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人文人文
《美国种族简史》如何看待美国当下的种族矛盾?
铛铛铃2025-08-22【人文】18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我要推荐的书,书名叫做《美国种族简史》,作者是美国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托马斯·索威尔。
在我重读《美国种族简史》这本书的时候,特朗普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为的是修建一堵隔离墙,拦住墨西哥非法移民。而往上数两代人,特朗普也是来自移民家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国的种族矛盾,可以抽象为老移民和新移民之间的矛盾,而这也正是《美国种族简史》一书中反复重现的故事。
本书作者托马斯·索威尔,是一名出生在美国南方的黑人,父亲早逝,母亲是家政工人,他是家族中第一个取得小学以上文凭的人。托马斯·索威尔作为少数族裔中的一员,并没有一味批判在社会经济层面具有优势的种族,而是采取了更加超然而中立的视角,用事实和数据说话,记录了爱尔兰人、意大利人、华人、日本人和墨西哥人等九个不同的种族在美国奋斗的经历。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登上历史舞台,有的已经主导了社会的话语权,有的依然在夹缝中求生。
我会试图提炼出不同种族在美国落地生根时所遇到的三个共同问题,与大家分享解读。
第一是刻板印象对不同种族的影响。这种刻板印象与其说是种族本身的问题,不如说是不同种族新移民在踏上美国土地时的客观状态所决定的。
第二是不同种族在社会中不断向上攀登的途径。在提升社会地位方面,不同种族表现出了不同侧重,有的执着于教育,有的则迫不及待地在政治领域崭露头角。
第三是不同种族对于文化的塑造。刘慈欣在《三体》一书中写道:“鱼如同登上了陆地,就不再是鱼了。”而对于新移民来说,他们登上美国土地之后,也在创造着既不同于当时美国主流文化,又不同于家乡文化的新文化现象。
我们先来谈谈第一,刻板印象问题。知乎上有一个讨论引发了很大的争议:不同种族之间到底有没有智商差异?是不是亚洲人具有智商天赋,而黑人和墨西哥裔具有先天短板呢?其实美国不同历史时期对于类似问题有过很多讨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犹太人由于在智力测试中普遍得分较低,被认为是智力低下的种族。而到了20世纪20年代,犹太人的智商得分已经超出全美平均水平。20世纪初,意大利移民在公立学校的成绩出了名的差,1931年,只有11%的美籍意大利人子女能够坚持到中学毕业,当时有专家认为意大利人在智力层面属于劣等种族,但如今意大利人的成就有目共睹。20世纪20年代,美籍波兰人的平均智商测试得分为85,到70年代,这个数字提高到了109。难道美国就是这样一片神奇的土地,犹太人、意大利人和波兰人这些一开始被认为有智商缺陷的种族,喝了几口密西西比河的水,就一下子变成了天才了吗?别人的事情我们未必知道,但可以看看华人的例子。在推行排华法案时期,华人同样被认为是头脑简单的劣等种族,只能应付开洗衣房这种低技术含量的劳动。为什么这种偏见会存在呢?托马斯·索威尔在书中做出了解读,让我想起了韩愈的《马说》,哪怕是千里马,如果食不饱、力不足,那也只能是才美不外现,被认为是劣等马。一个种族得不到足够的社会资源,其所蕴含的美好品质也难以得到充分展现。
书中重点举了第一代爱尔兰移民的例子。历史上第一次爱尔兰移民大举赴美,背景是19世纪40年代的马铃薯饥荒。当时爱尔兰有超过1/4的可利用耕地被用于种植马铃薯,全国粮食结构高度依赖单一作物。当一场真菌感染导致了大范围的马铃薯欠收时,就爆发了可怕的饥荒。饥荒和随之而来的疾病导致了爱尔兰人口的锐减,到1914年,全国人口只有19世纪40年代的一半。大量不愿意留在国内等死的爱尔兰人选择逃往美国。通往新世界的旅程是危险的,书中介绍到,1847年的爱尔兰移民有20%在路途中或者是在到达美国之后不久死去,这一死亡率甚至高于黑奴贸易时期的黑人死亡率。幸存者们发现,在新世界中自己也很难找到立锥之地。由于爱尔兰工业基础薄弱,饥荒之后教育体系也难以正常运转,第一代爱尔兰移民很难找到需要技术的工作,只有矿山和铁路这样高死亡率的艰苦工作才为他们敞开。当时有一句说法:“你见不到40岁以上的爱尔兰人。”还有人说:“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都有一具爱尔兰人的尸骨。”巧合的是,你一定也听到过关于华人劳工也有类似的说法,这也体现了当时新移民共同面对的艰辛。不被社会认可的新移民只能用自己的生命为后人铺设道路,这一故事在不同种族身上也曾经重现。
