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海洋帝国》
铛铛铃2025-09-13【历史】0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书叫《海洋帝国:地中海大决战》,它是地中海史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它的作者是英国历史学家罗杰·克劳利。
13世纪晚期,位于小亚细亚的奥斯曼部落迅速崛起,建立了强大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人于1453年攻克了君士坦丁堡,灭亡了拜占庭帝国。接下来,他们继续向西扩张,试图征服西方的基督教国家。由此,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世界在地中海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双方使出了浑身解数,从小规模海上劫掠到争夺关键岛屿,甚至史诗级的大规模海战,应有尽有。
《海洋帝国》这本书描绘的正是公元1520~1580年间,两大阵营在地中海激烈对抗的经过。作者选择这60年来写,因为这段时期的斗争最激烈,影响最为深远。这部31万字的著作既有战略层面的深入分析,也有大量战斗细节的描写,全方位展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本书在2009年被《星期日泰晤士报》评为年度历史书,并被《纽约时报》评为最佳畅销图书。
下面,我将分三个部分来为您讲述书中的精华内容:第一,两强争霸,苏莱曼苏丹和查理五世的对决;第二,马耳他保卫战,土耳其人进攻受挫;第三,勒班陀海战,基督徒绝地反击。
先来讲第一部分内容,两强争霸,苏莱曼和查理五世的对决。
1453年,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占了君士坦丁堡,实现了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在此后的近30年里,他又征服了黑海和巴尔干半岛等处的大片领土,并于1481年在意大利南部登陆,准备进攻罗马。但就在这时,百病缠身的穆罕默德二世驾崩了,于是意大利战役草草收尾,罗马因此逃过一劫。
穆罕默德之后的几任苏丹在继续扩张帝国的版图,相继吞并了地中海东岸的叙利亚和埃及等地。1520年,26岁的苏莱曼登基,成为奥斯曼帝国的新苏丹。和他的曾祖父穆罕默德二世一样,苏莱曼也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君主。即位后不久,他就获得了两场重要战役的胜利,攻克了多瑙河畔的贝尔格莱德,还有基督徒控制的罗德岛。这两场胜利极大地提升了他的威望和信心。苏莱曼决心完成祖先未完成的事业,彻底征服西方的异教徒,实现帝国的霸业。
和他同时期的基督教世界中,也有一个强大的帝国和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这就是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作为欧洲历史上最强大、最有影响力的王室——哈布斯堡家族的继承人,查理五世统治的领域除了西班牙,还有奥地利、荷兰和北非。当时的西班牙已经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在美洲拥有大片殖民地,是比英国更早的日不落帝国。因此,查理五世成了唯一有能力和苏莱曼掰一掰手腕的西方君主。碰巧的是,查理五世对保卫基督教世界有很强的使命感,他的梦想是击败咄咄逼人的奥斯曼人,收复君士坦丁堡。因此,西班牙和奥斯曼这两个地中海的超级大国必然要有一番殊死较量。
