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文学文学
《东方快车谋杀案》雪夜密闭车厢里的正义狂想
铛铛铃2025-08-30【文学】15人已围观
简介
一列被暴雪困于悬崖的东方快车,十二名乘客各怀隐秘过往。当富商雷切特惨死密室,大侦探波洛抽丝剥茧,却发现每道刀痕都指向一场集体审判。阿加莎·克里斯蒂以精妙布局颠覆推理传统——当法律成为沉默的帮凶,私人复仇能否化作道德天平上的砝码?这趟雪夜之旅,是罪恶的狂欢,还是正义的绝唱?列车终将抵达终点,而人性的深渊永远没有出口。
今天为您解读的是一本著名的推理小说——《东方快车谋杀案》。
这本小说的作者,是享誉英国乃至世界文坛的侦探小说大师——阿加莎·克里斯蒂。她与日本作家松本清张、英国作家柯南·道尔,并称为世界推理小说三大宗师。
她是一位非常高产的作家,在长达50余年的创作生涯里,出版了80多部侦探小说。阿加莎的作品被翻译成100多种语言,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全球总销量突破20亿本,仅次于《圣经》和莎士比亚。
据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法国总统戴高乐,都是阿加莎的忠实读者。
今天我们要解读的这本《东方快车谋杀案》,就是阿加莎最经典的代表作之一。这个侦探故事自1934年出版以来,被多次改编成影视作品,收获极高的票房和不俗的口碑。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阿加莎的经典之作,跟随名侦探赫尔克里·波罗登上东方快车,抵达凶案现场,还原案件的真相。
一场凶杀案的发生必定不是无缘无故的,那么在《东方快车谋杀案》发生之前,都会有哪些征兆呢?这让我们从凶案发生前的48小时开始说起。
这是一个特别寒冷的冬天,比利时大侦探波罗在叙利亚处理完一件非常棘手的案子之后,坐上了回国的列车。从叙利亚到伦敦,侦探波罗的常规路线是先从阿勒波到赫提巴沙再转车,这一次也是如此。
可能是因为天气原因,出行的人并不多。在前往赫提巴沙的列车上,他发现和他同一车厢的只有两名英国籍乘客,一男一女。男的是印度来的陆军上校,名叫阿巴斯·诺特;女的是个年轻的家庭教师,名叫玛丽·德贝汉。波罗无意间听到女教师打断陆军上校的话:“现在不行,等事情全部结束,等那事情过去之后。”那个时候,波罗感觉到有点古怪,他们俩看起来是萍水相逢,但这句话又透露出两个人千丝万缕的联系。
到赫提巴沙的旅途中,还有个小插曲,就是列车出了点状况,紧急停车抢修。这件事让女教师非常着急,她怕晚点赶不上东方快车,因而焦虑万分。不过她运气不错,列车修好后一路狂奔,只比预计晚了5分钟。
到赫提巴沙之后,波罗本来计划在这里住几天再走,但是他刚到旅馆就收到电报,说之前接手的一个案子有了新的线索,他必须立刻赶回去。于是他让看门人帮忙买票,但本该很好买的车票竟然全部卖光了。幸好波罗遇到了老乡布克,他也准备今晚回国。布克是国际客车公司的董事,东方快车这条线路正好是他管辖的。在布克的帮助下,波罗弄到了一张二等卧铺票,后来布克还把自己的一号头等卧铺让给了波罗。
他们在休息室候车时遇到两个美国人,一位是30来岁的高个子年轻人,另一位是个衣着得体但眼神凶险的老男人。阅人无数的波罗和布克一致认为,这个老男人一看就不是什么正派人物。
登上东方快车之后,波罗和布克相约到餐车吃饭。放眼望去,整个餐厅里坐了13个乘客,这里面有男有女,有黑人,有白人,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阶级。波罗看到了之前和他同乘一趟列车的女教师和陆军上校,还有在旅馆见到的两位美国人。
