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棉花帝国》由棉花引发的一场近代资本主义史、殖民史与贩奴贸易史。

铛铛铃2025-08-22历史20人已围观

简介

downloaded-image.jpg

今天我要为大家推荐的书是《棉花帝国》。

本书讲述了由棉花引发的一场历时400多年、横跨全球五大洲的近代资本主义史、殖民史与贩奴贸易史。本书的作者斯文·贝克特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通过14个章节的内容,为我们编织出了一个庞大的棉花帝国发展史,让我们看到棉花这种普通的经济作物,是如何成为左右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之一。

《棉花帝国》一经发表就备受追捧,被誉为是研究19世纪商品全球史最为重要的一部著作。《纽约时报》更是将其评为2015年十大重要书籍之一。

有人会说:“啊,不就是棉花吗,谁没见过呀,至于这么大张旗鼓地写本书来说吗?”还真至于。我们常说衣食住,穿衣被放到了第一位,可见棉织品在人类社会占据着何等的重要地位。可以这么说,只要人口还在增长,那棉产品的制造就会一直增长。

棉花种植技术最早出现在公元前5000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印度人和秘鲁人首先发现了这种白白软软的纤维植物可以纺成纱线,而且用这种材料织出来的布不仅轻盈柔软,还耐磨耐用,同时还有好染色、好清洗的特点。就这样,当地人便开始专门种植棉花,棉花也迅速成为了当地非常重要的纺织原材料。

又过了大概2000年的发展,南亚、南美和东非地区也开始大量种植棉花,而这三个地方,也成为了现代棉花产业的三大起源地。棉花经过几千年的人工选育栽培,从一种覆盖着稀疏绒毛的杂乱多年生灌木,变成了现在紧凑矮小、长满白色细长纤维的一年生植物,棉花的外表简直就是大变样了。

随着人类不断地迁徙和贸易的发展,棉花种植和纺织技术逐渐从南亚、南美和东非这三个地区不断向外扩散,其中对棉花产业传播贡献最大的当属印度,我国的棉花就是由印度引入过来的。棉花的传入是在我国的南北朝时期,在此之前,我国只有充填枕褥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所以宋朝以前,我国只有带丝字旁的“綿”字,而没有带木旁的“棉”字。

棉花的发展给人类社会也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从历史角度上来讲,欧洲的航海探险、非洲的贩奴贸易、美国的南北战争和亚洲的民族工业发展,都是从棉纺织业开始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棉花帝国的崛起过程,就是资本主义的兴起过程。

现在我就来为大家具体讲讲这本书。根据内容,我们可以将本书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殖民棉花帝国,一句话来形容就是“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

第二部分,工业棉花帝国,“花小钱办大事,花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

第三部分,全球化棉花帝国,“有钱大家一起赚”。

首先我们先讲讲本书的第一部分,“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殖民棉花帝国。

19世纪以前,棉花纺织生产基本都是家庭生产。中国有个古代成语啊,叫男耕女织,一家一户经营,男的下田种地,女的在家纺纱织布,过的都是“唧唧复唧唧”的小日子,反映的是封建社会中的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不止在中国,全世界的农民都是用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方式进行种植和生产。但这一情况也间接导致了那个时代棉纺织品的生产效率一直比较低下,而这种生产方式直接影响了棉纺织业的发展。首要原因就是,当时的人们完全可以对纺织品自给自足,自家产的棉花自家用,基本很少拿到市场上去进行交易,因为买卖挣来的钱还不够用来交税,所以大家都是用自家的棉纺织品进行物品交换和冲抵赋税。换句话说就是,棉花虽然不能算是商品,但却是实打实的硬通货。

除了当时人们可以自给自足以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原料运输问题。古代的交通不像现在这么四通八达,交通不便就直接导致了棉花不能长距离运输,每家每户可用的棉花就那么多,就算想多制造产品都没有多余的材料,所以不能促成棉织品的大规模生产。因此,南亚、非洲和中南美这三个原产地一直占据着世界棉花产业的中心位置。

有人会问:“说了这么半天,这里面怎么一直没有欧洲什么事呢?”别急,咱们接下来就该说欧洲了。

就在亚非美地区的人们都穿着棉质衣服的时候,欧洲人穿什么呢?那个时代的欧洲人穿的都是亚麻或者皮质毛纺织品。欧洲人很早便掌握了亚麻的纺织技术,又在随后的几千年里逐渐掌握了毛纺织技术,但奇怪的是,在接下来的3000多年里,欧洲纺织材料却没有再出现任何新的变化。