由于对抗主要在海上进行,双方都在努力打造一支强大的海军,这就要说到当时地中海的海战武器——桨帆船。它的长度一般在30米,宽度不到4米,为了获得高速度,这种战船船舷非常低矮,满载时船体吃水也很浅。只有在顺风的情况下,将帆船的帆才能派上用场。在战斗中,因为机动性的需要,主要靠侧弦伸出来的划桨来提供动力。每艘桨帆船上大约有150名桨手及划桨奴隶,这些桨手戴着镣铐被锁在桨位上,他们的吃喝拉撒也是在桨位上,所以每个桨帆船都是个臭气熏天的垃圾场。站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桨手的死亡率极高,船只如果被击沉,这些奴隶因为被锁在座位上,几乎没有逃生的机会。因此,划桨奴隶是当时最悲惨、最可怕的工作。
桨帆船的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它的优点就是战斗中的高速度和灵活性,由于吃水浅,它能轻松靠岸,方便军队两栖作战,它可以潜伏在近海,随时准备伏击敌人,也可以在笨重的帆船周围任意旋转。可它的缺点也正在于此,这种灵活轻便的战船抗风浪能力不强,冬季的风暴一旦来临,船只就无法出航。另外,因为要不断补充淡水供桨手引用,桨帆船只能在近海活动,这导致它的作战半径有限。所以当时的地中海海战都是在岛屿和陆地周边发生的,一年里能够打仗的季节只有4月到10月的半年时间。
当然,一支强大的海军除了建造大量船只,优秀的指挥官也必不可少。查理五世的海军统领多里亚是一位来自热那亚的雇佣兵头领和冒险家,他有丰富的海战经验,是一个精明强干的海军将领。与传统的地中海国家不同,来自亚洲的奥斯曼人并不擅长海战,也非常缺乏海军人才。不过他们很善于学习,而且用人不拘一格,利用被征服臣民的海试经验,物色了一个臭名昭著的海盗头子海雷丁担任海军司令。
从16世纪30年代开始,西班牙和奥斯曼两个帝国展开了激烈的海上竞争,竞争的主要形式并不是大规模海战,而是海上劫掠。这是因为在地中海作战要看老天爷脸色,地中海的气候变幻莫测,你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在海战中,风力的突然增加或消失,风向的微微转变都可能影响战局。长期的经验表明,决定胜利和失败差别的往往是极小的因素,所以与风险极大的海战相比,各国更愿意劫掠敌人领地,这不仅可以消耗对手的经济实力,还能掳走敌方居民当划桨奴隶,解决桨手死亡率高的问题。
从1530年到1560年的30年里,两个帝国在海上进行了一系列交锋,因为双方指挥官都很谨慎,战役的规模并不是很大,其中有三次比较有影响的海战。第一次是西班牙征服突尼斯。1534年,海雷丁指挥奥斯曼海军袭击了意大利南部的海岸,他们烧毁村庄,摧毁船只,俘虏的大量居民作为奴隶,接着又掉头南下,占领了位于北非的突尼斯。突尼斯位于地中海的中轴线上,距离西西里和马耳他等战略要地近在咫尺,这给奥斯曼人入侵西西里和整个意大利提供了一个跳板,这是查理五世绝对不能容忍的,于是他决定御驾亲征,夺回突尼斯。
第二年六月,查理五世集结了74艘桨帆船、300艘运输帆船和3万名士兵,向突尼斯进发。奥斯曼主帅海雷丁很清楚,他的舰队不足以和西班牙舰队抗衡,所以选择了逃之夭夭。查理五世顺利占领了突尼斯城,烧毁了没来得及逃走的奥斯曼船只。突尼斯战役是查理五世在与苏莱曼竞争中的一次重要胜利,为他赢得了巨大荣耀。但在接下来的对抗中,查理五世逐渐丧失了优势。凭借帝国雄厚的实力,奥斯曼很快重建了舰队,卷土重来。两个帝国的第二场重要战役——普雷韦扎之战由此爆发。