那个美国老男人走过来和波罗搭话,他告诉波罗自己的名字叫雷切特。前不久他收到几封恐吓信,所以想高薪聘请波罗来保护自己。波罗对这个雷切特本来就没有什么好感,所以直接拒绝了。和其他乘客闲聊之后,波罗就回包厢休息了。
这一晚他被惊醒了三次,一会儿是隔壁的呻吟声和铃声,一会儿是远处的不断响起的铃声和争论声。中途包厢门被什么东西撞了,他开门,看到一个穿猩红色睡袍的女人扬长而去。波罗也没有太在意,因为在列车上也不指望能睡什么好觉。
他一觉醒来就去餐车吃早饭,听到乘客们都在讨论列车被雪围困的事。原来昨天晚上12:30的时候,大雪阻隔了列车前进的路,列车只能停在南斯拉夫的文科夫齐和布罗特之间,等待救援。
波罗和之前同车的女教师聊了两句,她似乎已经习惯了延误,和她在上一趟车上的表现比起来,这次从容多了。
早餐刚刚吃完,侦探波罗和黑人戴夫·康斯坦就被布克叫去帮忙。原来昨天2号包厢想要高薪聘请波罗的乘客雷切特,被发现刺死在卧铺上。死者的身上有12道没有章法的刀伤,有些轻有些重,其中几道是致命的,戳穿了骨头和肌肉上坚硬的韧带,有几道却很轻,只造成轻浅的伤口。刀口里有的是右手戳刺的,有的是左手戳刺的,还有两道刀口很深,但血流量少,应该是死后不久戳的。
根据以上判断,黑人大夫推测,死者的死亡时间大概是午夜12点到凌晨两点之间。
在案发现场,他们发现了很多线索。死者的枕头底下有一支子弹满满的连发手枪,小桌子上的空玻璃杯里面有安眠药残渣,烟灰缸里有一个雪茄烟的烟蒂和一些烧焦的纸片,以及两根火柴梗,一根圆一根扁。地板上有一条绣着“H”的高档女士手帕,一根烟斗的通条,死者睡衣口袋里有块金表,表壳瘪了,表针停在一点一刻。
这些线索,哪些是凶手粗心遗落,哪些又是凶手故意为之呢?哪些是毫不相干,哪些又在诉说无声的证词呢?根据以往的经验,侦探波罗对烧焦纸片做了一些处理,纸片上有这么一句话:“记得小黛西·阿姆斯特朗。”
这个名字牵扯出一段悲惨的悬案,也让波罗猜出了死者的真实身份。死者雷切特的真名叫卡塞蒂,是阿姆斯特朗绑架案中的绑匪头目。他们把三岁的黛西·阿姆斯特朗绑架,并且在得手之后撕票。阿姆斯特朗夫妇因为无法承受打击,双双自杀。阿姆斯特朗家的法国保姆苏珊娜也为证明清白,跳窗自杀。而卡塞蒂等绑匪却逍遥法外。
那么,这起谋杀究竟是卡塞蒂以前出卖过的对头干的,还是私人的报复行为呢?杀人的凶器被藏在了什么地方?金表停在一点一刻,是在暗示死者的死亡时间吗?哪些人有杀人嫌疑?这起谋杀案有目击证人吗?我们接着往下看。
据第一个发现死者的列车员米歇尔回忆说,昨晚12:37,死者按过铃,并用法语说:“没事儿,我按错铃了。”紧接着她去应了另一个铃,俄国公主让米歇尔帮忙去叫女仆过来。这个时间点,波罗正好被铃声惊醒,她也听到了死者的回应。
一点左右,米歇尔去旁边车厢和另外两个列车员闲聊了。10分钟之后,美国太太哈巴特按铃了,说她的包厢藏着男人。接着波罗按铃让米歇尔帮忙拿一瓶水喝。半个小时之后,米歇尔去给麦奎因铺床,当时麦奎因和上校聊天之后,米歇尔就一直没有离开自己的座位。她也和波罗一样,看到一个穿着绣着龙的猩红色睡袍的太太去洗手间。
第二天中午,米歇尔想问问死者是否需要午餐,用钥匙开门之后,便发现了死在卧铺上的雷切特。米歇尔还告诉大家,死者的包厢搭了链条上了锁,但窗户是开着的。根据他之前的工作习惯,晚餐之后他就把车厢门锁了。
波罗分析,列车在昨晚12:30撞入了雪堆,动不了了。如果凶手从窗户逃走,那么雪地上必然有脚印。在没有脚印,并且任何人都不可能离开列车的情况下,那么凶手一定就在卧铺车厢的12位旅客以及一位乘务员当中。
根据医生给出的死亡时间来看,究竟谁有作案时间呢?我们再来看看他们的证词。
波罗首先询问的是死者的秘书兼翻译麦奎因。他说昨晚离开餐厅之后,他就回到自己的包厢里,先和隔壁的女教师寒暄了一会儿,后来又和陆军上校聊到快两点。当波罗点明老板雷切特的真实身份是卡塞蒂后,他对波罗表现得很愤慨。原来麦奎因的父亲就是处理阿姆斯特朗案的地方检察官,而他和他们一家关系很好。假设秘书是凶手,这会是他的杀人动机吗?