这时候有人又会说了:“都有皮衣和羊毛衫穿了,还要什么棉衣棉裤?”那你就错了,这就是物以稀为贵。棉花首次大举进军欧洲,是在公元950年,伴随着伊斯兰教的不断扩张,他们也将棉花逐步带入了欧洲市场。很快,嗜棉的趋势开始影响欧洲经济,这也让意大利的威尼斯在12世纪成了欧洲最大的棉花贸易集散地,也是欧洲棉花帝国的雏形。但因为欧洲大部分地区并不适于种植棉花,再加上本地的劳动力有限,这就使意大利的棉花产业很快便走向了衰败。

在大航海时代之前,由于主要原材料依赖进口,欧洲商人要想搞到棉花,只能通过阿拉伯商人。你想想,当棉花从亚洲出发,远渡重洋,最终到达欧洲的时候,这里面得让多少阿拉伯中间商赚取差价,这也是为什么棉织品在欧洲会卖得如此昂贵的原因。因此棉花在当时的欧洲除了昂贵之外,还是一种非常神秘的东西。因为高昂的价格,棉织品只能让少部分贵族和富人才能够消费得起,而普通的老百姓只能穿亚麻和羊毛制品的衣服,因此大部分普通老百姓一直以为棉花就是生活在树上、羊身上摘的花儿,所以棉织品在当时的欧洲属于高端消费品。这一社会现象正好和咱们的现代消费理念相反,咱们现在是能穿皮的就不穿棉的。

这一情况随着欧洲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也随之终结,这里面不得不提的两个人就是哥伦布和达·伽马。首先是1492年发现了美洲大陆的哥伦布。说起哥伦布,我们就不得不提一下他背后的西班牙。西班牙在看到当时棉花贸易的高额利润之后,便下定决心开辟一条自己的印度航线。但是为什么西班牙不往东走,而是往西走了呢?因为当时葡萄牙人占据了非洲航线,要去印度,就要经过这条被葡萄牙人垄断的航线,西班牙人的做法就牵扯到了葡萄牙人的利益。对此,葡萄牙人明确表态:“走开,不要想我家的航线。”西班牙人能怎么办,他也很绝望啊,只能相信了意大利大忽悠哥伦布的地缘说,往西走也是可以到达印度的。果然,西班牙人被哥伦布坑了,他们根本就没到达印度,但是阴差阳错地发现了美洲大陆。

当哥伦布打通了从欧洲到美洲的航线后,土地肥沃、矿产资源丰富的美洲大陆引来了欧洲人的竞相掠夺和大肆殖民。西班牙人在美洲获得了大量的土地,而金矿和银矿开采也为西班牙人快速积累了大量财富。

1497年,达·伽马开拓了好望角航线。葡萄牙人看到西班牙人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后肥得流油,恨得牙根直痒痒,于是葡萄牙派出了达·伽马,让他打通亚非航线。达·伽马也不负众望,在1498年抵达印度南部的卡利卡特,通航印度让欧洲人第一次可以抵达印度进行棉花贸易,这也让欧洲人终于摆脱了阿拉伯中间商赚差价的剥削,其兴奋程度简直是溢于言表。同时也让欧洲的贸易涉及范围扩大到亚洲、美洲与非洲,这就让商品与劳动力可以在四大洲进行交换成为可能。

由此可见,棉花产业在欧洲从一开始就是离岸产业,谁掌握了海上运输,谁就掌握了经济命脉。欧洲其他地区的商人们也看到棉花贸易的高额利润,纷纷加入海上跨洋贸易。因此,棉花产业还促进了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此时因为发现了美洲金矿正在疯狂买买买的西班牙,因为殖民而放弃了贸易,国力正在逐渐衰落。但是一个帝国的衰落,也伴随着另一个帝国的崛起。荷兰在16世纪造出了一种容量更大的货运帆船,凭借此种货运帆船获得了“海上马车夫”的称号,一举成为了世界上最主要的棉纺织贸易商,还建立了荷兰东印度公司。

棉花贸易中蕴含的巨大经济利益促使英国频繁向荷兰发起挑战,经过三场大战之后,英国又取代了荷兰,成为了新的海上霸主,并且还建立了自己的专门贸易机构——英国东印度运输公司。同时,英国人还通过武力威胁印度统治者,让他们再次把阿拉伯商人从印度的贸易体系中剔除,可怜的阿拉伯商人就这样再次躺枪了。