从1537年到1538年,奥斯曼舰队攻击了威尼斯在爱琴海上的一系列岛屿。针对当时的局势,教皇保罗三世提出以西班牙和威尼斯为主,建立一个神圣联盟,共同对抗奥斯曼人。在教皇的撮合下,联盟终于形成了,西班牙海军统领多里亚率领舰队和威尼斯会合,联盟总共有139艘桨帆船,而奥斯曼人只有90艘,联盟明显占优势。可西班牙和威尼斯的战略目标并不一致,查理五世的目的是阻止奥斯曼人进一步向西方扩张,但并不想为维护威尼斯人的利益付出代价。
1538年9月28日,双方在希腊西海岸的普雷维扎湾展开对决。战斗打响后,报仇心切的威尼斯舰队马上呐喊着冲向敌人,可这时奇怪的一幕发生了,西班牙主帅多里亚的舰队按兵不动,只进行了远距离炮击。最终孤军深入的威尼斯舰队被击溃,威尼斯人夺回领土的努力失败了。在普雷维扎战役中,联盟损失了12艘船,主要都是威尼斯舰队的。这只是一场小规模战役,可他在政治和心理上的影响巨大。西班牙舰队的消极作战证明了西方各国只关注自己的利益,无法协同一致对抗奥斯曼人的进攻,这加深了基督教世界的恐慌心理,人们担心说不定哪天奥斯曼人的劫掠就会落在自己头上。
与统一强大的奥斯曼不同,欧洲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查理五世不但要应对奥斯曼人的扩张,还要处理纷繁复杂的欧洲关系,尤其是和法国的战争。他和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断断续续打了一辈子仗,在对法战争上花的时间和金钱甚至要超过对奥斯曼的战争。所以查理五世没有实力再和苏莱曼进行昂贵的军备竞赛。1540年以后,奥斯曼舰队的规模明显超过了西班牙舰队,他们频繁袭击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海岸城镇,摧毁城镇,掠夺人口,而查理五世已经无力阻止奥斯曼人的侵略行为。
1558年,心力交瘁的查理五世去世了,他的西班牙王位继承者是菲利普二世。面对逐渐恶化的地中海局势,西班牙决定发起一次反击,夺回位于北非具有战略意义的杰尔巴岛,重新获得地中海轴线的控制权,这也是双方的第三次重要战役——杰尔巴岛之战。当时西班牙主帅多里亚年事已高,菲利普二世任命多里亚的侄孙乔万尼担任舰队指挥,事实证明这是个严重的失误,因为乔万尼是个没有海战经验的年轻人。
1560年春,两支舰队在吉尔巴岛遭遇,当数量众多的奥斯曼舰队出现时,乔万尼顿时慌了手脚,西班牙舰队乱作一团,他们还没排好阵型,就遭到奥斯曼人的迎头痛击。在损失了30艘桨帆船后,乔万尼狼狈地逃了回去。普列维扎和吉尔巴岛这两次海战的失利虽然损失不算很大,可沉重打击了西方国家的士气,整个基督教世界笼罩在对奥斯曼的恐惧之下。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争夺地中海的战线一直在向西推进,现在已经到了大海中央,苏莱曼的下一个军事目标选在了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马耳他岛。接下来就是本书的第二部分内容,马耳他保卫战,土耳其人进攻受挫。
地中海可以分成东西两部分,在它的中轴线上,突尼斯和西西里之间有一条100英里宽的海峡,马耳他就位于海峡的中央。在马耳他东岸深入陆地6 km处,有一个绝佳的天然良港,如果能守住马耳他,西班牙就能以此为基础增援南欧海岸,并威胁奥斯曼在北非的属地。如果马耳他失守,欧洲国家的沿岸地区将无险可守,奥斯曼人将把它作为跳板,向西西里、意大利和西班牙发起攻击。
