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万历十五年》:一个皇朝兴衰史。

铛铛铃2025-08-24历史24人已围观

简介

朋友们,大家好!

今天来为大家解读的这本书,叫做《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可不一般,它将带大家去看一看明朝万历年间的政局变换和那些大臣们的故事。

《万历十五年》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部经典之作。它的重要在于什么呢?在于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具有颠覆性意义的大历史观。那在此之前,我们很多朋友看的历史著作都是像教科书一样,善恶分明、套路满满,人物都是脸谱化的,就跟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那种历史著作是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也是政治宣传的产物。而这本《万历十五年》就和他们不同了。

我还记得我读它的时候,觉得它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原来历史居然可以这么有趣、这么复杂、这么丰富,就像是进入了一场有关明朝的梦游幻境。我能够体会到万历皇帝的身不由己,我也会气愤于文官集团的迂腐不化,我还能够体谅张居正的伟大与矛盾。当然,我会羡慕李贽追求自由的勇敢,我还崇拜骁勇善战、无可匹敌的戚继光。而在读完了这本书之后,我既像是一个历史的旁观者,又像一个历史的参与者。我有的时候甚至想,要有那么一天能够穿越到万历十五年,和他们共进退,那是多棒的一件事。

这本书还让我认识了黄仁宇先生,他的笔触平实动人,却又字字珠玑。如果文如其人的话,那我想他一定是一位温和而睿智的老先生。他祖籍湖南长沙,早年辗转于求学从军的道路上,后来赴美研习历史,提出了大历史观,主张要从技术上的角度去看待历史,不能简单地以道德评价笼罩一切。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本震惊中外的《万历十五年》。

要知道,这本书的名气不仅仅存在于学术界或者历史爱好者那里,很多普通读者读过之后也感觉到酣畅淋漓。那在前段时间,我还记得有一部特别特别火的电视剧,叫《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一再地提到此书里面的重要角色,省委副书记高育良就非常痴迷《万历十五年》。另外,还有电影《男人四十》中一开场,张学友扮演的中学老师,他手里面拿的也是这本书。可想而知,这本书的影响力是多么广泛。

《万历十五年》的终极魅力在于它的特别。如果你想看那种让人眼前一亮的历史,如果你想看和百度百科里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故事,如果你也想畅游一遍明朝的万历十五年,为历史里的那些人士感慨惋惜,那就一定要来读一读这本书。相信特别而奇绝的这本书,一定会给朋友们带来满满的收获。

那下一章节,我们就将来了解万历皇帝年幼登基,与内阁首辅张居正相爱相杀的故事。

万历皇帝1563年出生,大明朱翊钧,他年幼的时候登基,虚岁仅仅十岁就坐上了皇位。当时在他的身边有三位顾命大臣,有朋友可能不知道什么是顾命大臣,他就是辅佐小皇帝治理朝政的大官,可以这样说,他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你也可以把他们引申理解为摄政王。那当时万历皇帝的顾命大臣有哪三位呢?他们分别是高拱、张居正和太监冯保。

最开始的时候,手握重权的是高拱,他是内阁首辅,相当于当朝宰相。高拱的办事能力不错,只不过性格太嚣张,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张居正一直想把高拱给搞下台,然后自己上去。后来,他联合内宫一把手的冯保,通过一个在今天看起来非常荒唐的理由,把高拱给搞下台去了。什么理由呢?其实,就是一句话而已。高拱在私下嘀咕了一句“十岁孩童如何治天下”,他这话的矛头可是直指年幼登基的小皇帝,带着几分不屑。张居正听了这话之后,可是大做文章,还故意把它改了,改成什么呢?改成“十岁孩童如何做天子”,还大加渲染,夸张造势。这小皇帝和他的母后听说这件事之后,非常非常的气愤呐,这皇帝刚刚去世,你高拱这么说到底是什么意思,欺负我们孤儿寡母是不是?于是,高拱被当即革职,直接就让他回老家养老去了。

话说回来,高拱的那句话的确有点大不敬。在今天来看,因为一句话就被赶回老家,这个处罚未免有点严重,但这样的史实也恰恰证明了古代政局当中严苛的制度。皇权神授,这是不容置疑的,大臣们人人自危,不敢有一点僭越无礼的行为。如果被人抓到了那么一点点把柄,就有可能像高拱那样,死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么死的。

