然出身中产阶级的医生家庭,但他却竭力保持自己的作品不受中产阶级的多愁善感所腐蚀,即便他的作品大多数受众都是中产阶级。福楼拜的写作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他宣扬无神普遍来说对人类有益的观点,让西方世界对此趋之若鹜。这让西方世界为了抛弃宗教信仰,做出了极大的牺牲,甚至导致了数以百万人的非正常死亡。从当今的眼光来看,这至少让西方世界抛弃了受私人领域影响的宗教信仰,放弃了极端的个人崇拜,让自由之思想得以充分展开来,使得社会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提升。
一部具有生命力的作品,除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描述之外,其进步意义也在于对未来社会的想象,让人们意识到当下的不足之处,并着力去改进。福楼拜对于某些宗教的批判,放到如今也仍具有意义。作者克莱夫·詹姆斯指出,当今的宗教世界及极端政教合一的思想体制最终也会瓦解,并且出现严重的流血牺牲。有时候我们对历史的偶然回望,或许就能从中找到未来世界发展的解决方案。
作为迷惘的一代的美国作家,斯科特·菲茨杰拉德述说了美国一战后享乐主义盛行的这一非常时期。菲茨杰拉德一生穷愁潦倒,他不是上流社会人物,在生活中又是一个纯粹的失败者,成天饮酒作乐,不务正业。但若是少了他这样一位失败者,我们今天就看不到《了不起的盖茨比》《夜色温柔》等如此脍炙人口的作品了。他的文笔既优雅又有自如的韵律,从来不去模仿莎士比亚、海明威一流的叙事风格。越有才能的作家,就越不会重复他人的写作特征,而他就是从自己的生活中开拓出了一个新的写作风格,一种理想、自然的、平和的笔调。他的作品整体的节奏感恰到好处,让读者相信他们自己的脑海中的音律感,由词语、语句到段落的流动中得到了正确的回应。阅读他的作品,就好像是在唱一首诗歌。
但很可惜,在那个时代,或许是迷惘的美国,人们根本没有意识到当下生活的困境,也或许是当时的人们没有心情去欣赏他的文学笔墨,他终究没有得到太多人的认可,早早便因疾病而去世。就像《文化诗意》的作者克莱夫·詹姆斯在文中说到的,菲茨杰拉德的结局,就像《了不起的盖茨比》当中男主人公的结局一样,一心想成为名流,却落得一个不好的下场。他毅然把自己的结局写在了自己的作品上。而今,当人们在阅读他的作品时,便会轻易地引起心灵上的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感叹那个共同经历过的疯狂年代,感叹菲茨杰拉德在逆境中仍能保持对文学美感的不断追求。
通过菲茨杰拉德,我们看到了历史上的迷茫时期,其优美的词句让人深陷其中。克莱夫·詹姆斯将它收录其中,主要是为了提醒我们,不能因为迷茫生活而放弃对美的追求。对于出现的更多元化的文学风格,我们应该报以欣赏的角度来对待,多一份包容,也就多了一双让我们正确看待这个世界的眼睛。
第三方面,哲学。
对于大部分的普通人来说,要理解哲学思想非常困难。哲学家们很擅长将他们的思想注入到很长一段定语的语句中,甚至带着一种神学的意味,这让我们难以琢磨其中的思想。深入研究又容易引发个人崇拜,但是哲学又来自生活。哲学家们对于我们的生活规律、环境等进行了一系列提炼,告诉我们日常生活中理应达到的最高道德准则,这就创造了一个理想的彼岸,不断解放着社会思想,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能够给社会带来巨大进步的哲学家寥寥,而对于近代绕不过去的一个伟大哲学家,便是黑格尔。但很遗憾,黑格尔的哲学著作是那么的难以理解,这种仿佛充满着魔力的行文风格,以至于在后世的众多哲学家都纷纷效仿他的写作文体,这就导致很多人对哲学书籍的第一印象就是晦涩难懂。
其实早期的黑格尔的文学风格并没有那么的不易理解,他对于历史的描述一样可以写得非常优美而简短。但当时的他为了保证自己的深邃思想不被人轻易察觉而遭受封禁,他只好设法将自己的个人思想装载到这些一连串长语句当中。正因为如此,黑格尔其哲学著作当中的精神内核被人所曲解了,甚至给社会带来了灾难。黑格尔将国家视为可以不断完善的创造性思维的产物,这个思想对于那些相信德国应该引领世界的人很有吸引力,也就是德国纳粹。他们将这个思想所利用并加以践行,将国家作为一台强有力的思维机器,并设法进行自我净化,从而造成严重的人间惨剧。但这并不是黑格尔的最初本意,国家和社会的进化更高的应该是对美的追求,对美的完善。
马克思则对黑格尔的逻辑学、批判进行了准确的理解和扩展,开创了历史唯物主义,并为当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铺平道路,对未来的社会形态、科学的社会主义提供了发展的方向和最终目标。可以说,黑格尔给世界的文明发展史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而如今,我们也正朝着这条真理大道大步前行,为全世界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模型。
蕴含真理的哲学对于我们来说,就像是鸽子飞行时所需要的空气,而哲学家们所做的,就是在我们所在的真空中注入空气,让我们自由飞翔。或许我们难以意识到存在我们周遭的空气,但是它却切实地存在我们周围。我们应该感恩黑格尔流派的哲学家们,他们让我们感受到了我们生活中所需要的新鲜空气,也让我们知道了社会发展的彼岸,并朝着这个理想的彼岸不断向前努力。
作者借百位历史人物来折射他们所属的领域的文化现象,深刻地记录了他们所属领域的发展以及个人所做的贡献,并且都着重贴近人文发展的主线进行介绍,将每个人的成就渗透到他们的作品当中。介绍的语言时而直白犀利,时而委婉,蕴藏深意,使这数百位人物的思想缓慢渗透到文字当中,每个人文发展的角落里,有人或在默默无闻的努力积攒力量,或在瞬间爆发强烈的光芒,或在深刻践行着自己的思想。而当我们面对着每个人的时候,就同样是在面对每一本书,就让我们感觉作者克莱夫·詹姆斯正在努力的把他们最真实的一面摆放到我们的面前,来供我们品读鉴赏,去深刻领会。
但对我们中国读者来说,《文化诗意》却不曾见到任何一个中国人,甚至是熟知的亚洲人的名字。诚然,这可能和作者所在的环境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但除此之外,也提醒我们,对于中国文化发展史,是不是也存在失意的现象,甚至是刻意遗弃的历史。我们曾经丢失掉了它们,是不是应该要有人去捡起来,并把它们烙印在我们的历史当中。
人们不该忘记历史,更不该连自己遗忘了什么都不知道。一个人如果没有过去,那将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人,国家亦是如此。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历史、遗忘历史,那也将不再是一个完整的国家。而我们今天给大家带来的这本《文化诗意:写在时间的边缘》,可以警醒我们要时刻不忘历史、抵抗遗忘,传承并记忆20世纪的文明、人文主义精神。
好了,今天我们的分享就到这里,我是泥巴,下期读书会我们再来一起共赏精品好书,不见不散哦。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下一篇: 《切尔诺贝利》末日阴影下的生死悲歌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