因为战略地位如此重要,奥斯曼很早就在筹划进攻马耳他的计划,但要占领马耳他并非易事,它距离奥斯曼本土有1000多公里,在西班牙舰队的打击范围之内。另外,马耳他非常贫瘠,岛上没有树木和河流,淡水很少,木柴也很稀缺,这意味着军队的补给线很长,而且整个战役期间需要的所有物资都需要从外输送,战役的时间也很关键,适合远征的时间只有几个月,必须在冬季到来之前占领马耳他。
虽然难度很大,可苏莱曼认为兵强马壮的奥斯曼军队攻下马耳他不在话下。确定了作战计划后,整个帝国开足马力为这次海上冒险做准备。为了打造更多的战船,造船厂日夜不停的工作,整个国家的交通也变得非常繁忙,各种战备物资从全国各地运往伊斯坦布尔。
我们再来看马耳他的守卫力量。马耳他岛上主要的要塞一共有三座,岛东岸天然良港的两侧有两座要塞,它们是岛上防御体系的核心,在两座要塞对面的山上,还有一个叫圣艾尔摩堡的小型要塞。这三座要塞都不大,而且都是半成品,急需修补和巩固,尤其是圣艾尔摩堡,它的规模最小,设施也很简陋。
马耳他的守军中,最核心的是600名圣约翰骑士团的骑士,骑士团的大团长拉瓦莱特也是马耳他守军的最高指挥官。圣约翰骑士团又称医院骑士团,成立于十字军东征期间,最初是为医治耶路撒冷的朝圣者成立的,后来演化成了教会的武装力量。他们人数虽不多,但战斗力强悍,是基督教世界的坚定捍卫者。另外,守军中还有一些雇佣兵和本地民兵,总人数约6~8000人。
1564年底,马耳他指挥官瓦莱特得知了奥斯曼人的进攻消息后,马上开始紧张的战备工作,尤其是修缮岛上的三座要塞。第二年五月18日,奥斯曼舰队抵达了马耳他,它包括300多艘船只和2万多名步兵,最高指挥官是穆斯塔法。数百艘战舰几乎占据了半个海平面,如此浩大的奥斯曼舰队让守军不寒而栗。
奥斯曼的指挥官们观察了岛上的情况后,发现三座要塞中圣艾尔摩堡规模最小,且位置比较孤立,所以把它作为第一个进攻目标。奥斯曼人认为攻下这个小堡垒是小菜一碟,大概只需要四五天。守军指挥官瓦莱特明白,圣艾尔摩堡陷落是迟早的事,但他希望这座要塞坚持的尽可能久一些,为加强另两座要塞的防御,为援军的到来争取时间。为此,他给圣艾尔摩堡守军下达了死战到底的命令,同时每天夜里,援兵和物资会偷偷运过海,送到要塞里。
战斗进行到21天时,奥斯曼人才发现没有切断城堡的补给线是一个重大失误,他们马上派兵守住了海湾,随后对城堡发起更凶猛的进攻。圣艾尔摩堡弹尽粮绝,终于失手了。奥斯曼人原本打算四五天就能攻下要塞,可用了27天,并且还损失了4000人,相当于全军总人数的1/6。
之前的战斗耽误了大量宝贵时间,所以指挥官穆斯塔法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尽快攻克另两座要塞。在经过炮击和一系列小规模战斗后,奥斯曼人决定发起一次总攻。因为这两座要塞都紧邻海岸,于是他们决定从陆地和海上同时进攻,让守军腹背受敌。
7月15日凌晨,总攻开始了,奥斯曼人先从陆地发起了进攻,他们争先恐后地从云梯往城墙上爬,守军则用暴风骤雨般的子弹和希腊火攻击他们。有人这样描述战斗的场景:浓烟、恶臭、残缺不全的死尸,兵器碰撞声、呻吟声、大炮的轰鸣声,我不知道地狱的图景能否描绘这场可怕的战斗。
在海上,奥斯曼的战船冲上海滩,士兵从船上跳下来和岸上的守军厮杀在一起,要塞的城墙下和海滩上血流成河。经过一整天的殊死战斗,奥斯曼人的进攻被打退了。在这场战斗中,双方的阵亡人数超过4000人。
尽管这次进攻遭遇失败,奥斯曼指挥官仍在拼命督促攻城,时间拖得越久,对奥斯曼人越不利。现在正值盛夏,岛上到处是死尸,极易引起大规模流行病。另外,如果基督徒的援军到了,获胜就没希望了。残酷的战斗在一天天持续,到了8月下旬,双方都投入了最后的预备兵力。