这高拱被撤职之后,张居正很快就做到了内阁首辅的位置了,他的势力在逐渐的扩大,还和冯保结成了联盟,他改革朝政的想法也在酝酿当中。

我们再来说说这个冯保,冯保是内宫当中的一把手,他就像皇帝的保姆一样,照顾皇帝左右。这个万历小时候,经常称冯保为“冯大伴”,哎,听起来这关系就是相当的亲密。可是,这位冯大伴的职责并不只是办差这么简单。可能大家心里会想,这宦官、太监都是作恶多端、素质低下,也没有什么知识、文化的那种人,要这样想,你可就千错万错了。像冯保这种司礼监的太监,他曾专门在翰林院里上过学,政治、思想、文化知识并不比那些文官要差,他们甚至还会代替皇帝批阅奏折。因为这个皇帝毕竟精力有限呐,每天的奏折多达上百本,内容重要的不重要的都有,这皇帝不可能每一本都亲自去看,所以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司礼监的秉笔太监代替批阅的。

这万历在成年以后,和张居正的感情非常好,张居正是他的老师,皇帝尊称他为“先生”。有一次,这个张先生偶感腹痛,小皇帝居然还亲自煮了一碗热面,派人给老师送过去暖胃,这个举动让张居正感动得无以复加。不过在平时,张居正对皇帝可是相当的严厉。那时候皇帝一天要上三门课,经书、书法和历史。小皇帝练书法练得相当的棒,就整天练,每次他写得高兴了,还会把自己的墨宝赏赐给下面的人,张居正就得了好几幅。有一天,张居正不容置疑地对小皇帝说:“皇上,您这书法练得差不多就行了,别天天练了,书法练得再好也不能治国呀。”于是,这小皇帝就开始学习理政务了。

在万历皇帝登基后的10年,是他成长的10年,也是明朝经济复苏、欣欣向荣的10年。这其中的改变,张居正是功不可没啊。他整顿吏治,推行一条鞭法,进行税赋改革。当然了,在这个改革过程当中,他也没少钻空子,动用了很多不法手段,比如说内外联合,让小皇帝听从他的安排来同意某些决定;再比如说他打击自己的反对者,排除异己,拉拢手下,在朝堂上作威作福等等等等。

时间来到了万历五年,张居正的父亲去世了,按规矩他应该回家守孝三年,名为丁忧。但是,当时的小皇帝根本就离不开他,不想让他回家去,张居正自己也不想回去啊,这一回去三年呐,他的职位不但保不住,改革也会就此终止。可是,这文官集团的大臣们不同意啊,为父守孝天经地义,你张居正凭什么不服从?忠孝大节,三纲五常,作为首辅,你应该起个带头作用,你不这么做的话,不但违反了礼制,而且还会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你张居正不离开朝政,这让其他的大臣们怎么上位?于是乎,一些资格很老的官员还结盟去张居正家劝他,让他赶紧回家。最后,在皇帝的坚持之下,张居正没有回家。丁忧这件事情引起了很多大臣的不满,一时之间遭到了多方的攻击,还落了个贪权不孝的骂名。

1582年,张居正因病去世。此时万历已经成年,朝廷上下开始暗中酝酿着一股倒张的风暴。没多久,弹劾张居正的奏折像落花流水一样络绎不绝。万历皇帝看后不禁瞠目结舌,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信赖、尊重的张先生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光明、正义、伟大,他竟然敢贪污贿赂、以权谋私、打压文官、弄权专制。当这些赤裸裸的现实摆在万历面前的时候,除了意外之外,更多的是愤恨。愤怒的万历决定要清算张居正,墙倒众人推,在众多文官的努力下,张居正的老底都被扒了出来,以前被他打压的官员直接翻身,农奴把歌唱,对他大肆弹劾,捕风捉影,有的没有的罪行全都出来了。两年之后,万历皇帝对张居正进行了抄家,张居正的三个儿子被革职查办,大儿子一时没想开,居然上吊自杀了,而家里的奴仆不是作鸟兽散,就是自杀身亡。自此,赫赫有名的张氏家族变得臭名昭著,张居正的势力和党羽也彻底地在朝中消失殆尽。而这冯保呢,也被拿了下来,朝中官员来了一次洗牌重组,万历皇帝完成了一次大动筋骨的成人礼。

