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的权谋对决
铛铛铃2025-08-30【历史】14人已围观
简介
嘉靖三十九年,大明王朝深陷贪腐泥潭,严嵩父子权倾朝野,清官海瑞以“抬棺死谏”直面皇权。本书以“改稻为桑”国策为引,串联起严嵩倒台、张居正改革、戚继光抗倭等历史事件,揭露土地兼并下的民生困局与官场生态。作者刘和平借嘉靖之口道出“政不由己出,焉能称治国”的帝王权术,更以海瑞的《治安疏》叩问封建制度根基。这场跨越二十年的君臣博弈,既是权力与人性的终极较量,更是一幅明朝晚期社会矛盾的全景图。
今天为您解读的书是《大明王朝1566》。
这本书的作者刘和平,被誉为是里程碑式的金牌编剧家。但凡他编写的电视剧,几乎都会成为经典爆款。而除了编剧之外,刘老师还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和历史学者。他曾担任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还做过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历史研究中心的兼职历史教授。不仅文学功底深厚,对古代历史文化也颇有研究。大家耳熟能详的《李卫当官》以及《北平无战事》等作品,均出自刘老师的笔下。
今天我们要解读的这部《大明王朝1566》,正是他众多作品中收获评价最高的一部。
说起研究历史,明代和清代因为在时间上离我们很近,保存下来的史料也非常丰富,一直是历史学者研究的热门对象。而在过往诸多朝代中,明朝又是最后一个由汉人完全掌权的封建王朝。那句流传很广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也让很多人都对明朝的历史好奇不已。而刘和平老师所著的这本《大明王朝1566》,讲述的正是明朝时期的历史。
整部小说从嘉靖40年改稻为桑入手,相当全面地展示了当时从上到下官场民生的种种问题,并相当精彩地刻画了嘉靖帝、海瑞、严嵩和胡宗宪等一系列人物。虽然是本小说,但书中描述的大多数事件贴合历史,揭示的问题也相当有深度,让我们能从中窥见一些中国古代政治的核心问题。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明王朝1566》这本书,看看刘和平老师是如何通过主角海瑞扳倒严嵩这一主要剧情,向我们展示出明朝政治斗争的种种惊心动魄、尔虞我诈,看看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与斗争,又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新的思考和启发。
大明王朝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浓厚的一笔,因为它不仅是推翻异族统治而建立起来的王朝,还是封建王朝华夏汉族的最后一个正统帝国。但在这个被标榜为正统的王朝里,最出名的却是明朝皇帝。明朝历任的16位皇帝,每一位的人生故事都可以写成一本书。其中最奇葩的一位莫过于嘉靖帝朱厚熜。在最初登基时,嘉靖帝还是位勤勉有为的君主,后来却沉迷修仙问道,甚至27年不上朝。一位皇帝竟然能这么多年不上朝,国家还能运转吗?这样的荒唐之举实在让人迷惑,而造成这些荒唐之举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来进行解读。