死者的男仆马斯特曼告诉波罗,他最后一次见到死者是在昨晚九点左右,当时是为了伺候他就寝。因为卡塞蒂每次坐火车旅行都沾安眠药,昨晚她照常帮卡塞蒂把药倒进杯子,就回到自己的包厢了。男仆和室友意大利人安东尼都是一觉睡到大天亮,但是一个收到恐吓信,并把手枪放在枕头下的人,会在列车上喝安眠药吗?男仆的证词让波罗费解。
布克先生推测说,卡塞蒂是一个意大利名字,车厢里唯一的意大利人安东尼奥没准就是黑手党的议员,这次谋杀一定是黑吃黑。但意大利人否定了这件事,并且他有不在场的证明。
声称凶手到过自己包厢的美国太太哈巴特说,昨晚10:30左右,瑞典太太奥尔松来问她要过阿司匹林,她当时还让瑞典太太帮忙看看她和隔壁包厢的连通门栓上没有。凌晨01:15分,哈巴特感觉到一个男人在她的包厢里,她当时很害怕,灵机一动,伸手按铃叫列车员。四周静道,她以为列车上的人都被杀了。列车员来了之后并不相信她,美国太太拿出今早在包厢发现的一颗列车员制服纽扣作为物证。不过负责头等车厢的列车员米歇尔并没有丢失制服扣子。再后来在美国太太的洗漱包里,竟然发现了一把沾满血的锥形匕首,这把匕首和12处刀伤完全吻合,必定是凶器无疑了。
被发现的凶器,能直接证明美国太太就是凶手吗?但她又似乎并没有作案时间。瑞典太太、列车员米歇尔,还有波罗自己都能为她做不在场证明。
瑞典太太可能是最后一个看到雷切特活着的人。她告诉波罗,自己10:30左右去向美国太太要阿司匹林的路上,不小心碰开了死者的门,当时死者还无礼地大声嘲笑她。之后她回包厢睡觉,和她同一包厢的女教师可以作证。
在转车之前,波罗就和女教师、陆军上校有过一面之缘。虽然这两个人都有不在场证明,但波罗认为他们不清白。第一,波罗感觉陆军上校认识阿姆斯特朗上校,虽然他否认了;第二,陆军上校承认自己抽烟斗,那么在死者地板上发现的烟斗通条,会是他的吗?
再来说说女教师,之前在赫提巴沙的列车上,波罗听到她对上校说“等事情全部结束”,这句话是否指的就是这次谋杀呢?另外,她对列车晚点的态度前后差异太大了,她登上东方列车的目的,是否正是为了谋杀卡塞蒂呢?
再来听听年老体弱的俄国公主德拉格米罗夫的证词。她说自己11点就关灯睡觉了,午夜12:45分,她按铃让列车员叫来女仆施密特帮自己按摩。当问她是否认识阿姆斯特朗一家时,她承认阿姆斯特朗太太是自己的教女,她和阿姆斯特朗太太的母亲琳达·阿登还是好闺蜜。公主告诉波罗,阿登确实还有个小女儿,前几年嫁到英国还是什么地方去了,具体叫什么名,自己已经记不清了。
公主的这一番话让波罗陷入沉思,又是教母又是好闺蜜的关系,怎么闺蜜小女儿自己叫的亲妹妹叫什么名字都不会记得呢?公主和阿登到底是塑料姐妹花,还是刻意撇清关系呢?从推理来说,她是有作案动机的,但从体力和作案时间来看,似乎又可以排除嫌疑了。
按常理推断,拿匈牙利外交护照的安德雷尼伯爵夫妇,应该与命案不该有什么联系,他们的不在场证明也无懈可击。伯爵有列车员的证言,11点就去包厢睡觉了,伯爵夫人也是吃了眠药早早入睡。但是波罗从着装细节发现,伯爵是一个左撇子,死者身上的左手伤口和他有关吗?同时伯爵夫人的护照上有一块奇怪的油渍,这两点究竟是隐藏的线索,还是纯属巧合呢?
哈德曼先生的证词信息量更大,他透露自己的职业是一名侦探,这次是作为死者高薪聘请的保镖,才登上东方列车的。他本来想买死者旁边的包厢,但只买到16号包厢。死者之前告诉这几天有人在追杀她,而且还提到杀手是一个小个子黑皮肤的娘娘腔。这个杀手会是这起谋杀案的凶手吗?还有别的目击证人吗?
在询问中,公主的女仆提到一个穿着列车员制服的人,那个人又小又黑,长着一小撮胡子,说话声音像女人。她在回包厢拿毯子的路上,看见这个人从和公主包厢隔了两三个门的包厢里出来。那么这个凶手是什么时候上车的呢?他杀完人之后逃离列车了吗?现在又藏在哪里了?