看完这《万历十五年》之后啊,我突然发现,这做皇帝也真不容易啊。除了少数不务正业的皇帝之外,大多数的皇帝都要克己躬身、兢兢业业,而且他也算不上是真正的一把手。在明朝,掌管整个国家的并不是皇帝一人,而是整个文官集团,就连皇帝也要受到他们的制约。万历小时候读书坐姿不正,他的老师就当即指责他,作为皇帝要注重仪表,话说的很重,丝毫不留情面,万历自己听了都脸红了。此外,皇帝的所有行为都在大臣的监督之中,稍有不当之处,就会有言官上书,这些奏折言辞犀利、抨击狠辣。你想想,整天要面对一群颤颤巍巍的迂腐老夫子,对你耳提面命,你喜欢哪个妃子,你想立哪位皇子为太子,都不能自己做主。清晨太困了,懒得上朝也不行,连个双休日都没有,干点什么事都要符合皇上的德行,做了不对的,马上就有人过来指责你。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只能任人摆布。如此看来,这皇帝真不容易。

说完题外话,我们接下来介绍一下今天的主角,他叫做申时行,是张居正首辅之职的继位者。能当上首辅这种大官,那可是相当厉害的人物,朝野上下连皇上对他都有所忌惮。可是,这申时行和他的前任张居正、高拱都不太一样,他是一个没有什么锋芒的人,大臣们称他为“忠厚长者”。这看起来是个褒义词,但实际上暗含贬义,就像是谁都说你是个老好人,你愿意听吗?这申时行,他就是个老好人,谁都不想得罪,上面讨好皇上,下面安抚官员。历史上对他的评价是“政务宽大,人称长者,然专恃上义,不能见树”。

其实啊,这申时行也很难做,他上下的人都不简单。上有一位消极怠工、整天想着撂挑子的任性皇帝,下有一群言辞犀利、虽整天舞文弄墨,但杀伤力堪比虎豹豺狼般的文官。这申大学士处于他们中间,天天受着夹板气,两边陪着笑脸,还两边都不是人。不过呢,这申时行有自己的想法,在他当上首辅之后,他就明白了要改革这个国家有多难。明朝的政治制度是以道德为标准,儒家思想作为精神支柱和办事准则,文官掌管天下,一个政策能否被实施,能不能成功,取决于它是不是让大多数官员都同意、都认可。所以说你要是想干点实事太难了,总有人想出来给你提点意见,只有像张居正那样有想法、态度强硬的人,才能力排众议,做出一些改革。可是这申时行和张居正不一样,他热衷中庸之道,希望在文官集团与皇帝之间达成一个平衡,来保持上下的和谐统一。这也就导致了他不敢作为,也就没有什么作为。

那么,这个时间的万历皇帝又有什么表现呢?人们一想起万历皇帝,都会想到他30年不理朝政的荒唐行径。没错,在张居正死后没几年,万历皇帝就放荡不羁爱自由了,总会找一些头疼脑热的借口不上朝,其实根本就是在装病。大臣们看得仔仔细细,生病还能够在紫禁城里骑马吗?头疼,还能够在宫里纵情欢乐?这个事情在当时影响相当的不好,因为皇帝的行为很大程度上能够巩固臣心,如果皇帝天天兢兢业业主持朝政,臣子们自然就干劲十足,如果皇帝整天什么也不干,什么也不管,这臣子就变成了一盘散沙了。这就像是我们现在的一个公司啊,这老板天天都不上班,没有主事的人,职员就很容易消极怠工一样。

其实呢,明朝的皇帝有点被架空,它的存在带有一种天命的神性色彩,必须要有皇帝存在,这个国家才能够顺利地运行下去。可是,皇帝的实际权力又不断地被臣子制约,他做什么决定都要听大家的才行。性格强硬的皇帝能够自己掌握权力,性格软弱的皇帝呢,可能就会顺从于臣子,甚至被臣子摆布。而万历皇帝恰恰处于这两者之间,他既没有强大的力量争夺自己的权力,又没有软弱到可以任人摆布,所以就干脆自暴自弃,置之不理了。