做贸易就要用到大量的真金白银,就算当时的英国属于有矿家庭,但是大宗的交易还是让英国这个地主的家里渐渐没了多少余粮。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人把目标再次对准美洲大陆,开始对南美洲大陆再次发起了疯狂的压榨,各种大型种植园拔地而起,让当地土著对棉花进行大规模单一种植,从而开拓出自己的棉花种植大本营。

但这样也带来一个大问题,南美洲本地土著的劳动力数量远远达不到要求,地有了没人干活儿可咋办呢?于是殖民者们把目光投向了非洲,他们用棉纺织品从非洲当地换取了大量的奴隶。华丽的衣服并没有让人类走向新的文明,而是进入了另一种野蛮。殖民者们将奴隶们从非洲运至南美洲进行种植劳动,黑人奴隶要经受6~10周的磨难。从书上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一条90吨的船竟载运了390名奴隶,每个奴隶分得的空间只有5.5英尺长、16英寸宽。拥挤的船舱里空气污浊,流行病猖獗,加上饮食恶劣、淡水供应不足,导致很多奴隶染上传染病后被抛入大海,大量的黑人奴隶还没有登上美洲大陆,就葬身鱼腹了。奴隶贩运在人类近代史上写下了最可耻、最卑劣的一页。就像电影《血钻》当中最经典的第一句台词:“你认为我是魔鬼,那是因为我活在地狱。”

就这样,欧洲人开辟了由非洲大量的奴隶、亚洲先进的工艺、美洲廉价的原料组成的棉花三角产业链,最后商品借由贸易公司回流到欧洲市场,从中获取利润。欧洲通过大航海时代让棉花产业在随后的200年里迅速发展,并通过武装贸易、发明金融工具、立法同盟等方式扩张势力。欧洲人让整个棉花贸易充满着掠夺、征服和垄断,这也使得欧洲的商人成为了武装商人,并最终成为了彻底的殖民者。

这本书啊,咱们讲到这里,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其中一个神奇的现象,一片棉花都不产的欧洲,就这样使用武力强行重塑了全球贸易市场,建立起一个以欧洲为中心、横跨五大洲的棉花帝国。这种“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的经济体制,就被作者称为战争资本主义。通过战争资本主义,欧洲将全球的棉花产业连成一体,世界棉花产业格局也发生了彻底的变化,而正是这种变化带来了一场更大的革命。

上面咱们讲的是这本书的第一个要点,“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殖民棉花帝国。接着呢,咱们来说第二个要点,“花小钱办大事,花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工业棉花帝国。

我们之前讲到,由于18世纪晚期的英国商人、发明家和制造商已经有了充足的有关市场和产品取代进口的知识,从而就促成了工业革命的开始。可以说这场革命发生很是意外。此时英国通过武力已经可以在印度境内与本土制造商进行竞争,从那时起,纺织业在很多国家,特别是英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唯一广布全球的产业,由它产生的全新的全球制度也在逐步完善和发展中。英国逐渐主宰了世界多方面经济。

虽然英国成为了世界棉花贸易的中心,但英国人年底一盘账却发现,棉纺织的利润大头还是流向了印度和中国这样的棉纺织业大国手里,自己忙活了大半天,还是个打工仔。英国人一合计,技术不如印度和中国,那就从效率入手,提高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1733年,英国人约翰·凯伊发明了飞梭,随着飞梭的出现,这种船形的小木纤让织布的效率大大得到提升。织布的效率提高了,纺纱的速度也要跟上,随后塞缪尔·格雷格发明了水力纺织机,再加上之后珍妮纺织机陆续使用,机器代替了数百年来最传统的动力来源——人力,也开启了人与机器大合作的工业时代。技术的变革极大地提升了生产力,棉织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也得到大幅提升,同时也降低了生产成本。这个提升有多大呢?拿100斤棉花为例,如果放在当时的印度,需要五个人不眠不休地干一年,而在当时的英国,一个工人运作一台新型的自动纺纱机,只需要一个星期就可以完成。逐渐低廉的价格和高效率的产出,使得英国棉布战胜了印度棉布,进入全球市场,这就是为什么纺织设备的革新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

英国人的如意算盘也有打错的时候,当英国人带着大批的棉纺织品到达中国的时候,他们从中国人的眼中看出了自己就是个傻子,当时的中国根本就不缺棉纺织品。不过这也促成了战争资本主义与小农经济的第一次碰撞。在中国的贸易受挫让英国人大为恼火,于是他们利用另一种植物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并因此在1840年的时候发生了一场战争,这就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并由此签订了《南京条约》,使用强制出口的方式破坏了中国自身的纺织业,而中国也被强制加入这个庞大帝国,并成为一枚不可或缺的齿轮,驱动着棉花帝国的不断发展。