从这些证词来看,这13个嫌疑人似乎都洗清了谋杀嫌疑,看似有作案动机的,似乎都没有作案时间,有作案时间的人又找不到作案动机。小个子黑皮肤的男人和穿猩红色睡衣的高个子女人,都消失得无影无踪,案件更加扑朔迷离。
那么,这13个嫌疑人中有人说谎吗?案情背后究竟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内幕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侦探波罗的梳理。
如果这13个嫌疑人没有说谎,这起谋杀案很可能就有两个凶手,一个是假扮成列车员的小个子男人,一个是穿猩红色睡衣的高个子女人,作案时间大概在12:17分左右。这时候死者的呻吟声和包厢铃声把波罗惊醒,凶手可能是不小心按了铃,列车员过来敲门,“没事,我按错铃了”,这句法语一定是凶手说的,因为雷切特是带翻译人员出门的,根本不会说法语。杀人之后,他从包厢连通门进入哈巴特太太房间,把凶器放在美国太太的洗漱包里,扣子掉在房间里,然后离开。后来穿猩红色睡衣的女人过来,发现死者已经死了,再给了死者几刀。表针停在1:15的金表,是凶手故意摔碎拨乱的,这就是为了让我们弄不清死者真正的死亡时间,来伪造不在场的证据。凶手本来是准备在杀人之后在下一站下车的,但是大雪困住了列车,打乱了凶手的计划,谁也不可能离开列车。
但这样的话就奇怪了,那个小个子娘娘腔的男人到底哪里去了?为什么凶手要穿着绣着龙的猩红色睡衣这么明显的衣服去作案呢?然后这件睡衣又为何会出现在波罗的包厢中?这些问题都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那么,凶杀案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别急,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他们的证词。
南普明显说谎了,保持高度警惕的卡塞蒂诊治手枪,根本不可能主动服用安眠药。女教师和陆军上校也说谎了,他们是情侣关系,只是假装不认识,并且女教师之前就是在阿姆斯特朗家任教,陆军上校和阿姆斯特朗上校是战友,战时阿姆斯特朗上校还救过他一命。
俄国公主更是谎话连篇。第一,带“H”的手帕是她不小心遗落在现场的;第二,她不可能老糊涂到记不清闺蜜小女儿的名字;第三,她谎称车上没有熟人,其实车厢里的大部分人她都认识。公主的女仆必然是同谋,她不可能认不出自己主人的手帕,而且她被波罗下套套出了她曾经是阿姆斯特朗家的厨娘。外交护照上的油渍也是故意为之。
伯爵夫人的真名叫海伦娜,她担心和带“H”的手帕扯上关系,更担心被波罗发现自己就是阿姆斯特朗夫人的亲妹妹,所以她自作聪明地遮住海伦娜的首字母“H”,谎称自己叫埃伦娜。
波罗继续根据逻辑推理,慢慢补齐了这些嫌疑人的身份拼图。意大利人曾是阿姆斯特朗家的司机,瑞典太太是他们家的家庭医生,死者南普曾是阿姆斯特朗上校的勤卫兵,侦探哈德曼是自杀保姆的恋人,列车员米歇尔是保姆的父亲,美国太太就是小黛西的外婆、阿姆斯特朗夫人的母亲。
没错,这场谋杀案是团伙作案,这时三个人都是凶手,他们来自不同阶层、不同国家、不同年龄,但你想要证明这个犯罪团伙中的某一个人有罪,是相当困难的,因为他们在互相作伪证。这就是在这么寒冷的冬天,车厢里竟然会座无虚席的原因,同时也解释了12处刀伤为什么那样杂乱无章。
他们的杀人动机是对绑匪卡塞蒂的审判和复仇。在当时的法律没有办法伸张正义的情况下,这群阿姆斯特朗绑架者的受害者策划了这场几乎完美的复仇,只可惜侦探和大雪是他们始料未及的。
在故事的结尾,侦探波罗说:“这世间本应该只有黑与白,现在却多出了你们。”我们可以听出来,面对他们,波罗纠结、犹豫、同情,因为这个复仇者联盟中的任何一个都不是穷凶极恶的歹徒,只是在法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他们不得不选择以暴制暴的方式来自我救赎。波罗最终没有揭开谋杀案的真相,而是对他们网开一面。这个选择让侦探波罗不再是指引我们寻找真相的工具人,而是那个独一无二、有血有肉的波罗。
这其中人性的困惑和挣扎,正是这个故事除了案情推理之外的精彩之处。因为这个世界缺的不是真相,而是真正的正义和人性。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下期读书会我们再一起解读精品好书,记得收听哦。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上一篇: 《棉花帝国》血色棉絮中的全球资本狂飙
下一篇: 《文化失忆》碎片时代的精神还乡之路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