从战役打响后,守军指挥官瓦莱特10万火急的求救信就一封接着一封的送了出去。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很清楚马耳他的价值,可一直按兵不动。此前,西班牙在吉尔巴岛战役中败给奥斯曼国王,对奥斯曼舰队产生了畏惧心理。虽然西班牙以巨大的代价重建了舰队,但菲利普二世担心如果新的舰队再遭遇失败,就没有力量来保卫西班牙了,所以一直犹豫不决。
直到8月20日,他终于下决心让海军指挥官唐·加西亚去救援马耳他,但要求唐·加西亚不许和奥斯曼舰队直接发生冲突。瓦莱特望眼欲穿的援军终于在9月7日到达了马耳他的梅利哈湾,幸运的是,这里没有奥斯曼守军,1万名士兵顺利登上了沙滩,舰队随后迅速返航。
援军登陆的消息给了奥斯曼指挥官当头一棒,这样一来,奥斯曼人只能耻辱地撤军了。可就在这时,他们从一个叛变的援军那里得到了一条情报,援军只有不到6000人,且食物短缺,战斗力很差。付出这么大代价可进攻马耳他失败了,为了挽回点颜面,他决定孤注一掷,带领1万名士兵向立足未稳的援军发起进攻,将其一举歼灭。
可这条错误的情报给奥斯曼人带来一场灾难,援军不但人数有1万人,并且补给充足,装备精良。另外,奥斯曼人经过四个月的苦战,已经相当疲惫,而援军体力充沛,士气高昂。9月11日,两支军队在马耳他的圣保罗湾相遇了,战斗呈现一边倒的局面,在援军猛烈的冲锋下,奥斯曼人的防线岌岌可危,主帅穆斯塔法见状冲到最前沿,身先士卒地加入战斗,可这也无济于事,奥斯曼军队很快就兵败如山倒,溃散的士兵试图逃向停在岸边的船只,援军紧追不舍,海滩瞬间成了屠宰场,海滩上和海水里到处是奥斯曼人的尸体,战斗以奥斯曼人的惨败而告终。
马耳他保卫战的胜利让基督教世界躲过了一场巨大的浩劫,为了纪念指挥官瓦莱特的功绩,后来马耳他的首都便以他的名字来命名。但西方各国都很清楚,这只是一次侥幸的胜利,奥斯曼人肯定会卷土重来。
接下来就讲本书的第三部分,勒班陀海战,奥斯曼的复仇与基督徒的绝地反击。
马耳他战役后的第2年,戎马一生的奥斯曼苏丹苏莱曼去世了,塞利姆二世即位,成为新的苏丹。按照帝国的惯例,新苏丹需要获得一场对外战争的胜利,证明他有能力为帝国开疆拓土。塞利姆二世把上任后的第一个军事目标选在了威尼斯殖民地塞浦路斯。
塞浦路斯岛距离奥斯曼帝国很近,而离威尼斯路途遥远,有数百海里,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盛产粮食、棉花、葡萄酒、盐等商品。它位于奥斯曼的重要贸易航道上,岛上有圣约翰骑士团驻守,这些骑士经常攻击奥斯曼的船只,这相当于在帝国的眼皮下面兴风作浪,塞利姆二世决心拔掉这颗钉子。
1570年3月,他向威尼斯递交了一份措辞强硬的信件,要求威尼斯把塞浦路斯割让给奥斯曼。从1538年威尼斯和西班牙联军发起普雷韦扎海战后,威尼斯有30多年没打仗了,它无力在军事上竞争,本来只想安安稳稳的做生意,所以长期以来对奥斯曼,它把自己打扮为贸易伙伴和盟友,经常向奥斯曼人通报西班牙舰队的情况,对西方世界,他又自称是基督对抗奥斯曼人的前线,也向他们输送奥斯曼人的情报。多年来,威尼斯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凭着高超的外交技巧,在两个阵营的夹缝里生存。但这次奥斯曼人蛮横的领土要求打破了威尼斯的底线,塞浦路斯给威尼斯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威尼斯当然不愿意把它拱手让出,况且即使这次满足了奥斯曼人,他们以后肯定会得寸进尺。威尼斯元老院以195比五的绝对多数选择了开战。
奥斯曼高层认为,威尼斯和塞浦路斯路途遥远,威尼斯根本没能力保卫他,他们唯一担心的是西方国家联合起来再组织一次十字军东征。可200年来的经验表明,基督教世界是一盘散沙,不可能联合抗敌,因此奥斯曼人认为塞浦路斯是囊中之物。但这次事态的发展超出了他们的预料。