首先,我们得从嘉靖皇帝自身说起。只要是人,就会有人性的弱点,而嘉靖帝的弱点就是进取心的消磨沦丧。在他刚登上皇位的时候,国家正处于吏治混乱、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的艰难时刻。面对这一困局,此时此刻进取心十分强烈的嘉靖帝,先是革除先朝遗留的弊政,接着又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使明朝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总体来说,当时的社会在他的治理下,还称得上是一片清明。
然而,当嘉靖帝步入中年后,因为国家民生已有繁盛之象,安稳已久,这位原本勤勉的帝王逐渐丧失了进取心,开始变得日益腐朽起来。不仅大兴土木,导致国家出现了财政赤字,而且还听信具有反叛之心的严嵩一党的谗言,推行改稻种桑的政策,致使大量百姓流离失所。而这决策的失误,让嘉靖皇帝对处理朝政开始产生厌恶的想法。随后,命也给嘉靖帝提供了一个逃避的契机。这个契机正是发生在嘉靖21年的“壬寅宫变”。
起因就是嘉靖帝到了中年之后,身体每况愈下,对于死亡的恐惧也越来越深。为了追求长生不老,嘉靖帝下令让道家的方士苦练不老神丹。而当时的术士们愚昧地认为,未曾经历人世的宫女,她们的月经血可以保证长生不老。因此嘉靖帝大量征召十三四岁的宫女,令方士利用她们的处女月经来制丹药。另外,为保持血液的洁净,宫女们不得进食,只能进桑叶饮露水,所以被征召的宫女都苦不堪言。于是,以杨金英为首的宫女们决定起义,趁嘉靖帝熟睡之时,用麻绳勒住了他的脖子。谁知慌乱之下,麻绳被打成死结,结果只让嘉靖帝吓昏,却没有毙命。
虽然嘉靖帝侥幸逃过一劫,但经此之乱后,心有余悸的他就更不爱上朝了。
除此之外,言官当政也是皇帝躲避朝堂重要的原因。在明朝,言官的地位一直是举足轻重的,他们上可以抨击帝王,下可以弹劾同僚。皇帝一旦做出稍微出格的举动,言官便会横加指责,可偏偏皇帝还得忍着,因为仗义执言是他们的本分。虽然明朝大部分皇帝都拿言官没有办法,但嘉靖帝却十分聪明。他知道惹不起总还是躲得起,只要不上朝,言官见不到皇帝,皇帝自然也不会面对他们的唾沫星子。
言官可以躲,但国家政事不能躲。因此嘉靖帝在放弃临朝听政后,就改用内阁议事的方式。而明朝的内阁制度,恰好保证了嘉靖帝能够清楚地了解国家的情况。内阁大臣将奏折上呈给皇帝,并且还将自己的建议写入其中,这就叫票拟。而皇帝只需要在内阁大臣呈上来的建议里做选择即可,这叫批红。票拟建议权在内阁手中,批红决策权则在皇帝手中。如此一来,国家就能正常运转,而这也给足了嘉靖帝即使多年不上朝,也依然能做皇位的底气。
但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又是哪一个呢?其实还是由嘉靖帝崇奉道教的缘故。道家对于治国讲究的是无为而治。在小说中,嘉靖帝曾将自己比作同样崇尚修道的汉文帝,以为退居深宫,将国家悉数交给大臣们,就可以实现无为而治。可惜结果却不尽人意,他的懒惰和放纵,致使贪官横行、边事废弛,国家陷入了内忧外患之中。而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在嘉靖帝的默许下,奸臣严嵩掌御朝政20年,不仅将朝政弄得一团糟,也令大明王朝开始日益衰竭。
在国家走进下坡路时,嘉靖帝当初大展宏图的激情,也早已沦陷在修道的执念当中。就像作者在创作这部小说时所说的,嘉靖帝是最高权力境界的孤独者,他不愿做最大的奴隶,却把自己变成了最大的囚徒,27年不上朝,足不出单房,自己软禁了自己。
当时的大明王朝就像一潭平静的死水,旁人很难发现水底深处的暗礁。嘉靖帝也许能看到,可他沉湎于安乐之中,对这些选择视而不见。