对外,棉花帝国用残酷的资本逻辑扩张着自己的势力,对内,棉花帝国也在盘剥着自己本国的劳动力。有了设备就要建工厂,有了工厂就要有工人,可大批的工人从哪儿来呢?英国的圈地运动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因为当时的工厂有着劳动时间长且收入极少的特点,促使许多人还是选择务农,觉得还是过着一天三饱两倒的小日子好。可资本家眼馋农民的土地,他们通过暴力的方式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强占农民分地以及公有地,把农民强行送进工厂。这些劳动力以人员集中、社区化、工作强度极高、人员构成全面为特点,打破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同时大量的童工也在此时出现,这也是工业革命的第二个标志——工厂式的集中生产。

在此期间,这批人逐渐形成了一个阶层,他们区别于被殖民的奴隶阶层,而被称为工人阶级。而工作考勤制度和KPI考核就是从这个时候出现的。

俗话说得好,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工人阶级最初的反抗对象就是纺织机。在对工人阶级的处理过程中,国家力量逐渐介入。1812年,英国议会通过一项法律,破坏机器可判死刑。国家参与了战争资本主义的扩张,刺激了欧洲范围内的劳工运动。1844年,西西里亚纺织工人起义;1854年,西班牙纺织工人大罢工。然而,这些运动反映的恰恰并不是工人阶级的胜利,而是棉花帝国的一种进化,这种进化让棉花帝国从奴隶贸易主导的战争资本主义进入了由国家主导的工业资本主义。随着性质的转变,帝国的首都也从英国迁到法国。

正是因为棉花帝国的两种形态,也促使美国分为战争资本主义的南方和工业资本主义的北方,而这两种形态的划分也让美国这个新兴的国家迎来一场大变革。内战之前,美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棉花原产地,然而美国的内战导致棉花的出口出现了问题,致使欧洲棉花紧缺,价格飞涨。资本再次把目光投放到了亚洲,并将对棉花的渴望强加给了印度。在印度,他们将大量土地用来单独种植棉花,导致印度出现粮食大量减产,于1876年爆发了大饥荒,有600万至1000万人在这场饥荒中饿死。棉花民族主义成为20世纪反殖民斗争的一个重要主题,圣雄甘地以手工纺纱的方式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形象,也成为了印度独立运动的标志符号。

1914年一战之后,棉花帝国再次发生转变,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地不断发起独立运动,伴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和印度的独立,欧洲资本家也从“花小钱办大事,花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逐步走向了兜比脸干净的境地。这一情况也促使欧洲对棉花帝国的统治这么不声不响地结束了,棉花也由此再次回归了亚洲。

上面讲的是这本书的第二个要点,“花小钱办大事,花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工业棉花帝国。接着咱们来说第三个要点,那就是“有钱大家一起赚”的全球化棉花帝国。

从美国废除奴隶制之后,亚洲在棉花帝国的地位中就已经变得逐渐重要起来。在殖民帝国对全世界的农村进行改造之后,亚洲和西非逐渐成为棉花种植的主力军。到了20世纪初期的时候,由于战争的破坏和美洲、亚洲、非洲等地不断出现的独立运动,让欧洲的棉纺织业遭遇严重的挫折。相比欧洲,亚洲那些曾经是殖民地但后来独立的国家,就成了最适合发展棉纺织工业的地方。为什么呢?首先就是这些新兴国家的自身消费市场足够大,然后就是廉价的劳动力足够多,再加上这些新型国家缺少原始的资本积累,资本家的话语权不强,所以这些国家的工业发展都是由政府主导的。

欧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已经发展了几百年,工业技术远远领先,而这些新兴国家想要在这种环境下抢占市场,就好比是虎口拔牙,但也正是这样的情况导致了亚洲新兴国家都拥有强烈的危机感,政府迫切地要搞起自身的工业发展,尽快追上欧美先进发达国家,因此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措施,积极发展棉花产业。

在二战之后,棉花帝国更换了新的空间结构,棉花种植和制造在亚洲的不断发展,也终结了欧洲棉花霸业,以亚洲为主导的全新的世界棉纺织业格局开始形成,这也就是我们说的新型棉花帝国的开始。20世纪,亚洲的棉花工业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产业。目前估算,亚洲大概有1.1亿的家庭参与棉花种植,9000万家庭参与棉花的储存和运输,还有6000万工人参与缝纫与纺织。根据这个数据大致算一下,从事棉花产业的总人数达到了3.5亿人之多。

