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铛铛铃2025-09-13【历史】0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叫《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咱们现在在看影视剧的时候,了解历史的人经常会发现一些漏洞。比如说在先秦时代,吃饭一般不用筷子,当时的人是用手送饭入口的,可能有点类似于印度的手抓饭哈。但是有的影视剧当中啊,却出现了先秦人用筷子吃饭的这种穿越戏码。其实先秦人只有在夹汤羹中的菜的时候,才能用得到筷子。你看咱们现代人有的时候是不了解古人的。那今天介绍的这本《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就可以带你去了解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古人的日常生活。
这本《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由王力主编。王力是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也是著名的教育家。这本书汇聚了20世纪60年代一批资深学者、文化名家的心血,内容包罗万象,包括了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直观、礼俗、饮食等14个方面的文化常识,是我们了解中国文化常识入门的必读书。
虽然这本书的体量不大,但内容呢却很繁杂。为了方便起见,我们给大家虚构了一个古人,让他带我们去看一看古代人的日常生活。那假设我们的主人公就叫做喜马,也就是喜马拉雅的前两个字。他的父亲姓赵,母亲姓王。古人的名字一般都是出生的时候父母给起的,喜马也不例外。在儿子出生前不久,家里刚刚喜得一匹千里马,所以决定给儿子取名喜马,全名就叫做赵喜马。
在上古时代,姓和氏原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是指母亲一系的血缘,氏原本指的是父亲的血缘。也就是说,如果按照上古时代的规矩,喜马的姓应该随母亲姓王,赵应该是喜马的氏,随父亲。到了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姓氏的概念已经混淆了。西汉和西汉以后所说的姓,说的其实全都是父亲的氏,和我们现在的习惯是一样的。比如秦始皇嬴政,他的父亲是赵氏,母亲姓嬴。如果按照汉代以后的习惯,秦始皇应该叫做赵政。
好,我们说回到喜马哈。一直到20岁,喜马都是我们这位主人公唯一的名字。但其实在中国古代,名和字也是不同的概念。名是出生时父母给起的,字是成年时起的,名和字之间一般还有意思上的联系。比如屈原,他的名字其实是平,字是原。那根据字典的解释,宽广而平坦就是原,所以屈原的名和字其实是同一个意思。所以喜马20岁的时候,在成人礼上也取了字叫做伯乐,还是和名字的意思有关,喜欢千里马的不就是伯乐吗?经过了成人礼,我们的赵喜马现在呢,也可以叫做赵伯乐了。
那接下来我们就说一说,这个对于喜马来说很重要的成人礼。成人礼对于中国古人来说是一件大事,这种礼仪在周代被叫做冠礼。那冠呢,就是帽子的那个冠。按照古礼,仪式前先选定加冠的日期,加冠的来宾,仪式是由喜马的父亲来主持。仪式中由来宾为喜马头上加冠,在仪式上还为喜马取了伯乐这个字,希望他成年以后能够遇到赏识自己的贵人。按照传统的规矩举行过了成人礼,喜马呀就可以结婚了。结婚的对象需要是年满15岁,举行过女性成人礼的女孩儿。女孩儿的成人礼叫做笄礼,也就是竹字头上加一个开关的开字“笄”,就是在头顶上盘成的发髻。那这个发型就和小女孩子的不一样了,一般小女孩呢是梳小辫子,那成年的女性就要梳发髻。举行过笄礼的女孩儿就可以嫁人了。