在了解了嘉靖帝之后呢,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两位重要的人物,清官海瑞和奸相严嵩,他们的矛盾斗争几乎贯穿了整本书。接下来我们就来看这两个人之间那些惊心动魄的交锋。
我们先来说说海瑞。作为朝廷的右佥都御史,海瑞肩负着纠劾百官、辨明冤枉的职责,也就相当于现在的人民检察院和中纪委,主要的工作就是评议官员。海瑞在职期间一直致力于打击豪强,严惩贪官污吏。而让海瑞下决心对上严嵩,进入两派交锋主战场的则是改稻种桑政策的实施。
在大明王朝1566的开始,作者刘和平花大力气描绘了嘉靖时期国家出现财政赤字的经济现状。而在国库空虚,许多官员的俸禄都发不出来的情况下,国家又遭逢旱灾。当时京城已经有好几个月没有降雨雪了,就连嘉靖帝修道的万寿宫,也因天干物燥而失火。按照古人的说法,如果一个冬天没有雪,那么明年必将是一个灾年,而国家也必然会遭受一场磨难。当问题接二连三的出现时,质疑嘉靖皇帝执政能力的流言,也纷纷传播开来。
为了安抚民心,嘉靖帝下令,让负责观察天象的钦天监监正周云逸找出三代以来盛世无雪的例证,来证明今冬无雪与人事无关。可是周云逸却回答说:“宫内开支无度,阁衙上下贪墨,国库空虚,民不聊生,这场旱灾是上天示警。”一听到这种尖酸的答案,嘉靖帝气坏了,当场下令要杖责周云逸,结果这棍子还没有打完,人就断气了。
尽管死了一位忠臣,但国库空虚的问题还是要继续解决的。于是,严嵩一党就向嘉靖帝提出了改稻种桑的建议。顾名思义就是将全国各地的稻田都改为桑田,农民也要改行去种桑养蚕。虽然这项措施存在隐患,但严嵩等人却利用一批丝绸是一亩水稻价值的好几倍为依据,来说服皇帝和百官。在高回报率的诱惑下,嘉靖帝听从了严嵩一党的忽悠,将改稻种桑定为国策。
然而这一措施刚在江浙进行试炼,就遭到了当地农民的抵制。原因是许多官员打着改稻种桑的名号,实际上却在大肆进行土地兼并,农民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国家的粮食产量也迅速锐减,自然也就引起了民愤。这一时期,在江浙任职的海瑞,目睹了百姓们饿瓢遍野的惨状,因此内心充满着对严嵩一党的怨恨,两人之间的矛盾也再次拉开序幕。
当时改稻种桑的国策颁布后,严嵩门下的党羽,布政使郑泌昌和按察使何茂才,却伙同富商沈一石,打着皇帝的名义去贱卖农民田地。事情败露后,嘉靖帝下令抄了沈一石的家,可没有想到,抄一圈才搜到了几千两银子。那么其余的巨额家产都到了哪里呢?为了弄清事实,嘉靖帝让海瑞去审理整个案件。随后海瑞就在夜审郑泌昌等人的过程中,深挖出严嵩一党与总管太监杨金水相互勾结、贪污受贿的卑劣行径。他在依法惩治这些官员后,与严党的矛盾也越积越深。
在嘉靖帝退居深宫的20多年,国家大权全部都落在了严嵩一党手中。但纵观历史,没有哪个皇帝可以忍受自己的权力被臣子架空,嘉靖帝也不例外。虽然他宠信奸臣,但权力还是想掌握在自己手中。因此在面对严党日益做大之势,他就急需一把可以重伤贪官奸臣的利剑和一个给自己看钱的人。而无论清廉还是胆量,海瑞都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所以嘉靖帝把海瑞作为监督贪污漏税的国之利器,开始默许他对严嵩一党进行清查。
虽然严嵩与海瑞没有直接的交锋,但严党遭受的致命打击,每次都有海瑞的身影。比如前面我们提到,浙江改稻为桑,海瑞一步步将严嵩门下的郑泌昌、何茂才逼上绝路。随后在清流派官员的助攻下,海瑞在彻查贪污案中大展拳脚,重创了浙江的严党派系,严党自此失去了东南支柱地位,开始不保。
而严嵩一党作为皇帝的附庸,海瑞又是如何一边得罪皇帝,一边收割严党的呢?