比如德国人,在18世纪50年代大批的德国人来到美国的时候,有大约2/3是契约奴。今天我们说起德国制造,很多人可能会联想到工业水平,而在18世纪的美国,德国人反而以擅长务农为名,美国的农场主都乐于雇佣任劳任怨的德国人。再比方说犹太人,在1890年,美国从事第二产业的犹太人之中有约半数是纺织工人。如果从那个时间节点来评估犹太人的所谓种族天赋的话,恐怕不少人会觉得犹太人最擅长踩缝纫机。更别提直到1960年,在美国的华人中从事低技术体力劳动的还是大多数。
这本书举了以上这些例子,并不是要否认人种方面的天然的生理差异,而是为了指出一个问题:在讨论一个种族的天赋时,不应忽视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作者从更长的时间跨度上为我们看待种族刻板印象提供了一种历史的视角。托马斯·索威尔没有一味地批判社会中存在的成见,而是采取了客观的态度,试图探究成见背后的原因。在对黑人的成见方面,索威尔举了20世纪中期依然存在的一种观念作为例子。当时人们发现,在学术界和政界取得成就的黑人,相当一部分是黑白混血,因此就有人提出是白人的基因改善了黑人的智商。对此,索维尔提出了另外一种解释:混血不是导致黑人取得成就的原因,混血和取得成就其实是同一个原因的两个不同的结果,这个原因就是识字率。19世纪初的早期废奴运动让美国出现了第一批自由的有色人种,虽然肤色和黑奴一样,但他们普遍接受过教育,而同期的黑奴的识字率只有不到2%。直到1900年奴隶制被废除近半个世纪之后,黑人的整体识字率才达到了第一批自由的有色人种在1850年左右的水平,而黑人整体生活在城市的比例到了1940年才赶得上自由的有色人种在1850年的水平。最早得到解放的一群黑人的后代和黑人奴隶的后代相比,提前半个世纪进入了教育体系,提前半个世纪进入了现代化的城市生活,被美国社会所接纳,也就有了更多和白人通婚的可能性。作者认为,是先有了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这个原因,才有了混血后代和社会地位提升这两个结果,而不是白人的基因导致了黑人变得更优秀。
以上说的都是对错误刻板印象的批判,在本书中也有基于现实对各个种族内部的一些危险趋势的预警,这一点在黑人相关章节中体现得比较明显。托马斯·索维尔自己就是一名黑人,但他并没有像一些激进的社会运动家一样,试图将一切黑人相关的问题归咎于之前被奴役的历史。或许对他看来,指出自己的种族存在的问题更加有一种爱之深而责之切的深情。例如在书中,他就毫不客气地指出了黑人所面临的问题。本书写于1978年,在那个时代,作者已经留意了一系列值得担忧的现象。在家庭生活方面,黑人单亲家庭的比例从1950年的18%上升到了1973年的33%,是白人单亲家庭比例的三倍。在失业率方面,虽然公立学校越来越多地向黑人敞开大门,但黑人失业率在70年代却有所增加,福利制度的完善反而降低了黑人青年就业积极性。这些问题在当今仍旧在持续地引发争议,我们通过阅读《美国种族简史》,也可以更好地把握这些社会现象背后的历史脉络。
说完了种族刻板印象,我们接下来谈谈本书关注的另外一个问题:不同种族如何各显神通,攀登美国社会的阶梯。在提升种族社会地位方面,作者对教育万能论的观点提出了疑问。在本书的总结部分,作者提出了一个经常被忽视的问题。拿经常被认为最重视教育的华人和犹太人来说,他们的教育水平其实滞后于社会经济地位的提升,是整体财富水平的改善提高了教育水平,而未必是靠教育率先突围而拉动了社会经济地位。作为在美国上过学的中国人,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也不由得反思,是不是我们传统中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念限制了华人在政治舞台上的想象力呢?