申时行看着这样懒惰的皇帝,也觉得痛心疾首啊,可是,他又管不上皇上,周旋于皇帝和文官之间,没少花心思,却又都不落好,他也觉得身心疲惫。底下的官员攻击他是酒囊饭袋,上面的皇帝呢,听了他的劝告就甩脸子。这50多岁的申时行,觉得自己已经疲于应付这种局面了,而且在他坐上首辅这个位子上时,他也看清了一些东西。当朝的弊病就在于,很多礼节朝纲都是虚有其表的形式主义,比如说像早朝、京察、丁忧这种事情,表面上看上去是为了恪守礼制,其实不过就是做样子,为了延续老祖宗的传统罢了。在施行过程中呢,明明让臣子和皇帝都苦不堪言,可是却依旧风雨无阻地延续着。冬天,那些官员天不亮就要赶来上早朝,挨冻受累,皇帝一个月要参加三场带有表演性质,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经筵,以此来显示自己勤勉好学。而那些为了传统孝道回家丁忧的大臣,基本上就等于是断送了政治生涯。比如吧,像文渊阁这样的单位,任命官员的时候,就经常会用道德的幌子,来掩饰实际的利益关系网。这些都是明朝乃至各个朝代的弊病,它们贻害无穷、无用且麻烦,制约很多人的自由,可是它们就那样依然存在着,因为这就是封建社会。

不知道这申时行有没有思考过,在遵守传统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打破无意义的传统呢?可是这过去的臣子们似乎就觉得,这传统嘛,就是应该用来遵守的,而不是用来打破的,哪怕它是不正确的。后来,申时行因为力不从心,就主动辞官回家养老去了。在他任职期间呢,也不能说没有一点作为,治理黄河水患时,他任用贤臣就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万历皇帝的陵寝明定陵也是他主持修建的。

申时行辞官23年之后,在他过80大寿的时候,万历皇帝特意派人送礼问候,他给皇上写感谢信时,特意在信中劝谏皇上不要懒于朝政。当然了,这万历听不听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到这个时候,申时行的故事就告一段落了。在万历皇帝在位之初的10年,因为有张居正的辅佐,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也有所提高。等到张居正死后,万历亲政之初也曾经励精图治,有勤勉明君的风范。可是呢,这个非常的邪门儿啊,就在万历十五年之后,这位皇帝突然变脸了,说什么也不肯上朝了,找各种理由,不是偶有危疾,就是头晕眼花。大臣们看到从此君王不早朝这种情况,捶胸顿足、痛心疾首,可是却没有任何的办法。给皇帝上书谏言呢,他连看都不看。万历皇帝在用行动证明给大臣们看,你奈我何呀?

其实,关于这个万历皇帝为什么要消极怠工,学界认为普遍有以下这几种原因。首先呢,万历有位妃子叫郑贵妃,两人是心心相印、两小无猜,万历非常非常宠爱她,于是就想立郑贵妃所生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以后好继承他的皇位。可是这个朱常洵不是嫡长子,按理来说呢,应该由大皇子朱常洛继承皇位,可是这个万历皇帝偏偏不待见朱常洛,于是他与大臣的矛盾就产生了。废长立幼在大臣眼里是绝对不行的,他们便搬出了那些祖训、礼制等条条框框,坚决抵制皇帝的这个想法。这下可好,万历一生气就不上朝了,立储的事被一拖再拖十几年,可是这皇上就是不松口。可见呐,万历不上朝的部分原因是为了报复大臣们不让他废长立幼。

这个另外一点呢,就是万历皇帝发现当皇上也会身不由己,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阴暗面。那些表面上的忠臣良将,背后也有很多蝇营狗苟的不光彩事;那些表面是正义直言、舍命进谏的言官,可能只是为了沽名钓誉、名扬天下。而且明朝社会此时是一派颓废,文官贪婪,武将怕死,正所谓东林七君子,其实是迂腐误国啊。您试想一下,身为堂堂皇帝,九五之尊,看似贵不可言、大权在握,却是不能做到令行禁止,就连个心腹都没有,真真的是孤家寡人一个呀。如果和天下文官为敌,他又没这个能力,不如呢,唉,眼不见心不烦,得过且过吧。