首先,严党一派为了尽早享受到改稻种桑带来的利益,擅自派遣官兵在浙江毁堤淹田,丧尽天良在先,这一点嘉靖帝是知道的,所以严党理亏在此。
第二,海瑞是一位清廉到没有任何把柄的官员,故而可以一往无前的冲锋,即使皇帝有什么不满,也无法明面上说。
第三,严党已经无法解决朝廷的财政危机,嘉靖皇帝也有意断臂疗伤,改革财政。毕竟大明王朝有钱了,他的皇帝才坐得舒服。
总而言之,海瑞在严党最无力的时候迅速冲出来,斩断其东南派系,直接加速了严党在庙堂之上的垮台。
虽然海瑞为嘉靖帝除掉了心头大患,但面对皇帝的嘉奖,海瑞却并没有像一般的臣子那样感激涕零,而是继续向嘉靖帝抨击朝廷存在的弊端。在为官之道上,海瑞展现出了常人没有的智慧,将忠臣与智忠发挥到了极致。在嘉靖帝被奸臣蒙蔽视听之时,只有海瑞敢给皇帝呈上一份直言天下第一疏,并在上面提到:“嘉者,家也;靖者,净也。嘉靖嘉靖,家家净也。”这番话不仅讽刺嘉靖帝,而且还拐着弯的指责嘉靖帝的不作为。可见在海瑞的心中,劝诫君王、造福百姓,其实比自己的政治前途重要得多。
小说中的海瑞,他既不是严党,也不是清流派,只是一个没有派系束缚的直臣。他敢于触怒皇帝,针砭时弊,因为他想做的是让国家公私分明,从根本上解决财政问题。然而他的刚和直,却让他成为朝堂中最另类的官员。就像小说中嘉靖帝对海瑞的评价:“这个海瑞自以为清流,却让他成为朝堂中最另类的官员。就像小说中嘉靖帝对海瑞的评价,这个海瑞自以为清流,水却淹没了山头,这便是泛滥。”
那么在海瑞招招致命的重创下,严嵩一党又做出了怎样的阻击呢?
当浙江毁堤淹田的事情败露之后,严嵩便急忙派遣几名亲信前去浙江,试图取代海瑞主审官的位置,但可惜海瑞的后台是嘉靖帝,所以这一回严党输了。之后,在严嵩的授意下,他的儿子严世蕃利用浙江百姓曾经从沿海倭寇手中购买粮食的事情,给地方官海瑞扣上了一顶私通倭寇的帽子。在这起通倭案中,海瑞不仅被诬陷,而且还被严党逼迫去监斩涉嫌通倭的百姓。当严党官员在两个代表嘉靖帝的锦衣卫千户面前对海瑞苦苦相逼时,海瑞却巧妙地转移矛盾,声称百姓买粮,是因为赈灾的粮食迟迟发不下来,而负责赈灾的正是严党官员,所以如果追责的话,严党官员们首当其冲。于是在这阵口水战中,海瑞硬生生地将行刑时间拖过了午时三刻,最后不仅救了百姓们,自己也顺利躲过了严党的二次迫害。
与海瑞的交锋,让严嵩逐渐走向颓势,难道是他不够聪明吗?当然不是,能够当上内阁首辅,严嵩必然是聪明的。他的聪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精通奉迎圣意。严嵩之所以得到嘉靖帝的重用,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善于揣摩皇帝的心思。当嘉靖帝为了给自己修道树立威仪时,严嵩不禁嘴上说了一句赞美之词,而且还积极地写青词、戴香冠、上贺表、献祥瑞,用自己的行动来表明他支持皇帝的一切行为。
第二,就是他善于用人。在小说中,严嵩有一段和内阁次辅徐阶的经典对话,对方问他天下谁人最亲,严嵩的答案是学生。在他看来,科举制度造就的恩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最可靠的。在改稻种桑的国策出台后,他让自己的学生,朝廷的封疆大吏胡宗宪去做推广工作。虽然胡宗宪为人正直,但还是不可避免的被严嵩给利用了,而严嵩一党也确实在他赴任期间捞到了不少好处。所以说在用人这一方面,严嵩还是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的。
虽然严嵩是一个聪明人,但他的贪婪却盖过了他的聪明。对于权力和金钱的贪得无厌,让他站在了海瑞及清流派官员们的对立面,也令他一点点的失去嘉靖帝的信任,为严党的倒台埋下了伏笔。
而随着海瑞与严嵩的斗争如火如荼的进行,掌控着王朝大半权力的严嵩党派逐渐走向衰败,甚至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这是海瑞一个人的功劳吗?我们一起来找找答案。