书中指出,就是刚才提到的那一批爱尔兰移民,那些因为灾荒背井离乡、从事低技术劳动的爱尔兰人,在教育水平还没有跟上的时候,就已经浓墨重彩地登上了政治舞台。在建国之初,美国的政治运动有一种特殊的书卷气,拿到最根本的来说,美国宪法的通过都是靠联邦党人和反对者们通过报纸隔空论战来推动的。两个意见相左的政治派系通过报纸上的专栏、文章进行辩论,让人们决定国家采取何种根本政治制度,这种带有文人气质的政治活动像是一件工艺品一般美好而脆弱。后来,爱尔兰人来了,带着旧世界的那套本事,煽动群众、暴力、威胁、贿选、舞弊、裙带关系,就是凭着这些市井气息浓重的政治手腕,爱尔兰人成为了美国国家机器中的重要一环。到了1855年,纽约市有接近30%的警察是爱尔兰移民,到了19世纪末,美国各大城市的警察和消防部门几乎竟然落到了爱尔兰人手中。在基层国家机关站住脚之后,爱尔兰人迅速向更多公职部门进发。作为新移民来说,他们的步子迈得实在是有些猛,以至于促成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反对移民参政为主要纲领的党派,直到美国内战爆发,才让爱尔兰人在政坛浇起水花,被更大的风浪所掩盖。
有的种族选择抱成一团向前冲,有的种族却很快表现出了内部的鄙视链。例如,对犹太人来说,由于他们分散在世界各个不同的地区,所以表现出了分批次在不同历史时期到达的特征。在19世纪末,来自东欧的犹太移民大批到来时,由于他们的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引发了美国社会一轮反犹太风潮。这时,先站稳脚跟的早期犹太移民对后来的东欧犹太人表现出了与之进行切割的态度。意大利移民也对同胞显得不太热情,不过这也不怪他们,当移民从现在被认为是意大利的地区向美国大举移民的时候,当地的民族国家概念还相当薄弱,以至于很多意大利移民在到达美国之后才形成了模模糊糊的同胞概念。在此之前,他们自我认同都是以家族为单位的,有松散的,也有相对紧密的。华人就是这方面的代表。前年我去西雅图瞻仰李小龙的安息之地,误入一片早期华人移民的墓园,我发现在这里安葬的上百名华人都有一个相同的祖籍——广东台山。托马斯·索维尔也注意到了早期华人移民来源的高度集中的情况,他的关注点在于当地基于地方宗族的社会纽带也被移植到了美国,这种纽带在很长时期内成为了华人回应美国社会对他们的敌视的方式,成为了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华人是唯一被美国以立法形式加以排斥的族裔,恐怕没有哪个别的族裔曾经在美国遭受过这样的自上而下的系统性歧视,能与之相提并论的恐怕只有二战时期的日本后裔,这一点一会将会提到。
1882年,在华人劳工付出巨大牺牲修成了贯穿美国东西海岸的铁路之后不久,美国国会通过了排华法案,开始限制华人移民进入美国的数量,随后一系列法律禁止华人成为美国公民,这就基本切断了华人施加政治影响力的可能性。当时还有法律禁止华人,准确地来说是当时的大清国国民在美国法庭上提供不利于白人的证词,这就从法律层面剥夺了华人移民获得司法公正的可能。在这样的外部压力之下,唐人街成为了华人移民联合起来一致对外的堡垒。唐人街形成了自己的金融体系,有着自己维持治安的武装力量,或者说得不好听一点,也可以称为黑社会。由于长期被排斥在美国社会保障体系之外,早期华人移民形成了自己的社会互助组织。作者在书中提到,1933年金融危机席卷了美国的时候,纽约只有9%的白人得到了联邦失业救济,而华人却只有1%。无论是在金融危机之中,还是在1906年遭遇旧金山大地震,华人社区都被迫走上了一条游离于美国体制之外的生存路径。
2016年,一部叫做《国宝银行》的纪录片和公众见面,纪录片讲述了唐人街一家社区银行因涉嫌欺诈被起诉的故事。影片中有一个讽刺的副标题“小到可以进监狱”,和金融危机中大而不倒的美国大银行形成反差。国宝银行是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后唯一一家被起诉的银行。唐人街社区金融的模式在经历百年之后依然游走于社会的边缘,但依然顽强地延续了下来。