塞浦路斯危机的同一年,西班牙也遇到一个麻烦,西班牙在突尼斯的傀儡政权被海盗乌里奇·阿里推翻了,突尼斯又成为奥斯曼帝国的势力范围。在这种局势下,教皇庇护五世提出,西班牙、威尼斯和教皇三方重新建立神圣联盟,共同对抗奥斯曼帝国。可西班牙和威尼斯的目标并不一致,威尼斯想保住塞浦路斯,西班牙想收复突尼斯,为消除分歧,教皇积极从中斡旋,并许诺罗马教廷将提供大笔资金。在教皇坚持不懈的努力,当然还有金钱的诱惑下,神圣联盟终于成立了,三方统一了目标,解救塞浦路斯。
联盟的经费也做了安排,西班牙支付一半,威尼斯负责1/3,其余部分由罗马教廷提供。联军的统帅由菲利普二世同父异母的弟弟唐·胡安担任,他是一个勇敢热衷于冒险的年轻人。唐·胡安并没有海战经验,但联盟的几个主要将领都是沙场老将。威尼斯虽然30年没打仗了,可老牌海军强国的底子还在,很快就造好了100多艘桨帆船,这其中有六艘重型桨帆船,这几艘船体积比普通船大很多,而且配备了大口径火炮,火力比一般的桨帆船更凶猛,威尼斯人称这种船为加莱赛船,在后来的海战里,这六艘船发挥了关键作用。
到了1571年9月,神圣联盟的舰队集结完毕,总共有230艘战船和2.6万名士兵,官兵们士气旺盛,人人摩拳擦掌,想和奥斯曼人大干一场。9月29日,侦察兵报告奥斯曼舰队位于希腊勒班陀的基地,于是舰队开始向勒班陀进发。到了10月4日,舰队突然得到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塞浦路斯已经沦陷了。无奈之下,有将领提出要返航,可大多数将领不同意,复仇的渴望和军人的荣誉促使他们要和奥斯曼人决一死战,因此舰队继续向勒班陀进发。
勒班陀位于科林斯湾的入口处,奥斯曼舰队有300多艘战船,最高指挥官是阿里。勒班陀的防御工事很完善,有坚固的城墙和暗炮,只要舰队不出击,就可立于不败之地。可赛利姆二世低估了对手,他认为西方各国心怀鬼胎,没什么战斗力,也缺乏斗志,不敢和奥斯曼主力决战。出于这种自信,他给阿里的指令是,如遇到敌人,舰队就将其一举歼灭。苏丹的命令让阿里不可能消极避战,必须出击。
10月7日这天,两支大军在勒班陀相遇,双方共有约600艘战船、14万人,地中海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海战开始了。在海面上,两支舰队展开了约6 km宽的作战队形,双方都是左、中、右三个编队,联盟还有第四个编队及预备队。联盟的旗舰是国王号,奥斯曼的旗舰是苏丹娜号。联盟的战船普遍体积较大,火力更强,但比较笨重,奥斯曼人的战船数量更多,船只体积较小,机动性更强,双方势均力敌。
海战的常规战术是,先用火炮或火绳枪等武器攻击敌人,接着用带冲脚的船首撞击敌船,接着士兵会从船首冲上敌船,与敌人展开白刃战。由于船首是站立的核心,桨帆船在船首有3~5门指向前方的火炮。开战的时候,大家都是船头对着船头,不会把侧舷或船尾这些薄弱环节暴露出来。勒班陀海战也是一样,一开始联盟舰队的阵型是一条直线,他的战术是发挥战船攻击力强的特点,从中线突破。奥斯曼舰队则采用新月阵型,他的战术是利用战船数量多,机动性强的优势,从两翼包抄攻击敌人的侧线。
联盟舰队的最前方是六艘加莱赛船,他们的破坏力惊人,当距离敌船约150米时,加莱赛船开火了,第一轮炮击就击沉了三艘奥斯曼战船,奥斯曼中军一时被打得七零八落。两军短兵相接前,奥斯曼战船已经有1/3被击沉或重创。尽管如此,奥斯曼人依然冒着猛烈的炮火冲向敌人。
奥斯曼人的右翼试图包抄联盟左翼,在联盟左翼还没反应过来时,奥斯曼人已经绕过他们战线的末端,联盟的左翼一时陷入被动,预备队见状迅速来增援,一艘加莱赛船也赶来解围,在援军的帮助下,左翼逐渐扭转了局面,击退了奥斯曼舰队的右翼,奥斯曼右翼的指挥官也在混战中阵亡,手下的官兵见状抛弃了战船,向附近的陆地逃去,联盟的士兵划着小艇冲上岸,大开杀戒,奥斯曼舰队的右翼被击败了。