最后呢,万历不上朝,还有一个原因是对言官制度的一种抵抗。明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言论最自由的一个朝代,当时推行言官制度,鼓励大臣们放开了提意见,只要你有想法尽管说,不要怕得罪谁。正因为如此啊,明代言官普遍的作风是立意唯恐不偏激,言辞生怕不夸张,往往是凭借着捕风捉影、小道消息就耸人听闻、无中生有。他们关心的根本就不是事情的真相,而是能不能凭借刻薄的言辞哗众取宠、一举成名,并且通过骂皇帝、骂众臣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以捞取政治资本。这个万历皇帝啊,非常的厌烦言官们的这种做派,你们既然爱挑事儿,嘿,那我就不闻不问,让你们变成跳梁小丑,自个儿玩去吧,我不奉陪了。于是乎,就这样,万历以坚决的态度与满朝大臣对抗,双方的僵持达到了几十年之久啊。为了不让大臣得逞,他用了很多的招数,首先呢,这个所有的高级职位都空闲着,宁可让它空着,也不派人替补,这就使得那些文官不再有迁升到上层的机会。其次呢,尽管臣僚经常上奏向他提出抗议,他也置之不理,就是死猪不怕开水烫,万历是铁了心要和大臣们死磕到底。

这个历史洪流呢,不进则退。虽然在万历皇帝消极怠工之后,明朝政事依旧是照常运行,泱泱大国依然在前进,太阳照常升起,咱们的老百姓也照常劳作,可是有些东西呢,已经在潜移默化当中发生了变化,明朝的发展就偏离了应有的轨道。这就有点像这个啊,白蚁筑空的房屋一样,已经是千疮百孔了。万历皇帝怠工的这几十年,导致朝廷没人了,很多官员混到退休也没见过皇帝长什么样,新的官员补不进来,朝廷几乎瘫痪。这个刑部监狱里的犯人关了好几年不审的多了去,因为刑部没官了,就剩下了几个牢头留守。而一些官员老了,想退休都找不到皇上递他的辞职报告,天天撞皇宫大门要见皇帝,最后只能是心一横,自己批准自己辞职也不打报告了,因为呢,反正没人管呢。这个朝廷政务荒废到这种程度,这地方上就更加没人管了,市民文化大大的繁荣,各种市井言情小说、坑蒙拐骗满天飞呀。要知道这场皇帝罢工的闹剧持续了30年呐,这估计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自由的30年了,但是这也是明朝被彻底拖垮的30年。

万历十五年呢,就像是一条分割线,它把明朝分成了两段。在万历十五年之前,明朝是在正轨上发展的,在这之后,明朝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这想想实在是让人扼腕叹息啊。

明朝在贪污这个问题上呢,官员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浅尝辄止,知道见好就收,这个平时呢,也搞点擦边球,赚点外快啊,不做过分的事情,这就有点像《人民的名义》里面的高育良书记;还有一类呢,是贪得无厌、大包大揽、专横跋扈,明代如严嵩,而当代呢,就是祁同伟;还有一类就是出淤泥而不染,绝不贪污苟且,明代当属海瑞了,如果在《人民的名义》里,那就应该是陈岩石。

万历十五年这一年很巧,海瑞死了。这个海瑞呢,是个古今中外都少见的大清官,原则性简直就是地表最强,一生清廉,忠孝两全。他在四书五经里学习到的辅佐皇帝、服务百姓的教义,是他一生做人的信条,极度渴望为国家、为百姓做贡献,使命感极强。就在海瑞担任淳安知县的时候,总督胡宗宪的儿子途经淳安,作威作福,对驿站的招待百般挑剔,还戏弄下面的驿站的杂役。这海瑞知道这事之后,立马就抓了这位公子,还把他身上所有的钱财都给没收了。当海瑞把这件事情呈报给胡宗宪时说道,这个胡公子肯定是假冒的,总督大人怎么可能有这种混账儿子,而且总督的儿子也不可能这么有钱呢。这话让胡宗宪是又尴尬又惭愧,但又拿海瑞没有办法。