和华人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第一批日本移民坚定地选择融入美国社会。托马斯·索维尔在书中评价道,也许从来没有哪一个民族像明治时代的日本人那样给自己灌输了如此之多的美国生活方式。本书原文写到:“明治时代迁居美国的那批日本人,一直把赢得美国人的接受和尊敬作为奋斗的主要目标。”的确,相比之下,第一批日本人站在了比同期华人移民更高的起点上,明治政府为第一代日本移民提供了经济支持,第二代日本及美国人有相当比例成为了有产者。但这一切都随着二战爆发改变了。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了珍珠港,次年2月,罗斯福总统签署行政命令,授权军队将美籍日本人强行迁往指定的军事地区。在随后一年间,有10万名日本籍美国人被运往人迹罕至的拘留营地。根据索维尔的计算,这一过程给美籍日本人带来了4亿美元左右的财产损失,基本上抹平了上一代人的努力。引述这一段内容绝不是为了做出价值判断,也不是要下定论说哪一种途径最有利于种族社会地位的改善,只不过是为了体现问题的复杂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种族采取了迥异的方法试图为下一代创造更好的生活,这一过程本身就值得审视。
最后,我们说一点稍微轻松的话题,讲讲不同种族新移民带来的文化影响。有一道美式中餐经典菜叫做左宗棠鸡,恐怕大部分中国人都没有吃过。这道菜的做法非常简单粗暴,把鸡腿肉切块裹上面糊油炸,从油锅捞上来之后再重新下锅翻炒,浇上甜辣口味的酱汁,勾芡出锅。这道重口味的菜式几乎所有的美国的中餐馆都有,甚至还被拍成了纪录片,叫做《寻找左宗棠鸡》。在此,我也将这部片子推荐给大家,它讲的不光是一道菜,更加体现了华人移民在美国的奋斗史。开餐馆谋生的华人将骨子里的勤劳和务实发挥到了极致,虽然他们很多都没有经过专门的烹饪培训,但很快摸清楚了美国人的口味,并且用最简单高效的方式发明了一套可以被批量重复的经营技巧。纪录片摄制组造访了很多小镇,那里除了开中餐馆的一家人之外几乎见不到黄种人的面孔,但左宗棠鸡的出品和店内的装潢却成为了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这种文化符号在中国看不到,成为了美国独有的中国形象。类似的现象在不同种族移民美国的经历中屡见不鲜。书中提到,热狗是德国后裔的制造,而在德国当地,热狗反而成了来自美国的舶来品。在美国,有个圣帕特里克节,是爱尔兰后裔的节日,这一天人人都穿着绿色的衣服、戴着绿帽子上街巡演。在芝加哥市,最近几年为了庆祝圣帕特里克节,还别出心裁地用可降解的颜料把河水染成了绿色,而这个节日在爱尔兰当地却鲜为人知。作者对此评价道,美国各个种族构成的社会群体就其规模而言足以构成独具生命力的文化群,这些文化群既不是对美国主流生活模式的改造,也不是某个国家文化的海外分支,而是不同种族在美国生活过程中的原创文化产物。
最后,我想和大家谈谈为什么这本书写于1978年的作品在今天依然值得一读。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只要我们还愿意放眼看一看外面的世界,美国总是不会远离我们的视野。寻本溯源,美国是一个移民建立的国家,不同种族先后到达美国,有的是出于自愿,有的是被胁迫,他们在不同时期崭露头角,他们之中没有谁可以一直领先,也没有谁会永远地处于边缘。托马斯·索威尔在书中大致归纳出了每个种族奋斗路径的共性:第一代从事着最为艰苦而危险的工作,第二代开始攀爬社会阶梯,有的执着于教育,有的试图闯入了政界,有的抱团,有的化整为零进行渗透,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当到了第三代、第四代终于媳妇熬成婆之后,他们可能会以挑剔的眼光来审视着刚从船上下来的一群新移民,就像更早一批移民审视自己的祖先一样。像这种种族之间的凝视依然在定义着美国社会。
这本书也推荐给美国的华人群体,在攀爬的过程中,他们既背负着外部的刻板印象和社会的歧视,又在美国社会中留下了新创造的文化象征。他们或许已经不再是中国公民,但他们宣称自己是美国人的时候又总会被问起:“所以你们到底来自哪里?”也许了解自己的历史是找到自我认同的第一步。
最后,这本书对于看待美国当下的种族矛盾也有启发意义。托马斯·索威尔写道:“一个种族倘若听到任何人说他曾经肮脏就感到不快,认为这只是那些偏执分子无中生有的捏造,那他永远也不会干净起来。”索维尔的声音对于拨开美国人目前种族矛盾的迷雾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以上呢,就是我对《美国种族简史》的解读了,相信你在阅读本书之后会有更加独到的见解。以上我讲述的内容基于2011年11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美国种族简史》,愿好书陪伴你成长。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