行过成人礼之后,家里为喜马相中了一个女孩,准备为她按照最传统的古代礼仪举行婚礼。那么在古代结婚都需要经过哪些程序呢?古人结婚手续可比咱们现在复杂,叫做六礼。第一步,喜马家只需要向女方家送一点小礼物,有的时候呢就是一只雁,表示求亲的意思。对方收了礼物,就说明求亲得到了女方家的初步认可。第二个步骤是问名,问清楚女子的姓氏。咱们刚才讲到过,姓氏就是父母的姓,在古代一般女子是没有名字。那问了姓氏,喜马他们就要在祖庙里对这门亲事占卜凶吉啊。喜马的运气不错,占卜的结果是吉,那就可以进行第三步了,就是将占卜的好结果带到女方家报喜。那得到这个好消息,女方家也很高兴,这时候男方还是需要向女方家送一点小礼物。第四步,也就是订婚,这一步在六礼当中很重要,表示这门亲事正式的确定了。那这时候喜马家又送给女方家一笔钱和布匹之类的礼物,一般啊,都得是质量上乘,作为聘礼。第五步,要由喜马家为婚礼选择一个良辰吉日,然后呢,得得到新娘家的同意。第六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迎亲了。这天喜马要把新娘娶进家门。有意思的是啊,咱们现在经常会看到新郎新娘在婚礼上喝交杯酒,其实这种习俗早在周代的婚礼上就有了,古代管这个习俗叫做合卺。那这个卺呢,指的是一个葫芦分成两个瓢的意思,后来也拿合卺来指代结婚。这古代的婚礼确实挺复杂的哈。不过呢,好在喜马和妻子婚后夫妻和睦,还生了一个大胖小子。
好,那咱们的喜马现在结了婚。俗话说成家立业,喜马的父母也希望他在仕途上能够取得成就。那对于喜马来说,入仕最好的途径就是去参加科举考试。科举考试为喜马提供了一条鲤鱼跃龙门的途径。但是早些时候,朝廷选拔人才还没有那么的公平。先秦时代,人才是诸侯推荐给天子的。汉代的察举制度也需要通过地方推荐。尤其在魏晋时代,人才的推荐被贵族操纵,列为上品的人才中,根本没有寒门子弟。一直到了隋代,朝廷开始举办科举考试选拔人才,这之后,唐、宋、明、清都通过了科举选试。喜马从小勤奋好学,父亲和老师对他都抱有很高的期望。那这次科举考试,喜马不负众望,考了进士第一名。那进士的第一名又被叫做状元、状头,这个称呼直到今天还被用来称呼各种考试的第一名。
考上了状元,喜马的亲戚朋友为他准备了庆功宴。他来到举办庆功宴的宅邸,只见整栋房子建筑在一个高出地面的台阶上,所以堂前有阶,要进入堂屋必须升阶。影视剧里常常说的升堂,那说的就是上台阶。早在春秋时代,中国已经有了高台建筑,楼房可能在战国晚期就已经出现了,那汉代显然是有了楼房了,而且啊,不止两层。宴席上,族中最年长的长辈朝南而坐。对古人来说,在堂上朝南的座位地位最高,这跟咱们现在酒桌上的规矩也是一样的。宴会上的各种食品饮料非常丰盛,咱们呢,也借着这次宴会,简单的讲一讲中国的古人饮食。
古人的主食最初是五谷,哪五谷呢,就是小米、大麦、小麦、豆类和麻。那今天我们最熟悉的水稻,那本来啊,是南方的作物,后来才传到北方,五谷也就变成了六谷。宴席上还有茶和酒,他们很早就被中国古人作为饮品。唐代的茶汤与我们今天的概念完全不同,是将茶饼切碎碾成粉,筛过后加入沸水当中煮成糊状,还要往里加盐、葱、姜、橘皮、薄荷,简直就像胡辣汤一样。不过乳制品和乳类饮料,古代汉族人呢,是不吃的,直到了唐代才逐渐被人接受。这次宴席上还有各种花式的面点,有圆形的、花朵形的、四方形的,有的是手工捏制,有的是模具压制出来的。面点中还有喜马最喜欢的饺子,饺子在东汉时就已经出现了。那宴会当中还有一种吃的,那就是糖。中国古人吃糖不是我们今天的砂糖,而是麦芽糖,白砂糖叫做石蜜,是外国进贡的东西,不是中原就有的。
那说完了饮食,我们环顾宴席上还发现呀,有不少当地的缙绅参加。为什么古代有身份的人被叫做缙绅呢?这和古人的服饰有关系。在古代,上衣叫做衣,下衣叫做裳,衣裳连在一起的那种衣服叫做深衣,一般会在深衣的腰间束上带子,有地位的人才能用得起丝织的大带,那这种大带就叫做绅,也就是绅士的绅。缙绅呢,意思是把上朝时所执的手板插在带间,久而久之,缙绅就被当作有地位的人的代称了,绅士的意义也是由此发展而来的。
宴会上大家都会怎么做呢?这就要提到古人的坐具了,也是很有意思。中国古人原本是席地而坐的,席地而坐用的是席字,长短又有不同的种类,长的可以坐几个人,短的只能坐一个人。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席和筵原本是同义词,区别来说,筵比席呢要长一些,是铺在地上垫席的,席是夹在筵上供人坐着的。后来筵席成为一个词,作为酒席的代称。后世因为坐的方式改变成今天的样子,所以才有了较高的案几和桌椅。古人的床也和我们今天所说的不同,我们今天的床是睡觉用的,但古人的床除了是卧具以外,还有用来坐的坐具,比如罗汉床就还兼有坐的功能,中间还可以放几个小桌子,用来放茶具什么的。