经过了几千年的折腾,世界棉花工业中心的荣光再次回归,但是亚洲虽然回到了世界棉花产业中心,制定规则的还是欧洲和美国。我们常会看到一种现象,哪怕我们在美国买一件衣服,都会在标签上看到made in china” 。对,这就是全球经济体制下的棉花制品的现状,印度产的原材料送到中国加工生产,最后拿到美国的服装店里出售,这种形式有一个大家都非常熟的名字——全球化。

咱们这本书说到现在啊,你会发现,全球化这个词也不算是现在才有的词,当年英国人开着船满世界做棉花贸易的时候,就已经把全球各地的种植者、生产者、制造者和消费者连接到一起了。不过在今天的全球化体系里,有一点是全新的,就是它们之间的连接方式。在过去几百年里,起连接作用的是纺织品制造商,因为他们要选购材料、贩卖商品,而现在起到连接作用的是大型零售机构,比如沃尔玛,他们把种植者、纺纱厂、工厂全部串联起来,形成了一条全新的产业生态链。零售商让制造者、承包商相互竞价,保证用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将符合要求的棉织品投放到市场上,从而进一步提升了行业竞争的难度。更神奇的是,零售商不用参与生产制造,却获得了大部分的利润。在新的产业链里,单纯的制造加工所获得的利润是最小的,而前端的专利技术、终端的品牌服务才是附加值最高的环节,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微笑曲线。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我们才强调要打造自己的品牌,从单纯的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

全球化连接的改变代表着资本家与国家之间的权力平衡再一次发生了改变,双方关系的第一次变化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资本家借助国家的政治权力来保持和增加自己的经济财富,而第二次变化却是资本家摆脱了对国家的依赖,通过跨国公司实现了资本在全球的自由流通。这样一来,棉花产业的运作更加灵活,生产环节可以轻易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

棉花帝国的不断改组,区域和体制的不断改变,都体现了资本主义的一个基本要素,就是不断适应的能力。

好了,《棉花帝国》这本书到这也就算基本讲完了。接下来我们来回顾一遍这本书的内容。纵观世界棉花产业的发展,从多个独立的中心到一个密不可分的棉花帝国,欧洲、美洲、非洲、亚洲分别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棉花帝国从建立、崩溃、重建再到改组,在这个过程中,暴力、胁迫往往发挥着重要作用,不管是一个地区对另一个地区的统治,还是一个阶层对另一个阶层的剥削,这些野蛮的方式催生出现代的工业文明。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正是这种不断的变化,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世界格局。

现在,无论棉花生长在世界上的哪个角落里,布匹和棉线都会一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观察家们预测,到了2050年,棉花的全球产量将会增加3~4倍。由此可见,传统的棉花帝国虽然瓦解,但是全新的棉花全球史却不会终结。

作者斯文·贝克特在书中提到,人类以更具生产力的方式组织劳动力,也可以使我们有智慧、权力和实力去创造能够服务全世界人类需求的社会,这样的棉花帝国不仅有生产力,还是公平正义的。在棉花帝国中,那些曾经最不强大的成员已经开始持续不断地试图建立起一个这样的世界,这其中也可能出现戏剧化的变化,让当下看似稳定繁荣的世界不知道在哪个时刻就会变得激烈起来。毕竟世界这台巨大的织布机永不停息,谁也不清楚在未来会制造出哪种新的材料。

当你抱着这样的心态,更广泛地关注跨越政治边界的信息、不同身份的发生和历史发展的进程,就能渐渐用客观的视角来平衡看待历史。任何社会都存在结构性的矛盾和结构性的问题,而矛盾与问题又永远处在发展中,永不停歇。棉花帝国只是一个隐喻,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棉花帝国里,每一个国家都在不遗余力地捍卫自己的利益,尽其所能地占据着全球的优势地位,而这也正是当下全球经济体制下全新的棉花帝国发展的内在动力。

这就像书中结语所说,在这个统治和剥削的大故事中,还有一个并行的关于解放和创造力的故事。

我对这本书的推荐就到这里了,以上我讲述的内容基于20194月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棉花帝国》,希望我的推荐能帮你读懂这本书。文字版笔记在音频下面,愿好书伴你成长,开阔你的眼界,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