就这样,一个刚正不阿的海瑞,当然不被大臣们喜欢了,很多官员是卯着劲儿想把海瑞整下去,但是他们苦于抓不到海瑞的一丁点儿把柄。这个海瑞当官呐,当的跟苦行僧似的,既不贪污贿赂,又不拉帮结派,整天独树一帜、两袖清风。每天他在衙门里吃的饭菜,都是自个儿在后院种的,谁要是给他送礼,就等着被赶出去吧。这海瑞清廉到什么样的程度啊,有一天,海瑞自己出去买了几两肉,结果呀,整个县城都沸腾了,都惊诧了,就好像是全县城的人看到这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一样。

海瑞一生呢,最著名的一个事,就是谏言骂嘉靖皇帝。嘉靖皇帝在执政后期痴迷道教,天天炼丹,做梦都想长生不老,导致朝政荒废。这海瑞看不下去了,就给嘉靖皇帝上书,说他自私愚蠢、多疑迷信,天天就知道修仙,啥正事也不干。这一奏折的措辞那是极其辛辣,简直就是史无前例,他不但指责了皇帝的性格,还指责了嘉靖这个皇帝是白当了。嘉靖看完这个奏折之后,可想而知啊,气得脸一阵白一阵红,扔了奏折就对手下的太监说,赶紧赶紧把这个人给抓了,别让他跑了。而太监怎么回答呢?太监说不会的,海瑞把棺材都抬来了,他不会跑的。也许这就是舍命陪君子吧。海瑞当然知道自己写了这样一封奏折,会引来什么样的后果,但是为了劝谏皇上,他可以连命都不要,足以见其铁骨铮铮。

都说人心都是肉长的,就连昏庸无道的嘉靖,也被海瑞这种气节震动了。幸好嘉靖还没有全部被猪油蒙了心,他呢,没有惩罚海瑞,只是先把这个奏章按下,当做没看见一样。不过话说回来,后来嘉靖又反悔了,他觉得不能这么轻易就放过海瑞,就把他抓起来关了十个月。本来呢,刑部还要处死海瑞,但是皇帝没让啊。在监牢里面,海瑞突然听闻嘉靖皇帝驾崩的消息,瞬间是痛哭流涕,哀悼皇上。诶,有朋友可能会说,这是不是海瑞在作秀啊?这真不是海瑞作秀,反而是一种忠臣良将的应有表现。他骂皇帝呢,是因为恨铁不成钢,而不是真的仇恨皇帝,他希望自己能够骂醒皇帝,然后跟随皇帝一起把国家搞得昌盛繁荣。这皇帝死了,他发自内心的伤心,因为无论皇帝再坏,也是他的君主,他对皇帝是真的忠心耿耿啊。

嘉靖死后呢,海瑞的声望被整个帝国所公认。然而人无完人,海瑞极端的廉洁和诚实,却极端的古怪和怪癖。朝廷对待海瑞的做法就是让他升官,却不让他负实际的责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阻止海瑞惹是生非。可是面对这样的安排,这海瑞当然不干了,他明白自己要想尽忠,就需要一个实际负责任的官职,于是他就上奏朝廷表示,让我在这个位置上,还不如不让我干。这上头没办法,就给海瑞安排到南直隶巡抚这个位置上,这看起来是个大官,其实啊,很不好干。海瑞新官上任三把火,准备大干一场,可是这屁股还没坐热呢,八个月之后,他就被众多的官员弹劾,被迫退休了。官员们说他志大才疏,光有一腔热情而没有办事能力。

可以这样说吧,作为官员,海瑞公正廉洁的精神,无论在历史的哪个阶段,他都是可贵的,但是如果真的想要改革,想要在文官集团里站稳扎根,仅有这些精神还是远远不够的。海瑞呢,做人太过耿直,不懂得变通圆融,他不懂得朝廷所谓道德和行事原则是分为阴阳两面的,他也不懂社会上并不是非黑即白,仅凭一己之力,就像匡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