在小说接近尾声的时候,做了20年首辅的严嵩,他的权势生涯也走到了尽头。此时的他不仅要接受被罢免抄家的处理,而且还要面对儿子严世蕃被送上断头台的打击,最后甚至落了个潦倒饿死的结局。而这样的结果也是意料之中的。
其实以严嵩为代表的权力集团,之所以轰然倒塌,背后也是有许多原因的。
首先是由严家父子的过分贪婪。平时搜刮民财就算了,就连改稻种桑的国策,也被父子俩用来大肆圈钱和圈地。再加上严世蕃又是一个不成器的儿子,从小说开篇说到的因替嘉靖帝修建宫殿而耗费巨资,他曾与东阁大学士张居正等清流派官员展开朝堂争辩开始,他就已经为父亲严嵩挖好了一个难以掩埋的深坑。
其次是因为帝王要收拢权力。在海瑞彻查浙江贪污大案,牵扯出严嵩一党贪污腐败的事实后,接着在嘉靖41年,御史邹应龙又上奏章,弹劾严世蕃贪污受贿等不法之事。这时候的嘉靖帝已经到了末期,而当时的大明王朝也正面临着国库亏空与倭寇骚扰的双重打击。在这个关键的时期,严嵩一党非但没有收敛,反而还大量培植党羽,鱼肉百姓,致使这个党派与嘉靖皇帝的矛盾已经到了无法相处的境地,这让嘉靖皇帝意识到严党的势力过大,对其进行了打压。
最后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皇位继承人裕王的扶持下,制衡严嵩一党的清流派官员势力也在逐渐增加。前有嘉靖帝为了稳固皇权,必须得打压严嵩,而作为储君的裕王,为了扫清继位后的障碍,也得先切除严嵩集团的这颗毒瘤。因此,在内里腐败以及外界打压的多重作用下,这个集团只能走向瓦解。
但不论是权力的更替,还是朝代的更迭,归根到底都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们常说不读史不足以明志。在这本书中,作者刘和平老师用一出出可歌可泣的好戏,揭示了中国传统政治中儒道互补的运作规律。在书中,作者对嘉靖、海瑞和严嵩三个主要人物,以及人物之间主要矛盾的描写,折射出每个朝代都会存在的社会问题。不论是权臣的贪腐,还是王朝的盛极必衰,究其根本都是从内部的腐败开始的。因此,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想要长久的立于世间,保持内心的廉洁必不可少。刘老师的这本《大明王朝1566》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模板。小说对明王朝历史的深度剖析,足以让我们借古思今,反思当下的社会现状,从而保持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是应由,下期读书我们再一起解读精品好书,记得收听哦。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上一篇: 《海底两万里》鹦鹉螺号潜航的奇幻与觉醒
相关文章
- 《万历十五年》一个王朝的兴衰
- 《枪炮、病菌与钢铁》探寻自然力量如何左右人类文明兴衰沉浮
- 《丝绸之路》穿越千年时光,揭开文明交融与帝国兴衰的宏大史诗
- 《人类群星闪耀时》于历史长河中定格改变文明进程的璀璨高光时刻
- 《菊与刀》以文化双生花为钥,解锁日本民族矛盾性格的深层密码
- 《未来简史》穿透科技迷雾解码人类文明的进化新航向
- 《今日简史》 穿透当下迷雾,解码人类在技术洪流中的生存突围法则
- 《巨浪下的小学》 以灭顶之灾叩问文明底线,在废墟与泪水中打捞人性至善的永恒锚点
- 《切尔诺贝利的祭祷》 以辐射尘封的沉默证词,在末日废墟上奏响人类文明的永恒忏悔与
- 《耶路撒冷三千年》 以圣城石阶丈量文明碰撞,在血火交织的信仰褶皱里镌刻人类永恒的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