宴会结束了,我们接着说一说喜马的人生之路。中了状元之后,那喜马以后的培养方向就是做官。喜马的父亲希望他去中央做官,也就是京官儿,这权力很大。我们古代的中央官制,其实呢是有一个变化的过程,这个变化的趋势就是皇帝的权力越来越大,官员的权力越来越小。那最早的时候,中央官有武将和文相,分别是掌握国家的文武大权。比如说家喻户晓的将相和的故事,赵惠文王让廉颇做将,蔺相如做相,两人呢,先是不和,后来放下了个人恩怨,一心为国家。但其实啊,这也说明了他们俩的权力是很大的。武将和文相不和,对国家政治的影响很大。到了秦代,这两个人的权利就被瓜分了,变成了三权分立,分别是掌管朝政的、掌管军事的和掌管监察的官员。东汉光武帝时,这三个人的权力又被进一步架空,处理朝政的实际权力,已经归到了一个叫做台阁的机构。南北朝时,又有了机构之间的分权和制约,台阁又一分为三,一个负责领取皇帝旨意,一个负责审核,另一个负责执行。那这样一来,皇帝的权力就更大了。到了明清,这种皇帝集权的现象更加明显。明代皇帝废除了领取旨意的部门,自己亲自管理朝政,只挑选得力信任的辅臣来协助。清代雍正年间,更是设立了军机处,作为协助皇帝的班子。那这个时候,皇帝的权力已经空前强大了。
那刚才我们说到的是中央官制的演变哈。父亲就希望喜马去中央做官,是因为距离权力中心很近,但咱们的主人公喜马自己呢,倒是更希望做一个地方官,造福一方。那咱们就借此来梳理一下历代地方官制的变化。一般来说呢,地方的基本行政单位是县。到了战国时代,逐渐形成郡、县二级行政单位,也就是郡管辖县。到了秦汉时期,县以上的行政单位都变成了郡。汉代和郡并行的还有国,那这个国呀,不是国家的国,而是皇室子弟的封地,后来被削减掉了。地方官儿里除了行政官员,还有一类是监察官员,在有些朝代,这类官员的权力很大。汉武帝时,全国分为十几个监察区,监察长官叫做刺史。东汉的时候,这些刺史就有了兵权。到了魏晋,甚至大多刺史都带有将军的称号,权势很大。唐代除了州、郡、县,还有一个藩镇制,设立节度使,开始只是设在边防重镇,后来内地普遍设立,最终造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唐明皇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家喻户晓,那历史背景就是安史之乱,而安史之乱起兵造反的安禄山,就身兼三镇节度使。到了宋代,废除了藩镇制度,县以上的行政单位由中央派官员前往管理。其实元代以后,地方的行政体系往往效仿中央设立官职,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是行中书省,类似中央还有丞相之类的官职。明清时遇到战争等重大事件,中央还会临时派出总督、巡抚等官员处理。
好,我们讲回来,我们的主人公喜马,他遵从了自己内心的想法,经过几年的培养,到了一个县做地方官,一直勤勤恳恳,百姓安居乐业。但有一年却发生了大规模的旱灾,农业收成很差,百姓闹了饥荒。更不巧的是还出现了日食,在古代,日食是非常不吉利的天象,这是对最高统治者的警告。古人经常把这样的天象和人间的灾害联系在一起,因为无法充分掌握自然规律,百姓把自然看得很神秘,认为整个宇宙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主宰,叫做帝或者上帝,各种自然现象都有主持者,而且都有名字,比如为太阳驾车的天神叫做羲和,为月亮驾车的叫做望舒,有他们的驾车,太阳和月亮才能升起和落下。除了日月以外,风雨这些自然现象也由天神掌管。那这次大旱影响了粮食生长,老百姓纷纷跑去祭祀风师和雨师,希望可以赶快下雨,挽救干旱的庄稼。也不知道是祈祷起了作用,还是喜马的勤勤恳恳感动了上天,反正终于老天下雨了,灾荒顺利度过了。
有一天,喜马收到了亲人的来信,信上说喜马家里的一位老人去世了,让喜马尽快回家参与丧事的料理。那借着他们家的丧事,我们最后来看一看古人在对待死亡这方面有什么样的讲究呢?按照宗法制度,根据和这位去世老人的亲缘关系,居丧期间,家族中的人要穿着不同的衣服,也就是丧服。丧服从最重到最轻,一共有五等,叫做五服。有意思的是,跟死者关系越近,穿着的丧服料子也就越差,比如说死者的夫妻子,都得穿一种叫做斩衰的衣服,这种衣服不缝边,是用最粗的麻布做的,要穿3年。但像死者的外孙、女婿、舅舅什么的,就可以穿五服当中比较轻的丧服,而且只需要穿三个月。但其实需要穿着丧服的人,即便是最轻的这种,也说明他和死者的亲缘关系是很近的。还有一些关系更远的亲戚,就不需要穿丧服了。那今天人们在谈论亲属关系的时候,还能听到张三和李四已经出五服了,那这意思就是说这俩人的亲戚关系比较远,来源就是古代的丧服制度。
好了,从生到死,我们跟着主人公喜马体会了一番古人的日常生活,了解了今天的社会习俗有着怎样的文化渊源,希望你能从中感受到血脉传承的温度。《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这本书就为你解读到这里,听书笔记在音频下方,我们明天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