接下来两支舰队的中军也展开了决战,双方的战船猛烈地互相冲撞,士兵们从船首冲向敌船,在狭小的空间里近身肉搏,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踩着前面人的尸体继续涌过来,一时间甲板上血流成河,甚至大海也被鲜血染红,很多士兵抱着敌人一起投进大海,同归于尽。国王号和苏丹娜号这两艘旗舰撞在一起,展开了一对一的决斗,甲板上爆发的惨烈的白刃战,甚至双方的主帅也加入了战斗。国王号上有800人,苏丹娜号上只有300人,因为实力悬殊,苏丹娜号上的士兵几乎全部阵亡,奥斯曼主帅阿里也被砍下了头颅,奥斯曼的中军开始崩溃了。
虽然右翼和中军都失利了,可奥斯曼人还没有输掉战役,奥斯曼左翼也试图包抄联盟的右翼,为了防止被包抄,联盟右翼不断向外侧移动,可这样一来,他和中军的距离就越来越远,两个编队中间出现了一个300多米宽的缺口。见到这种情况,奥斯曼左翼指挥官下令舰队迅速掉头,冲向缺口,向联盟中军的侧翼发起猛攻,战局马上出现了逆转,很多联盟的船只被击沉,如果奥斯曼人早一点得手,很可能会改变战役的结果。可这时奥斯曼中军已经崩溃,联盟的中军逐渐稳住了阵脚,全力和敌人周旋,联盟的右翼也赶来支援中军。看到已经无力回天了,奥斯曼左翼撤出了战斗,联盟舰队取得了海战的胜利。
在四个小时的激战中,双方有4万人阵亡,近100艘船只被摧毁,联盟还俘虏了137艘奥斯曼船只。勒班陀海战的死伤规模直到一战时才被超越。战役的经过就讲到这里,我们下面来探讨一下这场海战的意义。
首先,他遏制了奥斯曼帝国的扩张势头,如果神圣联盟没能赢得战争胜利,就无法抵挡奥斯曼人的舰队了,地中海的很多重要岛屿,马耳他、克里特,甚至临近西班牙本土的巴利阿里群岛都将落入敌手,奥斯曼人就能以这些岛屿为跳板进攻大陆,这将改变地中海的格局和欧洲各帝国的命运。作者指出,如果加莱赛船没能打乱奥斯曼的中军,或者奥斯曼左翼能早一个小时穿透联盟舰队的战线,南欧的版图将和现在大相径庭。
其次,它极大提高了基督教世界的信心。自1453年君士坦丁堡之后,奥斯曼帝国一直在无情地蚕食基督教世界,直到占据了整个地中海东部。一次次的失败让基督教世界认为自己无法战胜奥斯曼人,在很长时间里,欧洲人像惊弓之鸟一样担心奥斯曼大军随时会出现在地中海西岸。勒班陀海战的几个小时彻底改变了这个观念。著名小说家塞万提斯就借唐·吉诃德之口说,以前他们相信土耳其人在海上不可战胜,是多大的错误。
最后他让战争双方停止了对地中海的争夺,奥斯曼帝国用几代人时间,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也没有击败基督教国家。奥斯曼再强大,战争资源和优秀的士兵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他们意识到通过海上扩张很难征服整个地中海,所以这场竞争不值得再继续下去。西班牙也明白自己没有能力收复北非的突尼斯,查理五世收复君士坦丁堡的梦想更不可能实现。1580年,菲利普二世和苏丹签订了合约,两个帝国争夺地中海的战争就此画上了句号。
好,《海洋帝国:地中海大决战》这本书就为你解读到这里,听书笔记在音频下方,我们下期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上一篇: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下一篇: 《自由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